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區域

地質災害區域

發布時間: 2021-01-27 01:54:29

1. 哪些地質區域最有可能遇到海嘯

廣義的地質災害,包括有地震、海嘯、火山、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等等。口語中所講的地質災害,一般意義上,指的是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我國的西、南部山區,特別是川陝、川滇、川藏等地區,由於山體高大,岩層風化劇烈,雨季降水比較大,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東部的河流三角洲等地方,由於地下水變動和人工干擾等因素,容易發生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另外,在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地區,由於地下水位受采礦干擾等因素,也是容易發生地面塌陷等災害的地區。全球來說,受地殼運動和板塊擠壓作用的地區,地震、火山等災害比較容易發生。以上供你參考。

2. 為什麼汶川所在區域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區

中新網9月3日電 測繪局、地震局今天下午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測結果,介紹汶川地震對地震周邊地區及青藏板塊地形的影響。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在發布會上介紹了近期地震發生比較多的兩個原因。
第一,汶川8級地震發生以後,從我們多年總結研究的經驗來講,這么大的地震發生以後,在全國范圍內會存在一些調整,會發生一些地震,所以最近我們感覺震區以外的一些地區,包括西藏、新疆以及四川與雲南交界的地方發生一些地震。按照統計規律,每年我們國家發生5級以上地震是18次左右。到目前為止,除汶川地震強餘震以外,現在中國大陸已經發生了21次5級以上地震,從目前情況來說,整個地震數量超過平均水平,相對來說強一些。
第二,最近地震發生這些區域在我們國家都是地震多發地區,包括新疆、西藏、雲南,是我們國家地震多發的一些省市,從本身來講,這些地方也會發生一些地震
馬宗晉表示,「對於強餘震還需較長時間加強研究」。他介紹,截至9月1日12時,也就是汶川大震後112天內,中國地震台網記錄到2萬7千多次餘震。其中6級以上餘震8次,最大的餘震是5月25日下午發生在青川的6.4級地震;5級以上餘震39次。餘震的數量和強度仍有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帶又發生了5.6、6.0和6.1級較強餘震,造成十餘人傷亡。
馬宗晉表示,目前,通過對我國大陸地區地震資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確認5

3. 地質災害區域預警原理

據檢索統計,世界上約有20多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過降雨引發滑坡、泥石流的研究或預警工作。其中,中國香港(Brandetal.,1984)、美國(Keeferetal.,1987)、日本(Fukuzono,1985)、巴西(Neiva,1998)、委內瑞拉(Wieczoreketal.,2001)、波多黎各(Larsen&Simon,1993)和中國大陸等曾經或正在進行面向公眾社會的降雨引發區域性滑坡、泥石流的早期預警與減災服務工作,預警的地質空間精度達到數千米量級,時間精度達到小時量級。這些國家和地區一般都在地質災害多發區或敏感區開展或完成了比較詳細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工作,擁有比較長期且比較完整的降雨與滑坡、泥石流關系資料,或在典型地區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降雨遙控監測網路和先進的數據傳輸系統。

綜合分析國內外研究與應用狀況,基於氣象因素的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理論原理可初步劃分為三大類,即隱式統計預報法、顯式統計預報法和動力預報法。

4.2.1 隱式統計預報法

隱式統計預報法把地質環境因素的作用隱含在降雨參數中,某地區的預警判據中僅僅考慮降雨參數建立模型。隱式統計預報法可稱為第一代預報方法,比較適用於地質環境模式比較單一的小區域。由於這種方法只涉及一個或一類參數,無論預警區域的研究程度深淺均可使用,所以這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方法,也是最易於推廣的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用於有限空間范圍,且地質環境條件變化不大的地區,如以花崗岩及其風化殘積物分布為主的中國香港地區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應用和深化這一方法。

這種方法考慮的降雨參數包括年降雨量、季度降雨量、月降雨量、多日降雨量、日降雨量、小時降雨量和10min降雨量等。實際應用時,一般只涉及1~3個參數作為預報判據,如臨界降雨量、降雨強度、有效降雨量或等效降雨量等。

突發性地質災害臨界過程降雨量判據的預警方法抓住了氣象因素誘發地質災害的關鍵方面,但預警精度必然受到所預警地區面積大小、突發性地質事件樣本數量、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和地質環境穩定性及區域社會活動狀況的限制,單一臨界降雨量指標作為預警判據的代表性是有限的。

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Onodera et al.( 1974) 通過研究日本的大量滑坡,提出累計降雨量超過 150 ~ 200mm,或每小時降雨強度超過 20 ~30mm 作為判據。Nilsen et al.( 1976) 發現美國 Alameda,Califor-nia 在累計降雨量超過 180mm 時,滑坡將頻繁發生。Oberste-lehn( 1976) 認為累計降雨量達到 250mm 左右,美國 San Benito,California 將發生滑坡。Guidicini and Iwasa( 1977) 通過對巴西 9 個地區滑坡記錄和降雨資料的分析,認為降雨量超過年平均降雨量的 8% ~17%,滑坡將滑動; 超過 20%,將發生災難性滑坡。Caine( 1980) 全面總結了全球的可利用數據,給出了不同地區誘發滑坡暴雨事件的降雨強度和持續時間與滑坡的關系式。這一關系式當然不可能適用於全球所有地區( Crozier 在 1997 年證明) ,仍不失為探討誘發滑坡臨界降雨值的里程碑。

Brand et al.( 1984) 在中國香港研究表明,大多數滑坡由局部高強度短歷時降雨誘發,而前期降雨量不是主要因素,除非是小型滑坡。Ng and Shi( 1998) 認為降雨的持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誘發滑坡的因素。中國香港地區預測 24h 內降雨量達到 175mm 或 60min 內市區內雨量超過 70mm,即認為達到滑坡預報閾值,即由政府發出通報。中國香港平均每年約發出 3 次山洪滑坡暴發警報。

