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劉大錳
A. 我系石油工程的學生,欲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或者武漢的相關方向研究生,有高手能推薦或者介紹一下么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創建於1952年建校之初,歷經礦產地質及勘探系、可燃礦產地質及勘探系、能源地質系、能源學院等演變,由石油天然氣地質及勘探、煤田地質及勘探二個專業發展而來。在能源學院的建設歷程中,曾經涌現了一批享有盛譽的專家學者,如提出「陸相生油」理論的中國石油地質專業主要創始人潘鍾祥教授、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專業的創建者楊起院士等。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能源學院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逐漸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強化實際動手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為中國能源工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品學兼優的科技人才和管理骨幹,由能源學院培養的三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傅家謨、殷鴻福、張彭熹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能源學院目前由石油地質、石油工程、能源與環境三個教研室組成,有教職員工5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教授15人(博導13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14人,另有退休後返聘的教授(博導)6人和兼職教授4人。在人才隊伍中,中青年教師是教學與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們多數擁有博士學位並曾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荷蘭等科學技術先進的國家留學或進修過,有獲全國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1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2人,進入原地質礦產部跨世紀人才計劃的1人。
在學科結構上,能源學院設有「礦產普查與勘探學」博士後流動站、「礦產普查與勘探」、「油氣田開發工程」及「能源地質工程」三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油氣井工程」碩士學位授予點,在「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在「石油工程」和「資源勘查工程」二個專業招收本科生。其中,「礦產普查與勘探」和「油氣田開發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資源勘探工程」為國家重點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學院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0餘名、碩士研究生70餘名、工程碩士研究生100餘名、本科生180餘名,現有各類學生1208名,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
能源學院擁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不斷追蹤世界學科發展動態,立足於學科發展前緣。圍繞著含油氣盆地地質及勘探開發,形成了多個特色明顯、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如沉積學、層序地層學、含油氣盆地分析、油氣成藏動力學、儲層地質學、有機地球化學、天然氣地質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學、油氣井動態分析、油藏工程、油藏數值模擬等。在長期的科研活動中,能源學院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等集團公司及國土資源部等部門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領域涉及到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二連盆地、東海海域、南海海域以及國外等含油氣盆地。先後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攀登項目、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以及橫向合作項目120多項,2004年科研經費增長至1500萬元。許多項目獲得了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的評價,先後有17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出版專著11部,發表論文440多篇,其中,進入SCI、EI及ISIP三大檢索系的論文40多篇。
能源學院實驗室建設快步發展,儀器設備性能優良,實驗教學條件良好。下設能源基礎室、有機地化室、沉積岩石學室、油氣田開發室、油層物理室、數值模擬室和能源信息分析室。
能源學院依託國有大型石油企業和科研院所(勝利油田、遼河油田、中原油田、大慶油田、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通過多年的建設與完善,建成了多個具有多層次(本科、碩士、博士和工程碩士)、多功能(本科生產實習、研究生論文基地、工程碩士辦學點和教師科研基地)特色的「產-學-研實習基地」。
另外,我院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油氣地質方向)已被確定為我校工科教學基地。
能源學院一直奉行以科研促教學的辦學思想,提出了「科研成果進課堂,科研參與促成長,科研經費助教學,科研協作搭橋梁」的科研促教學辦學模式。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高素質、有特色的人才培養,形成了重視地質理論基礎、重視實際動手能力、重視創新意識的人才培養特色,著力打造具有地質大學特色的實踐教學模式。學生傳統就業率多年來一直居全校之首。
新世紀的能源學院正以高昂的姿態、百倍的信心闊步前進。
科研方向
層序地層學
層序地層學雖屬於現代地層學的范疇,但從學科所依據的理論基礎和研究內容來看,已遠遠超過了地層學所涉及的范疇。層序地層學將年代地層學與現代沉積學、全球海平面升降結合起來, 通過等時地層格架的建立,在時間地層單元內進行地層充填結構和展布樣式的研究,在盆地油氣勘探和開發領域,包括盆地沉積演化史分析、地層與儲層預測、隱蔽油氣藏的勘探、及至油氣藏描述等方面,均取得了成功。因而層序地層學不僅變革了傳統地層學和沉積學的理論,而且已成為一門能夠指導油氣勘探的應用科學。在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強大生產力的推動下層序地層學作為地層學的新的分支學科正在不斷發展、完善。
我院層序地層學研究方面實力雄厚,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教授,在國內外多個盆地和地區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有:層序地層與隱蔽圈閉預測研究、陸相斷陷湖盆層序地層研究、河流相層序地層研究、前陸盆地層序地層研究、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在油藏描述中的應用等。
沉積學與油氣儲層
沉積學是對沉積物的來源、沉積岩的描述和分類以及沉積物形成過程進行研究的學科,其研究內容廣泛,包括沉積岩、沉積環境、沉積相、沉積過程及沉積礦產等多個方面。沉積相的研究貫穿於油氣勘探開發的全過程,主要研究烴源岩、儲集層和蓋層的沉積條件及有利相帶分布、以及地層、岩性圈閉形成條件的分析。油氣儲層研究是利用地質、地震、測並、試井等資料和各種儲層測試手段,以沉積學原理為指導,研究和解釋油氣儲集體所形成的沉積環境、成岩作用及其形成機制,分析與確定儲層的地質信息及不同層次的非均質性特徵.提高油氣勘探與開發效果。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有:沉積相與油氣、油氣儲層綜合預測、儲層成岩作用、油氣儲層表徵與建模等。
油氣地球化學與油氣成藏
油氣地球化學與油氣成藏主要研究油氣的成因、運移、聚集、演化和分布規律。油氣地球化學主要研究油氣的成因,包括有機質豐度、類型、油源對比等;油氣成藏主要研究油氣成藏條件、成藏作用、成藏過程及成藏動力學系統等。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目前主要研究領域有成藏動力學系統與含油氣系統、油氣運移、油氣地球化學、油藏及開發地球化學、根緣氣及天然氣成藏序列等。
含油氣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是地質學中多學科交叉的重要學科領域,它圍繞著沉積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積充填、後期改造及礦產資源分布規律等問題開展綜合研究。含油氣盆地分析注重研究盆地的形成、演化、改造過程以及它們與油氣資源分布、油氣成藏作用的關系,主要內容包括含油氣盆地構造學分析、地層學與沉積學分析、沉降史和熱史分析、石油地質學分析等。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
石油構造分析
石油構造分析是構造地質學與石油地質學相結合的產物,包括石油構造分析的理論基礎、石油構造分析的實例以及與油氣形成和分布有關的構造作用、構造樣式及構造規律性等。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含油氣盆地內的構造作用和構造樣式,不僅要研究含油氣區大地構造、區域構造和盆地構造分析,而且還要研究盆地內各次級構造單元(坳陷、隆起、凹陷、凸起、二級構造帶(油氣聚集帶)、油氣構造圈閉)的石油構造地質條件。
該研究方向為我院的傳統優勢學科之一,研究實力雄厚。
煤層氣地質與開發工程
在煤層氣生成、聚散及成藏的地質過程分析、煤層氣生儲過程演化與成藏配置關系、煤儲層物性及其控制機理、煤儲層氣-水兩相滲流機制、煤層氣驅動運移機制、氣-固-流耦合作用對煤層氣產出的影響以及煤儲層傷害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構建了煤層氣吸附-解吸-擴散-滲流的地質模型。以煤層氣富集性與可采性為切入點,探討煤層氣有利區塊的判識標准,建立符合煤層氣地質特點和產業發展要求的資源評價體系,通過煤層氣地質調查圈定有利區帶並作出准確地質評價。開展注氣提高煤層甲烷採收率和在深部煤層中進行CO2埋存等方面的相關研究。
