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文地質圖
㈠ 我國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尋找、調查、開發利用地下水的國家之一。從豐富的考古資料、各種古籍的記述及溫(礦)泉、礦產開發排水之早等方面,都可得到證實。
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悠久。上海市郊青浦河段發現的直筒形水井,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水井。浙江餘姚河姆渡井,據14C測定,有5700年的歷史,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所建。這都充分說明我國鑿井開采利用地下水的歷史久遠。
在鑿井技術方面,據記載,四川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已在廣都(今成都附近雙流一帶)鑿井開采鹵水制鹽。公元280年,在江陽(今四川自流井一帶)彝族人梅澤,鑿一井自噴鹵水,便稱之為「自流井」,這是世界上最早開鑿的自流井。到宋朝(11世紀中葉),創造了「沖擊式頓鑽鑿井法」,鑿出了口小井深的卓筒井,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鑿井技術的發展。1835年,四川自貢燊海井打至1001.42m深,為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m深鑽,鑽入三疊系嘉陵江灰岩之中,大規模地開發了自流井中的天然氣和鹵水資源。
我國礦產開發中排除水患的歷史也是悠久的。湖北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出土的坑木,經14C測定,多數為2500~2800年左右。已清理出地下數百座豎井、斜井和盲井,有的深達50m,其中,排水系統相當完整,還發現有水桶等排水工具。這是迄今世界上發掘的面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古代采礦和冶煉遺址,正是在這些礦山開采中,在長期不斷發生和排除水患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與礦井水作斗爭的知識與經驗。
陝西臨潼的驪山溫泉,即華清池,相傳在3000年前周幽王就加以利用,秦漢時用於療疾,至唐朝達到極盛。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列舉了全國溫泉41處,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中,記載溫泉500餘處,明朝學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按成分對泉進行了分類等。
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最悠久,對水文地質理論的建樹及調查技術的應用皆有突出的貢獻,曾居領先地位。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僅有極少數的地質工作者,作了少量的水文地質調查與鑿井工作。上海於1860年開始鑿深井,到1921年有深井22口,年開采量在30×104t以上,北京的幾口自流井開鑿於1920年前後,深30.48m左右,自溢,水質好。但真正運用地質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地下水的調查研究,開端於20世紀30年代。謝家榮在1929年發表了《鍾山地質與南京井水供給的關系》,1933年,朱庭祜等人在南昌附近,王鈺等人在河南作過農田灌溉用水的調查,寫有《江西南昌附近之地下水》和《河南安陽、林縣、淇縣、睿縣一帶地下水》兩冊報告。傅健1935年發表了《陝西西安市地下水》,梁文郁於1948年寫有《蘭州附近水源地質之研究》等調查報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水文地質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即水文地質學,作為地質科學領域內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學科,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20世紀50年代為初始階段(或創業階段)。主要工作是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建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伍,興建大專院校和建立科研機構。水文地質學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科學。進行了一些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質工作,勘探建設了一批水源地,滿足了急需。
20世紀60年代為開創和前進階段。主要在東部幾個大平原上開展了農田供水和土壤改良的水文地質工作,尤其是在華北平原開展了大規模的抗旱打井運動,即60年代是農業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另外,20世紀60年代,我國還對許多大水礦床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工作,開展了基岩山區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開展了上海市由於過量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編制出版了各種「勘查規范」和「圖系」,出版了一些結合我國實際的水文地質教材和專著,60年代後期的「文革」動亂,使水文地質工作嚴重受阻。
20世紀70年代為發展階段,新技術、新方法廣泛應用。由於國內水文地質生產項目激增,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和採用新技術、新方法,如同位素技術,電模擬,負壓計、中子儀等測試技術,使我國水文地質科學理論與實踐諸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全國2/3以上的地區已完成了以1:20萬比例尺為主的水文地質普查工作(1995年,此項工作全部完成),部分地區採用了航衛片解譯新手段,還在一些重點地區開展了1:5萬比例尺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1978年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20世紀70年代,也是環境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在該時期區域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污染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地下水資源開發負環境效應的研究,環境水文地球化學或醫學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主要為綜合研究階段,同時,也是水資源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該時期,在水文地質勘探與試驗方面,加強了深部鑽探和各種物探工作,一些地區應用同位素技術開展了地下水的人工補給研究。在水文地質計算方面,廣泛應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採用了非穩定流數值法,建立了各種物理模型及數學模型,在大面積地下水和局部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礦床及礦井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很大進展,大部分礦區都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基本上杜絕了較大災害性的突水事故,礦床水文地質調查方法、分類、涌水量預測等方面均有較大創新或突破。全國性的地下水動態觀測網初具規模,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開展了一系列環境水文地質工作,改水防病取得明顯成效,在較多項目中採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最優化技術,開展了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如石家莊市、河北平原等)以及水質模型的研究(山東濟寧市等)。
