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潛在地質災害
1. 地震災難與學校安全徵文
林浩 男,1999年出生,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漁子溪小學二年級學生。在汶川5·12大地震發生時,小林浩同其他同學一起迅速往教學樓外轉移,還未及跑出,便被壓在了廢墟之下。此時,身為班長的小林浩表現出了與年齡所不相稱的成熟,他在下面組織同學們唱歌,安慰因驚嚇過度而哭泣的女同學。經過兩個小時的艱難掙扎,身材矮小而靈活的小林浩終於自救成功,爬出了廢墟。但此時,小林浩的班上還有數十名同學被埋在廢墟之下,9歲的小林浩沒有像其他孩子那樣驚慌的逃離,而是又鎮定的返回了廢墟,將壓在他旁邊的兩名同學救了出來,交給了校長,在救援過程中,小林浩的頭部和上身有多數受傷。逃離了廢墟的小林浩此時卻發現同在外打工的父母失去了聯系,焦急的小林浩同14歲的姐姐和妹妹一起在映秀鎮滯留了兩天,14日,他們三人同其他鄉親一道,經過7個小時的艱難跋涉,走小路逃出了震中映秀鎮,轉移到了都江堰,其後又來到成都與堂哥匯合。19日,小林浩同其姐姐和妹妹一起被安置在了四川省兒童活動中心,這里安置了所有來自災區的孤兒。其後,小林浩來到成都市兒童醫院做了身體檢查,索性並無大礙,只是一些皮外傷。20日,中央電視台和各大地方電視台播出了《九歲救災小英雄林浩》的專題采訪報導,小林浩那稚嫩的童音、超出年齡的成熟與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感染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短短幾天之內,網路上便出現了大量尋找林浩的帖子,還有熱心的網友建立了「九歲小英雄林浩」吧,幾日之內發帖便超過了150條,與此同時,京華時報等媒體又對林浩做了更進一步的采訪和報導。許多中國人從小林浩身上看到了我們祖國未來一代的希望,他的樂觀和勇敢感染了每一個人。據悉,小林浩目前被安置在四川省兒童活動中心,他已同其父母取得了聯系,目前狀況良好,六一還要到北京來參加特別的慶祝活動。 關於林浩的報導: 一、·12地震發生時,映秀鎮上一名年僅9歲半的小學生林浩成為了孤膽英雄。他在逃生時,接連將兩名昏迷在走廊上的同學救出教學樓,幫助同學安全脫險。但令人惋惜的是,地震發生後,他就與父母失散了,雙親至今仍下落不明。 《央視》供稿 石凱峰 整理 5月12日那天,映秀鎮漁子 溪小學二 年級的31名學生中,僅有10人在地震後倖免於難。這10名學生中,有兩人都是被同班同學林浩冒險救出的。年僅9歲半的林浩,也成為了汶川地震中,年紀最小的救人英雄。 在接受四川電視台記者采訪時,林浩告訴記者,地震發生時,他與小朋友一起逃出了教室。「逃到走廊上時,我被兩名同學壓倒了。當我使勁爬了出來後,發現兩名同學都昏迷了。我拉出其中一人後,把他背出去。這名同學之後與母親團聚。」將一名同學救出險境後,林浩又勇敢地折身回到走廊上,再次抱起另一名同學,逃出險境。這期間,身材瘦小的林浩由於力氣不足,還不幸弄傷了手臂。 在背完同學後,林浩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父母,他14歲的姐姐很快找到了他,同時他的妹妹也跟他們在一起。 經過幾天的尋找,3個孩子還是沒有找到父母,他們開始與映秀鎮轉移的群眾一起朝都江堰走。「我們在路上走了7個多小時,走的全部是小路,橋下面有條小路可以走」,林浩說起艱辛的7個小時顯得輕描淡寫。 「真不敢相信,就那樣一個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還堅強」,給林浩檢查的醫生昨天告訴記者。一直到昨天,姐妹3人還沒有自己父母的消息。 二、廢墟下唱歌為大家鼓勁 自救後折返拽出倆同學 5月12日地震發生時,9歲半的林浩與同學一起被壓在了汶川縣映秀小學的廢墟下。為了鼓勵哭泣的女同學,他在廢墟下給同學唱歌。後來他爬出廢墟,但沒有離開,而是返回廢墟,將兩名同學拉了出來。走了7個小時的山路,他逃出映秀,後來被安置到了四川省兒童活動中心。聽到小林浩的事跡後,中心決定在六一兒童節時,帶他到北京來。 廢墟中救出兩名同學 小林浩是映秀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地震發生時大家都往外跑,但被板子砸倒在地。「當時石板後面傳來一個女同學的哭聲。我就告訴她,別哭了,我們一起唱歌吧。大家就開始唱學校教的歌。最後一首《大中國》唱完後,女同學不哭了。」 兩個小時後,小林浩開始慢慢挪動身子向外爬。由於個子小,他幾經努力終於爬出了廢墟。 逃出生天的他沒有跑,而是又爬了回去,連拖帶拽地將兩個昏迷的同學拉出廢墟。 他在映秀留守了兩天,找到了自己的表妹和兩個姐姐。走了7個小時的山路後,他們來到了都江堰,而後又輾轉到成都找到了在那裡的堂哥。 19日,小林浩和姐姐、表妹被送到了四川省兒童活動中心。 志願者都叫他小班長 被問到為什麼要這么做時,小林浩說:「我是班長。」從那天起,兒童中心的人都叫他「小班長」。 因為救同學,小林浩的頭部多處被砸破,左手臂嚴重拉傷,志願者每天都用熱毛巾為他熱敷。志願者張朝芝透露:「小林浩剛來時和父母聯系不上,情緒很不好。後來聯繫上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孩子才平靜下來。」 昨天上午,小林浩用泡沫圍起一個直徑約兩米的圓圈,隨後把被子和枕頭放在裡面。「這是我搭起的新家。」他說。
