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文地質
① 中國礦床水文地質類型劃分
中國礦床水文地質分類的研究是從新中國成立後開始的,在初期主要是由在中國工作的前蘇聯專家進行的,由我國專家進行的礦床水文地質分類開始與20世紀50年代末期。
1959年,王銳等人編著出版《中國固體礦床水文地質分類》一書,首先以氣候因素分出乾旱區礦床與非乾旱區礦床兩組,其次考慮礦床與侵蝕基準面之間的關系分為4個亞組,最後以造成礦床充水的主要充水岩層分為5類(表1.1)。並且根據開采方式分為露天開采與地下開采,然後把上面的分類組合歸納到簡單、中等、復雜、極復雜4個級別中來。
表1.1中國固體礦床水文地質分類
1962年,地質部與煤炭部聯合頒發的《礦區水文地質工作規范(第一分冊煤及油頁岩)》中,根據我國的自然地理、地質及水文地質特徵,將煤田劃分為:
1)充水岩層以疏鬆及半膠結岩層為主。
2)充水岩層以堅硬裂隙岩層為主。
3)充水岩層以岩溶化岩層為主。
4)充水岩層以堅硬裂隙或岩溶化岩層為主並為厚的疏鬆含水層覆蓋。
每類又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劃分為簡單、中等、復雜、極復雜四種。同年,地質部與冶金部聯合頒發的《礦區水文地質工作規范(第二分冊金屬礦床)》劃分為:
1)按礦床產狀劃分為層狀與非層狀兩組。
2)每組又分為:充水岩層以堅硬裂隙岩層為主;以岩溶化岩層為主;以裂隙或岩溶化岩層為主並為較厚的疏鬆含水層覆蓋的礦床等3類。
每類又按水文地質復雜程度劃分為簡單、中等、復雜、極復雜四種。
1974年國家計委地質局頒發的《礦區水文地質規范(試行)》提出的分類是按礦床充水含水岩層的空隙特徵,把固體礦床分為三類,即:
第一類充水岩層以孔隙岩層為主的礦床。
第二類充水岩層以裂隙岩層為主的礦床。
第三類充水岩層以溶洞岩層為主的礦床。
又根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進一步劃分為簡單、中等、復雜3種。
1981年,由水文地質研究所等十個單位組成的「地礦部岩溶充水礦床類型研究組」在全國重點岩溶充水礦山水文地質回訪調查的基礎上,經過大量研究分析提出了中國岩溶充水礦床水文地質勘探類型。這個分類的原則如下:
1)類的劃分:根據對礦床充水的岩溶含水層的充水空間形態不同可把岩溶充水礦床分為三類,即:①以溶隙充水為主的礦床;②以溶洞充水為主的礦床;③以暗河管道充水為主的礦床。
2)型的劃分:礦床充水岩層與礦層的不同接觸組合關系直接關繫到礦床開采時岩溶水進入礦坑的進水方式、進水途徑及進水條件,影響礦山開採的防治水措施及水文地質勘探工作,按充水岩層與礦層的接觸組合關系可以分為:①頂板直接接觸;②底板直接接觸;③頂板間接接觸;④底板間接接觸。
3)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劃分:考慮礦層(體)與當地侵蝕基準面及地下水位的關系、地表水體的影響、充水岩層的分布面積(或匯水面積)、斷裂構造的發育程度及岩溶塌陷程度等幾個主要因素劃分為簡單、中等、復雜等3級。
該分類原則已為1991年出版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採納。
在此規范中根據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的容水空間特徵,將充水礦床分為3類,即:
第一類,以孔隙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孔隙充水礦床;第二類,以裂隙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裂隙充水礦床;第三類,以岩溶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岩溶充水礦床。
第三類還可進一步按岩溶形態劃分為3個亞類,即:第一亞類,以溶蝕裂隙為主的岩溶充水礦床;第二亞類,以溶洞為主的岩溶充水礦床;第三亞類,以暗河為主的岩溶充水礦床。
各類充水礦床按礦體(或礦層,下同)與主要充水含水層的空間關系,將充水方式分為:
直接充水的礦床:礦體主要充水含水層(含冒落帶和底板破壞厚度)與礦體直接接觸,地下水直接進入礦坑。
頂板間接充水的礦床: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位於礦層冒落帶之上,礦體與主要充水含水層之間有隔水層(柱)或弱透水層,地下水通過構造破碎帶、導水裂隙帶或弱透水層進入礦坑。
底板間接充水的礦床: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位於礦層之下,礦層與主要充水含水層之間有隔水層或弱透水層,承壓水通過底板薄弱地段、構造破碎帶、弱透水層或導水的岩溶陷落柱進入礦坑。
根據主要礦體與當地侵蝕基準面的關系,地下水的補給條件,地表水與主要充水含水層水力聯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的富水性、導水性、第四系覆蓋情況以及水文地質邊界的負責程度,將各類充水礦床勘探的復雜程度劃分為3型。
第一型,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主要礦體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地形有利於自然排水,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富水性弱及中等,或主要礦體雖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但附近無地表水體,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富水性弱,地下水補給條件差,很少或無第四系覆蓋,水文地質邊界簡單。
第二型,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的礦床。主要礦體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地形有自然排水條件,主要充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富水性中等至強,或主要礦體雖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但附近地表水不構成礦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要充水含水層、構造破碎帶富水性中等,地下水補給條件差,第四系覆蓋面積小且薄,疏干排水可能產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質邊界較復雜。
第三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床。主要礦體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主要充水含水層富水性強,補給條件好,並具有較高水壓;構造破碎帶發育,導水性強且溝通區域強含水層或地表水體;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廣,疏干排水有產生大面積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文地質邊界復雜。
