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人
① 地質災害、環境保護與人類生存
正常年景,全球自然災害的經濟損失是600億美元,12000人喪生,而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有關的經濟損失1990年為470億美元,1992年630億美元,1994年650億美元,1995年達1800億美元(因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國每年都因地質災害而損失500億~600億元和近萬人喪生。
地質災害是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的影響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水土流失、海水入侵、土地荒漠化等。滑坡、崩塌、泥石流是最常見的地質災害。
崩滑流分布在中、日、美、印、瑞(士)、秘魯、哥倫比亞等國,日本5584處,總面積1433km2(表6.21)。瑞士20世紀已有5000人死於此種災害,美國在70年代就因此而損失10億美元,20世紀最大的兩次崩滑流都發生於安第斯山區,共死亡4.8萬人,摧毀小城市2座。中國也屬崩滑流特別發育的國家,災點達41萬多處,有特大型崩滑點191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的崩滑、泥石流點7473處,在川、藏、甘、滇等地共有10餘萬條山溝有泥石流發生。全國有70餘座縣城處於這種災害的威脅之下,崩滑流多在山區發育,影響總面積173.52×104km2,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8.10%。其危害極其嚴重,造成人員傷亡,毀壞村鎮、農田道路和基礎設施,特別是對鐵路交通的破壞尤甚,每年都有發生,平均每年經濟耗費達7000餘萬元,僅1981年寶成鐵路修復費用就高達3億元。對電力設施的破壞也是驚人的,1989年雲南漫灣電站滑坡損失10億元。
地震災害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1900~1990年全世界共有260萬人死於地震,其中萬人以上的27次。中國處在全球兩大地震活動帶交接處,震災特別嚴重,20世紀來共死於地震115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44.2%。全球死10萬人以上的8次大震,4次發生在中國,1976年唐山地震就死亡24.3萬人。最近發生在張北地區的6.2級地震中有50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而且地震常伴以火災、海嘯、滑坡、風暴、洪水、雪崩等,加重災情(表6.22),地震雖可預報,但短期預報的成功率不高,所以震災有突發性,隱蔽性的特點。中國地震活動頻次高,強度大,城市受災率高,全國Ⅶ級以上高烈度區面積達312×104km2,70%的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位於此區,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則位於8級的高烈度地震區,至20世紀末,中國都是處於地震活躍期,加強地震預報,作好工程選址論證,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表6.21國內外部分典型「滑崩流」狀況
表6.22全球典型地震及其損失情況表
表6.23全球部分火山活動及其危害一覽表
表6.24中國地面沉降情況
(據段永侯等,1993)
火山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不如地震影響大,全球共有850座活火山,每年有60座左右噴發,3.6億人口受到威脅,本世紀共約10萬人死於火山災害,經濟損失200億美元(表6.23),本世紀傷亡最大的火山噴發發生在印尼的馬提尼克島,毀滅了聖皮埃爾城,死亡3萬人,中國火山活動較少,危害較小,火山噴發前一般都有明顯徵兆,通過監測和觀察,可以作出准確預報,避免或減輕經濟損失及人員傷亡。
地面塌陷多為天然成因人工誘發,分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黃土塌陷。中國岩溶塌陷分布於碳酸鹽岩區,如滇、黔、桂、川、湘、粵、鄂、冀、遼等省區,共有岩溶塌陷點2841處,面積332.8km2,其中自然成因僅30.4%,其餘為人為因素誘發,多為礦坑輸水或人工抽水造成,而且其比例越來越高,表現為突然、點多、影響范圍不同,發育具連續性、重復性、分布集中,危害較大。安徽省每年直接經濟損失436.8萬元,遼寧省5000萬元,雲南1000萬元,全國估計在1.2億元,中國采空區塌陷主要發生在近20多年,多因采礦方案不合理,造成全國每年塌地約70km2,直接經濟損失3.17億元,吉林采10000t煤塌地約1hm2。黃土濕陷主要發生於西北幾省,每年經濟損失250萬元。總之,中國地面塌陷災害有日漸加強的趨勢,主要是人口壓力大,工程項目多,地下水使用和排放不當,采礦的施工管理不嚴格。因此,健全法制,加強監管,合理開發,是最根本的治理措施。
地面沉降及地裂縫,多因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也有因地殼運動和石油開采引發。河北平原有區域性整體沉降特點,有的連片達幾千至上萬平方公里;地裂縫分布規律性不強,長度數十至數百米,寬度幾厘米至數十厘米不等,垂直落差多在幾十厘米以內,主要由於抽排水,采礦,新構造運動,岩土體變形等因素造成。在西安、太原等地地裂縫與地面沉降同時出現,相互疊加,其危害尤大(表6.24)。城市的高精度監測,科學地制訂城市採用地下水的模型,以防為主,可減輕損失。
