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礦產經濟
1. 礦產、礦業經濟、我國礦產資源
礦產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物質基礎。人類很早就已開發利用天然礦物資源。早期社會以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劃分,正是反映了礦產利用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決定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進步,人們對礦產開發的規模不斷擴大,對礦產利用的程度不斷提高。近代的工業化也可以說是以礦產資源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現在歐美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革命大多是在擁有煤、鐵的地區建立起一批鋼鐵工業和機械製造業從而帶動了整個工業經濟的成長。隨後,又是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一些國家進入了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工業現代化極大地加速了礦產的消費,帶動了對礦產的更大需求。一個統計說明,從1812年~1912年,即大致為工業革命頭100年間,在人口增長三倍的情況下,銅消耗增長80倍,鐵消耗量增長100倍,突破了在此以前礦產消耗與人口成比例增長的規律(朱訓等,1999)。還有人估算,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幾十年間,礦產開采量已經超過了人類歷史幾千年中開采量的總和。20世紀60~70年代礦產勘查仍蓬勃發展,但進入80年代以來出現了礦業投入降低,礦業經濟萎縮的趨勢。不過,要看到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工業化國家,礦產的消耗量則仍保持迅速增長,例如,亞太地區這一時期內銅的消耗量年均增長2.2%,鋼的消耗量年均增長8.4%。另據31屆國際地質大會資料,認為到2050年世界對金屬礦產的需求量估計仍將會有成倍增長(陳毓川,1999)。
人類利用礦產的種類是逐漸擴大的,從金屬的利用看,1850年前只應用了Fe、Cu、Pb、Zn、Au、Ag、Sn、Hg等為數不多的十來種,到20世紀初 Mn、Ni、A1、W、Mg開始較大量地為工業利用,在前50年內又增加了包括 Ti、Cr、Co、U等十幾種,而稀有分散金屬、稀土金屬是60年代以來逐漸得到應用的。同樣,傳統的非金屬礦產只有硫、磷、石棉、雲母等少數幾種,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人們應用在冶金輔助材料、化工及化肥原料、光學原料、陶瓷及玻璃工業原料、建築及水泥原料、寶石及工藝美術材料等方面約近百種工業礦物與岩石。而像矽線石、藍晶石、紅柱石等高鋁礦物,沸石、硅灰石、透輝石、鈉質膨潤土、海泡石粘土、凹凸棒石粘土等礦物又都是隨著科學進步及新的需求成為新的非金屬礦產的。
礦產主要產於地下,是一種地下資源。因此,開發礦業首先是要找到產出地點。然後進行必要的地質勘查工作。其目的是提高對地下礦產分布的控製程度,並取得能夠合理回收的肯定評價。經過勘查,使潛在的資源變為現實的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石儲量。礦產開發進一步的工作包括采礦、選礦等生產環節的礦山建設和相關的冶煉加工企業的建設。礦業開發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居基礎產業地位,這是因為它擔負著為工業、農業和其他產業部門提供所需的礦產品及其初級加工製品等原材料的任務。對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礦產資源狀況是決定其經濟建設方針、布局、規模的重要條件,對其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有重要影響。從世界來看,礦產的利用已達到很高的水平,1962年世界原礦生產產值為2350億美元,1973年為4300億美元,1983年為9890億美元,而1989年已達到11250億美元,即在20多年中增長了近 5 倍(朱訓等,1999)。一個國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是形成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的體現。現今發達國家人均礦產消耗量已達到1015噸,目前世界上已形成西歐、北美和亞太地區三大礦產消費中心。亞太地區近20年來礦產消費增長很快,但礦產耗用強度和人均礦產消費量仍比較低。我國50多年來礦產人均消耗量已從不到一噸增長到今天的五噸。我國目前及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95%的能源和75%的工業原料還是要取自礦產資源,經濟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必然要求礦產資源量的更大增長來保證建設的需求。
開發礦業是一項具有其自身特點的經濟活動,其中涉及到價值、成本、長期投資、礦業權、礦產的國際流通等問題。礦產品的價值除與金屬或非金屬礦本身的價值高低、採掘、加工、運輸的成本有關外,還必然受到市場供需關系和價格變動的影響。礦山建設主要根據礦床的儲量及分布確定生產規模與生產年限、制定采礦方案、配置基礎設施,由此而確定首期和長期的資金投入。然而由於受地質條件、採掘、選礦、冶煉效率、運輸成本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礦業經濟效率總是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礦石的短缺是常常會出現的問題,尤其到一個礦床開采後期要及時進行補充勘查,以期有新的礦體發現,延長礦山的壽命。為此,有的地區在開采期間,即按其收益的一定比例預留下來這項資金。現在,人們也已普遍認識到由於礦產開發會帶來各種環境問題。因而,在礦業開發的投入中必須考慮地面勘探、開采、選礦、冶煉中所需的環境保護措施與治理費用。