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阿壩地質災害

阿壩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26 14:06:44

⑴ 「7·6」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群發性泥石流

1 泥石流概況

2011 年 7 月 6 日 16 時 10 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大范圍普降大雨,短時降雨量達 22. 9mm,導致理縣境內發生群發性泥石流地質災害。甲司口泥石流沖毀農田 150 畝、村機耕道 3km、橋梁2 座、轎車3 輛、貨車1 輛、吊車1 輛、龍門吊1 座、民房 1 棟,牛圈 2 座,牛 100 頭,1 人失蹤,壅塞體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造成甲司口電站閘首沖毀,致使 30 余名群眾被困。古爾溝鎮新橋村新橋溝發生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無人員傷亡。其他各鄉鎮也發生多處泥石流災害,均造成一些損失,但無人員傷亡。

由於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汛前已提前緊密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縣國土資源局制定科學有效的應急預案,各鄉鎮、村組領導幹部及人民群眾科學防範、積極應對。克服了突發災害點多面廣、移動信號中斷、強降雨持續時間長等困難,組織受威脅群眾及中小學生 13900 人成功避險。

理縣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地貌類型為低中山—中山—高山—極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峽谷區。境內群山連綿,峰巒重疊,海拔1422 ~ 5922m。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及地形復雜,地貌類型多樣,歷來地質災害頻繁,災情嚴重。特別是 2008 年 「5·12」汶川地震以來,該區地質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引發了大量次生地質災害。

2 監測與應急避險

2. 1 排查、巡查與監測

理縣國土資源局十分重視地質災害日常的巡查與監測工作,逐個隱患點均嚴格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負責隱患點日常的巡查與監測工作,逐點編制防災預案,向工作人員及群眾發放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7 月 5 日下午 16 時,理縣國土資源局接到省國土資源廳、州國土資源局和縣氣象局發布的關於未來 36 小時內有強降雨,地質災害預警等級為 IV 級的警報。理縣國土資源局值班人員立即通知縣、各鄉鎮有關部門及各電站,要求各鄉鎮加強各監測點的監測與巡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如有異常情況及時上報,務必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7 月 6 日下午 16 時 10 分,理縣境內普降大雨,不到半小時,多個鄉鎮負責人相繼來電,反映即將發生山洪泥石流災害。接到報告後,縣國土資源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並向上級報告。隨後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領導冒著生命危險迅速奔赴抗擊山洪泥石流第一線。

圖 1 理縣甲司口溝泥石流

圖 2 理縣雜谷腦鎮打色爾溝泥石流

圖 3 蒲溪溝泥石流

2. 2 應急避險

災情發生後,各縣級領導按照早期制定的方案火速趕往所負責的災害點,開展搶險救災工作,組織受威脅的群眾進行轉移。同時奮力搶修被阻斷的 317 國道和 213國道,極力救援受困群眾。通過各級領導以及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成功疏散和安全轉移雜谷腦河流域受威脅的 6400 餘人、縣城受威脅的群眾和學生 5000 人、朴頭鄉受威脅2000 餘人、蒲溪鄉色爾村受威脅100 餘人、薛城鎮南溝村受威脅200 餘人、甘堡鄉甘堡村板子溝組受威脅 200 餘人,共計13900 餘人。晚22 時25 分,在州、縣領導及各相關工作人員的連夜奮戰下,國道疏通,解救受困群眾 2030 名。

3 經驗與啟示

在這次抗擊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各級領導幹部、相關工作人員及廣大群眾不怕艱險,反應迅速,處置有力,成功轉移受威脅群眾和學生 13900 人,將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得益於以下幾方面:

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一是成立了理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提前召開了全縣國土資源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了具體安排,層層簽訂了防治目標責任書,防災責任落實到鄉鎮、村組及隱患點監測人,建立了以駐地官兵、民兵為主的搶險應急隊伍,健全了縣、鄉鎮、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二是編制完成並實施了切實可行的地質災害防禦預案與應急預案,對全縣各隱患點安排專人監測,針對各點編制應急預案。三是出台了隱患點排查通知等相關文件,汛前進行隱患點排查工作。四是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經費保障。