土壤侵蝕又稱水土流失是一種累進性的地質災害,它改變地表面貌,使肥沃表土流失,後果極其嚴重。全世界每年有270×108t土壤流失,喪失地力的耕地達500×104~700×104hm2。美國每年流失土壤30×108t,原蘇聯5×108~6×108t,中國50×108t,其中含氮磷鉀4000×104t。中國水土流失面積180×104km2,約占國土面積18%,原蘇聯50年代末在中亞掀起的墾荒種糧運動留下了破壞表土,得不償失的惡果,幾十年過去了也未恢復,重復了美國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葉變中西部牧場為農場的錯誤。中國水土流失以大興安嶺—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脈以東最烈,其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達43×104km2,侵蝕模數8000t/(km2·a),表層沃土每年沖蝕0.1~2cm,水利工程使用年限極短,有的水庫4年內即為泥砂填滿,每年向黃河輸泥沙14.2×108t,占黃河總泥砂量的91%。水土流失與植被發育程度關系密切,植被的破壞是促成水土流失嚴重的直接原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全國每年平均96億元,水土流失導致可耕地減少,地力貧化、土層變薄、蓄水能力降低,也造成湖泊、水庫、河道淤塞,減低經濟效益,造林綠化、退耕還林,搞小流域治理,定會收到較好成效。
土地沙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又一挑戰,全球乾旱、半乾旱面積占陸地的1/3,由於過度放牧和開墾每年有2100×104hm2旱地沙化,其中6000×104hm2完全淪為沙漠,直接威脅著3000×104hm2的可耕地,而中國現有沙漠面積15.33×104hm2,占國土面積15.9%,每年仍以沙漠面積的1.32%的速度增加導致生態環境極度惡化,我國60%的貧困縣集中分布在沙漠區的附近,每年因風沙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5億元人民幣,沙漠化的加劇則是由於人為的不合理耕作和氣候乾燥多風的共同影響造成。我國三北防護林帶的營造已經開始對抵禦風沙發揮日益明顯的作用。
土地鹽鹼化是因不合理灌溉、海水入侵等因素造成。全世界14.7×108hm2耕地中有3.8×108hm2(26%)有不同程度的鹽鹼化。美國每年因此而損失1%耕地。中國鹽鹼化土地多分布在西北、華北地區,共8.18×104hm2,約占總耕地面積8.5%,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25億元人民幣。因科學普及,近年來中國土地鹽鹼化發展已得到遏制。
其他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水土環境異常(地方病)地下水水質變異(污染)和水位上升,坑道突水,瓦斯爆炸,煤層自燃,河湖及水庫淤積,河海塌岸,冷浸田、水庫滲漏、脹縮土、凍土凍脹融陷,砂土液化等雖是影響較局部的災害,但若處置不當,也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地質災害是各類災害中發生頻度高,影響范圍廣,經濟損失大的事件,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與自然災害的斗爭中生存和發展,20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向自然界的索取不斷加大,地質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生態環境平衡遭受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災害類型越來越多,破壞性也越來越大,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來越嚴重,也就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對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和治理也有了高新的技術手段,地震、火山的預報工作已有了長足的進步,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的治理已日益成效顯著,滑坡、泥石流的監測也使不少生命財產免受劫難;沙化和洪水也逐步減少了對人類的威脅。1998年,中國長江和松花江遭到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襲擊,但中國人民戰勝了洪水,減輕了損失,這就給世人提供了戰勝自然災害的經驗。
② 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災害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類工程活動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在廣度上都日益加劇,顯示出強大的威力。特別是對自然斜坡的不合理開挖,打破了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斜坡平衡狀態,造成斜坡變形失穩,已成為觸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調查區人類工程活動主要包括:農林牧業活動、城鎮與農村建設、道路工程建設、水利工程建設和礦產資源開發等。
黃土高原地區自古就有斬坡挖窯居住的習慣,雖然現在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受地形條件制約,斬坡平基建宅、箍窯以及修建工程設施現象仍然不可避免(圖4-20)。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加快,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內,寶塔區三山夾兩川的狹窄城區成為調查區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僅16km2的城區就分布有13萬常住人口和5萬外來及流動人口,人口密度高達1萬/km2以上。人口的過量增加,在客觀上加大了對居住用地的要求,土地資源日趨緊張,人們的居住場所呈現出向沖溝及附近更危險地帶擴展的趨勢,斬坡現象加劇。
在經濟建設方面,基礎建設大規模動用土方工程,已修建有高速公路一條,省道3條,區道5條,鄉道6條,村級道路297條,公路密度為45.2km/100km2。西(安)延(安)-延(安)神(木)鐵路全面開通;延安機場現已進行跑道改造,210 國道縱貫南北;黃陵-延安,延安-榆林,延安-安塞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通往鄰縣的公路全部進行了提級改造。靖邊-西安的天然氣輸氣管道橫貫全區。上述工程建設,都離不開大規模地動用土石方工程,難免對原本穩定的自然地質環境形成干擾和破壞,其作用強度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由此所觸發的地質災害也呈現增高的態勢。
