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地勘專業委員會

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地勘專業委員會

發布時間: 2021-03-14 07:38:47

㈠ 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穩步推進地勘單位人事制度改革

鄧維東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展現了目前我國地勘隊伍的基本情況,分析了地勘隊伍中存在的職工隊伍老化、知識結構不平衡、地勘單位改革力度不大等諸多問題,從而提出了地勘單位應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職工隊伍的綜合素質等幾點建議。

關鍵詞發展觀地勘隊伍市場機制

1999年是我國地礦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期。國務院37號文件的下發,啟動了地勘工作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40萬地礦大軍融入地方,由「中央軍」改編為「地方部隊」,開始了屬地化管理,企業化經營的艱難歷程。目前,地勘工作的重點仍然是隊伍的生存發展,地勘工作的難點是事業性質企業化行為。地勘工作的焦點是部里不管了,省里管不到。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地質經濟學會環境主業委員會召開學術會議,對於交流思想,溝通信息,相互學習,推動工作,一定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下面,我根據「三北」地區地勘局長研討會議上收集到的資料,就地勘單位人事與工資制度改革問題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供交流參考。

1目前地勘隊伍基本情況

1.1機構及人員

據27個省地勘局資料匯總,截至2003年底共有單位數710個。其中地勘單位414個,其他事業單位179個,公司(企業)117個。

全國地礦系統地勘隊伍現有在職職工16.13萬人,比1998年19.6萬人減少了3.5萬人,離休3788人,退休14.1萬人,其他人員8200人。

在職職工中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的3.1萬人,占職工總數的19%,比1998年減少1.1萬人,從事地質勘查技術人員1.3萬人,僅占職工總數的8%;從事地質市場工作人員1.99萬人,從事多種經營工作1.75萬人,分別佔在職職工總數的12.38%和10.87%。

下崗職工平均數3.5萬人,佔在職職工總數的21.71%。

1.2總收入

2003年預計總收入150億元,人均8.56萬元,比1998年增加44.82%。其中國撥地勘費47.62億元,比1998年增加55.66%;地質市場收入66.10億元,比1998年增加80.42%多;多種經營收入34.88億元,比1998年減少1.05%。人均地勘費從1998年的1.56萬元增加到2.71萬元,增加了74.41%。其中經濟大省,浙江局人均19.2萬元。廣東局人均16.8萬元,江蘇局13.12萬元,貴州局11.72萬元,雲南局10.27萬元,重慶局11.92萬元。

1.3生產增加值

2003年全國地勘單位生產增加值達到48.25億元,人均生產增加值2.75萬元。比1998年2.01萬元增加36.75%,五年平均增加6.46%。

1.4資產及負債

2003年末預計資產總額201.88億元,負債110.09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91.79億元。人均凈資產52.402元。比1998年40.043元增加30.86%,人均經營性資產35.207元。不良資產16.68億元,剔除不良資產後人均凈資產42.881元。

1.5地質勘查投入工作

1998年以來每年地質勘查投入約17億元,主要是預算內資金投入,約佔85%,單位自籌佔13%,外商投入佔2%。

1.6職工工資總額

2003年全國地勘單位人均工資總額11061元,比1998年的7783元增加42.12%,平均增加7.28%,政策性調整工資得到基本落實。其中基本落實或全部落實的有14個地勘局,為調查單位總數的48%;部分落實的有15個地勘局,為調查單位總數的52%,屬地化後共有28個省、市、自治區出台了地方性生活補貼政策。其中全部落實的5個,占總數的19%,部分落實的23個,占總數的81%。

1.7離退休人員經費支出

離退休人員經費支出達到23.6億元,比1998年增長107.3%。離退休人員經費支出佔地勘費總額的比重,由1998年的37%上升到49.53%。

1.8其他資料

據19個省局資料統計,住房補貼資金缺口49.04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加入養老統籌單位數326個,79人;加入基本醫療保險單位數506個,235人;解除勞動關系11人,恢復勞動關系2人。

2地勘隊伍存在的主要問題

地勘隊伍屬地化以來,廣大地勘職工求生存、謀發展、堅定信念,開拓創新,經濟總量保持穩步增長。經濟發展後勁有所增強,經濟運行呈現不少亮點,職工隊伍繼續保持穩定。職工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隊伍結構不合理。職工隊伍老化,知識結構不平衡,人才餘缺並存,缺乏經濟發展急需的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又由於地礦部門是艱苦行業,條件差,待遇低,既難以吸引人才,又難以留住人才。據抽樣調查顯示,屬地化以來地勘隊伍專業技術人才流失約50%。

二是地勘單位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已開始暴露,影響穩定的因素錯綜復雜,特別是下崗職工再就業形勢嚴峻,困難職工加入城鎮「低保」等保障工作有待落實。社保、醫保等誘發的不穩定因素已經成為一些單位制約經濟發展的障礙。

三是改革改制步伐不大,不少單位尚未擺脫事業單位的慣性思維,致使企業改革的力度不大,有的甚至停滯不前。

3今後工作建議

一是繼續深化改革改制。按照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三個堅決」,「三個解放出來」的要求,進一步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把重點放在推進體制、機制和方法的創新上,抓緊實行內部事企分離。總的原則是「戴好事業的帽子、走好企業的路子」。既要充分利用事業單位各項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經濟,又要按照企業的體制和機制運行,增強地勘單位的經濟活力。盡快制定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符合地勘事業單位特點的人事勞動制度改革方案。

二是逐步建立市場機制調節,單位自主分配,職工民主參與,機關監控指導的工資分配激勵與薪酬制度。貫徹績效優先,按勞分配和兼顧公平的原則,拉開差距,使分配向貢獻大,責任重,效益好的群體和個人傾斜,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讓資本、技術,管理、信息、勞動等要素按照貢獻大小參與分配。通過形成激勵約束機制,確保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有資產同步增值,職工收入同步增長,領導幹部薪酬同步提高。

三是提升綜合實力,加快人力資源開發。首先要加大現有職工隊伍的培訓力度,進一步提高業務素質,使之成為地勘單位的經營管理和技術核心;其次要注重人才的引進,研究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發揮人才作用的體制、機制和辦法,使我們常說的事業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要有實質內容,不能成為口號;再次要努力培養復合型人才,造就生產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等三支人才隊伍,為加強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是切實做好關心職工群眾生產生活工作,維護職工隊伍穩定。要重視「4050」人員及弱勢群體的特殊困難,優先考慮這些人員實現再就業;教育引導下崗職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繼續開展「送溫暖」、「交友」、「幫扶」、「扶貧捐贈」等活動,及時幫助基層職工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以上是我的粗淺認識,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㈡ 新時期地質工作目標定位和體制機制研究

錢麗蘇譚文兵王志剛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基本概念

1.地質工作

本研究所提的地質工作是指「大地質」概念,即是在資源、環境並重前提下的多目標、多功能的地質工作。主要包括基礎地質、礦產勘查、水工環地質、礦山地質、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和其他地質等。

2.地質工作分類

在大地質概念界定下,可將其劃分為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兩大類。劃分的依據是視地質工作提供物品的屬性、經營目的(贏利與否)以及工作是否可以計量。凡是提供公共物品、又不以贏利為目的且可以計量的地質工作,均屬公益性地質工作范疇;反之則屬商業性地質工作范疇。

3.地質工作體制

地質工作體制是指地質工作管理機構的設置、地位、職責和內部權責關系及其相關的規章制度的總和。地質工作體制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一般包括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及其職能體制、領導體制、層級管理體制等內容。其核心是各機構間的職、權、責的配置問題。

4.地質工作機制

地質工作機制是指能使地質工作正常、健康有序運行的方法、手段、環節的總和。如地質工作經濟運行機制,反映的是地質工作投入產出關系;地質工作項目機制,反映的是項目的運作方式。在本研究中,地質工作新機制是按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類分別進行的。

二、我國地質工作體制、機制改革進展綜述

1.地質工作新體制的建立為地勘隊伍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運行空間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確立了政企分開的原則,進一步轉變了政府管理職能,特別是在宏觀調控和公共服務方面得到了強化;同時,充分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推動了地勘隊伍自我發展,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在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

2.舊體制帶來的弊端和問題已逐步得到解決

一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觀念得到普遍重視,只是在微觀運作上,政事分開程度不一,效果不明顯;二是突破了原有部門體系的局限,地質工作在國民經濟和地方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備受重視,財政資金支持地質工作的力度逐年加大;三是地勘單位市場化程度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市場觀念、競爭意識和增強自我發展動力與壓力有了明顯改變;四是「兩性」地質工作分開管理,在宏觀上得以實現,但在微觀上大部分仍然混合運作。

3.地勘經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地勘隊伍總體上處境有所改善

據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對24個地勘局2003年地勘經濟指標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地勘經濟5年增長45%,,地勘隊伍人均收入有所提高,只是提高的幅度不一。