Ganuti et al.( 1985) 提出了臨界降雨系數( critical precipitation coefficient,CPC) 的概念,並總結出當 CPC >0.5 時,將有 10a 一遇的滑坡發生; 當 CPC >0.6 時,將有 20a 一遇的滑坡發生。

Glade( 1997) 綜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確定誘發滑坡的降雨臨界值的 3 個模型,並在紐西蘭北島南部的 Wellington 地區進行了驗證。3 個模型要求的基本數據為: 日降雨量、滑坡發生日期和土體潛在日蒸發量( 通過 Thornthwaite method 方法計算得到) 。降雨強度臨界值Glade( 1997) 的模型 1———日降雨模型( daily rainfall model) ,只使用日降雨量參數,簡單地分析誘發滑坡和不誘發滑坡的日降雨量( Glade,1998) ,得出最小臨界值和最大臨界值,即在最小臨界值以下,沒有滑坡發生; 在最大臨界值以上,滑坡一定發生。降雨量等級劃分以20mm 為一個等級; 降雨過程雨量臨界值 Glade( 1997) 的模型 2———前期日降雨量模型( an-tecedent daily rainfall model) ,考慮了前期降雨的影響。他認為決定前期情況有兩個主要因素: 前期降雨的歷時時間和土體含水量減少的速率; 土體含水狀態臨界值 Glade( 1997) 的模型 3———前期土體含水狀態模型( antecedent soil water status model) ,他認為除了前期雨量,土體含水量和潛在的蒸發量對滑坡的影響也很大。

劉傳正在 2003 年 5 月主持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過程中,利用地質災害發生前15d 降雨量建立滑坡、泥石流發生區帶的臨界過程降雨量創建了預警判據模式圖,並結合具體區域( 2003 年28 個區、2004 年以後74 個區) 進行校正的方法。該方法適應3 級預報的要求界定了 α 線和 β 線作為預警等級界限。3 年多來汛期的預警成果發布檢驗與應用證明,該方法在科學依據上是成立的,但限於預警區域過大、基礎數據和地質災害統計樣本數量太少,准確率有待提高,同時也充分說明了開展地質災害數據集成研究的迫切性。

另外,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等機構在單條泥石流監測與預警建模方面進行了多年持續不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4.2.2 顯式統計預報法

顯式統計預報法是一種考慮地質環境變化與降雨參數等多因素疊加建立預警判據模型的方法,它是由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與空間預測轉化過來的(CarraraA.,1983;HaruyamaH.&KawakamiH.,1984;BaezaC.&CorominasJ.,1996;CarraraA.,CardinaliM.&GuzzettiF.,1991;劉傳正,2004;殷坤龍,2005)。

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風險區劃研究仍是當前的研究主流,而利用之進行地質災害的實時預警與發布則多處於探索階段。這種方法可以充分反映預警地區地質環境要素的變化,並隨著調查研究精度的提高相應地提高地質災害的空間預警精度。顯式統計預報法可稱為第二代預報方法,是正在探索中的方法,比較適用於地質環境模式比較復雜的大區域。

基於地質環境空間分析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時空預警理論與方法是根據單元分析結果經過合成實現的,克服了僅僅依據單一臨界雨量指標的限制,但對臨界誘發因素的表達、預警指標的選定與量化分級等尚存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諸多問題。

因此,要實現完全科學意義上的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預警,必須建立臨界過程降雨量判據與地質環境空間分析耦合模型的理論方法———廣義顯式統計模式地質災害預報方法,預警等級指數(W)是內外動力的聯立方程組。即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式中:W為預警等級指數;a為地外天體引力作用,包括太陽、月亮的引潮力,太陽黑子、表面耀斑和太陽風等對地球表面的作用,a=f(a1,a2,…,an);b為地球內動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斷裂活動、地震和火山爆發等,b=f(b1,b2,…,bn);c為地球表層外動力作用,包括降雨、滲流、沖刷、侵蝕、風化、植物根劈、風暴、溫度、乾燥和凍融作用等,c=f(c1,c2,…,cn);d為人類社會工程經濟活動作用,包括資源、能源開發和工程建設等引起地質環境的變化,d=f(d1,d2,…,dn)。

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地區聖馬提俄郡的滑坡敏感性圖為代表,利用多參數圖的加權(或不加權)疊加得到區域滑坡災害預測圖。

20世紀80年代,CarraraA.(1983)將多元統計分析預測方法引用到區域滑坡空間預測中,並在世界各國得到迅速發展與推廣。如HaruyamaH.&KawakamiH.(1984)利用數學統計理論對日本活火山地區降雨引起的滑坡災害進行了危險度評價。BaezaC.&CorominasJ.(1996)利用統計判別分析模型進行了淺層滑坡敏感性評估,結果斜坡破壞的正確預測率達到96.4%,有力地說明了統計預測的適用性。CarraraA.,CardinaliM.&GuzzettiF.等(1991)將統計模型與GIS結合,應用於義大利中部某小型匯水盆地的滑坡危險性評估,實現從數據獲取到分析、管理的自動化,結果證明統計分析與GIS的綜合使用是一種快速、可行、費用低的區域滑坡危險性評價與制圖方法。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科學的高速發展,RS、GIS和GPS等「3S」技術聯合應用使快速處理海量的地質環境數據成為可能,出現了地質災害空間預測模型方法應用研究逐步從地質災害危險評價與預警應用相結合的新態勢。

劉傳正等(2004)創建並發表了用於區域地質災害評價和預警的「發育度」、「潛勢度」、「危險度」和「危害度」時空遞進分析理論與方法,簡稱「四度」遞進分析法(AMFP),並在三峽庫區(54175km2)和四川雅安地質災害預警試驗區(1067km2)進行了應用,結果是可信的。