1995年,劉啟仁等人編著出版的《中國固體礦床的水文地質特徵與勘探評價方法》一書中,據氣候因素、主要充水岩層的岩性和空隙性,以及礦床與含水層的接觸組合關系等劃分區、類、亞類和型,如表1.2所示。
表1.2中國固體礦床的水文地質類型
② 我國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尋找、調查、開發利用地下水的國家之一。從豐富的考古資料、各種古籍的記述及溫(礦)泉、礦產開發排水之早等方面,都可得到證實。
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悠久。上海市郊青浦河段發現的直筒形水井,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水井。浙江餘姚河姆渡井,據14C測定,有5700年的歷史,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所建。這都充分說明我國鑿井開采利用地下水的歷史久遠。
在鑿井技術方面,據記載,四川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已在廣都(今成都附近雙流一帶)鑿井開采鹵水制鹽。公元280年,在江陽(今四川自流井一帶)彝族人梅澤,鑿一井自噴鹵水,便稱之為「自流井」,這是世界上最早開鑿的自流井。到宋朝(11世紀中葉),創造了「沖擊式頓鑽鑿井法」,鑿出了口小井深的卓筒井,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鑿井技術的發展。1835年,四川自貢燊海井打至1001.42m深,為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m深鑽,鑽入三疊系嘉陵江灰岩之中,大規模地開發了自流井中的天然氣和鹵水資源。
我國礦產開發中排除水患的歷史也是悠久的。湖北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出土的坑木,經14C測定,多數為2500~2800年左右。已清理出地下數百座豎井、斜井和盲井,有的深達50m,其中,排水系統相當完整,還發現有水桶等排水工具。這是迄今世界上發掘的面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古代采礦和冶煉遺址,正是在這些礦山開采中,在長期不斷發生和排除水患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與礦井水作斗爭的知識與經驗。
陝西臨潼的驪山溫泉,即華清池,相傳在3000年前周幽王就加以利用,秦漢時用於療疾,至唐朝達到極盛。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列舉了全國溫泉41處,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中,記載溫泉500餘處,明朝學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按成分對泉進行了分類等。
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最悠久,對水文地質理論的建樹及調查技術的應用皆有突出的貢獻,曾居領先地位。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僅有極少數的地質工作者,作了少量的水文地質調查與鑿井工作。上海於1860年開始鑿深井,到1921年有深井22口,年開采量在30×104t以上,北京的幾口自流井開鑿於1920年前後,深30.48m左右,自溢,水質好。但真正運用地質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地下水的調查研究,開端於20世紀30年代。謝家榮在1929年發表了《鍾山地質與南京井水供給的關系》,1933年,朱庭祜等人在南昌附近,王鈺等人在河南作過農田灌溉用水的調查,寫有《江西南昌附近之地下水》和《河南安陽、林縣、淇縣、睿縣一帶地下水》兩冊報告。傅健1935年發表了《陝西西安市地下水》,梁文郁於1948年寫有《蘭州附近水源地質之研究》等調查報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水文地質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即水文地質學,作為地質科學領域內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學科,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20世紀50年代為初始階段(或創業階段)。主要工作是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建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伍,興建大專院校和建立科研機構。水文地質學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科學。進行了一些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質工作,勘探建設了一批水源地,滿足了急需。
20世紀60年代為開創和前進階段。主要在東部幾個大平原上開展了農田供水和土壤改良的水文地質工作,尤其是在華北平原開展了大規模的抗旱打井運動,即60年代是農業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另外,20世紀60年代,我國還對許多大水礦床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工作,開展了基岩山區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開展了上海市由於過量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編制出版了各種「勘查規范」和「圖系」,出版了一些結合我國實際的水文地質教材和專著,60年代後期的「文革」動亂,使水文地質工作嚴重受阻。
