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勘查吳言

中國地質勘查吳言

發布時間: 2021-03-14 17:11:16

A. 地質勘查的中國地質勘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發展

在經歷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和2009年初的探底之後,2010年全球礦業產業復甦的速度比預期增長得更快,盡管此次復甦仍然比較脆弱。
2010年調查的2089家公司的勘探預算總額為112億美元;若包括鈾礦在內,調查的2213家公司的勘探預算總額為121億美元。2010年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排名前10位的國家的勘探投資總額佔全球總投資的69%,其它113個國家只佔31%。
2010年,中國中央管理及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共實現銷售收入1027.18億元,其主要收入來源於地質勘查業務,共561.09億元;其它地勘單位共實現銷售收入1178.56億元,其中礦產開發業務收入745.94億元。可見,不同經濟體的主營業務發展側重有所不同,事業單位以地質勘查業務為主,其它地勘單位更側重於產業鏈中下游的礦產開發環節。2008-2010年,中國地勘單位地質勘查業收入分別為414.07億元、542.49億元和683.1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8.44%。
隨著中國「走出去」固體礦產資源勘查利用市場的快速發展,中國對外勘查業務已開始形成獨立市場,但行業內企業普遍存在整體規模偏小、專業從事境外礦產勘查技術服務的公司為數不多,市場競爭尚不充分,客戶集中,市場仍處於爆發性增長的初期階段。2010年,中國境外勘查技術服務市場以專業勘查技術服務公司為主,占據將近一半的市場份額(45%)。局級地方性地勘單位以雲南省有色金屬地質局、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等20多個局級單位為主。大型礦業公司下屬勘查公司占據了15%的市場份額,相比專業勘查技術公司還有一定的差距。產業研究院地質勘查行業研究員預計,未來5-10年,中國對外礦產資源勘查業務必將在良好的政策支持背景下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勘查企業應以戰略性的眼光率先開拓擴大海外市場,進行原始積累,抓住發展的大好時機。

B. 我是一名法學專業大一的學生,我想報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研究生,請問可以么

北京地大的地質也很OK,至少地理條件就不錯,
你大一就開始准備這種考試了,內
很厲害啦
跨校跨專容業考試其實也OK 的哈,
你要到你想考的學校的研究生院查清楚,自己報考的專業
自己需要考試的書籍,專業課的書籍
一般的數學和英語,政治是必考的。

據我了解,北京地大,研究生院沒有這個專業哈,
本科有
但是研究生院有相近或相關的專業的
你應該在網上好好查查

如果你真的對這方面很感興趣的話
平時可以多讀讀這方面的書的
沒准兒面試的時候加分哈~~

但是還是初試成績更重要一些
把該學的,該考的弄好了,就OK了哈

祝你成功~
也祝你有精彩繽紛的大學生活哈,不要一來就被考研給籠罩啦~~

C. 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國企還是央企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抄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中國地質調查局下屬分幾大板塊,包括區域地質調查機構、專業地質調查機構、綜合研究支撐與公共服務機構、科技創新與技術支撐機構。

D. 我國地質勘查投入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姚華軍王文張潤麗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在傳統地質工作管理體制下,我國地質工作實行的是統一的事業管理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沒有劃分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地質勘查隊伍分別隸屬於多個部門管理;國家對地質工作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計劃的中央直屬事業單位管理;礦產勘查與礦業開發的上下游分離。地質勘查由國家財政投入,地勘單位生產的全部地質成果上交國家,由國家通過調撥的方式供礦山企業無償使用。這種事企混合運行的管理模式,導致了礦產勘查的產業屬性模糊,並使之游離於礦業越來越遠,無法形成勘查開發的良性循環。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多年來地質工作積極探索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地質工作新體制,積極探索建立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頒布及相繼出台的《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等配套法規,確立了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的制度框架,為礦產勘查投資多元化奠定了基礎。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礦業權市場開始建立並日趨活躍,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近年來我國地質勘查投入總體上呈緩慢增長,但投入結構不平衡,與新形勢對地質工作的需要相比有效投入不足,其深層次原因是政府、企業各負其責的地質工作投入機制尚未建立。本文較為詳細地論述了我國地質勘查投入的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的結論和建議。