能源利用與環境工程
包括潔凈能源研究、含能源盆地分析與計算機模擬、環境地球化學與環境保護、應用有機地球化學等。
潔凈能源研究:研究潔凈能源的天然產出與人工潔凈化方法,能源利用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含能源盆地分析與計算機模擬:結合地質學的方法和現代計算機的模擬技術分析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煤油氣的聚集規律。環境地球化學與環境保護:用環境地球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影響現代環境的各種地質因素和與之相關的人為因素及其對策。應用有機地球化學:用有機地球化學的理論和分析測試技術研究黑色頁岩及其伴生礦產(包括部分貴金屬礦產和煤油氣)的形成、演化和富集規律。
油氣田開發理論與方法
主要包括二次採油方法、提高採收率理論與方法、油氣井動態分析、調剖堵水方法、壓裂酸化優化設計、井網優化等研究方向。
我校在油氣藏開發工程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結果,承擔973項目及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與國內大油氣田有廣泛合作。
油氣開采工程
油氣開采工程理論與技術是綜合運用數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滲流力學、物理、化學、地質、熱力學、電子、機械、生物等理論和技術,經濟、快速、安全、有效地開採石油天然氣的一個理論與技術相結合的學科方向。
近年來,水平技術、大位移井技術、化學提高採油率技術、生物採油技術、物理採油技術、稠油熱采技術、煤層氣開采技術、連續油管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使得採油采氣工程理論與技術成為理論研究活躍、應用前景廣泛、經濟效益巨大的一門科學。
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採油采氣工藝、採油機械、修井、測井,增產措施等,是油氣田開發的最重要環節。
油氣藏工程
油氣藏工程是油田科學開發的基礎,是油田開發過程中至始至終都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油氣井的產能評價、油氣藏的開發井網設計、油氣藏的動態分析與動態預測、合理井網調整與加密、剩餘油分布預測等,油氣藏工程理論研究與應用是我院的特色和強項之一,目前與全國各大油田都有業務聯系。
油氣滲流理論與應用
油氣滲流力學是整個油氣田開發工程的基礎,它源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法國的水力學,興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盛於二十世紀中葉,目前發展有所減緩。礦場工程師們利用滲流力學理論和方法,探索油氣開發過程中發生的油、氣、水等地下流體流動所遵循的規律,制定正確的油氣田開發方案和開發調整方案、評價油氣儲層、分析區塊開發動態、有效地控制和調整開發過程。現代油氣田開發越來越注重科學地認識和改造油氣藏,尊重客觀規律,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多的油氣,滲流力學是認識油氣藏、高效開發油氣藏以及改造油氣藏的科學基礎和重要工具。我院教師在非線性滲流、煤層氣滲流、水平井滲流、垂直裂縫井滲流和氣體滲流以及相應的工程應用方法研究亦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結果。目前的研究方向有:
(1)多相流體滲流研究
以岩心流動實驗為基礎,油藏地質建模和油藏數值模擬相結合,進一步探索多相流體滲流規律,精細描述開發中後期油層滲流場特徵;
(2)壓力敏感介質滲流研究
以高溫高壓油氣田開發為背景,通過室內實驗研究開發過程中由於壓力變化而導致的儲層敏感效應,研究孔隙度、滲透率等儲層物性參數變化規律,通過數學建模研究儲層壓力敏感效應對可采儲量的影響;
(3)低滲透介質滲流研究
通過室內實驗研究油氣在低滲透介質中的滲流規律,並結合油氣井壓裂、酸化、打水平井等增產措施,研究垂直裂縫井、水平井多維滲流問題,形成垂直裂縫井、水平井不穩定壓力分析系列方法;
(4)煤層氣滲流研究
根據煤層氣開采特點,研究多重介質中有吸附和解吸發生的煤層氣不穩定滲流問題,給出煤層氣開采動態分析和預測方法;
(5)非牛頓流體滲流研究
研究聚合物、完井液、堵水劑等非牛頓流體在地層中的滲流行為,分析儲層損害、堵水效果等。
儲層建模與數值模擬
我校在此領域內有著突出的優勢,在與國內主要油田的合作研究中,形成了以岩心、測井和地震多資料相結合的、以儲層精細劃分與對比為基礎的、以建立油藏地質模型為核心的理論體系與技術體系,並在生產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以岩心、測井、三維地震資料為基礎,運用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的理論與技術,建立精細等時地層對比格架及油氣田開發的地質模型。在精細、等時的地層單元內開展儲層,隔層預測與評價研究,能大大提高地層預測的准確性,為油田開發中注、采井布署提供科學依據,為流體流動最佳數值模擬提供岩石物理模型。
油藏模擬是油藏管理內容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針對某一油藏,以最小的資本投入和操作費用獲得最大的油氣採收率。油田管理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確定從油藏現狀出發,以最小的投入獲取最大採收率所需要的最佳技術。而油藏模擬是獲得這一目標最高級的方法。
現代油藏經營管理
油藏經營管理是油藏區塊作為對象,根據開發的各個不同階段,以油藏管理部門為核心,組織物探、地質、油藏工程、採油工藝、地面建設、經濟分析等人員成立項目小組,確定分工與合作,共同協調管理。是以確定的目標情況下,各部分協同完成目標,達到獲取最大經濟效益,達到科學開發油氣田的目的,現代油藏經營管理在我國的研究才起步,目前還不能完成照搬國外的模式,需要結合我國的國情進行現代油藏經理模式的研究。
師資隊伍
能源學院現有中科院院士1名
楊 起
能源學院在職教授(排名不分先後順序)
樊太亮(博導)、鄧宏文(博導)、李治平(博導)、侯讀傑(博導)、湯達禎(博導)、
李寶芳(博導)、林暢松(博導)、陳開遠(博導)、姜在興(博導)、於興河(博導)、
劉大錳(博導)、黃海平(教授)、黃文輝(教授)、肖建新(教授)、唐書恆(教授)、
張金川(教授)、何登發(教授)、郭少斌(教授)、王曉冬(教授)
能源學院現有副教授(排名不分先後順序)
陳昭年、陳 程、王紅亮、毛小平、劉景彥、陳永進、丁文龍、劉鵬程、王宏語、李勝利
地大能源學院網站:上面有任何一個導師的聯系方式。
B. 波阻抗反演在樊庄鄭庄區塊煤孔滲特徵研究中的應用
何靈芳劉大錳姚艷斌李鵬張百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北京100083)
摘要:從地質—地球物理角度看,煤層孔隙或裂縫發育帶的存在勢必引起地震波速度或(和)密度的變化,因此波阻抗數據體能很大程度上反映煤層氣儲層孔滲特徵。文章利用約束稀疏脈沖反演對樊庄-鄭庄區塊3#煤層進行了孔滲特徵的研究。研究區3#煤層孔隙度相對較小,分布范圍1%~7%,主要受煤變質程度控制;鄭庄區塊的滲透率均值為0.12mD,而樊庄區塊滲透率均值則為0.49mD,相對鄭庄區塊要高一些。研究區滲透率非均質性較強,受孔隙發育影響較大,同時也受埋深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樊庄鄭庄波阻抗反演煤儲層孔隙度滲透率
基金項目: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 ( 2010ZX05034 -001)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課題 ( 2009CB2196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40972107) ,中石油創新基金資助 ( 2010D -5006 -0101) 。
第一作者: 何靈芳,碩士研究生,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專業,主要從事煤層氣勘探與開發研究。
Email: bqgcan@ 126. com; Tel: 010 - 82320892
Application of Wave Impedance Inversion o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in Fanzhuang-Zhengzhuang Block
( HE Lingfang Liu Dameng YAO Yanbin LI Peng ZHANG Bairen)
(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geological-geophysical theories,the existence of pore-fracture belt in coal seam can cause the changes in speed or ( and) density of seismic wave. Thus,the wave impedance data cube largely re- 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eservoir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the paper,the constrained sparse spike in- version ( CSSI) was used to study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No. 3 coal seam in Fanzhuang- Zhengzhuang block. The No. 3 coal porosity in the study area is small ( ranging from 1% to 7% ) and mainly con- trolled by the coal metamorphism grade. The averaging permeability value of coals is 0. 12 mD in Zhengzhuang block and is relatively higher in Fanzhuang ( 0. 49 mD) . The coal permeability in the study area is intensely het- erogeneous,and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pore development and burial depth etc.
