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地質災害
A. 雲南省為避讓地質災害共搬遷近10萬人
據報道,近日雲南省國土資源廳發布通報稱,自2013年以來,我省已搬遷避讓受地質災害隱患威內脅容群眾5萬多戶、25萬餘人,據透露,今年搬遷10萬人,截至6月28日,今年我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4起,無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1178.2萬元。
據介紹,解決地質災害威脅的最好辦法是搬遷,雲南省自2013年以來,已搬遷避讓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群眾5萬多戶、25萬餘人,據透露,2017年一共搬遷了10萬人。
B. 大理五溪有地質災害嗎,什麼地質災害最為嚴重
一項投資來3億元的生態自治理工程,最近卻因為「破壞生態」遭到激烈質疑。
環保組織「野性中國」的志願者,在雲南大理蒼山白鶴溪附近進行例行的定點溪流觀測時,看到工人們正在對溪流河道進行施工,大量混凝土被平抹在河底,兩側的河堤用小石塊加高並用水泥抹縫。
河底「抹水泥」的操作,在環保人士眼中,其結果是一種「三面光」的硬化河道,改變了「會呼吸」的自然河道狀態,是一種弊大於利的治理方式。
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當屬地震、洪水、泥石流。
C. 雲南臨滄發生山體滑坡5人失聯是怎麼回事
雲南省鎮康縣政府新聞辦19日通報,當日凌晨該縣木場鄉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導致5人失聯,當地正緊急開展救援工作。
據通報,此次山體滑坡發生後,鎮康縣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組織公安、消防救援等多部門300餘人迅速趕赴現場開展救援。截至19日10時,救援人員已安全疏散周邊61戶農戶,救援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開展。
(3)雲南大理地質災害擴展閱讀
雲南多地暴雨:
雲南省氣象台8月18日預報,18日20時—19日20時,雲南迪慶南部、麗江、怒江南部、大理、保山、德宏、臨滄、普洱北部、楚雄西部、普洱東南部、紅河南部、文山南部陰有中到大雨,局部有暴雨或大暴雨,其他地區多雲間陰有小到中雨。
雲南省氣象局、雲南省自然資源廳8月18日15時33分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18日20時—19日20時,雲南省昭通及德宏部分地區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很高(紅色預警);昭通、怒江、迪慶、麗江、大理、德宏保山、普洱、紅河、文山及昆明部分地區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高(橙色預警)。
昭通、曲靖、怒江、迪慶、麗江、大理、德宏、保山、臨滄、普洱、紅河、文山、楚雄、玉溪及昆明部分地區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風險較高(黃色預警)。提醒上述地區注意加強防禦。
D. 現在雲南的地質災害嚴重嗎
最近來雲南避暑很好。雨水的話雲南周邊尤其貴州會多一點(昆明准靜止鋒)版,但是雲南境內應該是比較權少。最近氣候很適中,很舒適的。如果害怕地質災害建議到中塊遊玩,麗江,大理都是很有名族風情的地方,風景也很美。騰沖的話就是比較熱,地熱很豐富。西雙版納的話雨林很漂亮的,有一種回歸大自然的感覺,很推薦到那哦
至於香格里拉可能路況會稍差一些,但是總體來說是很安全的。像地震什麼其實都是邊境牽引才會造成。
其實如果不想跑遠的話昆明周邊也有很多地方可以玩又避暑又漂亮。
像彌勒的大佛,建水的燒烤,澄江玩水,還有蒙自之類的地方,都很推薦。
如果想要看風景可以坐火車沿線觀賞。
PS:要來的話記得注意防曬,紫外線很強的
E. 地質演化角度分析滑坡具有哪些生態效應
西南山地滑坡災害生態風險評價——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為例
杜悅悅,, 彭建, 趙士權, 胡智超, 王仰麟
1 引言