4.國家給予的各項優惠政策為解決地勘單位實際困難提供了保障

國務院在1999年地勘隊伍改革方案中明確給予地勘費扶持等6項優惠政策,這對繼續深化地質工作體制改革,轉換機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從6項政策落實情況看,各地情況不一,有些政策在落實和執行中還缺少相關部門的配合和協調。

5.地質工作受到國家、社會的關注程度提高了,地質工作領域越來越廣闊,已涉及國民經濟全過程的方方面面

地質工作新體制建立以來,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關懷,溫家寶總理曾多次對地質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去年,資源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與發展的一個瓶頸,這與地質工作進展密切相關。為此,國務院提出起草「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的意見,充分說明了地質工作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撐有多重要。當然,也正是這種相關性,使得地質工作擁有發揮作用的廣闊空間和領域。

三、地質工作目標定位、體制框架及運行機制

(一)地質工作新體制的目標定位

1.基本定位

地質工作必須符合當今世界發展潮流,必須融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環境中。建立地質工作體制既要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共性規律,又必須考慮地質工作自身的特性和地質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實現側重於內涵式發展的新戰略轉變。地質工作要面向國內、國際,參與到世界地球科學的大潮流中,建立一個統籌兼顧的開放的地質工作體制。地質工作組織、勘查技術和方法與世界接軌,達到技術一流,裝備先進,處於領先地位。

2.近5年改革目標

基本完成政企、政事分開;地質勘查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實現投資主體、勘查經營市場主體多元化;地質勘查成為礦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一體化試點;地質工作投資、融資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政府職能轉變基本到位,公共服務體系建立;中介組織逐步規范,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3.遠期(終極)目標

建立完全由市場主導的地質工作體制和完全競爭的市場運行機制;地質工作投資多元化;健全、完善地質工作市場體系;政府完全退出市場,公共服務完全到位;中介機構規范,行業自律,服務到位。

(二)地質工作新體制框架設計

1.指導思想

本著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設置地質工作管理機構,明確各項職能;公益性地質工作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商業性地質工作在政府宏觀調控引導下由市場主導,完全以競爭機制運作。

2.改革思路

分開運行,這主要是從國家層面提出的體制設計上的客觀要求,但在機制運行上不作硬性要求。比如,在地質工作項目運作上,不同性質的經濟組織既可以承擔公益性地質工作項目,也可以承擔商業性地質工作項目。在項目投資上,國家也可以投資商業性地質工作項目,但投資重點要放在戰略性礦產勘查項目上。當然,政府對地質工作的投入,必須要作為投資或是一種政策性補貼,決不能再像過去計劃經濟時期那樣給予核銷。

分級管理,指的是將地質工作分為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進行管理,地方層面又可分為幾個級次。不同層面分別設置不同的管理機構,履行不同的管理職能。比如,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由中央財政投資、國土資源部統一管理,具體組織實施機構是中國地質調查局。而各級地方政府公益性地質工作則由地方政府財政投資,由省級資源管理部門即國土資源廳負責組織實施,具體實施機構是各省地調院。但從地質工作新體制、新機制建立的要求講,無論是哪一級政府投資,公益性地質工作都要以項目經費形式,採取國家訂貨方式向全社會發布,然後通過招投標形式確立項目實施單位,以提高國家財政投資的使用效率,確保項目質量。

商業性地質工作完全由市場運作。這一市場主要由4類市場構成,即礦業資本市場、礦權市場、勘查勞務市場和礦產品市場。市場主體主要有3方:投資方(投資主體)、產業組織(包括地勘企業、礦山企業和一些私人勘探者等)和中介組織(如探礦權采礦權評估機構、儲量評估機構、勘查設計單位以及行業協會等)。當然,在新舊體制轉型時期,政府仍是市場主體之一,其作用一方面是投資者,另一方面又是市場的監管者。但隨著市場經濟完善程度的逐漸提高,政府將逐步退出市場,主要以監管者身份履行其管理職責。因此,在深化地質工作體制改革中,必須考慮如何形成或建立政府退出機制問題,以確保市場充分發揮基礎作用,同時又要保障社會穩定和事業的發展。

3.地質工作新體制框架設計

地質工作新體制框架設計既要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要求,又要符合我國礦產資源形勢、地質工作規律和特點。設計原則:一是政府宏觀調控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作用的原則;二是確保國家資源安全和資源保障的原則;三是公眾利益最大化原則;四是促進地質工作穩定發展的原則。根據以上定位和原則,地質工作體制基本框架是按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結合地質工作改革實踐以及未來發展趨勢設計的,是客觀的、現實的,也較具科學性。

具體框架是:縱向上,地質工作行業管理實行分級的垂直管理,即國土資源部負責國家地質工作行業管理、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等職能;各省國土資源廳履行本省地質工作行業管理職能,各地市縣國土資源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其轄域內地質工作。橫向上,一些工業部門和油氣公司也有部分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管理職能,如煤炭、有色、化工、建材等部門和3大油氣公司。按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管理的原則,公益性地質工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實施,目前已在運行機制和項目管理上自成體系(見圖1)。

圖1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框架圖

(三)地質工作運行機制框架設計

地質工作運行機制的建立是在地質工作體制框內分別從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兩個方面設計的(見圖2)。

圖2地質工作機制運行圖

圖2說明如下:

(1)地質工作分為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兩大類,分別運行,即投入產出機制不同。

(2)從機制上講,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運作方式不同。公益性地質工作由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並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分別由各自的負責部門組織實施。商業性地質工作由市場主導,企業運作,政府只起引導和調控作用,不再直接進行干預。

(3)商業性地質工作市場體系構成:礦產勘查勞務市場、礦產勘查資本市場、礦權市場和礦產品市場。政府的功能主要是政策引導、宏觀調控、市場監管、信息服務等。

(4)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主體構成:投資主體(商業性地質工作的投資者,包括政府投資)、經營主體(包括國有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地質勘探隊伍、私人企業、個人)、中介(勘查資本中介、礦權和儲量評估中介、勘查技術服務中介、咨詢公司等)。

(5)中介機構受政府引導和監管,同時也履行部分管理職能,但主要是服務。如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立項評估、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階段評價、成果評估和各類咨詢活動等都由中介機構完成,不再由政府承擔。

作者簡介

[1]錢麗蘇,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2]譚文兵,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3]王志剛,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㈢ 國內外地質工作績效評價情況概述

一、國外地質工作績效評價狀況

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在政府績效評估方面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索,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外學者在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效益評價方面也作過長期探索,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鑒的評價思路和方法。如在地質填圖的經濟價值方面,有關學者從成本效益角度出發,探討了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分別估算的方法,對區域地質填圖的經濟價值進行了定量化評估和分析,認為地質填圖的凈收益是非常可觀的。同時也指出了效益量化的困難,地質調查局和其他公益性團體越來越需要顯示其工作必須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指出了評價項目的角度要依項目的遠景和所評價的效益性質來定。

1.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經濟效益研究

英國地質調查局委託RogerTym研究組和其合作夥伴進行旨在評價英國地質調查局對英國經濟的作用,喚起政府、科學界和普通公眾對地調局活動的實際用途與價值的認識和了解;促進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與商業發展,使它在保持提供科學、公開信息的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更多的實際應用和增值業務的專題研究。

該項研究於2003年11月提交了「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經濟效益」研究報告。報告對英國地質調查局產品和用戶進行了分類和分析。通過對8項地質工作項目、17個地質工作的案例來說明其在各領域提供的價值,並指出英國地質調查局所服務的范圍。這些工程包括:大陸架和海岸邊界工程、經濟礦產和地球化學基線工程、可持續能源和地球物理調查、地下水體系和水質量工程、全球地震和地磁學研究工程、沿海地球科學和全球發展機遇工程、國家地質科學信息服務工程等。

根據用戶(產品和服務接受者)對英國地質調查局在經濟和社會效益方面的評價,對用戶提出的意見進行有效分析。最後,分析了英國地質調查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成本及其增值。報告從成本效益角度來分析英國地質調查局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並將效益分為直接和間接效益兩部分。報告將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產品服務對象的評價作為參考,主要是由於地質工作的公益性特點,往往無法採用量化、貨幣化指標來評定。

研究表明,英國地質調查局在2001年為英國所作的貢獻相當於其年度總營業額(既包括政府撥款,也包括市場運作收入)的850~1525倍。這個估算雖然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但可以肯定地說,英國地質調查局的投入產出比大於850。由此看來,地質調查機構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英國地質調查局經濟效益評價中所用的案例分析方法、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評估法等方法都具有借鑒意義。