各項防治措施落實有力。一是夯實工作責任。防治工作實行屬地化管理,各鄉鎮人民政府對轄區內的安全防治工作負總責,鄉鎮長為第一責任人。縣國土資源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門。在這次抗擊山洪泥石流過程中,縣、鄉鎮、村組、監測點工作開展得井然有序,為同時開展多處山洪泥石流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縣國土資源局每年適時邀請地質專家採取多種形式深入田邊地頭和老百姓面對面交流。同時加大對防治管理人員、監測人員進行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相關專業知識的集中培訓,把宣傳重點放在農村和鄉鎮,利用有線電視、廣播、專刊、手機等各種宣傳手段向群眾宣傳、傳授防災避險的基本方法,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強監測預警。全縣各災害隱患點防治責任都落實到監測人,實行動態監測和群測群防,隨時掌握隱患點的變化趨勢,准確捕捉災害發生的前兆信息,及時做出預警預報,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四是進一步鞏固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落實了縣、鄉鎮、村、監測點四級責任制,強化督導檢查,確保責任主體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健全了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和工作機制,對隱患點周圍群眾發放「兩卡」,鞏固和完善了縣、鄉、村、組四級群測群防網路。

各個重點嚴格管理。主要表現在: 以泥石流、滑坡、崩塌為重點; 以預防、避讓為重點; 以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為重點; 以人口密集區和重點建設工程為重點;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財產損失為重點。在明確重點基礎上,科學劃分危險區,准確判斷險情,編制合理防治方案,明確防治責任。對威脅 30 人以上隱患點,制定「防、搶、撤」方案。認真開展災害排查工作,嚴格執行汛期值班、險情巡查和災情速報制度。加大與氣象、廣播電視等部門配合力度,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初見成效。「5·12」地震後,理縣國土資源局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採取領導片區負責制,加強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的協調、管理、監督,確保了治理工程的質量和進度。理縣 「一顆印泥石流治理項目」在「7·6」強降雨中起到了戰斗堡壘作用,泥石流將剛建成的三道壩淤滿後溢出,減緩了泥石流進程,為受威脅群眾的安全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剛建成的 「通化鄉甘溪溝口泥石流治理」、「桃坪鄉曾頭溝泥石流治理」等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在此次防災工作中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初見治理成效,確保了理縣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本節基礎資料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庄茂國)

⑵ 「8·」四川阿壩州汶川縣映秀鎮紅椿溝泥石流災害

紅椿溝位於映秀鎮東北側,岷江左岸,溝口坐標:北緯31°04′01.1″,東經103°29′32.7″,行政隸屬四川省版汶川縣權映秀鎮。8月14日凌晨3時,紅椿溝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泥石流沖出堆積物總量達80.5萬立方米,規模為特大型。本次泥石流沖出物源進入岷江河床有40萬立方米,溝口及溝道中下游堆積方量約40.5萬立方米。使岷江河改道進入映秀新場鎮,造成映秀新場鎮數十棟樓房二層以下被淹,映秀新建自來水廠被淤埋,施工人員306人被困、21人失蹤、1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元。但由於預警及時,成功避險近6000人。

泥石流全景

⑶ 阿壩縣的地質災害

地震
2005年1月5日清晨6時05分,馬爾康縣、壤塘縣、阿壩縣交界(北緯32.30度,東經101.60度)發生專4.7級地震。馬爾康屬縣日部鄉、壤塘縣城震感強烈,馬爾康縣城、小金縣城部分居民有感;日部鄉公路出現垮塌現象。

⑷ 「7·3」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南新鎮棉簇溝泥石流災害

1 基本情況

2011 年 7 月 3 日 0: 10 分左右,茂縣發生泥石流,泥石溝位於茂縣南新鎮棉簇村棉簇溝,地理坐標: 東經 103°ཙ. 4″,北緯 31°35ང. 8″。此次泥石流為遠程潰決性大型稀性泥石流災害,本次共沖出固體物源約10 萬 m3。災害造成8 人失蹤,鑫鹽化工廠大量的基礎設施被沖入岷江,8 戶農房被沖毀,3 戶房屋受損。

圖 4 泥石流溝口

建設項目選址存在一定問題,防治工程設計偏低。公司選址位於棉簇溝下游溝口,屬泥石流堆積區,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 工程建設侵佔部分溝道,設計的防護堤過低,影響溝道的正常排泄; 下游生活區溝段截彎取直改道工程設計過流斷面偏小,且對有威脅對象地帶沒有設計足夠高的防護堤。

綜上所述,該泥石流系 「5·12」汶川地震在溝谷中上游區形成的小規模的堰塞體,2010 年 「8·13」洪災以來的細顆粒物質不斷充填其壩體,自身過水能力降低,在 7 月2 日 ~3 日的小到中雨作用下產生潰決,形成較大洪水,洪水攜帶固體物質,並在流動過程中不斷沖刷溝谷兩側鬆散體形成泥石流。在溝下游平緩地段兩側岸坡進行堆積,同時對溝道兩側產生強烈沖擊,從而導致溝右岸的西燁硅業公司和左岸的鑫鹽化工廠房、下游生活區、村民房屋直接遭受破壞,致使前述 8 人失蹤。

