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切合地質災害應急避險

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切合地質災害應急避險

發布時間: 2021-03-15 10:10:30

A. 地質災害應急

第二十五條 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擬訂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擬訂本行政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

第二十六條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包括下列內容:

(一)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

(二)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

(三)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

(四)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

(五)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

(六)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第二十七條 發生特大型或者大型地質災害時,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必要時,國務院可以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

發生其他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時,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

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由政府領導負責、有關部門組成,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第二十八條 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立即向當地人民政府或者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其他部門或者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接到報告的,應當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

當地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立即派人趕赴現場,進行現場調查,採取有效措施,防止災害發生或者災情擴大,並按照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關於地質災害災情分級報告的規定,向上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九條 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的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動員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第三十條 地質災害發生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啟動並組織實施相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將災情及其發展趨勢等信息報告上級人民政府。

禁止隱瞞、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謊報地質災害災情。

第三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分工,做好相應的應急工作。

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盡快查明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

民政、衛生、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商務、公安部門,應當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葯品供應、社會治安工作;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通信、航空、鐵路、交通部門應當保證地質災害應急的通信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葯物、食品的運送。

第三十二條 根據地質災害應急處理的需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緊急調集人員,調用物資、交通工具和相關的設施、設備;必要時,可以根據需要在搶險救災區域范圍內採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因救災需要,臨時調用單位和個人的物資、設施、設備或者佔用其房屋、土地的,事後應當及時歸還;無法歸還或者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

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地質災害災情和地質災害防治需要,統籌規劃、安排受災地區的重建工作。

B.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程的實施原則與主要任務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程是指《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所規定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後所採取的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的措施,包括應急調查、應急監測、應急搬遷避讓和應急治理工程。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程的災害種類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程的具體任務隨突發地質災害的數量、規模、災害類型、災情大小、危害程度等發生變化。

9.7.1 實施原則

(1)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快速反應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需要政府統一領導,政府各部門相互協調,有時需要武裝警察和人民軍隊的配合。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時效性強,需要參與的部門和人員服從指揮、快速行動。

(2)分級、分部門負責

各級政府部門對本轄區內發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行動負責,對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處置工作還需報上級政府和相關的主管部門。

對交通道路沿線、礦區和水電工程區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由與工程有關的主管部門負責。

(3)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地質災害應急治理要簡便、快捷,時效性強;根據地質災害的類型、規模、原因,危害程度,以及施工條件、施工材料的實際情況,通過科學論證,選取合理的治理技術。

(4)臨時措施與長久措施相結合

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所採取的措施,既要簡便易行、見效快,又要考慮應急治理工程長久利用的問題。

(5)政府指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

政府救助與群眾自救相結合,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參加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活動的義務。

9.7.2 主要任務

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程的工作階段以年為單位,其具體任務隨突發地質災害的數量、規模、災害類型、災情大小、危害程度等而發生變化。每年平均大約150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程費用納入國家《財政應急保障預案》中設立的應急專項經費。

據8省市1991~2003年的統計結果,年均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災害2564起,其中需要開展應急治理的災害點約1500處。因此,地質災害應急治理工程的數量不少於前五年新發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平均數的60%。從歷史資料和未來5年地質災害發生趨勢看,2006~2010年,需要國家財政給予經費補貼的重大地質災害點約150處。

規劃近期(2006~2010年)安排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程150處,每處費用按800萬元計,共計12.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給予1/3的補貼,中央投資4.0億元,每年投資8000萬元。

進度安排根據每年汛期地質災害突發情況,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後開展工程治理。

C. 韶關市(樂昌)地質災害避險應急演練方案

樂昌市人民政府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和廣東省國土資源廳《轉發國土資源部關於做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的通知》(粵國土資地環電〔2011〕197號)文件要求,為檢驗前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質量,查找漏洞,切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應急反應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製定如下演練方案:

一、指導思想

從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高度,提高我市臨災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完善我市群測群防體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演練目的