李長江等(2004)將GIS和ANN(人工神經網路)相互融合,考慮不同的地質、地貌和水文地質背景,建立了給定降雨量的浙江省區域群發性滑坡災害概率預報(警)系統(LAPS)。

宋光齊等(2004)根據地貌、岩性和地質構造幾率分布,基於GIS建立了給定降雨量的四川省地質災害預報系統。

殷坤龍等(2005)以浙江省為例探索了基於WebGIS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問題。

由於我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區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機制,目前我國的預警探索工作走在世界前列。

4.2.3 動力預報法

動力預報法是一種考慮地質體在降雨過程中地-氣耦合作用下研究對象自身動力變化過程而建立預警判據方程的方法,實質上是一種解析方法。動力預報方法的預報結果是確定性的,可稱為第三代預報方法,目前只適用於單體試驗區或特別重要的局部區域。該方法主要依據降雨前、降雨中和降雨後降水入滲在斜坡體內的轉化機制,具體描述整個過程斜坡體內地下水動力作用變化與斜坡體狀態及其穩定性的對應關系。通過鑽孔監測地下水位動態、孔隙水壓力和斜坡應力-位移等,揭示降雨前、降雨過程中和降雨後斜坡體內地下水的實時動態響應變化規律、整個坡體物理性狀變化及其變形破壞過程的關系。在充分考慮含水量、基質吸力、孔隙水壓力、滲透水壓力、飽水帶形成和滑坡—泥石流轉化因素條件下,選用數學物理方程研究解析斜坡體內地下水動力場變化規律與斜坡穩定性的關系,確定多參數的預警閾值,從而實現地質災害的實時動力預報。

目前,這種方法局限於試驗場地或單個斜坡的研究探索階段,必須依賴具有實時監測、實時傳輸和實時數據處理功能的立體監測網(地-氣耦合)作為支撐才能實現實時預報。由於理論、技術和經費等方面的高要求,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重要的小區域或單體的研究性監測預警。

據研究,美國舊金山海灣地區的6h降雨量達到4in(101.6mm)時,就可能引發大面積泥石流。為了監測降雨期間地下水壓力的變化,研究人員設置了若干個孔隙水壓力計以觀測斜坡中地下水壓力變化。舊金山海灣地區實時區域滑坡預警系統包括降雨與滑坡發生的經驗和分析關系式,實時雨量監測數據,國家氣象服務中心降雨預報以及滑坡易發區略圖。

在我國,劉傳正等(2004)在四川雅安區域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試驗區進行了大氣降水與斜坡岩土層含水量變化的分層響應監測,發現不同降雨過程和降雨強度下,斜坡岩土體的含水量相應發生明顯變化,可以研究降雨在斜坡岩土體內的滲流過程直至出現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機理。

2003年8月23~25日是一個引發多處地質災害並造成人員傷亡的典型降雨過程,可以作為分析實例。以8月19日15時的含水量為背景值,則8月23,24和25日降雨過程分別對應第96,120和144h的含水量,4個層位的記錄曲線明確反映了隨累計降雨量增加斜坡岩土體含水量急劇增加,第一、二層位達到過飽和狀態,且含水量急劇增加出現於第121h,即24日15時之後,滯後於降雨時間約20h。各層含水量峰值出現於第151h,即接近滑坡呈區域性暴發時間(26日零時,對應第153h)。該分析未考慮沿裂隙的地下水滲流作用(圖4.1)。

圖4.1 四川雅安桑樹坡監測試驗點第1~4層含水量隨時間變化曲線

分析對比隱式統計預報法、顯式統計預報法和動力預報法3類方法,我們認為,未來的方向是探索地質災害隱式統計、顯式統計與動力預警3種模型的聯合應用方法,以適應不同層級的地質災害預警需求。研究內容包括臨界雨量統計模型、地質環境因素疊加統計模型和地質體實時變化(水動力、應力、應變、熱力場和地磁場等)的數學物理模型等多參數、多模型的耦合。3種模型的聯合應用不僅適應特別重要的區域或小流域,也為單體地質災害的動力預警與應急響應提供決策依據。

4. 基於GIS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系統研究

黃潤秋許強沈芳向喜瓊阮沈勇羅文強

(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專業實驗室,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如何將現代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與一些用於多變數預測評價的數學模型有機地結合起來,快速高效地進行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主要內容包括崩滑地質災害區域評價指標的選取和指標體系的建立、評價及預測的數學模型以及具體的實現過程,並通過一個實際例子說明該思路和方法手段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先進性。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區域評價指標體系

1前言

隨著對山區資源開發利用的日益加劇,特別是我國目前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山區流域地質災害已經直接影響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經濟的發展。而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是全面反映災情,確定減災目標,優化防治措施,提高減災效益,進行減災決策的重要依據。

地質災害區域評價和危險性區劃的主要工作方法是在大量收集、分析處理基礎地質資料的前提下,運用恰當的數學統計模型,劃分出相應的危險性級別,然後從整體上對研究區進行危險性區劃。

由於各種地質因素在各個局部區域的差異性和復雜性,要做到較為精確的評價,需將整個研究區域分成若干個小圖元,根據各個小區域的不同情況,分別賦予不同的屬性,然後才能根據這些屬性進行區域評價和危險性區劃。這個工作依賴手工准備基礎數據工作量十分巨大,所以傳統的區域評價手段在實際應用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常常只能人為地作出判斷,先分區,後評價,這樣割捨了區域內部本身固有的層次。

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恰好可以很方便地管理多源數據,生成任意大小的圖元,還可以結合專業特點和具體問題進行二次開發用以空間評價預測,並能直觀顯示評價預測結果。同時,我們開發成功的基於GIS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系統,已經實現了從基礎資料的收集與管理→評價因素的選取與定量→評價結果的直觀顯示流水線作業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崩滑地質災害的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初步達到實用化的程度。