2.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績效管理

美國地調局是美國內政部所屬的8個局之一,但它屬財政單列局,其預算通過內政部上報,由國會直接批准。美國地調局戰略計劃的制定、產品質量和業績的考核都受GPRA的約束。

(1)戰略計劃。美國地調局在經歷「撤銷」的危機後,在徵求社會各界意見基礎上,於1996年制訂了《美國地調局戰略計劃(1996~2005)》。此後美國地調局召開了200多次定期的利益相關者會議,發動公眾和雇員積極參與戰略計劃的修訂。USGS收到內政部的其他局、其他國家機構、USGS雇員、私營企業、大學社團、環保機構、其他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對戰略計劃所作的書面意見。在USGS內部,戰略小組和其他管理人員也對戰略計劃進行了廣泛而詳盡的討論。USGS將戰略計劃某些子計劃如「礦產資源調查子計劃」提交給國家理事會進行評估,為其戰略計劃的修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年度績效報告與計劃。美國地調局每年都要提交上一年度執行情況報告及下一年度的計劃,例如,2000年美國地調局提交了《美國內政部USGS 1999年度執行報告及2001年度計劃》。據稱,該報告是內政部遞交給國會的第一份官方計劃,其中,1999年度的執行報告是內政部第一次向國會報告USGS的成就。

內政部(DOI)的監察總局(IG)、管理與預算局(OMB)、審計總局(GAO)、國會研究所的「報告卡」以及對內政部《政府績效與成果法》第一個戰略計劃、1999年財政年度計劃和1999年財政年度預算的討論,都強調要減少目標和考核的復雜性和數量,提高業績信息透明度,改善撥款與業績和戰略實施的聯系。內政部負責政策、管理和預算的副部長JohnBerry於1998年4月22日在眾議院資源委員會GPRA聽證會上表示,內政部對USGS取得的成績承擔會計責任、考核和報告責任。隨後,USGS根據法案對戰略計劃作了修訂。USGS戰略計劃的調整,使目標和業績考核數量銳減。這一減少表現為,以前的八項業務活動合並為兩個任務目標,67個「業績考核」合並為兩個長期目標。

修訂後的《美國地調局戰略計劃(2000~2005)》是一本簡明指南,其目的在於幫助內政部及其合作夥伴與用戶開展綜合性科學研究活動,開發質量好且易於理解和使用的信息產品、數據以及評估報告。在新版戰略計劃中,USGS原先的目標和使命已被改寫,以便更清晰地陳述地調局的核心價值與使命,其戰略方向也得到進一步的明確。第一個USGS戰略計劃中的八項業務活動被合並為兩個任務目標,並附有完成這些目標的明確戰略。另外,還討論了影響目標實現的關鍵因素以及與其他部門和機構的交叉關系。

(3)成果評估。USGS為公眾提供客觀、公正和可靠的信息。但地調成果是不可預計的,而且科學往往不是與戰略決策有關的唯一因素。地質調查信息可為提供可供選擇的方案及成果的預測服務,但科學再好,它本身也不一定能達到預期成果。這就要求科學信息的使用者在決策時,甄別這個信息對決策是否有用,衡量決策所取得的成果,最後確定科學成果對達到期望成果的有用性。如果USGS提供的科學成果由於無用或不合時宜而未被利用,USGS需要而且應當承擔責任。這就是為什麼USGS的研究成果要繼續接受內外同行評審,繼續接受客戶和有關方面的調查,USGS項目要進行定期評價,以保證科學成果的質量和及時性。這也是為什麼USGS把戰略和年度工作目標的重點放在為客戶提供科學成果上,從而讓他們能解決國家復雜的土地和資源管理問題,並把自然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同行評審已作為USGS科學出版物的質量標准,並記錄了USGS所有政策歷史。

美國地調局的政策規定,評審分內部和外部兩種,分別由美國地調局和非美國地調局的科學家、技師或專家進行,但前提是他們「都沒有參與所評審的議案、設計、項目或產品」。評審政策規定,對正在進行的項目進行獨立的同行評審,約每5年一次,但其間要與較頻繁的獨立內部管理評審相結合。評估是為了達到以下幾個目的:一是提高項目的會計責任和質量;二是辨別和填充項目的缺口;三是改變或肯定項目方向;四是確定和建議縮減非優先項目;五是確定開展新的優先項目的時機並為其提供相關指導;六是提供能夠用來激勵管理者和科學家的信息。

據了解,美國地調局常常邀請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研究理事會(NRC)對其實施計劃進行評估或對其發展方向開展戰略研究,其中最典型的實例是國家研究理事會2001年出版的《美國地調局未來作用與機遇》、2003年年底出版的《美國地調局礦產資源項目的未來挑戰——對美國地調局礦產資源項目的評述》。這種報告既是一種咨詢報告,為美國地調局未來發展或項目實施提供思路,同時,也擴大了美國地調局在美國國內的影響。

二、國內地質工作績效評價狀況

1.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預算績效考評管理辦法

2004年底,財政部先後下發《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預算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項目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兩個關於部門績效考評和項目績效考評管理辦法的文件。兩個文件是為適應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支出改革的要求,加強項目支出預算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規范財政預算管理而制定的。文件對績效考評的評價依據、評價內容、指標、方法、評價原則進行了規定和說明。其中,部門預算的績效考評是對部門職責完成情況和預算經費使用情況的考評;項目績效考評是對財政資金項目執行情況和效果的考評。作為國家財政專項的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也在執行項目績效考評的范圍之列。目前,國土資源部也已經下發專門文件,要求開展績效考評工作。隨著改革試點的深入,未來大面積推廣公共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勢在必行。

文件的頒發,對今後績效評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但是兩個文件關於績效評價內容和指標只是框架性的規定。由於地質工作具有效益後續性、效益的非直觀性、效益的長遠性和效益的難量化性等特點,導致地質調查項目的立項評價和績效評價工作存在很大困難,迫切需要結合地質工作實際和特點,研究建立具體的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和標准。

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項目績效考評,是指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由各種專項資金安排的行政事業類項目、基本建設項目和其他類項目,運用一定的指標、方法,對項目投產運行後的績效目標、運營情況和效益情況進行綜合考評。項目績效考評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項目實施內容、項目功能、資金管理效率、經濟效益、公共(或社會)效益等方面進行全面、綜合考評。其考評重點是項目預算完成後,對項目績效目標完成情況,以及項目經濟性、效率性、效用性和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等進行考評。一個單位項目績效考評結果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這個單位部門績效考評結果,尤其是以承載項目為主的單位,更要注重項目績效考評工作。

項目績效考評的典型方法有:成本一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費用法、綜合指數法、模糊數學模型法、打分法、使用價值考評法等方法。針對項目考評中的項目類型,考評重點及管理要求,設置不同指標,具體考評分值和權重可進行調整,以進行綜合性考評。根據文件要求,項目績效考評指標包括:項目實施內容績效、功能績效、資金管理績效、經濟效益績效、公共效益績效等指標。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項目的績效考評指標內容歸納後,見表9-1。

表9-1 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項目績效考評指標表

續表

資料來源:《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項目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

2.我國地質領域的效益評價探討

地質領域的效益評價問題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難以解決的課題。公益性地質工作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特點,產出難以貨幣化,且具有重復使用、效益後續等特點。礦產地質工作具有高風險性、長周期性、效益在開發階段才能體現等特點。導致地質工作效益評價存在很大難度。長期以來,我國在效益評價方面做過很多探索性研究,對地質項目的效益評價有很多積累性成果。

我國在礦床技術經濟評價中借鑒了西方的礦床開發效益評價思路和方法,結合我國實際,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方法體系。我國80~90年代中期開展了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理論和方法研究,大規模開展了評價實踐,在礦床和區域礦產資源技術經濟評價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在地質科技進步定量評價方面也做了有益探索。

近幾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地質調查項目技術經濟評價、社會評價方法研究」課題,提出了地質調查項目的社會作用及其貢獻和公益,特別是提出了地調項目公益的概念,以區別一般評價中效益的概念。提供了地質調查項目公益的度量方法,公益的測算時間、范圍和數學模型,建立了一套地質調查項目立項評價的指標體系和地質調查項目後評價指標體系。但是該成果通過實例分析表現出其指標體系在實際工作中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開展了「公益性地質工作社會效益研究」,通過對西安、成都、宜昌、天津、南京等地質調查中心以及部分廳局的實地調查,分析地質工作社會效益。該成果側重於案例評述,缺少相應的量化指標,也沒有提出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

綜上所述,在地質工作效益評價方面,主要進行了以下探索:

(1)用實物工作量,反映地質工作的產出。如:填圖的圖幅數,鑽探工作量等。

(2)用潛在價值反映地質工作的產出。如探明儲量的潛在價值等,後來進一步測算了提取價值等。

(3)通過測算地質工作的後續效益反映地質工作的效益。如:礦產勘查的效益與礦產開發的效益綜合測算,再按比例分配。對於地質災害治理項目,通過計算減少的損失,反映地質工作效益等。