一、我國地勘投入的主要情況分析

1.地質勘查投入總量、投資來源及變化趨勢分析

1989~2004年,我國實際投入地勘工作總費用總體呈增長趨勢,從1989年的63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290億元(主要是油氣投入增長的影響)。尤其是近兩年,由於受經濟快速增長對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增長拉動影響,全國地勘投入以年均30多億元幅度增長。

1989~2003年,我國地勘行業政府財政(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也逐年增長,從1989年的33億元增加到2003年的近111億元,但是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斷下降,由1989年的1.17%降到2003年的0.45%(見表1和圖1)。

表1地勘工作費用投入變化情況表單位:億元

續表

資料來源:表中「財政支出」和「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兩欄數據來源於《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2004年「財政支出」來源於財政部《關於200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2004年「實際投入地勘工作總費用」數據來源於《中國礦情通報(2004年)》;其他數據來源於《地質礦產統計年報(1989~1998)》和《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

圖1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占財政支出比例圖

從資金來源來看,2003年全國地勘行業地質勘查投入259.76億元,其中國家地勘費投入9.85億元(含礦產資源補償費2.33億元);地方財政資金投入6.24億元(含礦產資源補償費1.85億元);企事業單位投資243.01億元,佔地勘總投入的93.55%;其他資金0.66億元。地勘投入中企事業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政府財政實際投入地質勘查工作的比例逐漸下降(見表2)。

表2不同資金來源地質勘查投入表單位:千元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

綜上所述,一是1989年到2004年,我國實際投入地勘工作總費用總體呈增長趨勢。二是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逐年增長。三是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不斷下降,由1989年的1.09%減少到2003年的0.45%。四是政府財政撥款中投入實際地勘工作的費用比例逐年下降,2003年占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的22%(2003年實際投入地勘工作的財政撥款費用包括國撥地勘費9.8億元、地方財政投入6.2億元和地質調查經費8.6億元,合計24.6億元,占當年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查費總量111.43億元的22%),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主要承擔了事業單位人員支出及扶持地勘單位企業化等改革成本和社會保障功能。五是企事業單位投資佔地勘總投入的比例不斷上升,2003年佔地勘總投入的比例為94%。

2.地質勘查投入結構及變化趨勢分析

(1)地質勘查投入礦種結構分析。

油氣勘查費用自1989年以來持續增長,1999年後增長趨勢變緩,2004年增長迅速,達到254.06億元。從地勘工作費用的專業結構來看,油氣地勘工作費用佔地勘工作總費用的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達到87.44%。油氣勘查費用從1989年的24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254.06億元,增長了11倍多。油氣勘查費用的增長主要依靠好的機制,其勘查費用主要根據石油產量按噸提取並計入銷售成本(見表3)。

表3地勘投入礦種結構情況表單位:萬元

續表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統計年報(1989~1998)》、《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1996~1998年3年統計資料中的統計口徑與其他年份有差別,難以統一分析,因此未列入。

我國非油氣(列入礦種的)礦產勘查投入1989~2003年大體在每年20億元左右,1989~1995年非油氣礦產勘查投入年均為19.7億元,1999~2003年年均為17.5億元。後一階段比前一階段投入年均減少2.2億元。如果考慮到物價上漲、找礦難度增大等因素,非油氣礦產勘查的投入呈相對減弱趨勢。不能分礦種的地質工作投入包括基礎地質工作、綜合研究等無法明確是哪些礦種的地質工作投入,大部分是工作程度很低的地質工作。1989~1995年,不能分礦種的地質工作投入每年平均為23.2億元;1999~2003年平均年投入18.3億元,後一階段比前一階段投入年均減少約5億元。反映了一些風險較大的前期地質工作投入減弱(見表4)。

表4非油氣及前期地質工作投入情況表單位:萬元

續表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統計年報(1989~1998)》、《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1996~1998三年統計資料中的統計口徑與其他年份有差別,難以統一分析,因此未列入。

*「修正值」部分1999年後包括地質調查投入經費。

從資金來源來看,非油氣礦產勘查總投入中主要是企事業投入明顯增加,2003年企事業投入到非油氣礦產勘查資金占非油氣礦產勘查總投資的51.7%;而國撥地勘費在逐年降低,由2000年的14億元降到2003年的8億元,占總投資比例從58.8%降到26.4%(見表5和圖2)。