礦業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是經濟轉軌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我國礦業開發領域里,國有礦山企業為主體,同時,也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正確處理好礦業權管理中的關系,對於改善投資環境、吸收外資、完善市場運行機制、實現礦業資產合理流轉、促進礦產勘查和開發工作良性循環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礦產顯著局限在世界少數地區,因此,各國資源的互相補充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國際間礦產品貿易增長迅速,1963年貿易額為400億美元,1987年增長到4423億美元,29年間增長了約11倍(朱訓等,1999)。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國際間礦產品的貿易及礦產勘查開發中各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必將更快的發展起來。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種類較為齊全的國家之一。截止2002年底,我國現已發現 171種,其中158種都已有了探明儲量(陳毓川,2005)。有多種礦產的探明儲量在世界礦產總儲量中占重要位置。據1991年估算,我國礦產資源總值可能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資源佔有量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53位。
在主要金屬、非金屬礦產中,我國擁有儲量居世界前列或具相當優勢的有:鎢、錫、鉬、銻、稀土、鉭、鈮、鈹、鋰、芒硝、菱鎂礦、重晶石、膨潤土、耐火粘土、石棉、螢石、滑石、石膏、石墨、煤,其中銻、錫儲量和產量長期居於世界之首,稀土儲量佔世界儲量的五分之四,滑石、石膏產量佔世界一、二位。菱鎂礦是最大資源國和生產出口國。煤礦探明儲量及 1990年原煤產量居世界之首。我國較豐富的礦產還有鐵、鋁、鉛、鋅、汞、硫、硼、高嶺土、珍珠岩、磷。但銅、鉻鐵礦、鈷、鉑族、金剛石、鉀鹽、石油和天然氣一直是短缺的礦產。
50多年來,我國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基本保證了國民經濟建設各個時期對礦產的需求,但隨著經濟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礦產資源的消耗量迅速增加,一些重要礦產供需矛盾已日趨突出。例如目前鐵礦石和錳礦石自給率為80%左右,銅精礦為38%,鉻鐵礦為14%,鉀鹽為6%,相應礦產品進口數字明顯提高,並形成較大的進出口貿易逆差。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對21世紀初期我國礦產資源需求和增長潛力所作的研究認為:五種傳統大宗金屬礦產絕對需求量仍不斷增加,富鐵、銅的供需缺口將加大。鋁的前景不確定。冶金用的合金元素、非常用有色金屬、稀有稀土金屬、貴金屬需求量加大,其中鉻明顯短缺,金、銀、錳、鎳也有不足。絕大部分非金屬礦產需求旺盛;磷、鉀需求增長更快,鉀鹽資源不足;金剛石、石墨、重晶石、高嶺土、膨潤土需求量快速上升,除金剛石資源不足外,其他供應形勢尚好。能源礦產中,煤、天然氣供需關系趨向好轉,石油儲量、產量增長將低於需求量的增長。
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礦產資源的形勢,既看到礦產資源的優勢和潛力,也要看到當前供需矛盾加大的嚴峻形勢。合理的加大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的投入,爭取勘查工作有新的突破。同時,要做到開源與節流並重,保護礦產資源,合理節約地使用礦產,改進管理,革新技術,解決礦產開發過程中資源浪費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還要執行好立足國內為主,國外為輔,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的方針,通過與亞太和世界主要礦產生產國家礦產品的貿易和其他形式的國際合作,努力改善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地位。
2. 中國地礦行政管理的現狀
現狀是改革與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在第一章第三節,我們已對中國地礦行政管理進行了歷史回顧。這里,所講的現狀是指1982年地礦部成立至今的狀況,側重從地礦行政管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我國地礦行政管理取得的成就
自1982年以來,我國地礦行政管理從不健全、不完善到逐步健全、完善,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現在如下8個方面:
(一)建立礦產資源法律法規框架
1986年,礦產資源法的公布實施,在立法上填補了我國礦業法律的空白,為我國地礦行政管理和礦業生產經營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提供了前提條件,從而使我國地礦行政管理進入了有法可依的階段。1986年至1995年底,國務院發布了地礦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28件,國務院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頒布了有關地礦行政管理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71件,各省(區、市)頒布了有關地礦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136件。1996年,修改礦產資源法。1998年2月12日,國務院發布《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開采登記辦法」)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3個配套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構成了我國地礦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框架。