另外,20世紀80年代,國家還加強了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的立法工作,先後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頒布,1996年修正),《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頒布,2002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等法規,做到以法治水。
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地下水資源科學管理、保護和優化開採的新階段。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工作深入開展。實行了「三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的綜合評價與管理,人工調蓄地下水資源的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環境地質的調查研究,初步走上了「以法治水,以法管水」的軌道。對北京等25個重點城市和京津唐等8個重點經濟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77個主要城市到2000年的水資源環境做了大量科研和調查工作,先後完成了全國地下水資源分區評價與總匯,全國水文地質區劃等工作,地下水資源管理和優化開採取得明顯成效,礦泉水及熱礦水的開發利用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90年代也是信息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為保證提供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大量水文地質信息,就必須建立相應的信息—檢索系統和資料庫。例如,河南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開發的「河南省地下水資源數據管理系統」和「地下水均衡觀測數據處理系統」等,均運行良好。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於1997年建立了全國水文地質信息資料庫系統。
20世紀末21世紀初,水文地質工作向立體化和縱深發展,並得到了全方位的廣泛應用,在水文地質理論、應用、技術方法等方面均有較大發展,初步形成了現代水文地質科學體系。尤其是在水資源的科學管理、節約用水、水污染防治、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獲得豐碩成果,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2006年完成覆蓋全國960萬km2和40多個重點城市、匯集1017個圖幅的1: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數字化建設,建成全國性1:20萬數字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文地質工作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由單一工種向多工種、多方法、多手段和綜合化方向發展,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評價,由水文地質普查到綜合研究,由穩定流計算發展到非穩定流及數值法,由單一勘查目的到考慮綜合效應,由盲目開採到優化開采和科學管理,在水文地質科學理論和實踐的諸多方面,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多個分支學科的現代水文地質學科學體系。
由於地下水與地表水是具有統一聯系的一個整體,因此,今後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應加強地下水、地表水的綜合調查研究和統一規劃,把地下水的研究與全球環境變化結合起來,探討如何從技術、經濟、社會、行政、法律等方面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科學管理地下水資源,使地下水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同時「多S」技術、同位素技術、地下水三維數值模擬、非線性技術等新技術方法將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水文地質工作的有效工具,研究手段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新的理論和技術的應用,會使地下水研究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極大提高水文地質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今後水文地質工作將與時俱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復習思考題
1.試述專門水文地質的概念和任務?
2.專門水文地質學的內容包括哪幾部分?
3.簡述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4.我國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績?
5.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還存在哪些差距?
6.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7.你對水文地質工作有什麼認識?
㈡ 地下水地質環境區域劃分
一、地質環境區域特徵
根據我國不同地區的地質環境特徵,大致可劃分為大區:東部大平原;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西北內陸盆地;華中及西南丘陵山區;東南及華南濱海地區;青藏高原。以上6大區既有各自的特殊性問題,又有相同的共同性問題。例如東部大平原地下水較為豐富,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是地下水的合理開發利用與洪、澇、旱、鹼等自然災害的綜合治理。內蒙古高原主要問題是能源基地建設與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解決人畜飲用水問題。西北乾旱區主要是防止沙漠化,實際上也是水資源的合理規劃與科學管理問題。華中及華南濱海三角洲平原,主要存在淤泥、流沙等軟土層問題、海水入侵問題、風暴潮及洪澇災害加劇等各類環境問題。青藏高原主要是凍土層廣泛分布、高原峽谷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嚴重及地震問題。上述各類地區也存在不少共同性問題,例如城市環境地質災害是普遍性問題,但尤以東部大平原與濱海三角洲平原最為突出;地面沉降災害分布很廣,水污染問題十分普遍;由於劣質水引發的各類地方病分布很廣,尤以東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乾旱缺水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不僅在北方,在南方的岩溶地區、紅層地區也十分嚴重;凡是丘陵山區都普遍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尤以西南地區最為突出。綜上所述,地質環境問題十分復雜,其形成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而且人為因素往往成為破壞地質環境的主導因素。
二、地下水地質環境區域劃分
從水文地質觀點,結合自然條件與構造特點,可考慮把中國區域劃分為3大單元:中國北部地台(中朝地台)、中國南部地台(揚子准地台)和青藏高原(由喜馬拉雅山系、昆侖山系、祁連山系及其中間地塊組成)。
中國北部及南部地台,以東西向展布的秦嶺褶皺山系為界。秦嶺以北年降水量小於800mm,並自東向西,逐漸由半濕潤氣候帶過渡到半乾旱氣候帶和典型的內陸乾旱氣候帶。河流分別屬於黃河水系、松遼水系和內流水系。秦嶺以南降水突然增加,並逐漸由濕潤氣候帶過渡至十分潮濕的亞熱帶氣候區。河流分別屬於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由此可見,中國南北緯向分帶現象非常顯著,雖然地形條件極為復雜,但潛水的分布仍處處受到緯向分帶的控制。面積廣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氣候乾燥寒冷,破壞了緯向分帶規律,形成苔原及冰漠,並且在高原四周顯示自然景觀上垂向分帶的特徵。因此它與中國東部完全不同,構成一個獨立的水文地質區域。
根據我國氣候分帶結合大地構造與地質、地貌條件,全國共可劃分為6個水文地質大區,分別是:東部大平原水文地質區;內蒙古高原、陝甘黃土高原水文地質區;西北內陸盆地水文地質區;華東、華中及西南丘陵山地水文地質區;東南、華南水文地質區;青藏高原水文地質區。每個大區又可劃分出一些亞區(圖2-1-1)。
