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工程地質

中國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1-24 02:02:29

⑴  我國工程地質的研究現狀

我國的工程地質學經過近50年的發展,今天已成為一門研究內涵豐富、理論體系嚴謹,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學科,並且是國際工程地質界的重要一員。

縱覽中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領域,是相當廣闊的。主要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岩體工程特性研究和岩體工程地質力學的創立

大量的岩體工程實踐遇到的是地基、邊坡和地下工程圍岩的變形破壞問題,促使工程地質學家與岩石力學家、土木工程師們關注對岩體介質特性的研究,認識到岩體與岩石是既有著本質區別又相互聯系的介質。著名工程地質學家谷德振和他的同事們在一系列岩體工程勘察中,發現岩體的力學性質和行為主要受控於軟弱結構面的展布,包括層面、斷裂面、節理、片理等,使岩體成為非連續、非均質、各向異性的介質。他們首先從地質建造著手,劃分工程地質岩組,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方法,研究結構面的形成機制和空間分布規律,進而研究岩體結構特性,劃分岩體結構類型。再按不同結構類型和工程建築要求進行岩體力學試驗及測試,最後再根據岩體結構特徵和力學屬性,建立力學模型作數學模擬和穩定性分析。將工程地質學與地質力學、岩石力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創立了岩體工程地質力學。它的理論體系、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國際上獨樹一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設立了工程地質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吸收國內學者共同協作,開展工程地質前沿課題和生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研究工作,每次學術委員會上都要討論工程地質學發展的趨勢和應制定的科研方向。無形中成為我國工程地質學的研究中心,推動著我國工程地質學的不斷發展。

二、區域工程地質和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

我國地域遼闊,受地質和自然地理條件制約,區域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因此,區域工程地質研究對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工程規劃布置以及地質環境保護等意義重大。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老一輩工程地質學家劉國昌、張咸恭、姜達權等就開展了此項研究工作,出版專著和編制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幾十年來,各大河流域、部分省區和西南、西北山區都開展了較系統的區域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經過數年的努力,於1990年首次出版了由任國林主編的1∶400萬《中國工程地質圖及說明書》,並附有全國工程地質分區圖;1992年出版了由段永侯主編1∶600萬《中國環境地質圖系》,圖系以工程地質內容為主。標志著我國區域工程地質環境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區域地殼穩定性」的術語是由原蘇聯工程地質學家最早提出的,但未作說明和專門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學者谷德振和劉國昌倡導此項研究工作。它的涵意是指岩石圈內正在進行的地質、地球物理作用對地殼表層及工程建築安全的影響,即地殼現代活動對工程安全的影響程度。其研究思路是以地質力學理論為指導,強調以地質構造研究為基礎,以斷裂活動性、現代地應力場和地震活動性為主要研究內容,最終進行區域穩定性分級,分區和評價。在該研究領域,胡海濤等依據李四光的「安全島」思想,指導重大工程場址的選擇,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二灘水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的成功選址即是。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對我國工程地質勘察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且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究領域。

三、環境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的研究

環境工程地質是現代工程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由於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所引起的區域性和危害人類及工程安全的工程地質作用。這些有害的工程地質作用是誘發地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滑坡、泥石流等,它們常導致地質災害。環境工程地質就是研究這些作用(或問題)產生的機制和條件,進行預測和防治,其目的為了合理利用和保護地質環境。我國正式研究環境工程地質始自20世紀60年代的新豐江水庫誘發地震和上海的地面沉降。80年代初以來,共召開了四次全國性的環境工程地質學術討論會,涉及的內容豐富多采。有些研究成果在國際上處於先進地位。例如,上海地面沉降的防治,區域性滑坡預測模型。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由劉傳正著的《環境工程地質學導論》,全面論述了環境工程地質理論體系,基本研究內容以及各類環境工程地質作用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展示了環境工程地質的前景。

與環境工程地質相關的地質災害的研究,也主要由工程地質界承擔的。近十多年來,對危及人類和工程安全的各種地質災害,都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1989年1月召開的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期間,成立了主要由工程地質學家參加的全國地質災害研究會,次年又創辦了《中國地質災害及防治學報》,對地質災害的研究起了促進作用,對地質災害的分類,形成機制、分布規律,預測方法及防治對策與措施等研究成果,及時在學報上開展交流。90年代還編制了中國地質災害類型圖,出版了段永侯等的專著《中國地質災害》。眾多的研究成果及著作,還有具體防治工程的成功,確立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地位。