Keywords: Fanzhuang-Zhengzhaung; wave impedance inversion; coal reservoir; porosity; permeability
1 前言
煤儲層既是生氣層又是儲氣層,因而煤的儲氣性能在煤層氣評價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胡寶林等,2003)。孔隙、裂隙性質直接受控於自身的物質組成和結構特徵,是煤層氣的儲存和滲流空間,煤儲層孔滲發育好壞直接影響煤層氣開采效果,因此煤層氣儲層孔隙度、滲透率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
沁水盆地是我國典型的高煤階含煤盆地,在沁水盆地南部發現了沁水高煤階煤層氣田,雖然煤層氣資源豐富,但儲層非均質性強,儲層物性差異大。趙賢正等(2011)研究發現沁水南部高煤級煤儲層含氣性、滲透率在水平空間展布及垂向尺度分布上均具有明顯的差異。Yao等(2008;2009)將煤基質孔隙可分為吸附孔和滲流孔,認為吸附孔的非均質性對煤吸附甲烷具有顯著影響,而滲流孔的非均質性能顯著影響煤的滲透性。前人都是通過壓汞實驗和低溫氮吸附等實驗對煤樣進行分析,從而研究煤儲層的孔滲特徵(唐書恆等,2008;趙興龍等,2010),但是由於煤儲層的強非均質性,實驗的研究結果對於全區的孔滲特徵預測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筆者運用地震資料進行波阻抗反演對樊庄鄭庄區塊的孔滲性進行預測。
近年來,地震技術在儲層研究中應用較多,但是由於帶限地震子波的干涉效應以及地震剖面無法提供地層的岩性特徵和物性特徵,地震資料解釋面臨困難,為了克服上述困難,需要利用地震資料反演技術。崔若飛等(2008)指出波阻抗反演技術是岩性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把具有高縱向解析度的已知測井資料與連續觀測的地震資料聯系起來,實行優勢互補,大大提高地震資料的縱、橫向解析度和對地下地質情況的勘探研究程度。張永升(2000)認為以波阻抗為基礎進行的油藏參數估計(如孔隙度、滲透率等)比用地震振幅方法得到的更可靠、更准確。因此,基於波阻抗反演的煤儲層孔滲特徵研究是可行的。
2 波阻抗反演技術
2.1 波阻抗反演原理
裂隙的發育也會對煤層的體積密度和速度造成影響,含氣裂隙使得體積密度和層速度降低,而充填裂隙使得體積密度和層速度增加。煤層波阻抗的變化程度(即波阻抗梯度)可以反映煤儲層的裂隙發育程度,從而反映出煤儲層的滲透性。因此,沿煤層提取的煤層波阻抗梯度數據可以反映煤層含氣裂隙發育情況及滲透性。
稀疏脈沖反演建立在一個趨勢約束的脈沖反演演算法上,其基本出發點是地下的強反射系數界面不是連續分布的而是稀疏分布的。約束稀疏脈沖反演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約束井資料及地震反射系數建立聲波阻抗數據體(王權鋒等,2008)。稀疏脈沖反演認為地震反射系數是由一系列大的反射系數疊加在高斯分布的小反射系數的背景上構成的,大的反射系數相當於不整合界面或主要的岩性界面。它的目的是尋找一個使目標函數最小的脈沖數目,然後得到波阻抗數據。
2.2 波阻抗反演步驟
2.2.1 初始波阻抗模型
初始波阻抗模型是測井約束反演的基礎,為了減少其最終結果的多解性,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建立盡可能接近實際地質條件的波阻抗模型是關鍵。測井資料在縱向上詳細揭示了岩層的波阻抗細節,地震記錄則連續記錄了波阻抗的橫向變化,二者的結合,為精確地建立空間波阻抗模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建立波阻抗模型的過程實際上是將橫向上連續變化的地震界面信息與高解析度測井信息相結合的過程。地震層位是建模的基礎,可以根據測井曲線標定的結果,在地震剖面上自動或手動拾取目的層位。首先通過井旁地震道與合成記錄的相關性對測井曲線進行縱向的拉伸和壓縮,當相關系數達到一定的標准時,就可以獲得井的初始波阻抗。然後在地震層位和地質模式的約束下,選取適當的插值方法,對井的初始波阻抗進行內插和外推,建立初始波阻抗模型。
2.2.2 絕對波阻抗反演
經過前期大量的准備工作,處理獲得合理的時深關系曲線,運用校正過的測井數據及精細的解釋層位,建立地質框架模型,通過調整模型與相對波阻抗高低頻分量,使模型數據體與相對波阻抗數據體進行疊加,得到最終的絕對阻抗體。
反演處理的過程是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當反演出一次結果後,處理、解釋人員就緊密結合在一起,根據掌握的地質、測井、生產等資料對反演效果進行仔細的對比分析,反復循環處理,直到獲得符合本區地質儲層變化規律的波阻抗剖面為止。
3 波阻抗反演技術應用實例
3.1 區域地質概況
本項目研究區域位於沁水盆地的南部(簡稱為沁南),主要分布在屯留—安澤一線以南地區,西起寺頭斷層,東、南以煤層露頭為界,包括樊庄和鄭庄兩個區域。構造上,研究區位於沁水盆地復向斜南部的翹起端。區內主要斷裂為寺頭斷層,自南向北,走向由近NE向轉為近SN向,傾向NWNWW,傾角70°,斷距最大350m左右,性質為正斷層,受區域構造應力的作用,該斷層具有張扭性特徵,斷裂兩側伴有羽狀張性小斷裂。全區斷層數量較少,規模小。只有寺頭斷裂橫穿整個區域,其餘均為小型的正斷裂。與鄭庄相比,樊庄小斷層較發育(圖1)。研究區內沁水盆地沉積地層有長城系下部、寒武系、奧陶系中統、石炭系中上統、二疊系、三疊系和新近系地層,含煤層系主要位於上石炭統的太原組和下二疊統的山西組,共含煤6~11層,其中太原組主要發育8#、9#和15#煤層,山西組主要為2#和3#煤層,本次研究的目標層位為3#煤層。
3.2 波阻抗反演結果
3.2.1 孔隙度
孔隙度是煤儲層物性的重要參數,研究區探井顯示3#煤儲層孔隙度最低為3%,最高為6.49%,一般在5%以下。在波阻抗反演模型的基礎上,將反演波阻抗數據體與探井上的孔隙度數據做交匯圖進行相關性分析,可以得到波阻抗與孔隙度的對應關系(表1)。
通過以上方法得到的孔隙度與波阻抗的對應關系,結合其他沒有探井資料的測線上的波阻抗數據,可以得到每個測線的孔隙度,最後通過插值法得到整個區域的孔隙度的平面圖(圖2)。
3.2.2 滲透率
試井顯示沁南地區3#煤層的滲透率,大多分布在0.5~3.0mD之間,其次在0.1~0.5mD和3.0~10.0mD之間,表明沁水盆地南部煤層具有相對較好的滲透性。
圖1 樊庄鄭庄區域地質圖
表1 波阻抗和孔隙度轉換關系數據表
本次研究同樣根據波阻抗數據,製作交匯圖顯示其與滲透率的相互關系,並得到波阻抗與滲透率的轉換關系(表2)。最終通過插值法運用到全區,預測全區的滲透率分布情況。