滿意,請採納,謝謝了……。
2. 我們學校舉行了向地震災區捐款。(修改病句)
我們學校舉行了向地震災區捐款的活動。
3. 地震災區學校重建時用於圖書館的名言警句、詩句、諺語
1.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2.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專求的明日。
3.覺得為時已屬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
4.勿將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學習時的苦痛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
6.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7.幸福或許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學習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呢?
9.請享受無法迴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別人更早、更勤奮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11.誰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它來自徹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時間在流逝。
13.現在流的口水,將成為明天的眼淚。
14.狗一樣地學,紳士一樣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19.即使現在,對手也不停地翻動書頁。
20.沒有艱辛,便無所獲。
4. 如題,2013-4-27地震受災情況,只要各個學校的,特別是最嚴重的學校,謝謝各位大俠。採納後多加50分!
如果你想幫助災區學校的話可以和那邊的教育局聯系查看受災狀況。蘆山縣教育局 0835-6522372 單位住所: 蘆山縣城南路98號
5. 學校要為某地震災區的小學生捐贈兩種新書,每種捐15套.買書一共要花多少錢(一套224元,一套1
解:
學校捐贈兩種新書,每種捐15套,一套224元,一套16元,
則買書花錢
=15×224+15×16
=15×(224+16)
=15×240
=3600元
答:買書一共要花3600元錢。
6. 學地質災害的哪個學校比較好
北大,中科大一類比較好。這兩個學校的科研氣氛很濃,系裡的項目也很多縱向的自然基金委一類的項目。對以後打基礎很好。
7. 學校為幫助地震災區的失學兒童重返課堂,要在全校開展一場獻愛心,捐款,捐物,捐書活動,請你為這次活動
困難中的一隻手如同黑暗中的一絲光
8. 學校為地震災區人民捐都要進行什麼活動
學校為地震災區人民軍都要進行什麼活動,進行捐款儀式動員會
9. 我想要一份「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調查報告,下面是材料。學校的地理競賽題,自由發揮,<1500字
騰沖縣位於橫斷山南段偏西部位,屬印度洋水系伊洛瓦底江上游源頭區。2004年7月17—19日,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騰沖縣的猴橋、中和及龍川江上游明光、固東、界頭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僅7月17—18日就降雨159.6mm,7月19日前後發生大面積滑坡、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黨政領導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1]。7.19災害期間,騰沖縣有21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其中中北部的猴橋、明光、滇灘、固東、界頭、曲石和中和7個鄉鎮的42個村委會、316個村民小組受災較為嚴重(圖1),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08元[1]。這次災害中,全縣死亡7人,失蹤2人,受傷4人,因災傷病420人,成災人口1.76×105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災民及危險地區群眾3426人;倒塌損毀房屋5138間,損失存糧3.00×105kg,死亡牲畜2530頭(只);農作物受災4373hm2,成災2755hm2,絕收1232hm2,沖毀埋沒田地387hm2;林木、苗木損毀嚴重,10多個林業加工企業受災停產;92條縣鄉、鄉村公路受災,毀壞公路150km、橋梁涵洞130座,通往中緬猴橋口岸的公路全線中斷;火山、熱海、和順、北海等旅遊景區交通中斷;損壞堤防18處,堤防決口8處,損壞護岸147處,毀壞人畜飲水工程50處,損毀大小溝渠154條、長125km,損壞小水電站5座,造成龍江2級、3級電站停機;破壞通訊線路100km、輸電線路20km,18所中小學校受災,校舍、圍牆等垮塌嚴重,所幸的是學生們正在暑假之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災害類型及成因1.1災害類型及分布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認為騰沖7.19災害主要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在其形成的前期伴有邊坡坍塌和崩塌,後期伴有高含砂山洪和洪水災害。