2評價預測指標的選取及指標體系的建立

建立指標體系的目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一般工程技術人員或軟體的用戶可根據該指標體系確定研究區各因素的取值方法;另一方面,該指標體系可以指導野外地質人員在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調查時有目的按照同一的標准進行地質災害評價預測因素的調查。

2.1評價預測指標的選取

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的因素非常多,有基礎地質因素(地形地貌、地層岩性等),也有外界誘發因素(如地震、暴雨等),還有人為因素(地表和地下開挖、爆破等人類工程活動)。

評價預測因素的選取的基本原則為:從地質和工程地質的角度盡量全面地考慮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的所有因素,通過廣泛地查閱文獻資料和對大量崩滑地質災害實例的分析總結,採用目標分析方法。首先將地質災害劃分為已有地質災害和潛在地質災害兩大類,分別對待,建立不同的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再將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的因素分為基本因素和誘發因素,然後再進一步細分,直到子目標能夠用定量或定性的指標衡量為止(如圖1)。

圖1評價預測指標體系的結構

基本因素是指地質災害形成的基本條件和內在因素(內因),誘發因素是指影響和誘發地質災害演化和發生的外在因素(外因)。從圖1可以看出,基本因素主要為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岸坡結構類型、軟弱地層狀況、構造情況、地面變形情況、植被發育情況、河流動力地質作用、水文地質條件、結構面組合狀況、岩體結構(裂隙發育程度)等。誘發因素主要包括降雨狀況、地震狀況以及人類工程活動強度等。

2.2評價預測指標的量化

從所選取的評價預測指標可以看出,影響地質災害發生的各種因素有些是定性的因素,如地層岩性、岸坡結構等;而有些又是測量或通過試驗得到的定量數據,如地震烈度、降雨量等。

為了便於數學處理和計算機識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首先應通過一定的方法,將定性因素定量化。同時,即使是定量數據,由於各個因素間數值差別較大(如地震烈度和降雨量),若將這種量值差別較大的因素輸入同一個數學模型進行分析處理,從數學上講也會產生較大的誤差。

因此,在將各個評價因素輸入分析評價的數學模型之前,需對這些因素進行量化處理,其具體處理方法為:①對於定性變數,採用專家打分法、統計分析法、信息量法或模糊數學方法進行量化取值;②對於定量數據,可採用標准化、規格化、均一化、對數、平方根等數值變換方法統一量綱。

表1為利用專家打分法對工程岩組進行定量化的示例。

表1利用專家打分法對評價預測因素進行量化的示例

2.3評價預測指標的篩選與優化

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環境,上述各評價預測指標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程度可能會有較大的差別,也就是說,在不同的地區上述各評價預測指標的主次關系可能會不一樣。同時,在大多數情況下,上述各評價預測因素本身並不是相互獨立的,各因素之間(如地形地貌與岸坡結構、岩體結構與裂隙組合狀況、水文地質條件與降雨狀況)往往存在著非常復雜的交叉和重疊關系。

因此,在具體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過程中,往往並不是所採用的評價因素越多,評價的效果越好。因為,所採用評價因素過多,可能會間接地導致某些因素的重復利用,相當於人為地加大了該變數的權重。

對於具體研究區域,如何才能篩選出合理的評價預測指標,使評價預測結果最大限度地符合當地實際呢?我們認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應該針對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實際問題,確定各個評價因素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程度(重要性),最好是先將各個評價因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最終選取比較重要的因素作為真正的評價預測指標。這種篩選和優化評價因素的方法主要有:

2.3.1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將多個指標化為少數指標的一種統計方法。它可以通過對數學方法對評價因素按對地質災害的影響程度大小進行排序,找出主要影響因素。

2.3.2兩兩比較法

將 k個評價指標作兩兩對比,列出比較結果表。如指標 B1比指標 B2重要,在B1行 B2列寫上3,而在B2行 B2列寫上1;若指標 B1與 B2分不出誰重要,則可在B1行 B2列和B2行 B1列都寫上2。例如,有5個指標的比較結果為:

∑為對該行的求和,λ為對∑的歸一化的結果。根據∑或λ的相對大小便可對其重要性進行排序。

2.3.3工程地質類比法

選用與研究區地質條件類似且研究程度較高的地區作類比,確定研究區的評價指標。

3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的數學模型

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目前用於地質災害區域評價和危險性區劃的數學模型主要有如下幾種:邏輯信息法、判別分析法、信息量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專家評分法、綜合評價法、變形破壞指數法、危險概率分析法以及神經網路法等。通過對其適用條件、可操作性、數據的可得性、分析結果的可靠性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較,選定了回歸分析法、信息量法、不確定性分析方法(模糊綜合評判和模糊可靠度分析)以及神經網路方法作為地質災害區域評價和危險性分區的基本數學模型。

4基於GIS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系統

在上述基礎上,我們基於Windows和GIS操作環境,採用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開發了基於GIS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系統。該系統不僅能充分利用GIS本身所具有的強大的空間數據管理與分析功能,還可以直接利用GIS的數據資源,方便快捷地實現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區劃,為地質災害的勘察、評價、預測、防治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技術和適用的工具。該系統的實現途徑見圖2。從圖2可以看出,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系統主要包括前處理、危險性區劃主模塊和後處理3個部分。利用該系統進行地質災害區域評價和危險性區劃需要經歷如下幾個步驟:

圖2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系統的實現途徑

(1)利用GIS軟體對研究區基礎地質資料(主要為指標體系中所列的各因素)進行數字化處理,對指標體系中所列出的各種評價預測因素最好採用單獨的圖層,分層數字化。

(2)根據指標體系對各評價預測因素所對應的數字化圖層賦予相應的屬性,這實際上是對各評價預測因素(指標)的初步定量化處理。

(3)為了提高分析評價精度,獲取足夠多的評價預測樣本,需對評價預測因素圖件進行網格化處理和圖元裁剪處理,並根據第二步的結果對這些細化的網格賦予各類評價因素屬性,同時將各個網格的信息(樣本的自變數和因變數)存入一專門的資料庫。