表2 波阻抗和滲透率轉換關系數據表
圖2 3#煤層波阻抗預測孔隙度平面圖
4 孔滲發育主控因素分析
4.1 孔隙度
依據波阻抗反演預測結果與實測結果相結合,做出沁南鄭庄樊庄區塊煤層孔隙度圖(圖4)。圖中可以看出研究區沁南孔隙度相對較小,分布范圍1%~7%。劉大錳等(劉大錳等,2010)統計發現,華北晚古生代煤的孔隙發育主要與煤的變質程度有關。隨著煤的鏡質組平均隨機反射率(Ro,r)的增高,煤的氦測孔隙度呈高—低—高的變化規律。分析全區的預測結果發現,孔隙度大於3.75%的區域約佔全區面積的20%,孔隙度低於2.5%的區域約佔全區面積的35%。
4.2 滲透率
鄭庄3#煤層滲透率普遍較低(圖3),煤層滲透率平均約為0.12mD,樊庄區塊的煤層滲透率稍高,平均為0.49mD,即使在同一地區,煤層滲透率差別也比較大,鄭庄區塊,最大滲透率為2.96mD,最小為0.01mD;樊庄區塊最大為2.00mD,最小為0.02mD。
裂隙是煤層氣運移的通道,是煤層滲透性的主要影響因素。據Palmer等(1998)的研究,煤儲層滲透率是孔隙度的三次冪的函數,孔隙度的大小對煤儲層的滲透性意義重大。對比圖2和圖3可以看出,孔隙度發育良好的區域對應的滲透率也比較大,因此,研究區滲透率受孔隙度影響很大。
煤體結構與煤層的滲透性密切相關,一般認為,原生結構煤和碎裂煤是煤層氣開發比較理想的煤體結構類型;而碎粒煤和糜棱煤由於煤體破碎,裂隙形態破壞,煤層滲透性差,而被視為非滲透性煤層。寺頭斷層周邊地區由於斷層使得煤層破裂,滲透率較其他地區更低(圖3)。
圖3 3#煤層波阻抗預測滲透率平面圖
圖4 鄭庄樊庄區塊煤層孔隙度
煤層埋藏深度對滲透率的制約機理是應力問題。隨著煤層埋藏深度的增大,煤層所承受的地應力增大,地應力增大會導致煤層裂隙閉合,使得煤層滲透率降低。因此煤層滲透率具有隨埋藏深度增大而逐漸減小的趨勢。鄭庄樊庄區塊煤層埋深由東向西逐漸增加,鄭庄區塊3#煤層可達1200m以上(圖5)。但從鄭庄樊庄區塊3#煤層的實際情況來看,鄭庄的滲透率要普遍好於樊庄,可能的原因是鄭庄區塊後期的斷裂活動。斷層等構造的發育使得煤層的物性發生了較大改變。
圖5 鄭庄樊庄區塊煤層埋深圖
煤儲層不僅受上覆岩層的壓力作用,而且還受水平地應力的作用。垂向地應力對儲層壓力的影響主要是由煤層上覆岩層厚度的增加引起的。而在水平方向上,煤儲層處在區域性的構造應力場中,受水平構造應力的作用,因此,水平主壓應力越大,儲層壓力也就越高。同時,煤層滲透率是一種應力敏感性儲層參數,注入/壓降試井測試以及研究表明,煤層滲透率與地應力呈負相關關系。由於煤層是一種典型的雙重介質、雙孔隙度的儲層,裂隙孔隙度是決定煤層滲透性的關鍵因素,地應力增大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煤層裂隙寬度變小甚至閉合,從而降低煤層的滲透性;另一方面,煤層本身塑性較強,地應力增大使煤體被壓縮,導致基質壓縮,基質滲透率降低。煤層地應力自研究區四周向內部增大,其變化趨勢與煤層埋深等值線一致。在研究區東南部煤層埋藏較淺的地區,地應力也普遍較低,多在10MPa以下,在西部及北部,煤層埋藏深,地應力高,多超過10MPa。鄭庄區塊煤層地應力要大於樊庄區塊(圖6),這也合理的解釋了鄭庄滲透率高於樊庄的原因。
5 結論
沁南鄭庄樊庄區塊3#煤層孔隙度相對較小,分布范圍1%~7%。煤的孔隙度發育主要與變質程度有關,一般肥煤和焦煤的孔隙度最低,瘦煤以上有所增高。構造發育會影響煤的孔隙度發育。
沁南鄭庄樊庄區塊3#煤層滲透率較低,並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鄭庄區塊滲透率平均值為0.12mD,而樊庄區塊滲透率均值則為0.49mD。滲透率具有較高非均質性,即使在同一地區,滲透率差異也很大。影響滲透率的主控因素以孔隙度發育程度最為顯著,其他因素如埋深,地應力以及媒體結構對滲透率也有一定的影響。
波阻抗反演在研究區內的應用取得的較好的成果,說明在勘探程度比較低的地區,約束稀疏脈沖反演技術能較好的將測井、地震資料相結合,較准確的預測煤儲層的孔滲特徵。
圖6 3#煤層地應力等值線圖
參 考 文 獻
崔若飛,孫學凱,崔大尉 . 2008. 地震反演—煤田地震勘探的新進展 . 中國煤炭地質,20 ( 6) ,49 ~52
胡寶林,車遙,楊起等 . 2003. 吐哈盆地煤儲層物性特徵研究及煤層氣資源前景 . 煤炭科學技術,31 ( 4) ,50 ~ 53
劉大錳,姚艷斌,蔡益棟等. 2010. 華北石炭—二疊系煤的孔滲特徵及主控因素. 現代地質,24 ( 6) ,1198 ~1203
唐書恆,蔡超,朱寶存等 . 2008. 煤變質程度對煤儲層物性的控製作用 . 天然氣工業,28 ( 12) ,30 ~33
王權鋒,郭科 . 2008. 約束稀疏脈沖反演在儲層預測中的應用 . 測井技術,32 ( 1) ,33 ~37
張永升 . 2000. 新疆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蘭尕地區三維地震 . 勘探成果報告
趙賢正,桑樹勛,張建國等 . 2011. 沁南煤層氣開發區塊煤儲層特徵分析及意義 . 中國煤層氣,8 ( 2) ,3 ~7
趙興龍,湯達禎,許浩等 . 2010. 煤變質作用對煤儲層孔隙系統發育的影響 . 煤炭學報,35 ( 9) ,1506 ~1511
Palmer I. ,Mansoori J. 1998. How permeability depends on stress and pore pressure in coalbeds: a new model. SPE Reser- 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539 ~ 544
Yao Y B,Liu D M,Tang D Z,et al. 2008. Fractal characterization of adsorption-pores of coals from North China: An in- vestigation on CH4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Geology,73,27 ~ 42
Yao Y B,Liu D M,Tang D Z,et al. 2009. Fractal characterization of seepage-pores of coals from China: an investigation on permeability of coals. Computer&Geosciences,35,1159 ~ 1166
C. 劉大錳的發表論文
(1)劉大錳. 平頂山礦區煤矸石分類研究. 煤炭加工利用,1992,(5): 23-28.