表5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按來源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統計年報(1989~1998)》、《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

圖2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圖——按來源

從地質勘查投入礦種分布看,2003年能源礦產、貴金屬礦產和有色金屬勘查投資強度比較高,能源礦產投入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貴金屬和有色金屬,三者的投入佔了整個投入的77%(見表6和圖3)。

表6非油氣地質勘查投入表——按礦種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1999~2003)》。

圖32003年非油氣礦產勘查投入分布圖

(2)地質勘查投入地區結構分析。

根據統計數據分析,從2001年開始,西部地區的地勘費總投入連續3年明顯高於東、中部地區,到2003年西部地區地勘總投入為119.06億元,較2002年增加24.73億元,西部地區投資比重較2002年上升了26.22個百分點(見表7)。

表7分地區地質勘查投入表單位:千元

資料來源:《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2000~2003)》。

(3)全國固體礦產勘查登記相關情況的統計分析。

勘查項目基本情況:2003年度全國正在實施的固體礦產勘查登記項目8751個,比上年增加3.80%。全國勘查項目的登記總面積14.22萬平方公里,比上年減少0.97%。東部地區勘查項目2354個,中部地區勘查項目2282個,西部地區勘查項目4115個。勘查項目登記面積位居全國前10名的省份為:雲南省、山東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陝西省、河南省、內蒙古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國勘查項目位居前10位的礦種為:金礦、鉛鋅礦及多金屬礦、銅礦、鐵礦、煤礦、地熱(215個)、鋁土礦、錳礦和礦泉水。正在進行野外施工的8210個勘查項目中,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以下合稱政府財政資金)投資的勘查項目2408個,佔29.33%;內資企(事)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個人和其他(以下合稱「社會資金」)投資的勘查項目5641個,佔68.71%;政府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共同投資的勘查項目161個,佔1.96%。

探礦權人的情況:全國8751個勘查項目為3188個探礦人所持有,比上年增加10.16%。其中內資企(事)業2399個,比上年增加21.22%;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資企業29個,比上年增加70.59%;個人711個,比上年減少1.80%;其他機構49個,比上年減少71.84%。內資企(事)業中,國有地質勘查企事業單位773個,比上年減少4.45%;私營企業269個,比上年增加69.18%;國內其他企業1357個,比上年增加34.22%。

勘查項目的投資情況:全國正在進行野外施工勘查項目8210個,勘查投資為278832.75萬元,比上年增加40.82%。其中中央財政資金49545.06萬元,比上年增加7.12%;地方財政資金40450.84萬元,比上年增加5.92%;內資企(事)業單位投資132553.62萬元,比上年增加52.20%;港澳台商企業投資127.87萬元,比上年減少86.47%;外商企業投資6161.71萬元,比上年增加98.58%;個人投資23280.80萬元,比上年增加142.29%;其他機構投資26712.86萬元,比上年增加108.48%。

二、地勘投入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盡管地質勘查投入總量和政府財政投資地質勘查總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但遠遠滿足不了新時期地質勘查的需求。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不足;由於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不完善,投資環境差,多元化資金投入固體礦產勘查的規模沒有達到應有水平。因此,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增加地質工作有效投入,擴大地質工作規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問題表現如下。

1.地質勘查有效投入總體偏少,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勘工作的需要

當前,資源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我國礦產資源潛力較大,由於地質勘查有效投入不足,礦產勘查工作程度總體還比較低。油氣、煤炭資源探明率不足20%,我國西部地區和管轄海域還有一批勘探新區,東部老油氣區深部還是勘探新領域。尤其是深水領域,國際上油氣勘探已經深入到2000米水深以下,但我國還基本局限於200米以上淺海域。固體礦產勘探程度較低,礦產勘探空白區佔到全國陸地面積的72%,固體礦產勘查僅對8萬多處物化探異常中的1/3進行了查證,對20多萬礦點、礦化點中的1/10進行了勘查評價。尤其是西部地區和大興安嶺地區,礦產勘探程度較低,絕大部分還是勘探空白區,還有大批物化探異常尚未查證。東部地區工作程度相對較高,但一般僅局限於地下500米以上,深部仍有巨大的找礦空間。礦產勘查工作程度低反映了兩個不適應:一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地質工作在摸清資源家底,為國家進行與資源相關的重大戰略決策提供可靠依據方面不適應;二是在探明國內資源,緩解資源瓶頸方面不適應。