(二)建立和完善地礦行政管理機構
通過1988年和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地礦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能更加明確。同時,各級地礦行政管理機構建設也逐步得到了加強。到目前為止,各省(區、市)地礦廳(局)已經作為地礦行政管理機構進入了省級人民政府序列,全國共有337個市(地)和2179個縣(市)建立了地礦行政管理機構,地礦行政管理工作人員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全國共有各級地礦行政管理工作人員43700多人。通過近10年的努力,全國各級地礦行政管理機構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從而在組織上保證了地礦行政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促進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
自從1986年礦產資源法公布實施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組織了多次有關礦產資源管理方面的全國性執法大檢查。1989年,地礦部、監察部和國務院法制局聯合對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了對礦產資源法的檢查;1995年,地礦部、財政部、監察部和國務院法制局又聯合對《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執行情況進行了檢查;1996年,國務院有關部委又聯合對《國務院關於整頓礦業秩序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的通知》執行情況進行了檢查。這些檢查的層次高、范圍廣、影響深,有力地促進了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和執行過程中一些疑難問題的解決。
(四)整頓礦業秩序,保護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
自礦產資源法公布實施以來,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共頒發勘查許可證31460個,處理勘查糾紛1487起,減少重復投資3.32億元。通過對勘查秩序的整頓,全國礦產資源勘查秩序已經實現全面好轉。在整頓勘查秩序的同時,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大力整頓采礦秩序,共查處非法采礦案件28500多起。通過對采礦秩序的整頓,使我國國有礦山企業持證率達到了99.13%,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持證率達到了90.13%。目前,盡管部分地區和部分礦種的礦業秩序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亂,但全國范圍內大規模亂采濫挖的混亂局面已不復存在。
(五)實施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制度
1994年2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了第150號令,發布了《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補償費徵收規定」),從而結束了我國礦產資源無償開採的歷史,維護了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經濟權益。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礦業經濟機制的一個重要轉變。自從1994年4月1日開始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以來,全國共計徵收入庫的礦產資源補償費達32億多元。
(六)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實現規范化和制度化
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通過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工作實踐的總結,制訂了礦山企業的「三率」(即開採回採率、采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指標和考核辦法、礦產督察、礦山年檢、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統計年報等制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礦山企業改進采、選工藝,改善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和資源效率。
(七)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管理
地礦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國務院賦予的地勘行業管理職能,協助國家計委制定地質礦產勘查規劃和計劃,制定產業政策(如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等),組織研究和制定地礦工作改革政策,進行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統計和發布等。
(八)加強地質環境監督管理
