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質災害
❶ 湖北具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有哪些
根據國土資源部復《關於取制消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備案制度的公告》(2014年第29號),取消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備案制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不再報送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備案和備查。按照國土資源部有關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由評估單位自行組織具有資格的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對擬提交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進行技術審查,並由專家組提出書面審查意見。
❷ 湖北省常發地質災害
看在湖北什麼地區,如果是庫區范圍內,常見地質災害主要為滑坡,危岩。有的區域屬石灰岩地區是喀斯特地貌,岩溶發育,可能導致地塹,垮塌等地質災害。
❸ 湖北省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先普及一下
自然災害 (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 編輯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乾旱、高溫、低溫、洪澇、山洪、台風、龍卷風、火焰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大霧、大風、霾、霧霾、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雪崩、冰崩等氣象災害;火山噴發、地震、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災情統計 第1部分:基本指標》GB/T 24438.1-2009)。
自然災害系統是由孕災環境、致災因子和承災體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變異系統,災情是這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且對人類社會造成了的危害的現象和事件。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龍卷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❹ 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中心怎麼樣
簡介:湖北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於2003年6月成立,中心成立的目的是依託高校的技術優勢,形成具有市場開發能力的高校產業集團。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❺ 地質災害評估費用取費標准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級依據國土資源部文件《國土資源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內險性評估工作容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實行,具體收費標准如下:
註:報告評審費為:一級評估2.0萬;二級評估1.5萬;三級評估1.0萬。
❻ 湖北地震
2013年12月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東縣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地震震中位於巴東縣東瀼口鎮。
2013年12月16日,地震災害發生後,巴東縣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抗震救災指揮部,所有幹部下到一線開展抗震救災活動。對於緊急轉移安置的1527人進行妥善安排,實行「一戶一個幹部」的方式保證他們溫暖過冬。巴東縣各部門立即行動,行走在地震災區第一線。
巴東縣國土資源局迅速成立「12·16」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協調各成員單位應對地震相關工作,重點巡查黃土坡滑坡、黃臘石滑坡等大型地災點。國土資源局迅速奔赴震中東瀼口、地質災害點進行地震加劇危險程度排查,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損壞程度和地質災害次生災害隱患情況進行調查。同時,組織國土資源所開展災情普查、地震預防知識宣傳,提高群眾抗震應急能力和水平。截至當晚8時,該局組織專班完成黃土坡、黃臘石等大型滑坡體上的首次地災巡查。
巴東縣公安局快速反應,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搶險、巡邏、秩序維護、交通維護等九大工作專班,整合沿渡河、東瀼口、官渡口 、信陵鎮等震區全部警力,全力投入到抗震應急工作。記者在巴東縣110指揮中心看到,所有應急通訊設備全部緊張運行。至發稿時,巴東縣出動警力近400人次,震區社會秩序穩定,群眾心態比較平和,交通基本暢通,110指揮中心尚沒有接到因地震造成的傷亡警訊。
❼ 速求湖北的地理位置、自然災害和自然環境。詳細一點,O(∩_∩)O謝謝
湖北簡介Hubei Province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南部,長江中游。因處於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
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為鄰。
