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工程地質
⑴ 四川有什麼地方是很值得去的
四川是中國的旅遊資源大省,它的旅遊資源的種類繁多復雜,是中國自然人文旅遊資源最全,品質最高的一個省份。由於四川處於中國第一第二階梯上,甚至盆地內的部分地方已經接近第三階梯的位置,同時四川受到了不同溫度帶的影響,所以導致其旅遊資源不僅質量較高,而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四川又處於中國的西南內陸,少數民族眾多,也是其旅遊的一大黃金點。近年來由於對四川本土文化的不斷發掘,所以四川的人文旅遊資源又一次得到了質的飛躍。
成都地區:青城山、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金沙遺址、洛帶古鎮、寶光桂湖文化旅遊區、黃龍溪、國色天香、歡樂谷、三聖花鄉、街子古鎮、平樂古鎮、天台山旅遊景區、西嶺雪山、大邑劉氏庄園、建川博物館、石象湖、龍池森林公園、白水河森林公園、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河城市森陵公園、錦里、春熙路、寬窄巷子、合江亭、活水公園、成都東區音樂公園、九峰山、青羊宮、昭覺寺等等;
川西地區:九寨溝、黃龍、康定、瀘定、跑馬山、燕子溝、四姑娘山、桃坪羌寨、汶川北川地震遺址、紅原大草原、米亞羅、海螺溝、九黃山、七曲山、瓦屋山、羅浮山、牟尼溝、吉娜羌寨、稻城亞丁等等;
川南:峨眉山、樂山、西昌、攀枝花、瀘沽湖、蜀南竹海、興文石海、僰人懸棺、瀘州老曲遺址等等;
川東:小平故里、朱德故里、閬中古城、柳江古鎮、周子山、華鎣山、死海、觀音故里、自貢恐龍博物館、硅化木博物館、子昂故里金華山等等;
川北:劍門關、皇澤寺、武皇故里、磨盤山、李白故里、三國遺址、明月峽、等等。
再給樓主推薦幾條四川的黃金線路:
1、地震遺址觀光游(此條線路主要是:成都、都江堰、擂鼓鎮、北川縣城、羌寨等等,一般這條線路安排一到兩天);
2、成都以及成都周邊游(此項是縱多線路的總和,其中包括了:成都市區一日游、三聖鄉一日游、郫縣農科村游、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或者二日游、西嶺雪山一日或者二日游、成都古鎮游、龍泉桃花山一日游、海螺溝三日或者四日游、雅安一日或者二日游、大熊貓體驗游等等);
3、峨眉山-樂山一日或者二日游(二日游一般是峨眉山的全山游,建議樓主二日游);
4、西昌瀘沽湖游(此線路旅遊熱度一般升溫比較快,因為是南部的原因);
5、攀枝花游(攀枝花周邊景);
6、川東名人故里游(此線路包括了:閬中古鎮、朱德故里、小平故里、華鎣山等等);
7、川北游(主要是李白故里、武則天故里、皇澤寺、劍門關、蜀道難遺址、以及三國遺址等等);
8、川南遊(蜀南竹海、僰人懸棺、興文石海、瀘州老窖老曲遺址等等);
9、九寨溝黃龍、九寨溝牟尼溝三日或者四日游;
10、紅原大草原遊玩;
11、康定、跑馬山游;
12、稻城亞丁自助游(此線路現在是四川旅遊的新發掘點,但是基於基礎設施還沒有完全的完善,還處於原始狀態,是高端旅遊、攝影旅遊、探險旅遊、徒步旅遊的最佳旅遊黃金線路,但是建議7月份開始)。
⑵ 汶川大地震
(一)汶川大地震概況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一帶發生震級8級地震,震中位置為:31°N,103.4°E,即汶川縣映秀鎮,震源深度 20~30km,屬淺源地震。此次地震最大裂度達Ⅺ度,破壞特別嚴重的地區超過10萬km2。據中國地震局報告,主震區已累計監測到餘震24659次。
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北川、什邡、綿竹、汶川映秀、彭州等地。震感波及面廣,重慶、甘肅、陝西、山西、湖北、北京、浙江、上海、江蘇等10多個省(區、市)都有震感。
(二)汶川地震受損情況
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災害,給災區的城鎮鄉村、道路交通、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水土資源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壞。截至2008年7月21日,遇難69197人,失蹤18379人,受傷374176人,受災4624萬人。地震對災區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使災區交通通信設施、水利水電工程以及農林用地受到嚴重損毀;震後次生災害頻發,大大改變了原有地貌,造成河道堵塞、植被破壞、人文自然景觀嚴重受損。
1.直接經濟損失
1)房屋毀損。2314.3萬間房屋受損,652.5萬間房屋倒塌,倒塌房屋涉及337.9萬戶農村村民,153.2萬戶城鎮居民。初步評估,汶川、北川和清川的縣城和部分鄉鎮,基本成為廢墟。
2)基礎設施毀損。道路交通:四川6條高速公路局部受損,10條國、省干線、5條國道、10條省道嚴重受損,2300多千米的農村公路基本上全部毀掉。通信設施:四川、甘肅、陝西三省累計受災電信局所3897個,移動通信、小靈通基站累計損毀28714個,光電纜損毀28765皮長千米,累計通信電桿倒斷142078根,直接經濟損失約67.2億元。水利設施:水庫出險2380座,其中有潰壩危險的69座,高危險情的310座,次高危險情的1424座,據估算,修復重建需資金360億元左右。電力設施:764座水電站受損,初步估計,電網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20億元。農業生產設施:損毀鄉村供水設施49949處,供水管道36521km,堤壩損毀996.4km。
2.間接經濟損失
1)農業損失:四川農業生產和農業系統遭受的損失高達 70.85億元。農作物受災面積9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受災面積27萬畝,經濟作物受災面積71萬畝。農作物成災面積56萬畝,絕收25萬畝。
2)工業損失:災區大量企業廠房倒塌,機器設備、原材料、庫存產品毀損。截至6月19日,四川省規模以上受災企業4812家,其中,重災企業674家,經濟損失約2000億元。重點大型企業恢復正常生產經營,至少需要3個月。
3)服務業損失:商貿流通業,災區商貿流通和服務業受損商業網點138960家,損失達267.82億元;旅遊業,地震導致四川省384家旅遊景區、684家旅行社、524家星級飯店、58家旅遊汽車公司處於停業、基本停業狀態,經濟損失達624億元;5月份,四川省限額以上住宿與餐飲企業營業額為7.1億元,同比下降8.5%。
4)金融業損失:四川省內67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停業,其中155家農行網點停業,352家農信社網點停業。保險業有80家分公司、570家支公司、869家營銷服務部因災受損,營業場所倒塌房屋2489間、損壞房屋1.28萬間,經濟損失約3.69億元。
(三)地震的原因
汶川縣一帶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邊緣,西南部為邛崍山系,東北部與龍門山脈相接,西部多由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組成,地面高差大、坡度陡,溝谷縱橫,切割強烈。汶川地震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1)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剛性地塊阻擋,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構造帶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2)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並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3)屬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20km,因此,破壞性巨大。
4)成災原因還有:災區地形地貌復雜,山地坡度大、高差大,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堰塞湖等次生災害數量多、規模大,成災嚴重。截至2008年9月4日,汶川地震所引發的地質災害多達12000多處,潛在隱患點近8700處,有危險的堰塞湖30多座,如唐家山等。同時,復雜的地貌及次生災害也給搶險救災及災後重建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人為方面原因:城鄉布局不合理、建築結構抗震強度低、場地條件差等。
(四)救災情況
