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工程地質實習
㈠ 求一篇工程地質實習報告,急急急急!!!
你是要寫實習報告嗎?哪裡的?(可當這兩句是廢話,著重看下邊)
第一 地區概況版 (目的權任務(為什麼寫這篇文章)、交通位置、人文、地理概況等)
第二 區域地質概況(主要講你所寫論文地區所在的大區域地質格局)
區域構造
區域地層
區域岩漿岩 (都可簡述)
第三 你所寫地區的地質情況
也可分構造、地層、岩漿岩三方面來寫,如果只是重點於某一部分(指和你的課題相關較大),那麼花多的篇幅來寫這部分
第四 結論(主要寫通過這個論文得到什麼認識,收獲等,主要是看你寫著文章的目的了,結合一下就行)
另外,虛機團上產品團購,超級便宜
㈡ 峨眉山地層及褶皺的問題
峨眉山地跨上揚子台褶帶的峨眉山斷拱和四川台拗的川西台陷,是一座斷塊山。其構造較復雜。現將最主要的構造簡述如下:
褶皺
峨眉山背斜 位於張溝--洪椿坪一帶,軸向南北,長約7公里。北端被觀心庵斷層和萬年寺斷層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斷層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寬緩,出露最老岩層為峨眉山花崗岩。兩翼不對稱,西翼展布約18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傾角10~12度;東翼展布約5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第三系,傾角16~50度,新開寺以東的地層多已倒轉。為一軸向西傾的斜歪背斜。
桂花場向斜(又名萬年寺向斜)位於純陽殿--桂花場一帶。軸向北西,長約30公里,整體向北西傾伏呈箕狀。被響水洞斷層、灰廠溝斷層錯為兩段:南東段由純陽殿至桂花場,核部狹窄,其地層最新為下三疊統嘉陵江組。兩翼地層為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北東翼傾角由5~20度迅速變陡,南西翼受斷層影響常發生倒轉,在純陽殿附近向斜仰起並收斂消失;北西段由紅岩腳至黃灣,核部寬緩,兩翼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開,逐漸過渡為單斜。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斷山背斜)位於龍門洞??雷岩一帶,軸向北西,長約12公里。核部出露最老地層為下二疊統茅口組。兩翼分別出露峨眉山玄武岩組-侏羅系。其北段黑水崗至雷岩,兩翼較對稱,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斷層和伏虎寺斷層的影響,兩翼不對稱,南西翼傾角35~60度,北東翼傾角60~75度。靠近背斜核部傾角變陡,並逐步發生倒轉。
斷層
峨眉山斷層 分布於峨眉山南東側。在本區域范圍內,由西南楊村鋪附近,北東經張山,至峨眉山市中區。區內長約40多公里,走向北東,傾向北西,斷面波狀。傾角45~70度。北西盤逆沖於南東盤之上。北西盤往往發育拖拽褶皺和派生斷層,南東盤地層局部倒轉,並伴生一系列小褶皺和小斷層。該斷層最大斷距部位在其核部,斷距達3500餘米,即北西盤峨眉山花崗岩逆沖於南東盤中三疊統雷口坡組之上。而北東段,也就是位於峨眉斷陷盆地北西邊緣,大部分被第四系掩蓋,呈斷續出露。如:涼水井、四零醫院等地。其表現為北西盤上白堊統灌口組逆沖於南東盤上第三系之上,並使之倒轉。
觀心庵斷層 南東起於新開寺,經純陽殿、觀心坡,往北西延至喻田子,走向北西,長約15公里。斷面南西傾,傾角65~75度。南西盤相對上升,表現為逆斷層。該斷層被北東向和東西向斷層切為數段。南段新開寺至大峨寺,發育於峨眉山背斜東翼。因南西盤逆沖,致使北東盤地層發生倒轉。中段牛心寺至唐山,發育於桂花場向斜南西翼,並斜切峨眉山背斜。南西盤上升形成息心所拖拽背斜,北東盤地層倒轉,斷距1500餘米。北段麻子壩至喻田子,主要斷於三疊系中,南西盤上升,發展為拖拽小褶皺。
萬年寺斷層 南東起於丁溝,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長約13公里,是觀心庵斷層的同向派生逆斷層。斷面南西傾,傾角50度左右。南段斷於下二疊統-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均倒轉。中段斷於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倒轉。北斷主要斷於三疊系中。
初殿斷層 北起長老坪附近,經仙峰寺,南至三灣崗。走向近南北,長約10公里。斷面東傾,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現為正斷層,南、北段均屬逆斷層。在初殿一帶,東盤燈影組三段白雲岩與西盤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粉砂岩相抵,斷距約80米,仙皇台側可見斷層角礫岩。在四季坪附近,東盤峨眉山花崗岩與西盤燈影組二段相抵,燈影組白雲岩中可見拖拽現象。萬年寺斷層 南東起於丁溝,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長約13公里,是觀心庵斷層的同向派生逆斷層。斷面南西傾,傾角50度左右。南段斷於下二疊統-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均倒轉。中段斷於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下三疊統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倒轉。北斷主要斷於三疊系中。