四、特殊土結構和工程特性的研究

藉助於測試技術的現代化,我國在特殊土的微觀結構及其工程特性的研究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所謂特殊土,指的是成分和結構特殊,其工程(地質)性質也特殊的土類。我國幾乎所有的特殊土皆有分布,諸如淤泥土、黃土類土、膨脹土、鹽漬土、紅粘土,多年凍土等,它們的分布都具地域性,因此也可稱之為區域性土。由於特殊的不良工程性質,對當地工程建設以及生命財產的安全意義重大,因而促使學者們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張宗祜、高國瑞、黃熙齡、孔德坊、李生林等學者長期以來對黃土類土、膨脹土和淤泥類土所進行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有關它們的微結構特徵和分類、物質成分、工程特性及指標,建築穩定性評價以及處理措施等,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五、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和技術方法

工程地質學為工程建設服務是通過勘察工作來實現的。工程建築與其所在的地質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矛盾關系,要通過工程地質勘察才能搞清楚。50年來,難以計數的大大小小各類工程建築通過勘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總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1966年以前,勘察工作體制由全盤學習蘇聯到自主獨立發展,勘察工作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為國家基本建設的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提供了地質依據。當時在工程選址和場地評價中,著重於工程地質條件的闡明和定性評價為主。第二階段是1966年到1978年,「文革」期間工程地質勘察受到嚴重干擾而很不正常,破壞了基本建設程序,一些大工程搞了邊勘察、邊設計、邊施工的「三邊」方針,盲目簡化勘察程序,有的重大工程實際上搞了一次性勘察,造成嚴重損失。如葛洲壩水利樞紐、焦枝鐵路、第二汽車製造廠等工程即是。第三階段1978年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年代,形成了較完整的工程地質勘察體制,制定新的勘察規范,與國際接軌,勘察質量大大提高。在土木工程中又引進歐美國家的岩土工程技術體制,兩種技術體制並存。一些重大工程採取國際招標方式,以引進國外先進的勘察技術和資金。工程地質勘察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經過數十年實踐和理論研究,逐漸形成和完善了我國工程地質勘察的理論體系,即「以工程地質條件的研究為基礎,以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為核心,以工程地質勘察技術方法為手段,以工程地質評價決策為目的。」這一理論體系在由張咸恭、王思敬和張倬元主編的《中國工程地質學》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可以無愧地說,我國的工程地質勘察事業在上述勘察理論體系的指引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人囑目。例如,三峽、小浪底、二灘、劉家峽、龍羊峽等一批巨型水利樞紐和水電站工程;大亞灣、秦山核電站;寶成、蘭新、成昆、南昆、大秦、京九等鐵路干線;還有許多新興的城市、礦山等等。所取得的優質勘察成果,保證了工程的順利設計、施工和運行,也得到了國際同行們的贊許。在勘察基礎上,形成了「水利水電工程地質」、「鐵路工程地質」、「礦山工程地質」和「城市及房屋建築工程地質」等專門工程地質系列。

當前,新技術方法在工程地質勘探中被推廣應用,已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遙感圖像(航衛片)在工程地質測繪填圖中的應用;大口徑鑽進和小口徑金剛石鑽進在水電工程地質勘探中的採用,砂卵石層鑽探與取樣新技術,套鑽和岩芯定向鑽進技術;聲波探測、地質雷達、地球物理層析成像技術(CT)、鑽孔彩色電視錄像及圖像處理系統等物探技術的使用;計算機技術在工程地質勘察中普遍採用,各種專用軟體的開發等。

50年來我國的工程地質教育一直興旺不衰。至今全國有十餘所高等學校設置有培養工程地質專業人才的院系,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此外,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等多所科研機構專門培養工程地質專業研究生。形成了一支宏大的工程地質專業隊伍。在教學實踐中,編寫出了各具特色的系列工程地質專業教材。高校和科研院所還承擔了一些重大的生產和科研課題,既完成了生產、科研任務,又培養了優秀專業人才。

中國工程地質界與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的聯系密切,在20世紀80年代初不少同行加入了國際工程地質協會,建立中國國家小組,隨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一起活動。中國工程地質界積極參加國際工程地質協會組織的學術活動。自1983年起我國組團參加了歷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所提交的論文數都位居前列。現任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主席,是我國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他是199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8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上被推選擔任此職的,這是中國工程地質界的驕傲!