(4)將礦產勘查和開發統一考慮,對礦床進行技術經濟的評價。在這方面,有一整套比較成熟的評價方法和參數。

(5)通過典型案例的評價反映地質工作的效益,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6)運用多層次分析法,綜合確定地質工作的效益等。

(7)專家打分法。

當前,地質工作效益評價方面還存在如下問題:一是我國目前缺乏一套系統的地質工作績效評價依據、評價辦法、評價指標體系;二是缺少從用戶角度的評價方法和實踐;三是缺少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的評價方法和評價示範;四是缺少評估地質調查項目的專業組織。

在原計劃經濟體制下,地質工作的成果無償提供後續部門使用,地質工作內部工作程序也是按照計劃分工開展工作,這種體制決定了每個生產鏈條都通過計劃安排緊密連接,生產者只需按照計劃完成生產任務即可,無須關心後續效益。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原有的地質工作體制也在進行相應的改革探索,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的體制框架已經確立,地質工作必須更加緊密地與經濟建設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因此,新形勢下的地質工作不僅僅是提供地質產品,而更要突出地質產品如何為後續部門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對地質工作效益的評價,也必須向後延伸,結合地質產品的後續使用情況評價其效益。因此,無論從理念上,還是地質成果的表現形式,評價思路和方法,評價指標的設置等都需要創新。

㈣ 地質勘查隊伍改革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賀建委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河南鄭州,450052)

「地質勘查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服務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地質勘查隊伍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仍然擔負著重要的任務。」這是國辦發[2003]76號文件對地質勘查工作和地質勘查隊伍的總體評價。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幾代地質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這支隊伍向國家提交了大量的能源、水資源和各類固體礦產地質勘查報告,使礦業經濟在我國總體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各項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資源嚴重短缺與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日益尖銳,礦產資源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環節,迫切需要通過加強地質勘查工作,提高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形勢要求我們必須認真關注地質勘查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地勘隊伍所面臨的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地勘隊伍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幾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地勘隊伍屬地化後較快地融入了地方經濟,為尋找對我國經濟建設起支撐作用的礦產資源作出了貢獻。但是,當前地勘隊伍在改革和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1.經濟實力較差,資金嚴重短缺

地質勘查工作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地勘隊伍歷史包袱沉重,加上政策穩定性較差,財政撥款基數低,存在人均資產佔有量少、離退休人員比重大、下崗職工多、職工工作和居住環境差、用於地質勘查的實際投入不足等實際問題。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體制因素。由於地質勘查工作長期按照生產任務及經費由國家下達、資金專款專用、地質成果無償交給國家和社會使用的計劃經濟體制運行,造成地勘單位普遍缺乏資金積累,經濟基礎薄弱,設備陳舊落後,可用於經營的凈資產少,基本建設欠賬過多等狀況,從而影響了地質勘查工作的發展。

(2)投入因素。屬地化以後,隨著人均工資增加和全社會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地勘隊伍人員經費支出連續增長,而財政撥款卻沒有同步增加,因此,地質勘查等公用經費支出相應下降。

首先,由於政策性調資使工資支出增加,隨之福利費、住房公積金等附加費用也在增加。國辦發[2003]76號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落實增加工資政策時,要保證地質勘查單位與其他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但不少省在調資經費預算安排中,只按照其他事業單位標準的70%左右撥付經費,造成這些單位不得不擠占其他經費兌現增資。

其次,由於離退休人員的逐年增加,使離退休經費增長過快,而這些經費的增加,同樣也要擠占其他經費。此外,離退休老同志的4項補貼(例如住房、能源、生活和適當補貼)至今沒有落實,老同志意見很大,已形成不安定因素。

第三,地勘單位基地危房較多、位置偏僻是歷史形成的普遍問題。2000年屬地化時,不少地勘單位基地搬遷、危房改造任務尚未完成。屬地化以後,多數地方財政一直沒給地勘單位投入過基建費用,這些單位急需的基建投入同樣也要擠占其他經費。

(3)政策因素。為了使地勘體制向市場經濟轉型過渡,國務院先後頒布了國辦發[1999]37號、國辦發[2003]76號等文件,明確了事業型地勘單位改革的方向——屬地化管理,企業化經營。2000年,「屬地化」倒是在一紙號令下很快到位了。不少人似乎認為,地勘隊伍剩下的只有「企業化」的問題了。因此,只要一提到地勘隊伍改革,「企業化」就會脫口而出。甚至有人把「企業化」簡單地理解為,只要地勘單位全都變成了企業,這支隊伍的改革就算完成了。這種認識上的偏差,也是導致近年來地質勘查工作不斷滑坡、礦產資源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環節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由於國辦發[1999]37號文件中的六項政策措施尚未全面落實,目前地勘隊伍改革和走出困境的希望仍在徘徊之中。例如,國辦發[1999]37號中指出:「地質勘查單位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時,允許其將部分或全部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這是因為國有地勘單位管理體制改革面臨困境,國家才給予了這些優惠政策。然而,由於實際操作的難度很大,批復的周期很長,多數省也沒有像新疆那樣制定出適合本地的實施辦法,因此,這些優惠政策至今無法落實。而這項優惠政策恰恰是解決地勘單位資金積累不足、歷史欠賬過多的最有效途徑。

在預算包乾的情況下,地勘隊伍一方面要應對各項經費支出增長的壓力,另一方面還要承擔因地方政策而使礦業權維護費快速增加的負擔,導致了全國地勘單位擁有的探礦權不到探礦權總數的1/3。例如,勘查空白地也要收取價款;國家出資形成的礦產地,地勘單位不但難以按規定享受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的優惠政策,反過來還要承受因為是國家投資、所以地方也要參與礦業權收益分成等規定,給地勘隊伍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以上這些都是造成地質勘查工作有效投入不足的直接原因,很多找礦前景較好的礦區也因缺少資金而不能盡快取得找礦突破。

2.管理和技術人才缺乏

地質勘查工作原本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由於政策等原因使職工收入普遍偏低。據有關資料顯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地勘行業在全國15個工業部門中人均收入排第2位,而目前卻排在第14位。投入不足和收入偏低,造成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加上退休人員不斷增加,大中專畢業生不願意到既艱苦、收入又低的地勘單位工作,因而造成地勘隊伍近些年人才斷層、隊伍老化的現象比較嚴重。人才資源短缺已成為妨礙地質勘查工作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關於解決上述問題的建議

國辦發[1999]37號文件中指出:「目前,地勘單位可用於經營的凈資產少,設備陳舊老化,離退休人員多,改革難度較大。中央和地方都要對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把地質勘查工作列入政府「十一五」計劃

加大戰略性礦產資源地質勘查力度,盡快探明對我國經濟發展有支撐作用的礦產資源儲量,緩解資源瓶頸約束,已成為全國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因此,建議把地質勘查工作列入政府的「十一五」計劃,以提高人們對礦產資源問題的高度認識,有利於提高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同時,由於地勘隊伍一直是地質勘查的主力軍,因而也可以進一步引起人們對地勘體制改革發展問題的關注。

2.進一步落實國家對地勘隊伍的一系列優惠政策

按照國辦發[1999]37號和國辦發[2003]76號文件精神,在下列問題上應盡快予以落實。

(1)各級財政部門應把國有地勘單位和其他事業單位同等對待,足額安排調標晉級和工資性補貼的預算資金;把離退休人員納入事業單位社會化管理的統一模式。

(2)國辦發[2003]76號文件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給予積極支持,努力解決已實行屬地化管理地質勘查單位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問題。」因此,應把地勘單位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列入地方財政的年度預算之內,解決地勘單位基礎設施建設欠賬過多的問題。

(3)把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的批准許可權,按一定的資金額度部分下放到省級政府,或者盡快制定出符合各省自身特點的實施辦法,以利於提高辦事效率,使國務院對地勘單位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4)由於地勘隊伍困難多、歷史包袱沉重等現實問題,下一步的投入體制應按照「基數不變、增量改革」的模式運行,這是促進地勘隊伍穩步推進改革的可行之路。

總之,建議政府應從政策、資金上加大對地勘隊伍的扶持力度,落實各項優惠政策,讓其從沉重的歷史包袱中解脫出來,輕裝上陣,加大地質勘查力度,為解決礦產資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問題作出更大的貢獻,也為今後的地勘體制改革打下必要的基礎。