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領導下,抗震救災堅持以人為本,統一指揮協調,形成強大攻堅合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截至18日12時,累計解救和轉移1486405人;因地震受傷住院治療累計96542人(不包括災區病員人數),已出院92533人,仍有1340人住院,其中四川轉外省市傷員仍住院552人,共救治傷病員3813143人次;向災區調運的救災帳篷共計157.97萬頂、被子486.69萬床、衣物1410.13萬件、燃油307萬t、煤炭655.6萬t。地震災區過渡安置房(活動板房)已安裝655600套、正安裝3800套、待安裝600套,生產地已發運900套、待發運7900套;各級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災資金667.49億元。中央財政投入597.44億元,其中,應急搶險救災資金274.24億元,災後恢復重建資金323.2億元。地方財政投入70.05億元;全國共接收國內外社會各界捐贈款物總計592.74億元,實際到賬款物592.14億元,已向災區撥付捐贈款物合計 238.23億元;向災區調運的中央儲備救災糧累計出庫 374340t,食用油累計出庫9435t;電信光纜損毀里程合計37005皮長千米,已恢復31709皮長千米;四川、甘肅、陝西因災受損商業網點(含個體工商戶)總計138960家,已有127904家恢復營業;地震災區有組織勞務輸出合計170412人,本地就業合計664989人
(五)災後重建的對策與建議
地震災區的恢復重建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生態、資源、環境、社會、經濟和人文等方方面面,包括道路交通、生態環境、產業布局、城鎮選址等各項任務,因此,需要根據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盡快制定災後重建規劃,同時應長期開展地震及次生山地災害監測預報與災害防治,並加強基礎研究與高科技技術的應用。
1.進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綜合評價
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需要按照自然地理環境、地質條件、災害危險性、人口分布和經濟格局等條件,結合災情狀況,對規劃區進行重建條件適宜性評價,綜合評價規劃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重建規劃總體布局、城鎮鄉村及企業選址等提供科學依據。
加強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進行較詳細的工程地質勘察,科學評價場地地震安全性。
2.開展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監測預報和災害防治
一是深入研究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發生的背景、過程、特點、原因和規律,劃定風險等級區域,制定災害預案、防治規劃和計劃;二是進一步完善防禦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的綜合措施,加強對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的監測、預防、預報、預警和評估工作,修訂完善防災預案。
3.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應用
加大地震及其次生災害監測預報與防治理論和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廣泛採用「3S」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現代通信技術等,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
⑶ 幾點反思
一、地震預報問題
5·12汶川地震後,又引發了頗為激烈的爭論,焦點仍然集中在「地震能否預報」、「地震預報應不應該研究」和「如何應對地震災害」等問題。應當承認,准確預報地震至今仍是有待突破的世界性科技難題。1966年邢台地震後,我國曾組織了大規模的地震地質調查工作,攻關研究地震預測。周恩來總理在邢台地震現場指出:「地震是能夠預報的,必須加強預測研究,做到准確及時。」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主張直接觀測地應力變化預測地震,並在廣東新豐江和邢台堯山建立了第一批地應力觀測站,開展以地震預報為目標的鑽孔應力應變連續觀測。30多年後,美國龐大的「板塊邊界觀測計劃」(PBO)中大量採用鑽孔應力應變觀測技術。從地震發生的動力學機制而言,地震是地應力長期積累產生的突發事件,地震發生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有能量積累過程(地震前兆),因此,能否捕捉到地應力及其所產生的地球物理異常現象是解決地震預報問題的關鍵。綜合地應力監測台網的任務就是長期監測地殼應力、地殼變形以及與其相關的地球物理場的變化,分析監測數據,揭示所監測的異常現象與地殼應變能積累的內在聯系,進而獲取地震前兆信息。遺憾的是,由於我國目前地應力監測台網太稀,在地震預報方面發揮的作用還有待提高。
實際上,數學、物理、地質、天文、生物、考古等學科的專家對地震預報問題都提出過許多見解。從20世紀60年代邢台地震後,地質學在地震研究中獨辟蹊徑,形成了地震地質學,並開設了相應的專業,培養了很多人才,但近二十多年來的進展卻不容樂觀。地震地質學的專業基礎是地質力學,精髓是活動構造體系的研究。板塊構造學說興起後,國外對板間特別是日本海溝、智利海溝的地震地質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茂木清夫、力武常次等系統研究了日本島弧的「地震空區」和「地震遷移」等理論問題。但是,中國大陸地震多屬於板內地震,沿用國外的理論方法去研究顯然不夠。1975年,海城地震預報成功後,許多學者似乎樂觀起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許多人又意識到了地震預報是悲觀的科學。同樣,對這次大地震乃至地震預報研究,我們不應盲目地、漂浮地對待。距離成功預報地震,我們仍有非常遙遠的路要走。
二、災後重建問題
據有關資料,四川災後重建至少有3億多平方米的住房要重建,相當於建幾個新城。因此,災後重建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進行綜合系統的災後重建戰略規劃。先舉兩個成功遷址重建的例子:①新疆烏恰在20世紀曾發生里氏4.7級以上地震百餘次、6~7級地震十多次。烏恰老縣城地基是粉細砂層,抗震性能較差。1985年8月23日烏恰發生7.4級地震,1986年按國務院決定開始新址搬遷,至1989年完成了全部搬遷。1990年4月17日烏恰西南6.4級地震、1993年12月1日發生6.2級地震、1996年3月19日阿圖什發生6.9級地震,所有這些均未對烏恰新城產生影響。這是一個成功的搬遷典例,其前提是必須對場地地震工程地質條件調查清楚。②1999年9月21日台灣集集7.6級大地震的重建工作是原地與遷建相結合。如台灣大甲溪的河床在地震及台風作用下升高了十幾米,一小時之間攔砂壩被填平,這樣的地質突變使得不可能原地重建,而對高山族聚居地就極盡可能原地建設了保留傳統文化的有特殊抗震材料建造的房屋。當然,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1996年麗江地震採用了「原址重建」,未選擇「易地遷建」。日本阪神大地震多為原地重建,其經驗是在抗震上再一次充實了日本的抗震法規。
汶川地震災區要吸取以往的經驗和教訓,兼顧受災群眾住房建設規劃與城鄉防災減災規劃的關系、兼顧災區現場清理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兼顧易地安置與本地安置的關系、兼顧災區重建、新農村建設、新城規劃與建築抗震設計要求相一致的關系等。汶川地震後,有人提出重建工程應在建築結構方面動些腦筋,或者在災後重建規劃設計過程中提高抗震烈度,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汶川災後重建工作不能僅限於提高抗震烈度。我們已經看到,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其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亞於地震災害本身,這充分暴露出山區城鎮人口密集和建築密度過大帶來的安全隱患。在災後重建規劃過程中,必須考慮保留足夠的空地,以作疏散、避難之用,避免過大的城市安全承載力。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校舍倒塌,導致大量未成年孩子集體夭亡,成為整個民族不泯的集體記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對新建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的抗震設防提出了嚴格要求,強化校園要成為所有城鄉設施第一可選擇的避難所,從而真正地保障其可靠的質量,今後山區建設應該制定防震和防山地災害雙重標准。
三、地震工程地質學科建設