初殿斷層 北起長老坪附近,經仙峰寺,南至三灣崗。走向近南北,長約10公里。斷面東傾,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現為正斷層,南、北段均屬逆斷層。在初殿一帶,東盤燈影組三段白雲岩與西盤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粉砂岩相抵,斷距約80米,仙皇台側可見斷層角礫岩。在四季坪附近,東盤峨眉山花崗岩與西盤燈影組二段相抵,燈影組白雲岩中可見拖拽現象。
牛背山斷層 發育於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東起於麻柳灣,經兩河口、張山,北西至梁坪,長約9公里。其斷面南西傾,傾角60度。兩盤接觸緊密,兩河口附近可見下二疊統茅口組灰岩發生碎裂現象。屬逆沖兼扭性斷層。
大峨寺斷層 西起石筍溝,東至華嚴寺,走向東西,長約5公里。橫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場向斜,並錯斷觀心庵和萬年寺兩斷層。其北盤向西,南盤向東錯動,為平移逆斷層。東段北盤飛仙關組、嘉陵江組等地層局部倒轉。該斷層隔水性良好,潛水沿斷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峨眉山區地層出露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個系的地層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餘10個系均有出露。總厚度達7490.32米。其中,震旦繫上統-三疊系中統主要為海相沉積;三疊繫上統為海陸過渡相;侏羅系一下第三系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為沖積層、洪積層及冰川沉積。
震旦系 峨眉山缺失下統及上統下部列古六組。上統觀音岩組直接不整合於晉寧期峨眉山花崗岩岩體之上。峨眉山花崗岩出露於石筍溝、洪椿坪、牛心寺、張溝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體剝蝕較淺,僅出露了邊緣相和過渡相。
上圖 :第四紀晚期,背斜和斷層進一步發育,峨眉山迅速升高,外力剝蝕使花崗岩出露地表。山內層峰重疊,演化為今日之面貌。
中圖 :白堊紀時期,峨眉山區發生褶皺運動,形成峨眉山大背斜,峨眉山大斷層也開始發育,峨眉山已經開始成長,但地勢不高。
下圖 :晚二疊紀時期以前的情況;地殼只是垂直地作升降運動,地面上並無峨眉山的蹤影。
震旦繫上統出露於張溝、余山、洪椿坪、九老洞等地,呈南北向展布,構成峨眉山背斜核部。自下而上劃分為觀音岩組和燈影組。岩性以白雲岩為主,含藻類化石:
Emeishanella irregulare Palacomicrocgstis aggregatus等。寒武系 發育完整,與震旦系連續沉積,為中國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與震旦系大體一致,並展布於遇仙寺、九崗子、洗象池一帶,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其東翼受構造影響,地層殘缺。與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中上統。其中,下統分為四個組,由下往上為麥地坪組、筇竹寺組、滄浪鋪組和龍王廟組。其岩性主要為白雲岩、砂岩等。
中統自下而上分兩個組,即陡坡寺組和西王廟組,其岩性主要為泥質白雲岩,泥質粉砂岩、粉砂岩等。
中上統只有一組,即洗象池組,岩性較單一,主要為一套粉晶白雲岩,此系含豐富的化石:Wutingaspis omeishanensis
Chittidi11a transuerss
Renalcis mimicusa
Eoplectonema sp。等。奧陶系 分布於閻王坡、大乘寺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缺失下統上部以及中、上統。其下統分兩組,即羅漢坡組和大乘寺組。與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觸。其岩性為石英砂岩、泥岩、頁岩、白雲質灰岩、泥質粉砂岩等。含豐富的三葉蟲化石:
Wanliangtingia trausverss
Didymograptus omeishanensis
Didymograptus dachengsiensis等。 二疊系 主要分布於新開寺、清音閣、兩河口、挖斷山、雷洞坪、金頂等地。與下伏奧陶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上、下兩個統。下統主要為一套厚大的石灰岩,底部夾煤線的粘土岩,由下往上分三個組:梁山組、棲霞組和茅口組。上統為一套陸相火山岩沉積物和陸相河湖沉積物。分兩個組:峨眉山玄武岩組和宣威組。前者其岩性主要為玄武岩,後者為高嶺石、粘土岩、砂泥岩等。本系含豐富化石:CryptOSpiifer omeishanensisNeomisellina sp.Lobatannularia sp.等。三疊系分布於龍門洞峽谷、張溝、凈水等地,構成牛背山背斜兩翼。其沉積構造、層面構造非常典型發育。與下伏二疊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下統主要為一套紅色陸相碎屑岩--潮坪碳酸鹽岩。