其中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騰沖縣中北部檳榔江上游猴橋鎮的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因災死亡5人)、中和鄉新岐、高田、大村(死亡1人)和龍川江幹流及支流明光河流域的明光鄉(死亡1人)、滇灘鎮(失蹤2人)和固東鎮;零星分布於界頭鄉和曲石鄉等山區,而高含砂山洪及洪水主要分布於檳榔江和明光河沿岸的平壩區(圖1)。1.2災害的發育背景在行政區劃上,騰沖縣隸屬雲南省保山市,處於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交接部位,西北部與緬甸為鄰。全縣面積5845km2,人口6.10×105人,有漢、回、傣、佤、景頗、傈僳、德昂、阿昌等民族[2]。該縣地處高黎貢山西坡,地形呈高山峽谷和山間斷陷盆地、高原夷平面相間的態勢,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為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大堖子峰,海拔3780.9m;最低點位於南部騰沖、龍陵和梁河3縣交界處的速慶江邊,海拔930m,相對高差2850.9m。騰沖是西南絲綢古道上的最後一站,以火山地熱景觀聞名於世,地震活動十分活躍;流經縣內的主要河流有大盈江及其支流檳榔江、瑞里江上游龍川江等3條河流,流向大致南北向,均屬伊洛瓦底江水系。縣內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海洋性氣候,具有干濕季分明,氣候溫和,冬春旱、夏秋澇的特點。縣城位於雲貴高原夷平面上的騰越鎮,海拔1600m,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水量為1478.5mm,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5%,降雨的分帶性較明顯,單點性暴雨多[3]。1.3災害的主要成因騰沖7.19滑坡泥石流災害均發生在森林植被覆蓋度極高的中北部地區,其中短歷時、高雨強的特大暴雨是災害的主要外部激發因素,強烈的斷裂活動、新構造運動和強風化的花崗岩鬆散層是其形成的內在因素,高山峽谷區內巨大的高差、高陡斜坡和大比降溝谷為其形成提供了優越的勢能條件,加之6—7月份較大的前期降雨使岩土體長期浸泡、飽水,最終導致山體成片滑坡、坍塌,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而人類某些不合理的開發及建設活動,如開采礦石、興修水電、亂采亂伐、毀林種田等則加劇了災害的危害程度和損失。1.3.1暴雨因素受西伸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季風低壓的共同影響,從7月17—19日,雲南西部的怒江地區、保山市和德宏州的瀘水、福貢、騰沖和盈江等地出現較大范圍的強降雨過程,其中騰沖和盈江地區降雨強度最大。據騰沖縣氣象局的降雨觀測資料[1],2004年1—7月降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多126.1mm,至7月19日全縣出現中到大雨以上的天氣過程達11次,7月7日以來全縣范圍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期間總降水量195.1mm,有5d的日降雨量達到20mm以上,其中11日、19日的降水分別為28.0mm和39.5mm;而從17日20時—20日08時縣城降雨達81mm。縣城北部的降水中心7月17—18日共降雨159.6mm。據當地70~80歲的老人回憶,1903年發生100a一遇的暴雨,但自1946年以後從未發生過這樣大的暴雨,故在降雨頻率上可將7月17—18日的暴雨視為60a一遇。據騰沖縣騰龍橋水文站觀測資料,該次暴雨形成的龍川江洪水洪峰流量為建站以來最大,達1660m3/s,屬50a不遇的特大洪水。該次暴雨具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即暴雨主要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中高山區,猴橋的年降雨量達3000mm以上,而滑坡泥石流災害亦多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區。騰沖縣猴橋、滇灘、明光一帶與盈江縣支那、盞西是該次暴雨的中心,其災害也最為嚴重,充分反映了滑坡泥石流與降雨的分布一致性。騰沖縣天然植被覆.