20世紀70年代為發展階段,新技術、新方法廣泛應用。由於國內水文地質生產項目激增,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和採用新技術、新方法,如同位素技術,電模擬,負壓計、中子儀等測試技術,使我國水文地質科學理論與實踐諸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全國2/3以上的地區已完成了以1:20萬比例尺為主的水文地質普查工作(1995年,此項工作全部完成),部分地區採用了航衛片解譯新手段,還在一些重點地區開展了1:5萬比例尺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1978年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20世紀70年代,也是環境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在該時期區域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污染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地下水資源開發負環境效應的研究,環境水文地球化學或醫學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主要為綜合研究階段,同時,也是水資源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該時期,在水文地質勘探與試驗方面,加強了深部鑽探和各種物探工作,一些地區應用同位素技術開展了地下水的人工補給研究。在水文地質計算方面,廣泛應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採用了非穩定流數值法,建立了各種物理模型及數學模型,在大面積地下水和局部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礦床及礦井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很大進展,大部分礦區都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基本上杜絕了較大災害性的突水事故,礦床水文地質調查方法、分類、涌水量預測等方面均有較大創新或突破。全國性的地下水動態觀測網初具規模,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開展了一系列環境水文地質工作,改水防病取得明顯成效,在較多項目中採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最優化技術,開展了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如石家莊市、河北平原等)以及水質模型的研究(山東濟寧市等)。
另外,20世紀80年代,國家還加強了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的立法工作,先後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頒布,1996年修正),《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頒布,2002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等法規,做到以法治水。
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地下水資源科學管理、保護和優化開採的新階段。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工作深入開展。實行了「三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的綜合評價與管理,人工調蓄地下水資源的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環境地質的調查研究,初步走上了「以法治水,以法管水」的軌道。對北京等25個重點城市和京津唐等8個重點經濟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77個主要城市到2000年的水資源環境做了大量科研和調查工作,先後完成了全國地下水資源分區評價與總匯,全國水文地質區劃等工作,地下水資源管理和優化開採取得明顯成效,礦泉水及熱礦水的開發利用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90年代也是信息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為保證提供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大量水文地質信息,就必須建立相應的信息—檢索系統和資料庫。例如,河南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開發的「河南省地下水資源數據管理系統」和「地下水均衡觀測數據處理系統」等,均運行良好。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於1997年建立了全國水文地質信息資料庫系統。
20世紀末21世紀初,水文地質工作向立體化和縱深發展,並得到了全方位的廣泛應用,在水文地質理論、應用、技術方法等方面均有較大發展,初步形成了現代水文地質科學體系。尤其是在水資源的科學管理、節約用水、水污染防治、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獲得豐碩成果,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2006年完成覆蓋全國960萬km2和40多個重點城市、匯集1017個圖幅的1: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數字化建設,建成全國性1:20萬數字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文地質工作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由單一工種向多工種、多方法、多手段和綜合化方向發展,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評價,由水文地質普查到綜合研究,由穩定流計算發展到非穩定流及數值法,由單一勘查目的到考慮綜合效應,由盲目開採到優化開采和科學管理,在水文地質科學理論和實踐的諸多方面,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多個分支學科的現代水文地質學科學體系。
由於地下水與地表水是具有統一聯系的一個整體,因此,今後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應加強地下水、地表水的綜合調查研究和統一規劃,把地下水的研究與全球環境變化結合起來,探討如何從技術、經濟、社會、行政、法律等方面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科學管理地下水資源,使地下水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同時「多S」技術、同位素技術、地下水三維數值模擬、非線性技術等新技術方法將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水文地質工作的有效工具,研究手段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新的理論和技術的應用,會使地下水研究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極大提高水文地質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今後水文地質工作將與時俱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復習思考題
1.試述專門水文地質的概念和任務?