(4)在選中危險性區劃主模塊中的某種方法後,系統將自動從上述專門的資料庫中提取分析評價所需信息,評價完畢後將直觀地以圖形的方式顯示評價預測結果。

5基於GIS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實例

5.1長江三峽庫區新灘—巴東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

為配合準備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一個計劃,四個工程」中的「地質災害預警工程」,國土資源部1998年年底擬在長江三峽庫區的新灘—巴東庫段(含香溪河)建立地質災害監測工程試驗(示範)區。全區面積為50km×50km,區內現已查明的滑坡崩塌計有124個,其中包括鏈子崖危岩體、新灘滑坡、黃臘石滑坡等國內外知名的地質災害體。

圖3神經網路模型得出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結果

我們收集了該區1:5萬地形圖、地質圖、降雨分布圖、地震烈度區劃圖、城市交通圖等圖件,利用 MapGIS數字化成電子地圖,並獲取大量野外現場調查資料,分類錄入相應圖件的屬性庫,並選取坡度、岩性、岸坡結構類型、已有動力地質現象、地面變形狀況、河流地質作用、構造復雜程度、人類工程活動等評價指標。作為試驗,在對研究區進行網格化時採用的基本圖元大小為500m×500m,最後實際獲取評價樣本(圖元)4459個。

通過利用我們所開發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系統中的多種分析評價模型(圖3為神經網路模型分析結果)進行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結果中穩定性最差的地段與已有的地質災害分布位置一般有較好的對應關系。這說明,地質災害頻發區對應地質災害最危險區,同時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評價結果的正確性。

(2)地質災害最危險區一般沿河流呈帶狀分布。

(3)研究區最危險地段主要有3個,即黃臘石—黃土坡段、香溪河段、秭歸河段,其次在新灘和鏈子崖附近以及牛口鎮附近還分別分布有新灘—鏈子崖段和牛口段。

(4)通過現場調研結果表明,上述分析預測結果與實際情況能夠較好地符合,說明本文所採用的方法和技術手段是可行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系統的評價預測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值得進一步推廣。

5.2金沙江溪落渡水電站近壩庫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

金沙江溪落渡水電站位於四川省雷波縣與雲南永善縣交界處的金沙江下遊河段的溪落渡峽谷。電站大壩採用雙曲拱壩壩型,壩高285m,庫容110億m3,總裝機容量1440萬千瓦,是我國擬開發的僅次於三峽的又一座巨型水電站。為進一步論證電站近壩庫岸穩定性,為庫區移民搬遷、地質災害防治及生態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合理的規劃及決策依據,對該水電站近壩庫區的地質環境進行了基於GIS的綜合評價,圈定了地質災害危險地段。

根據野外調查、有關研究報告和1∶2.5萬的工程地質圖,在對本研究區基礎地質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後,選取地形坡度、工程地質岩性、地質構造、岸坡結構類型、河流地質作用等為主要評價因素,將評價預測目標——危險性等級分為不危險、輕度危險、中度危險、重度危險四個等級,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按照山區流域地質環境評價與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 GIS系統的工作程式,在對研究區各種基礎圖件進行數字化,對各種評價因素進行定量化以及對矢量圖形進行柵格化處理後,採用數量化理論、信息量法、模糊綜合評判、模糊可靠度和神經網路等數學模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

圖4和圖5分別為採用模糊可靠度方法所作出的溪落渡近壩庫區上游段和下游段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現場調研發現,危險性分區結果與野外調查結果基本相符。

圖4溪落渡近壩庫區(上游段)危險性分區圖

圖5溪落渡近壩庫區(下游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圖

6結語

通過本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針對我國西南山區流域地理地質環境,形成了一套基於GIS的從數據採集→空間屬性資料庫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選擇→預測評價模型分析→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與區劃,較為完整的山區流域地質環境評價和地質災害預測的研究技術路線、方法體系和工作流程。

(2)建立了山區流域地質環境評價和地質災害預測的基本評價指標體系,並從多個角度提出了其數量化方法。

(3)基於GIS工作平台,研究開發了地質災害區域評價與危險性區劃系統,並在金沙江溪落渡水電工程庫區和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新灘—巴東段對該系統進行了實際檢驗。應用結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於GIS的地質災害區域評價和危險性區劃的理論和技術方法可用於實際的地質災害評價預測,其評價預測結果基本與實際情況相符合。

在完成本項研究工作的過程中,曾得到國土資源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地質環境司以及國土資源部長江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參考文獻

[1]陳述彭,魯學軍,周成虎編著.地理信息系統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2]Wadge G.The potential of GIS modelling of gravity flows and slope instabil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1988,2(2):143~152

[3]Gupta R.P.&Joshi B.C.Landslide hazard zoning using the GIS approach;a case study from the Ramganga Catchment,Himalayas [J].Engineering Geology,1990,28(1~2):119~131

[4]沈芳,黃潤秋等.地理信息系統與地質環境評價[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1999,11(1):6~10

[5]沈芳.山區地質環境評價與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的GIS系統[博士論文].成都理工學院,2000

[6]Mario Mejla-Navarro and Ellen E.Wohl,Geological Hazard and Risk Evaluation Using GIS:Methodology and Model Applied to Medellin,Colombia,Bulletin of the Association of Engineering Geologists, 1994,XXXI(4):459~481

[7]Gupta-R-P;Joshi-B-C,Landslide hazard zoning using the GIS approach;a case study from the Ramganga Catchment,Himalayas,Engineering Geology,1990,(28):1~2,119~131

[8]Campbell-Russell-H;Bernknopf-Richard-L,Forecas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 risk,Abstracts with Program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1,(23):5,145