生態風險是生態系統暴露在某種危險環境狀態下的可能性,其中區域生態風險評價關注一定區域內不確定性事故或災害對生態系統及其組分可能產生的不利作用[1-3],包括風險源(stressors)、風險受體(receptors)、暴露響應過程(exposure and response process)、生態終點(ecological end points)等評價要素[4]。隨著生態與環境信息逐漸為決策者重視,生態風險評價中的風險受體由關鍵物種、種群、群落等自然生態系統組分逐漸拓展到區域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范疇。風險源也相應地趨於復雜和多元化[5-7],但從風險因子釋放脅迫的作用機理看大致可分為自然因素主導或人為活動主導等不同類型。目前,由於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關聯程度不斷加深,人為因素替代自然因素主導環境變化和區域發展日趨成為客觀事實[8-9],人類活動直接或主要誘發的生態風險類型往往備受關注,如礦業城市土地損毀[10]、海洋傾倒區沉積物富集[11]、濕地旅遊開發[12]、漁業資源管理[13]等。相比之下,傳統的自然災害研究更側重聚焦人員生命財產的損失風險[14-16],而對生態環境風險關注相對較少。當前全球環境變化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低溫、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事件頻繁出現,使承災區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安全與健康受到嚴重損害,極大影響社會經濟、生態文明、人類福祉賴以發展的自然根基[17]。作為生態風險評價的一個重要分支,自然災害生態風險將風險源明確為自然事件或力量為主因並造成損失的各種災害,以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為風險受體,並同時關注災害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開展自然災害生態風險評價,既豐富了偏重人為風險源研究的生態風險評價體系,又拓展了特定災害易發區特徵梳理、生態風險管理調控的新途徑。
區域生態風險評價是研究較大范圍區域中若干不確定性因素脅迫生態系統從而產生負面生態效應的可能性及其大小的過程[18]。作為生態風險評價的組成部分,區域生態風險評價延續了前者的原理和框架,較為經典的是「概率—損失」二維模型[19],其重點關注生態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後果,分別對應風險源的危險性以及風險受體遭受災害沖擊時的潛在損失;但從風險因果鏈模型視角分析[20],缺乏風險從源到受體暴露響應過程的顯性表徵。事實上,風險受體暴露於風險源並引發直接響應的「交界環節」在風險因果鏈模型中至關重要,其背後隱含了區域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的互饋、生態系統功能的變化,以及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在局部受災區與其背景環境之間的交換狀態[4]。暴露響應過程體現了風險受體遭受風險源影響時是否發生損失的敏感性大小,可由區域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來表徵。然而,現有的區域生態風險研究對脆弱性和暴露雖有一定表述但尚未給予高度關注,多把脆弱性作為損失的修正因子[21-22],對於脆弱性及暴露響應環節揭示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互作、格局與過程互饋的重要性有所忽略。