汶川地震再次提醒我們,地震工程地質工作必須立足於國內,根據中國的地質構造格局開展工作,發展中國特色的創新理論。最早從地質安全形度考慮龍門山地區地震地質問題的是科學大師李四光。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大批重大工程在龍門山地區的規劃建設,李四光受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開展了工程地震地質問題的研究,並對參加選址的地質工作者明確提出,這個地方是構造活動強烈的地區,但是可以尋找一批相對穩定的地塊作為工程建設的場地,並形象地稱之為「安全島」。這次汶川地震調查表明,當時依據「安全島」思想選址的工程並未受到毀滅性打擊,成為地質力學服務於重大工程建設的典範。此後,中國工程院院士胡海濤等進一步完善了「安全島」的理論體系和評價方法,並運用這一理論成功地進行了廣東核電站、黃河黑山峽大柳樹壩和青藏鐵路的選址選線。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沿海21個開放城市規劃建設中,也成功地運用了「安全島」理論。這些探索和實踐奠定了我國重大工程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工程地質學遇到了嚴峻挑戰。在中國三大地質地理台階中,科學家對第一台階,即青藏高原及周邊的地質條件了解太少,而這些地區恰恰是最近十多年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工程建設規模急劇擴大的地區。
這些地區對工程地質的要求與在平原地區和中部地區大不相同。常規的工程地質理論通常是在構造活動強烈的地區篩選出相對穩定的「安全島」,但實際上,在我國西部廣大地區適宜工程建設的「安全島」已無地可選。同時,在現代工程規劃和建設中,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已遠遠超過地質要素,地質工作處於相當被動的「跟班」狀態。工程地質現在的工作速度已經大大滯後於不少工程建設的速度,出現了在沒有工程地質或依據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決策甚至施工的無奈狀況。
自20世紀70年代板塊構造學說興起以來,地球科學取得了大量理論成果。但是,工程地質學的理論基礎並未得到深化和加強,反而出現了理論滯後問題。板塊構造學說在解釋全球動力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體系,但在如何建立重大工程選址地質安全評價理論和方法方面,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近些年的工程建設中,有一種用工程取代理論的趨勢,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地質問題似乎都可通過工程技術來解決;但由於缺乏相關理論依據,盡管資金投入巨大,但效果並不如預期顯著。在汶川特大地震災難中,大量人員傷亡是由於地震觸發的滑坡、崩塌所致,也說明了這一問題。因此,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加強造山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研究,用先進的地震工程地質理論指導工程建設。
四、地質科學與減災防災
從地震防災上看,在我國西部地區,必須強化對一、二級構造結構面控制的山體穩定和區域地殼穩定性的研究,從調查、勘查、評價到如何進行控制和改造上。但是最近十多年來,西部不少重大工程和城鎮建設過於輕面偏點、輕山體重岩(土)體,出現了生產力布局與地質安全相悖的局面。
在我國工程地質界中,老一輩地質學家谷德振、劉國昌、胡海濤等非常重視開展區域地殼穩定性和山體穩定性研究,為很多重大工程的選址、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用我國獨創的理論解決了許多獨特的重大地質難題。但是,最近十年來,首先是在學科建設上,工程地質學科已被合並(地震地質也是如此),出現了人才危機。其次,以場地為對象的「戰術性」工程地質雖得到加強,但以區域地質環境安全為對象的「戰略性」工程地質被弱化了,這勢必為重大工程建設問題的出現提供了可乘之機。第三,由於理論研究的滯後,人們只得大量借用「洋」方法,但其難以很好地解決中國的地質問題。例如,在西南興建的大理到瑞麗鐵路,將橫穿怒江大斷裂和高黎貢山脈,如何對這種板塊邊界的深大斷裂和高地溫、高地應力山體進行工程地質穩定性評價,進而實施控制和改造,即使是國外的工程地質界也沒有現成的理論和方法。近十多年來,工程地質學科過分強調地質工藝或者土木結構,已嚴重削弱了自身的學科地位,甚至影響到學科的生存。由於與工程地質相關的行政法規和技術標准不足,不僅會因地質問題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而且工程責任事故和重大決策失誤將會愈發增多。
從抗震救災上看,地質科學是大有可為的。在地質構造上,川西北高山峽谷區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擠壓形成的推覆構造區,地質構造非常復雜,僅用一般的地球物理方法很難解決這個地區的構造格局問題。汶川地震後,人們開始認為地震的發震地點是茂縣—汶川一帶,因為這一帶過去多次發生過強震,便把這一帶作為救災的主攻方向,使得救災初期延緩了一些時間。當用上遙感手段後,人們了解到宏觀的震害損失區不僅僅在這里。所以,沒有地質學的理論作為基礎,地震發生的地點就分析不清。從地震地質角度來看,人們對這次發生8.0級地震的龍門山主中央斷裂帶的研究是不夠的。
五、地質環境脆弱區城鎮建設地質災害風險管理與控制
汶川大地震形成了多處堰塞湖,像北川的湔江(通口河)出現了唐家山等9個堰塞湖,青川、平武、綿竹、什邡、都江堰等地的河流也被滑坡體阻斷,形成堰塞湖,給下游居民和許多大大小小的梯級電站帶來了威脅。
實際上,龍門山構造帶歷史上多次形成堰塞湖潰決災難。例如,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茂縣疊溪發生7.5級地震。隨著轟天巨響,地震引發的山體崩塌使千年古鎮——疊溪城毀於一旦,500餘人喪生;震區21個羌寨6800餘人喪生。疊溪地震誘發了大量崩塌、滑坡、碎屑流,致使岷江及其支流十幾處被堵塞,至今還保存系列堰塞湖(當地叫「海子」)。岷江幹流上的大「海子」最大水深近100m,蓄水容量超過7.0×107m3;小海子最大水深70m,蓄水容量4.5×107m3。同年10月9日,處在大、小「海子」下游的疊溪「海子」堰塞壩潰決,使斷流一個多月的岷江突發洪水,沖毀下游兩岸農舍田地,造成大約2500人喪生。洪水到達都江堰時,仍高出正常水位12m。再如,1786年6月1日,位於龍門山構造帶西南端的康定南發生7.0級地震,在瀘定縣城下游的德威鄉,也就是今天到海螺溝必經的大渡河彩虹橋,誘發滑坡,堵塞大渡河形成堰塞湖。堰塞湖10日後潰決,洪水位到達樂山時仍高達十幾米,淹沒民眾數十萬人,成為我國最大的滑坡堰塞湖災害。因此,我們不僅要認真總結汶川地震引發的流域性地質災害問題,更要以史為鑒:不僅對龍門山地區,而且對岷江、大渡河、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怒江等流域的地質環境安全要高度關注,應開展流域性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和風險管理。
汶川地震造成的破壞如此之大,也與人類不合理的工程活動密切相關。地震是一種正常的地球動力作用,而地震造成損失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人類的預防和抵禦能力。以北川縣為例,20世紀90年代縣城規模不大,僅分布在城西南一帶,後來迅速擴大,新縣城也坐落在崩滑體前緣,並橫跨活動斷裂帶。這次地震引發的滑坡幾乎毀掉老縣城一半,新縣城則被巨石崩塌和斷裂活動所摧毀。這就向人們提出了工程建設怎麼在極端風險下確保地質環境安全問題。而如何來確定極端風險,追根尋底又歸結到了對地質基礎理論的研究。
近年來,國際上有人提出了「人類紀」的概念,它是指進入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已經成為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地質營力。從這次地震災難可以看出,工程地質僅做到第四紀是不夠的。原來的工程地質從幾十億年做到全新世就夠了,現在看來不行。工程地質必須考慮現今的人類工程活動以及預測未來的變化。我國西部地質構造強烈活動區屬於典型的地質環境脆弱區,由於河谷深切,地勢陡峻,許多城鎮只能坐落在相對平緩的地帶,而這些地帶恰恰是由古滑坡、泥石流堆積形成或者是活動斷裂的分布區。近年來,這些地區城鎮建設規模迅速擴大,風險也相應地加大,所以我們必須認真開展地質環境脆弱區城鎮建設的地質災害風險管理和控制,在風險評估過程中,充分考慮山地災害和地震災害雙重因素,避免汶川地震地質災難重演。
六、抗震救災快速反應機制
汶川地震發生後,突顯抗震救災工作快速反應機制的重要性。我國自2006年開始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社會應急機製得到完善和提升,相比幾年前的處理突發事件和媒體的響應時間,這次確實有了明顯進步。在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災害隱患排查過程中,航空遙感技術、地質災害快速判別和制圖技術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災害處置和災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但是,在抗震救災過程中,也暴露出通訊和救災裝備等方面的一些薄弱環節,例如:通訊中斷,災情不清,可能貽誤救援的最佳時機;人埋在廢墟里,大的設備不管用。生命探測儀、電子鼻、曲折式視頻頭、袖珍氧氣瓶、液壓機、燃料罐、撬杠、切割機、鑽孔機、千斤頂、氣壓墊等便於人工操作的小型或微型設備才能派上用場,這些正是我們所欠缺的,因此,迫切需要加強應急救災裝備建設,開發一些適合對抗地震災害的設備和工具。這方面可以多學習一些國外經驗。