即含礫砂岩、岩屑砂岩、粉砂岩以及泥質白雲岩、白雲質泥灰岩等。分兩個組:飛仙關組和嘉陵江組。中統只有一組,即雷口坡組。其岩性主要為泥質白雲岩、泥灰岩、夾生物碎屑灰岩。底部為水雲母粘土岩(綠豆岩)。上統則分三個組,即垮洪洞組、小塘子組和須家河組,主要為一套海陸過渡相碳酸鹽岩-含煤碎屑岩建造。即泥灰岩、砂岩、粉砂岩、岩屑長石石英砂岩、粘土岩、煤層或煤線等。本系含化石:Myophoria sp.Velopecten abberltii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等。侏羅系主要分布於峨眉山東北部,與下伏三疊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下統只有一組,即珍珠沖組,岩性主要為一套岩屑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下統為一組,即自流井組,其岩性主要為粉砂質鈣質泥岩、岩屑砂岩等。中統分兩組,即下沙溪廟組和上沙溪廟組。其岩性為一套碎屑岩建造,即長石石英砂岩、泥岩、粉砂岩等。上統分兩組,即遂寧組和蓬萊鎮組。其岩性為粉砂岩、泥岩等。本系含化石:Equisetitesaff multidentatusPseudocadinia sp.Mesocorbicula dongyouensis等。白堊系分布與侏羅系基本一致,構成北東向寬緩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統。其上統分兩個組,即夾關組和灌口組。其岩性為砂岩、粉砂岩、夾少量泥岩,局部夾膏鹽晶洞等。與下伏侏羅系呈假整合接觸。含化石:Crambatichara longiconia
Cristocypridea longa等。Q一第四系;N第三系;K2g一白堊系灌口組;Klj一白堊系夾關組;J3p上侏羅統蓬萊鎮組;J2sn中侏統遂寧組;J2s中侏羅統沙溪廟組;T3x上三疊統須家河組;T2l中三疊統雷口坡組;T1J下 三疊統嘉陵江組 Tif下三疊統飛仙關組;p2x上二疊統宣威組;P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p1一下二疊統;O1下奧陶統;E2+3中上寒武統;E1下寒武統;2b上震旦統;r2元古代峨眉山花崗岩;峨眉山背斜;桂花場向斜;③一牛背山背斜;④一大廟向斜;⑤萬年寺斷層;⑥─挖斷山斷層:⑦報國寺斷層;1現代沖積層;2砂岩;3一砂質頁岩;4一泥岩;5頁岩;6鋁上質頁岩;7石灰岩;8白雲岩:9玄武岩;10花崗岩;11正斷層 12一逆斷層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點為新橋一帶。其岩性主要以半膠結礫岩、砂岩為主,局部夾泥岩,與下伏白堊系整合接觸。第四系主要分布於峨眉河河床,蕨坪壩及山麓邊緣地帶。岩性表現為鬆散泥礫層,粘土層和壤土層。礫石層中見冰川沉積物、沖積物等。
㈢ 峨眉山的地質結構
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抬升,造就了峨眉山。峨眉山由於山頂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噴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層受到保護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內部「流水侵蝕強烈」,進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山高谷深」。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層之分而多貌並存:如處於石灰岩層中則有藏九老洞之類岩洞地貌;經花崗岩及變質岩區,又形成深峽之姿;而山頂上堅實的玄武岩又是一番熔岩平台的景象。
震旦系:峨眉山缺下統及上統下部列古六組。上統觀音岩組直接不整合於晉寧期峨眉山花崗岩岩體之上。
寒武系:發育完整,與震旦系連續沉積,為中國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與震旦系大體一致,在遇仙寺、九崗子、洗象池一帶,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
奧陶系:分布於閻王坡、大乘寺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缺下統上部以及中、上統。其下統分兩組,即羅漢坡組和大乘寺組。
二疊系:主要分布於新開寺、清音閣、兩河口、挖斷山、雷洞坪、金頂等地。與下伏奧陶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上、下兩個統。
三疊系:分布於龍門洞峽谷、張溝、凈水等地,構成牛背山背斜兩翼。其沉積構造、層面構造非常典型發育。與下伏二疊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
侏羅系:主要分布於峨眉山東北部,與下伏三疊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
白堊系:分布與侏羅系基本一致,構成北東向寬緩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統。其上統分兩個組,即夾關組和灌口組。
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點為新橋一帶。其岩性主要以半膠結礫岩、砂岩為主,局部夾泥岩,與下伏白堊系整合接觸。
