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動畫課件

地質災害動畫課件

發布時間: 2021-03-15 10:14:15

『壹』 如何應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災害的課件

網路一些吧
網路「地質災害PPT」,網路文庫很多,祝你好運!

『貳』 地震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動畫演示

http://www.iqiyi.com/w_19rr16vh89.html
這部復看著還不錯制,如果是三維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叄』 地質災害預警系統研發

3.1.1 總體思路

3.1.1.1 基本認識

中國地域廣大,地質環境類型復雜多樣,斜坡岩土體含水狀態與滑坡泥石流事件發生的對應關系是復雜的,滑坡泥石流事件與降雨過程的關系具有離散性。因此,盡可能細化預警區域的劃分,對每個預警區的斜坡坡角、坡積層工程地質特徵、植被類型和人類活動方式進行系統研究,得出特定環境地質條件(地層岩性、地質結構、地貌形態、地表植被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等)下引發地質災害的大氣降雨量臨界值,作為地質災害區域預警判據是可行的。

3.1.1.2 預警對象與預警重點區

降雨引發的區域突發性群發型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預警重點區是:

1)威脅山區的鄉鎮、居民點,且無力搬遷的地區;

2)威脅重要工程如橋梁、水壩和電站等地區;

3)威脅線狀工程如公路、鐵路、輸油(氣)管線和輸電線路以及水上交通線等地區;

4)重要經濟區(發達經濟區、工礦區和農業區等);

5)重要自然保護區、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地區;

6)區域生態地質環境脆弱,且又必須開發的地區。

3.1.1.3 預警類型

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可分為時間預警和空間預警兩種類型。

空間預警是比較明確地劃定在一定條件下(如根據長期氣象預報),一定時間段內地質災害將要發生的地域或地點,主要適用於群發型;

時間預警是在空間預警的基礎上,針對某一具體地域或地點(單體),給出地質災害在某一時段內或某一時刻將要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適用於單體如大型滑坡,並有群測群防網路或專業監測網路相配合。

空間預警是減輕區域性、全局性地質災害的有效手段。空間預警是基於地質災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層岩性、地質結構、地貌形態、地層突變等)和引發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為活動)開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條件,引發因素在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現出極大差異。

3.1.1.4 預警等級

根據《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分為5個等級:

1級,可能性很小;

2級,可能性較小;

3級,可能性較大;

4級,可能性大;

5級,可能性很大;

國家層次發布地質災害預警按以下考慮:

1~2級不發布預報,用綠色和藍色表示;

3級發布預報,用黃色表示;

4級發布預警,用橙色表示;

5級發布警報,用紅色表示。

3.1.1.5 預警時段與地域

預報預警時段是當日20時至次日20時。

預報預警地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范圍,暫不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3.1.1.6 技術路線

1)把全國劃分為若干預警區域。

2)確定預警判據。對每個預警區的歷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和降雨過程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分別建立每個預警區的地質災害事件與臨界過程降雨量的統計關系圖,確定滑坡泥石流事件在一定區域暴發的不同降雨過程臨界值(低值、高值),作為預警判據。

3)判定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接收到國家氣象中心發來的前期實際降雨量和次日預報降雨量數據後,對每個預警區疊加分析,根據判據圖初步判定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4)判定預報預警等級。對判定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大或以上等級的地區,結合該預警區降雨量、地質環境、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方式、強度等指標進行綜合判斷,從而對次日的降雨過程引發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進行預報或警報。

5)製作地質災害預警產品。

6)發送預警產品。將預警產品報請有關領導簽發後,發送國家氣象中心。

7)發布預警產品。國家氣象中心收到預警產品後,以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的名義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同時,地質災害預警結果在中國地質環境網站上進行發布。

8)發布預警後,預警人員跟蹤校驗預警效果,總結提高預警准確率。

3.1.2 科學依據

根據1990~2002年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分類統計,發現持續降雨引發者占總發生量的65%,其中,局地暴雨引發者約占總發生量的43%,占持續降雨引發者總量的66%。也就是說,約2/3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是由於大氣降雨直接引發的或是與氣象因素相關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是有科學依據的。