地礦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國務院賦予的地質環境監督管理職能,保護地質遺跡和地質保護區等地質環境資源,以及預防和治理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大力加強對地下水勘查活動的統一管理,積極協助水利主管部門進行取水許可證的復核,對地下水開發活動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確保了地下水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二、我國地礦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地礦行政管理正朝著更加健全、完善的方向發展。但是,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法規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礦產資源法修改後,國務院已經發布實施了《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但是,原已實施的其他配套法規尚需根據新的法律規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的要求,總結實踐經驗,進行修改。這些法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資料匯交辦法」)和《違反礦產資源法規行政處罰辦法》等;還需要制定一些新的配套法規,如礦業權評估、礦產資源儲量審批、礦山環境保護和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管理法規;還要會同國務院計劃、財政等有關部門制定實施法規的具體規章、制度,才能保證法律、法規的施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人民政府相應地要進行地方法規和規章的修改制定,以保證法律與法規體系的完整性、中央與地方立法的一致性。
(二)地礦行政管理的組織體制有待健全和理順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從國務院到縣級人民政府基本上建立了地礦行政管理的機構,從組織上保證了地礦行政管理工作的開展。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政企、政事不分,不利於行政管理職能的履行;二是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不利於集中統一管理,增加了行政的難度;三是行政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明確,各級地礦行政管理機關之間事權劃分不清,不利於依法行政,合法行政,也不利於調動各級管理機關的積極性;四是少數市、縣級地礦行政管理機關定位不合理,不具備執法主體資格;五是相當多的市、縣級地礦行政管理機關定員超編,人浮於事,有的人員不符合地礦行政執法的資質條件,影響執法形象和高效行政;六是必要的仲裁、法律咨詢、評估、監測等中介機構尚未建立或不健全。這些都需要在今後的政府機構改革中予以解決。
(三)地礦行政管理的政策指導和宏觀調控力度不夠
地礦行政管理的各項工作涉及到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需要政府進行調查研究,政策指導;從事地質勘查和礦產採掘的單位經濟效益不好,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改革,任務艱巨復雜。政府通過政策(如礦產資源政策、礦業產業政策等)引導,加強宏觀調控非常必要,但過去在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夠。
(四)執法力度不夠
經過10多年努力,地礦行政管理在治理勘查、開采秩序,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方面取得很大成績,從全局看礦業秩序已經基本好轉。但是,由於多種原因,某些礦種,某些地區礦業秩序混亂、破壞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問題仍較突出,各級管理機關在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嚴肅處罰、加強監督等方面力度不夠,需要採取有力措施予以加強。
(五)地質環境管理職能沒有全面到位
我國地質環境資源非常豐富,各類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加強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已經刻不容緩。目前,這方面工作起步較晚,立法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門之間職能不協調,管理力度不夠,制約著地質環境管理職能的全面到位。
3. 地礦物資價格表
以下這些都是國家核心期刊,你可以選擇一部分調閱:\r\n\r\n綜合性\r\n1.經濟研究 2.管理世界 3.經濟學動態 4.改革 5.經濟學家 6.世界經濟 7. 財貿經濟 8.財經研究 9.經濟科學 10.宏觀經濟研究 11.財經問題研究 12.經濟評論 13.當代財經 14.當代經濟科學 15.經濟管理 16.當代經濟研究 17.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18.南開經濟研究 19.經濟問題 20.經濟問題探索 21.現代財經 22.上海經濟研究 23.財經科學 24.國際經濟評論 25.外國經濟與管理 26.經濟社會體\r\n亞太 9.亞太經濟 10.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11.現代國際關系 12.東歐中亞研究(改名為: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 13.世界經濟文匯\r\n\r\n\r\n經濟計劃與管理\r\n1.改革 2.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3.上海經濟研究 4.中國人力資源開發 5.