2.專門水文地質學的內容包括哪幾部分?
3.簡述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4.我國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績?
5.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還存在哪些差距?
6.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7.你對水文地質工作有什麼認識?
③ 我國的水文地質研究展望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2.8×1012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佔有量僅2300m3,不足世界人均值的1/4,排位第110位。全國有3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88個嚴重缺水,預計到21世紀30年代前後,缺水總量為2300×108m3。水資源的危機在威脅著居民的生存。
我國地下水資源有3/5集中在北方各大平原和盆地,其中東北、華北地區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佔62%,西北地區僅佔25%。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90年代末已達1000×108m3,由於對地下水開發缺乏規劃和保護,以致造成污染和超量開采帶來嚴重的惡果。
因此無論從水文地質基礎理論,還是從改善水環境質量,保證水資源尤其是地下水資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目的,我國重點應發展:
(1)從區域上加強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西南岩溶地區和黃土地區地下水的調查、勘查與評價。西北乾旱區水資源存在量不足,分布不均,嚴重浪費,水質惡化等問題。1995年啟動的「西北地區地下水資源特別計劃」已取得豐碩成果。但要從整體上解決,還應將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為統一系統來合理規劃、開發。黃土高原和岩溶地區都是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石漠化(岩漠化)、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都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急需開展綜合治理、勘查、開發岩溶水的研究。
(2)從管理上要加強對水資源的科學規劃和管理。歷史上對水資源的管理體制,一直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分割開來,而不是統一調配和規劃,使有限的水資源不能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利用。應該是上游下游統籌兼顧,淺層水與深層水綜合利用,地表水與地下水聯合開發,充分挖潛,合理布局。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專家認為,中國水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以節水為本,強化統一管理」,並指出:全方位(包括農業、工業、礦業、城市、生活等方面)節約用水的潛力很大。而要達到節水目的必須統一管理,從體制到立法都要改進、完善和加強。相應的還要把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繼續深入。節約用水應成為基本國策。
(3)從科技上加強地下水的污染治理與節水技術的研究。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如何因地制宜,採用有效的治理方法,尤其採用既經濟又能自然凈化環境的生物治理方法,應成為環境水文地質學的重要研究方向。提高節約用水的科技水平,加強節水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的科技研究,並推廣到工農業、城市生活用水等各個方面。
(4)從學科基礎理論方面,要進一步研究承壓水的越流理論、潛水的延遲給水理論、裂隙孔隙的雙重介質理論、粘性土(弱透水層)滲流理論、非飽和滲流理論等。「八五」期間已開展了「人類活動影響下華北平原地下水環境的演化與發展」等涉及大陸水圈與全球變化的研究,取得重要的成果。在21世紀初應進一步加強地下水的滲流理論研究,結合現代科學,開展各種模型研究,特別在復雜水流條件下如何正確概化,選定邊界,確定邊界條件,建立數學模型;地下水中溶質化學反應的數值研究;包氣帶、非均質介質、高礦化度等條件下水流運動規律和溶質運移原理,提高地下水的定量研究水平;加強地下水在參與地質過程循環中水-岩相互作用中的機理研究等。
④ 全國大學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 這門專業的排行
看你實力咯,還有自己的地理位子。要是能力強,考河海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或者成都理工都不錯的。要是一般的話,東華理工大學、南華大學、也行的!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騖遠!祝君好運!
