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面塌陷是地質災害嗎

地面塌陷是地質災害嗎

發布時間: 2021-01-23 23:42:16

㈠ 地面塌陷的相關介紹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個「世界地球日」。在這樣一個「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日子裡,人們希望能版減少日益嚴權重的地質災害。中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裂縫和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制約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滑坡和泥石流是比較少見的地質災害,但是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就比較常見。 地面塌陷危害多多,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地面塌陷都是一種災害,因為它毀壞高速公路和建築,進而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此外,它也會造成水質污染,因為一旦地面塌陷,地表水則會滲入塌陷處,進入純凈的地下蓄水層,從而造成水源受到污染。

㈡ 什麼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與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由於其發育的地質條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地面塌陷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㈢ 什麼是地質災害,什麼原因會造成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於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岩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岩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於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鬆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於滑坡後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後其高陡的後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後,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並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並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於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並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

㈣ 地面塌陷的形成條件

1.地質條件

(1)岩性條件

可溶性岩石的存在是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物質基礎。中國發生岩溶地面塌陷的可溶岩主要是古生界、中生界的石灰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等碳酸鹽岩,部分地區的晚中生界、新生界富含膏鹽芒硝或鈣質砂泥岩、灰質礫岩及鹽岩也發生過小規模的塌陷。大量岩溶地面塌陷事件表明,塌陷主要發生在覆蓋型岩溶和裸露型岩溶分布區,部分發育在埋藏型岩溶分布區。

(2)岩溶發育條件

岩溶塌陷主要取決於溶洞的存在。幼年期岩溶在原始碳酸鹽岩表面上開始發育,有原始河系切入,以地表水岩溶作用為主,形成溶溝、石芽和少量漏斗,岩溶塌陷不發育。青年期岩溶地下水位附近形成溶洞,地表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蝕窪地發育,地表水大部分被吸入地下,轉化為地下水,地上河只保留主河,岩溶塌陷發育。壯年期岩溶洞穴進一步擴大,洞頂坍塌,地下河又部分轉為地上河,岩溶塌陷最發育,同時有許多溶蝕窪地、坡立谷和峰林。老年期岩溶地下河全部轉為地上河,地表流水發育,地表接近地下水水平徑流帶,有少數孤峰、溶丘地形,形成寬廣的沖積平原,岩溶現象逐漸消失,岩溶塌陷不發育。可見,青、壯年期是岩溶強烈發育時期,岩溶塌陷發育,尤以壯年期為最。

(3)蓋層條件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第四系蓋層的厚度愈大,成岩程度愈高,塌陷愈不易產生。相反,蓋層薄且結構鬆散的地區,則易形成地面塌陷。如廣東砂洋礦區疏干漏斗中心部位,蓋層厚度為40~130m,地面塌陷少而稀;而在漏斗中心的東南部和東部邊緣地段,因蓋層厚度較小(8~23m),地面塌陷多而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覆蓋層厚度小於10m發生塌陷的機會最多,10~30m以上只有零星塌陷發生。缺乏蓋層、岩溶發育強烈地區,岩溶塌陷也發育(圖7-4至圖7-6)。

圖7-4 四川興文岩溶塌陷窪地

圖7-5 貴州石灰岩陷溝與天生橋

圖7-6 廣西宜山密集岩溶塌陷坑

(4)地貌條件

岩溶塌陷多分布在河床兩側及地形低窪地段,在這些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力聯系密切,相互轉化比較頻繁,在自然條件下就可能發生潛蝕作用,形成土洞,進而產生地面塌陷(圖7-7)。

圖7-7 廣西河池塌陷窪地、穿山洞

2.新構造運動條件

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新構造運動的上升區,由於地殼上升,地下水位相對下降,包氣帶加厚,地下洞穴空洞擴大或處於潛水面以上,有利於地面塌陷的發生。我國雲貴高原、黃土高原多發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圖77)。

3.氣候條件

久旱無雨會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引發地面塌陷。龍南縣渡江鎮象塘村田寮背村小組一塊農田發生地面岩溶塌陷,上面直徑約6m,底部直徑約2m,深度約5m,面積超過30m2,周圍有水。塌陷原因就是因為久旱少雨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而引起的(圖7-8)。

圖7-8 龍南縣渡江鎮象塘村農田中的岩溶塌陷坑

長時間暴雨,會造成伏流與暗河的下游產生沖爆致塌岩溶塌陷以及土洞和窯洞地面塌陷。

圖7-9 村前水田裡的塌陷大坑之一

4.人為條件

(1)礦坑突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引發地面塌陷

2006年5月,江西瑞昌市橫港鎮樓下易村附近的蘇家壠煤礦在開采時發生突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地下溶洞發生崩落,使地面出現裂縫和產生塌陷。全村23戶人家的房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開裂,其中不少房子還是剛建不久的新房。同時,在村莊前方的水田裡出現了6個塌陷大坑,這些塌陷坑小的有幾平方米,大的超過20m2,水深1.5~6m不等,而陷坑附近的農田裡則乾涸無水,表層出現龜裂。在村子後面的小山頂上,一條長約30m,深約80cm,寬1~20cm的弧形裂縫將山頭分成了兩半,令人觸目心驚(圖7-9,圖7-10)。「地面塌陷得這么厲害,房子的裂縫這么寬,我們也不知道房子會不會倒塌,這些天,晚上我們都不敢在家裡住!」村民說。