圖4-20 人類工程活動改變斜坡原始坡度狀態示意圖
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多選擇在較寬闊的河谷。黃土地層遭受地質時期的長期侵蝕,已形成坡度相對平緩的黃土梁或峁,尤其是全新世以來,地殼活動變緩,氣候乾旱少雨,谷坡經過地質歷史時期的各種侵蝕作用,應力釋放和調整亦基本完成,斜坡一般處於穩定或基本穩定狀態。在自然條件下,一般不會發生重大滑坡崩塌災害。人類工程活動,如削坡、載入等作用,將原有的平衡狀態打破,使斜坡產生卸荷、拉張和風化裂隙,在雨季易產生滑坡和崩塌地質災害。本次調查的新滑坡和崩塌災害,無一不與人類不合理的工程經濟活動有關。13處滑坡中有10處與削坡建窯建房有關,2處與公路鐵路建設有關,1處由水利工程引發;16個崩塌災害點,有9處是與建窯建房削坡過陡有關,7處與公路建設邊坡處理不當有關。人類不合理的工程經濟活動這一因素應當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圖4-21)。
圖4-21 不同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比例圖
1—削坡建窯建房;2—公路鐵路建設;3—水利工程建設
採用FLAC3D模擬軟體對黃土邊坡進行模擬,結果表明,在40m坡高條件下,30°和45°邊坡的強度折減在坡腳處最為顯著(圖4-22),從力學機制上也證明了,斬坡是觸發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
圖4-22 30°(上)和45°(下)邊坡強度折減模擬圖
綜上,在地質災害諸多形成條件中,地質環境條件變化緩慢,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則是最活躍的因素,二者的雙重作用是誘發地質災害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
③ 什麼人可以列為地質災害搬遷對象
政府首先是做好地質災害避讓工作,就是通過實地她看劃定危險退讓區域內,動員區域內的容居民從房屋中搬遷,尋找臨時避讓安置地點,給居民安裝帳篷暫時居住。
一般地方政府的財政也不寬裕,就想您所說的情況,政府已經幫助尋找也徵收了一塊土地用於安置建設,也幫助做好了土地的平整。應該說,政府做的還是不錯的。
對於您說的缺少建設費用,一是可以通過繼續爭取上級資金補助,二是可以做一些商鋪來補充資金不足的問題。
④ 中國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劃分標准
根據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中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劃分標准進行地質災害危險等級判定。即根據災情大小或險情大小進行地質災害危險等級評判。
⑤ 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的職責有哪些
您好: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中國的法律中的界定,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通常指由於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可劃分為30多種類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主要分類方法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准,十分復雜。
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類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
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⑥ 我國最大的地質災害是什麼給人們造成的安全問題有那些
由於我國地震多發,且死亡人數多,較難預報,故危害最大。
⑦ 地質災害分哪些級別
你好:
地質災害按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個等級。
地質災害分級標准:
1. 特大型 :因災死亡和失蹤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
2. 大型 :因災死亡和失蹤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 1000 萬元以下的;
3. 中型 :因災死亡和失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 500 萬元以下的 ;
4. 小型:因災死亡和失蹤 3
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
地質災害分級,是表示地質災害的輕重程度,便於對不同地質災害事件或地質災害與其他自然災害進行對比。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⑧ 發生地質災害怎麼辦
地質災害: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1、當遇滑坡發生時,應該怎麼辦?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慌亂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極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跑離危險區段。跑離時,以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國土資源部門應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2、若遇泥石流發生時應該怎麼辦?