七、高科技與防震減災
盡管地震預報工作還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不能否認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變化。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十分鍾就給出了正式結果,數字化地震台網在本次地震監測中發揮出重要作用,「這在模擬時代不可想像,當年唐山大地震時,四五個小時還找不到震中位置」。
地震預報除了前面所述的加強地震地質工作外,還必須強調高科技手段的應用。眾所周知,前兆觀測是實現短臨預報的關鍵,但現行地震觀測體系卻並不十分重視前兆觀測台網的建設與發展,關鍵是高端科技手段的應用程度有待提高。大量觀測事實顯示,在多數大地震發生前,均在震中及其鄰區發現過大量與電磁波有關的異常現象,許多國家據此開展了地震電磁衛星的探索研究。俄羅斯先後於1999年、2001年和2006年發射了3顆衛星,用來探測與地震有關的電離層變化信息,探索地震預報信息和預報技術,研究與地震、火山和其他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有關的電離層、電磁和等離子體變化等前兆。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法國、美國、烏克蘭等國家已著手進行地震電磁監測衛星相關研究。2003年,美國發射了一顆重4.5kg的地震衛星,用於研究磁場信號與岩石破裂關系機理,預測地震活動。2004年,法國和烏克蘭分別發射了一顆地震電磁衛星,用於研究與地震、火山相關的電離層變化,研究與人類活動有關的電離層活動及引起電離層變化的機理等。目前,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義大利等國以及我國台灣地區,都有發射地震電磁衛星的計劃。其中,俄羅斯提出了一個包括兩種軌道面、共8顆衛星的全新的電磁衛星星座方案;烏克蘭航天局提出由3顆衛星組成地震電磁監測星座。我國也應當在已建地基電磁監測台網的基礎上,適時研製和發射地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發展地震電磁衛星對地觀測技術,將空間手段與地基監測相結合(包括地應力監測),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立體地震電磁監測系統,這將可能對地震預報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八、減災知識普及與法規建設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和5·12汶川大地震接踵而至,慘痛的損失充分暴露出國民危機教育的缺失。要達到安然於一個高災害風險的生存環境,除了建立及時、有效、嚴密的預防體系、更加穩固的基礎設施之外,必須加強危機意識的培育,使之制度化、法制化。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風險決策的不確定性,使我們的民族在災難中依然保有延續文明的能力與信心。
⑷ 四川多個市州公路路況如何
近日,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日前發布十一黃金周多個市州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及重要旅遊公路路況信息,為市民出行提供參考。一些路段因施工或地質災害造成斷道和交通管制,請過往車輛注意交通安全,按照現場指示標志和交管人員指揮,慢速通行。路過臨崖臨江(溝)公路時,如遇暴雨天氣,過往車輛應觀察後謹慎通行,以防落石、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返程注意這些道路交通不便
⑸ 地震滑坡形成特徵分析
汶川地震滑坡的滑床往往不具連續平整的滑面,上部滑體被地震力拋擲後與下部滑床邊緣發生「撞擊」是極震區滑坡的一大共性,其中,以下列五種類型滑坡、崩塌最為典型。
一、階型滑坡
高位岩體被緩傾和陡立兩組不連續面切割,在垂向和水平加速度作用下,被拋擲,並與台緣發生撞擊,下伏基岩形成明顯的向外緩傾的階型檯面。
在基岩平台上部堆積有上部滑體與基岩撞擊後殘留的鬆散堆積體,基岩表層和淺部被鏟刮,形成次級滑動,下部形成滑坡-碎屑流堆積。平武縣平通鎮牛飛村的滑坡位於中央斷裂帶2km范圍內,滑床具有典型的台階型(照片5-1),台階縱長約50m,橫寬可達100m,向坡外緩傾。滑坡母岩為早寒武紀地層,主要由板岩構成,層狀結構明顯,易於形成緩傾平台。在台緣撞擊後形成碎屑流,沖入江中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同時,碎屑流繼續爬升到對岸約30m,形成氣浪濺泥堆積,中斷公路。
照片5-1 平武縣平通鎮牛飛村階型滑坡Photo 5-1 The Niufeicun staircase-shaped landslide,Pingwu county
二、凸型滑坡
在垂向主導和水平地震加速度作用下,高位岩體被拋擲後與下伏基岩強烈撞擊,散體後再次鏟刮下部基岩表層,形成高速碎屑流或長程滑坡。新形成的滑床中部明顯凸起。
都江堰龍池滑坡位於主中央斷裂帶范圍內,滑床中部具有顯著突起,突起面積占滑床總面積的60%以上,與傳統的重力滑坡形成顯著區別(照片5-2)。滑坡的母岩為震旦系花崗岩,在長期的內外動力作用下,岩體表層較為破碎,但是,風化差異大,深部難以形成統一的滑帶。上部滑體與基岩撞擊後,形成瀑布狀碎屑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產生高速氣浪沖毀數間房屋,並將一在山腳院壩的村民吹到了馬路對面的一層房頂上。
三、勺型崩滑
追索原有潛在的滑床形成,滑床類似圈椅型,但崩滑坡體未形成典型的整體圓弧滑動。此種類型的崩滑體大多處於位置較高的陡傾斜坡上,母岩較為破碎,或為原有的老滑坡、崩塌體。因此,崩滑體高位剪出或崩落後形成長程高速碎屑流或崩塌。
照片5-2 都江堰龍池沙子坡凸型滑坡Photo 5-2 The Shazipo convex-shaped landslide,Dujiangyan city
在地震發生前,都江堰百花大橋崩滑體已形成崩塌。地震發生期間,崩滑體追蹤原有的弱面形成。崩滑體寬約100m,高差約200m,形成長約300m的碎屑流(照片5-3)。
北川新中滑坡為古滑坡和危岩體的復合。據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909隊的調查資料,該區為亂石窖滑坡區。滑坡母岩為上泥盆統和下石炭統厚層灰岩構成,滑坡長650m,寬200m,平均厚度20m,最厚達40m,前後緣高差達300m,體積約240×104m3。滑坡具有崩塌特徵,以塊(巨)石為主,巨石單體體積可達1000m3,產生巨大沖擊力,導致北川中學新區三層高的一排教學樓和鄰近的建築物被毀覆,近500人死亡(照片5-4)。在滑坡堆積體前緣,沿原主街道地面出現鼓脹,估計與地震構造形成的逆沖破裂和地面波動相關(圖5-1)。
照片5-3 都江堰白花大橋勺型崩滑-碎屑流Photo 5-3 The concave rockfall-flow,Dujiangyan city
圖5-1 北川縣城新中滑坡剖面圖Fig.5-1 Section map of the Xinzhong landslide on the Beichuan town
照片5-4 北川縣城新中滑坡前後對比照片Photo 5-4 Comparison of the Xinzhong landslide before/after earthquake
四、座落型(振脹型)滑坡
在垂向和水平地震加速度作用下,滑坡從高位整體下座,後緣壁陡傾,呈現高速近程滑動特徵,水平滑動距離不大,通常小於垂向錯動距離,滑帶不明顯,剪出口位置低,沖擊力小。滑坡具有振動膨脹解體的特徵,堆積體超覆於前緣平緩地面(照片5-5)。
照片5-5 太洪村南滑坡後緣基岩被強烈振動呈方塊狀岩體Photo 5-5 Rockmass is cut into blocks e to strong vibration of earthquake
北川陳家壩滑坡縱長500m,橫寬300m,厚度100m,體積約1500×104m3。滑坡從坡頂高位下座約100m,水平滑移約300m。由於滑坡具有整體膨脹振落的特徵,向三面擴展。與北川縣城城西滑坡相比,該滑坡勢能相對較小,沒有氣墊效應,因此,對陳家壩鎮未造成滅頂之災(照片5-6)。
北川擂鼓鎮南滑坡,縱長500m,橫寬400m,厚度100m,體積約2000×104m3。滑坡從坡頂高位下座約100m,水平滑移約100m。由於滑坡具有整體膨脹振落的特徵,向三面擴展。與北川縣城城西滑坡相比,該滑坡勢能相對較小,沒有氣墊效應,因此,對擂鼓鎮未造成滅頂之災(照片5-7)。
照片5-6 北川陳家壩座落型(振脹型)滑坡Photo 5-6 The Chenjiaba vibration-expanding landslide,Beichuan county
照片5-7 北川擂鼓鎮座落型(振脹型)滑坡Photo 5-7 The Leiguzhen vibration-expanding landslide,Beichuan county
五、巨大滾石