⑤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職工總數534人,其中在職職工310人,離退休職工224人;博士生導師8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正高級職稱40人,副高級職稱46人,中級職稱125人。內設8個綜合管理部門、16個技術業務部門、3個科研業務保障部門。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中國國家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水文地質專業委員會、地熱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河北省礦泉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掛靠所內。
發表論文122篇,其中SCI檢索論文21篇、EI檢索論文23篇。出版專著5部,獲得專利29項,1項專利技術實現轉讓,獲著作權1部。獲批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石建省研究員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盧耀如院士再獲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石建省、王貴玲研究員受聘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有機物污染水樣泵管口采樣器」成功轉化為產品,投入批量生產。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中國地質學會2014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1項。
獲獎證書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副所長張永波、張兆吉、李援生,紀委書記張民福。
所長、黨委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永波(右二),副所長張兆吉(左二),副所長李援生(右一),紀委書記張民福(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我國地下水污染調查建立全流程現代化取樣分析技術體系。成功研製系列取樣器並解決痕量組分採集技術難題,發展高效實用的現場調查技術及離線萃取技術,快速准確地查明了重點地區地下水污染狀況;通過高解析度遙感解譯調查土地利用類型與污染源分布;構建了有機分析實驗平台,對全國33個實驗室實現網路遠程質量監控。
大型盆地和東南沿海典型地區深部水文地質調查與綜合評價取得地熱資源勘查重大突破。在高溫地熱資源以及乾熱岩勘查、水熱型地熱資源調查評價、省會城市及地級市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多處高溫地熱異常。西藏古堆高溫地熱顯示區地熱鑽探230米深度溫度達195 ℃,為我國目前地熱勘探中同深度溫度最高鑽井,川西地區高溫地熱鑽探填補了理塘、巴塘地熱鑽探空白。首次開展乾熱岩科學開發利用試驗研究,東南沿海地區乾熱岩鑽探選址取得進展,完成東南沿海乾熱岩資源潛力區地球物理勘查。
貴德縣扎倉溝乾熱岩鑽孔現場
中國地質調查局王學龍副局長聽取項目匯報
熱坑間歇噴泉
熱水塘沸噴泉
城市發展中的地質環境風險評估與防控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以甘肅蘭州、天水的滑坡、泥石流為研究對象,攻克了滑坡、泥石流發生概率難以計算的難題,建立了滑坡、泥石流風險評價技術方法體系。以鄭州地面沉降為研究對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地面沉降發生原因與機理,為中原城市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技術研究奠定了基礎。以石家莊、北京、洛陽為研究區域,研究了污染物在這些地區包氣帶中的遷移規律與包氣帶的防污能力,改進了地下水污染防污能力的評價方法技術,為地下水污染風險評估奠定了基礎。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戰略研究。查明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的分布范圍、農業種植現狀及其灌溉用水對地下水依賴狀況與趨勢、各糧食主產區地下水資源保障農田生產用水能力。首次查明地下水超采與灌溉農業之間關系、小麥、玉米等秋糧作物及蔬菜和耗水型果林用水對地下水超采影響程度和應調控閾以及節水灌溉與地下水資源優化配置機制。提出相對農民模式的綜合優化節水灌溉方案和實施對策,示範應用取得顯著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效益。創編了我國「國家主要含水層圖工作大綱與技術要求」,全面完成《我國水工環地質工作發展史》出版稿,對發展我國水工環地質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國家糧食主產基地黃淮海區灌溉農業的用水強度、對地下水依賴程度和地下水保障能力分布圖