5. 我國下半年容易發生什麼地質災害和它們主要的分布區域

下半年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
寒潮:除被青藏高原阻擋的一部分雲貴高原和海南外,祖國其版餘地區都會受影響權(包括台灣)
泥石流:南方多雨區
滑坡:南方多雨區
台風:南部沿海省份+海南+台灣+江西+湖南
咸潮:主要在珠江口
風暴潮:南部沿海省份

6. 區域地質環境

2.1.1 自然地理條件

我國地域廣闊,山地縱橫,自然地理復雜多樣。大陸地勢西高東低,從西部青藏高原,中部的山地、丘陵和盆地,再到東部的平原及低山丘陵。高原、山地和丘陵約占我國陸地總面積的 79%,盆地和平原約占 21%。

我國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 1000km2以上的河流就有 1500 多條。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珠江等水系順地勢向東或向東南流入太平洋; 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等向南出國境後流入北部灣和印度洋。我國西部和北部多發育內流河,主要源於高山冰川、冰雪融水,流向下游窪地積水成湖或消失於荒漠中。塔里木河是最大的內流河。

我國湖泊眾多,長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最多的區域。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淡水湖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主要有洪澤湖、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等。青藏高原主要分布著鹹水湖,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鹹水湖。湖泊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我國是人口大國,耕地面積僅佔世界的 7%,為陸地國土面積的 14%,且 20% 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鹽漬化,35%的國土受到土壤侵蝕或荒漠化的影響。長江以南地區耕地僅佔全國的35.2%,人口佔全國的53.5%,水資源佔全國總量的80.4%,屬人多地少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 長江以北耕地約佔全國的 59.2%,水資源僅佔全國總量的 14.7%,人口佔44.4% ,屬水資源短缺的地區。

以全國性分水嶺或雪線為界,考慮長時間周期、大空間尺度,初步考慮全國地理環境可劃分為 7 個大區( 圖 2.1) :

Ⅰ.東北山地平原區;

Ⅱ.華北平原區;

Ⅲ.中南山地丘陵區;

Ⅳ.西南中高山區;

Ⅴ.黃土高原區;

Ⅵ.北方乾旱沙漠區;

Ⅶ.青藏高原區。

圖 2.1 中國地形地勢分區示意圖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復雜多樣,約 70%的國土面積受東南風及西南季風的影響,是一個明顯受季風影響的國家。東南地區多雨潮濕,西北地區少雨乾旱( 圖 2.2) 。

我國季風區的冬夏季風都很盛行。四川及滇東一帶是我國季風區中季風指數最小的區域,因為那裡是東亞季風區與印度季風區的轉換區域。其東部的東亞季風區,冬季風強於夏季風,季風雨屬於極鋒雨性質; 其西部的印度季風區,夏季風強於冬季風,降水主要在夏季風控制區內。

由於季風氣候的強烈影響,大氣降水的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全國平均年降水量 650mm左右,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東南沿海多年平均降水量可達 1500mm 以上,西北地區卻低於 50mm。在時間上年降水量的 70% ~80%集中在每年的 6 ~9 月份,按正常年降水量,可劃為 5 個降水量帶。

1) 年降水量大於 1600mm 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部。包括台、閩、粵、瓊的大部分,浙、贛、湘、桂的一部分,以及西藏東南部喜馬拉雅山東南坡等地。其中,台灣省大部分地區降水量超過 2000mm,有「雨港」之稱的基隆 2910mm,台灣省山地達 3000 ~4000mm,台北東南不遠的火燒寮( 海拔 420m) 在 1906 ~ 1944 年間平均年降水量 6557.8mm,最多的一年( 1912年) 達 8409mm,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藏東南雅魯藏布江下遊河谷的巴昔卡,1931 ~1960 年平均年降水量 4095mm,是大陸上多雨之地。

2) 年降水量 800 ~ 1600mm 帶,主要分布在淮河、漢水之南,包括長江中下游和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大部分地區。

圖 2.2 中國多年平均降雨量區劃圖(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3) 年降水量 400 ~ 800mm 帶,一般指淮河、漢水以北的秦嶺山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邊緣山地丘陵,並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區。

4) 年降水量 200 ~ 400mm 帶,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東部草原帶,以及西北內陸地區的天山、阿爾泰山迎風坡低山帶。

5) 年降水量 200mm 以下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沙漠或盆地中部。其中,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年降水量在 50mm 以下,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邊緣的且末年降水量 18.3mm,若羌 15.6mm。吐魯番盆地西緣的托克遜,年降水量 5.9mm,是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2.1.2 區域地質環境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喜馬拉雅構造帶匯聚部位,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印度板塊向北對亞洲板塊的擠壓碰撞是中國大陸最主要的地球動力源。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碰撞邊界上產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兩種岩石圈活動構造帶的匯聚作用造就了中國的大地構造格架和地勢的基本輪廓,也決定了中國大陸的自然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的多樣性和頻發性。

中國的大地構造單元基本是古生代以來的構造運動所奠定,一級構造單元劃分為天山興安地槽褶皺系、昆侖秦嶺地槽褶皺系、塔里木地台、中朝准地台、揚子准地台、華南地槽褶皺系、滇藏地槽褶皺系、喜馬拉雅地槽褶皺系、台灣地槽褶皺系和南海地台等。中生代以來的構造形跡是在這些構造單元基礎上發展演化的,可以說這些構造單元也控制了中國的地貌、地層和岩性分布。