3. 2 趨勢判斷

現場調查表明,由於該地區的固體物源豐富,加之溝谷兩側的崩塌也較發育,在強降雨條件下可能再次產生泥石流,對南新鎮棉簇村棉簇溝下游的 48 戶 196 人居民仍構成威脅。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4. 1 應急響應與搶險救災

省、市、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泥石流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災害發生後,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國土、水利、交通等相關部迅速趕赴現場,迅速開展溝道疏導搶險搜救工作。

4. 2 應急處置與工程防治

4. 2. 1 應急處置

採取的應急處置有下面幾點: 一是做好監測預警工作,並做好危險區居民的臨時避險安置工作,並加強應急監測,確保當地居民安全; 二是進一步在危險區內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排查,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迅速納入預案,並落實防災和監測責任人; 三是加強對失去聯系人員的搜尋工作,及家屬的安撫工作; 四是加強對當地群眾地質災害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尤其要提高基層企事業人員的防災意識,切實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4. 2. 2 工程防治

要求勘查單位盡快開展補充勘查及設計工作,治理方案應充分結合當地建設規劃,治理措施宜攔、排結合,以攔為主,及時提交補充設計方案供地方政府進行施工處理。另外,由於該區屬地質災害危險性大區,建議該區企業另選新址重建,或進行必要工程防護措施後再進行恢復重建工作。

5 經驗與啟示

茂縣南新鎮棉簇村棉簇溝泥石流,由於預警及時,當地政府成功組織工人和村民 1000 餘人提前撤離,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本次泥石流仍然造成 8 人失蹤,認為是一起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說明仍需要加強對當地群眾地質災害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尤其要提高基層企事業人員的防災意識,切實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本節基礎資料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張楠)

⑸ 阿壩州壤塘縣最近幾天有地質災害沒有

降水多了有泥石流災害

⑹ 四川阿壩的地震災區情況嚴重嗎

那裡的路將會在今天開通!現在還沒有消息.不過那還沒有人員傷亡的消息.你放心吧!

⑺ 四川阿壩暴雨已造成傷亡,汶川又被波及,汶川地震後重建進度如何

截至20日,地震災區過渡安防安裝26萬套;截至21日,全國總共接收了國內外各界捐款捐物總計,467.4億元。

根據城鄉建設部報告,截至20日,地震災區過渡安防安裝26萬套,安裝3.7萬套,還有7.82萬濤等待安裝。從民政部報告來看,截至21日,全國總共接收了國內外各界捐款捐物總計467.4億元,實際到賬款物454.32億元已向災區撥付捐贈款物156.49億元。

特大暴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往往伴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量農作物被淹沒,等重大經濟損失,主要危害有排水不暢引起積水成澇,土壤孔隙被水充滿,造成陸地植物根系缺氧,抑制生理活動,有暴雨引起的洪澇淹沒農作物,使做使農作物新陳代謝難以正常進行,特大暴雨引起的山洪爆發,河流泛濫,不僅危害農作物,果樹,林業和漁業,而且還摧毀農社和工農業設施,甚至造成人畜傷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⑻ 四川阿壩暴雨引發泥石流已有傷亡,泥石流能否呼籲我們合理對待大自然

可以,因為正確對待來自大自然的災害,我們才能團結一致 積極預防。

不同的地形對暴雨形成災害的影響是不同的,高原和山地,由於其阻擋作用,常常會形成繞流和爬硫等,引發暴雨,高原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誘發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盆地和山間平川地帶,一般來說,地面坡度比較大,多為階梯台地,排水條件良好,受洪水影響的范圍較小,不至於造成重重大災害,

暴雨會引發山洪,江河泛濫,堤壩決口,給人們人民與國家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引發暴雨的最主要原因是天氣和氣候,暴雨發生之後,地理環境成為影響災害發生要因素,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我國面積廣大,地形十分復雜,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等地理環境