祁連山大型煤炭基地土地覆蓋現狀解譯圖
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我國重要能源基地1∶5萬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工作總體部署。先後開展了「青海重要能源基地水文地質調查」、「神東煤炭基地水文地質調查與老空區普查」和「晉東能源基地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完成6個1∶5萬標准圖幅調查(面積約2520km2);實施一批探采結合井,總出水量約14736m3/d,有力地解決了礦區缺水問題。在多年凍土區融區控水規律、鄂爾多斯盆地直羅組強富水特性、典型岩溶泉域強徑流帶分布與演變、採煤條件下上覆含水層疏干破壞機理、礦區含水層保護理論技術、老空區老空水普查技術方法和1∶5萬水文地質編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果。
巴丹吉林沙漠1∶5萬水文地質調查。完成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分布區野外調查任務,填補了我國沙漠區域水文地質調查空白。調查湖泊窪地133個、泉點29個、機民井88個,人工揭露地下水73處。初步查明沙漠東南部第四系沉積基底特徵和湖泊、地下水分布的規律。首次在沙漠腹地完成350米水文地質鑽探,揭露了第四系沉積基底和含水層結構,並首次獲取巴丹吉林沙漠水文地質參數,為沙漠區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通過全球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數據,對我國各類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以及開發利用用途進行分析總結,圈定具有開發利用前景的高溫、中低溫地熱區(田),提出地熱發電規模及遠景布局。查明我國乾熱岩資源分布,圈定若乾乾熱岩遠景分布區,提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集約化目標及方向。開展了地下熱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趨勢研究,制定出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路線圖,為地熱資源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群礦採煤驅動下含水層結構變異對區域水循環影響機制研究。初步查明采空區覆岩三帶宏觀分布規律,采場應力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的影響特徵、關鍵層分布對覆岩裂隙發育特徵影響機理,分析總結了采動裂隙發展與含水層結構變異演化規律,基本掌握采空區裂隙發育特徵及滲透性變化規律,建立了典型礦區含水層空間結構變異數值模型,創造性提出采空區滲透性躍變曲面「橢拋凹形體」概念。
華北平原典型地區地下水回灌關鍵技術與工程示範。應用GMS軟體初步建立了試驗場三維地層結構圖,建立了勘察回灌區水文地質參數系列。建立完善了地下水回灌三維水流模型,發展了地下水高精度模擬技術和優控管理信息技術。完善了滹沱河沖洪積扇三維地下水流模型,採用嵌套技術建立區域模型與示範區模型的耦合模型;建立示範區地下水回灌主要污染組分的溶質運移模型,進行了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演算法研究,初步形成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統。
沙漠腹地水文地質鑽探
含水層結構破壞物理模擬試驗
地下水回灌試驗場立體圖
⑥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地質局怎麼樣
學歷在這單位基本沒用,校招說的待遇和實際待遇是兩回事,實在找版不到工作可以去權,要不去了,以後肯定是要走的,耽誤時間。薪資待遇壓著河北最低工資標准,出野外沒有補助,不包吃,住帳篷,年余到不了2W。但是好奇怪有幾千萬的項目,這個網上可以查到。
⑦ 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還有嗎
最近幾年地質方面的人才比較缺乏,剛畢業的大學生很吃香,現在有很多單回位需要這樣的人才,如果你簽答的是事業單位,那肯定是很好的,轉正工資基本工資4000左右(西北地區),內地就不太清楚了,企業單位剛去工資不會很高,但是你幹上幾年以後工資是很可觀的,但是總體來說會很累。
⑧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全國此類學校一共有幾所呢分別是
河海大學、西安理工、武漢大學這三個是國家一級學科,但是他的名字不是水文地址與工程地質,叫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國外叫水文及水資源工程)!
你說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的話那就是中國地質大學、吉林大學、成都理工這三個,也就是原來搞地質比較強的三所高校,其實很多學校都有這個專業,大概有30多所(數字記不太清楚了)!
請問你是學什麼專業的啊?還是想報考?