全省設有12個省轄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湖北省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佔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佔24.5%,平原湖區佔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全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全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湖北省地理位置為北緯29°05′~33°20′、東經108°21′~116°07′之間,主要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特徵。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雨熱同季,利於農業生產,有「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全省年均溫15~17℃,7月均溫為27~29℃,江漢平原最高溫在40℃以上,有「火爐」之稱,為中國酷熱地區之一。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時,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由於受地形影響,大神農架南部等地為全省多雨中心,江漢平原在梅雨期長的年份常發生洪澇災害。
❽ 湖北的泥石流多麼
湖北的地質災害地域分布明顯,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山區,尤以長江、漢江及其支流沿岸最為嚴重;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區地面沉陷則主要聚集於鄂東南、鄂中地區,主要分布在武漢、黃石、大冶、陽新、鄂州、咸寧、應城等地。湖北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段)共5657處,分布在68個縣(市、區)內。
以下是詳細說明:
1、極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7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三峽庫區、鄂西南山區和鄂東南部分地區。有巴東縣、秭歸縣、興山縣、夷陵區、長陽縣、五峰縣、遠安縣、恩施市、建始縣、利川市、咸豐縣、來風縣、宣恩縣、鶴峰縣、黃石市、大冶市、陽新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10。
面積44006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80%以上。目前發育崩塌699處,滑坡3060處,泥石流61條,岩溶地面塌陷902處,采空地面沉陷48處。其中三峽庫區和鄂西南山區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災害均極易發生,鄂東南丘陵區則以采礦引發的地面塌(沉)陷、泥石流災害為主。
2、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西北山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以及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有十堰市、鄖西縣、鄖縣、丹江口市、竹溪縣、竹山縣、房縣、神農架林區、谷城縣、保康縣、南漳縣、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鄂州市、武漢市、咸安區、赤壁市、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羅田縣、英山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5。
面積56501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15%以上。目前發育崩塌115處,滑坡562處,泥石流11條,岩溶地面塌陷90處,采空地面沉陷23處。其中鄂西北山區容易發生因人為和自然因素誘發的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南部地區(崇陽縣、通山縣、通城縣)和鄂東北英山、羅田地區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泥石流災害;鄂東南北部地區則以采礦及抽排地下水引發的地面塌(沉)陷災害為主;江漢平原西緣山前地帶(宜昌市、宜都市、松滋市)容易發生因人為因素誘發的崩塌、滑坡、地面塌(沉)陷災害。
3、較易發生地質災害有18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鄂中地區和鄂東南、鄂東北部分地區。有蔡甸區、江夏區、襄樊市、宜城市、當陽市、荊門市、鍾祥市、京山縣、曾都區、廣水市、大悟縣、應城市、麻城市、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嘉魚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683平方公里,地質災害約佔全省的3%。目前發育崩塌6處,滑坡47處,岩溶地面塌陷8處,采空區地面沉陷11處。其中鄂中地區較容易發生因採掘地下固體礦產誘發的崩塌、滑坡和大型采空地面沉陷災害;鄂東南北部蔡甸區、江夏區、嘉魚縣較容易發生因開采地下水而誘發的岩溶地面塌陷災害;鄂東北大別山區和桐柏山區較容易發生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小規模滑坡災害,其中黃梅縣還容易發生地面塌(沉)陷災害。另外鄂北襄樊市也較容易發生小規模的崩塌、滑坡災害。
4、一般不易發生地質災害有23縣(市、區):
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鄂北崗地和鄂東北中部地區。有黃陂區、新洲區、老河口市、襄陽區、棗陽市、枝江市、沙洋縣、荊州市、公安縣、石首市、監利縣、洪湖市、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孝南區、安陸市、孝昌縣、雲夢縣、漢川市、黃州區、紅安縣、團風縣
地質災害易發指數<3。
面積427101平方公里。目前僅發育滑坡14處,主要分布在枝江市境內。
附:湖北地質災害集中發育地段主要有:
⑴三峽庫區巴東~新灘滑坡段;
⑵秭歸楊林橋鎮西崩塌、滑坡段;
⑶興山水月寺~夷陵樟村坪崩塌、泥石流段;
⑷恩施屯堡滑坡段;
⑸清江隔河岩水庫區滑坡段;
⑹建始磺廠坪~長梁子崩塌段;
⑺鶴峰下坪滑坡段;
⑻宜都松木坪~松滋劉家場滑坡、崩塌段;
⑼大冶還地橋~大箕鋪岩溶塌陷、泥石流段;
⑽黃龍灘~十堰~白浪滑坡段;
⑾黃龍灘水庫區滑坡段;
⑿遠安鹽池河~夷陵交戰埡崩塌段;
⒀羅田平湖滑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