圖2-1-1 中國水文地質分區略圖
(據陳夢熊等,2002)
Ⅰ—東部大平原水文地質區:Ⅰ1—松遼平原亞區,Ⅰ2—黃淮海平原亞區;Ⅱ—內蒙古高原、陝甘黃土高原水文地質區:Ⅱ1—內蒙古高原亞區,Ⅱ2—陝、甘黃土高原亞區;Ⅲ—西北內陸盆地水文地質區:Ⅲ1—河西走廊亞區,Ⅲ2—准噶爾盆地亞區,Ⅲ3—塔里木盆地亞區,Ⅲ4—柴達木盆地亞區;Ⅳ—華東、華中及西南丘陵山地水文地質區:Ⅳ1—華東、華中丘陵山地亞區,Ⅳ2—西南岩溶丘陵山地亞區;Ⅴ—東南、華南水文地質區:Ⅴ1—閩、浙丘陵山地亞區(包括台灣),Ⅴ2—粵、瓊丘陵山地亞區(包括部分廣西);Ⅵ—青藏高原水文地質區:Ⅵ1—凍土高原亞區,Ⅵ2—藏東及藏東南高山峽谷亞區
㈢ 中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評價
一、內容概述
本項目在開展新一輪區域地下水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系統利用了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近20年來區域水文地質調查評價和研究成果,按地下水系統理論,以環境容量為約束,採用動態的、水資源數量與環境質量評價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系統地計算了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了地下水資源分布規律、地下水環境質量、地下水開發利用狀況和開發利用潛力,提出了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建議,提交了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編制了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建立了中國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
1.技術經濟指標
(1)提交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包括全國以及港、澳、台在內的34個省(區、市)和2353個縣(市、旗)、26個自然單元區的資源量,其中,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為8837億m3,地下微鹹水天然資源為277億m3,半鹹水天然資源為121億m3。
(2)形成了以環境容量為約束條件、動態的、水資源與水環境相結合的地下水資源計算與評價方法。
(3)編制了《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
(4)建立了「中國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
2.主要技術創新點
(1)首次按地下水系統理論,以環境容量為約束條件,採用動態的、水資源數量與環境質量評價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系統地計算和評價了全國地下水資源,提出了最新評價成果。綜合分析利用了50多年來的水文地質勘查研究成果,特別是近20年的新成果,重點評價了淺層地下水資源,同時評價了深層承壓水可開采儲存量,首次劃分了中國地下水系統,對全國及分省的地下水資源分布規律和特徵、地下水開發利用狀況和開發利用潛力進行了全面評價。
(2)首次對全國區域地下水環境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從地下水水質、污染程度、地下水開發誘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及脆弱性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研究和評價。尤其是區域地下水脆弱性評價,開拓了地下水資源與環境一體化研究的新途徑。
(3)首次編制了《中國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圖集》。圖集全面反映了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與環境評價全部成果,直觀地展示了我國區域地下水資源的主要要素和客觀分布規律。圖集包括我國地下水資源分布、開采狀況、開采潛力圖;地下水質量分布、地下水污染程度、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圖。該圖集首次實現了水文地質編圖由主要反映水文地質條件向反映資源分布、利用、動態變化與水環境狀況的轉變,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與利用,成果集成達到一個新水平,對我國水文地質編圖有重要示範作用。
(4)建立了以空間資料庫為主體的中國地下水資源信息系統,該系統集存儲、檢索、查詢、疊加、輔助決策為一體,實現了地下水資源的空間信息、屬性信息、電子圖集信息以及文本、圖片、錄像等多媒體信息的綜合管理功能。製作完成的光碟數據,包括了全國、區域、分省地下水資源、地下水環境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以及電子版圖集的全部內容,為最終實現中國地下水資源空間資料庫網上檢索奠定了數據共享基礎。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該項目成果為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科學管理與規劃提供了基礎數據,為防止地下水污染、保護地下水環境提供了科學依據;採用的地下水系統理論,動態的、資源與環境結合的研究方法,增強了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統籌研究能力,提升了我國區域地下水評價水平;項目成果的圖形化和數字化形式,增強了成果的科學性與實用性,促進了成果轉化,提高了服務於社會的能力,為地下水資源管理、科研教學、國際交流等提供了信息系統平台。
(1)國土資源部於2003年8月18日以「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與戰略問題研究報告」報送國務院。
(2)國務院辦公廳於2003年9月7日在「參閱文件」第4期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參閱,其文如下:「按: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和有關戰略問題的研究,形成了《全國地下水資源戰略問題研究報告》,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現將該研究報告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參閱。」
(3)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國土資源部提交全國按縣統計地下水開采量,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課題組根據該項目成果於2007年4月將全國各省各縣的地下水開采量統計上報。
(4)本項目成果已於2005年全部公開出版供有關規劃部門和科研教學部門使用。
(5)項目成果已應用於「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和「全國水資源規劃」。
三、推廣轉化方式
該項目成果已公開出版,並已提供給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使用。近幾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開展的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以及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方面,廣泛利用了該成果。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聯系人:申建梅張宗祜孫繼朝
通訊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中華北大街268號
郵政編碼:050061
聯系電話:0311-67598657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㈣ 中國礦床水文地質類型劃分
中國礦床水文地質分類的研究是從新中國成立後開始的,在初期主要是由在中國工作的前蘇聯專家進行的,由我國專家進行的礦床水文地質分類開始與20世紀50年代末期。
1959年,王銳等人編著出版《中國固體礦床水文地質分類》一書,首先以氣候因素分出乾旱區礦床與非乾旱區礦床兩組,其次考慮礦床與侵蝕基準面之間的關系分為4個亞組,最後以造成礦床充水的主要充水岩層分為5類(表1.1)。並且根據開采方式分為露天開采與地下開采,然後把上面的分類組合歸納到簡單、中等、復雜、極復雜4個級別中來。