(1)通過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檢驗我市群測群防建設工作實效,檢驗各部門職責的分工落實、應急隊伍的協調能力、技術裝備的合理配置、受災群眾的防災自救意識,發現災害發生時應急處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找出解決辦法;

(2)培訓參與演練的鄉鎮有關工作人員和群眾,進一步熟悉應急處置程序,提高應急處置的快速反應能力,從而能迅速、高效、有序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3)宣傳教育群眾,強化防災意識,提高自救技能。

三、應急演練的原則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密切協作的原則。

四、應急演練現場地質背景

大源鎮永濟橋村高粱頭組後山山體陡峭、土體風化強烈,極易受降水影響發生災害,此前曾出現過小型滑坡,由於應對及時,未出現人員、財產損失。目前,因連日強降雨出現了地質災害險情前兆,很大程度上可能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災情預警等級達到4級,該組20戶居民近100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根據有關氣象和地質災害災情預警信息,大源鎮已啟動相應應急預案。

五、應急演練的組織安排

(一)成立指揮部

韶關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劉傑任演練總指揮,樂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鄧偉榮任指揮長、國土資源局局長譚均伯、大源鎮黨委書記周杏林任副指揮長,大源鎮鎮長連曠怡任現場指揮,國土資源局相關人員、演練所在鎮、村組負責人為成員組成的樂昌市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揮部,負責協調、指揮演練。

指揮部設綜合聯絡組、宣傳報道組、治安管理組、應急搶險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7個工作組。

參與本次演練的有上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家和兄弟縣(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負責同志、樂昌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以及各鎮(街道辦)分管領導,組成觀摩指導團。

(二)各職能組及工作職責

(1)綜合協調組:由國土資源局局長牽頭,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主要是搞好演練方案的制訂,參與演練人員的組織與分工,演練現場的布置、現場解說員的落實等。

(2)宣傳報道組:由樂昌廣播電視台分管宣傳報道工作的副台長負責,現場解說1名、2組攝像記者組成。

(3)緊急搶險組:由一名大源鎮副鎮長牽頭,大源鎮應急小分隊配合。任務為:及時掌握和報告現場處置和險情處理情況,盡快組織群眾撤離危險區。

(4)監測調查組:由樂昌市國土資源局分管副局長牽頭負責,由地礦股、大源國土所工作人員和當地監測員組成,請韶關市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參加。任務為:調查、核實險情,組織監測、預測災害威脅,提出對策和措施。

(5)後勤保障組:由一名副鎮長牽頭負責,鎮幹部、村幹部組成。任務為:模擬發放應急安置的撤離群眾所需的基本生活保障物品等。

(6)醫療衛生組:由主管醫療衛生副鎮長牽頭,大源鎮衛生院院長、醫生等參加。任務為:提供現場醫療衛生安全保障,模擬搶救傷員。

(7)治安保衛組:由大源鎮派出所所長負責。任務為:負責封閉進村道路,維護災區秩序、治安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六、演練活動流程及時間安排

8月5日上午9:00開始,詳見演練流程及時間安排表

七、應急撤離演練現場布置

(1)樹立標示牌:包括演練指揮部1塊、應急撤離路線指示牌2~3塊、應急安置點1塊、危險點警示牌、應急救助點1塊等;

(2)演練現場橫幅:內容為:韶關市(樂昌)主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演練現場;

(3)臨時安置簡易帳篷2頂;

以上由大源鎮政府負責。

(4)指揮、觀摩現場:要求地面平整寬敞,視野開闊,便於參演人員集中和觀摩演練習過程,為確保安全,需對樂昌峽左、右岸公路實施臨時交通管制,時間約30分鍾。

此項由國土資源局報市政府協調,公安交警負責。

八、應急演練的前期預備

為確保應急預案演練的成功,切實體現統一指揮、迅速、高效和部門協調的一體性,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討論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為應急演練工作做准備並落實工作任務,確保演練過程順利、目標圓滿。

