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調查表
Ⅰ 地質災害祥查調查錄入系統中其他調查表野外記錄信息怎麼填不上
差別非常大,完全不是一回事。你先要了解災害評估的基礎知識,資源評估的基礎知識。再了解野外災害評估和壓覆礦產評估的規范和要求。
Ⅱ 防災減災知識家庭討論調查去表格學生的答案為正確應對地震,家裡的物品應該怎樣放置
合理放置傢具、物品:把牆上的懸掛物取下來或固定住,防止掉下來傷人;把易燃易內爆和有毒物品容放在安全的地方;清理雜物,讓門口、樓道暢通;對陽台護牆進行清理,將花盆雜物拿下來;固定高大傢具,防止傾倒砸人;傢具物品擺放要做到「重在下、輕在上」;把牢固的傢具清空,以備震時藏身;加固睡床
Ⅲ 怎樣解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面臨農戶不願拆除舊房的問題
1、精準搬遷對象。明確搬遷程序選准搬遷對象是異地扶貧搬遷成功的前提,一定要因地制宜,偏遠山區條件艱苦、人口分布分散的農民,可根據條件,實行整村搬遷。
2、了解農戶基本現狀。進村入戶登記與傾聽駐村小組意見相結合,普查工作要深入細致,切實做到普查到戶、逐戶建檔立卡、完備檔案資料,確保應搬遷群眾全部登記造冊。普查工作要尤其注意對符合搬遷條件而又缺乏搬遷能力和意願的困難群眾進行詳實的調查摸底,建立專門的普查檔案。
3,嚴格執行工作程序。要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群眾申請、初定對象、張榜公示、民主評議的標准化工作程序確定移民搬遷安置對象。對於自然環境特別惡劣地區的深度貧困群眾,搬遷意願特別強烈,將他們作為為搬遷安置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走「先難後易,整村搬遷」路子。
4、科學布局。根據當地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科學布局安置區域,合理確定搬遷重點和規模,結合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優先安排搬遷深度貧困戶。制定搬遷考核標准,不能只用單一指標衡量農戶是否貧困。圍繞困難群眾的搬遷安置要逐戶建立檔案、落實責任、嚴格考核、驗收銷號,防止工作中出現避重就輕、避難就易、「搬富不搬窮」的問題。
5,加強金融服務支持。著力「微型金融產品」的開發。即開發適合窮人需要的金融產品,鼓勵村鎮銀行發展、開展貧困村互助資金、小額信用貸款,繼續完善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努力滿足扶貧對象發展生產的資金需求。
最後,社會資金支持。加大公益資金支持力度,在所得稅前減免用於異地扶貧搬遷等扶貧事業的捐贈。充分利用市場資源配置,推動市場開發,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鼓勵內外資企業進駐新村,並為之提供優惠政策。
(3)地質災害調查表擴展閱讀
最近隨全國政協民宗委到廣西、甘肅、雲南等民族地區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看到這項工作已取得多方進展。
由於搬遷區域主要分布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搬遷對象主要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地方病多發等生存環境差、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面臨諸多特殊困難和問題,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深認識,因地制宜,逐步改進。
注重加強搬遷戶後續發展能力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自「八七扶貧」實施以來,有條件、有能力搬遷的群眾很多已遷出,尚未搬遷的相對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和生產生活技能。移民安置區受土地限制及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薄弱影響,普遍開發空間偏小,很難提供充足就業崗位。
搬遷群眾有的繼續耕種原籍承包土地,成為農忙住「老屋」,農閑住「新宅」的「兩棲」農民,他們普遍希望保留原有承包地。後續發展是檢驗易地扶貧搬遷成敗的關鍵。