2.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投入不足

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投入與新形勢相比明顯不足,導致公益性地質工作規模不適應新形勢要求,作用遠沒有到位。

我國基礎地質調查數量、質量都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大多是20世紀70~80年代完成的,資料總體上比較陳舊,部分地區中小比例尺基礎地質調查還存在空白,大比例尺基礎地質調查薄弱,1:5萬區域地質調查僅完成國土面積的20%,基礎地質數據亟待更新。我國地質工作比較注重單一性的專業發展,缺乏跨學科的集聚和綜合,降低了地質工作對資源、環境問題的綜合解決能力。未能形成像美國的「地球探測計劃」、澳大利亞的「國家四維地球動力學探測計劃」及「玻璃地球」計劃、加拿大的「岩石圈探測計劃」等那樣的大項目。我國區域基礎地質工作基本都部署在岩石出露地區,對第四紀基礎地質、地殼深部地質工作不重視。

海洋地質調查薄弱。我國300萬平方公裏海域的區域地質調查基本空白,總體水平落後發達國家30年以上,與周邊爭議國家相比也有明顯差距。對爭議海區缺乏翔實的地質資料數據,對資源賦存狀況缺乏整體了解。

目前,國家對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總體上仍以20年前的資料為依據,對地下水開發的監督管理缺乏完整系統的動態資料。近幾十年來,我國環境地質調查嚴重滯後,調查精度較低,造成地質環境保護與改善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不能滿足生態環境建設、城市(鎮)化和現代農業的規劃布局需求。我國至今尚沒有開展系統的地下水污染調查,對北方的荒漠化和南方的石漠化缺乏系統的調查和防治對策研究。

由於找礦難度加大,勘查前期投入不足,礦產勘查的工作程度不高等多種原因,導致礦產勘查後備基地短缺,增大了勘查風險,造成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礦產勘查脫節,商業性礦產勘查投資觀望,進而造成開發基地短缺。

3.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的完善尚需要一個較長過程

1999年地勘隊伍屬地化後,國家資金大量退出礦產勘查領域,但市場資本沒有大規模進入(主要是非油氣礦產勘查),地質工作投資規模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由於我國礦業權市場還不完善,風險勘查資本市場還沒有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外商、個人和企業等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我國國有礦山企業沒有形成資源再生產補償機制,導致礦山企業缺乏資源補充能力。大量民營資本、國外資本對礦產勘查市場深感興趣,但由於勘查投資環境差、資源質量差、擔心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不投入礦產勘查。因此,礦產勘查資本遠沒達到應有水平。尤其是非油氣礦產勘查的投入呈相對減弱趨勢,前期地質工作投入不足。考慮到我國老礦外圍、深部、西部空白區等尚有很大找礦潛力,因此,目前非油氣礦產勘查規模總體偏小,還有很大投資空間。礦業投資中開采、加工等下游產業過熱,但礦產勘查尤其是固體礦產勘查等上游產業投資熱情不高。

4.缺乏全國的統一規劃,存在分散管理現象

目前,中央財政撥款開展的地質工作的管理是多頭管理,缺乏統一部署,存在重復立項的現象。由於地質工作主要場所在野外,分散管理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在質量管理和成果管理方面也很不規范,使國家財政投入礦產勘查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5.原有地勘隊伍規模過大,使得投入效益低下

我國龐大的地勘隊伍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當前,地勘單位雖然大部分已實行了屬地化管理,但是原有地勘隊伍的龐大規模沒有實質性改變,導致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實際投入地質勘查工作的比例有限,投入效益低下。2003年,我國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總量約111億元,而其實際投入地質工作的費用占政府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總量比例為22%(含國土資源大調查),財政撥款地質勘探費主要承擔了事業單位人員支出及扶持地勘單位企業化等改革成本和社會保障功能。