我國的沖積平原、黃土梁峁、沙漠戈壁、岩溶石山、青藏高原和峽谷地貌形態是有其深刻的地質構造背景的。在地層方面,我國的太古宇(Ar)變質雜岩主要分布在華北地區,如太行山、泰山、嵩山、燕山、陰山和遼東等地;元古宇(Pt)輕變質岩系主要分布在華北、長江流域、塔里木盆地邊緣和天山、昆侖山、祁連山等地;古生界(Pz)以海相沉積為主,主要分布在華北、揚子沉積區、華南、天山內蒙古、昆侖秦嶺、西藏滇西、喜馬拉雅山脈和台灣島等地;中生界(Mz)發生沉積分異,三疊紀時南方為海相,北方為陸相,到侏羅紀時整體轉為陸相為主,白堊紀—第三紀(古、新近紀)時基本為陸相沉積,東部地區多分布火山堆積。

我國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閩、粵沿海和東北北部;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華北和長江流域,多以小規模與前寒武紀地層相伴出露。

中國大陸東西向構造與北北東向構造的交叉,使中國的山脈和盆地形成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區特點,地質災害的區域空間分布同樣具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的特點。

在東西方向上,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和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兩條線為界,西區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殼變動強烈,地質構造復雜,氣候乾燥,風化強烈,岩石破碎,主要發育地震、凍融、泥石流和沙漠化等地質災害;中區為高原、平原過渡地帶,地形陡峻,切割劇烈,地層復雜,風化嚴重,活動斷裂發育,主要發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變形、黃土濕陷和礦井災害等地質災害;東區為平原及海岸和大陸架,地形起伏不大,氣候潮濕且降雨量豐富,主要發育地震、地面變形、崩塌、泥石流、滑坡、河湖災害、海岸侵蝕、鹽鹼(漬)化和冷浸田等地質災害。

在南北方向上,天山—陰山、昆侖—秦嶺和南嶺等巨大山系橫貫中國大陸,這些山系分布區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災害嚴重。它們的相間地帶(大河流域),土地沙化、鹽鹼化、黃土濕陷及水土流失、地面變形和岩溶塌陷等地質災害頻發。

從自然屬性而論,新構造運動活躍的地區,也是地質災害嚴重區。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地帶性,主要集中在構造活動劇烈地區,如南北向構造地震帶,既是地勢劇烈變化地帶,也是崩塌、滑坡、泥石流集中發育區,其次是西南和中南地區的山地地帶。

從社會屬性或災害屬性層面分析,山地丘陵區地質災害嚴重危害居民的生存安全;平原或盆地地區地面沉降和地裂縫造成嚴重社會影響和重大損失,尤其是經濟社會發達或較發達地區,如長江三角洲平原區、華北平原和環渤海地區,山間斷陷盆地城市如太原、大同和西安等。

東部和南部地區,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人類活動頻繁劇烈,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小規模崩塌、滑坡或泥石流也會造成重大災害。調查表明,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的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7. 你好,我想做一個區域的地質災害密度圖,現在手裡有地質點分布圖和區域邊界,改怎麼做!謝謝

地質災害密度一般是指地質災害面密度,即單位面積內地質災害點的分布數量,但專這個概念又因不同屬的需求而有多種計算方式,比如按一定規格的網格進行評價時,密度就是單位網格內的災害點數量;如果想說明災害點在不同地貌單元中的分布特徵,又可以按照不同地貌單元內的災害點數量來計算其分布密度,因此,具體你要怎麼做,要看你想要達到什麼目的,說明什麼問題,總之,密度圖就是單位面積內的災害點分布數量(即「個/平方公里」)。

8.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分布特徵

地震多分布在中國兩個區域:(1)阿爾比斯-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主要在請那藏高原外圍地區(2)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主要在中國沿海的海洋里

9.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如前所述,在地質災害的控制與影響因素中,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是最為活躍的觸發因素。在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地段,黃土的卸荷與風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尤為發育,降水容易沿著這些通道快速滲入地下,引發地質災害,降雨成為觸發地質災害最積極的因素。所以,通過氣象預報,可有效開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預警,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

一、臨界降雨量確定

據本次調查資料,2000~2004年發生的13次新滑坡和16次崩塌,其發生頻次均與月平均降水量呈顯著的正相關,滑坡、崩塌發生時間全部落在6~10月份,在9月份最高,7月和8月次之,6月和10月份較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次與本區的降水特徵有關,9月份常出現淋雨,並伴有大雨,這種降水特徵有最利於浸潤黃土和入滲補給地下水,觸發地質災害發生;7月和8月份集中了全年75%以上的R1h≥10mm強降水和82%以上的R1h≥20mm強降水,這種強降水特徵不如9月份有利於降水入滲,所以,7月和8月份出現的災害頻次不如9月份高;6月和10月份強降水頻率低於7月,8月和9月,但高於其他月份;另外,10月份也常有淋雨,所以在6月和10月份也引發了地質災害。由此可見,無論是淋雨,還是強降雨,都是觸發地質災害的因素。

寶塔區歷史上僅有一個氣象站,不能反映降水特徵的空間展布,為了能夠揭示區域降水特徵,本次與陝西省氣象局合作,對1980年到2005年25年間,陝北黃土高原地區的27個氣象站的日、時降水量進行了分析,統計了各站日降水量中R1h≥10mm或20mm的局地暴雨過程,對其氣候特徵和時空間演變規律進行歸類分析、研究總結。研究結果表明:

(1)在25年中,陝北黃土高原共出現R1h≥10mm的強降水2638時次,R1h≥20mm強降水574時次,年平均R1h≥10mm的強降水有106時次,R1h≥20mm強降水有23時次。

(2)R1h≥10mm發生時次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為173時次;最少的是1980年,僅有36時次。R1h≥20mm強降水發生次數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為56時次;最少的是1982年僅有3時次。可見陝北強降水出現時次的年際差異較大,最多年份與最少年份相差十幾倍之多。

(3)R1h≥10mm強降水旬分布具有多峰值的特點。7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上旬為第一高峰值,在數值比較接近也是全年的最大峰值;8月下旬為全年的次峰值,6月上旬為全年的第三峰值。R1h≥20mm單峰特徵較明顯,8月上旬為其高峰值,8月上旬之前,強降水頻次緩升後,強降水的頻次突然降低、減少。