⑨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重點研究和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帶普遍性、關鍵性、戰略性、公益性和區域性的水工環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在區域水循環、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水文地質、黃土與全球變化、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下水微生態學等分支學科和專業編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為國土資源開發、整治、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現有在職職工263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高級技術職稱84人。
2008年,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億元,達到10320.59萬元,比上年增長8%;全年各類項目經費達到4160萬元,比上年增長12%;總資產達到12436.11萬元,比上年增長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員在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7篇,ISTP檢索論文4篇,核心期刊論文84篇,出版專著2部。參與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河北省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副所長張發旺研究員
所長、黨委副書記石建省研究員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以神府—東勝礦區為例,深入研究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變化規律以及土壤養分循環變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定量分析採煤塌陷對土壤養分流失的影響程度,准確評價及合理開發礦區土地資源,實現礦區復墾和生態環境再建等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貴州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統與生態水文地質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研究員。從雨季及旱季的地表與地下常規水質、有機物成分對比,以及土壤中成分與有機質的對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學與機械作用,研究水系統的生態特徵;另一方面通過溫控溶蝕試驗,探索庫水、地下水對可溶岩的不同溫度溶蝕作用與有關庫水—地下水的生態特徵。揭示了人類蓄水對生態水文地質的顯著影響,以及人工化肥與污染對石漠化與生態特性的影響。
盧耀如院士(右一)在畢節鴨池鎮取土壤水樣
大柳塔雙溝塌陷區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動態變化圖
壓力溶蝕實驗裝置
碳酸—硫酸鹽岩建造中復合岩溶發育的微生物作用機理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張鳳娥研究員。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環為線索,採用室內模擬試驗、地球化學模型和質量平衡反應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鹽還原菌對硫酸鹽岩岩溶發育的影響機制、硫酸鹽還原產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對碳酸鹽岩的侵蝕性、如何識別微生物引起的與硫有關的氧化—還原作用,以穩定硫同位素的分餾程度,以及硫酸溶蝕碳酸鹽岩後的蝕變礦物來識別硫酸鹽還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復合岩溶發育中的作用。
硫酸鹽岩中分離的硫酸鹽還原菌的掃描電鏡照片
(a培養溫度35℃;b、c、d培養溫度均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川西坳陷上三疊統深層水形成演化和聚氣成藏的古水文地質論證: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汪珊研究員。以川西坳陷為研究靶區,上三疊統深層水滲流場、化學場形成演化研究為主線,論證了含水系統、水文地質期的劃分和定位;依據深層水現代化學與初始化學的平衡差異,論證了上三疊統深層水在地史過程中一直向濃縮鹽化、正向變質的地球化學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層水形成演化規律性和成因類型的演化模式。從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生氣儲氣能力,以及油氣生成期、運聚期和圈閉期在時空上的匹配關系,提出了評價預測聚氣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劉長禮研究員。該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8年度十大地質科技成果。項目完成了15省(區)177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為146個城市建立了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這些成果被許多城市用於城市規劃、後備水源地論證、垃圾場地選擇、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壓實水水頭形成演化系列圖
華北平原東部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示範: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劉少玉研究員。項目系統總結了國內外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與經驗,研究了工作區淺層地下水分布規律,建立了聯通示範井,使弱含水層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積淺層鹹水區,解決了抽咸換淡水土改良的疑難問題;使傍河區實現了淺層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環巧用,項目成果對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方面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王貴玲研究員。項目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技術要求和《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范》的編制;根據平均布井法評價沉積盆地傳導型地熱資源可開采資源的評價體系;開展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完善了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和區劃信息系統;分析了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提出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建議。
專家組檢查項目的天津示範井建設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張兆吉研究員。通過野外調查對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認識,研製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樣方法,編制了《地下水污染調查采樣技術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調查綜合研究技術要求》,進行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評價,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資料庫系統,建立和實施了有機分析實驗室質量監控,進行了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研究以及石油類污染場地調查與評價。
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通過對世界的地下水資源圖和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等相關圖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資料庫框架,研發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和空間數據瀏覽系統。對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進行了專題研究,完成樣板區編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野外采樣試驗研究
工作人員現場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