3.1.2.1 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特點

1)區域性:一般在數百至數千平方公里內出現;單條泥石流的流域面積:≤0.6km2者11.9%;0.6~10km2者61.6%;10~50km2者22.4%。

2)群發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某一區域多災種呈群體出現。

3)同時性:巨大災難在數十分鍾—數小時內先後或同時出現。

4)暴發性:滑坡、特別是泥石流的發生具有突然暴發性,宏觀上完好的坡體突然滑塌或「奔流」;當地人稱為「渦旋炮」或「山扒皮」。如陝西省紫陽縣同一地點傷亡人員最多的聯合鄉魚泉村7組(瞬間造成37人遇難)是5個「渦旋炮」同時擊中的結果。

5)後續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現在降雨過程後期,甚至降雨結束後數天。

6)成災大: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各種財產損失。

3.1.2.2 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成因

1)區域性持續降雨或暴雨使鬆散堆積層達到過飽和狀態。

2)成災地區地形陡峻,坡形變化復雜,坡度25°~70°。

3)地質上具備二元結構,上為鬆散堆積層,下為堅硬基岩,容易在二者的接觸處形成強大滲流帶。

4)鬆散堆積層厚度1~10m,一般1~4m。

5)一般植被覆蓋率較高,在強烈暴雨持續作用下起到滯水作用。

6)居民防災意識薄弱,房屋結構簡易,抗災強度低。房屋大多建在溪溝出山口地段,屬於泥石流的流通路徑。調查發現,雖然滑坡、泥石流災害具有暴發性,但多數地點仍有數小時至數分鍾的躲避時間,因防災基本知識缺乏,以致有的村民在搶運財物過程中喪生。

7)對大型滑坡滯後於降雨過程的機理缺乏科學認識。

3.1.2.3 來自統計學的認識

地質災害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理論研究與科學實踐均證明,地質災害具有可區劃性、可監測預警性。

1)分析發現,滑坡的發生在過程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兩項參數中,存在著一個臨界值,當一次降雨的過程降雨量或降雨強度達到或超過此臨界值時,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質災害即成群出現。

2)不同地區具體一條溝谷的泥石流始發雨量區間為10~300mm,差異之大反映了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的差異。

3)在降雨過程的中後期或局地單點暴雨達到臨界值時出現突發性群發型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滑坡以小型者居多。

4)大型滑坡常在降雨過程後期或雨後數天內出現。

3.1.2.4 區域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

據20世紀90年代的調查,我國泥石流的時空分布頻率具有以下特點:

(1)泥石流頻率與地貌

3500m以上的高山佔9%;1000~3500m的中山佔56%;小於1000m的低山佔15%;黃土高原區佔11%。

(2)泥石流頻率與工程地質岩組

變質岩區佔43%;碎屑岩區佔32%;黃土區佔11%;岩漿岩區佔9%;碳酸鹽岩區佔7%。

(3)泥石流發生頻率與年平均降雨量(mm/a)

<400區域佔10%;400~600區域佔16%;600~800區域佔18%;800~1000區域佔24%;1000~1400區域佔22%;>1400區域佔10%

(4)泥石流暴發時間(月份)分布頻率

5月:9%;6月:18%;7月:34%;8月:24%;9月:10%

上述統計說明,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區;多出現在易於風化破碎的岩土分布區;年均降雨量過高或過低都不會暴發泥石流;發生時間主要出現在每年的6~8月。

3.1.3 中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基於我國地質災害類型分布、全國氣候區劃和滑坡泥石流與區域降雨關系的各類研究文獻,編制中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圖。

3.1.3.1 資料依據

基於氣象因素的《中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圖(1∶500萬)》的編制主要依據以下資料:

1)中國泥石流及其災害危險區劃圖(1∶600萬),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1991

2)中國滑坡災害分布圖(1∶600萬),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1991

3)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1∶500萬),

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1991

4)中國泥石流災害圖(1∶600萬),

地質礦產部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中心,1992

5)中國滑坡崩塌類型及分布圖(1∶600萬),

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1992

6)中國特殊類土及危害圖(1∶600萬),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1992

7)中國地形圖(立體,1∶600萬),地圖科學研究所,1999

8)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圖集,氣象出版社,2002

9)區域降雨資料與滑坡、泥石流關系的各類文獻

3.1.3.2 預警區劃分原則

根據研究需要,在此提出斜坡劃分原理:

1)滑坡和泥石流是在斜坡地區發生的;

2)區域分水嶺的兩坡氣象降雨條件和生態環境是不同的;

3)我國的最大斜坡是帕米爾高原—東海大陸架的多級多層次斜坡;