⑵ 中國沿海全新世軟土的工程地質特徵

隨著我國全新世的環境和海岸演變研究的加強,詳細的第四紀研究資料不斷出現。目前要緊的是將工程地質研究與第四紀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加深對沿海軟土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為國家建設服務。

一、軟土的概念

軟土的概念或判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工程地質界和土力學界逐步形成的,它是以形成的地質過程和存在的物理狀態兩個方面加以規定的,且後者是主要的。《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 1992)對軟土的規定具體化為3條:①外觀以灰色為主的細粒土;②天然含水量大於或等於液限;③ 天然孔隙比大於或等於1.0。《岩土工程勘察規范》(1995)將軟土規定為「天然孔隙比大於或等於1.0,且天然含水量大於液限的細粒土應判定為軟土,包括淤泥、淤泥質土、泥炭、泥炭質土等,其壓縮系數宜大於0.5M Pa-1,不排水抗剪強度值小於30K Pa。」這兩本規范對軟土在概念和判別上的規定基本一致,但也有微小的差別。從物理力學指標看,前者指出了天然含水量不僅大於液限,也可等於液限;後者指出了力學指標,但說得靈活,只是「宜」,而它的兩項物理指標則是必須滿足的判定指標。從地質因素來看,前者指出了以灰色為主的細粒土的外觀特徵來顯示沉積環境;後者直接使用了淤泥、淤泥質土、泥炭、泥炭質土等的地質名詞。這里需要討論一下軟土與淤泥、泥炭兩類名詞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軟土是土力學、工程地質學上的一個名詞,淤泥、泥炭是沉積岩石學上的一個名詞,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的區別在於兩個學科的研究目的和任務不同,一個主要研究地質體的強度和變形等特徵;另一個主要研究地質體的成分和結構等特徵:聯系在於它們都是研究同一個地質體,在淺層的條件下,兩個名詞幾乎指的是同一東西,大體上可以互相預示。也正是這種預示,才能架起工程地質研究和第四紀研究的橋梁。

二、沿海全新世軟土的分布

趙希濤教授在《中國沿海全新世海面變化的基本特徵》一文中有關泥炭層的一段:「在我國沿海地區與近岸陸架地區下數米或二三十米,往往發現全新世潟湖相或與海水有某種水力聯系的湖沼相(或河漫灘窪地型)泥炭或富含有機質淤泥。它們緊貼第一海相層之下或之上分布,上、下泥炭層向陸逐漸合一。下泥炭層多形成於距今10000~8000a間,上泥炭層多形成於距今5000~2000a間,在海侵影響區之外,全新世泥炭發育時期幾乎連續,而以中全新世發育最好」。這里指的泥炭或富有機質淤泥,以及第一海相層都可初步判別為軟土,可見沿海全新世的軟土分布較廣,成因和地層也多樣。這些第四紀地質研究成果可作為工程地質研究的基礎。

三、沿海全新世軟土的工程地質

1.一般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淤泥、淤泥質土、泥炭、泥炭質土等一般可初步判別為軟土,但最終判定還要靠物理指標。因此,將我們多年來在編制規范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工程地質資料,主要是生產實踐資料,結合我們能夠掌握的第四紀地質資料,經過分析和判斷,列出我國沿海全新世軟土的一般物理力學指標(表1),供建設中參考。

表1 中國沿海全新世軟土一般物理力學指標

2.全新世沉積物的工程地質特點

早全新世甚至晚更新世已有軟土存在。但中全新世是暖期,有利於軟土的發育,是形成軟土的主要時期,且其距今較近,地層埋藏甚淺,是工程建築經常作用的不良地層。至晚全新世時,氣候變成干涼,在軟土之上逐漸形成了一層較密實的地層。這在氣候帶的變遷下,在東北、華北、華中的沿海一帶更為明顯,工程界稱之為「硬殼層」。此層在地表分布甚廣,是沿海地區一層較好的持力層,「輕基淺埋」就是針對這種地層的特點總結出來的經驗。所謂輕基就是基礎及其上部結構物採用輕型結構,淺埋即基礎埋置深度應盡量放淺。有時硬殼層很薄,但也不宜全部挖除,可以作為保護層而保留,以防止施工時其下的軟土擾動。