度較高,在1950年為59%,由於大量砍伐天然林,在1990年減小到38%,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在中北部地區,植被覆蓋度遠高於縣境其它地方,植被雖保護較好,仍然形成了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因此,特大暴雨是該次災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據調查,7月18日9時30分,明光鄉中塘村加谷山發生滑坡,死亡1人;7月19日0時猴橋鎮永興村發生泥石流,死亡1人;凌晨1時30分,檳榔江四級電站的4名勘測人員在猴橋鎮上街村遭遇泥石流,全部遇難;7月19日下午猴橋鎮永興村芭蕉嶺發生滑坡,造成1名小學教師死亡。該次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洪水造成的橋梁倒塌和洪水淹沒還造成3人死亡。由此可見,災害集中發生在7月18日夜—19日凌晨,以19日為多,故將這次災害命名為7.19騰沖滑坡泥石流災害。1.3.2地形因素(1)高差。騰沖縣多屬中山和高山區,以中山為主。本次災害嚴重的中北部地區,海拔最高為縣境內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海拔3780.9m的大堖子峰,一般山嶺海拔在2000~3000m,河谷和溝谷海拔在1000~1500m,嶺谷高差1000~1500m,最大高差達2780.9m,勢能條件十分優越。同時,上述地區位於大堖子山西坡和大娘山(3323.3m)南坡,受高山的阻擋,南來的暖濕氣流沿迎風坡上升,在中高山地帶形成主要的降雨集中帶,為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激發動力[3]。(2)山坡坡度和溝床比降。研究區屬典型的中高山深切峽谷區,但同我國其它典型滑坡泥石流地區相比,區內山坡坡度相對較緩。據初步統計,除個別山嶺坡度>40°外,絕大多數山坡坡度在30°~35°間,發生滑坡的永興村和高田山坡坡度在35°左右。檳榔江上游、明光河上游的河床比降均在10%以上,而發生溝谷泥石流的猴橋、明光、固東、高田和熱海等地的溝床比降在20%以上,坡面泥石流坡度在30°左右。具備滑坡泥石流發育和運動的基本地形條件。(3)水系結構。此次災害主要發生在騰沖縣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流域和龍川江干支流。2條河水系發達,支溝眾多,呈葉脈狀分布於河流兩岸,溝谷和河谷均呈典型的V字型,受兩岸泥石流扇形地堆積物及部分峽口堵塞,部分河段形成山間盆地和U型谷地。由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育,河床上漂礫、巨石鱗次櫛比,跌宕起伏,淤積十分嚴重[4]。1.3.3地質及構造騰沖地區位於瀘水—瑞麗斷裂以西,鄰近印度和歐亞板塊接合部位,屬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的伯舒拉嶺—高黎貢山褶皺帶南部。以發育的斷裂構造、年青的活動火山、強烈的地熱顯著和地震活動而聞名[3]。區內大部為混合岩化的岩石和花崗岩所佔據,殘留的上古界淺變質岩零星分布於酸性侵入體之間,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沿龍川江、大盈江和檳榔江沿岸分布,中—基性火山岩覆蓋大部分地區。受斷裂活動、地震活動、地熱活動影響,區內地層十分破碎鬆散,極易遭受風化,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調查結果表明,最薄風化層為10m,最厚超過100m,7.19災害的絕大多數滑坡泥石流,如猴橋鎮永興村泥石流、上街村泥石流、芭蕉嶺滑坡和中和鄉高田村滑坡等均沿風化層發育。研究區新構造運動十分強烈,具體表現為地震活動強烈頻繁,溫泉廣泛出露,山地隆升,盆地下陷,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能量條件[4]。2滑坡泥石流災害特徵2.1暴發突然,成災迅速引起騰沖7.19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7月17—19日暴雨發生突然,暴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降雨集中於北部山區一線,加之暴雨發生於深夜,又有較大先期降雨,山高坡陡,坡長和溝道較短,故成災迅速,難以防範和躲避。