1)當處於泥石流區時,應迅速向泥石流溝兩側跑離,切記不能順溝向上或向下跑動。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離和得生。前面所提的即為在粘性泥石流中得生的典型實例。而當處於非泥石流區時,則應立即報告該泥石流溝下游可能波及(影響)到的村、鄉、鎮、縣或工礦企業單位,密切注視泥石流的變化發展趨勢。
2)有關政府部門應立即組織有政府、單位(村、鄉、鎮)、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的搶險救災活動。
3)擬定並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包括加強管理泥石流溝及下游溝谷。比如:酌情限制車輛和行人通行;組織危險區群眾迅速撤離等。
4)密切注視該泥石流災害可能引發某種生命線工程(如水庫)鐵路、公路、發電廠、通訊設施、電台、渠道等)的次生災害甚至第三次災害。如火災、洪水、中斷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觀測站(網)進行長期動態監測,掌握災情的變化發展趨勢,並作出決斷。特別要注意泥石流具有陣發性、間歇性等特點。
3、怎樣避免和防止人為因素導致滑坡和崩塌?
1)加強預先勘察,防患於未然。避免或禁止的斜坡上修建路壩、廠礦、建築物,設堆積場等使斜坡「載入」的工程;或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溝切坡、挖洞采礦等削弱「抗滑能力」的工程;以及大量爆破等誘發滑坡的活動。在施工以前要首先對場地進行勘察,弄清斜坡的穩定情況。若發現場地斜坡穩定條件差,或者正好碰上老滑坡體,則最好避免在這種場地上施工。若無法避開,那麼在施工前必須對該斜坡進行徹底加固治理,以免留下後患。
2)合理選擇施工方法和施工時間,以免破壞斜坡的穩定性。例如開挖工程,應該挖一段砌築加固一段。若大面積開挖而不加防護,便將大大降低斜坡穩定性,可能會造成滑坡或崩塌。雨季中,由於水的影響,斜坡的自然穩定性比旱季差。因此,在穩定性較差的斜坡上施工,應該選擇在雨季前施工和完工,以避開雨季的影響。
3)及時治理不穩定斜坡。在施工期間或工程、建築物運營後,若發現場地斜坡有不穩定跡象,要及時查明原因並進行整治,控制其發展。
4)要嚴禁無規劃、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產、生活廢水,也要防止坡體上蓄水池、渠道等輸水、蓄水設施向坡體滲漏,並嚴禁在穩定性差、裂隙發育的斜坡上進行農業灌溉。
5)嚴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開荒造田、亂砍濫伐、破壞山坡保護層。
6)政府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保護自然的法規,用法律的手段督促人們保護大自然,一切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便可防止或避免災害的發生。
4、當被洪水圍困時如何避險?
安排家人向屋頂轉移,並穩定好他們的情緒;想辦法發出呼救信號,與外界取得聯系,以便得到及時救援;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將家人護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築物上或較安全的地方。
一、災害前有哪些徵兆?
地質災害發生前有以下自然現象: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或出現泉水(井水)突然乾枯、井水水位突變、水色突然渾濁或翻砂、冒氣等異常現象;動、植物異常,如蛇擋道,蚯蚓上路亂竄,螞蟻成群結隊攜幼搬遷上樹,豬、狗、牛、羊、雞等惶恐不安、不入窩圈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如樹木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崩塌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山坡前緣時有掉塊、墜落現象,小崩小塌不斷發生;山坡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可嗅到異常氣味;偶爾聽見岩石的撕裂、摩擦錯碎的聲音;出現熱氣、冷氣、地下水質、水量等異常。
滑坡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長加寬,新裂縫不斷產生,滑體後部快速下坐,四周岩土體出現松馳,不時有小型坍滑現象出現;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發出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滑體上如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臨滑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還是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
泥石流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山谷中傳出轟鳴聲,主河流水位上漲或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另外,長期降雨或突降暴雨無徵兆也要注意防範泥石流。
二、災害發生後怎麼自救?