圖7-10 牆壁上出現的裂縫

(2)開采地下水引發岩溶塌陷

大量開采地下水而形成降落漏斗的地區,地下水運動強烈,促進了岩溶作用,加強了岩溶洞隙的發展,降低了地下水的浮托力,從而引發岩溶塌陷;愈接近降落漏斗中心,地下水運動愈強烈,岩溶塌陷愈發育。986年撫寧縣石門寨開辟為秦皇島市供水水源地,那裡廣泛分布著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岩,突然大量開采岩溶水,造成石門寨地下水位驟然下降,導致多處發生岩溶塌陷;一老漢趕著毛驢車,突遇塌陷,毛驢被陷死;石門寨中學80萬元新建的教學大樓,因為岩溶塌陷,樓體斜歪開裂,新樓變成危樓、廢樓。

㈤ 擋土牆倒塌屬於地質災害嗎

擋土牆倒塌屬於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專形成的,對屬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岩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並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

㈥ 什麼是地質災害

通常指抄由於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可劃分為30多種類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根據2003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廣西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含危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類。

山體滑坡

崩塌

㈦ 以下屬於地質災害類型的有a崩塌逼滑坡稀泥石流地地面坍塌

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山洪、泥石流、崩塌、山體滑坡等.海嘯多出現在沿海地區.
故選:C.

㈧ 自來水泄露導致地面塌陷屬於地質災害嗎

它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作用下,地下一定范圍內的岩土體壓縮、位移等活動,引起的地面下沉、塌落、開裂,對工程設施、城鄉環境以及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危害的現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除共同表現為地殼表面形態發生嚴重破壞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相似特徵:在形成條件方面,雖然都受多種動力條件控制,但過量抽取地下水經常是它們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分布特徵方面,城鎮、工廠、礦區、鐵路沿線是這些災害的多發區。採用地下開採的礦山,由於采空區上覆岩土體冒落或變形而在地表發生大面積並行破壞並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現象和過程稱為礦區地面變形地質災害。這類地質災害是地下采礦最容易引發的地質災害之一,並且地面變形范圍往往超出地下對應采空區的范圍,危害極大。一是破壞土地資源,影響農業生產。塌陷的地質災害對礦區周邊的農田破壞十分嚴重,造成土地絕產或減收,甚至在部分礦區,形成無地可耕,無處可遷的局面;二是損壞地表建構築物。礦山地表塌陷災害的范圍廣,具有突發性、累進性和不均勻性等特點,對於各種地面建構築物的危害極大。因此,在城鎮建構築物、道路設施以及水體下的三下礦體資源通常禁止開發,即便開發,也必須進行安全與環境設計和評價,避免產生地表沉陷,造成各種建構築物的破壞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損害,破壞正常的生產、生活和交通安全。對此,礦山安全法第19條對礦山企業提出了相應要求,即礦山企業對使用機械、電氣設備,排土場、矸石山、尾礦庫和礦山閉坑後可能引起的危害,應當採取預防措施。因此,礦山企業不僅應當建立、健全對地面陷落區、排土場、矸石山、尾礦庫的檢查和維護制度,防範可能發生的危險,而且對關閉礦山後可能引起的危害也要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1)減輕塌陷災害。在礦山的生產時期,採取充填開采技術和減震的采礦方法等技術型措施預防采空後的塌陷。充填開采主要是利用廢石、尾砂等實施空區的充填,減少空區的體積;減災開采主要是從回採技術上預防或減輕采空區塌陷的方法,包括順序優化開采、條帶開采和離層高壓注漿開采等,減少塌方量;(2)以廢治害。利用開採的尾礦、矸石等填埋塌陷區,治理塌陷災害。具體而言,在用尾礦、矸石等填埋前,先將塌陷區的表土剝離另放,然後充填矸石等至目標標高以下0.5m處,再覆蓋表土至原標高,使地形得以復原,保持原有土質和肥力,減少廢料污染,消除塌陷坑危害;(3)治理地裂縫,消除隱患。針對已經閉坑的礦區地裂縫,採用充填和灌漿相結合的治理措施,消除地裂縫的危害;(4)地面塌陷區的整治與利用。即採用「挖深墊淺」的方法,將較深的塌陷區再深挖,使其適合於水產養殖場地,而挖出的泥土墊到淺的沉陷區,改造成為農業用地。

㈨ 什麼是地面塌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