部分監測數據表明,汶川地震產生的強震動持時可達20s,陡坡山頂的地面加速度放大效應非常明顯,在山頂處的岩體放大的地震加速度估計可達2.0g,在北川、汶川、都江堰等觸發了大量的巨大滾石,單體滾石體積可達1000m3,造成了公路沿線車輛損毀和難以防範的地質災害(照片5-8)。
照片5-8a:北川縣城巨大滾石災害。形成多處巨大滾石帶,從景家山100~200m高處順坡沖入縣城南城市主路,阻斷了通往綿陽的公路,摧毀數十輛汽車、摩托車,毀壞了十多間房屋,造成數十人死亡。最大巨石體積可達1000m3,為古生代巨厚層灰岩。
照片5-8b:汶川映秀巨大滾石災害。從斜坡上沖入居民區,導致多棟房屋被毀。體積可達200m3,為三疊系砂岩。
照片5-8c:都江堰龍池旅遊區公路沿線巨大滾石災害。從山頂200多米高處飛滾而下,摧毀多間房屋,阻擋道路。體積可達700m3,為震旦系花崗岩。
照片5-8d:都(江堰)-汶(川)公路沿線巨大滾石災害。伴隨崩塌、滑坡和碎屑流,沿線形成獨立或帶狀飛石不斷,造成災害難以估計,對車輛、道路和民居帶來滅頂之災。
照片5-8e:安縣安昌鎮街道店鋪巨大飛石災害。體積約5m3層狀塊石從對面山坡拋擲而來,飛行水平距離約30m,高差50m。所幸未對民居帶來災難。
照片5-8f:北川擂鼓鎮公路巨大飛石災害。體積約20m3層狀塊石從對面山坡拋擲而來,飛行水平距離約20m,高差40m。所幸未對過往車輛帶來災難。
汶川地震地質與滑坡災害概論
汶川地震地質與滑坡災害概論
照片5-8 地震災區巨大滾石災害Photo 5-8 Huge rolling rockmass in the earthquake zone
⑹ 為什麼茂縣距離汶川比北川近,反而受災並不嚴重
不同地區發生的震級大小相同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壞程度和災害大小是很不一樣的,這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
(1)地震震級和震源深度
震級越大,釋放的能量也越大,可能造成的災害當然也越大。在震級相同的情況下,
震源深度越淺,震中烈度越高,破壞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別淺的地震,即使震級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壞。
(2)場地條件
場地條件主要包括土質、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斷裂帶通過等。一般來說,土質松軟、覆蓋土層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斷裂帶通過,都可能使地震災害加重。所以,在進行工程建設時,應當盡量避開那些不利地段,選擇有利地段。
(3)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
地震,如果發生在沒有人煙的高山、沙漠或者海底,即使震級再大,也不會造成傷亡或損失。1997年11月8日發生在西藏北部的7.5級地震就是這樣的。相反,如果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社會財富集中的地區,特別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災害。
(4)建築物的質量
地震時房屋等建築物的倒塌和嚴重破壞,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築物的質量好壞、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響到受災的程度,因此,必須作好建築物的抗震設防。
(5)地震發生的時間
一般來說,破壞性地震如果發生在夜間,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達3至5倍。唐山地震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於地震發生在深夜3點42分,絕大多數人還在室內熟睡。如果這次地震發生在白天,傷亡人數肯定要少得多。有不少人以為,大地震往往發生在夜間,其實這是一種錯覺。統計資料表明,破壞性地震發生在白天和晚上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二者並沒有顯著的差別。
(6)對地震的防禦狀況
破壞性地震發生之前,人們對地震有沒有防禦,防禦工作做得好與否將會大大影響到經濟損失的大小和人員傷亡的多少。防禦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地減輕地震的災害損失。
我想主要是(2)(3)(4)(6)條的不同。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一日電 (記者 孫自法)舉世震驚的汶川八級大地震發生後,中國舉國動員全力開展抗震救災。被確定為震中的汶川縣城在地震中倒塌的建築物、受到的破壞,相對北川縣城要小很多,這讓不少人感到困惑不解。
對此,中國地震局副局長修濟剛表示,汶川是經地震台網綜合判定的震中,所謂震中就是說它是破裂的起始點,但是,分析的圖象顯出它(即震中汶川)並不是應力最大的位置,這個破裂向北東方向延展,所以汶川的北東方向的幾個地方破壞相對更重。
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鋐研究員說,地震的震中包括宏觀震中和微觀震中,宏觀震中是一個區域即極震區(也叫主震區),微觀震中則是相對的一個點,這些都還有待於中國地震局專門的現場考察組完成震區烈度分布結果後確定。
他還特別提出,地震對一個地方造成的破壞程度,與當地的地質構造環境有很大關系。
⑺ 四川整個北川地區的介紹
北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03° 44′~104° 42′,北緯31°14′~32°14′。東接江油市,南鄰安縣,西靠茂縣,北抵松潘、平武縣,面積2867.83平方公里(國土詳細面積2869.18平方公里)。距綿陽市中區42公里,距省會成都160公里。縣人民政府暫時駐安縣安昌鎮 ,轄4個鎮(曲山、擂鼓、通口、永安)、16個鄉(桂溪、香泉、貫嶺、禹里、壩底、小壩、片口、白什、開坪、都壩、馬槽、墩上、青片、漩坪、白坭、陳家壩)、1個民族鄉(桃龍藏族)。 全縣278個村,1381個村民小組,17個居民委員會和49個居民小組。
人口 全縣共有44343戶、161107人,其中男84333人,女76774人;非農業人口18500人,占總人口的 11.5%。羌、藏、回、苗、壯、土家、滿、黎、維吾爾、基諾、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共有人口81370人,占總人口的50.5%,其中羌族人口77240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4.9%
拼音: Beichuan Qiangzu Zixian, 區號:0816,郵編: 622750
512地震後的北川縣城自然地理
全境皆山,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山脈大致的白什、外白為界,其西屬岷山山脈,其東屬龍門山脈,最高點插旗山海拔4769米,最低點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對高差4229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平均每公裏海拔遞降46米。密布的溪流分別匯集於湔江、蘇寶河、平通河、順山勢自西北向東南奔流出境。
插旗山,又名「桐子梁」,原屬「李子溝」村,農業學大寨時期,從此劃歸獨立村,由當時的「二道公社」管轄。插旗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名的由來還有一段 佳話.據說當年張飛曾經率部由此到巴中,遭到慘敗 (在插旗山,由一個名叫「關山嶺」的地方),後來為了紀念在此遇難的弟兄,曾經多次來到此地,在離開之後,特命人在此樹立一面彩旗,以慰弟兄在天之靈,故而得名「插旗山」。1933年,徐向前率領的紅軍在此與國民黨軍隊發生了數十次激戰(戰場主要是現在的插旗山和東求寺),最後才得立足。 此段歷史早已記入儀隴史冊。他是插旗山人民的驕傲,也是朱總故里另一片風景·
水力資源
縣境年均降水量28.76億立方米,年均地表徑流量23.2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5.6億立方米,容水徑流量18.08億立方米,減去重復水流量,年均水資源總量為25.96億立方米。有 一江(湔江)五河(白草河、青片河、都壩河、蘇寶河、平通河)四大溝(小寨子溝、太白溝、後園溝、白坭溝) ,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9萬千瓦,可開發量34.86萬千瓦;已開發4.12萬千瓦,僅占可開發量的12% 。河流落差大,但豐、枯季節明顯,調節性能能差。
礦產資源
縣境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可開采價值的主要有:黃金(包括砂金和岩金)儲量11.82噸,赤鐵礦C級儲量283萬噸、D級儲量339萬噸;重晶廠37萬噸、石灰石10億噸、白雲岩1億噸、板岩1億立方米、機磚頁岩255萬噸、硅石數千萬噸,煤 C級儲量81.7萬噸、D級儲量83.3萬噸、地質儲量113.3萬噸。