建議各地結合搬遷群眾自身條件、就業意向、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吸納一定比例搬遷群眾就業的企業,適當減免稅收。積極培育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爭每個貧困戶都有企業可以依託。
完善搬遷項目申報、考核、驗收等程序銜接。易地搬遷用地從申報到獲批一般需要6至10個月,安置區規模較大工程一般要跨年度實施。而目前年度搬遷計劃及資金下達,與考核驗收同年度內進行,這勢必造成當年的搬遷任務無法在年底完成。
建議地方政府在年底前上報第二年本省區易地扶貧搬遷建議計劃,有關部門抓緊審核,力爭各項資金及早下達,給地方政府比較寬裕的實施時間。
在控制搬遷用地總量前提下,可以將用地審批許可權下放到省級主管部門。根據不同項目的工程量,實事求是確定工期,指導地方承接、用好來自各渠道的資金。
適當放寬易地扶貧搬遷用地政策。目前國家層面沒有單列扶貧搬遷用地指標,遷出地復墾難度大、效益低,「佔一補一、占優補優」的耕地佔補平衡政策難以落實。安置房建設項目需交納工程規劃許可證等十幾項費用,每平方米稅費200至300元,地方上負擔沉重。
建議針對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設立專項用地指標,允許地方政府綜合運用債務、專項建設基金和長期低息貸款支付安置點土地徵用費用。參照棚戶區改造項目辦法,國家和地方出台安置區建設、投融資平台稅費減免政策,指導地方用好用活用足土地增減掛鉤政策。
支持搬遷群眾參與住房建設同時防止因建房返貧。目前有關文件規定,中央補助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住房建設不能超過一定面積。而有些經濟條件稍好的搬遷戶希望,允許適當貸款,加上自己的努力,把房子建得寬裕些,否則後續建房成本會增加很多。
易地扶貧搬遷的主體是貧困群眾,要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主動脫貧。建議根據搬遷戶實際經濟能力,允許通過適當借貸或出工出力等方式參與住房建設。同時要堅決防止盲目擴大住房面積、脫離實際提高建設標准和過度裝修,杜絕出現因建房致貧返貧。
Ⅳ 自然災害調查表 發生時間,地點(國家或地區),災害類型,破壞狀況
氣候災害 2005年,全國出現了乾旱、暴雨洪澇、台風、大風、冰雹、雷擊、龍卷風、高溫、雪災、低溫凍害等多種氣象災害。年內,各類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42億元,因災死亡2475人,屬於災害偏重的年份。全年農作物受災面積3881.8萬公頃,其中乾旱、暴雨洪澇受災面積占總受災面積的69%。華南南部出現了嚴重的秋冬春連旱,雲南發生近50多年來少見的嚴重春旱,西北東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發生夏秋連旱,江南西部、華南西部一度秋旱明顯;西江、閩江、淮河流域及湖北、湖南、四川、遼寧等地發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渭河、漢江流域秋季出現特大洪水。
【旱災】 2005年,全國乾旱范圍偏小,損失偏輕。沒有出現大范圍、持續時間長的嚴重乾旱,旱情較常年輕。但華南南部出現嚴重的秋冬春連旱,雲南發生近50多年來少見的嚴重春旱,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初夏旱,西北東北部以及內蒙古等地發生夏秋連旱,江南、華南一度秋旱明顯。
【台風/熱帶風暴】 2005年,8個台風和熱帶風暴登陸中國,台風強度大、范圍廣、災情重,台風災害損失為1997年以來最嚴重。0509號台風「麥莎」是2005年造成影響范圍最廣、經濟損失最重的台風。
【暴雨/洪水】 暴雨洪澇災害較常年偏重,西江、閩江、淮河流域及湖北、湖南、四川、遼寧等地發生嚴重暴雨洪澇災害,渭河、漢江流域秋季出現特大洪水。
【沙塵暴】 2005年春季,全國共出現5次沙塵暴天氣過程。最強的一次沙塵天氣過程出現在4月27~28日,內蒙古二連浩特、阿巴嘎旗、滿都拉、錫林浩特出現了強沙塵暴。
【雷擊】 2005年,全國雷電災害呈現發生頻次多、范圍廣、影響大的特點。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全國共發生雷電災害1.1萬多起,其中,雷擊致人傷亡事故700多起,引起火災或爆炸事故200多起,造成建築物損壞1100多起,引起供電故障2700多起。全年雷電災害共造成1300多人傷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億元,間接經濟損失數十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