作者簡介

賀建委,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副局長,高級經濟師。

㈤ 關於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

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是國辦發〔1999〕37號文件正是提出的,它與原來的地勘單位企業化或經營管理企業化有著重要不同。主要區別在於:這次的企業化經營是以地勘費作為基數不變的情況下提出的,實際上它是一種機制設計,即基數不變意味著為每一個地勘單位構築一個相同的起跑線,從此,干好的單位不再減少地勘費,干差的單位不再增加地勘費,這就是機制。也就是說,在這以前,地勘單位企業化創收,是減輕國家負擔;而實行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之後,其創收就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這個基數不變的政策,雖然在實踐中被突破了,但其實質並未改變,即增加的基數不是出於完成地質工作任務的需要(因為國家已不再向地勘單位下達任務,它的事業職能已經終止),而是出於事業單位員工待遇的需要。

這個機制設計為1999年以後地勘單位發展起了重要推動作用。根據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對原地礦部所屬的31個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的統計,2006年經營收入達到238億元,比1999年增加208%,總資產387億元,比1999年增加106%。

但是,在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的推進中,也遇到了不利於向企業轉化的外部環境。這就是我國進入21世紀之後,原有中小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紛紛改制,職工下崗;仍然存在的國有企業也在大量減員,而新建的民營企業又有我們無法與之對比的競爭力,造成地勘單位多種經營所辦的企業紛紛被擠出市場。面對這種情況,職工對進入企業的看法與過去大不相同。而同期,事業單位不僅沒有減員增效和被民營企業吃掉的壓力,工資福利待遇還不斷提高。一個同級別的退休職工,在事業單位要比在企業多拿一倍退休金。這樣的現實,使地勘單位領導和職工普通產生了不願意轉企的顧慮,使企業化經營的推進出現了嚴重的思想障礙。因而,當前地勘單位企業化的爭論,不是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利益問題。那些論證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應當由事業單位承擔的觀點不值一駁,但是一旦把現有60多萬名地勘職工轉為企業,將會出現極不穩定的因素。可是,如果繼續維持現狀,對我國礦產勘查運行機制的深化改革,進而對提高我國礦產勘查國際競爭力也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必須研究提出新的對策。

㈥ 地學科普網站的網址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http://unit.cug.e.cn/xxzx/2004/index.asp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http://www.cugb.e.cn/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http://geo.jlu.e.cn/new/index.php

成都理工大學http://www.ces.net.cn/

石家莊經濟學院http://www.sjzue.e.cn/

長安大學http://www.xahu.e.cn/

中國礦業大學http://www.cumt.e.cn/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http://web.bjpeu.e.cn/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http://3w.hdpu.e.cn:8080/www/

西安石油大學http://www.xapi.e.cn/index.jsp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http://sess.pku.e.cn/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http://museum.pku.e.cn/index.asp

南京大學地學院http://jw.nju.e.cn/ab/dili/NJ-Geoscience.htm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http://202.117.105.63/jxyd/models/cn/index.htm

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http://gs.sysu.e.cn/

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暨研究所http://www.gl.ntu.e.tw/

台灣師范大學地球科學系http://www.geos.ntnu.e.tw/home/

中南大學地學與環境工程學院http://202.197.67.197/dxy/index.asp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學院http://gzy.kmust.e.cn/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http://mgg.tongji.e.cn/chs/

中國海洋大學http://www.ouc.e.cn/index.htm

浙江大學理學院http://www.css.zju.e.cn/chinese/index.php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http://geoscience.lzu.e.cn/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http://dqkx.yangtzeu.e.cn/

雲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地球科學學院http://crees.ynu.e.cn/o/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http://www.nigpas.ac.cn/new/index.asp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http://www.igsnrr.ac.cn/index.jsp

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http://www.irsa.ac.cn/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http://www.igcas.ac.cn/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http://www.ivpp.ac.cn/ivpp/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http://www.itpcas.ac.cn/default.asp

中國科學院http://www.cas.cn/index.htm

中國工程院http://www.cae.cn/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http://www.eq-igl.ac.cn/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http://oa.seis.ac.cn/BalanceOA/nets/index.asp

各地震局、中心、所網站http://oa.seis.ac.cn/BalanceOA/nets/html/link.htm

地質力學研究所http://igm.cags.ac.cn/

中國地科院地質研究所http://igeo.cags.ac.cn/ciog/c_index.htm

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http://www.bigm.com.cn/

桂林礦產地質研究院http://www.rigm.ac.cn/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http://www.karst.ac.cn/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http://www.ccri.com.cn/index_zhuye.asp

長春黃金研究院http://www.ccgri.com/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http://www.calre.net.cn/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http://www.gig.ac.cn/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http://hbgt.zsxx.e21.e.cn/

二、地調局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http://www.cgs.cn/

中國地質局發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cgs.gov.cn/

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http://www.yichang.cgs.gov.cn/

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http://www.tianjin.cgs.gov.cn/

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http://www.cheng.cgs.gov.cn/

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http://www.xian.cgs.gov.cn/

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http://www.nanjing.cgs.gov.cn/

沈陽地質礦產研究所http://www.shenyang.cgs.gov.cn/

中國地質科學院http://www.cags.net.cn/

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http://www.cigem.gov.cn/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http://www.gmgs.com.cn/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http://www.qimg.cgs.gov.cn/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http://www.agrs.cn/cms/website/AGRSOUT/index.jsp?siteId=1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http://www.ffs.cgs.gov.cn/

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http://www.cniet.com/

中國地質科學院探礦工藝研究所http://www.cgiet.com/allinone.asp

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http://www.chinaimm.com/news/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http://www.gjkc.com/

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http://www.bjiee.com.cn/shouye.htm

中國地質博物館http://www.gmc.org.cn/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http://www.ccsd.org.cn/

三、地質信息

中國地質學會http://www.geosociety.org.cn/index1.htm

中國地質圖書館http://www.cgl.org.cn/

地質出版社http://www.gph.com.cn/

全國地質資料館http://nga.mlr.gov.cn/

地質礦產資源信息共享系統http://www.sdinfo.net.cn/gmrs/

中國地質科學數據網http://www.wdcgeo.net/

地質調查成果信息服務http://www.drc.cgs.gov.cn/chengguoc/GeoProct/Default.htm

全國地質資料目錄查詢http://nga.mlr.gov.cn/search.htm

湖北地質資料目錄查詢http://www.hblr.gov.cn/CGML/SEARCH.HTM

超星數字圖書館http://www.ssreader.com/

中國期刊網CNKI數字圖書館http://210.45.97.5/jx/gycnki/bao/cnkibao5/cnkiGNW01.htm

萬方數據資源系統http://www.wanfangdata.com.cn/index.asp

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

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網http://infos.mlr.gov.cn/infocenter/depzykj/index.aspx

中國金屬商務網http://www.ldmetals.com/

中國西部礦業市場http://www.westmineral.com/

中國礦業聯合會礦產勘查分會網http://www.chinaexplore.com.cn/home1.shtml

中國非金屬礦信息網http://www.chinanmm.com/

中國礦權交易市場http://www.chinamineral.cn/

中國礦產資源網http://www.chinamr.net/

上海有色金屬網http://www.smm.com.cn/

中國礦業網http://www.chinamining.org/

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http://www.calre.net.cn/xh/index.htm

中國農業地學網http://www.caeg.org/

世界地質公園http://www.worldgeopark.org/Chineseindex.html

四、管理部門

科學技術部http://www.most.gov.cn/

國土資源部http://www.mlr.gov.cn/GuotuPortal/appmanager/guotu/index

湖北省國土資源廳http://www.hblr.gov.cn/

襄樊市國土資源局http://www.xfgt.gov.cn/

黃石國土資源局http://dkj.huangshi.gov.cn/

武漢市國土資源管理局http://www.digitalwuhan.gov.cn/index.asp

荊州市國土資源局http://www.jzgt.gov.cn/

宜昌市國土資源局http://www.yclr.gov.cn/

十堰市國土資源局
http://gtzy.shiyan.gov.cn/

荊門市國土資源局http://www.jmlr.com/

黃岡市國土資源局http://www.hggtzy.cn/

鄂州市國土資源局http://ezguotu.ezhou.gov.cn/

河南省國土資源廳http://www.hnblr.gov.cn/

陝西國土資源廳http://gtzyt.shaanxi.gov.cn/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http://www.gdlr.gov.cn/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http://www.sddlr.gov.cn/index.htm

五、地勘單位

湖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http://www.hbdk.gov.cn/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http://www.hndkj.org.cn/

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http://www.sxdkj.gov.cn/

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http://geo.hainan.gov.cn/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http://www.hndk.hunan.gov.cn/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http://www.nmgmr.gov.cn/lsyg.htm

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http://www.qhsdkj.com/

山西地礦http://www.sxdkj.com/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http://www.jxdkj.gov.cn/

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http://www.bjdkj.gov.cn/

甘肅地礦局http://www.dkj.gansu.gov.cn/

湖北省地質調查院http://ddy.hbdk.gov.cn/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http://www.chinaexplore.com.cn/kx/YouSeDZi.htm