土地資源
全縣4303776.4畝(國土詳查數)土地中,農耕地佔7.7%,園地佔1.3%,林地佔80.0%,牧草地佔1.7%,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佔1.1%,交通用地佔0.6%,水域佔2.5%,未利用土地佔5.1%,農耕地中26度以下佔31.7%;25度以上耕地佔68.3%。土壤質地以礫石土為主,次為壤土、粘土,粗骨性很強;酸鹼度適中,有機質會含量較高,適合多種作物生長。
生物資源
縣境有森林面積134660.22公頃,森林覆蓋率46.93% ,活立木蓄積量2124.4萬立方米。 糧食作物 有9科4屬34種。野生植物1000餘種,其中已知的樹木有83科176屬327種。牧草61科174屬243種,葯用植物549種。已知的野生脊椎動物5綱29目90科355種;大熊貓、川金絲猴、羚羊等一級珍稀保護動物10種,馬熊、黑熊、黃喉貂 等二級珍稀保護動物36種。家養動物有豬、牛、羊、雞等73種;有農作物害蟲7目23科52種,農作物害蟲天敵(昆蟲)8目22科57種。
植被呈帶狀分布,自下而上依次為黃壤和常綠闊葉林,黃棕壤和常綠落葉混交林、暗棕壤和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灌叢草甸、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草甸 。
旅遊資源
縣境內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有 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以全球同緯度地區生態環境保存最完整的小寨子溝、千佛山、片口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自然生態旅遊開發區,兼有九寨之秀、青城之幽;以禹里為中心,方圓數公里的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以猿王洞險山自然風景區為代表的川西北最大溶洞群,集奇、險、秀於一身。此外,還有明代所建的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濃郁羌族文化旅遊資源。
[編輯本段]城鎮建設
北川投資環境良好 。改革開放以來,北川人民團結,負重自強,經濟不斷發展,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省道成青公路縱貫南北,城阿公路橫穿東西,基本形成了縣、鄉公路與省道相互聯接的公路網路,縣內通車里程達670公里,即將建設的蘭(州)渝(重慶)鐵路將經過縣境。縣內電力充足,供電保證系數高。天然氣已在縣城得到普及。通訊事業快速發展,程式控制電話、行動電話、無線傳呼網路已覆蓋全縣城鄉,把北川同全國及世界及各地緊密相連。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覆蓋率達100%。縣城建設步伐加快,綜合功能日益增強,縣城「亮、凈、美、綠」的標准基本實現,曲山擂鼓一體化建設正在加緊實施,小集鎮建設正蓬勃興起。
[編輯本段]農業情況
縣境山地佔面積的98.8%,僅縣境東南一隅屬丘陵,占面積的1.2%。有農耕地30餘萬畝,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佔68%;縣委、縣政府已制定5年內退耕還林(草)21.8萬畝的規劃,現已完成退耕還林(草)4萬余畝,並被列為全國12個退耕還林科技支撐示範縣之一,確定為國家林業局局長王志寶的聯系點。農作物以玉米、馬鈴薯、油菜為主,糧食常年總產量為6萬噸左右。牧業以生豬、山羊、牛為主,年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5%以上。林地面積占幅員面積的80%,其中70年代以來大力發展的茶、葯、桑、果等多經濟基地已達20萬余畝,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全面實施,北川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並將為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作出積極的貢獻。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
北川縣城經濟不斷壯大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分析縣情,以市場為導向,以天保工程、退 耕還林為契機,念好「山」字經,引導農民業結構,大力推進農業化進程,竹木、茶葉、蠶桑、中葯材、白山羊、綠色食品六個產業化基地已初具規模,逐步形成了公司+農戶+基地的規模化生產經營格局。1999年北川縣被國家林業局列為全國退耕還林科技支撐示範縣。與此同時,北川縣狠抓企業改革,著力培育四大支柱工業,形成了以水電礦產、竹木加工、綠色食品和中葯材生產加工等體系。擁有夏禹電力、佛泉茶業、大宇紙業、第一木綜廠、華星硅業、建誠木業、新峰水泥、禹峰水泥等一批骨幹企業,培育了以「佛泉牌」、「羌山牌」、「金鄰牌」、「獅山牌」和「禹山牌」等為代表的知名品牌,而且已形成了能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需求的系列產品。全縣還依託豐富的旅遊資源,制定了「以猿王洞溶洞群為門戶,以大禹為品牌,以千佛山、小寨子溝、禹穴溝的開發為重點,以羌寨民族風情為特色」的旅遊發展總體思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加大對外招商引資和對外宣傳的力度,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2000年全縣GDP實現了5.05億元,比7年增長22%,實現財政收入3318萬元,比97年增長27.6%,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1792元,比97年增加672元,增長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34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1.41億元,增長2.7%.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為45.7:26.5:27。實現工業總產值2.7億元,其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3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42億元.全縣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27645萬元、營業收入25439萬元.實現財政收入3318萬元,年末各項存款余額3.1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4.6億元,各類保險收入520萬元,保險賠款215萬元.實現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77億元,集市貿易成交額10027萬元。在綿陽市9個縣(市、區)經濟綜合評價中,由97年的第八位上升到第二位。
[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各項同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創建省級「雙擁先進縣」通過省、市驗收,「三優一 學」競賽獲綿陽市一等獎,並被命名為市級了生縣城。目前,全縣正以嶄新的姿態為達到市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縣城和國家環保城市而努力奮斗。全縣有各類中等學校14所,小學178所,幼兒園54所,學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15%,初中適齡入學率達到91.5%。縣內有文化局、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機構,有電視台一座,廣播電台一座。醫療衛生已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服務網路,全縣有定點醫療機構41個。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置北川縣,唐太宗貞觀八年年析北川縣地置石泉縣,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並北川縣入石泉縣。
1914年,因與陝西省石泉縣同名,且彼縣設置在先,乃復名北川縣。1935年5月12日,北川縣蘇維埃政府成立.1950年1月15日北川縣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7月,北川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由現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鄉(原治城)搬至曲山鎮.治城由此結束千餘年北川縣老縣城經歷.