第四系:主要分布於峨眉河河床,蕨坪壩及山麓邊緣地帶。岩性表現為鬆散泥礫層,粘土層和壤土層。礫石層中見冰川沉積物、沖積物等。
㈣ 峨眉山地質發展史
一.前沿
1.1交通位置圖
峨眉山屬邛崍山脈最南支,雄踞於四川盆地西南隅的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主峰萬佛頂位於北緯29.59,東經103.48。
峨眉山地區交通較為發達,公路密如蛛網。北可抵成都,南至西昌,東到樂山,西達洪雅縣高廟;成昆鐵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來十分便利。
1.2地質發展簡史
1.21峨眉山地質發展簡史
在早震旦系時(距今約8.5億年以前)峨眉山還是一片汪洋,早震旦系後期,晉寧運動使峨眉山從地槽區轉化為地台區,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時,在地殼深部引發了大量的花崗岩岩漿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岩系,為以後沉積岩蓋層的發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
震旦系中後期到奧陶系初期(距今7—5億年左右),海水向我國西部、南部淹沒而來,峨眉山區第二次淪為滄海,峨眉山區地殼緩慢沉降。初期,地殼下降甚微,在1億年的時間里,沉積形成了近1000米厚的以碳酸鹽為主的白雲岩,即目前一線天、大坪、洪椿坪等地出露的地層。後期,地殼繼續下降,並沉積形成了約1000米厚的砂岩、頁岩和白雲岩。由於在總的下降過程中,其速度快慢不均,時降時停,甚至間有微小的上升。到奧陶系後期(距今4.5億年左右),峨眉山區又開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一座孤島。峨眉山區處於長期的剝蝕之中,故而其地層剖面中缺失了中奧陶世至石炭系的歷史記錄,二疊系地層直接覆蓋在早奧陶系的地層之上。
早二疊系時期(距今約2.7億年),我國南方發生了地質史上最廣泛的海浸,峨眉山區第三次淪為海底,沉積形成了厚度為400—500米的碳酸鹽岩層,為峨眉山懸岩、靈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延至晚二疊系初期,峨眉山區又一次露出海面,成為攀西古裂谷帶的一部分。強烈的華力西運動致使它又進入了火海,即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地幔基性岩漿噴溢而出,鋪蓋了約50餘萬平方公里,冷卻後形成為厚達400多米的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二疊系後期,海水又再度浸漫,並且過渡到地質史的中生代三疊系初期,峨眉山區第四次變為滄海,沉積形成了約1500米厚的含礫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
直至晚三疊系(距今約1.8億年左右),受印支運動的影響地勢上升,海盆逐漸縮小,直至最終關閉,海水永遠退出了峨眉山區。距今約1.8—1億年左右,峨眉山還是一個大陸湖泊,沼澤環境。經多次轉換,沉積形成一套以砂岩、泥岩、粉沙岩為主的含煤地層。
到第四系中更新世,峨眉山氣候寒冷,進入冰期,晚更新世,氣候漸暖,在斷陷盆地中沉積山前洪沖層構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和秀影的真正形成,是從白堊系(距今約7000萬年)末開始的,是大自然內外營力長期作用的結果。白堊系後期,受四川運動的影響,峨眉山原始水平狀的沉積岩層變形、移位,出現了程度不均的褶皺,規模不一的斷層。其中峨眉山大斷層,峨眉山大背斜又開始發育,峨眉山主體已開始崛起,但當時海拔高度僅1000米左右,成為四川盆地邊緣的一座低山,還貌不驚人。
始新世末期(距今約3000萬年左右),印度板塊與我國的揚子板塊相碰撞,導致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褶皺升起。峨眉山不斷遭受東西向主壓應力的擠壓,出現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山體沿著峨眉山大斷層的斷裂面迅速地抬升,高度已達海拔2000米左右,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體。峨眉山背斜開初還是一個呈南北向隆起的整體,但是其邊緣又發生了一系列的斷層,將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斷塊,特別是主壓應力在北西、北東方向的「X」分壓應力所造成的呈北西向斷層,更進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這為以後峨眉山的進一步迅速崛起和地形地貌的進一步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格局。
當發展到喜馬拉雅運動後期(距今約300萬年左右)時,不可阻擋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現了頻繁的新構造,真可謂「大地顫抖,山崩地裂」,其擠壓應力以北西——南東方向的分壓應力為主,不僅使峨眉山斷層規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崗岩體,使峨眉山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最終形成今朝之雄姿,與峨眉平原相對高差達2600餘米。