大源鎮認真組織高粱頭組參與演練的群眾,因身體原因不能參加的要安排好安全照顧事宜。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D.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制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國家、國土資源部總體預案框架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編制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市(地、州)、縣(市、區)級應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主要內容包括: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准備;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准備;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E. 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野外工作指南

為保障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及應急指揮野外工作安全、快速響應,貫徹落實《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切實提高應急保障與技術支撐能力,特此制定地質災害遠程會商及應急指揮系統野外工作指南(以下簡稱「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中所列野外工作流程為通用工作流程,具體野外工作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在不違反總體原則情況下適當調整。

野外工作的總體原則:保證安全、快速響應、分工協作、及時溝通。

野外工作現場設現場總指揮一名,負責野外現場全面指揮協調工作,下設三個工作組:現場維護組、設備調試組、單兵工作組。現場維護組(1~2人),負責工作現場秩序及野外設備維護;設備調試組(3~5人),負責衛星通訊設備安裝調試;無線單兵組(根據單兵套數確定人員,單套設備配備2人),負責無線單兵操作;各組根據實際需設組長一名。

野外現場工作組在接到應急任務後,應迅速趕往災害現場,到達現場後,現場總指揮及設備維護組負責確定架設移動衛星通訊站地點,移動站架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確保現場工作人員人身安全,避免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域設立工作點。

2)確保衛星天線安放位置得當無干擾物,避免因遮擋造成信號衰弱或無信號。

3)預估無線單兵活動范圍,確保單兵無線傳輸信號穩定,避免因阻擋、距離過遠造成傳輸音視頻質量下降。

綜合權衡各方因素確定現場工作地點後,由現場指揮簡要部署現場工作及注意事項,野外應急現場工作開始。

現場維護組應按要求劃定工作范圍,設置警戒線,根據天氣情況搭建防雨防塵設施,維持工作區域周邊秩序,保證現場工作的順利進行。

工作范圍劃定:依據現場指揮及設備調試組選定的設備架設點為中心,根據現場情況劃定方圓5~10m范圍為工作區域;衛星天線在衛星視線水平方向90°范圍內疏散圍觀人員。

設備調試組負責衛星通訊設備的連接及通訊測試,工作重點是天線的尋星操作,野外工作開始後,設備調試組選派2人迅速組裝天線及尋星,天線盡量選擇安裝在平坦開闊地面,避開風口處,且衛星視線方向無遮擋,天線的組裝及尋星操作具體方法參見附件《衛星應急移動站操作手冊》中1、2節內容。設備調試組其他人員負責衛星設備線路連接,包括:

1)電源連接。現場應選擇安全、可靠、穩定的電源提供設備使用,如現場無法提供可根據情況採用應急車車載取力發電系統供電,若應急車無法到達,則利用便攜發電機供電。

2)設備間線路連接。Modem與衛星天線連接,各自收發對應;單兵天線連接,根據單兵活動范圍確定採用吸盤天線或升降天線。語音回傳天線連接及話筒線連接。

3)在系統連接完成後立即與會商室機房工作人員配合,確認雙向聲音音量、語音質量、圖像位置、圖像方向、圖像質量、視頻流結構是否達到會商的基本要求,當條件滿足後及時將系統切換到會商狀態。

以上各項操作完成以後,開啟設備,具體操作見附件《衛星應急移動站操作手冊》中第3、4節,系統開啟後,與後方主會場技術人員溝通,確定採用何種方式召開會議,原地待命。

單兵工作組負責單兵無線傳輸系統工作,單兵系統組裝,電池電源連接,單兵與攝像機音視頻線連接,衛星系統開啟後,測試單兵與衛星通訊站之間音視頻傳輸情況,測試時單兵系統與車載系統保持15~20m距離,避免產生聲音混響及其他干擾,測試無問題後,進入原地待命狀態,單兵操作參見附件《衛星應急移動站操作手冊》第9節內容。