4)區域斜坡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分水嶺到海濱,如後界燕山—魯兒虎山,左界遼河,右界永定河/海河和前界渤海圈閉的區域;二類如大別山—淮河—黃河圈閉的區域;三類如四川盆地周緣區域。

一級區以全國性分水嶺或雪線為界,考慮長時間周期、大空間尺度的氣候區劃和地質地貌環境條件;

二級區主要以重大水系、區域分水嶺、區域氣候、歷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分布密度、地質環境條件、斜坡表層岩土性質和年均降雨量分布。

3.1.3.3 預警區域劃分

本研究立足全國范圍,暫時提出兩級區劃,共劃分7個一級預警區,28個二級預警區,可以滿足初步工作要求(圖3.1)。

(1)預警區的地質災害特徵

A東北山地平原區

A1三江地區

圖3.1 中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圖(28個區)(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佳木斯/牡丹江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微弱。

A2東北平原

樺甸/敦化地區以及大興安嶺東麓,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弱。

B大華北地區

B1遼南地區

遼東半島地區(千山),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B2京承地區

北京北部和河北承德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B3晉冀地區

太行山東麓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B4山東丘陵

泰山和膠東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在小范圍較嚴重。

B5豫西地區

靈寶/許昌之間和伏牛山北麓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輕微。

B6皖蘇地區

大別山北麓和張八嶺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輕微。

B7江浙地區

臨安/嵊州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在小范圍較嚴重。

C中南山地丘陵區

C1閩浙地區

武夷山/九連山以東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小規模地質災害嚴重。

C2江西地區

九嶺山和贛南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小規模地質災害嚴重。

C3豫鄂地區

南陽、神農架、大洪山和大別山南麓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C4湖南地區

湘西和湘南(雪峰山)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C5桂粵地區

桂西和兩廣北部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小規模地質災害嚴重。

D西南中高山區

D1陝南地區

秦嶺南麓和大巴山北麓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D2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外的其他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D3黔渝地區

黔北和重慶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D4滇南地區

滇南和黔南部分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D5川滇地區

川西、滇西和滇中地區,氣象因素(含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極嚴重。

E黃土高原區

E1呂梁地區

大同—太原—臨汾一線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輕微。

E2陝北地區

陝北黃土高原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E3隴西地區

隴西和海東地區,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極嚴重。

F北方乾旱沙漠區

F1內蒙古東部地區

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輕微。

F2阿拉善地區

祁連山北麓、玉門/武威地區,氣象因素(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F3南疆地區

天山南麓、阿爾金山北麓氣象因素(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

F4北疆地區

天山北麓氣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G青藏高原區

G1藏北地區

氣象因素引發地質災害輕微。

G2藏南地區

雅魯藏布江及支流流域氣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發地質災害較嚴重;藏東南

暴雨引發地質災害嚴重。

(2)一級區域界線標志

A/F大興安嶺—七老圖山

漠河—鳳水山(1398)—古利牙山(1394)—太平嶺(1712)—興安嶺(1397)—巴代艾來(1540)—罕山(1936)—黃崗梁(2029)—七老圖山

A/B雲霧山—長白山

小五台山(2882)—赤城—雲霧山(2047)—七老圖山—阜新—鐵嶺—莫日紅山(1013)—白頭山

B/E太行山—中條山

小五台山(2882)—恆山(2017)—北台頂(3058)—陽曲山(2059)—歷山(2322)—華山(2160)

E/F毛毛山—靖邊—東勝—小五台

海晏—仙密大山(4354)—毛毛山(4070)—景泰—定邊—靖邊—榆林—東勝—豐鎮—小五台山(2882)

EB/DC秦嶺—伏牛山—大別山—括蒼山

海晏—龍羊峽—同仁—鳥鼠山(2609)—武山南—鳳縣—太白山(3767)—首陽山(2720)—秦嶺—華山(2160)—全寶山(2094)—老君山(2192)—太白頂(1140)—雞公山(744)—霍山(1774)—安慶—九華山(1342)—黃山(1873)—桐廬—括蒼山(1382)—北雁盪山(1057)

F/G阿爾金山—祁連山

公格爾山(7649)—慕士塔格山(7509)—賽圖拉—慕士山(6638)—烏孜塔格(6250)—九個達坂山(6303)—阿卡騰能山(4642)—阿爾金山(5798)—大雪山(5483)—祁連山(5547)—冷龍嶺(4849)—毛毛山(4070)