2003年7月6日批准,國務院(國函[2003]75號)批准撤消北川縣,設立北川羌族自治縣。
2008年5月25日,因5 12汶川特大地震,國務院要求撤銷北川羌族自治縣,另選址建設新北川縣。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北川古羌族是一個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民族,由於羊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漸形成了對羊的崇拜。
據動物學家研究,早在1萬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由於羊性情溫順,易於馴服,肉食鮮美,皮毛又是禦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種實用價值,羌族先民們很早就開始馴化和飼養羊,從羊身上獲取生活的必需品,並從中獲得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力量。當時的羌人認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還具有靈魂能保護自己部族的成員,因此在眾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選出了與自己生存最密切、最親近、最重要、影響最大的羊,將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採用一定的專門儀式,經常對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護和好處。由此產生出羊崇拜。
北川羌族先民在對羊崇拜過程中,逐漸將羊注入了人類特有的血緣和親族的觀念,羊開始顯示出它從來沒有過的神聖性,羊伴隨著羌族人部落集團自身來源的傳說、種的繁衍活動以及人們的社會組織和制度而發展起來,羊逐漸成為羌人氏族的標志和符號,繼而演進到了一個獨特的崇拜時期——羊圖騰崇拜階段。
北川羌族自古以來對羊就有著特殊的感情。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禮,在一些羌人活動地區,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視羊為祖先。現在的羌族地區,仍然存在許多視羊為血緣關系形式的崇拜。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歡養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織線,祭祀活動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禮時,羌族巫師用白羊毛線拴在被祝福者的頸項上,以求羊神保佑。羌族巫師所戴的帽子有兩個角,是用羊皮製成的,巫師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製成。傳說羌族在向岷江上游遷徙途中,羌族巫師勞累過度,昏昏入睡,他們的經書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後羊托夢給羌人說:「我死後,可將皮做成鼓,敲三下,經書就會道出來。」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賦予了高於巫師的地位,甚至成為了羌族文化的神聖傳承者。羌人死後,要殺一頭羊為死者引路,俗稱為引路羊子。羌人認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來,殺死羊子後要尋找死者病根,並認為羊為人的一半,他們將羊血灑在死者手掌上,意為人騎羊歸西。在一些羌族地區,還有用羊骨和羊毛線作占卜的習慣,以預測吉凶。
羊圖騰崇拜是羌族先民較普遍的一種崇拜形式,至今仍然在羌族聚居地存在有許多遺存,是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個重要內容。受災情況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地震,北川縣緊鄰汶川,全縣房屋嚴重倒塌。
據5月20日下午5:30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第八場新聞發布會披露,截至20日16:00時,四川地震已造成北川縣死亡8605人、受傷9693人。四川震區共發生餘震6526次,四川地震災害造成死亡39577人,受傷236359人。已從廢墟中救出60026人,臨時安置4847756人。
[編輯本段]北川新城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幫一重災縣」的原則,確定由山東省對口支援北川縣的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5·12」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各路救援力量全力在北川縣城開展搶險救援,但目前基本已無發現生命氣息的存在,搜救工作已基本結束,縣城一片廢墟不再適宜無關人員進出;二是目前餘震不斷,北川縣城隨時可能再次發生滑坡、泥石流、滾石等險情,人員頻繁進出可能發生新的傷亡事件。三是經專家初步鑒定,北川縣城基本不具備恢復重建的條件,提出了在縣城舊址建立「北川地震博物館」的思路,為確保地震災後的縣城原貌不被破壞,亦需要對縣城採取必要的管制措施。
因此,北川縣城將遷新址,北川縣城新址選定與其鄰近的安縣安昌鎮東南2公里的板凳橋。此鎮距北川舊縣城20公里左右。
規劃圖上,未來的北川縣城坐落在安昌河畔,依山傍水,一個非常漂亮的城市。新縣城重建分三步走:第一步,2008年—2010年,完成人口安置,啟動基礎功能和工業園區建設;第二步,2010年-2015年,集聚人口,進一步完善功能和彰顯特色;第三步2015年,提升城市地位和形象建設,拓展功能輻射周邊。
2010年前的建設區域是3平方公里,與第4塊展板圖示相對應的就是行政辦公區(北川羌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醫院),學校文教區(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北川中學),還包括兩個居住生活區、公共服務區和休閑游區。
用藍色圈注的3平方公里是2015年前建設區域,包括兩個商業服務區,體育公園區,居住生活區和山東工業園區。一條觀景水系路線從綿陽方向公路進入,穿過縣城至休閑游憇區(山丘)。河對岸的遠景規劃區與新縣城形成一個整體,地處平壩。
按照公示展板的進程表,已經形成初步方案,並將在本月下旬形成最終方案並上報評審。在近期重點項目投資上,列出了安置住房、文化教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社會福利設施、政權設施、基礎設施共投資193.2億元的項目,其中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投資132億元,民工公寓18億元,北川中學2.58億元。
安昌東選址,城鎮、農村居民點規劃總用地約12.22平方公里(加上周邊環境用地),用地12.22公頃,建築面積266.52萬平方米,人口40371人,可發展用地11平方公里。
選址後的新縣城地處成青、綿茂公路交匯處,交通便利,有利於推進北川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促進山區人口疏解,地處成德綿西翼協調發展軸,綿陽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⑻ 四川北川連續三次地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四川北川連續三次地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一,單說四川可能本地人最了解了,首先四川不是地震就是山洪就是泥石流,那麼真的是運氣不好?真的是多災多難嗎?首先四川之所以會這樣完全是因為四川的地質地貌及位置原因。因為四川的地質原因才會導致地震頻發,山洪泥石流等多發,這真的不是四川的錯,而是所處位置和板塊比較特殊,澳大利亞板塊和尼亞地帶為全球地震頻發地,而最不巧的是四川的所處位置剛好是地震帶,澳大利亞板塊和尼亞板塊一旦發生地震就會直接影響到或波及到四川,這是原因之一。
歡迎討論補充,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歡迎關注!
⑼ 四川的地質特點,
四川是全國地質災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因處在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帶, 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條件和暴雨、地震等誘發因素頻發影響, 使之成為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易發區。汶川大地震更是給四川和全國帶來巨大損失和傷害。本文分析了四川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提出了一些初步的防治措施和建議。
一 四川地質災害的主要特點:
(一) 地質災害分布廣,頻繁發生
四川省的地質災害在地域分布的總體格局是西部多於東部,且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大、成災快、暴發頻率高、延續時間長的特點。災害發生盆周山地多於盆中,河谷多於平壩,工程活動頻繁區多於工程活動稀少區。
據部分統計, 全省現具有一定規模, 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約10萬余處, 泥石流溝3000餘條,危及120餘座縣市所在城區和800多個鄉、鎮,500餘家工廠、礦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損失達數億元, 2007年全省21個市(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生,災害類型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為主,因地質災害傷亡200多人人,直接經濟損失達6億多元。
(二) 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日漸突出
四川省是一個礦業大省,近年來不合理開采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惡化有明顯的上升趨勢, 給礦山企業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由於礦山不合理開采引起了崩塌、滑坡, 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 地表開裂、礦碴泥石流等災害, 如1995 年眉山大洪山芒硝礦在開采過程中, 因其回風巷道穿過了頂板芒硝淋溶帶致使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造成礦區附近余居民缺水;1995 年宜賓維興鎮在採煤過程中,關刀岩坡頂發生地表開裂,形成塌陷帶,前緣發生大規模崩塌。
(三)人類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
隨著四川省各項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基礎設施建設中投資力度加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建等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但同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加深,特別是地質環境的破壞所造成的災害也更加嚴重。 由於大量建設的挖方、填方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邊坡失穩、誘發滑坡、崩塌或形成危岩並導致老滑坡的復活。
(四)季節特徵明顯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四川省內降雨集中分布每年的5-10月, 佔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大量的降雨入滲、浸潤、軟化岩土體,降低斜坡的穩定性。據統計幾乎所有的地質災害暴發均與暴雨及長時間降水有關,特別是泥石流的發生更與降雨關系密切。