(2)劉大錳. 煤矸石用作農肥的幾點思考. 煤炭轉化,1992, 15(2):56-58.
(3)劉大錳,葛寶勛, 黃志民等. 平頂山礦區煤矸石特徵及綜合利用途徑. 礦物學報,1993,13(4): 374-381.
(4)劉大錳. 有機岩石學研究現狀與進展. 地球科學進展,1994,9(3):18-23.
(5)劉大錳. 微束分析技術在有機岩石學研究中的應用現狀. 地質科技情報,1995,14(2):91-97.
(6)劉大錳,葛寶勛. 利用煤矸石制備4Å分子篩的研究.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1995,24(2):85-88.
(7)劉大錳,金奎勵,姚素平. 沉積有機質的成烴熱模擬實驗研究. 地質論評,1995,41(5): 544-552.
(8)劉大錳,金奎勵. 塔里木盆地烴源岩顯微組分的元素富集規律. 煤田地質與勘探,1995,23(5):19-21.
(9)劉大錳,金奎勵,艾天傑. 塔里木盆地海相烴源岩有機組分分類及其岩石學特徵. 沉積學報,1995,13( suppl):124-133.
(10)Liu Dameng, Hou Xiaoqiang and Jiang Jinpeng. A study on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graptolites using micro-FTIR and TOF-SIMS. Sci. Geol. Sinica,1995, 4(1): 105-110.
(11)劉大錳,金奎勵,毛鶴齡. 海相單成分的成烴規律研究. 現代地質,1996,10(1): 99-102.
(12)劉大錳,侯孝強,蔣金鵬. 筆石組成與結構的微區分析. 礦物學報,1996,16(1): 53-57.
(13)劉大錳,金奎勵. 塔里木盆地烴源岩有機組分的超微特徵. 地球科學,1996,21(1): 79-83[EI].
(14)Liu Dameng, Jin Kuili, Mao Hel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odels of marine monocomponents.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1996, 5(1): 61-64.
(15)劉大錳,金奎勵,毛鶴齡. 前油瀝青的成因類型及形成機理.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1996,25(1):66-72.
(16)劉大錳,金奎勵,毛鶴齡. 有機組分的二次離子質譜研究. 燃料化學學報,1996, 24(5): 440-446[EI].
(17)劉大錳,金奎勵,毛鶴齡,陳中凱. 塔里木盆地陸相烴源岩有機組分分類及其岩石學特徵. 中國煤田地質,1996,18(1):9-14
(18)Liu Dameng,Yang Qi,Tang Dazhen.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coal and source rock macerals. 30th IGC, Abstracts, 1996, Beijing Vol. 2/3, p883.
(19)劉大錳,王運泉. 鄂爾多斯盆地煤顯微組分的超微特徵. 煤炭學報,1997, 22(5): 460-465[EI].
(20)劉大錳,楊起,湯達禎. 鄂爾多斯盆地煤顯微組分的micro-FTIR研究. 地球科學,1998, 23(1):79-84[EI].
(21)劉大錳,金奎勵,毛鶴齡等. 烴源岩顯微組分的micro-FTIR研究. 岩石學報,1998,14(2):222-231.
(22)劉大錳,楊起,湯達禎. 鄂爾多斯盆地煤成烴潛力及成氣熱模擬實驗研究.現代地質,1997,11(3): 322-329.
(23)Liu Dameng, Jin Kuili, Mao Heling. Compositional and structural study of macerals in coals and source rocks using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ic techniqu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1997, 7(1): 11-18.
D. 鄭庄區塊煤層氣富集主控地質因素及開發前景分析
李俊乾 劉大錳 姚艷斌 蔡益棟 張百忍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尋找煤層氣富集高產區是煤層氣勘探開發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對煤層氣富集成藏的規律及開發潛力進行分析,為煤層氣有利開發區的優選提供依據。本文從沉積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及地質構造三個方面,對沁水盆地南部鄭庄區塊山西組 3#和太原組 15#煤層氣富集規律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 ( 1) 區塊內 3#煤層頂板以厚層泥岩為主,15#煤層頂板為一大套碳酸鹽岩沉積,兩類頂板封蓋性好,有利於煤層氣保存; ( 2) 區塊位於滯水窪地附近,水力封閉作用有利於煤層氣富集; ( 3) 煤層氣局部富集區主要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寬緩背斜部位有利聚氣、兩翼較陡的向斜和背斜軸部均不利聚氣、活動性斷層部位最不利聚氣,總體上向斜部位要好於背斜部位。最後本文從煤儲層參數角度,具體分析了該區塊的開發前景。3#和 15#煤層煤級高,含氣量、含氣飽和度較高,煤層較厚,煤層埋藏適中,儲層壓力接近或稍高於靜水壓力,均表明有利於煤層氣的開發; 而煤儲層滲透率普遍較低,則是煤層氣開發的主要瓶頸,統計表明,該區塊滲透率大小主要受最小有效應力 ( 最小主應力與儲層壓力之差) 的影響。
關鍵詞: 鄭庄 富集規律 沉積環境 地質構造 水文地質 滲透率
基金項目: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 34 ( 2010ZX05034 - 001)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課題 ( 2009CB2196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40972107) ,中石油創新基金資助 ( 2010D -5006 -0101) 。
作者簡介: 李俊乾,博士研究生,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主要從事煤層氣勘探與開發研究。
Email: lijunqian1987@ 126. com; Tel: 010 - 82320892
Primary Geologic Factors Controlling Coalbed Methane ( CBM) Enrichment and CBM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Zhengzhuang Block
LI Junqian LIU Dameng YAO Yanbin CAI Yidong ZHANG Bairen
( School of Energy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
Abstract: It is significant to find out the CBM enrichment area ring the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 ment. It can help select favorable CBM target areas through studying the CBM enrichment regularity and its devel- opment potential. In the paper,the CBM enrichment regularity of the Shanxi Formation No. 3 and the Taiyuan For- mation No. 15 coal seams of the Zhenzhuang Block in northern Qinshui Basin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sedimenta- ry environment,hydrogeology and geologic structure. Results show that: ( 1) in the study area,the thick mud- stone and carbonate rock are the major lithology of the roof plates of No. 3 and 15 seams respectively. Both roof plates have a good sealing-capping property which are beneficial to preserve the CBM; ( 2) the study area locates near the center of stagnant water,where a CBM enrichment area is formed resulting from hydraulic sealing; ( 3) regional CBM enrichmen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geologic structure. The most favorable area for CBM enrichment locates at an anticline with steep wings; secondarily locates in the axial parts of the anticline and syncline with gentle wings; and the worst locates near the activities faults. On the whole,syncline is much more favorable than anticline in CBM enrichment. In the paper,the CBM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the study area was also analyzed based on coal reservoir parameters.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promising to develop CBM within No. 3 and 15 coal seams because both seam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metamorphic grade,high CBM content and gas saturation, thick seam,moderate coal burial depth and coal reservoir pressure is similar to ( or higher than ) hydrostatic pressure. However,the low coal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s a main unfavorable factor in CBM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l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and coal reservoir pressure.