四、結語和討論

1)軟土是一種特殊土,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具有一定的物理力學性質。如果單以判別指標判定,飽和黃土和飽和紅土都可以達到判別指標,但不能成為軟土,因為它們形成的地質過程不同,呈現的工程地質特點也不同。用以灰色為主的外部特徵來表徵軟土,會很容易將具有同樣物理指標的以黃色為主的飽和黃土和以紅色為主的飽和紅土迅速區別開,這對軟土的判別無疑是有意義的。

2)中全新世軟土,因其埋藏甚淺,是工程建築普遍作用到的不良地層。由於其壓縮性高,透水性低,具有觸變性、流變性和不均勻性,除應正確判別沉積物、評價其具體特點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其改良加固,以滿足工程建設的需求。晚全新世的沉積物,覆蓋在地表,與工程建築的活動更加密切。由於它是一層中壓縮性或低壓縮性的黏質砂土等較密實的地層,它不僅能夠作為一層較好的持力層,而且可以作為保護層,以免其下的軟土擾動、喪失軟土的結構強度和出現稀釋狀態。

3)沿海的第四紀研究,對軟土的工程地質意義重大。隨著測年資料的增多、古環境的重建,第四紀研究成果會有效地應用於工程建設中。以往沿海軟土的工程地質研究,因生產要求的時間緊迫,常習慣於用工程措施,深入考慮第四紀地質較少,常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遺憾。兩者的相互結合和滲透定會產生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建設部.1992.軟土地區工程地質勘察規范.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建設部.1995.岩土工程勘察規范.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趙希濤.1984.中國沿海全新世海面變化的基本特徵.中國海岸演變研究.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4]孫更生,鄭大同.1984.軟土地基與地下工程.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本文原載:《中國應用第四紀研究——全國第二屆應用第四紀學術會議論文集》,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94~97頁)

⑶ 工程地質專業的排名

其實,學校地專業排名和其學生的出路並沒有直接的關系。中國礦業大回學的地質工程是屬於礦產地答質類的,在該領域,其教育實力領先;但是就工程地質方向和地質學類別綜合能力來說,自然是中國地質大學領先。中國礦業大學的地質工程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礦產地質調查相關工作,而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畢業的學生主要從事與鐵路,公路,水利,工民建等工程建設有關的勘察設計工作。所以,中國礦業大學的地質工程專業和中國地質大學的地質工程專業根本不是一回事,沒有什麼可比性,很少見過將兩者放在一起比較的。
相對來說,礦產地質類的野外工作條件更為艱苦一些,待遇也更好一點,不過近年來,國家工程建設持續開展,也給工程地質類的畢業生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總的來說,目前,無論是礦業大學還是地質大學的地質工程專業在其各自的方向上都有很好的教育資源和教育能力,其畢業生也都具有較好的就業前景:好的工作崗位,好的收入,就是出差多些,一年少則3、5個月,多則10來個月……

⑷ 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全國此類學校一共有幾所呢分別是

河海大學、西安理工、武漢大學這三個是國家一級學科,但是他的名字不是水文地址與工程地質,叫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國外叫水文及水資源工程)!
你說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的話那就是中國地質大學、吉林大學、成都理工這三個,也就是原來搞地質比較強的三所高校,其實很多學校都有這個專業,大概有30多所(數字記不太清楚了)!
請問你是學什麼專業的啊?還是想報考?

⑸ 張咸恭、王思敬、張倬元主編的《中國工程地質學》哪裡能買的到

築龍網有下載的。只要能注冊一個會員,就可以下了。
共20個附件。

⑹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工程專業分方向,分別岩土鑽掘與工程地質那個好一點呢

我本科讀的地質復工程里岩土工程制方向
兩個方向都不怎麼樣,地質專業都很苦
整體來說,做工程地質的話重點在工程上,就業方面偏向於地礦單位和工民建
不知您是哪個學校的,岩土鑽掘方向一般在本科不設了,倒是有研究生方向,就業偏向於地礦單位,重點在鑽掘,就是比如礦產勘察,石油鑽井之類的,野外工作多,薪水高,條件苦

⑺ 誰知道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在哪舉行具體時間啊

據了解好像是四年一屆的—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將於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召開。具體的參加方式這個還真不清楚,你去他們站搜下吧!地質勘察與設備產業網!