C/D老君山—梵凈山—岑王老山

老君山(2192)—武當山(1612)—大神農架(3053)—建始—來鳳(>1000)—酉陽—梵凈山(2494)—佛頂山(1835)—雷公山(2179)—岑王老山(2062)—富寧

D/G九寨溝—察隅

武山—九寨溝—雪寶頂(5588)—馬爾康—爐霍—新龍—巴塘—察隅

(3)二級區域界線

A1/A2小興安嶺—張廣才嶺—白頭山

呼瑪—大黑頂山(1047)—平頂山(1429)—大青山(944)—大禿頂子山(1690)—大石頭(1194)—甑峰山(1677)—白頭山

B1/B2下遼河

B2/B3永定河—海河

B3/B4黃河

B4/B5黃河故道

B5/B6淮河—黃河故道

B6/B7長江

C1/C2武夷山—九連山

黃山(1873)—玉京峰(1817)—黃崗山(2158)—白石峰(1858)—木馬山(1328)—九連山(1248)—龍門

C2/C34霍山—幕阜山—羅霄山脈

霍山(1774)—九江—九宮山(1543)—幕阜山(1596)—連雲山(1600)—武功山(1918)—井岡山—八面山(2042)—石坑埪(1902)

C3/C4長江

C124/C5南嶺山脈

雷公山(2179)—貓兒山(2142)—韭菜嶺(2009)—石坑埪(1902)—雪山嶂(1379)—龍門—飛雲頂(1282)—蓮花山(1336)—神泉港

D1/D23米倉山—大巴山

九頂山(4984)—廣元—米倉山—大巴山—大神農架(3053)

D2/D3長江—重慶—華鎣山—萬源北

D123/D5夾金山—大涼山

雪寶頂(5588)—九頂山(4984)—二郎山(3437)—貢嘎山(7556)—鏵頭尖(4791)—大涼山(3962)—長江—五蓮峰(2561)—陸家大營(2854)

D3/D4苗嶺山脈

陸家大營(2854)—黃果樹瀑布—惠水—雷公山(2179)

D4/D5烏蒙山—哀牢山—高黎貢山

陸家大營(2854)—黎山(2678)—馬龍—玉溪—哀牢山(3166)—貓頭山(3306)—高黎貢山—(3374)—尖高山(3302)

E1/E2呂梁山脈

岱海—管涔山—荷葉坪(2784)—黑茶山(2203)—關帝山(2831)—禹門口

E2/E3屈吳山—六盤山脈

景泰—屈吳山(2858)—六盤山(2928)—太白(2819)

F1/F2

古爾班烏蘭井—呼和巴什格(2364)—賀蘭山(3556)—香山

F2/F3

馬鬃山(2583)—大雪山(5483)

F3/F4天山山脈

托木爾峰(7443)—比依克山(7443)—天格爾峰(4562)—博格達峰(5445)—巴里坤山—托木爾提(4886)

G1/G2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

扎西崗—岡仁波齊峰(6656)—冷布岡日(7095)—念青唐古拉峰(7111)—嘉黎—洛隆—邦達—巴塘。

3.1.4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判據研究

3.1.4.1 判據確定原則與資料依據

根據有限研究積累和歷史經驗,滑坡、泥石流的發生不但與當日激發降雨量有關,而且與前期過程降雨量關系密切,本項研究選定1d,2d,4d,7d,10d和15d過程降雨量等6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期望對一個地區氣象因素引發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的原因與臨界雨量判據的確定具有全面認識。

本次研究的資料依據主要有兩方面:

1)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建立的全國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中氣象因素引發的歷史滑坡泥石流災害數據(999個);

2)國家氣象中心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提供的滑坡、泥石流數據,整理提供了731個相關站點15d內歷史降雨量數據。

3.1.4.2 預警區的臨界降雨量判據研究

(1)不同降雨過程代表數據的選定

中國氣象局系統對日降雨量(Q)的預報是按當日20時到次日20時計算,而滑坡、泥石流事件可能發生在此24h的任一時段。

若災害事件在接近24時發生,則基本可對應1d(即當日)過程降雨量;若災害事件在次日0時以後的夜間發生,則對應前一日(2d)過程降雨量更符合實際。因此,本項研究選定的數據代表時段(日:24h)是:

1d過程降雨量:0≤Q1≤1

2d過程降雨量:1≤Q2≤2

4d過程降雨量:3≤Q4≤4

7d過程降雨量:6≤Q7≤7

10d過程降雨量:9≤Q10≤10

15d過程降雨量:14≤Q15≤15

(2)臨界過程降雨量預警判據圖的建立

根據滑坡泥石流與降雨關系的研究,製作滑坡泥石流與不同時段臨界降雨量關系散點圖,發現散點集中成帶分布,其上界可用β線表示,下界可用α線表示。因此,利用1d,2d,4d,7d,10d和15d等過程降雨量,可以建立地質災害預警判據模式圖(圖3.2)。

圖中橫軸是時間(1~15d),縱軸是相應的過程降雨量(mm)。我們規定,α線和β線為兩條滑坡、泥石流發生的臨界降雨量線,α線以下的A區為不預報區(1,2級,可能性小、較小),α~β線之間的B區為地質災害預報區(3,4級,可能性較大、大),β線以上的C區為地質災害警報區(5級,可能性很大)。

(3)預警區臨界降雨判據圖研究

在28個氣象預警區中,18個預警區可以形成完整的滑坡、泥石流發生的臨界降雨預警判據圖(上限值β線、下限值α線);10個預警區因缺乏資料尚不能形成判據圖,其中,A1,B5,F1和G24個區完全缺數據;B4,B6,E1,E2,F3和F46個區數據不全(只能形成α線或β線,甚至散點)。這10個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不發育區或人口稀疏地區,暫時對全國的預警工作效果影響不大。

圖3.2 預報判據模板圖

代表性數據及曲線舉例

A2東北平原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3個樣本。

A2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B1遼南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9個樣本。

B1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C1閩浙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50個樣本。

C1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D1陝南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45個樣本。

D1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D5川滇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60個樣本。

D5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E3隴西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50個樣本。

E3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F2阿拉善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8個樣本。

F2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G1藏北地區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15個樣本。

G1氣象預警區判據圖

3.1.4.3 預警判據校正

為了提高預警精度,依據以下資料對預警區判據圖進行了校正:

1)中國大陸滑坡、泥石流與降雨關系的各類科技文獻;

2)歷年中國地質災害公報;

3)部分省(區、市)的地質災害年報;

4)全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區劃成果資料(主要是福建省);

5)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專項研究報告等。

檢索發現有13個預警區具有部分滑坡、泥石流與臨界過程降雨量研究資料,有15個預警區暫未收集到或完全缺乏研究資料。

13個具備部分研究資料的預警區分別整理成圖、表,可供確定相應預警區預警級別時參考,或與預警判據圖配合使用。

以C1區為例,見下表(圖3.3):

圖3.3 C1區地質災害點分布與臨界降雨量統計關系

3.1.5 預警尺度精度評價

3.1.5.1 預警尺度

(1)空間預警尺度

圖面表示3000km2(基於1∶500萬~1∶600萬地質災害預警區劃圖)。

(2)時間預警尺度

地災預警與氣象預警時間尺度同步。

3.1.5.2 預警精度評價

1)取決於氣象預報精度。目前全國性的氣象預報精度尚不高,特別是對引發泥石流影響明顯的局地單點暴雨的預報有待加強。

2)雨量站點代表性精度。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判據圖依賴於氣象站點經(緯)度和地質災害發生點的經(緯)度(距離)的接近程度。

本次資料地質災害災情點的經(緯)度與相鄰氣象站點的經(緯)度之差在0.3°~1.0°之內,也即相差40~50km,反映在平面上即存在約2000km2的誤差。

3)地質環境-氣象因素耦合機制的研究精度。地形坡度、植被、岩土類型、含水狀態、地表入滲和產流等的研究尚很薄弱。

4)人類活動方式、強度與斜坡變形破壞模式尚缺乏科學界定。

3.1.6 地質災害預警產品製作與發布

3.1.6.1 預警產品製作、簽批與發布

1)國家氣象中心提供全國每次降雨過程的天氣預報資料,每天16:00通過適當方式(E-mail)發送前期實際降雨量和次日預報降雨量數據;

2)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接到降雨量數據後,根據此數據和預警判據圖對各預警區發生地質災害的等級進行逐個分析和判定;

3)專家會商、分析判定預報預警結果,根據會商後的結果,做出空間預警,在預警圖上劃出預報或警報區,此稱預警產品;

4)領導審定、簽批預警產品;

5)經簽批的預警產品於當天16:30通過適當方式(E-mail)發回國家氣象中心;

6)國家氣象中心接收預警產品,並和天氣預報產品統一製作,配音;