河南省地質調查院http://www.hnddy.com/h-hang/suzi-8.htm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http://www.sxsddy.com/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http://www.qhsddy.cn/index_cn.asp

寧夏地質調查院http://www.nxgs.com.cn/

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http://www.sigs.com.cn/cn/

江蘇省地質調查研究院http://www.jsgs.com.cn/

山東省地質調查院

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http://www.bjdkj.gov.cn/ddy.htm

廣東省地質調查院http://www.ggs.gov.cn/

浙江省地質調查院http://www.zjgs.cn/

福建省地質調查院http://www.fjddy.com/INDEX.htm

gov.cn/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http://www.sxnu-geo.com/

四川省核工業地質調查院http://www.scjgxx.gov.cn/company/mobon2/index.asp?ep_id=258&mb=1

中國煤炭地質http://www.ccgc.cn/index1.htm

中國冶勘http://www.chexenb.com.cn/main/main.php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二局http://www.chinaykej.com/aboutus.asp

核工業地質局http://www.bog.com.cn/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http://www.cags.net.cn/cshweb/

湖北省鄂西地質基礎工程公司http://www.exjc.net/

六、相關領域

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http://www.rsgs.ac.cn/

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http://nfgis.nsdi.gov.cn/default.asp

國家測繪局http://www.sbsm.gov.cn/

國家海洋局http://www.soa.gov.cn/

中國氣象局http://www.cma.gov.c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ttp://www.nsfc.gov.cn/nsfc/desktop/nsfcc20052.aspx@tabindex=450&modelid=258.htm

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http://www.cagis.org.cn/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http://www.casm.ac.cn/index.php

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mapgis.com.cn/

北京超圖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http://www.supermap.net/

七、地學期刊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http://202.98.18.60:86/

地球科學http://www.earth-science.net/

八、其它地學網站

世界各國地質調查機構網址http://www.cgs.gov.cn/Netscape_web/F-Netscape.htm

地學網站大觀http://www.gszj.org/geoweb/geomag.asp

多來米中文網地學網頁http://dir.myrice.com/science_technology/geography/

網站大全地球科學http://www.oa18.com/wz/science_technology/geoscience/
夠了嗎?

㈦ 地質工作的基本歷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確定了「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的建設」的方針,地質學和地質事業贏得「建設的尖兵」的地位而備受重視,從而開始其大發展的歷程。

(一)地質工作管理機構的建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任命委員21人,李四光任主任委員,尹贊勛、謝家榮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負責統一規劃全國地質工作,並適當集中全國地質學家解決國家建設的迫切地質問題。同年11月,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討論了四個問題:中央地質機構的組織;中央與地方地質機構的聯系;地質教育;1951年的工作計劃。會議明確提出,應人力物力集中解決煤、鐵、石油和有色金屬的資源問題。並建議地方地質機構應受當地人民政府及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雙重領導。

1951年,300多名地質工作者組成84個地質隊分赴全國各地區調查,其中東北地區仍為工作重點。至1952年,全國地質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包括80多個項目在內的地質工作計劃,對5000多平方千米的國土做了地質調查並繪制出圖件,鑽探進尺總計達到3萬余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地質部,任命李四光為部長,何長工等為副部長,以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使地質工作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迫切需要。地質部成立後,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隨即撤銷。在成立地質部的同期,重工業部、燃料工業部等有關部門,也先後相應地加強了各自的地質機構。中國科學院成立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強調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開展科學研究;接著成立古脊椎動物研究室。1952年,在院系調整中建立了北京地質學院和東北地質學院;各大學地質系擴大招生;建立專科學校;幾年後又建立成都地質學院。20世紀50年代初,與地質相關的北京礦業學院、北京石油學院等也建立了。從1952年起,先是各大行政區,後來是各省先後建立地質局,組織勘探隊。至此,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基本完備。

(二)地質工作的大轉變

1952年11月,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地質工作開始大轉變。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制定1953年地質勘查計劃,這是中國地質工作第一次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此地質工作納入了國家計劃的軌道(夏國治,程裕淇,1990)。

1953年,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執行。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共有四項:第一,保證五年內開始新建企業的設計所必需的礦產儲量;第二,加強對某些以前沒有發現或者很少發現的和目前特別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和地區上分布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第三,有計劃地開展全國礦產的普查工作,進行部分的區域地質調查等工作,保證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並為第三個五年計劃所需的礦產儲量准備資源條件;第四,加強水利資源和綜合流域開發的地質勘查工作,保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要水利工程和水力發電工程所需的地質資源,並為第二個五年計劃所需的水力資源開發做好准備工作。為此,五年內計劃探明可供設計的煤的礦產儲量202.7億噸,鐵的礦產儲量24.7億噸,計劃完成地質勘探鑽探工作量923萬米,提供地質勘探工作經費16.7億元(夏國治,程裕淇,1990)。

為了順利完成「一五」計劃所規定的地質工作任務,地質部將60%的技術力量保證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及煤炭的重點勘探任務,以16%的力量有重點地進行普查。「一五」計劃開局之年,77%以上的地質人員到了野外,即使以科學研究任務為主的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也派出了大量科技人員密切配合。

「一五」計劃期間,共完成了74種礦產的勘查,有64種取得了可供工業設計使用的儲量。與1949年相比,銅的儲量增加了14倍,鉬的儲量增加了50倍,石油的儲量雖然不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但仍比1949年增長了32.5倍,而且還開始了200萬平方千米的石油地質普查(夏國治,程裕淇,1990)。

(三)地質普查的全面展開

從1954年開始,地質普查工作全面展開,為此,地質部成立了普查委員會,組織了44個普查隊共2000多人,在20個省(區、市)的120多個縣的范圍內展開普查工作。至1955年,地質部所完成的普查工作量已由1953年的8%增長至20%。到1956年,地質部所屬各地質隊均已將二分之一以上的技術力量投入普查工作中。

1955年,地質部根據國務院決定開始承擔石油普查任務。1955年春節前後,地質部召開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組成5個石油普查大隊,會同燃料工業部分別在准噶爾、柴達木、六盤山、四川等地進行大面積的石油普查,並強調運用地質理論指導探尋石油的重要性。同時,地質部還在華北平原進行了石油普查,並抽調技術骨幹充實各石油普查大隊的力量。1956年,石油普查規模進一步擴大,地質部派出14個大隊與地球物理探礦等隊伍配合,普查了新疆、柴達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四川盆地、鄂爾多斯、貴州、廣西等面積達40多萬平方千米的地區。

1957年,地質部做出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決定,將找油的重點從西部轉移到東部各盆地。「一五」計劃結束時,找到的可能儲油構造累計達256個,有的已經鑽探出原油,為大慶等油田的勘探開發奠定了基礎(夏國治,程裕淇,1990)。

除油氣資源外,區域地質調查和其他礦產普查也大規模地展開並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幾十個具有工業價值的新礦區被發現。

(四)地質工作的曲折發展

1958~1965年地質工作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道路。一方面,地質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完成了1:20萬綜合區域地質調查面積43萬平方千米,開展了1:5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試點工作,出版了1:300萬全國水文地質圖及其說明書;在礦產勘查方面,全國共發現各種礦產的礦點10萬多個,探明有相應儲量的礦種93種;在工程地質方面,地質部與水電部共同完成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階段及壩區施工階段的工程地質勘探任務,完成了長江三峽初步設計所要求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另一方面,在那一特殊的歷史時期,不尊重客觀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大計劃,也使這一時期的地質工作遭受了挫折。1958年,地質部門的23種主要礦產儲量的年計劃指標不斷加碼,分別超過國家批准計劃的1倍,有的甚至達到10倍。1959年和1960年仍然延續了這種躍進的勢頭。與此同時,地質工作出現了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講必要的程序忽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現象。這些都給地質工作帶來了損害。

1960年冬,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從1961年至1963年,國民經濟進入連續3年的調整時期。地質部也從1961年起,總結「大躍進」期間地質工作的經驗教訓,部署調整工作,並組織地質工作者對地質工作的性質、特點、規律、內部工作關系進行大討論。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地質工作逐步恢復了正常秩序,並開拓出若干新的工作領域。

這期間,地質部重點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①加強重點礦種和礦區的勘查工作。一是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會同石油工業部在大慶長垣組織石油勘探會戰,同時開展外圍地區的普查勘探工作。二是加速勘查鉻礦資源。三是集中力量組織長江中下游各省協作,重點加強銅、鐵礦等礦產的勘查工作。②加強三線戰略後方的地質工作。地質部門根據黨中央關於加強三線建設的指示,對二線、三線地區和戰略後方的地質勘查工作做了相應的加強。③加強與發展農業有關的地質工作。④加強地質科學研究。新建了一批地質科研機構,出版了一批水平較高的科學專著和論文報告,「以任務帶學科」,強化了為國民經濟服務並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學術氛圍活躍,大地構造學領域的地質力學、多旋迴學說、地窪學說、斷塊學說、地殼鑲嵌波浪運動說等學派之間展開了爭鳴。⑤開辟了新的地質工作領域。如海洋地質工作、特種非金屬礦產的找礦勘探工作、地震地質工作以及第四紀冰川和現代冰川、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地質考察、核爆試驗場工程選址等(夏國治,程裕淇,1990)。