表1.1中國固體礦床水文地質分類
1962年,地質部與煤炭部聯合頒發的《礦區水文地質工作規范(第一分冊煤及油頁岩)》中,根據我國的自然地理、地質及水文地質特徵,將煤田劃分為:
1)充水岩層以疏鬆及半膠結岩層為主。
2)充水岩層以堅硬裂隙岩層為主。
3)充水岩層以岩溶化岩層為主。
4)充水岩層以堅硬裂隙或岩溶化岩層為主並為厚的疏鬆含水層覆蓋。
每類又根據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劃分為簡單、中等、復雜、極復雜四種。同年,地質部與冶金部聯合頒發的《礦區水文地質工作規范(第二分冊金屬礦床)》劃分為:
1)按礦床產狀劃分為層狀與非層狀兩組。
2)每組又分為:充水岩層以堅硬裂隙岩層為主;以岩溶化岩層為主;以裂隙或岩溶化岩層為主並為較厚的疏鬆含水層覆蓋的礦床等3類。
每類又按水文地質復雜程度劃分為簡單、中等、復雜、極復雜四種。
1974年國家計委地質局頒發的《礦區水文地質規范(試行)》提出的分類是按礦床充水含水岩層的空隙特徵,把固體礦床分為三類,即:
第一類充水岩層以孔隙岩層為主的礦床。
第二類充水岩層以裂隙岩層為主的礦床。
第三類充水岩層以溶洞岩層為主的礦床。
又根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進一步劃分為簡單、中等、復雜3種。
1981年,由水文地質研究所等十個單位組成的「地礦部岩溶充水礦床類型研究組」在全國重點岩溶充水礦山水文地質回訪調查的基礎上,經過大量研究分析提出了中國岩溶充水礦床水文地質勘探類型。這個分類的原則如下:
1)類的劃分:根據對礦床充水的岩溶含水層的充水空間形態不同可把岩溶充水礦床分為三類,即:①以溶隙充水為主的礦床;②以溶洞充水為主的礦床;③以暗河管道充水為主的礦床。
2)型的劃分:礦床充水岩層與礦層的不同接觸組合關系直接關繫到礦床開采時岩溶水進入礦坑的進水方式、進水途徑及進水條件,影響礦山開採的防治水措施及水文地質勘探工作,按充水岩層與礦層的接觸組合關系可以分為:①頂板直接接觸;②底板直接接觸;③頂板間接接觸;④底板間接接觸。
3)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程度劃分:考慮礦層(體)與當地侵蝕基準面及地下水位的關系、地表水體的影響、充水岩層的分布面積(或匯水面積)、斷裂構造的發育程度及岩溶塌陷程度等幾個主要因素劃分為簡單、中等、復雜等3級。
該分類原則已為1991年出版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採納。
在此規范中根據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的容水空間特徵,將充水礦床分為3類,即:
第一類,以孔隙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孔隙充水礦床;第二類,以裂隙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裂隙充水礦床;第三類,以岩溶含水層充水為主的礦床,簡稱岩溶充水礦床。
第三類還可進一步按岩溶形態劃分為3個亞類,即:第一亞類,以溶蝕裂隙為主的岩溶充水礦床;第二亞類,以溶洞為主的岩溶充水礦床;第三亞類,以暗河為主的岩溶充水礦床。
各類充水礦床按礦體(或礦層,下同)與主要充水含水層的空間關系,將充水方式分為:
直接充水的礦床:礦體主要充水含水層(含冒落帶和底板破壞厚度)與礦體直接接觸,地下水直接進入礦坑。
頂板間接充水的礦床: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位於礦層冒落帶之上,礦體與主要充水含水層之間有隔水層(柱)或弱透水層,地下水通過構造破碎帶、導水裂隙帶或弱透水層進入礦坑。
底板間接充水的礦床: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位於礦層之下,礦層與主要充水含水層之間有隔水層或弱透水層,承壓水通過底板薄弱地段、構造破碎帶、弱透水層或導水的岩溶陷落柱進入礦坑。
根據主要礦體與當地侵蝕基準面的關系,地下水的補給條件,地表水與主要充水含水層水力聯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的富水性、導水性、第四系覆蓋情況以及水文地質邊界的負責程度,將各類充水礦床勘探的復雜程度劃分為3型。
第一型,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主要礦體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地形有利於自然排水,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富水性弱及中等,或主要礦體雖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但附近無地表水體,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富水性弱,地下水補給條件差,很少或無第四系覆蓋,水文地質邊界簡單。
第二型,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的礦床。主要礦體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上,地形有自然排水條件,主要充水含水層和構造破碎帶富水性中等至強,或主要礦體雖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但附近地表水不構成礦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要充水含水層、構造破碎帶富水性中等,地下水補給條件差,第四系覆蓋面積小且薄,疏干排水可能產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質邊界較復雜。
第三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床。主要礦體位於當地侵蝕基準面以下,主要充水含水層富水性強,補給條件好,並具有較高水壓;構造破碎帶發育,導水性強且溝通區域強含水層或地表水體;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廣,疏干排水有產生大面積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文地質邊界復雜。
1995年,劉啟仁等人編著出版的《中國固體礦床的水文地質特徵與勘探評價方法》一書中,據氣候因素、主要充水岩層的岩性和空隙性,以及礦床與含水層的接觸組合關系等劃分區、類、亞類和型,如表1.2所示。
表1.2中國固體礦床的水文地質類型
㈤ 急求吐魯番和哈密地區的區域地質略圖、區域構造略圖、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分區圖、綜合水文地質圖,
八年級地理上的問題
一,單選題(本題包括25小題,共50分。)
我們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的性表達是不正確
A.國家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B.東太平洋中,東部的廣大地區,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業生產
?主要位於熱帶
我們的領土南北跨緯度近50°南北氣候差異,提供了有利條件,為農業的發展,在中國經濟
2。我們的土地相鄰,是內陸國家
A.俄羅斯,蒙古,巴基斯坦B.哈薩克,印度,緬甸
C.蒙古,阿富汗,寮國D.北韓,尼泊爾,寮國
3。以下幾組相鄰的兩個省級行政
A.黑龍江省和遼寧省B.雲南省和廣東省,甘肅省和重慶市D.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陝西省<
C. /> 4。下面要說的各民族的分布,右
A.各民族生活在一起,小B.全國各族人民居住的定居點,小生活在一起
C.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南部D.少數的國家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部分
5。地形類型中的第三級階梯山脈和高原
A.丘陵和平原B.丘陵和盆地的
光碟平原和高原
6。制定中國的土地面積,邊界和鄰居右
答:中國的土地面積?960平方公里B.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20000多公里
C.中國的陸地邊界長14 BR /> 7 D.相鄰的國家的土地超過18000公里,多數世界上農作物,植物和動物中可以找到我們的增長領域
A.季風氣候顯著B.夏季普遍高溫
C.復雜D.雨熱同期
8。以下幾個方面,位於暖溫帶氣候,半濕潤區,溫帶季風氣候
A.長江流域B.東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D.中國北方平原
國內河流大多分布在
A.東南沿海區域B非季風區,西部的東部季風區
CD黃河和長江
10個省級行政區提到
AB湖南,河南D.陝西省,甘肅省,省C.