三、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盡管目前我國正處於對礦產資源的旺盛需求期,但公益性地質工作規模不足,地位和作用沒有發揮;商業性礦產勘查不活躍,礦產勘查資本遠沒達到應有水平。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缺乏商業性勘查活動的保障。因此,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健全體制,完善機制,加快發展,擴大地質工作規模和服務領域,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建議建立公益性地質工作以政府投入為主、商業性地質勘查以社會資金投入為主的多元投資機制。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要按照部門預算管理要求,將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經常性支出等有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確保足額及時到位,並建立合理增長機制。中央財政要加大重大地質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地質重大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省級財政也要根據本地區的情況,增加對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投入。

政府應通過進一步完善礦業權市場,積極發展礦業資本市場,改善地質勘查市場環境,加強宏觀調控和政策支持,依法保障礦產勘查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等措施,引導和促進各類社會資本投資商業性礦產勘查,實現地質勘查投資多元化。

作者簡介

[1]姚華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2]王文,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3]張潤麗,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

E. 中國地質調查局籌措新成立一個油氣資源調查中心,你知道他什麼時候成立嗎謝謝

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成立於2012年12月27日,是我國唯一一支公益性油氣地版質調查專業隊伍。
中權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是承擔油氣資源基礎性地質調查、重點地區油氣資源戰略調查以及相關綜合研究工作,為國家油氣資源戰略、規劃、管理以及勘查開發提供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油氣地質基礎信息資料和公益性服務的正局級事業單位。

F.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海外班

這個和資源勘查工程普通班級教學內容沒多大區別,只是會額外強化外語能力,為適應國家發展和國家能源戰略需要開設的一個班,現今國家在世界各地有很多資源勘察項目。

G. 中國地質調查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調查局是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版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權、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的自然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和信息服務機構,是擁有專業化地質調查隊伍的事業實體,是國家地質基礎信息資料等公益性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是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者,通過地質調查、地學科技創新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注冊資本:194萬人民幣

H. 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介紹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回查規劃,負責答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地質調查、科學研究和信息服務機構,是擁有專業化地質調查隊伍的事業實體,是國家地質基礎信息資料等公益性產品的生產者和提供者,是國家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者,通過地質調查、地學科技創新和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I. 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什麼關系

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國土資源部的,屬部管局了,中國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應該沒有這個機構。各地方省里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方地質調查院,或歸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或歸國土資源廳

J.  中國地質災害危險性分析

一、危險性分析方法與步驟

(一)分析危險性構成,建立危險性綜合評價模型(圖18-1)

圖18-1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價結構示意圖

(二)建立地質災害危險性指數計算模型,確定各種參數

1.綜合危險性指數(Zw)按下式計算:

Zw=Zwb·Ab+Zwn·An+Zwt·At

式中:Zw為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指數;Zwb、Zwn、Zwt分別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災害危險性指數;Ab、An、At分別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三類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權重。

2.任一類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指數(Zwi)按下式計算:

Zwi=Zli·Ali+Zqi·Aqi

式中:Zli、Zqi分別為該類地質災害的歷史強度和潛在強度;Ali、Aqi分別為歷史強度和潛在強度的權重。

3.歷史災害強度按下式計算:

Z1=G·W·P

式中:Z1——歷史災害強度指數;

G、W、P分別為歷史災害規模、密度、頻次、據表18-1劃分等級,並賦予相應的評判值。

歷史地質災害強度指數的變化范圍為0~1000。劃分為5個等級,並賦予相應的標度分值(表18-2)。

表18-1地質災害規模、密度、頻次等級劃分

表18-2地質災害歷史強度等級劃分

4.地質災害潛在強度指數(Zq)按下式計算:

Zq=(D·AD+X·AX+Q·AQ+R·AR)·k

式中:D、X、Q、R分別為控制地質災害形成與發展的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植被條件、人為條件充分程度的標度分值(具體內容和評判標准如表18-3);

AD、AX、AQ、AR分別為上列4方面形成條件的權重;

k為潛在地質災害判別系數,其值為0或1(在D、X、Q、R四方面形成條件中,若有一方面條件不具備,則該種地質災害就不可能產生時,k值取0,否則取1)。

潛在地質災害強度指數的分布范圍為0~10。劃分為5個等級,並賦予相應的標度分值(表18-4)。

5.評價模型中權重值的確定

在上述計算模型中,需要多方面權重值。為了提高它們的可靠性,每類災害聘請2~4位專家以答卷的方式進行評判;同時選取5~8個典型災害事例進行統計。綜合兩方面結果確定權重值。各方面權重如表18-5。