(4)淋雨主要出現在9月,10月份也有淋雨和大雨發生。

(5)寶塔區暴雨年頻次>0.8(圖7-5),大雨日年頻次為4左右(圖7-6)。

圖7-5 陝北暴雨年頻次分布圖

圖7-6 陝北大雨年頻次分布圖

對比分析本區降水特徵和地質災害發生的關系,可以確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臨界降雨量。預警的臨界降雨量特徵值分別是:

(1)日降雨量≥50mm(R24h≥50mm);

(2)6小時降雨量≥25mm(R6h≥25mm);

(3)1小時降雨量≥20mm或3小時降雨量≥25mm並且日降雨量≥30mm(R1h≥20mm或R3h≥25mm且R24h≥30mm);

(4)連續多日降雨,且日降雨量≥10mm。

符合以上條件之一就應該進行地質災害預警,作為地質災害氣象誘發日向外發布。

據此臨界降雨量可以進行模擬校驗,校驗結果表明,調查區內地質災害暴雨誘發日為2.5d/a,連陰雨誘發日為2.8d/a,即每年可預報的次數將在2~7次。說明選取上述4項指標是符合實際情況和可以操作的(圖7-7)。

圖7-7 陝北地質災害暴雨誘發日分布圖

二、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級別

參考陝西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分級劃分,結合調查區實際情況,將預警級別劃分為三級:分別是Ⅰ級預警、Ⅱ級預警和Ⅲ級預警。

Ⅰ級預警是高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最大,為地質災害發布警報級;

Ⅱ級預警是中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中等,為地質災害發布預報級;

Ⅲ級預警是低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最小,為地質災害不發布預報級。

三、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一)日降雨量≥50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最小(圖7-8)。

圖7-8日降雨量≥50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最小,僅限於北半部延河流域,分散於這一區域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少部分地區(圖中深灰色)。總面積927.71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26.1%。這些地區位居延河幹流,河谷深切;以及較長支流的上游,溝谷強烈下切地帶,人類工程活動極為強烈,為調查區的地質災害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淺灰色),面積1303.96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6.7%。這一區域大多為延河次級支溝黃土梁、峁地區,主要溝谷多處於中游,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稍低。

(3)Ⅲ級預警區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324.33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7.2%。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二)6小時降雨量≥25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中等(圖7-9)。

圖7-9 6小時降雨量≥25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擴大。除北部延河流域中部少量區域外,占據北部延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圖中深灰色)。總面積1627.70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45.8%。為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區及部分次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減少。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淺灰色),南部汾川河流域有少量分布。總面積676.38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9%。這一區域大多為延河次級支溝黃土梁、峁地區,主要溝谷多處於中游,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稍低。

(3)Ⅲ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減少,全部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251.92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5.2%。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三)1小時降雨量≥20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還包括3小時降雨量≥25mm並且日降雨量≥30mm,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最大(圖7-10)。

圖7-10 1小時降雨量≥20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為擴展至最大。占據整個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深灰色)。總面積2232.67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62.8%。為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區及全部次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的范圍縮減至最少。從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全部退出,僅分布在南部汾川河流域主幹流(圖中淺灰色),分布面積194.91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5.5%。這一區域為汾川河主幹流上中游,溝谷切割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較其他地區稍強。

(3)Ⅲ級預警區的范圍縮減至最小,全部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128.42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1.7%。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10. 地質災害風險區劃

風險評估與自然災害易發地區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關系密切。土地管理部門和各級政府官員在土地利用決策時需要風險評估的結果;投資商在購買土地和土地開發時也要考慮災害風險的影響;建設項目場點的選擇、建築物的類型和材料以及購買保險時更要考慮災害風險的因素。

如果決策者在對災害風險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對災害易發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作出決策,那麼,這樣的決策肯定不可能使土地利用得到可持續發展。在對泥石流易發地區土地利用作出決策時,地方官員應該知道,有多少人可能受到泥石流的危害?有多少房屋可能遭到泥石流的沖毀?有多少基礎設施可能遭到泥石流的破壞?他們也應該懂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反過來也會影響泥石流的自然過程,這種影響是有利於泥石流的發生還是抑制了泥石流的發生?這些都需要進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能夠提供可用於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決策基礎。風險評估不僅可以應用於將來的土地利用規劃,而且可以為現存的土地利用再發展評估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滑坡災害風險區劃就是根據以上計算得出的區域滑坡風險度劃分不同風險等級區域單元的方法,為滑坡地區的風險投資、區域開發和災害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像其他自然災害風險區劃一樣,滑坡災害風險區劃的一般原則為:相似性原則、區域完整性原則、綜合性原則、主導因子原則。

地質災害危險度(H)和易損度(V)是自變數,風險度(R)是因變數,因此,風險度數值及其分級是由危險度和易損度的數值和分級決定的。一旦危險度和易損度的分級確定下來,風險度分級也就相應地確定下來了。危險度和易損度均採用目前處理數值分級的簡單而常用的方法——布拉德福定律中的區域分析方法,即將一定范圍內的數值作等分劃分,在0~1范圍內等分為0~0.2,0.2~0.4,0.4~0.6,0.6~0.8,0.8~1這5個等分數值區域。根據式(1)生成風險度的5個等級:0.00<R<0.04,極低風險區;0.04<R<0.16,低風險;0.16<R<0.36,中等風險;0.36<R<0.64,高風險;0.64<R<1.00,極高風險(圖5-5)。地質災害風險等級的實際管理意義見表5-1和表5-2。

圖5-5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分級(分區)

表5-1 定性風險水平的管理含義

(據澳大利亞岩土工程協會,2000)

表5-2 地質災害風險等級的管理意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