近數十萬年以來,包括金頂的峨眉山主體,即峨眉大斷層和觀心坡斷層之間的三角地帶,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純陽殿鳳凰坪一帶,即觀心坡斷層北側,上升了約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側,即黃灣、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約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於山體抬升具有間隙性和各斷層抬升速度不同,決定了峨眉山的整個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嶺,東北方向則為低緩的淺丘平原,以及人們常稱的峨眉山是「三大層七小層」,即接引殿為第三層之麓,洗象池為第二層之麓,報國寺為第一層之麓。 根據峨眉山沉積的岩層,以及下面的花崗岩計算,兩者的厚度相加,峨眉山的應有高度為海拔7000多米,而現在峨眉山的最高峰也不過海拔3099米,那麼還有3000多米的岩層怎麼不見了呢?一方面是因為峨眉山山體本身,斷層縱橫,岩層破碎,易於風化侵蝕;另一方面,冰川、流水、大氣等因素的剝蝕,致使其高度在增長的同時被減少。尤其是第四系(距今約200萬年左右)冰期的出現(據蕨坪壩冰積物的堆積情況考查,峨眉山至少出現過3次),強大的冰川活動,極大程度地剝蝕著岩層。加之峨眉山區雨量充沛,豐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也嚴重地浸蝕、沖刷岩層。各種岩層中,只玄武岩岩層質地堅硬,破碎程度極小,風化作用十分緩慢,所以在峨眉山抬升過程中,被剝蝕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3000米岩層,從而被玄武岩覆蓋的峨眉山金頂、萬佛頂、千佛頂,得以矗立在海拔3099米處。
1.22峨眉山地質研究簡史
峨眉山地質,早就為中外學者所矚目。雖然1917年日本東京地學協會曾派小林一郎來華繪制過峨眉山地質圖,但地形地質率多錯訛,參考價值不大。而對峨眉山地質有開創性研究者首推中國著名地質學家趙亞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趙先生步履峨眉山,繪制峨眉山地質圖、地質剖面圖和所建立的地層層序,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命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一詞沿用至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先後有瑞士地質學家漢漠、中國學者李春昱、譚錫疇、袁見齊等對峨眉山地質進行了研究。其後楊登華、盛莘夫、趙家驤、王嘉蔭等對峨眉山花崗岩、地層、地貌、地質構造等作了多學科研究。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四川省地質礦產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四川省石油管理局、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化工局地質隊、四川省冶金地勘局、成都理工大學等科研、教學、生產部門、先後對峨眉山底層、古生物、岩石、沉積相、構造、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卓有生效。尤其是我校建立的兩條著名的地址剖面;一是麥地坪剖面,已被國際地科聯列為國際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層型參考之一;二是龍門硐三疊系沉積剖面圖,國內外學者考察後一致認為該剖面地層初露完整、沉積標志極其豐富,已有四川省人民政府於1984年列為省級地址剖面保護點。
1.3實習實情況
1.31實習目的
地質認識實習是在《普通地質學》課程修業完成的基礎上,通過野外常見地質現象的認識和觀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融合理論學習的內容,初步掌握觀察、描述一般地質現象的基本方法,初步建立地質分析的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野外地質工作的性質和內容的初步了解,促進學生熱愛地質科學,樹立和逐步鞏固專業思想。通過剖面實習,學會實測地層剖面的測制、資料整理與手機和圖件繪制的方法。
1.32實習任務
根據實習內容與層次,在峨眉山眾多的地質現象中選擇一部分常見的、比較直觀典型的、易於初學者接受和掌握的地質內容進行實習。
線路Ⅰ:交大鏡泊山——後坪南側;
線路Ⅱ:廟兒崗——柏香坪;
線路Ⅲ:龍門硐——清音電站——龍門硐口;
線路Ⅳ:川主廟——兩河口——涼水井。
實習過程中必須初步掌握對地質現象的觀察和描述的內容、方法與技能是教學重點,需按計劃完成,達到規定要求。學習使用地質三寶(羅盤、地質錘、放大鏡),能分辨岩石的種類以及斷層、褶皺的分類,並對其做出描述,學會使用地質圖,掌握定點方法,學習野外記錄本的記錄方法,掌握實測底層剖面的方法,學習地層剖面測制、資料收集及整理、圖件繪制等基本方法。
二.地層
2.1地層概述