2.2形成災害鏈,災害由山區向山間平原延伸此次災害由特大暴雨激發,其成災過程是:首先在溝谷上游和山坡上形成崩塌、滑坡和坡面泥石流;滑坡、崩塌在坡面徑流沖蝕下,部分直接轉化為坡面泥石流,部分和坡面泥石流一起堆積在坡腳和溝道中,為山洪沖蝕形成溝谷泥石流;泥石流出溝後與主流洪水形成高含砂洪水,並挾帶大量漂木和石塊向河流下游運動。因此,該次災害從暴雨—滑坡—泥石流—山洪—漂木流—高含砂洪水,構成了一個災害鏈,災害由山嶺擴展到坡腳,由山區逐漸延伸擴展到平壩區,亦由山村擴大到鄉鎮。2.3危害范圍集中,區域性明顯由於此次暴雨范圍較為集中,局地性強,故災害和危害僅發生在騰沖縣城西北7個鄉鎮和毗鄰的盈江的3個鄉鎮,其中以猴橋鎮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中和鄉高田、大村和明光鄉、滇灘鎮和固東鎮受災最重,而對東部和南部的其它鄉鎮造成的損失相對較輕。2.4災害數量大、規模小,個別破壞力強,傷亡及財產損失慘重野外調查發現,暴雨在騰沖北部地區造成滑坡泥石流達數千餘處,構成威脅、造成危害的有100餘.
多數規模較小,滑坡體積和泥石流堆積物大都在數十至數百立方米,且絕大多數位於居民點和農田以外,故未造成嚴重災害。但成災的幾處滑坡泥石流規模較大,大都在數1000m3,而高田滑坡體積達2.00×105m3,由於規模大,滑動後破壞力極強,對公路、村莊造成嚴重威脅。2.5暴發頻率低據當地老人講,在1946年的7—8月間,猴橋和毗鄰的支那一帶也曾發生嚴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災害,許多村莊都是那次災害後從山上搬遷下來的;1952年猴橋鄉小水井附近曾發生大規模滑坡,造成7人死亡;1975年前後及此後的1984年災害較為嚴重,但規模和災害損失遠不及2004年的7.19災害;從1946年至今的58a間從未見過這么大的暴雨。由此可見,7.19泥石流災害的暴發頻率可視為60a一遇,暴發頻率極低,為歷史罕見。3滑坡泥石流災害發展趨勢預測2001年前全縣共發現滑坡、泥石流、不穩定邊坡、崩塌和礦山采空區地質災害點302個[3]。1999年後降水明顯偏多,其後熱海等地滑坡泥石流活動強烈,地質災害趨於活躍,給當地村鎮、旅遊設施和鄉城帶來嚴重威脅。自2004年7月以來的連續暴雨在騰沖又引發了滑坡、泥石流數千處,造成災害和形成危害的災害點達100餘處,有25處嚴重威脅1000餘戶、5000餘人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對鄉鎮、縣城、農田、灌渠、公路等造成了嚴重危害。這次災害受暴雨中心的控制,均發生在以前災害較為輕微的中北部地區,而原來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南部龍川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次並未發生嚴重災害。這說明在地質條件、地形條件、固體物質條件等都具備的情況下暴雨成為滑坡泥石流災害最主要的激發因素。7.19災害發生後,除了上述7個鄉鎮直接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損失外,同時也造成大量潛在的滑坡、崩塌,破壞了森林植被,使坡面支離破碎,斜坡大量失穩,形成許多臨空面和拉張裂縫,許多規模巨大的老滑坡相繼復活。該次發生災害的地區又是當地的一個暴雨中心,暴雨十分頻繁,一旦發生特大暴雨,將誘發一系列地質災害,並形成災害鏈。調查表明,7.19災害的發生,拉開了騰沖縣區新一輪地質災害活動的帷幕。除了這一次災害的發生區以外,在其餘地區也誘發了新的災害險情。例如大量滑坡處於蠕滑階段,個別已處於滑動前的臨界狀態,泥石流鬆散固體物質儲量豐富。因此,未來在災害性暴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激發下,滑坡泥石流災害將逐步趨於活躍,它對人類生命財產和山地環境的危害亦將進一步加劇,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將進一步擴大,防災和減災形勢十分嚴峻。4目前的應急減災措施4.1嚴密排查災害隱患,及時轉移嚴重隱患區人員和財產目前,除了加強對已發災害和已有災害隱患點的救災、安置和動態監測外,應廣泛發動群眾和廣大地質災害監測報警人員、專業人員對各鄉、村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查明災害的分布現狀、危害范圍和程度、發展趨勢,掌握災害的整體情況。對暫時無法實施防治工程的嚴重隱患點,及時轉移群眾和財產,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5]。4.2制定突發災害的應急預案7.19災害的發生,為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敲響了警鍾。