11。以下關於我們的季風正確
A.影響我國的夏季風,無論是從太平洋西南季風,印度洋東南B.東南季候風
影響中國東部地區,西南季風影響中國西部地區
C.顯著影響季風區的
D.季風區季風區的降雨量比非季風區降水較多
12。以下城市,冬季平均溫度是最低
A.北京B.哈爾濱C.上海D.廣州 13。北回歸線穿過的省份,從西到東排列正確的是
①廣東②廣西③雲南④台灣
A.①②③的④B.③在:①②的④ C.③在②的:①④D.④①②③的
14。中國的人口分布的特點是
A.南部,西部人口更多北部人口較少B.北方人群,南部人口較少
C.西部人口,東部人口少D.東部人口人口少
15。一些國家集中的地區
A.東北,東南,西北B.西南,西北,東北
C.西南,西北,東南D.東北,西南,東南
16說,中國的地形特點,對
A.低?多數B.西向東,呈階梯狀分布
C.多山地高原山區,地形多種四周低,中間高D.西高東低,群山的分銷網路
17。地形區?長江和黃河流經
A.四川盆地B.中國北方平原CD青藏高原,橫斷山脈
18。秦嶺 - 淮河一線半濕潤,半乾旱
A.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B.暖溫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C.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D.區域的分界線
19.2006台風中國部分地區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下面的語句是真正的台風
A.發生在晚秋和早春季??節
B.除西藏雲貴高原,中國大部分地區受台風
C.台風災害性天氣帶來清涼的風,霜
D.台風帶來的強降雨,以緩解夏季乾旱。
20。連接組合的高原,其地形特點,正確的
A.青藏高原的 - B.內蒙古高原的雪峰滾動 - 地面崎嶇
C.雲南 - 貴州高原 - 平D.黃土高原 - 平坦開闊
21。 「五十六個民族,花了56 56的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族的人的聲音,唱歌。你決定,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在省(區)
A.廣西B.,新疆,D. C.內蒙古,西藏
22個省級行政區域,既親渤海臨黃海A.遼寧,河北B.河北,山東C.遼寧,山東,D.,山東,江蘇
位於地形,加強分界線呈東北 - 西南走向,和山區的中國北方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分界線是
A.大興安嶺B.太行山C.昆侖山D.天山
24。我們的國家在人口問題上的政策
A.控制人口數量B.提高人口素質 C.實行計劃生育D.晚婚晚育,優教育
25。近年來,中國人口
A.人口的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生活的自然條件已經改變了較大
B.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醫療衛生條件改善
C.商業貿易活動已成為日益頻繁
D.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增加在
標題號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的問題<BR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解釋「藍圖回答這個問題(本題包括小題,共50分。)
讀取縮略圖」,完成下面的問題。
(1)填寫圖中數字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10分)
山脈:③
河流:① />②④
地形區:⑤盆地
省份:⑥省
行政中心:⑦城市
(2)填寫出了名的字母代表地理的東西:
A(國家),B(國家),C海。
2。閱讀沿北緯36度附近的地形剖面圖,完成下列問題:(4)
(1)受地形的影響,我們的河流流量_________激流入海,溝通__________交通,方便沿海__________接觸,形成一個巨大的差距,並在心臟的階梯______,_____資源豐富。
(2)在中國的地形,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_______級階梯,地形盆地和高原為主,_________級階梯,山東位於________級階梯。
3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9分)
(1)A線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線以西的這條線是__________,降水_____。
(2)B線____________________分界線地形,這條線以東的__________。
(3)C線1月_____與__________ mm等降水量線等溫線基本一致。耕地這條線__________北部主要是南部的__________為主。
> 4。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4)
(1)__________季的季風。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賽季的主要特點城市的氣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賽季,我們的主要氣象災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黃河水系圖「,回答下列問題。 (7分)
(1)在地圖上的黃河主要支流的名稱是:①,②。
(2)黃河比珠江長的,但水和第七珠江,原因是:
(3)減少的原因黃河流經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水:
(4)黃河下游成為地上的河流:(2)
(5)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上,和90%的整條河流含沙量的河流。
6。讀長江的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9分)
(1)寫的東西代表的地理上的序列號:
城市:①。水電是世界上最大的②。
(2)長江發源於高原山脈,,注入乙海,A和B字母填寫在相應的位置在地圖上。
(3)豐富的水電資源,宜賓以下的長江,運輸方便,被稱為「」。
7。閱讀的干濕地區圖回答(7)
(1)地圖①號表示毫米降水線大致可分為東部和西部地區。其中,工業,漁業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的主要產業。
(2)毫米降水線在中國東部,分為北部和南部。
答案
一個單一的答案(本題包括25小題,共50分。)
CCDAA DCDCC DBCDD BDCDA ACBCB
二,讀圖回答的問題(標題包括小題,共50分。)
(1)天山祁連山,秦嶺黃四川,西藏,福州(2)俄羅斯韓國渤海
2(1)從西東部一些內地的交界處水電
(2)123
3。 (1)季風區和非季風區非季風區少
(2)兩三個步驟平原丘陵(3)0°C 800旱地水田
4(1)冬季略( 2)冷干機(3)冷,雪
5。 (1)湟水渭河
(2)(3)(4)略
(5)中游
6(1)武漢三峽
(2)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東
(填充圖略)(3)上游黃金水道
7(1)400種植畜牧林業
(2)800
㈥ 想要了解中國的某個地點的具體地質水文情況怎麼辦有什麼專業的網站可以介紹
這個網站上基本沒有,唯一方法就是,你查相關地區的 區域水文地質情況,相關地質報告,或者相關文獻,還有就是收集該區鑽孔水文地質資料分析。