峨眉山地區地層出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完全缺失外,從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地層主要為震旦繫上統—奧陶系下統,二疊系中統的梁山組、棲霞組、茅口組,二疊繫上統的峨眉山玄武岩組、宣威組,三疊系下統的東川組、飛仙關組、嘉陵江組,三疊系中統的雷口坡組,三疊繫上統的須家河組,侏羅系下統1自流井組,侏羅系中統沙溪廟組,侏羅繫上統的遂寧組、蓬萊鎮組,白堊系下統的夾關組,白堊繫上統的灌口組,古近系名山組,新近系的涼水井組,以及第四系地層。
2.2岩石地層
2.21二疊系中統茅口組
深灰色。灰色中一塊狀灰岩為主,夾薄層泥灰岩,含燧石條帶或結核,灰岩中普遍含瀝青質;產珊瑚、腕足、蜓及苔蘚蟲化石;海相
2.22二疊繫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
深灰色微晶、隱晶、斑狀、杏仁狀等玄武岩旋迴層,具柱狀節理,底部有厚約1m的鋁土質粘土層、泥岩炭質頁岩夾煤線等,產植物及腕足類化石;陸相噴發-濱海沼澤相
2.23二疊繫上統宣威組
紫紅、灰綠、黃綠等色的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線的旋迴層,底部為玄武岩的古風化殼,含有少量銅、鐵、鋁土礦等,具斜層理、沖刷面等構造;產植物化石;沼澤-河流沼澤相
2.24三疊系下統東川組
主要為紫紅色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旋迴層,具大型板狀、槽形、平行層理,沖刷面、波痕、泥裂等;未見化石;河流相
2.25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
灰白色灰岩與紫紅色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迴層,頂部為含玉髓礫石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的旋迴層,具潮汐、包卷層理,重荷模、泥裂、波痕及縫合線構造等;產雙殼類、腕足類及遺跡化石;河口灣相
2.26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
下部黃灰色白雲岩夾雲泥岩,中部為灰紫色灰岩及泥灰岩,上部以黃灰色白雲岩為主夾紫紅色膏溶角礫岩,具潮汐層理、渠跡、鳥眼及格子狀構造等;產雙殼類、腕足類及遺跡化石等;海相
2.27侏羅繫上統蓬萊鎮組
紫紅色泥岩為主,夾粉砂岩及少量細砂岩,偶夾灰岩團塊或薄層,發育微波狀層理;產雙殼類、介形蟲為主的化石;湖泊相
2.28白堊系下統夾關組
磚紅色厚一塊狀砂岩夾粉砂岩及薄層泥岩,底部具底礫岩,具大型交錯、平行、槽形層理,波痕、泥裂及沖刷面構造;產介形蟲、魚、恐龍足跡化石等;河流相
2.29白堊繫上統灌口組
磚紅色、紫紅色中-厚層粉砂岩、泥岩,岩石中含大量的石膏晶粒、膏岩晶洞,具水平層理、小型斜層理和微波狀層理;產介形類化石;上部夾少量灰岩、白雲岩及薄層石膏;咸化湖泊相
三.岩石
3.1岩石概況
峨眉山地區除二疊統下部為岩漿岩外,其餘均為碳酸鹽岩。陸源碎屑岩組成。
3.2岩石類型分述
1.峨眉山地區的岩漿岩可分為侵入岩與噴出岩兩大類。侵入岩主要為峨眉山花崗岩,噴出岩為峨眉山玄武岩。
峨眉山花崗岩位於峨眉山背斜核部,因遭受剝蝕出露張溝、洪椿坪、石筍溝等處,不整合伏於上震旦統觀音崖組之下。在張溝出露面積最大。峨眉山花崗岩屬正長花崗岩,呈灰白色、肉紅色,似斑狀和不等粒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中以鉀長石居多,含量在50%左右;其次為酸性斜長石和石英,有少量白雲母。
峨眉山玄武岩形成於萬二疊世早期,是大陸裂谷環境下的噴溢產物。峨眉山地區的該套玄武岩,南至大為,東抵沙灣三峨山,西達若篙坪。清音電站剖面實測厚度為258m。以萬佛頂為主峰的峨眉山就是玄武岩構成,並形成單面山的構造坡。峨眉山玄武岩根據其結構、構造可分為斑狀玄武岩、微晶玄武岩及杏仁狀玄武岩等。斑狀玄武岩是本區玄武岩的主要類型,呈青灰、灰綠、暗綠色,常具五-六邊形粗大柱狀層理;斑晶成分為斜長石,基質為斜長石、輝石、綠泥石、玄武玻璃等。微晶玄武岩一般為青灰、淺綠色、綠墨等色;主要礦物成分與斑狀玄武岩相似,只是粒度較小而已,常形成細長柱狀節理。杏仁狀玄武岩中杏仁體含量一般為12%左右,最高達30%-35%,形式多樣、大小不一,成分以石英、方解石、綠泥石、蛋白石居多。
2.峨眉山地區出露沉積岩有粉砂岩、砂岩、泥岩、白雲岩等;此外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態的岩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即變質岩。
四.構造
4.1概述
峨眉山位於揚子地台西部邊緣峨眉山斷塊內,由一系列復背斜和復向斜組成,斷裂縱橫交錯。教學區內褶皺構造主要有峨眉山背斜、二峨山背斜、牛背山背斜和桂花場向斜。斷裂構造主要有峨眉山斷層、觀心庵斷層、大峨寺斷層、回龍山斷層和挖斷山斷層等。
4.2褶皺
4.21峨眉山背斜
峨眉山背斜是峨眉山地區規模最大的主幹構造,軸向近南北。核部位於張溝、洪椿坪一線,出露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崗岩,兩翼依次出露地層為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二疊系和三疊系。兩翼岩層產狀正常、傾角較平緩。東翼岩層傾角較陡,在新開寺及其以東,二疊系及三疊系漸變為倒轉。樞紐近水平,為一規模較大的斜歪倒轉水平背斜。
4.22二峨山背斜
位於二峨山主脈東南側,軸向北東,向北東傾伏,兩翼大體對稱,傾角較陡。核部為寒武系,兩翼依次為奧陶系、二疊系、三疊系。背斜在北西翼發育次級褶皺和斷層。