針對嚴峻的地質災害情勢,應成立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制定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對災害發生前人員的逃逸路線,安置場所和災害發生後救災搶險、經費籌集、人員疏散、交通保障、物資運輸、災民安置、衛生防疫、通訊傳輸等制定周密穩妥的計劃。一旦發生災害,應按照制定的應急方案執行,確保萬無一失,井井有條。4.3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目前必須將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特別是如何判別地質災害發生的徵兆及發生災害後逃逸、避災、救護和選擇暫居地、安居地等知識宣傳普及給廣大的群眾。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和調動群眾防災救災的能動性,最大程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減災宗旨。4.4加強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和預報7.19災害發生前,騰沖縣國土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做出了災情預報,根據監測預報,及時撤離了許多災害危險區內的群眾,避免了更大的災害損失,監測預報、報警工作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在汛期繼續加強對潛在威脅大、危及群眾生命財產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點的監測,結合氣象預報和災害活動的各種跡象進行預測和預報。4.5做好災民安置區的緊急災害評估7.19災害後,災區重建和移民安置是擺在災區幹部群眾面前最緊迫的問題。對擬將安置災民的地點,應做好地質災害調查和危險度的緊急評價工作,盡量避免在災害隱患區建設。在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村民已在不安全的高陡邊坡上興建新居。因此,國土和鄉村幹部應加強災民新建住房的監督工作,在修建施工邊道、恢復被毀公路、水渠、開墾農田等時,嚴禁亂挖亂填。4.6修建應急減災工程,提高防災和抗災能力對目前已處於蠕滑期和臨界狀態的滑坡,應及時堵填裂縫、同時將周邊和坡面匯水引出滑坡體以外,防止水體滲入坡體;對滑坡體上的水田,應減少灌水量,防止水體下滲;對過陡的邊坡和危岩、危樹適當削坡和清除[4]。對危及村鎮的泥石流和山洪,應修建鉛絲石籠導流堤和干砌擋牆等臨時性攔排工程,防止泥石流洪水外溢泛濫。同時,清除河道和溝道狹谷段、涵洞、橋梁淤積物和阻礙行洪的建築物,疏浚河道、溝道。5防災減災措施5.1開展山地災害詳查和活動性評估7.19災害發生後,騰沖縣又新增了數以千計的災害點,災害的數量、分布區域和活動狀況發生了變化。因此,應盡快開展新一輪的地質災害詳查工作,查清災害的活動規律、危害程度及未來發展趨勢,為今後災害區劃、危險度評價、監測和防治提供依據。5.2山地災害的危險性分析和分區危險性分區是對災害的區域性預測,可為地方城鄉建設、公路、水利、農田規劃和災害防治提供指導性意見[6]。在區域地質災害詳查的基礎上,根據災害的影響因素(分布密度、高差、坡度、岩性、構造、地震、暴雨、森林植被等)和危險區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分區對未來開展災民安置、危險區居民搬遷和防災減災極為重要。5.3系統開展山地災害治理工作對於嚴重威脅到城鎮、廠礦、重要水利電力設施和較大的居民點的災害點,應盡快開展災害防治項目的規劃建議、可行性研究和立項工作,分期分批按照輕重緩急,實施工程治理。此外,加強災害區森林植被的恢復和保護,搞好水土保持,對減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發生、減輕災害程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5.4建立山地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系統由於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且多處於偏遠的山區,目前的氣象、水文站點和災害監測站點無法滿足測報的需求。因此,應盡快建立地質災害監測和預報系統,如利用遙測雨量計和氣象雷達,對雨量進行實時監測,利用GPS監測滑坡位移變形等。5.5加強部門協作,搭建災害防禦平台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到國土資源部門,亦涉及到行政管理、水保、水利、水文、氣象、地震和救災等多個部門。因此,應由主管領導協調各個部門,共同搭建山地災害防禦平台,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山地災害的整體防禦能力。