(五)地質工作的艱難前行

「文化大革命」期間,地質工作像國民經濟其他行業一樣遭受了嚴重的挫折,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地質工作者頂住壓力、排除干擾,地質工作艱難地前行。

一方面,地質工作遭受嚴重挫折,主要表現:地質教育事業損失慘重,北京地質學院先遷湖南石門,再遷湖北江陵,最後落戶武漢,遷徙過程中人才流失、物資毀損,地質院校停止招生達五六年之久;地質工作管理機構合並撤銷,研究機構下放管理,給地質工作帶來巨大損失;探礦機械、地質儀器等工廠長期處於半停滯狀態;地質工作隊伍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全國地質工作技術人員由1966年末佔地質職工隊伍總數的19.1%,下降到1976年末的12.5%,雖然絕對數有所增加,但所佔比例急劇下降,造成隊伍結構的嚴重不合理,給地質工作帶來了長期難於解決的負擔(夏國治,程裕淇,1990)。

另一方面,即使是在這樣嚴重的困難局面之中,地質工作仍然在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以及開闢地質工作新領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地質工作在困境中艱難前行。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先後完成了青海等地的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過半數的省市進行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出版了中國第一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正規圖件。在礦產勘查方面,石油、天然氣勘查取得多處突破,分別在隴東、蘇北、任丘以及南黃海、北部灣、珠江口、東海等地或構造見油、見氣,確證這些地區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或構造鑽獲日產千噸的高產油井,發現古潛山型油氣藏;鐵礦勘查也獲重要進展,基本摸清了中國貧、富鐵礦的類型、特點、分布規律、儲量及潛在儲量、冶選性能等;其他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的勘查取得許多新的發現,陸續發現和勘查了一些新的金礦、銅礦、稀土礦、鉑族礦、鉻礦等以及新的鹽礦、重晶石礦、天然鹼礦和許多非金屬礦產的新品種。在水文地質普查方面,一部分水文地質普查隊伍實行「工改兵」的制度,組建了基本建設工程兵水文地質普查部隊,普查部隊完成了350萬平方千米普查面積中工作條件最艱苦的190萬平方千米的任務。在開拓新的地質工作領域方面,地熱地質勘查、航空地質和航空綜合地球物理勘查以及將計算機應用於地質工作之中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地質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包括編制出版1:400萬中國地質圖和1:500萬亞洲地質圖,中國地質礦產圖集,1:300萬中國海上及海域地質圖等,以及稀有元素礦床類型及其成礦特徵的系統總結、三峽工程、寶成鐵路沿線環境工程地質科研工作成果等。在對外交往方面,恢復了中國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中的會員國地位,對中國學術界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起到了重要的示範作用和促進作用(夏國治,程裕淇,1990)。

(六)地質工作迎來勃勃生機

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的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迎來了科學發展的春天,也給地質工作帶來了勃勃生機,地質工作真正轉移到了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地質工作的指導思想進行了撥亂反正,明確提出地質工作要實行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工作方針,要把根本出發點放在提高地質找礦效果和地質工作的經濟、社會效益上。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的調整。為了加強地質工作的領導,1979年,國務院決定,撤銷原國家地質總局,恢復建立地質部,為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監督管理,1982年地質部改名為地質礦產部;各省(區、市)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為以地質部為主的雙重領導;冶金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石油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及建材系統下屬的地質隊伍也相繼收回改為相關部委為主的雙重領導。

地質工作隊伍的表彰和激勵。地質部門先後三次評功授獎,表彰勞動模範、找礦有功單位和人員以及模範政治工作者等;為調動知識分子鑽研技術的積極性,地質部門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為知識分子評定和晉升技術職稱。與此同時,地質隊伍的結構得到優化,截至1985年底,地質部門隊伍41.8萬人,技術人員的比例由1978年的16%上升為20%,隊伍素質得到改善(夏國治,程裕淇,1990)。

學術交流活動的恢復和發展,地質科研工作得到加強。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舉行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大會和學術報告會,會上為40名從事地質工作50年以上的老地質工作者頒發了榮譽證書。這一年,中國地質學會會員發展到4萬多人。按照中央「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地質部門將科技工作重點放在為解決經濟建設和地質工作的關鍵性項目上,調整不同層次科研機構的分工協調以及地質隊、科研機構和院校之間的橫向聯合。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區域地質調查和重點礦產的普查方面。在區域地質調查方面,至1985年底,1:20萬地質調查完成了全國應測面積的88%,完成1:50萬、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922萬平方千米。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批重要基礎地質成果:出版了《中國地層》、《亞洲地質》、《中國古地理圖集》、《中國構造體系圖》等一批高水平的專著和圖集。通過全國范圍內的普查,發現了值得進一步工作的礦產地600多處,其中預計可達大中型礦床的約300處。有97種礦產新增了探明儲量,平均每年擴大規模的礦區135個。在南海珠江口、東海獲得日產291立方米、174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在塔里木盆地獲得日產1000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從而為海洋石油鑽探和塔里木盆地石油普查打開了新局面(夏國治,程裕淇,1990)。

㈧ 淺談構建和諧地質圖書館

趙可錄

(中國地質圖書館 北京 100083)

摘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必須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沒有和諧就不可能有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就不可能確保社會的政治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地質圖書館是社會的一個基本細胞,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 和諧 發展 圖書館

構建和諧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針對改革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提出的戰略決策、宏偉目標和重大任務,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偉大實踐。

1 以地質精神孕育和諧

地質精神濃縮了地質文化,是圖書館發展的靈魂。一個經過長期積累和發展的地質精神,可以引導職工、激發職工的鬥志,使全體職工自覺為單位的發展盡心盡力。一曲「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唱響了地質人不畏艱難,甘於奉獻的心聲,從此,地質精神也在櫛風沐雨、風餐露宿中不斷發揚光大,走過了充滿坎坷的發展之路。就是靠著這種精神圖書館人同全國地質工作者一樣步入了開拓創新、快速發展的軌道,逐步形成了如今的「愛館、敬業、圖新、奉獻」的圖書館精神文化。圖書館精神得到了升華,增強了職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呈現了昂揚進取、和諧並進的良好局面。

2 以技術創新推動和諧

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也是構建和諧的助力。圖書館主動作為,積極融入地質工作主流程,把學科服務和情報研究作為重點抓手,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法,提高對外服務水平,初步構建開放式服務新模式,受到讀者以及主要用戶單位的好評,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一是積極引入市場思維,樹立開放服務和全員服務的理念,開展學科館員服務。把調研了解需求、宣傳文獻資源、資源利用培訓與學科館員上門主動服務相結合,既找准了服務需求點,同時還不斷挖掘用戶潛在需求,提高了服務效益、效果和效率。二是積極開展「4+9」聯創齊爭活動。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區域聯動、共同進步為原則,通過開展文化聯建、資源聯用、科普聯動、公益聯做等活動,主動為西部地區有關單位地質找礦突破做好服務和支撐。三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路技術,推進全方位開放式服務,實現5W服務目標。通過改造網路機房,升級網路帶寬,開發統一檢索平台,推廣應用VP N技術,聯合聯機編目,讀書網站和科普網站建設等,遠程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四是開展情報研究,擴展服務廣度、深度,不斷滿足多領域多層次的需求。近幾年圖書館相繼成立咨詢服務室、綜合研究室、文獻情報室和成果研究室,陸續推出了《國外地學動態》、《地學文化動態》(入選部領導內參)、《地調輿情》和《非常規能源信息》,以及系列情報研究成果,不斷滿足讀者知識化、學科化、個性化等多層次需求。五是積極推進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在服務過程中,我們充分認識到,文獻資源的消費者,同時也是文獻資源的生產者,如能推動作者、用戶單位、編輯部和圖書館的共建共享,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共贏局面,將建成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完整的服務格局。目前圖書館已與全國地質單位及相關的40多家單位達成了共建共享協議。這一系列的工作創新,都是圖書館人相互學習、相互研討、共同提高的結果。正是由於這種不斷地創新,才使人們不斷地追求進步,在和諧中不斷追求新的目標。

