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科學院地質

中國科學院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1-26 09:25:57

1. 中科院地質院有哪些專業

中國科學院包括5個學部(數理學部、化學部、生物學部、地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11個分院(沈陽、長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84個研究院所、1所大學、2所學院、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此外,還投資興辦了430餘家科技型企業(含轉制單位),涉及11個行業,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於1999年由原地質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兩所整合而成。整合前的兩個研究所都有長達50餘年的歷史和豐厚的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地學界具有很高的學術地位。著名地質學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質研究所第一任所長,著名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從事固體地球科學研究與教育的綜合性學術機構。研究所以固體地球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資源、環境、工程地質問題作為主攻方向。1999年以來,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動力學研究、環境與災害研究、礦產資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研究所共設以下九個研究室: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岩石圈構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空間電磁環境研究室、工程地質與應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氣資源研究室、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水資源與地殼流體研究室;研究所同時有岩石圈構造演化、礦產資源、工程地質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另外在地球磁場與地球外核動力學、乾旱區環境演化與全球變化、俯沖碰撞造山的岩石學過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創新研究群體。近年來,研究所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代表性的獎項是著名第四季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獲得的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研究所從事科研活動的人員共有177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員60人。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撐系統固定人員26人,固定管理人員19人。研究所是國家最早確定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基地和博士後流動站單位,是中國科學院博士生重點培養基地,現有在讀博士生292人,碩士生95人,在站博士後50人。
研究所擁有開展固體地球科學研究的大型觀測和測試分析儀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質成分與物質性質分析系統、地球深部結構觀測系統、地質年代學測定系統、地磁與電離層觀測台鏈、古環境數據分析系統、數據處理計算系統,為地球科學測試、觀測和實驗提供了必要條件。
研究所圖書館目前藏書約35000餘冊,中外文學術期刊現刊350種。與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研究所主辦的國家一級學術刊物有:地球物理學報(SCI收錄)、岩石學報(SCI收錄)、第四紀研究、地質科學、工程地質學報、地球物理學進展。研究所還是三個國家一級學會的掛靠單位,它們是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第四紀研究會。
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2.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在哪個城市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AS)1999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1951年在南京成立,其前專身為1928年成屬立的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和1913年成立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南京成立,其前身為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和1929年在北京成立的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整合而成,2004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並入該所,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同年,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電離層研究室整體調整到該所。整合後的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中國最重要和最知名的地學研究機構之一。
研究所地址
北京市朝陽區北土城西路19號

3.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
1951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於南京,侯德封任所長。同年遷往北京。
1960年,分出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研究所。
1966年,分出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
1978年,分出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1985年,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建立。
1990年,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建立。
1997年,地質環境系統研究中心建立;礦產資源研究中心建立;中國科學院·香港大學邊坡岩土工程力學聯合研究中心建立。
1999年,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成立。
1950年,中國科學院對前中央研究院24個單位接管,其中氣象、地磁、地震等部分合並建成地球物理研究所,趙九章任所長。
1954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遷往北京。
1959年,通過蘭州分所的方案,蒞年建立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分所。
1966年,分建成為5個研究所,即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安、後歸屬七機部),蘭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昆明地球物理分所。
1972年,國家地震局成立,地球物理所被劃歸國家地震局建制,並脫離中國科學院。
1978年,重新組建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1988年,成立WDC-D地球物理數據中心。
1994年,組建現代地球科學研究中心。
1994年,成立中國礦物資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
1999年,與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1999年,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
1999年,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丁仲禮。
2003年,劉東生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4年,將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的電離層研究室整體調整到所。
2004年,整合原中國科學院蘭州地質所,成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油氣資源研究中心。
2005年,岩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主任為朱日祥院士。
2007年,朱日祥院士為第二任所長。

4. 我想問問:中國地質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有什麼區別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是兩個不同的單位.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是其中的一個部門.

5. 中國科學院的地質好考還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好考

中科院的研究所多,考的難度不一樣,地科院的研究所也不少,相對而言,在礦產資源領域比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容易,比地化所難

6. 張宏福的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張宏福,1962年9月出生於陝西省山陽縣。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地幔地球化學學科組組長,岩石圈演化實驗室主任。
1981年 畢業於山陽縣縣中。
1985年 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獲本科學士學位。
1988年 畢業於原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獲理碩士學位。
1998年 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皇家 Holloway 學院地質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 1988~1991年 西北大學地質學,助教
1992~1994年 西北大學地質學,講師
1995年 英國倫敦大學皇家 Holloway 學院地質系,訪問學者
1998~2001年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2至今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創新基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現有博士後3人,博士生2人和碩士生2人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火山及地球內部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地幔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化學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岩石學報》編委
《Geochemical Journal》編委
北京市朝陽區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 英國倫敦大學Martin A. Menzies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Lamont研究所Steven L. Goldstern教授
香港大學孫敏教授
日本岡山大學固體地球科學研究中心Eizo Nakamura教授
法國國家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中心Etienne Deloule教授 中國東部岩石圈的減薄過程及其動力學
華北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時空演化規律
華北東、西部岩石圈的差異演化
橄欖岩-熔體的相互反應 200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排名第二)
2002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2001年獲英國倫敦大學論文發表獎

7.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推免

自己去中科院地質所網站上了解導師的情況,然後跟他電郵聯系詢問相關的事宜,在推版免之前先跟權你中意的導師聯系是很重要的,這個所每年收幾個人吧,我們班今年有個成績巨好的有意去那邊,他跟我說,人家老師告訴他不看學校,看你面試復試的成績,成績靠前自然錄取把握大些。我是地質大學

8.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怎麼樣

你是要考研還是去那裡工作?
考研的話,相對高校比較公平,因為回中國科學院大學也答剛開始招本科生沒幾年,相對來說生源還是缺不少的,對於外校考進來的基本上屬於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另外,有條件的話,提前聯系想報考的老師,這樣對你面試時比較有利。
待遇的話,相比高校是很高的,基本上生活不愁。相比較中科院其他所,算中等水平。
這里大師雲集,光院士就二十多,如果想搞科研的話,氛圍算挺好的。
想進來工作的話,要求很高,沒有最低要求,擇優錄取,一般至少SCI+國基。以後發展前景不錯

9. 北京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在哪裡

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北京市西城區百萬庄大姐
街26號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海淀區民族大學南路11號

10.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趙宗溥教授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趙宗溥研究員根據對喜馬拉雅山系構造特版征和造山體制的分析權,批評將喜馬拉雅山系作為碰撞造山的樣板「是一種想當然的臆說」。
在分析了大陸內部,尤其是中國大陸造山帶的地層、化石等資料後進一步指出:「碰撞造山學說在世界各國早已流行,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碰撞造山作用描敘某個造山帶或造山作用。殊不知碰撞造山說法,根本是沒有地質事實根據的臆說。」對這種理論和實踐本末倒置的學風,趙宗溥研究員疾呼:「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准,就地質來說,無論部分或全部的板塊構造學說,不合於實際,必然是錯誤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