⑼ 080715 汶川縣的地質災害為什麼這么嚴重

汶川縣城將異地重建 專家稱環境已不適宜人居 本報訊(記者徐一龍)汶川大地震中,汶川縣城的絕大部分建築物並未倒塌,人員傷亡也不慘重,但次生災害已經嚴重威脅到汶川縣城的「生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抗震救災規劃專家組駐阿壩州組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尹稚的報告指出,「汶川縣城已不具備適宜人居的環境」。目前,阿壩州已向四川省遞交報告,考慮將縣城整體搬遷。 這份名為《專家組強烈請求緊急疏散異地轉移安置汶川縣城及部分理縣、茂縣山區鄉鎮受災群眾的建議報告》由尹稚教授執筆。報告建議,汶川縣城已經不具備原址重建的空間面積和環境容量,應考慮異地重建。目前,此報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並抄送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昨天,汶川縣縣長廖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縣里非常重視專家的這份報告。「專家說汶川已經是活著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壩州也已經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緊急送交報告,申請擇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駐守在汶川縣城的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新址還沒確定,一種說法是,可能在成都 與阿壩州的郊區尋找一塊地方。 據了解,汶川全縣共有人口8萬餘人,其中縣城3萬餘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確定的情況下,汶川縣城也已著手將縣城的絕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鎮的近5萬人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一安全地帶被選在從汶川到綿池213國道20餘公里的兩側。汶川縣縣長廖敏介紹說,這一地帶在地震發生後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專家報告後,縣里加快了這一長廊的安置點建設。 汶川縣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確認,5萬居民將在6月底臨時安置到這一安全的長廊地帶。汶川新址一旦確定,即將啟動移民工程。 縣城或重回孤島 報告指出,汶川縣地震前原有地質災害點160處,震後截至6月2日的統計已發現新增地質災害點3590處,其中79處新增點已對縣城形成壓迫和包圍之勢,並隨餘震和降雨而日漸惡化,嚴重威脅到縣城已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和全部的對外交通線安全。 報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質災害一旦誘發成災,汶川縣將重回孤島狀態。 居民安置地點缺乏 報告指出,目前汶川縣城內,絕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處理論上可用的房屋,但由於被危房包圍,也並不安全。同時,縣城內極少數可避免次生災害影響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時間內無法拆除。報告認為,目前汶川縣較為安全的集中安置點有兩處,一處位於雁門鄉,可安置2057戶,另一處位於七盤溝,可安置1200戶,距縣城分別為3.5公里和4公里。地質調查隊徒步調查證實,七盤溝安置點上游還有5處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險情,也無法使用。 至於鎮鄉一級,現在僅綿鎮尚有239畝耕地可用於安置,但也受到山體滑坡和洪水上漲的雙重威脅,留足安全間距後僅能安置2958戶,其餘各鄉鎮已無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質災害也讓當地居民的農業生產遭到重創汶川縣原有耕地106500畝,地震導致滅失土地42000畝,嚴重損毀48000畝,僅存1萬多畝耕地。如果將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礎已經喪失,吃飯和飲水都將面臨嚴重困難。 建議汶川建新縣城 專家組同時發現,特大規模的山體崩塌使縣城的兩江六岸盡成裸岩、裸土,構成連綿不斷的巨大沙塵源。每個晴日,午後河谷風溯江而上,整個谷地下起草坡上達雁門均處在沙塵暴籠罩之中,屬重度污染,這些天經歷的最低能見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質、生態、岩土工程、工程地質專家的共同意見認為,這種情況會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對人體健康構成極大危害。汶川縣城已不具備適合人居住的環境。 專家建議,汶川縣境內受災群眾應該迅速轉移到汶川與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帶。 報告建議,汶川縣城已經不具備原址重建的空間面積和環境容量,汶川應考慮異地重建。 相關新聞 汶川7萬人因地質災害再次大轉移 據央視報道剛剛安頓下來的汶川縣由於受到新的地質災害的影響,全縣7萬多人昨天開始大轉移。 目前,汶川已進入雨季,下雨對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體無疑是雪上加霜,整個汶川縣受災群眾正在進行緊急大轉移。昨天下午4點左右,受災群眾從山上趕到安置點,他們一到安置點就住進了帳篷。到昨晚為止,從汶川受災地區到安置點的群眾達到1500多人。由於下雨,轉移速度緩慢,預計今天將達到2000人左右。

⑽ 四川茂縣發生過地質災害事故嗎

據報道,6月24日四川阿壩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突發山體高位垮塌,造成河道堵塞2公里回,100餘人被掩埋,答專家表示阿壩州茂縣位於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緊鄰汶川,歷史上曾經多次發生地質災害事故。

據了解目前,四川消防已調集成都、德陽、綿陽以及總隊醫院重型搜救隊、輕型搜救隊、醫療救護隊542人陸續到達現場,另有搜救犬23頭,生命探測儀16具,氣象台表示未來三天疊溪鎮仍有陣雨,將不利於救援工作開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