經濟體制改革 6. 中國經濟管理 7.特區經濟 8.開放導報 9.南方經濟 10.宏觀經濟調控 11.中國改革 12.中國勞動 13.城市發展研究 14.城市問題 15.國際經濟合作 16.改革與戰略 17.中國流通經濟 18.中國物資流通(改名為:中國物流與采購)\r\n\r\n農業經濟\r\n1.中國農村經濟 2.農業經濟問題 3.中國農村觀察 4.農業現代化研究 5.農業技術經濟 6.林業經濟 7.中國土地科學 8.林業經濟問題 9.生態經濟 10.農業經濟 11.調研世界 12.鄉鎮企業研究 13.中國農墾經濟 14.農村經濟 15.鄉鎮經濟 16.中國鄉鎮企業會計 17.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改名為:農村經營管理) 18.世界農業 19.農村經濟導刊\r\n\r\n工業經濟\r\n1.中國工業經濟 2.管理世界 3.經濟管理 4.經濟研究 5.改革 6.外國經濟與管理 7.經濟問題探索 8.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9.企業管理 10.企業經濟(南昌)11.汽車與配件 12.中國建材 13.煤炭經濟研究 14.中國電業 15.建築經濟 16.中國地質礦產經濟(改名為:中國國土資源經濟)17.企業活力 18.上海企業 19.集團經濟研究 20.管理現代化 21.經營與管理 22.國有資產管理 23.企業家(改名為:財智文摘) 24.工業技術經濟 25.電力需求側管理 26.鐵道經濟研究 27.交通企業管理 28.旅遊學刊 29.郵電企業管理(改名為:通信企業管理)\r\n\r\n貿易經濟\r\n1.國際貿易問題 2.商業研究 3.國際貿易 4.商業經濟與管理 5.財貿經濟 6.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7.消費經濟 8.國際經貿探索 9.商業時代 10.國際經濟合作 11.國際商務研究 12.價格理論與實踐 13.中國商貿 14.商場現代化 15.江蘇商論 16.銷售與市場 17.商業經濟文薈 18.中國物價 19.中國市場 20.財貿研究 21.價格月刊\r\n\r\n財政、國家財政\r\n1.稅務研究 2.財政研究 3.稅務與經濟 4.中央財經大學學報 5.財貿經濟 6.中國財政 7.中國財經信息資料 8.財經問題研究 9.涉外稅務 10.財經論叢 11.財經研究 12.中國稅務 13.當代財經 14.財經科學 15.江西財稅與會計 16.財會研究(蘭州)\r\n\r\n貨幣\\/金融、銀行\\/保限\r\n1.金融研究 2.國際金融研究 3.證券市場導報 4.投資研究 5.金融論壇 6.保險研究 7.金融理論與實踐 8.上海金融 9.財經理論與實踐 10.金融與經濟 11.浙江金融 12.武漢金融 13.中國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現代金融 17.農村金融研究 18.國際金融 19.銀行家
4. (四)地質統計學在我國地質礦產領域和有關領域產生的影響
1)首先大大提高了我國廣大地質和礦山工作者對於地質統計學中普遍存在的同時具有規律性、隨機性的地質變數認識的理論水平、應用所提供的方法、技術手段對存在地質變數的地質客體實施更加科學有效的研究,將礦產資源儲量的評價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科學水平。
2)在礦產資源儲量計算方法上打破了傳統儲量計算一統天下的局面,被國家主管礦產儲量的審評管理機構正式確定為標准儲量計算方法,並在地勘儲量報告和礦山生產上得到了成功的應用。以理論的先進性和方法的科學性,使地質礦產儲量評估達到了一個更高的科學水平。
3)對地質統計學的應用,深化了對地質勘探工作若干慣用原則的思考。現以勘探工程網度的確定與驗證、儲量級別與儲量誤差等問題為例予以說明。在計算儲量時,常利用不同級別儲量的工程密度,以稀密法得到相對誤差來論證儲量的可靠程度,並作為儲量精度的標准。這是多年來,我國地質勘探工作中慣用的工作方法。近10年來,這種原則受到質疑。全國儲量委員會辦公室(國家資源委前身)在20世紀80年代末組織「礦產儲量分類分級」專題組對此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結論是:這種方法缺少科學根據,難以作為衡量儲量精度的標准。而在儲量級別與儲量誤差問題上,人們已經認識到在許多場合下,沒有把儲量計算誤差與空間大小聯系起來,其儲量誤差只是相對誤差,並非是儲量精度的概念。這類問題的解決,傳統的地質勘探工作理論和方法已經無能為力,地質統計學技術方法的出現與應用,使解決這類問題進入一個新的境地。
4)地質統計學儲量計算方法已作為我國的一種標准儲量計算方法被確認。它的理論基礎、方法原則和技術要求均有別於傳統的儲量計算方法,原有礦產地質勘探規范的內容,已不能適應該計算方法的需要,需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地質勘探規范。這種積極的影響,不僅擴展、補充、更新、豐富了我國的地質勘探規范,而且在礦床勘探研究程度要求、勘探類型和勘探工程間距、勘探工作質量要求、儲量分類分級、儲量計算、礦石工業指標及礦產技術經濟評價等若乾重要內容方面,起到了重新審議的作用,促進了地質勘探研究工作向更深層發展。
5)促進了地質勘探、礦山設計和礦山生產3個工作階段的一體化。這3個工作階段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是,長期以來它們處於相對獨立和脫節的狀態,這體現在:①礦產儲量的脫節。經過礦產儲量審批單位批準的地質勘探工作階段的儲量,按工作程序應是礦山設計和礦山開採的儲量基礎;但是,實際上在礦山儲量設計和礦山開采儲量計算過程中,相互之間的儲量認定並沒有受到制約。譬如,批準的1000萬t勘探儲量,設計儲量可能為900萬t,礦山開采儲量可能有800萬t。無形中損失的200萬t儲量沒有受到一點約束,後面的工作階段,並不對前面的工作階段負責。②礦石品位上的脫節。其情形與上述情況大體一致。③利用有用元素組分上的脫節。這里主要指的是除主要元素組分外同時還具有工業價值的共、伴生礦床。對這類礦床,設計部門和礦山生產單位主要是依據當時的技術經濟條件和主管部門的意見來決定共、伴生有益組分的利用,同樣沒有嚴格的制約和約定。往往在礦山生產階段,改變了原礦山設計中對其伴生礦產的利用要求,這也是常有的事,並沒有受到限制。