7)中央電視台在當天晚上19:30新聞聯播後播出地質災害氣象預報或警報及等級;

8)預報或警報地區的有關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在預警發出24h至48h內,向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反饋預警效果校驗結果;

9)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分析研究預警效果校驗結果,改進預警判據,逐步提高預警精度。

3.1.6.2 預警產品發布形式

(1)中央電視台發布播出

預警產品署名:國土資源部

中國氣象局

模擬預報詞:

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地區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請注意防範。

(2)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站發布

主要供專業人士和政府管理部門參考,跟蹤研究預警效果,討論研究預警方法與對策。

設計製作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專用「符號」(圖3.4)。

圖3.4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專用「符號」

從2005年開始,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圖片時,同時配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動畫,增強了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的視覺沖擊力,也提高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的社會影響力。

3.1.7 地質災害預警軟體系統

3.1.7.1 基於C語言的預警預報軟體

2004~2006年,模型採用第一代臨界雨量判據法,基於C語言的預警預報軟體。具備自動生成降雨等值線、雨量站點上自動計算預報等級、查看雨量站點雨量等功能(圖3.5)。缺點是無法自動成區、不具備GIS圖層操作功能。

圖3.5 基於C語言的第1套預警軟體Predmap抓圖

3.1.7.2 基於ArcGIS開發了第2套預警預報軟體

2007年,基於ArcGIS開發了第2套預警預報軟體,模型仍採用第一代臨界雨量判據法(圖3.6)。主要改進在於將軟體系統升級為基於GIS開發,且實現預警區的自動圈閉。缺點是ArcGIS軟體龐大,軟體操作、升級等方面不便。