㈦ 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
各個省的水文地質隊一般都會有相關水文地質普查報告。
㈧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簡稱水環所)始建於1956年,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973」項目啟動會上為特聘專家頒發聘書
2009年承擔地質調查工作項目11項、地質調查工作內容1項,在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973項目1項所屬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課題4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2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2項、國土資源大調查安排的科研項目1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16項、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開放實驗室專項2項。獲批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青年基金1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華北平原地下水演變機制與調控」喜獲科技部立項並啟動,所長石建省研究員擔任項目首席科學家,總經費4500萬元。
所長兼黨委副書記石建省(中)、副所長張發旺(右一)、副所長張永波(左一)
2009年,水環所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2項,榮獲首屆全國地源熱泵行業評選活動「2009年度系統地質勘察優秀企業」稱號。全年科研人員發表SCI、EI檢索論文3篇,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98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90篇,出版專著4部。
2009年科研成果
全國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綜合評價及專題研究: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張發旺、張翼龍、王貴玲、陳宗宇、張光輝、張永波、劉少玉等。項目闡明了我國北方平原(盆地)地下水系統的演化趨勢;劃分了該區地下水系統,對比了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盆地地下水系統間的差異性。提出了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首次建立了北方地區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並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的功能評價與區劃。系統總結了北方各平原(盆地)地下水數值模擬方法、應用狀況以及模型建立條件;建成了基於大型資料庫的地下水資源數據共享與動態評價平台,整合完成了北方八大平原(盆地)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實體資料庫,實現了動態評價服務。重新評價了我國北方各主要地下水盆地的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系統分析了地下水資源變化的影響因素和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開采程度的差異。
地下水動態評價平台
中國地下水系統劃分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與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計劃項目,項目負責人為張兆吉,主要參加人員包括費宇紅、錢永、李亞松、王昭、陳京生、張鳳娥等。通過對地下水污染的調查、采樣和測試技術的詳盡研究,研製了采樣設備,建立了有機污染分析測試體系,提出了新的評價方法。通過對華北平原區14萬km2開展的1:25萬和對重點地下水污染區開展的1:5萬地下水污染調查發現:不用任何處理直接可以飲用的地下水(I—Ⅲ類)佔36.49%,經適當處理可以飲用的地下水(Ⅳ類)佔24.25%,有39.26%的地下水(V類)需經專門處理後才可利用。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的特點:①污染檢出指標多、超標少;②多為點狀污染,分布廣,多集中在城市周邊和重化工開發區及影響帶范圍內;③以淺層地下水污染為主。項目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9年度十大科技進展。
野外現場測試水樣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項目:屬於地質大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劉長禮研究員,參加人員有侯宏冰、張禮中、張雲等。項目完成了浙江、雲南、四川、甘肅等15省區196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建立了188個城市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項目組查明152個城市地質災害特徵與發展趨勢,為78個城市地質災害防治、49個城市地下水保護與污染治理、13個城市地下熱水開發利用、17個城市建築地基適宜性利用提出了合理的對策建議,為75個城市論證了後備地下水資源208處,為17個城市未來垃圾的填埋處置初選了26個場地,編制了中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圖集、各類圖件共2168張。
中國地質環境分區與城市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圖
項目成果
珠江三角洲地區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孫繼朝研究員,主要成員有荊繼紅、黃冠星、劉景濤、陳璽、張玉璽、王金翠、向小平等。項目探索了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工作流程、技術方法、編圖內容,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編制了具有創新性的地下水污染防治系列圖件。自主研發了定深取樣設備並獲得國家專利,創新性地提出了「層次階梯」地下水污染評價方法,為該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資源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應用平台,也為我國其他類似地區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提供了經驗和示範。計劃項目和專題研究成果均被評審為優秀,這是我國首次完成的區域性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成果。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成員包括藺文靜、陳德華、劉志明、陳浩、張薇、楊會峰等。項目收集匯總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地熱井、溫泉開發利用資料,修編了「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等圖件,編制了《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程》,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及區劃技術要求》及《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工作。開展了地熱資源評價方法研究,提出了我國山區對流型和沉積盆地型地熱可開采資源量計算方法,提出在全國進一步開展地熱資源勘查評價的建議及工作部署。