(五) 地質災害造成水土流失日益加劇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的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 雖然它的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 但其危害嚴重。
四川省泥石流發生程度高,大、特大規模泥石流的發生是造成省內水土流失的一個重要方面。嚴重的泥石流活動區,土壤年侵蝕模數接近3000立方米/平方公里,強大的侵蝕作用使得溝谷和岸坡重力作用不斷加劇,山地環境退化,森林植被破壞,並致使泥石流多發區失去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洪水和保護水土的能力,水土流失現象也隨之加劇。
二、四川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生物治理措施
生態環境的變化是促使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安寧河上游、雅礱江及金沙江中下游、嘉陵江中上游地段因森林砍伐、開山採石、采礦等活動對原始植被及自然邊坡造成嚴重破壞,從而導致一系列地質災害的發生。為此須採取相應的生物治理措施,恢復生態環境以達到有效地控制和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目的。
生物治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封山育林,恢復植被,提高自然水土保持能力;對陡坡旱地退耕還林,恢復森林植被,減少人類工程活動對坡體自然平衡的破壞;禁止任意採石取土,破壞丘陵和山地地表,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質災害的發生。
2、工程治理措施
(1)防治滑坡的主要措施:消除和削弱地表水及地下水對滑坡形成的影響,採用攔截、 護坡、堵塞方法防止地表水入滲;修建排水溝、滲井等排走滑體內地下水;增大滑體的抗滑力,阻止滑坡的形成,如修擋土牆、抗滑樁或錨拉抗滑樁;改善坡體形態,消除隱患,可採用後緣減載、前緣載入等方法;改良坡體岩土體性質,提高強度,增大穩定性。可採用灌漿、 錨固、釋水等方法。(2)防治崩塌的主要措施:修建護坡、護牆、人工削坡等消除小型崩塌隱患;疏導地表水和地下水,減緩沖蝕及侵蝕(3)防治泥石流的主要措施:攔截、滯流,修建攔砂壩、 攔渣壩,設置停淤場,減弱泥石流的動力作用;減少物質流通,疏導下游;設置排導槽,約束水流,改善溝床平面, 抑制泥石流暴發。總之,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應從多種因素的角度出發綜合考慮,採取生物治理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的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四川地質災害防治建議
1、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到社會經濟的多方面,需在各級政府的統一協調指揮下才能有效的減輕地質災害損失。國土、氣象、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門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互通情報,確保省、市、區縣之間的信息暢通,達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及時掌握雨情、水情、災情,為制定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和防治措施提供正確依據。
2、認真貫徹執行有關政策法規、宣傳地質災害知識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位於易發區內或重要地質災害點附近的單位和群體,要建立地質災害日常監測制度,並按照有關要求隨時上報災害發展情況,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監督檢查。
四川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廣、發生頻繁、危害嚴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艱巨。提高全民地質災害預防意識和知識水平是重要而有效的防災減災途徑,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材料、宣傳欄和發放防災明白卡等方式,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群眾的防災減災能力和地質環境保護意識。
3、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查清地質災害發育分布和危害情況,編寫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具有指導意義。
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並通過對各縣、區地質災害資料的綜合研究,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水平,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指導今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照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輕重緩急,分批分期安排治理,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能夠有序進行,以取得最大防災減災效果。
4、完善各項制度,增強應急反應能力
各縣區要擬定本行政區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落實各項職責。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成立地質災害防治組織機構,實行值班、帶班制度,並按照有關要求隨時上報災害發展情況,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報警和監督。及時掌握地質災害信息。一旦出現地質災害險情,快速組織搶險救災、災民安置、災害防治、重建家園等工作,以減輕地質災害損失,逐步變被動救災為主動防災減災。
5、加強建設用地地質災害評估、杜絕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改造作用強烈,大規模挖山填溝可能誘發地質災害,必須認真做好建設用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非常重要。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建設場地須進行專門的治理,防止誘發新的地質災害。
6、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
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年度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數量的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建立重要的資金支持系統,確保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勘查設計、治理等工作的及時順利進行。
⑽ 汶川和北川為什麼不能重建了
汶川縣城將異地重建 專家稱環境已不適宜人居 本報訊(記者徐一龍)汶川大地震中,汶川縣城的絕大部分建築物並未倒塌,人員傷亡也不慘重,但次生災害已經嚴重威脅到汶川縣城的「生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抗震救災規劃專家組駐阿壩州組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尹稚的報告指出,「汶川縣城已不具備適宜人居的環境」。目前,阿壩州已向四川省遞交報告,考慮將縣城整體搬遷。 這份名為《專家組強烈請求緊急疏散異地轉移安置汶川縣城及部分理縣、茂縣山區鄉鎮受災群眾的建議報告》由尹稚教授執筆。報告建議,汶川縣城已經不具備原址重建的空間面積和環境容量,應考慮異地重建。目前,此報告已送交四川省委、省政府並抄送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昨天,汶川縣縣長廖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縣里非常重視專家的這份報告。「專家說汶川已經是活著的死城了。」廖敏表示,阿壩州也已經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緊急送交報告,申請擇址另建新汶川。 一名駐守在汶川縣城的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現在新址還沒確定,一種說法是,可能在成都 與阿壩州的郊區尋找一塊地方。 據了解,汶川全縣共有人口8萬餘人,其中縣城3萬餘人。目前,在新址尚未確定的情況下,汶川縣城也已著手將縣城的絕大部分居民和附近城鎮的近5萬人轉移到安全地帶。 這一安全地帶被選在從汶川到綿池213國道20餘公里的兩側。汶川縣縣長廖敏介紹說,這一地帶在地震發生後就安置了部分居民,在得到專家報告後,縣里加快了這一長廊的安置點建設。 汶川縣政府一名工作人員向本報記者確認,5萬居民將在6月底臨時安置到這一安全的長廊地帶。汶川新址一旦確定,即將啟動移民工程。 縣城或重回孤島 報告指出,汶川縣地震前原有地質災害點160處,震後截至6月2日的統計已發現新增地質災害點3590處,其中79處新增點已對縣城形成壓迫和包圍之勢,並隨餘震和降雨而日漸惡化,嚴重威脅到縣城已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和全部的對外交通線安全。 報告指出,目前雨季已至,次生地質災害一旦誘發成災,汶川縣將重回孤島狀態。 居民安置地點缺乏 報告指出,目前汶川縣城內,絕大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只剩下十多處理論上可用的房屋,但由於被危房包圍,也並不安全。同時,縣城內極少數可避免次生災害影響的土地上也遍布危房,短時間內無法拆除。報告認為,目前汶川縣較為安全的集中安置點有兩處,一處位於雁門鄉,可安置2057戶,另一處位於七盤溝,可安置1200戶,距縣城分別為3.5公里和4公里。地質調查隊徒步調查證實,七盤溝安置點上游還有5處小型堰塞湖存在,如不排除險情,也無法使用。 至於鎮鄉一級,現在僅綿鎮尚有239畝耕地可用於安置,但也受到山體滑坡和洪水上漲的雙重威脅,留足安全間距後僅能安置2958戶,其餘各鄉鎮已無任何安全之地可用。 地質災害也讓當地居民的農業生產遭到重創汶川縣原有耕地106500畝,地震導致滅失土地42000畝,嚴重損毀48000畝,僅存1萬多畝耕地。如果將居民就地安置,其生存基礎已經喪失,吃飯和飲水都將面臨嚴重困難。 建議汶川建新縣城 專家組同時發現,特大規模的山體崩塌使縣城的兩江六岸盡成裸岩、裸土,構成連綿不斷的巨大沙塵源。每個晴日,午後河谷風溯江而上,整個谷地下起草坡上達雁門均處在沙塵暴籠罩之中,屬重度污染,這些天經歷的最低能見度只有不足百米。所有地質、生態、岩土工程、工程地質專家的共同意見認為,這種情況會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對人體健康構成極大危害。汶川縣城已不具備適合人居住的環境。 專家建議,汶川縣境內受災群眾應該迅速轉移到汶川與都江堰接壤的平原地帶。 報告建議,汶川縣城已經不具備原址重建的空間面積和環境容量,汶川應考慮異地重建。 相關新聞 汶川7萬人因地質災害再次大轉移 據央視報道剛剛安頓下來的汶川縣由於受到新的地質災害的影響,全縣7萬多人昨天開始大轉移。 目前,汶川已進入雨季,下雨對地震中所有脆弱的山體無疑是雪上加霜,整個汶川縣受災群眾正在進行緊急大轉移。昨天下午4點左右,受災群眾從山上趕到安置點,他們一到安置點就住進了帳篷。到昨晚為止,從汶川受災地區到安置點的群眾達到1500多人。由於下雨,轉移速度緩慢,預計今天將達到2000人左右。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