Keywords: Zhengzhuang; enrichment regularit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geologic structure; hydrogeol- ogy; permeability
自20世紀80年代美國成功實現地面煤層氣商業性開發以來,煤層氣的勘探和開發越來越受到世界各主要產煤國的重視。煤層氣的抽采利用不僅能緩解常規油氣資源短缺帶來的能源危機,而且對於煤礦安全生產以及保護環境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煤層氣資源豐富,據最新一輪全國煤層氣資源評價結果(孫茂遠等,2008),埋深2000以淺的煤層氣資源總量達36.8×1012m3,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截至2008年,在沁水盆地南部已建成1.5億m3產能的煤層氣生產基地,成功實現了高煤級、中低滲透煤的煤層氣開發,打破了國外高煤級儲層是煤層氣開發禁區的理論(高遠文等,2008)。
雖然我國高煤級煤炭資源豐富(占總煤炭量29%),賦存煤層氣資源量巨大(占總含氣量15.42%),但開采難度較大,單井產量也通常較低。這是由於我國的聚煤盆地形成演化歷史復雜,後期構造破壞嚴重,以及盆地原型及構造樣式多變(孫茂遠,2001;饒孟余等,2005),使得煤層氣富集規律難以把握,而且我國的高煤級煤儲層多階段演化和多熱源疊加變質作用明顯(楊起,1999),使得我國煤層氣藏的儲層物性具有極強的非均質性,增加了煤層氣的開采難度。因此,研究煤層氣富集成藏的地質控制因素以及分析煤層氣藏的開發潛力,對於尋找煤層氣富集、高產高滲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以沁南鄭庄區塊煤層氣藏為研究目標,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分析。
1 區域背景及地質概況
鄭庄區塊位於晉城市西北約80km處,行政區劃屬於沁水縣鄭庄鎮。1999年,中國石油華北油田公司在鄭庄區塊取得982.76km2的探礦權,並於2006年探明含氣面積74km2;在2008年取得了135.2km2的采礦權;截至2009年,在該區塊累計探明煤層氣地質儲量達到843億m3,和毗鄰的樊庄區塊一起構成我國首個整裝千億立方米的煤層氣田(探明地質儲量為1152億m3),具有廣闊的商業開發前景。
鄭庄區地塊質構造上位於沁水盆地東南部的馬蹄形斜坡構造背景之上,其東南及東部以寺頭斷裂帶為界,區內以寬緩褶曲為主,局部發育小規模正斷層(如圖1)。區塊內自下而上發育有奧陶系,石炭系中統本溪組、上統太原組,二疊系下統山西組、下石盒子組、上統上石盒子組、石千峰組,三疊系下統劉家溝組以及第四系等地層,其中山西組和太原組為主要含煤層段,發育多套煤層。山西組3#煤層和太原組15#煤層在沁水盆地南部廣泛分布,為兩個主力煤層,厚度較大且穩定可采,是煤層氣勘探開發的主要目標層位。
圖1 鄭庄區塊地質構造及3#煤層埋深等值線圖
2 煤層氣富集成藏的地質控制因素
2.1 沉積環境
結合前人研究(任海英,2004;邵龍義等,2006)及鑽井剖面分析,鄭庄區塊15#煤層形成於太原組早期第一次特大型海侵之前,聚煤作用發生在瀉湖被逐漸淤淺的濱岸沼澤之上,在穩定的構造背景下,聚煤作用持續時間較長,形成較厚的15#煤層(2.4~7.9m)。長期的海侵之後,在15#煤層之上沉積了10m左右的大套石灰岩。在太原組末期,海水開始退去,海陸交互相沉積轉換為三角洲沉積體系,在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澗灣內發育了厚度較大的3#煤層(5.3~6.2m)。3#煤層頂板發育厚層分流澗灣泥岩,局部夾有分流河道砂體。
沉積環境控制著煤層氣的儲蓋組合、煤層氣儲層的幾何形態以及煤層厚度(王紅岩等,2004),從而影響煤層氣的賦存及三維空間分布特徵。在不同沉積環境,煤儲層圍岩條件好壞各異,這直接影響著煤層氣的保存。圍岩條件的好壞主要取決於煤層頂底板岩性、厚度及其透氣性。頂底板岩性越緻密、厚度越大、透氣性越弱,越有利於煤層氣保存富集;反之則利於煤層氣體向其他岩層擴散,使氣體含量降低。如圖2所示,在鄭庄區塊,3#煤層直接頂、底板均為厚達10多米的泥岩,由於泥岩具有氣體排驅壓力高、透氣性弱的特點,因此對煤層氣的封閉能力較好;15#煤層直接頂板為大套的石灰岩,雖然灰岩易受地下水溶蝕作用而使其透氣性能增加,但溶蝕性灰岩常分布於構造變動強烈地段,而研究區內構造變形簡單,石灰岩遭受溶蝕可能較弱。再加上該灰岩層厚度較大,因此對煤層的保存亦較為有利,但總體較3#煤層圍岩封閉性差。
圖2 鄭庄區塊3#和5#煤層頂底板岩性圖
總之,在鄭庄區塊,穩定的沉積環境下發育厚度大、穩定性好(其中3#>15#)的兩主力煤層,為煤層氣大量儲集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煤層頂、底板具有良好的封閉性能,保證了煤層氣的有效保存富集。
2.2 水文地質條件
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氣的富集及運移起重要作用,影響煤層氣的賦存和分布。通常,水文地質條件控氣具有雙重性,既可導致煤層氣逸散,又能起到保存聚集煤層氣的作用。葉建平等(2001)將水文地質控氣作用概況為3種類型,即水力運移逸散作用、水力封閉作用和水力封堵作用,其中後兩種類型有利於煤層氣保存。傅雪海等(2007)在研究沁水盆地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氣富集的影響時,提出從盆緣到盆地中心依此出現水力封堵控氣作用、水溶攜帶控氣作用、徑流逸散控氣作用和水力封閉控氣作用,最終導致盆緣煤層氣含量低、斜坡帶含量較高和盆地中心含量高的結果。
研究表明,沁水盆地南部地區山西組含水層主要由底部砂岩和3#煤層上部砂岩組成,兩者之間沒有水力聯系,後者通過裂隙與3#煤層有一定的水力聯系(傅雪海等,2007);15#煤層與頂板石灰岩沒有水力聯系。可見兩煤層本身基本是獨立的水動力系統,受其他含水岩層影響較弱,外部水動力對煤層氣保存影響較小。
鄭庄區塊邊界的寺頭斷裂,現今狀態下屬於一條封閉性斷裂,導水、導氣能力極差,是盆地內部的一個水文地質單元邊界。山西組砂岩含水層和太原組灰岩含水層水位在寺頭斷層東側附近達到最低值,是地層水的滯水窪地;位於寺頭斷裂西側的鄭庄及其附近地區,水位也較低,地下水徑流強度也可能較弱,較有利於煤層氣保存(王紅岩等,2001;2004;傅雪海等,2007)。通常,地下水滯水地帶也是礦化度較高區域,鄭庄區塊煤層水礦化度非常高(如表1),遠高於弱徑流區地層水礦化度(1823.61mg/L),由此推測鄭庄區塊亦位於地下水滯流區,地下水以靜水壓力的形式將煤層中的煤層氣封閉起來,導致煤層含氣量較高。
表1 鄭庄區塊煤層水礦化度 單位:mg/L
2.3 地質構造條件