10. 有關於學校的地震防災預案怎麼做
學校地震應急預案
地震災害是人類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之一,其突發性強,破壞性大,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構成了巨大威脅。為了保證破壞性地震臨震預報發布後,迅速全面地做好各項抗震救災准備工作及破壞性地震發生後,高效、有序地開展應急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減少人員傷亡,結合我鄉實際,特製定本預案。
一、總則
(一)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災減震法》、《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國家地震應急預案》、《甘州區教育系統地震應急預案》,制定本預案。
(二)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於在我中心學校所屬各中小學學校、幼兒園處置發生或可能發生地震災害的應急活動。
(三)工作原則
1.預防和處置校園突發性地震事件工作要堅持「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要本著「內緊外松」的原則,不麻痹大意,不掉以輕心,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布置、及時處理。預防和處置校園突發性地震事件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地震發生前,要立足防範,掌握主動,加強宣傳,從細節抓起,適時演練,提高防範措施和自救技能,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提高應急反應水平;二是地震發生後,要迅速反應,緊急疏散,迅速判明性質,並報告當地抗震救災指揮部和上級主管部門,同時,依法辦事,注意方法,及時果斷處置;三是地震平息後,要全面排查,妥善安置,加強協調,形成合力,積極做好災後重建和教學秩序恢復工作。
2.地震災害事件發生後,各中小學、幼兒園立即按照預案採取應急措施,全體教職員工要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思想」,在出現公共突發性事件的危機時刻,學校領導和教師,特別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中青年教師一定要發揚不怕犧牲,勇於奉獻,英勇頑強,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全力保護學生的安全為宗旨開展救援工作。
二、機構和職責
(一)鄉中心學校成立相應的防震減災工作領導機構,負責部署、指揮本地校園突發性地震事件的預防和處置工作。
1.鄉中心學校防震減災領導小組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各小學(幼兒園)校(園)長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xx同志擔任辦公室主任 13xxx2,xxx同志擔任辦公室副主任13xxxx。
根據地震發生的具體情況,由組長統一指揮,領導小組可以隨時調集所屬學校人員支援重災學校,可調用物資,所屬學校必須給予全力支持和配合。
2.主要職責:
(1)普及地震知識和抗震救災應急避險知識;
(2)開展抗震救災強化宣傳工作,提高廣大師生抗震救災意識和識別地震謠言的能力;
(3)接受和迅速執行上級領導和抗震救災指揮部的各項指令;組織實施本預案,發布各項搶險救災指令、批示、通知等;確定重點救災地點、范圍、部署抗震救災隊伍,實施搶救行動;組織協調各類物資調配供應;收集上報災情、社情、校情、保證學生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三、應急機構
鄉中心學校是鄉屬各中小學學校、幼兒園抗震救災工作領導機構,負責組織、承辦本區域內發生或可能發生的重大校園突發性地震事件的具體工作。中心學校財務室負責搶險救援資金的籌集,救助裝備的准備工作,辦公室負責做好處理地震的後勤保障工作,中心學校各處室負責人,完全小學教導主任、幼兒園副園長負責傷員的救護和防疫的技術准備工作。