中國地熱資源利用現狀圖
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
河套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地質調查項目,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張翼龍教授級高工,主要成員包括劉海坤、趙華、楊會峰、葉浩、陳宗宇、張永波等。2009年開展了河套平原1:10萬第四紀地質和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和鑽探、測試分析、遙感解譯等工作,對調查區內的土地利用、鹽漬化、沙漠化及與地質環境相關的地方病狀況有了較詳細的了解;建立了野外包氣帶水鹽運移試驗場;對河套平原已建立地下水模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並提出建模思路,初步建立起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模型。同時,還建立了河套平原區地下水同位素剖面和社會經濟資料庫系統,為開展地下水循環演化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內蒙古畢克齊鎮利用RAS—24淺震儀探測水文地質結構
黃河流域基岩區侵蝕成因及預測預報:科技部科研院所社會公益項目,負責人為石建省研究員和葉浩研究員。主要完成人員包括程彥培、侯宏冰、石迎春、郭嬌、吳利傑、王強恆等。主要研究內容是砒砂岩的侵蝕機理。項目經過3年研究表明,粉紅色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強,灰白—紫紅色交錯互層的砒砂岩抗侵蝕性相對最弱;利用「3S」技術,對砒砂岩溝邊線的蝕退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表明,砒砂岩的侵蝕不但與岩石的地層組合有關,而且與地表覆蓋物的厚度和鬆散程度有關;提出在現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礎上,應針對地表不同類型的覆蓋沙進行重點治理,以減輕該地區岩土侵蝕的強度。
水岩作用模擬試驗裝置
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調查評價:該項目為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張翠雲研究員,項目組主要成員包括何澤、張勝、殷密英、李正紅、馬琳娜等。經過多年的努力,成功建立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高新技術。該技術由微生物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等多個環節組成。目前利用該技術完成了28m深包氣帶土樣和地下水樣DNA提取純化、擴增、DGGE分析和測序,取得了國內首批厚層包氣帶和地下水樣微生物DNA數據,為污染物在包氣帶和地下水中的自然衰減評價提供了依據。
污灌區地下水微生物 DNA提取純化結果
典型地區1:5萬水文地質調查示範: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為王貴玲研究員,主要成員包括楊會峰、陳德華、陳浩、張薇、范琦、劉志明、藺文靜、梁繼運等。開展了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試驗(抽水試驗和滲水試驗)、水化學樣品採集、同位素樣品採集,工程測量等工作。查明了水動力場、水化學場的空間分布特徵,對水文地質參數進行了精細刻畫。詳細研究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技術方法體系,對各種圖件的表達內容和編制方法進行進一步地總結和優化,制定了1:5萬水文地質調查的編圖技術要求。
項目組進行水位測量
鄂爾多斯能源基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調控研究:水環所與德國蒂賓根大學應用地質中心、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合作開展的項目,中方負責人是張發旺研究員,中方主要參加人員有陳立、張勝、趙紅梅、侯新偉等。項目組歷經3年多研究,開創性地提出了利用採煤塌陷區深厚包氣帶作為接納儲蓄大氣降水的關鍵技術;首次提出黃土地區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復技術,為一定規模原位修復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範作用;利用德方提供的魯爾礦區環境整治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經驗,優化了大柳塔礦區和銅川礦區的地質環境整治規劃方案。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修復試驗
㈨ 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還有嗎
最近幾年地質方面的人才比較缺乏,剛畢業的大學生很吃香,現在有很多單回位需要這樣的人才,如果你簽答的是事業單位,那肯定是很好的,轉正工資基本工資4000左右(西北地區),內地就不太清楚了,企業單位剛去工資不會很高,但是你幹上幾年以後工資是很可觀的,但是總體來說會很累。
㈩ 看《中國地圖》查閱資料,按要求填寫下面的圖表(按順序寫)
納木湖
距拉薩往返近600公里,風景絕佳,目前在建自然保護區,可以真實的感受雪域高原,體會草原,雪山,湖泊,牧民,牛羊。。。西藏的意境。一般從拉薩包越野車前往較方便,也有到當雄後包卡車或國產吉普前往,但較辛苦,費用節約不了多少。去納木錯,不可不去扎西半島,此島為岩溶性地貌,溶洞,石林,裡面還有古代洞穴岩畫,偶爾還有人在修行。繞島一周,需時1個半小時,體力好,爬上山頂,風景絕佳。去納木錯,一般安排兩天行程,第一天,從拉薩出發,經過當雄草原,直接趕到湖邊扎西島,第二天,從納木錯返回,方便的話可再去羊八井洗個地熱溫泉浴。也有客人安排三天行程的。
注意:
1.納木錯海拔高4700米,剛到西藏還未適應好,千萬別去,可以把此景點安排晚些去,如果實在要去准備好 氧氣,葯品等。
2.納木錯晚上較冷,提前准備好保暖衣物,扎西島上只有一簡陋飯店和旅館,條件差,床位少,旺季時經常沒床,請事先准備食品或帳篷、睡袋等裝備。
3.羊八井 門票30-40元
比如骷髏牆
位於那曲比如縣境內,是用人頭顱骨堆成的圍牆。若有興趣,可搭車前往。