4.23牛背山背斜
牛背山背斜為峨眉山地區次級褶皺構造,風化嚴重;南起慧燈寺,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軸向北西,北段逐漸轉為北東。核部出露地層為二疊系中統茅口組,兩翼出露地層為二疊繫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背斜軸向南傾。該背斜為斜歪、倒轉、傾伏。北東翼受到地層破壞受到向下的牽引力導致產狀凌亂,兩翼是不對稱背斜。
4.24桂花場向斜
桂花場向斜是與牛背山伴生的向斜構造,南起純陽殿,北達硯台山,軸向北西。向斜北西段較寬,南東段較窄。木魚山一線核部出露地層為下三疊統飛仙關組,兩翼分別為下三疊統東川組、上二疊統宣威組、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中二疊統茅口組。南西翼傾角較緩,北東翼較陡。樞紐分別向北西和南東傾伏,為一開闊的斜歪傾伏向斜。
4.3斷層
4.31峨眉山斷層
峨眉山斷層是峨眉山地區的主要的逆斷層,對峨眉山區構造單元的劃分和地貌現狀起著重要的控製作用。斷層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南段斜切峨嵋山背斜,致使張溝一帶的新元古界峨眉山花崗岩逆沖到二疊系、三疊系之上,最大地層斷距達3500m;下層地層局部倒轉。斷層向北東方向延伸至鞠槽附近淹沒於第四系之下。
4.32觀心庵斷層
觀心庵斷層南起新開寺,往北西延至喻田子附近消失。斷層走向北西-南東,長約15km。斷面傾向南西。南西盤相對上升,為一逆斷層。該斷層被晚期北東向、東西向斷層切為數段。
4.33回龍山斷層
回龍山斷層發育在牛背山背斜南西翼近核部,走向為北西-南東,斷層面傾向南西。此斷層上盤為二疊系中統茅口組,下盤為二疊繫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在回龍山南坡及龍門硐河谷底可清楚的看到斷層面、斷層破碎帶、劈理、小型構造透鏡體、地層不對稱重復以及地層出露不全都斷層證據。其性質為逆斷層。
4.34挖斷山斷層
挖斷山斷層發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東。南起麻柳灣,北至石店,全長9km。斷面傾向南西,傾角較陡。在挖斷山埡口,二疊系中統茅口組灰岩覆蓋於二疊繫上統峨眉山玄武岩組之上,且玄武岩下部斷失近百米。至北西兩河口一帶,茅口組灰岩被錯段,岩石碎裂,節理、劈理、構造透鏡體等現象明顯,為逆斷層。
㈤ 成都理工大學峨眉山實習基地咋樣
挺可以復的哦!實習期間就跟著制老師到處走,山間小道,河流小徑,看看石頭,涉涉溪水。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回住處就回顧一下,做做小作業。平時有空就可以去周圍的西南交大老校區、報國寺等地方看看,還能去山頂哦,有機會可以看到佛光,欣賞一下日出,那個美啊!
㈥ 求一篇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園區地處大連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境內,總面積64.50km2。分為黃金海岸景區、東部景區和城頭山景區三大部分。黃金海岸的陽光沙灘,東部景區的沉積構造遺跡,城山頭的海蝕地貌等,是一座以海岸帶地質和海蝕地貌為主,以層型剖面、古生物化石和典型地質構造遺跡景觀為輔,與海洋生命和人文景觀相互輝映,一座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的瑰麗憩園。
公園濃縮了28億年以來的地質演變歷程,古老沉積地層歷經多期次的地質構造變遷,又經千萬年海蝕作用的精雕細琢,在延綿30公里的海岸線上形成豐富多彩的奇石景觀。大連金石灘濱海國家地質公園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之下,經過5—10億年震旦紀、寒武紀的地層變換,形成了長達30多公里的典型的海岸線上的海蝕地貌,是中國唯一的海岸帶喀斯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整個地質公園以遼東半島南部沿海山水為主體,同時包括了岩深地貌、黃渤海兩海岸的海蝕地貌、構造景觀、完美的古生物化石、上寒武系層型剖面、各種沉積構造等地質遺跡,是一個集多種地質遺跡資源並存,震積岩:是岩石在未固結前,由於地震的強烈振動,半凝固的沉積物發生液化作用(噴泥、冒水)而形成了眾多彎曲的、近於直立的液化脈,後期這些細脈被方解石充填而形成的。金石灘石灰岩中密集而紊亂分布的方解石細脈是最典型的震積岩特徵,它是6.5億年前遠古地震的真實記錄,是國內外地層對比的重要層位。在大約6.5億年前,由於火山爆發,水下滑坡坍塌引發地震,帶來海嘯,它形成了波長達幾百公里的海洋巨浪,海水陡漲,驟然形成水牆,伴隨隆隆巨響,瞬時侵入陸地,反復多次,把尚未固結的岩石,震的紋理紊亂,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震積岩遺跡。恐龍探海在地質學上稱為海蝕拱橋,又稱海蝕穹,是基岩海岸的一種典型海蝕地貌形態。常見於海岸岬角處,岬角的岩石兩側因海蝕作用強烈,先期形成了海蝕洞,最後兩側被蝕穿而貫通,造就了外形上酷似拱橋的地質景觀。強烈的風化作用使這處海蝕拱橋更象一隻正在吸水的恐龍! 阿拉伯城堡(海蝕方山地貌)構成這里的岩石是薄層灰岩,形成於6億年前的震旦紀,由於水平岩層被垂向節理切割,在海蝕作用下形成狀如阿拉伯城堡的方山地貌。情人灣:情侶石 海蝕洞穴,是海水沿著岩層的節理裂隙面等薄弱部位侵蝕形成。