各完全小學、幼兒園要成立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預防和處置本校發生的各類突發性地震事件,各處室具體職責如下:
1.校(園)長室必須加強領導,健全組織,強化工作職責,加強對破壞性地震及防震減災工作研究,完善各項應急預案的制定和各項措施的落實;
2.教導處、政教處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進行地震災害知識的宣傳教育,組織、指導全體師生對防震抗震知識的普及教育,廣泛開展地震災害中的自救和互救訓練,不斷提高廣大師生防震抗震的意識和基本技能;
3.總務處要認真搞好各項物資保障,嚴格按預案要求積極籌措、落實飲水、防凍防雨、教材教具、搶險設備等物資落實,校長室要保證各項經費的落實,強化管理,使之始終保持良好戰備狀態。
4.破壞性地震發生後,採取一切必要手段,組織各方面力量全面進行抗震減災工作,把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5.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迅速恢復教育教學秩序,全面保證和促進社會安全穩定。
四、應急行動的實施
(一)正常抗震救災工作
各校(園)在每年春季開校初制定抗震救災工作計劃,安排部署全年的抗震知識宣傳和演練工作;通過舉辦專題展覽,知識競賽、召開主題班會等方法,加強對地震基本知識、應急求生技能、防震法律法規的宣傳,切實提高廣大師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指導督促學校每學期組織師生開展2次以上的地震應急和自救互救演練,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實用性。
(二)臨震應急行動
1.接到上級地震、臨震預(警)報後,領導小組立即進入臨戰狀態,召開會議,宣布進入臨震預報期,布置防震工作,全體教職工應臨震應急狀態做好地震應急准備工作。各校要採取緊急措施迅速有序地在教職工的帶領下將學生及幼兒疏散到安全地帶。同時,要保證通訊線路的暢通,聽取上級有關地震情況和實情,提出求援請示,並隨時匯報救援工作情況。
(二)震後應急行動
1.無論是否有預報、警報,在所轄范圍或鄰近地區發生破壞性地震後,各級領導小組立即趕赴本級指揮所,各搶險救災隊伍必須在震後1小時內在本單位集結待命。
2.各級領導小組在上級統一組織指揮下,迅速組織本部門搶險救災。
(1)迅速發出緊急警報,組織仍滯留在各種建築物內的所有人員撤離。
(2)迅速關閉、切斷輸電、供水系統(應急照明系統除外)和各種明火,防止震後滋生其它災害。
(3)迅速開展以搶救人員為主要內容的現場救護工作,及時將受傷人員轉移並送至附近救護站搶救。
(4)加強對重要設備、重要物品和歷史文物的救護和保護,加強校園值班值勤和巡邏,防止各類犯罪活動。
3.積極做好廣大師生的思想宣傳教育工作,迅速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全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4.迅速了解和掌握本地區的受災情況,及時匯總上報。
五、應急保障措施
(一)應急通訊保障
進入防震應急狀態後,抗震救災領導小組通過電話、口授等形式傳達各種命令、指示,並根據相關領導指示及時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及上級政府報告相關信息。
(二)生命線工程設施搶修、次生災害源遏制保障。
由抗震救災領導小組確定本單位重點用水、用電對象,對本單位的水、電系統等進行全面檢查和加固,准備必要的一定量的飲用水和小型發電設備,安裝各種自動保護裝置,並制定相應的購置、保管、維護、使用制度;對本單位及系統內存在的易燃、易爆、劇毒、有害污染等次生災害暴發區認真監護,採取切實可行的防災減災措施,對職工進行躲避方法的教育和宣傳。督促有關部門做好易燃易爆、放射性和有毒物品的登記和保管工作。安裝各種隔斷、切斷、自動保護裝置。對各要害部位定期認真進行檢查和維修。
(三)緊急避難場所保障
各學校要對本單位疏散的路線和臨時避難場所進行規劃。
六、獎勵與責任追究制度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鄉中心學校防震減災領導機構,要依法對地震預案的執行情況進行事後調查。因領導不力,措施不到位、制度不堅持、工作推諉扯皮、應急處置不當,造成工作停滯和嚴重後果的將嚴肅追究有關領導和工作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