構造作用是影響煤層氣成藏最為重要和直接的因素,不僅控制著含煤盆地及含煤地層的形成和演化,而且控制著煤層氣生成、聚集和產出過程的每一環節。在聚煤期,構造控制著煤系地層形成發育的特徵,影響到煤層氣的生成、儲集和封蓋能力;在聚煤期後,構造特徵及其演化通過對構造變形和熱歷史的限定,不僅對煤層氣的生、儲、蓋性能產生影響,而且直接控制了煤層氣的運移、聚集和保存特徵,從而決定著特定地區煤層氣資源開發潛力的大小(秦勇,2003)。
在沁水盆地東南部(包括鄭庄區塊),煤層氣成藏經歷了三個演化階段(王紅岩等,2008;林曉英等,2010):第一階段,三疊紀末期,煤層達到最大埋深,煤岩鏡質組反射率達1.2%,此階段為深成變質作用生氣階段,累計生烴量達到81.45m3/t;第二階段,晚侏羅世開始至白堊紀末,地層開始抬升,但由於燕山中期的構造熱事件影響,煤層長期處於異常高古地溫階段,引起二次生烴,累計生烴量大,可達359.10m3/t;第三階段,喜山期的煤層氣藏調整與改造,最終形成了現今格局。在第二階段,由於異常熱事件的影響,地層的抬升並沒有破壞煤層氣藏,反而增加了煤儲層儲集氣體的能力。兩次生烴作用為煤儲層大量聚氣提供物質基礎。
在盆地形成演化過程中,鄭庄區塊受構造作用影響較弱,構造形跡相對簡單。對煤層氣富集具有控製作用的主要為寺頭斷層及區內局部背、向斜,在不同的構造部位煤層含氣量具有明顯差異。從圖3上可以看出,在寬緩背斜部位有利聚氣(如Js8井)、兩翼較陡的向斜和背斜軸部(如Js5和Zs31井)均不利聚氣、斷層部位最不利聚氣(如Zs39井),總體上向斜部位要好於背斜部位(如Js5>Zs31井)。
圖3 區域地質構造與煤層含氣量關系圖
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通常處於活動期的斷層具有開放性,是氣體運移的有利通道;而活動比較微弱或不活動的斷層具有封閉性則有利於氣體的保存。在煤層氣成藏演化過程中,寺頭斷層在喜山晚期之前一直處於活動狀態,具有強開放性,導致斷層附近煤層氣體沿斷層大量逸散,煤層含氣量極低。(2)兩翼較陡的向、背斜,均為擠壓應力下形成的地質構造。對於向斜,軸部煤層的底部及其底板岩層張性裂隙易於發育,部分煤層氣擴散損失,而兩翼部位則為煤層氣富集區;對於背斜,軸部煤層含氣量低則是由於煤層頂部及其頂板張性裂隙的發育,同時兩翼部位有利於煤層氣富集。總體而言,向斜要比背斜更有利於聚氣。(3)寬緩背斜也是在擠壓應力環境下形成的,屬於局部小構造,亦為應力集中區,因此有利於煤層的吸附。
3 煤層氣開發前景分析
煤層氣有利開發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它既是煤層氣的富集區又是高產高滲區。在查明煤層氣富集規律的基礎上,尋找煤層氣高產高滲區是實現煤層氣大規模商業開發的關鍵。文章從煤儲層參數角度,具體分析了鄭庄區塊3#和15#兩主力煤層的開發潛力以及瓶頸問題。
煤層氣在煤儲層中的滲流特徵與常規天然氣差異很大,影響煤層氣高產的因素復雜而多樣,主要包括:煤層氣含量、含氣飽和度、煤層埋深、煤層厚度、煤級、煤儲層滲透率、煤儲層壓力、臨界解吸壓力(婁劍青,2004;萬玉金等,2005;陳振宏等,2009)以及煤體結構等。在研究區內,煤層氣開發的有利儲層參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煤儲層含氣性較好(表2),3#煤層平均含氣量19.11m3/t、甲烷含量18.35m3/t、含氣飽和度69.58%;15#煤層平均含氣量16.30m3/t、甲烷含量15.42m3/t、含氣飽和度62.80%。較高的含氣量和含氣飽和度是煤層氣高產穩產的物質基礎。(2)煤層埋藏適中,降低開采難度及開采成本,3#煤層埋藏深度512~1215m;15#煤層605~1310m。(3)煤層厚度較大,3#煤層厚度5.3~6.2m;15#煤層厚度2.4~7.9m。(4)煤變質演化程度高,最大鏡質組反射率Ro,max=3.55%~3.98%,高變質程度使煤的吸附能力強,含氣量高。(5)3#煤儲層壓力梯度接近於靜水壓力梯度;15#煤儲層壓力梯度略高於靜水壓力梯度。煤層氣儲層為常壓或接近常壓均有利於煤層氣的開發。
表2 鄭庄區塊煤層含氣性特徵
注:下標ad代表空氣乾燥基。
在鄭庄區塊,開發煤層氣存在的主要瓶頸問題是煤儲層滲透率較低,平均低於1mD,其中3#煤層試井滲透率為0.013~0.430mD;15#煤層試井滲透率為0.022~0.920mD。通過鏡下觀察顯微裂隙,兩煤層均以B型(寬度>5μm,1mm<長度<10mm)裂隙為主,A型(寬度>5μm,長度>10mm)裂隙較少,裂隙密度較小,且連通性中等至差。裂隙不發育和連通性較差是導致煤儲層滲透性差的主要原因。但兩煤層的煤岩類型主要為光亮煤,煤體結構以原生結構和碎裂為主,這使得改善煤儲層滲透能力成為可能。從煤層氣開發的角度來講,原生結構的煤體,裂隙雖然相對較少,但經過壓裂後,煤層氣容易抽放,屬較好類型的煤體;碎裂結構的煤體,裂隙相對發育,抽放條件優越,屬於極好的煤體類型。
表3 鄭庄區塊煤儲層宏觀和微觀裂隙發育特徵
另外從圖4上可以看出,在鄭庄區塊煤儲層滲透率主要受最小有效應力(最小主應力與儲層壓力之差)的影響,隨著該應力的增加,滲透率值明顯降低;但埋深和最小主應力對滲透率的影響不明顯。因此,可以通過研究最小有效應力分布規律,在研究區低滲透率背景上尋找滲透率高值區,為選取煤層氣高產高滲區提供科學依據。
圖4 3#(a)及15#(b)煤層滲透率與應力、埋深關系圖
4 結論
文章從沉積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和地質構造三個方面,分析了鄭庄區塊3#和15#煤層煤層氣富集成藏的地質控制因素。結果表明:穩定的聚煤沉積環境和封閉的水動力系統是煤層氣的保存的有利條件,而局部煤層氣富集則受控於地質構造條件:在寬緩背斜部位有利聚氣、兩翼較陡的向斜和背斜軸部均不利聚氣、斷層部位最不利聚氣,總體上向斜部位要好於背斜部位。另外,文章從儲層參數角度分析了該區塊煤層氣的開發潛力。3#和15#煤層煤級高,含氣量、含氣飽和度較高,煤層較厚,煤層埋藏適中,儲層壓力接近或稍高於靜水壓力,均表明有利於煤層氣的開發。然而該區塊煤儲層滲透率極低,使煤層氣的商業開發增加了難度,但可以通過壓裂等增產措施適當的改善煤儲層,提高氣產量。
參考文獻
陳振宏,王一兵,楊焦生等.2009.影響煤層氣井產量的關鍵因素分析———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區塊為例,石油學報,30(3),409~416
傅雪海,秦勇,韋重韜等.2007.沁水盆地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含氣量的控製作用,煤層氣勘探開發理論與實踐,61~69
高遠文,姚艷斌.2008.我國煤層氣產業現狀及開發模式探討,資源與產業,10(2),90~92
林曉英,蘇現波,郭紅玉.2010.沁水盆地東南部寺頭斷層對煤層氣藏的封閉性評價,天然氣工業,30(4),20~23
婁劍青.2004.影響煤層氣井產量的因素分析,天然氣工業,24(4),62~64
秦勇.2003.中國煤層氣地質研究進展與述評,高校地質學報,9(3),339~352
饒孟余,楊陸武,馮三利等.2005.中國煤層氣產業化開發的技術選擇,特種油氣藏,12(4),1~4
任海英.2004.沁水煤田晉城礦區煤層的沉積環境與煤層氣,煤礦現代化,(6),18~19