中國西南山地的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地形地貌復雜、氣候條件多變,是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密集高發區域。同時,為緩解快速城市化中的人地矛盾困境,中國山地城鎮建設開發活動日益頻繁[23-24],更易導致山地地質環境容量超載,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簡稱大理州)作為地質災害頻發的典型西南山區,其本身還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區、生態環境敏感區[25-26]、低丘緩坡建設開發試點區[27]。因此,對大理州地質災害生態風險的定量評估,對於區域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基於此,本文以大理州為例,關注風險源、風險受體、暴露響應過程及生態終點,基於「危險性—脆弱性—潛在損失」的生態風險評價三維框架綜合度量流域尺度滑坡災害生態風險,試圖通過強調暴露響應過程將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的關聯信息融入到風險評價流程中,從而增強對區域生態風險機理的認知。
2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2.1 研究區概況
大理州位於雲南省中部偏西、雲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的結合部位,全州國土總面積29459 km2,山區面積佔90%以上(圖1)。全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境內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紅河等江河及其主幹支流沿岸地形尤其陡峻。大面積分布的「紅層」軟硬間層,導致山體易滑;新構造運動差異性強烈抬升,水流侵蝕強烈;立體氣候明顯,旱、雨季分明,西北部降雨量大於東南部,雨量隨著海拔的增高而增加,形成三崇山、雪邦山、點蒼山、雞足山、無量山、老君山和吊草後山等7個多雨區,降雨量在2400~2500 mm之間。降雨集中且局地差異大,年平均降雨量1053 mm,雲龍最多,賓川、祥雲兩縣最少。降雨量大的地區是州內地質災害最密集地區。
Figure Option
圖1 研究區范圍及地質災害點分布Fig. 1 The study area and its geological disasters point distribution
大理州屬金沙江准地台與三江褶皺區,從前寒武紀至第四紀各時代地層均有出露,以中生界最為發育。大理州主要控制性斷裂有:崇山西側大斷裂、瀾滄江大斷裂、洱海—紅河深大斷裂、賓川—程海大斷裂。這四大斷裂帶對周圍的地形地貌,地層岩性等起控製作用,次一級的斷裂全州分部廣泛。大理州地震頻繁,州內500年間共發生6級以上強震16次,近年來4~6.5級中強度地震活動頻繁,因此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也較為嚴重。據縣市規劃資料匯總,2010年該州登記在冊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為779個,其中滑坡512個、泥石流211條、崩塌6個、不穩定斜坡37個、地面塌陷與地裂縫13處(圖1)。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南澗縣最多,其次是巍山縣、雲龍縣、永平縣、漾濞縣,大理市、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洱源縣、劍川縣及鶴慶縣的隱患點數量相對較少。因滑坡點在全州數量最多且分布最為廣泛,本文重點關注滑坡災害。
3 研究方法
生態風險是一定區域內具有不確定性的事故或災害對生態系統及其組分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4],本文基於風險因果鏈模型[20],識別風險受體、暴露—響應過程及生態終點,構建「風險(Risk)=危險性(Hazard)×脆弱性(Vulnerability)×損失(Damage)」的生態風險評價三維框架,繼而選用典型指標對模型具體化。其中,「危險性」聚焦滑坡災害發生的概率,基於地理、地質及人為活動等各種因素及其相互組合關系,通過信息量模型完成評價;脆弱性關注自身結構組成等生態學特性所形成對災害脅迫表現出的易損性質及其敏感性,是風險受體暴露於風險源作用下的直接響應,本文基於生態系統格局來表徵;損失是風險因果鏈模型中的「生態終點」,即災害產生的不利生態效應,基於多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定量核算完成評價。