歷史災害強度和潛在災害強度對於地質災害危險性的作用權重分別為0.3和0.7。

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三類地質災害對於綜合危險程度的權重分別為0.41、0.46、0.13。

表18-3地質災害潛在活動強度控制條件判別表

續表

表18-4地質災害潛在強度等級劃分

表18-5各種影響條件對地質災害潛在強度的作用權重

(三)計算各單元地質災害危險性指數,劃分危險性等級(表18-6)

表18-6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等級劃分表

(四)繪制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布圖、危險性統計表等,在此基礎上分析地質災害的危險水平和分布規律

二、中國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分布特徵

從地質災害危險性指數和災變強度計算結果看,中國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布的主要特徵是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不同地區危險水平相差很大(圖18-2)。

據統計,中國2424個評價單元,危險性指數最低值為0,最高值為8.05(四川省華鎣市)。除青藏高原北部資料不詳外,其餘地區以輕度、中度和基本無災害的微度災害區為主,部分地區為重度災害區,局部為極重度災害區(表18-7)。

表18-7中國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分布統計表

基本無災害的微度災害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閩粵台沿海平原,西北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北部內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地勢平坦,一般發育有很厚的鬆散沉積物,除個別地區有小型滑坡和地面塌陷活動外,地質災害不發育。這些地區不但基本沒有歷史地質災害記錄,而且基本不具備地質災害的潛在活動條件。

圖18-2中國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布圖

輕度災害區主要分布在東北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華北的山西高原,華東的山東丘陵,東南沿海的浙閩丘陵、兩廣丘陵,西北的青海高原、阿爾泰山等地區。這些地區主要地質災害為崩塌-滑坡,局部地區有泥石流。東部和北部、西北部地區地質災害活動背景條件不同:東部地區主要為丘陵、低山,地形切割不劇烈,所以山地災害不嚴重;北部和西北部地區,以高原、山地為主,雖然海拔高程大,地形起伏較劇烈,但氣候乾旱,降水貧乏,且人類活動較弱,所以地質災害較輕。這些地區歷史災害雖有記錄,但規模和頻度較小。它們的潛在災害條件一般不充分,除閩浙沿海和山西高原部分地區,今後時期地質災害有可能進一步發展外,大部分地區將基本維持現狀水平。

中度災害區主要分布在陝北高原、河西走廊、天山山地、川西山地、雲貴高原、南嶺、武夷山等地區。這些地區主要為山地、高原,地形切割比較劇烈,降水比較豐富,部分地區岩溶發育,所以除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比較發育外,有些地區(雲貴高原等)的岩溶塌陷災害也比較嚴重。地質災害活動條件比較充分,大部分地區存在一定的潛在危險性。

重度和極重度災害區主要分布在秦嶺、大巴山、鄂西山地、川滇山地,在這些地區形成比較廣闊的南北向分布的嚴重災害區;其次零散分布在千山山地、燕山山地、太行山山地以及橫斷山、雪峰山、羅霄山、雲霧山、武夷山、天山、喜馬拉雅山的部分地區。縱貫中國中部的大面積嚴重災害分布區,處於中國地勢變化的「第二台階」。這里地形切割十分劇烈,深大斷裂發育,地震活動頻繁,新構造運動特別強烈,降水比較豐富,且分配不均,暴雨頻繁,水土流失嚴重,人類活動對地質自然環境破壞嚴重。所以,這些地區不但歷史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十分嚴重,而且存在很高的潛在危險性。其它分散分布的嚴重災害區,除嚴重災害活動范圍較小外,其它特點基本類同。在嚴重災害分布區內,有眾多局部性或地區性的極重度災害區。主要有遼東半島的千山山地、燕山山地、北京北山和西山、秦嶺西緣、長江三峽、滇北山地、滇西山地等地。這些地區除地形切割劇烈,暴雨頻發外,最突出的特點是新構造活動和人類活動十分強烈,植被破壞嚴重,山體支離破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不但十分頻繁,而且規模巨大,是災害最嚴重的地區。

資料不詳地區主要為台灣和青藏高原地區。該地區不但缺少專門勘查資料,而且區域地質災害背景條件資料也比較貧乏。推測該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屬於輕度至中度水平,部分地區屬於重度水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