在地質勘探、礦山設計和礦山生產3個階段,出現的這種獨立運行操作的狀況,除了礦產資源法規不健全、礦產資源管理機制運行不暢、礦石選冶技術落後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種實用的技術方法,把礦業開發過程中3個階段有機地連為一個整體,有效地服務於礦山生產。地質統計學技術方法具備的特點,適應了這種需要,根據地質統計學編制的變差圖,使礦床變化性的定量描述成為可能,並利用提供的礦床變化信息,制定合理的勘探方案;根據建立起來的不同大小儲量塊段的品—位噸位曲線圖,將使我們有效的論證塊段大小、邊界品位、礦石利用、開采成本、利潤和開發方法之間的關系,並在計算出全礦床每個最小開采儲量的基礎上,確定出既經濟又合理的開采方案,控制礦石產量和質量,進而進行礦石質量預報。地質統計學技術方法的出現,為礦業開發3個工作階段的連續運作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6)地質統計學在數據信息處理上,顯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的能力,並具有科學的處理手段。已成為物探、化探、遙感等數據處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成礦預測和礦產儲量計算上,打破了傳統儲量計算方法一統天下的局面,已被國家主管礦產儲量的審批管理機構正式確定為標准儲量計算方法之一。以其理論的先進性和方法的科學性,使地質礦產的數據處理的科學水平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7)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地質統計學的理論、方法、技術隨著成熟的地質統計學軟體在編制勘探儲量報告和礦山開發生產上應用,已在礦業市場佔有相當的份額,在礦山企業特別是大型礦業集團企業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影響的范圍已擴展到礦業市場中的中介機構、投資公司及相關的金融機構。
這里要特別提到的是,當今數字化礦山建設在礦山建設中已不能缺少,不然就無法實現礦山生產的動態管理,更談不上實現礦山生產的科學化自動化管理。為達此目的,地質統計學提供的礦體動態圈定與儲量計算是必不可少的。縱觀世界范圍的礦山特別是規模化的礦山無一例外。地質統計學在礦業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8)在有關領域產生的影響,地質統計學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對象是以不同條件下的區域化變數的空間域及時間—空間域的分布規律為內容的。因此,它的使用范圍已不局限於地質礦產領域,已發展成為用來研究自然界具有隨機性和規律性雙重特性變數的具有普遍性的科學方法,許多學科領域的科技工作者開始自覺地採用地質統計學的理論、方法來研究和解決本學科領域中的問題。21世紀後,據很不完全了解,有代表性發表的論文有:《地質統計學方法在昆蟲學研究之中的應用》(向昌盛、袁明哲,2009,中國農學通報);《地質統計學軟體在害蟲管理中的應用》(呂昭智、包安明、陳曦等,2003,生態學雜志);《ArcGIS中的地質統計學克里格插值法及其應用》(王艷妮、謝金梅、郭祥,2008,軟體導刊)。這種情勢說明地質統計學在我國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在環境科學、農田水利、土壤學、氣象、漁業、森林、海洋等領域已開始涉及,其中在環境科學、漁業、農業土壤等領域已得到了成功的應用。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和方法本身的不斷完善,地質統計學將發展成為這些學科領域用來研究自身問題的重要工具。
5. 中國地質大學 礦產資源經濟學研究生好考嗎
好考不好考,拿什麼來做參考。。。你准備充分實力夠當然好考!當然我相信對於你來說會好考,畢竟明年沒有所謂的公費,競爭應該是會不那麼激烈。
6.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的介紹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1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主管、中國地專質礦產經濟學會和中國國屬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以刊載國土資源經濟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學術性期刊,是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會刊。
7.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濟學專業怎麼樣就業率怎麼樣保研率呢考研容易么多謝回答啦!!
事在人為,關鍵要自己有實力,地大經濟學雖然沒那麼名氣,但個人努力是最重要的!只要加油,前途還是有的!
8. 你好,請問你中國地質大學礦產資源產業經濟專業怎麼樣
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還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武漢兩所高校同名同姓,都是叫「中國地質大學」。
9.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是核心期刊么
是的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月刊)創刊於1983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內主管、中國地質礦容產經濟學會和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向國內外公開發行、刊載國土資源經濟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學術性期刊,是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會刊。
榮獲中文核心期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