⑻ 地質工程專業中國排名。

中國各大學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學科在全國范圍內的排名問題,你可以參考「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2012年 學科評估結果》。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開展的學科評估,是按照《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的學科劃分,對具有研究生培養和學位授予資格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

《2012年 學科評估結果》中的0818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全國高校排名如下: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高校共19所,本次有15所參評;還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級」授權和碩士授權的高校參加了評估;參評高校共計20所。 註:以下相同得分按學校代碼順序排列。
學校代碼及名稱 學科整體水平得分
10491 中國地質大學 92
11414 中國石油大學 87
10616 成都理工大學 86
10183 吉林大學 84
10290 中國礦業大學84
10284 南京大學 78
10533 中南大學78
10697 西北大學 77
10710 長安大學77
10247 同濟大學 74
10294 河海大學 71
10489 長江大學 6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學68
10674 昆明理工大學68
10730 蘭州大學68
10460 河南理工大學 67
10704 西安科技大學67
10596 桂林理工大學 65
10112 太原理工大學 63
10386 福州大學63
資料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2012年 學科評估結果》

⑼ 中國濕陷性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

一、前言

中國濕陷性黃土就其工程地質性質而言,可分為高原濕陷性黃土和河谷濕陷性黃土兩類。前者分布於高原(或台塬高地),為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屬於風積成因;後者分布在河谷,為全新世沖積黃土。

二、高原濕陷性黃土

在黃土高原地帶,雖然工業建築較少,但民用建築、生土建築和窯洞建築卻很多,因此,對於高原濕陷性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進行試驗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現將有關資料敘述如下。

1.顆粒成分

顆粒成分是決定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的基本因素之一,特別是粘土成分。從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資料(表1)來看,高原濕陷性黃土的顆粒成分是有區域性變化的,粘土顆粒由西而東、由北而南逐漸增加。

表1 高原濕陷性黃土的顆粒成分

2.物理性質

物理性質是工程地質性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工程措施的直接指標。現從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資料(表2)來看,高原濕陷性黃土的物理性質也是有區域性變化的,如含水量和容重等存在由西而東、由北而南的變化趨勢。但某些指標,如孔隙比等差別不大。

表2 高原濕陷性黃土的物理性質

續表

3.濕陷特徵

濕陷性是黃土獨特的工程地質性質,是評價黃土地基的重要依據,隨著實際資料的積累,目前可獲得如下的認識。

1)在平面分布上,由表3中得知,高原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值是存在著明顯的區域性變化的,並且有由西而東、由北而南、從大變小的趨勢。

表3 高原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

2)垂直剖面上,由表3和圖1中得知,相對濕陷系數值是隨深度增加而減小的,一般在近地表為最大,往下就反復地變小,至一定的深度時,濕陷性基本消失,而過渡到非濕陷性土層。這個消失的深度界限,是隨地區的不同而不同的,明顯地反映了區域性的差異。但總的看來,這個界限一般在10~16m的深度內。建立這個概念,對地基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高原區,黃土層的厚度很大,常達百米以上,過去曾有人認為,黃土層的厚度與濕陷層的厚度是等同的,現在看來,這是不正確的。

三、河谷濕陷性黃土

工業與民用建築廣泛坐落在黃土河谷平原地帶,這里是建築部門的研究重點,我們曾對分布在不同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重工業城市開始了調查和試驗工作,現簡述如下。

1.試驗場地的簡況

試驗場地地質地貌簡況示於表4。

表4 試驗場地的地質地貌簡況

續表

圖1 相對濕陷系數隨深度變化圖

1—太原;2—乾縣;3—蘭州

2.物質成分

(1)顆粒成分

顆粒成分所採取的分析方法是密度計法,其結果列於表5。

表5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顆粒成分

從表5中可以獲得這樣的認識,就大范圍而言,分布在河谷平原的濕陷性黃土,其粘土的含量與高原濕陷性黃土的分布規律一樣,存在著由西而東、由北而南逐漸增加的總趨勢。

(2)粘土礦物成分

從粘土礦物成分的分析資料(表6)來看,3個場地黃土的粘土礦物,主要都是伊利石,但其含量各地不同。這從粘土礦物的化學分析中也得到反映。

表6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粘土礦物成分

(3)化學成分

化學成分的分析結果及其特徵,可從表7中看出如下幾點:

1)化學成分在這3個場地是有差別的,尤其對黃土工程地質性質有重大影響的易溶鹽、中溶鹽和交換容量等有較大差別。

2)易溶鹽的含鹽量,以蘭州為最大,其次是西安,再次是太原,同時蘭州含有大量的易溶性的硫酸根離子,而西安和太原則含量微弱;再以介質溶液的pH 值來看,蘭州較西安和太原為小,故蘭州為硫酸鹽型的黃土,而西安和太原為碳酸鹽型的黃土。

3)中溶鹽(石膏)在蘭州的黃土中含量較多,而在西安和太原的黃土中就沒有。

表7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化學成分

3.物理力學性質

物理力學性質的特徵見表8、表9。

表8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物理性質

表9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力學性質

1)在物理指標中,含水量等存在著較大的區域性差異,且一般有由西而東、由北而南、從小變大的趨勢。但孔隙比等,在某幾個地方又基本上是相似的。

2)在力學指標中,凝聚力、內摩擦角的區域性變化較小,但野外的形變模量變化范圍很大。

4.濕陷特徵

近些年來,對濕陷性的認識有了新的發展,除了相對濕陷系數這個指標外,還新添了濕陷起始壓力的指標。

(1)相對濕陷系數

1)在平面分布上:從表10中得知,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與高原上的濕陷性黃土一樣,也存在著區域性變化和一般的由西而東、由北而南、從大變小的趨勢。

2)在垂直剖面上:由表10和圖2中得知,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與高原上的濕陷性黃土一樣也存在著隨深度增大而減小的規律。一般在地表為最大,往下就反復地變小,至一定深度時,濕陷性就要消失。濕陷性消失的深度是有區域特徵的,具有西深而東淺的變化趨勢,但總的看,它一般都消失在地表下10~15m的深度內。

表10 河谷濕陷性黃土的相對濕陷系數

圖2 相對濕陷系數隨深度變化圖

1—太原;2—蘭州;3—西安

(2)濕陷起始壓力

濕陷起始壓力,在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有實用意義的力學指標。從表11來看,它也存在著顯著的區域性特徵,並也有一般的由西而東、由北而南、從小變大的趨勢。

表11 灌谷濕陷性黃土的濕陷起始壓力

四、幾點認識

1)高原濕陷性黃土和河谷濕陷性黃土,在不同地區內,其工程地質性質具有區域性的差異。且在區域性的基礎上,大致都存在著由西而東、由北而南的方向性變化趨勢。

2)高原濕陷性黃土和河谷濕陷性黃土,在同一地區內的工程地質性質是存在著類別上的差異的。

3)不同地區的高原濕陷性黃土和河谷濕陷性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是既存在類別上的差異,又存在區域上的差異的。

4)在區域性的差異上,河谷濕陷性黃土遠較高原濕陷性黃土的差異要大。這是由於前者的沉積環境遠比後者的沉積環境復雜。

5)我國濕陷性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是存在著方向性和地區性的變化特徵的,這是由於各地在黃土堆積時的古地理、古氣候、沉積環境、發育歷史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的不同所致。因此,在建築時,要區別對待,因地制宜。

6)在反映方向性和區域性的差異上,若簡單地以物理力學性質或以單一指標去了解,則這種內在的方向性或區域性規律就難於識別,只有把這種因素中的各個特徵指標聯系起來,作出綜合的工程地質性質的評價,才能把握其規律。因為黃土是自然作用的產物,它一方面是具有一定物理力學性質,一定的物質成分和組織結構的自然體系;另一方面又是在地質歷史過程中形成,且在天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不斷改變的自然地質體。這種以黃土的形成、發展,以及相互聯系的全面觀點所揭露出的我國濕陷性黃土的區域性和方向性的規律,對於今後的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劉東生,張宗祜.1962.中國的黃土.地質學報,42(1)

劉東生等.1965.中國的黃土堆積.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宗祜.1962.中國黃土類土濕陷性及滲透性基本特徵.中國地質,(12)

(本文原載:《中國第四紀研究》,1985年,第六卷,第二期,139~145頁)

⑽ 成都理工大學的地質工程(工程地質)在全國排名第幾

http://gz.o.cn/live/news/119_4514_1.html
2012年統抄計,那個時候工程地質就是襲全國前三,這兩年的發展,越來越好了,第一不敢亂說,雖然實力敢叫第一,不過因為學校影響力的關系,排第二是可以叫的。就看中國地大給面子不了,實力絕對數一數二。成都理工不少地質類專業都很有實力,只是學校影響力大大不如中國地大,因此有些時候,都說是前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