聯調:後方會場與前方野外現場進行呼叫測試衛星鏈路,呼通後雙方測試音視頻效果,如有問題,應迅速檢查各自設備進行調整;如無問題,應調節衛星系統調音設備(參考《衛星應急移動站操作手冊》第5節)及視頻會議系統(《衛星應急移動站操作手冊》第7節),同時測試單兵無線傳輸系統與後方會場間通信效果,調節相關參數使圖像聲音質量達到最佳。

測試結束後,等待主會場會商通知,單兵系統根據部署到指定地點就位,等待會商開始。

所有設備安裝,應急響應准備階段應在半小時之內完成。

遠程會商開始後,現場工作人員除工作需要外應保持肅靜,現場維護組維持現場工作秩序,注意看護天線。設備調試組密切注意會商時音視頻質量,發現問題及時調整,確保會商有序順利進行,無線單兵組根據主會場需要,將現場資料傳回,同時注意自身及設備安全,聽從現場指揮命令,遇到問題及時溝通解決,直至會商結束。

會商結束後,現場總指揮通知各工作組任務結束,無線單兵組迅速返回,關閉相應設備,並將設備裝回設備箱。設備調試組斷開衛星鏈路,按順序關閉所有設備,切斷電源,拆卸回收衛星天線,收起其他天線及相關線纜,並將設備裝車,現場維護組拆除相應設施、清理工作區域。

待全部工作結束後,現場總指揮清點設備,人員全部到齊後,所有人員迅速撤離現場。

F. 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編制初探

陳向陽1戴全福2

(1福建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研究院,漳州,363000;2泉州市國土資源局,泉州,362000)

摘要編制地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明確要求,也是地方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編制《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過程中對應急預案的特性進行了探索,並初步提出一個較為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應具有全面性和預見性、統一性和程序性、協調性和靈活性、權威性和強制性、開放性和可擴展性的特點。

關鍵詞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特性

前言

目前,各地都在針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緊急狀態訂計劃、做預案,以期能在突發事件發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在事件中協調、有序地採取應對行動,在事件後盡快恢復秩序。

所謂的應急,是指需要立即採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動,以避免事故發生或者減輕事故後果的狀態,有時也稱為緊急狀態。而應急預案則是經一定程序事先制定的應對突發性災害的行動方案。

泉州市是福建省地質災害的高發區,據統計,1990~2002年平均每年發生129.1處地質災害,共造成117人死亡,占本市因自然災害死亡的22.33%,由於泉州市地質災害的群發性、突發性特點表現十分明顯。對泉州市特別是山區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如2000年6月18日,惠安縣輞川鎮後任村居民屋後發生突發性滑坡,造成了9死1傷的嚴重傷亡事故。2000年6月17日~19日安溪縣發生地質災害187處,8月23~26日發生地質災害286處,兩次災害數量占該縣災害點調查總數的79.76%。針對泉州市地質災害的這種群發性、突發性的發災特點及其造成的嚴重災情,泉州市今年發布了《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希望能在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提高快速反應能力,盡力降低災害損失。

1應急預案的特性

在編制過程中,我們認為一個較為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應當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性:

1.1全面性和預見性

泉州市地質災害大都具有突發的特點,事件的發生往往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全年的各個時期都可能出現突發性的地質災害,因此在對本地區所面臨的地質災害威脅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後,《應急預案》將全年地質災害的應急准備分為四種狀態,見表1。

表1地質災害應急准備一覽表

在應急准備時,既要注重那些已經出現災害前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通過「地質災害防災明白卡」及「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的發放達到預警目的),又應該對那些不曾發生但卻可能發生的事件(如地質災害次生災害),盡可能地考慮意外的情況,設想各種復雜的可能。如我市地質災害多發生在山區農村,這些地方多數交通、通訊條件較為不便,搶險救援力量、裝備等較為薄弱,因此《應急預案》規定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應首先在第一時間組織、動員基幹民兵組織及受災地村民搶險、自救,並根據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通過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請求當地駐軍、武警部隊等力量參與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點),應開展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的基本知識培訓,並進行訓練演習。在臨災應急狀態時,應組織有關人員值班管理,保證救援力量可隨時投入搶險救災應急工作。