3.2 滑坡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
基於大理州滑坡形成規律及其空間分布特徵,從地理環境因素、地質構造因素、人類活動因素三個維度,分別選取高程(a)、坡度(b)、岩性(c)、歸一化植被指數(d)、多年平均降水量(e)、距離河流距離(f)、地震密度(g)、斷裂帶距離(h)、距城鎮距離(i)、距道路距離(j)等10個具體的滑坡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標(圖2)。
Figure Option
圖2 大理州滑坡災害危險性指標空間分異Fig. 2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landslide hazard indicators in Dail Prefecture
地理環境因素著眼於孕災環境的穩定性,圍繞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氣象、水文等方面,選取高程、坡度、岩性、歸一化植被指數、多年平均降水量、距離河流距離共6個指標:① 從災害發生機制出發,滑坡屬於重力地貌類型,高程和坡度直接影響鬆散堆積層及碎屑物的聚集程度和分布;② 降水是滑坡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滑坡的發生數量、規模與持續過程降雨及暴雨量等的關系十分明顯。降水入滲會減小土體的抗剪強度及土體與基岩的摩擦阻力,並增加土體重度和內部的動水壓力,從而誘發地質災害;③ 植被覆蓋及地表水的搬運、侵蝕會影響岸坡穩定性。其中,NDVI是遙感估算植被覆蓋度研究中最常用的植被指數,與植被空間分布密度呈良好的線性相關關系,故被選為本文的指標之一;④ 地表水的影響採用距主要河流距離簡化表徵,岩石結構構造決定斜坡岩土體強度、應力分布、變形破壞特徵並提供滑坡發生、發展的物質基礎。本文參考中國西南地區的相關研究[30],基於中國1:250萬地質圖採用矢量數據欄位融合(Dissolve)的方法提取研究區岩石類型信息並分為5類岩組[30](1.白雲岩、厚層狀流紋岩等;2.石英質砂岩、硅質礫岩等;3.火山碎屑岩、變質玄武岩等;4.泥板岩、夾煤層等;5.粘土、鬆散堆積物等)(圖2c,0表示水體),同類岩組具有相近的滑坡地質災害易發特性。地理環境因素刻畫滑坡災害發生的關鍵內外因,是地域地質穩定性的直接基礎,對滑坡危險性的高低影響最大,故在三個維度中給予較高的權重,設為0.7703。
地質構造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點核密度、距離斷裂帶距離2個指標。其中,地震對於滑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地震產生的地震力直接作用於斜坡岩土導致滑坡災害的發生,且脆弱山坡中積累的損害可能會受該地區先前地震遺留的影響[31];二是中國的大陸地震主要受活動構造的控制,易發生地震災害的環境往往是地質構造極為復雜、斷裂發育、岩石破碎,從而間接影響滑坡災害的發生。本文用地震點核密度代指地震帶分布的空間集聚狀況。而斷裂帶對滑坡的影響則表現在活動斷裂分布的區域通常為差異運動升降強烈的地區,多形成谷深、坡陡、坡降大等地形地貌,易發生基岩或鬆散堆積物的滑動,從而導致滑坡災害的發生。滑坡災害發生受距離活動斷裂帶距離的控制,採用ArcGIS提供的緩沖區分析功能生成研究區活動斷裂帶緩沖區分布圖。地質構造因素通過地震、斷裂帶等歷史地質活動造成的現狀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滑坡發生,在三個維度中權重居中,設為0.1618。
人類活動因素也是加劇地質災害形成的直接或間接因素。人類工程活動及經濟發展如村鎮建設、農業活動、道路工程、礦產工程、水利工程等可能影響岩土、增強邊坡不穩定性,開荒導致的植被破壞和生態環境惡化也會加劇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活動強度和活動范圍。本文參考數據可獲得性,具體選取距城鎮距離和距離公路距離2個指標,以反映人類工程活動和經濟建設對滑坡災害的可能影響。在生態脆弱、石漠化嚴重、同時欲開展山地城鎮建設的大理州,一定規模的人類干擾活動可能形成動力誘發,但相比於地質構造營力對區域滑坡影響相對較小,故人類活動因素權重最低,設為0.0679。
4 結果與分析
4.1 滑坡地質災害危險性因子信息量