圖3.6 基於ArcGIS的第2套預警軟體抓圖

『肆』 如何整合應用素材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隨著課改在我國的全面推行,如何推進課改,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放在每一位教師的面前,多種新的教學理念、經驗和方法層出不窮。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教學正以迅猛發展的勢頭進入學校課堂教學,為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教育質量提高了新的契機。在教學實踐中,深受師生歡迎。但是,目前適用於課堂教學的現成課件很少,真正適合教師個性特點的課件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教師必須自己學會製作多媒體課件。下面談談我在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課題研究中課件製作的一些體會:
一、建立地理素材庫
1、收集素材,製作素材
人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書到用時方恨少」,素材的積累顯得尤為重要。從2002年開始,我就很重視收集各方面的地理素材,利用市場上出售的各種光碟(如地理圖庫、中國地理雜志DVD等),通過上互聯網下載了大量的教案、圖片、聲音、視頻、特別是完整的課件(Powerpoint、Flash、Authoware等為主)。獲取影像素材最為困難,由於所給資料龐大,不易在網上傳輸,所以網上課件一般無影像素材。在實踐中,我發現從電視上獲取資料較好,電視上對地理知識介紹的內容多,對課件製作很實用。我在電腦里安裝了電視接收卡,接上了閉路電視,錄制與地理相關的電視節目,如CCTV2「地球故事」,CCTV1「人與自然」「走近科學」、「動物世界」、「科技博覽」,CCTV6「世界各地」,CCTV10「科學世界」、「綠色空間」「天氣預報」等,特別是在CCTV10錄制了科教文行動地理篇十八篇,成為珍貴的地理視頻資料。刻錄的視頻光碟上百張。比如在4.6地質災害一節課件製作時我引用的火山噴發、火山雲、泥石流等視頻材料都是在CCTV10錄制的。在2.5常見的天氣系統一課的課件製作時我引用的天氣預報和華南准靜止鋒的視頻材料也是在CCTV10天氣預報欄目錄制的。
2、整理加工、建素材庫。
收集、製作的素材開始是雜亂無章的,要充分利用就要及時地整理加工,建素材庫,把收集起來的素材進行加工、分類整理,建立一個實用的素材庫。製作課件時可隨時調用。
二、能熟練使用課件創作工具,具有一定製作課件能力。
「工欲行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在掌握電腦操作基本知識的前提下,掌握並熟練運用以下軟體則能幫助您製作課件,不斷提高水平,製作出越來越多的精美課件。
1、學會使用文字處理軟體:Microsoft Word、Wps等文字編輯處理工具。
2、學會使用聲音處理軟體:是指錄制、編輯、播放聲音或音樂媒體的工具軟體,常見的音頻工具軟體有:Gold Wave、Sound Forge、Cool Edit Pro、Wavestudio、Sound Edit、Cakewalk、Midisoft等。
3、學會使用圖形圖像編輯軟體:是多媒體的基本處理技術,常用的工具軟體有:紅蜻蜓抓圖精靈2004、Acdsee5.0、Photoshop7.0等。
4、學會使用動畫製作軟體:常用的工具軟體:Swishmax、FlashMX等,比如我在2.5常見的天氣系統一課的課件製作時選用Swishmax軟體製作平台,動畫流暢、動態效果較好,交互控制靈活。但廣大一線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製作動畫,可通過HyperCam、超級屏捕專業版4.31等屏幕抓錄工具,從課件中錄制有用的動畫片段,如在3.4海水運動一節中密度流的實驗就是在一個洋流課件中抓錄的。也可以通過反編譯網上下載的動畫課件或積件,但要尊重原作者的知識版權,只能在教學中引用這會省時省力,提高課件製作效率。如我在4.6地質災害一節中引用網上的動畫素材地震、火山、地震發生後選擇自我保護方式等。
5、學會使用視頻編輯軟體:常用的工具軟體:Premiere、Ulead Media Studio Pro、Adobe After Effects等。作為製作課件應選擇Ulead Media Studio Pro7.0,操作簡便,效果較好,無須使用專業性軟體。
6、學會使用常用的課件製作軟體:以頁式或卡片為基礎的工具軟體有:PowerPoint、Look Book等,以圖標為基礎的工具軟體有:Authorware,方正奧思等,以時間為基礎的工具軟體有:Director、Action、Flash、Swishmax等,以程序語言為基礎的有:Visual Basic、Visual C等,但以程序語言為基礎的製作工具製作課件對於普通教師是很不現實的。我在製作課件中主要運用PowerPoint、Swishmax和方正奧思軟體。現就這三種軟體的優缺點作一下簡單介紹:
PowerPoint是最易上手,應用最廣的課件製作工具,它可以製成包合聲音、文字、圖像、動畫或視頻剪輯片段的多媒體文件。接的方法使用外部動畫會出現煩人的對話框,通過SwiffPointPlayer20.exe插件的安裝可直接插入動畫解決了此問題,但動畫不夠流暢,播放中的放大縮小功能消失。如果插入的動畫和視頻量略大的活,運行速度太慢。另外其交互性較差,不能得到靈活的控制。
Swishmax功能強大,性能超群。智能水平高,易於操作,有強大的嵌入體外動畫的能力,動畫流暢,效果好,能靈活的進行交互控制,特別是特效文字製作即簡單又方便。但在嵌入體外動畫時,由於課件的移動電腦路徑變化導致鏈結功能消失,另外不能直接導入或鏈接視頻材料,影響課件的完整性,但可通過Flash MX將視頻轉化成Flash動畫嵌入進去進行解決,不過圖像清晰度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方正奧思具有直觀、簡便、友好的全中文用戶界面和很強的文字、圖形編輯功能,支持豐富的媒體播放方式和動態效果,能實現靈活的交互操作和多媒體同步。此外,用奧思製作的軟體可以很容易地製成EXE文或HIML網頁格式,脫離奧思環境安排運行。但奧思本身的動畫製作功能較弱,其插入的Flash動畫播放時的放大縮小功能消失,其動畫效果單一種類也較少。對FlashMX的兼容性很差,最好用Flash5.0及一下的版本兼容性很好。
如果在一個課件中,能使用多種軟體有針對性的進行製作,充分利用其優點,取長補短,運用鏈接技術互相嵌入、調用,就可以隨心所欲,獨立自主製作優質精美的課件。

『伍』 哪位朋友有災害地質學、水文地質學的PPT課件啊麻煩提供一下,不甚感激。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應該研究災害地質學,到那邊網站上看看

『陸』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關於報送年工作總結及年工作要點的報告

國土資應急中心函〔2013〕1號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的領導下,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強化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應急響應,認真落實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充分發揮專家隊伍作用,中心各部門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

一、2012年工作總結

2012年應急中心以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支撐工作為重點,規劃業務發展方向、開展預案修編等。具體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規劃應急業務指導工作。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後,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迅速發展。根據應急工作發展需求,起草《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經多次內部討論、全國專家研討、並徵求各省意見後,完成兩份規劃文本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已發布實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報批稿)》報國土資源部。

(二)系統修編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近年來,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形勢和體系發生較大的變化,預案修編工作十分迫切。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委託,應急中心組織開展預案更新修編。通過修編並徵求各省意見,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訂稿)》。