3 以發展促進和諧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之道。不發展、慢發展難以安居樂業,不全面、不協調發展難以和諧穩定。社會上之所以存在這樣那樣的不和諧問題,歸根結底就是發展的問題。構建和諧地質圖書館,就必須把發展作為中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滿足職工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職工的生活水平和質量,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為構建和諧圖書館建設提供物質基礎。一是完成了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轉型,基本實現了「館藏資源數字化,數字資源網路化,辦公管理自動化」的第一階段目標。二是業務能力顯著增強。文獻資源保障能力顯著提高,服務創新效果明顯,情報研究逐步加強,科普工作扎實推進,文化與成果支撐初顯成效。三是項目工作取得跨越式發展。廣開渠道,積極爭取各類項目,項目收入三年翻兩番,不斷增強圖書館的環境和條件保障能力以及經濟實力。四是管理水平更上台階。通過推進層級管理體系,開展和通過質量認證,編制與實施業務規劃,修訂完善規章制度,改革人事制度和工作績效,管理不斷規范化、科學化和精細化。就是靠著這種「聚精會神抓經濟、一心一意謀發展」的韌勁,圖書館在基礎建設、職工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發展凝聚了人心,發展匯集了智慧,發展推動了和諧的進程。

4 以平衡求得和諧

公平與效率是人類經濟生活中的一對基本矛盾,又是社會主義的兩大基本價值,構建和諧地質圖書館,必須在公平與效率問題上尋找平衡。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社會發展,既需要公平,也需要效率,但公平與效率相比,公平比效率要更重要。堅持效率優先、注重公平,這說明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堅持效率優先,把物質財富的「蛋糕」做大,為公平提供物質條件,才有可能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公平。一是職工面貌明顯好轉。通過廣泛開展調研交流和務虛研討,加強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廣大幹部職工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轉變,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主動意識明顯增強,幹部職工團結合作,風清氣正,單位充滿生機活力。二是隊伍素質與結構明顯改善。通過完善工作與激勵機制,出台隊伍建設規劃和意見,開展崗位遴選和中層競聘,加強教育培訓,合理引進緊缺人才,逐步提高隊伍素質,改善人才結構。三是把業務拓展與鍛煉隊伍相結合,通過項目工作、館長課題和業務支撐等,為人才成長提供發展平台,不斷提高隊伍的業務能力,推動業務團隊的建設。這些成效既體現了尊重人才,又較好地兼顧了各方利益,呈現了「單位是我家、興旺靠大家」的良好局面。

5 以穩定保證和諧

穩定是發展和構建和諧的基礎。一個單位只有穩定,才能匯集一切積極因素把各項工作做好。多年的實踐告訴我們,保持隊伍穩定,關鍵是要以人為本,只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深入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職工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為重點,運用溝通協調、說服教育、示範引導等方法,讓職工全面了解國情、部情、局情和館情,並誠心誠意為職工解決實際困難,才能保持隊伍的穩定。地勘單位的工作特點就是點多、線長、面廣,不確定因素較多,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項目部,做到井隊,及時掌握職工的思想動向,及時了解職工群眾的敏感問題,及時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保證思想教育工作的切入點准確,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構建和諧地質圖書館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在構建和諧的過程中,肯定會存在很多不和諧的音符。毛澤東曾經精闢地說過,我們的事業為什麼能夠勝利?不在於純,而在於不純。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是和而不同、豐富多彩。構建和諧地質圖書館也是如此,不僅要在發展中構建和諧,還要尋求更高層次的和諧。因為我們所追求的和諧地質圖書館應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有效協調的、不斷創新和健全的、穩定有序的集體。

參考文獻

孫君,白雪華,馬立新.2007.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地勘」[A];資源·環境·和諧社會——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

明鐵磷.構建和諧地勘單位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09年2期

武建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推進和諧地勘單位建設[J].科技致富向導,2011年23期

㈨ 劉文的主要作品

2006年,撰寫學術論文《唐代詠史詩的時代特點》 發表於中文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並獲2006年度學院科研類單項獎;2007年,調研論文《農村小水電企業電力體制改革初探》 發表於國家核心期刊《中國水能及電氣化》(2007年第9期),獲獎成果編號:NO.:11-221-23;2009年,調研論文《構建地勘單位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思考》 發表於國家核心期刊《安全》(2010年第2期);2010年,調研論文《提高企業工人技能素質的思考》 發表於國家核心期刊《當代職業教育》;2011年,學術論文《在實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加快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榮獲2011年中國地質研究「優秀論文」並被收錄入《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

㈩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

( 國辦發 []37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土資源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的 《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

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形成了一支具有優良傳統和作風、技術力量雄厚的地質勘查隊伍,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現行的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政企 ( 事) 不分,責權不明; 隊伍臃腫,力量分散; 工作重復,效率不高。這些問題的存在,既削弱了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管理,又影響了地勘單位自身活力的發揮,也使得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工作得不到充分保證。因此,必須對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

一、改革的目標和原則

改革的目標是: 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礦產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有利於礦產資源嚴格管理和有效保護,政企 ( 事) 分開,統一、協調、有序、高效的管理體制。

改革的原則是: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實行有效的宏觀管理,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有效保護; 實行政企 ( 事) 分開,強化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對地質和礦產資源執法監督的職能,中央和省一級保留一部分承擔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任務的骨幹力量,將其餘地質勘查單位逐步改組成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和管理的經濟實體; 正確處理好中央與地方、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發揮各方面的作用。

二、改革的具體方案

( 一) 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地質勘查單位的資產、債權債務、人事、勞動工資關系一並劃轉。地質勘查單位下放到省一級後,不得再層層下放。地質勘查單位實行屬地化管理的工作在今年內完成,具體事宜由國土資源部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商定。

地質勘查單位企業化需要有一個過程,要創造條件加快改革的步伐。地質勘查單位主要從事資源勘查、開發和工程勘查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服務創收,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

地質勘查單位實行企業化過程中,要將從事資料信息、圖書檔案、博物展覽、環境與災害監測等公益性工作的單位劃出來,繼續作為國土資源管理的事業單位,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管理。

在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要保留一支技術素質較高、精乾的地質勘查隊伍,以滿足國家及區域經濟發展對地質勘查工作的需要。對由原地質礦產部代行出資人權益的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的問題,另行研究。

( 二) 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

( 三) 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 四) 分流人員,減人增效。針對地質勘查隊伍人員過多、效益不高的狀況,要加大人員分流力度。通過改革,地質勘查隊伍要面向市場,面向區域經濟,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構築新的經濟增長點,開辟非地質勘查業生產門路,安置富餘人員和下崗職工,提高經濟效益,改善職工生活。

三、改革的政策措施

目前,地質勘查單位可用於經營的凈資產少,設備陳舊老化,離退休人員多,改革難度較大。中央和地方都要對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 一) 原地質礦產部和各工業部門地質勘查隊伍的地質勘查費均以 1998 年預算為基數 ( 不含一次性補貼) 保持不變。劃轉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隊伍的地質勘查費,由財政部統一劃轉給各省級地方財政,在省級財政預算支出科目中單列,繼續用於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地質勘查工作和經常性費用支出等。各地應在首先確保離退休人員經費的前提下,將餘下的經費分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經費和地質勘查單位 ( 地質勘查企業) 經費兩塊管理,實行專款專用,不得擠占或挪作他用。

( 二) 地質勘查單位在屬地化、企業化改革的過程中,可以繼續將國家劃定的地質勘查費基數中10%左右的勘查費轉增國家資本金; 地質勘查單位轉讓國家出資形成的探礦權時,允許其將部分或全部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

( 三) 對地質勘查單位用於組織隊伍轉產,安排職工再就業等工作的銀行貸款,財政繼續給予貼息扶持。

( 四) 地質勘查單位在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的過程中,繼續享受事業單位的各項稅收政策。

( 五) 地質勘查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後,各地應將實行企業化經營的地質勘查單位下崗職工與當地下崗職工同等對待,領取地方印製發放的下崗證,享受國家和當地有關再就業的優惠政策。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 六) 要千方百計確保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職工養老金及時足額發放。尚未進入地方養老保險統籌體系的地質勘查單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標准和有關待遇不變,費用從劃轉省級財政的地質勘查費中列支,待國家行政事業單位的養老統籌辦法出台後,再按統一辦法執行。

四、改革的組織領導

推進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對地質勘查單位實行屬地化管理並逐步實現企業化經營,是促進地質勘查事業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措施,對於增強地質勘查隊伍活力,加強國土資源行政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地勘隊伍改革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這項改革,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方案要求,統一思想,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認真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國土資源部和目前仍管理地勘隊伍的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組織專門班子,與地方人民政府密切配合,周密細致地做好各項工作,及時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請財政部、勞動保障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給予積極的配合和支持。

推進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堅持既要積極又要穩妥的方針,特別要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妥善安排好下崗職工和離退休人員的生活,在保持穩定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改革。

國土資源部

中編辦

體改辦

一九九九年四月九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