4.3 生態脆弱性及潛在生態損失
以367個3級流域為基本評價單元,計算綜合脆弱性指數並依據自然斷點法分為5級,級別越高脆弱性越嚴重(圖4a),進而藉助局部空間自相關Moran's I指數(顯著性水平為0.05)分析風險受體生態脆弱性高值與低值的空間聚集程度(圖4b)。研究結果表明,承災體脆弱性第4~5級高值區在全州4個一級流域內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紅河流域南部、金沙江流域東南部等人為活動劇烈的流域。脆弱性最低等級(1級)主要分布在大理州受人為干擾較少的北部、東部及全州環外圍區域,且脆弱性低值區也更傾向於表現出低—低聚集的狀態,如沘江流域、倒流河流域,以及清水河流域東部。同時,脆弱性高—低聚集和低—高聚集的流域在全州分布極少,在生態脆弱性空間自相關顯著的61個3級流域中僅有5.58%的面積佔比。這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流域單元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整體性特徵。由於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在較大尺度背景下屬性分布相對連續、空間異質特點相對較低,以及生態過程在非封閉空間的流動,相鄰流域往往表現出生態系統結構及抵禦干擾脆弱性的相似性。
Figure Option
圖4 大理州分流域生態脆弱性等級及空間集聚特徵Fig. 4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its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Dali Prefecture at watershed level
生態系統服務柵格圖層經極差標准化後進行空間疊置和統計計算,得到柵格尺度和流域尺度的潛在生態損失,並採用自然斷點法劃分為5個等級,等級越高,損失越嚴重(圖5)。研究結果表明,全州潛在生態損失以高中等級為主(圖5a)。第5等級主要集中在賓川縣和鶴慶縣,第1等級主要集中在洱海、劍湖、西湖、茈碧湖,這主要是因為凈初級生產、水源涵養、土壤保持服務主要由森林提供,糧食供給主要由耕地提供,水體生態系統服務未重點關注;除此之外,潛在損失的較低等級在祥雲縣東北部和雲龍縣西南部相對分布較多。
Figure Option
圖5 大理州潛在生態損失Fig. 5 Potential ecological damage in Dali Prefecture
就流域尺度而言,潛在生態損失較低等級(1~2級)的流域主要分布在大理州西南部,如永平縣境內的銀江流域、巍山境內的西河流域等(圖5b)。這些流域受地形限制,耕地分布零散,闊葉林相對較多,水源涵養服務和糧食供給服務相對較差。潛在生態損失為第3等級的流域面集中在大理州西北部,如雲龍境內的瀾滄江流域、漾濞境內的順濞河流域等。這些流域地形較為起伏,流域所涉及的瀾滄江與怒江的高、中山河谷區土壤保持量明顯高於東部蒼山洱海高原湖盆區;同時,15°~25°坡度帶面積比重較大,坡度與水熱條件適宜多種植被生長,有利於凈初級生產和土壤保持服務優勢的發揮。潛在生態損失較高等級(4~5級)的流域集中分布於大理州東北部,如賓川縣桑園河流域、鶴慶縣中河及落漏河流域等。這些流域地勢相對平坦,耕地面積廣闊、分布密集,水熱條件良好,是大理州主要的糧食供給區,且混交林較多,森林水源涵養效率高、涵養水源量大,故具有較強的糧食供給服務和水源涵養服務(圖5c)。
4.4 滑坡災害生態風險
基於滑坡災害危險性、生態脆弱性及潛在生態損失,等權重相乘得到流域尺度大理州滑坡災害生態風險,並按自然斷點法分為高、中、低3個等級。同時,對於危險性、脆弱性及潛在損失圖層,分別將1~3級合並為低值區,4~5級合並為高值區,從而得到8種生態風險組成類型(圖6),如「高危險—低脆弱—高損失」即表示某流域屬於危險性高值區、脆弱性低值區、潛在生態損失高值區。
Figure Option
圖6 大理州分流域滑坡災害生態風險等級及結構Fig. 6 Ecological risk levels and structures of landslide disasters in Dali Prefecture at watershed level