將軍石從海蝕地貌形態上來看他屬於海蝕柱。它是海岸受海浪侵蝕 、崩坍 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岩柱。大連電視台台標地質形態上屬於褶皺,這處體量巨大、保存完好的岩層剖面是典型的褶皺。因外形像一個巨大的大連電視台台標而得名,褶皺是在岩石固結後由於構造作用產生的一種次生構造,由於擠壓應力使岩層產生波狀彎曲,是一種未喪失岩層連續性的塑性變形.狐仙洞是一處典型的構造裂隙。其下方還有一個淡水的泉眼,在海邊有淡水的泉眼為狐仙洞增添了神奇色彩。 虎嘯崖象形石,構成虎頭的岩石中,發育了兩組垂直節理,風化作用首先沿著節理這個構造薄弱面進行,加上砂岩自身的球狀風化,二者的共同作用,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虎嘯崖景觀。金蛙峰形成於距今5.4億年早寒武世的典型薩布哈環境,岩性多為白雲質粉砂岩,夾有膏鹽沉積,乾旱炎熱的氧化環境造成了岩石以紅色為主,紅綠黃相間分布的富含石膏的岩層。地貌上屬於海蝕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蝕、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岩柱。從特定的角度看就象金蛙嘯天。 實習感受: 通過這次工程地質實習,使我深深感受到地質學的現實意義。通過親身勘查,是我對將來要從事的這一行業有了深刻的了解。這一個短短的下午,我們一直沿著海岸線行走,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累,但當我們看到沿途中的岩石以及各種地質地貌時,我們的好奇心一下子驅散了疲憊,我們都認真投入到實習當中,仔細聽導游的解說,對地質學中的三大岩類有了初步整體的認識,對岩層產狀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軍石的痴情,恐龍探海的雄偉,情人灣的詩情畫意,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個美妙的意境中,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但我也有點遺憾,我們沒能夠用到一定的儀器設備去勘察該地區的地質,同時如果能夠使用一些化學試劑來鑒定各種岩石,我相信我們的實習會更有趣。總之,在這次實習中,我們學到了很多,這將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
㈦ 工程地質頂崗實習報告總結
工程地質頂崗實習報告總結 一、實習目的 鞏固和深化課堂上的理論知識,使之盡可能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通過實習使學生具備分析、解決在實際工程中出現的簡單條件下的地質問題的能力。本次實習要求學生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地運用於野外工作之中,對的常規工作方法、步驟,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見的工程地質問題等,有一個較全面、系統的了解。 二、實習時間 本課程講授及考試結束後第十五周(12月7日-12月11日)進行野外集中實習,時間一周。 三、本次實習任務 1.認識區常見的礦物和岩石,注意觀察岩層的產狀,學會區別三大類岩石; 2.認識地層剖面,了解地層劃分對比的方法和依據; 3.認識實習區的地質構造,學會判識方法; 4.認識實習區的各種內外動力地質現象; 5.編寫地質實習報告書。 四、實習基本要求 1.實習期間嚴格聽從實習隊長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在幾天野外實習中結合所學知識,識別沉積岩和岩漿岩,識別簡單的構造現象,能對一般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價,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對實習中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要現場做好原始記錄。 3.每天結束實習後,要及時總結,做好實習日記(需上交)。 4.實習結束後,按要求認真編寫實習報告。 五、人員組成 交通工程系07級交通工程專業88人. 六、實習地區簡介 本次實習地點為xx省地區。 xx市xx中西部,位於xx、xx、xx之間(見圖---1)。市境東西長56公里,南北長35.5公里,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轄6鄉6鎮1個工業園區。 xx市的地形為東高西低,向東開口的盆地。該市區位於盆地中北部,海拔約380米,盆地北側為xx山脈。至東向西由xx、xx、xx、xx等山嶺組成。xx海拔1584米,xx海拔1512米。群峰禿立,山勢險峻,相對高差大於1000米,屬高中山地形;盆地南側為箕山、伏牛山。箕山海拔1064米,蜿蜒起伏於潁河之南,屬中山地形。伏牛山海拔627米,呈東西橫亘於箕山之北,屬低山地形;盆地內部為丘陵和平原。 xx為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箕山為潁河與汝河的分水嶺。 來自[實習妹妹]轉載需註明 http://www.shixim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