邵龍義,肖正輝,何志平等.2006.晉東南沁水盆地石炭二疊紀含煤岩系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古地理學報,8(1),43~52
孫茂遠,劉貽軍.2008.中國煤層氣產業新進展,天然氣工業,28(3),5~9
孫茂遠,楊陸武.2001.開發中國煤層氣資源的地質可能性與技術可行性.煤炭科學技術,29(11),45~46
萬玉金,曹雯.2005.煤層氣單井產量影響因素分析,天然氣工業,25(1),124~126
王紅岩,萬天豐,李景明等.2008.區域構造熱事件對高煤階煤層氣富集的控制,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大學),15(5),364~369
王紅岩,張建博,李景明等.2004.中國煤層氣富集成藏規律,天然氣工業,(5),11~13
王紅岩,張建博,劉洪林等.2001.沁水盆地南部煤層氣藏水文地質特徵,煤田地質與勘探,29(5),33~36
楊起.1999.中國煤的疊加變質作用,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6(增刊),1~7
葉建平,武強,王子和.2001.水文地質條件對煤層氣賦存的控製作用,煤炭學報,26(5),459~462
E. 李四光優秀學生獎的評審機構
主 任:王延覺(教育部科技司司長)
副主任:姜建軍(國土資源部科技司司回長)
委 員(按姓氏筆劃答排列):
喬建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長)
朱日祥(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
朱立新(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陳 駿(南京大學校長) 吳淦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張來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
張錦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陳盈暉(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
韓曉峰(吉林大學副校長)
潘 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
王澤九(李四光地質科技獎基金會)
李四光地質科技獎基金會 1人 李四光優秀學生獎委員會辦公室設於李四光先生曾長期任教並擔任地質系系主任的北京大學。
主 任:張立飛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
成 員(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延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科研處處長)
王英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生工作處處長)
馬彥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生工作處副處長)
劉大錳(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務處處長)
劉建波(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助理)
F.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石油方面研究生
地大北京能源學院考研專業及導師
070602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
③610高等數學
④827大氣化學
01大氣環境污染 劉大錳
03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的影響 劉大錳
05大氣環境地球化學 黃文輝
081801礦產普查與勘探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
③302數學二
④828沉積岩石學或829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報考鄧宏文導師外國語可以選考俄語。
02含油氣盆地沉積學 王宏語 於興河 王紅亮 姜在興 李勝利 康志宏 陳永進
03石油構造分析 陳昭年 何登發 丁文龍
04油氣儲層地質與評價 王宏語 於興河 郭少斌 黃文輝 李勝利 劉大錳 劉景彥 劉鵬程 唐書恆 陳 程 康志宏 陳開遠 王曉冬
05層序地層學及應用 王紅亮 郭少斌 陳開遠 樊太亮 林暢松 鄧宏文肖建新
06煤與煤層氣地質 劉大錳 湯達禎 唐書恆
07應用沉積學 黃文輝肖建新
08盆地分析與模擬 陳昭年 劉景彥 毛小平 林暢松 丁文龍
09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及評價 張金川
10油氣成藏機理與預測 侯讀傑 毛小平 湯達禎 張金川 陳永進 黃海平
081826★能源地質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
③302數學二
④829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或830油礦地質學 報考李治平導師外國語可以選考俄語。
01油氣成藏地球化學 侯讀傑
02儲層表徵與建模 於興河 陳昭年 王紅亮 李勝利 李治平
03煤層氣開發 湯達禎 李治平肖建新
04油氣資源評價 王紅亮 郭少斌 黃文輝 張金川
05油氣藏形成機理與勘探 於興河 陳昭年 何登發 李勝利 湯達禎 張金川 樊太亮 林暢松 丁文龍 肖建新
08煤的潔凈利用 黃文輝
082002油氣田開發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2俄語
③302數學二
④829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或831油層物理學 報考鄧宏文,李治平 導師外國語可以選考俄語。
01油氣田開發地質與開發技術 王宏語 於興河 鞠斌山 李勝利 劉景彥 唐書恆 康志宏 陳永進 鄧宏文
02油氣田開發理論與方法 劉鵬程 李治平 王曉冬 陳永進
03油藏描述與剩餘油分布 王宏語 於興河 郭少斌 李勝利 劉景彥 陳 程 康志宏 陳開遠 樊太亮 林暢松
04油田化學與環境治理 范洪富
05油藏開發地球化學 侯讀傑 黃海平
07採油工程及提高採收率 范洪富 鞠斌山 湯達禎 李治平 王曉冬
08儲層建模與油藏數值模擬 劉鵬程 湯達禎 唐書恆 陳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