從全州范圍看,滑坡災害生態風險低—中—高空間分布從外到內具有一定的圈層結構,且各風險等級的流域面積與流域數量依次減少(圖6)。其中,低風險區分布以環大理州外圍居多,主要集中在雲龍縣西南部怒江流域、洱源縣黑惠江流域、祥雲縣東北部清水河流域等。中風險區在空間分布上逐漸向大理州中心聚攏,主要位於雲龍縣西南部瀾滄江流域、永平縣中部銀江流域、鶴慶縣落漏河流域、巍山縣西河流域等。高風險區主要集中於賓川縣桑園河流域、祥雲縣漁泡江流域等。
對比各等級風險的結構組成及相應流域數量(圖6)可知,高風險區域包括5種風險組成,以三高型「高危險—高脆弱—高損失」和兩高型「低危險—高脆弱—高損失」、「高危險—高脆弱—低損失」為主。低風險區域包括7種風險組成,以三低型「低危險—低脆弱—低損失」和兩低型「低危險—低脆弱—高損失」、「高危險—低脆弱—低損失」、「低危險—高脆弱—低損失」為主。中風險區域則包括除「高危險—高脆弱—高損失」之外的全部7種類型,且各類型的數量分布相對較均衡。
5 討論
5.1 滑坡災害危險性評價結果驗證
6 結論
本文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為例,基於「風險=危險性×脆弱性×損失」的風險評價三維框架,採用信息量模型評估滑坡災害危險性,基於景觀格局指數表徵生態脆弱性,將生態系統服務納入風險損失的定量表徵,綜合度量研究區分流域地質災害生態風險,並基於風險主導因子完成生態風險防範分區及風險防範策略探討。結果表明:① 容易誘發大理州滑坡災害的「優勢」條件如下:高程低於1800 m,坡度15°~25°,NDVI小於0.31,岩性為泥板岩、頁岩、疏鬆砂岩、夾煤層、火山碎屑、千枚岩,地震點核密度大於0.008,多年平均降雨1100~1150 mm,距斷裂帶1000 m內,距離河流、公路500 m內,距城鎮距離100 m內。大理州普遍處於滑坡災害危險性中高水平,且西北低東南高;36.31%的4~5級較高危險性面積分布在巍山、南澗、祥雲等縣,54.61%的1~2級較低危險性區域集中於雲龍、洱源和劍川。② 生態脆弱性4~5級高值區主要集中在紅河流域南部、金沙江流域東南部、瀾滄江流域中部。生態損失低級流域面積佔全流域的43.23%,主要分布於大理州西南部,其水源涵養和糧食供給服務相對較差。生態損失中級流域面積佔比28.91%,集中於該州西北部,其凈初級生產和土壤保持服務優勢明顯。生態損失高級流域集中在東北部,具有較強的糧食供給和水源涵養服務。③ 滑坡災害生態風險呈現低—中—高圈層結構分布,各風險等級的流域面積與數量均依次減少;367個小流域具有「低危險—低脆弱—低損失」「高危險—低脆弱—高損失」等8種風險構成;基於3種風險等級和8種風險結構,最終在大理州劃分出4種風險防範類型,即避讓監測預警區、生態保護恢復區、避讓保護兼顧區、自然適應調控區。
本文基於經典的概率—損失模型二維框架,進一步強調風險受體對風險源的暴露響應,構建了生態風險評價的「危險—脆弱—損失」三維框架,為生態風險定量化研究過程中信息的豐富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在研究方法上,由景觀格局表徵脆弱性,由實地核算的空間化的生態系統服務表徵潛在損失,詮釋了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的互饋關系,有利於在機理層面理解風險受體遭受災害脅迫時與恢復力相關的狀態變化。在評價單元上,使用小流域分水嶺這一地表自然界線作為評價單元的邊界,保證了單元內自然要素結構與過程的完整性、單元間自然環境的空間異質性,避免了地表自然地理聯系的割裂,有利於對風險格局的整體把握和綜合分析。
然而,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風險評價的不確定性分析。進一步研究有必要統籌滑坡地質災害生態風險評價中不可避免存在的如信息和數據不完整、損失類型多樣性、風險源和損失涉及廣泛和一些隨機出現的干擾等不確定因素,針對不確定性來源,採用貝葉斯網路模擬[46]、蒙特卡洛模擬[47]等方法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以利於決策者根據評價結果的不確定程度提出更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對策。
F. 昆明-大理-麗江路途安全嗎有沒有什麼地質災害
路途很安全,這個不是問題。只是目前昆明到大理的高速公路在施工內,有部分路段要繞行老容320國道,經常堵車!所以建議最好不要開車去了!選個別的出行方式吧!這段時間雨季也基本結束了,一般不會有什麼地質災害了。
祝你一路順風!