1.2統一性和程序性

應急反應統一指揮和應急處置的程序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指揮的混亂、失當,反應延誤都可能造成災情的擴大,所以首先應保證突發事件發生時的統一指揮權。《應急預案》制定時首先明確了泉州市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為泉州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並成立了搶險、評估、治安、通訊、宣傳、物質保障等10個專業小組,這些小組在地質災害應急時都具有其獨立的應急任務,每個小組由特定機構領導,並指定若干輔助機構。同時《應急預案》還制定了事件發生時的調查、報告與應急處置的基本程序,並根據地質災害可能的危害程度、災情等因素建立統一的地質災害分級標准,詳見表2。

表2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災情分級表

註:1.危害程度採用受威脅人數和可能的經濟損失兩個指標評價;

2.災情分級採用死亡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兩個指標評價;

3.表中只要兩個指標達到一項,即可作相應的災情和危害程度判定。

1.3協調性和靈活性

協調性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預案要與上一級政府乃至國家的應急反應計劃相協調,落實上一級政府和國家對應急反應的總體要求以及各項有關的措施。其次要與同級各部門的應急反應計劃相協調,以便在事件范圍涉及不同轄區時聯合行動。與協調性相關的是要有統一的預警信號並保障各有關單位通訊、聯絡的暢通。

靈活性是指由於泉州市突發地質災害在發生時其規模、影響范圍、災害損失的方式等各有不同,因此,應急預案的制定應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應急預案》強調對緊急事件既要作出統一的、協調的反應,同時也根據應急工作的實際情況在遇到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地質災害緊急事件時,可視情況啟動全部或部分專業組的職能。這種組織結構方式使執行各職能的專業小組專長得到發揮,同時能保證這樣一種應急體系在組織結構上具有最大限度的靈活性。

1.4權威性和強制性

應急反應關繫到公眾的安全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在落實預案的過程中應樹立預案的權威性,應急預案應由同級政府發布,在預案的編制過程就應以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依據,正因為如此才可保證預案的執行具有強制性的屬性。如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就是預案強制性的最好體現。

1.5開放性和可擴展性

開放性是指預案的制定應當吸收社會各個方面的參與,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我市對地質災害的防治還存在多頭管理的現象,特別是那些需要有關部門、機構、組織(如交通、建設、水利、旅遊等部門)配合才能加以實施的措施,一定要充分溝通和交流。第一,開展經常性的宣傳、教育活動,使公眾認識到地質災害的嚴重威脅,了解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機構的職能、責任、工作程序,爭取公眾的支持和監督,為公眾在事件發生時尋求相應的幫助提供方便。第二,要建立公共的地質災害信息發布機制,用及時、准確、權威的信息穩定公眾的情緒,消除他們的恐懼,引導他們配合應急行動,傳遞正確的自我防護知識,切斷謠言的傳播,維護社會的穩定。同時,密切關注媒體對突發性地質災害事件的反應,發現偏差及時糾正。第三,要有對預案進行事後評估的機制,發現問題及時修訂,使其不斷完善。

擴展性是指應急行動應當特別注意與上一級政府和國家的應急反應計劃、與各類非政府組織如,紅十字會、志願者組織、慈善機構等相關計劃相互銜接。一方面可以利用上述單位的技術優勢彌補本地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

2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完善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並不是獨立的,它和其他部門的應急計劃(或預案)是應對社會經濟生活突發性事件的有力保障,是地方統一的災害綜合管理框架的一部分,它能使我們在遇到各種突發的緊急情況時迅速啟動預案,按程序執行對策,使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及時、有序、高效地進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