(三)統籌協調應急專家管理工作。開展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召開應急專家年度工作會議;制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2年工作要點》並上報部應急辦;協助應急辦完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調整工作,將全國劃分為西北、西南、華南、東南、華北、西部和東北7個區片;協助應急辦完成第二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遴選工作,遴選應急專家共200名。

(四)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堅持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三種方式,開展24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1-4月,實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員和1名帶班領導;5-11月中旬,執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員、1名處級幹部和1名局級領導;11月下旬至年底,執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報送的准確性和時效性。應急中心全年參加值守800餘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153期並全部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簡訊息1000餘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48期,報送部內要情200餘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24次。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開通網信功能,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簡訊問候前方應急人員,營造嚴肅溫馨的應急氛圍。

(五)持續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與趨勢預測。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深化與中國氣象局的業務聯系,拓展與廣電總局的業務合作,深入研究改進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提高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准確性和實效性。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密切合作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預警,製作預警產品156份,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預警信息141次,在中央電視台發布90次。開展了2次應急預警,在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地震抗震救災和強台風「海葵」登陸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應急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開展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收集、整理和入庫了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動態數據10258條;開展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趨勢預測會商會;編寫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及趨勢預測月報12期;編寫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通報共7期,為部應急辦及時發布災情信息與防災部署提供支撐。完成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網上直報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推廣,推進了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標准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時響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把「守護生命」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為提升汛期應急能力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巡查指導和重點地區現場指導相結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應急中心組成視頻巡查會商組,赴雲南、貴州、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指導工作。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20個技術專家組,赴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寧南縣「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縣「7·31」大型滑坡、四川涼山錦屏水電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雲南彝良「9·7」地震、雲南彝良田頭小學「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及隱患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及技術指導,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其中啟動二級應急響應4次。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工作。及時編報6期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簡報,起草《2012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編寫《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治技術研究》和《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等。

(七)積極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宣傳和培訓演練。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編制完成《地質災害「臨災避險」五步法動畫宣傳片》,動畫片共分5集,每集時長60秒。從「勤觀察、早發現」,「多監測、知險情」,「常演練、會應對」,「接警報、快逃生」,「聽指揮、保平安」5個角度開展臨災避險科普宣傳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程序》,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6月在大連舉辦今年第一期地質災害遠程會商技術培訓班。11月份,在雲南昆明組織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技術型演練,突出實時、實戰、實景,鍛煉應急隊伍,提高應急演練的水平。2012年部應急中心對省、市、縣的地質災害演練進行了10餘次技術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有效提高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的防災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八)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2」、「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等項目工作,在系統總結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應急調查、監測、處置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滑坡預測預警研究項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與決策中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3處高清視頻監控點,實現了對地質災害監測點的實時高清視頻監控;物聯網、衛星數據傳輸、無人飛行器調查監測等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支撐能力。

積極申報2013年應急工作項目,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3」、「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和「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等項目申報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點

2013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繼續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精神為指導,根據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著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執行速報制度做好應急值守工作。認真完成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緊急狀況現場值守三種方式相結合;嚴格執行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確保應急信息上報的時效性和准確性。

(二)組織專家開展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協助地方政府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做好技術支撐服務;開展應急專家工作經驗交流,加強對省級應急機構的指導,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

(三)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與災情分析預測。繼續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遇極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質災害災等事件,啟動應急預警。完善預警技術方法,不斷提高預警能力和水平;開展2013年度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編制月報、通報及趨勢預測報告等,為部局決策服務。

(四)開展應急防治及培訓演練工作。完善應急遠程會商系統,保證應急通訊傳輸鏈路暢通;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組織應急技術培訓3次、應急演練2次。

(五)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逐步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體系。2013年主要開展《滑坡防治技術指南》完善工作和《應急演練技術指南》的編寫工作。

(六)開展應急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工作。結合課題工作,研究探索物聯網、無人飛行器、三維激光掃描儀、衛星數據傳輸等高新技術方法與裝備在應急工作中的應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總結及文獻匯編。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完成《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通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例匯編》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100問》等成果。

(八)其他應急支撐工作。協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做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全國群測群防員經驗交流會議」等會議的組織協調工作;配合部應急辦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審報工作;完成部、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員、裝備、經費等方面統籌安排,保障各項工作要點順利實施。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2013年2月28日

『柒』 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CAD圖(V)

大學課件上有 去找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