G. 年8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9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55 期
2011 年 8月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量較小,人員傷亡相對較少,經濟損失同比大大減少。2011 年 9月防災形勢依然嚴峻。9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汛期,也是台風 (熱帶風暴)登陸頻繁期。預測 9月地質災害重災地區可能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華東和西北等地區山區。汶川地震影響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較高,需要重視。同時應高度重視台風 (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
一、地質災害災情
8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648 起,其中滑坡 293 起、崩塌 148 起、泥石流 175起、地面塌陷 22 起、地裂縫 6 起、地面沉降 4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22起,15 人死亡、2 人失蹤、20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2.53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大大減少 (表 1)。主要原因是今年 8月異常強降雨少於去年同期。
表 1 2011 年 8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8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71 起,避免人員傷亡 4528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1.84 億元。
8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24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四川、湖北、雲南等 (表2);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由多到少依次是雲南、四川、陝西等 (表3);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由大到小依次是雲南、四川、湖北等 (表4)。
表 2 2011 年 8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3 2011 年 8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4 2011 年 8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地質災害特點
(一)多年同期相比災情最輕,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8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最低,因災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少,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少。
(二)西部地區受災最嚴重,沒有重大群死群傷事件
人員傷亡基本都在西部地區,因災共造成 15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 88%; 雲南、四川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共造成 1.78 億元的財產損失,占總數的 70%。
(三)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8月份,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616 起,占總數的 95%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602 起,占總數的 93%。
(四)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 648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597 起,占總數的92%;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51 起,占總數的8%。自然因素主要為強降雨,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和切坡等。
三、重大災害實例
8月15日,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功果橋鎮功果村魯基溝村民小組發生特大泥石流,規模 6 萬 m3,直接經濟損失 3286 余萬元。
四、9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9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還處於汛期,也是台風(熱帶風暴)登陸頻繁期,防災減災形勢依然嚴峻。區域強降雨、局地暴雨和台風(熱帶風暴)帶來的強降雨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很大。地質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中南、華東和西北的局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H. 雲南主要地質災害的成因和分布
雲南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
和山體滑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雲南正好在地震內帶上
和日本一樣
都是在容還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常年4級以下的地震很多
山體滑坡是因為雲南山林過度開發
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連續幾天陰雨的天氣就會有大大小小的滑坡出現
主要分布
地震主要分布在雲南全境
除少數幾個城市少有
如下關(也就是大理了)昆明(市內)少有發生外
其他地區都常有發生
I.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地下水水情通報、預報
六、法制建設
雲南省現已頒布、實施的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及文件如下:
1.《雲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於2001年7月28日審議通過,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雲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公告(第54號)。
本條例對包括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工程、水文等地質環境治理,地質遺跡和古生物化石保護等方面的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相應規定,並要求在省轄行政區域內從事與地質環境有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遵守本條例。
2.《雲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於1998年9月11日頒布,實施日期為1998年9月11日。
本規定要求,在省轄行政區域內開發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本規定,對開發礦產資源所涉及的地層構造、岩石、土壤、地下水、地形地貌等地質環境要素加以保護。
3.《雲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由雲南省政府於2006年7月2日發布,實施日期為2006年7月2日。
為了保證采礦權人在采礦過程中以及礦山停辦、關閉或閉坑時,切實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義務,本辦法要求由采礦權人向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納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
4.《雲南省國土資源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的通知》,由雲南省國土資源廳於2003年4月11日頒布,實施日期為2003年4月11日。
近年來,因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擾動日益頻繁,影響強度和效應積累增大,使雲南省地質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地質災害發展勢頭趨於嚴重。為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防範地質災害、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宣傳、普及相關科學知識。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要求,結合雲南省實際情況,本通知中對地質環境保護宣傳工作作出了具體要求,並提出了地質環境保護宣傳口號。
J. 雲南地質災害情況
沒事~~大理 麗江 香格里拉一線是雲南滇西北游的主線。到了昆明可以先到香格里拉,順著麗江-大理玩回來,也可以反過來玩。
這條線上,麗江到香格里拉斷的路況可能會因為雨季而有所影響,但頂多也就是山多彎急路滑而已。不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
要知道,這些都是全國聞名的風景旅遊勝地,地質情況惡劣的地方經過那麼多年,下大力氣的整治,完全可以忽略了。
放心的去玩吧!
友情提示:平原地方來的朋友,玩這條線,注意要休息好,否則身體素質不太好的童鞋會被高原反應折磨的(乏力,呼吸急促,口乾等)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