1.不要立即進入災區搜尋財物,以免再次發生滑坡、崩塌
當滑坡、崩塌發生後,後山斜坡並未立即穩定下來,仍不時發生崩石、滑坍,甚至還會繼續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
2.立即派人將災情報告給政府
偏遠山區地質災害發生後,道路、通訊毀壞,無法與外界溝通,應該盡快派人將災情向政府報告,以便開展救援。
3. 迅速組織村民查看是否還有滑坡、崩塌發生的危險
災害後,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岩體和滑坡隱患,並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
4.查看天氣,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關注是否還有暴雨
根據多年的經驗,並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了解近期是否還會有發生暴雨的可能。如果還有暴雨,應該盡快對臨時居住的地區進行巡查,制訂防災應急預案,安排專門人員時刻監視斜坡和溝谷情況,避免新的災害發生。
5.有組織搜尋附近受傷和被困人員
撤離災害地段後,要迅速清點人員,了解傷亡情況。對於失蹤人員要盡快組織人員進行搜尋。
⑨ 地質災害對人類的影響 跪求~~~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誘發引起的地殼變形、位移及地表物質運動所產生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質現象。根據自然地質災害活動主體的物質狀態,可以把地質災害分為如下幾種類型:①固體活動災害:地震、地裂縫、構造斷裂等;②液體活動災害:火山等;③氣體活動災害:地氣災害。人為地質災害包括坑道冒水、地面沉降、濫伐森林引起的洪水泛濫、地表荒漠化等。
有資料表明,由於全球氣候異常變化,世界范圍內的降水、降雨量日漸增多,地質災害隱患也在不斷增加;特別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工程建設造成的地質性破壞越來越多。我國疆域遼闊,國土面積廣大,孕育地質災害的自然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多變,自然變異強烈,不同地區人類工程活動的性質和強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所形成的地質災害的類型、發育強度及危害大小也差異甚大,已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多發的國家之一。我國的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據統計,我國地質災害共有30種,主要有:
地震。地震是一種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大部分省區都發生過6級以上的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使上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頃刻間成為一片廢墟,是20世紀全球破壞性最大的地震。
滑坡。又稱塌方、地滑。指斜坡上的岩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它會破壞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農田、建築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雲南是我國滑坡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1965年雲南祿勸滑坡死亡400多人;1986年東川鐵路支線大梨樹滑坡,使鐵路停運90天,損失1000萬元以上;1987年金沙江畔寧浪縣長坪滑坡,使金沙江水顏色變黑、水質污染至渡口市,流程達300多km。
泥石流。是山區爆發的特殊洪流,是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在水和重力的作用下,沿坡面或溝谷突然流動的現象。泥石流流動的全過程一般只有幾小時,短的只有幾分鍾,破壞力極強。1981年四川甘洛泥石流造成300多人死亡。今年4月9日晚8時,西藏波密縣貢鄉扎木龍山發生特大泥石流,在短時間內4.8億m3的泥石流以排山倒海之勢從海拔5520米的雪山傾瀉而下,形成一個長2500米,寬1500米,高180米的大壩,造成交通中斷,4000多名藏胞被困。
我國山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類的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的擴大,地表結構遭到嚴重破壞,使滑坡和泥石流成為一種分布較廣的自然災害。目前已查明我國共發育有較大的泥石流2000多處,崩塌3000多處,滑坡2000多處,中小規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多達數十萬處。全國有350多個縣的上萬個村莊、100餘座大型工廠、55座大型礦山、3000多公里鐵路線受到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
我國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肅、寧夏、新疆以外的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發現了岩溶塌陷災害。全國岩溶塌陷總數近3000處,塌陷坑3萬多個,塌陷面積300多km2。黑龍江、山西、安徽、江蘇、山東等則是礦山采空塌陷嚴重發育區。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20個省、自治區內共發生過采空塌陷180處以上,塌陷面積超過1000多km2。
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地下水開采量集中,開采布局不合理,造成個別地區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質惡化甚至水源枯竭,出現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問題。上海、天津、江蘇、浙江、陝西等16個省、區、市的46個城市出現地面沉降問題。陝西、河北、山東、廣東、河南等17個省、區、市出現地裂縫400多處,1000多條。
據統計,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5種主要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達100多億元,約300—400人死亡;90年代中期以來,每年造成死亡的人數超過1000人,經濟損失高達200多億元,一些地區和縣(市)的地質災害已成為危害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引發這些地質災害除自然原因外,主要是人為因素。迄今為止,我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都與人為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