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這里山清水秀,極富江南水鄉風味。浩瀚如海的太湖,散布這48個島嶼,這些島嶼連同沿途的山峰和半島,號稱72峰,它們是由浙江天目山綿延而來,或止於湖畔,或紛紛入湖,形成了山水環抱形式,組成一幅山外有山,湖外有湖的天然圖畫。位於湖的南部面積有62.5公里的洞庭西山是太湖最大的也是最美的島,和洞庭東山隔水遙對。太湖72峰,西山佔41座。聳立於到中央的主峰縹緲峰,又叫杳眇峰,海拔336米,山中除寺宇和避暑建築外,主要以自然美取勝,秋月、梅雪之類的景物最具特色,另外西山上的怪石嶙峋,洞穴頗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將全島點綴得頗為別致。太湖東面的洞庭東山,其主峰的大尖頂是72峰之一,山中主要古跡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像,元代軒轅宮,明代磚刻門樓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樓等。太湖的名勝古跡精華集中在太湖北岸。最著名的有黿頭渚、蠡湖。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吳縣市無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縣」。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縣佔3/4,湖中72峰,吳縣市擁有58峰,國務院規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縣市境內,景區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 天池山等著名景點,秀山麗水,舉目入畫。
吳縣市文物古跡眾多,擁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89處,其中省級24處,國家級1 處。有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司徒廟「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聖寺的唐塑絕藝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羅漢等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吳縣,是旅遊者的購物天堂,既有枇杷,楊梅,橘子,梅子,銀魚,白蝦, 梅鯽魚,蒓菜,大閘蟹,碧螺春等土特產品,又有蘇綉,革絲,雕刻,澄泥硯等 吳文化化工藝品,物產豐富,工藝獨特。
懷抱蘇州古城的吳縣市,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京杭大運河綜觀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於上海,杭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緊靠相連,再加上豐富的旅遊資源,吳縣市近年來建設了包括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太湖大橋,東山、賓館,光福機場等在內的一大批娛樂和基礎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了梅花節,金秋采桂游,四季鮮果游,水鄉古鎮游等特色旅遊產品,形成了吃,住,行,娛, 購,游的配套服務體系。
太湖風光旖旎,吳中人慧景麗,這里是您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鄱陽湖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距南昌市東北部50km。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我國第一大河——長江。在正常的水位情況下,鄱陽湖面積有 3914 平方公里,容積達 300 億立方米。它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淮、海三河水量的總和。鄱陽湖在九江的水面約 20 萬公頃,流域有都昌、湖口、星子、永修、德安、廬山區等六個縣(區),它是贛北的一顆明珠。
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由於帶有大量水蒸氣的東南季風的影響,鄱陽湖年降雨量在 1000 毫米以上,從而形成「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的濕潤季風型氣候,並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在我國的湖泊中,鄱陽湖具有最大的淡水水產養殖的水域,是長江中一些珍貴魚類漫遊、產卵與育肥的場所。水域中有魚類 122 種、浮游植物 50 種。鄱陽湖還有 200 萬畝草洲,水草豐美,每年 10 月至翌年 3 月,有數十萬只珍禽候鳥來這里越冬。1983 年 6 月,江西省政府在永修縣吳城鎮建立了鄱陽湖候鳥自然保護區;1988 年 5 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個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鶴群體所在地,白鶴種群約佔全球的 98% 以上,也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鴻雁群體所在地,鴻雁數量達 3 萬只以上。保護區棲息著 54 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 13 種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列為世界瀕危鳥類。豐富珍貴的鳥類資源為我國贏得了聲譽。世界自然基金會會長——英國菲利普親王、丹麥亨利克親王及國內外專家、學者都專程來到這里考察,眾多的國內外旅遊者紛紛慕名前來游覽,稱這里是「珍禽王國」、「中國第二長城」。
鄱陽湖的動植物
每年都有許多遊客和外國人冬季到保護區觀鳥,觀鳥的季節為11月至翌年3月。湖區著名的景點有落星墩、湖濱沙灘、火焰山、老爺廟等。
a.紫陽堤,是由花崗石砌成的堤壩,為宋朝朱熹任南知軍時修建,因朱熹號「紫陽」,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取名「紫陽堤」。
b.落星墩,位於星子縣城南兩公里的湖中,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縣便因此而得名,五代時,落星墩被封為寶石山,宋初曾在其上建亭院,王安石、黃庭堅、朱熹游此皆有題詠,王安石詩中所形容的「萬里長江一酒杯」更是千古傳名。駐足落星寺,遠眺廬山秀色,近看鄱湖美景,金鱗競躍,白鷺翻飛,田園詩人陶淵明當年「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的歸田情景,彷彿依稀可見。
c.湖濱沙灘,由落星墩乘快艇向東南行八分鍾,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垠的「十里金灘」。這里坡平沙細,陽光充足,是非常好的陽光浴、沙浴、湖浴場所,湖濱沙灘將以自然、純朴的豐姿,使廣大的內地遊客盡情享受沙灘而不必去沿海。沙灘旅遊,將一掃您旅途勞頓,感嘆大自然豐厚的賞賜。
d.火焰山,位於旅遊碼頭東北八公里的湖中,由砂礫岩組成的石群千姿百態,形狀各異且呈赤色,所以當地百姓皆稱此景為 「火焰山」,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特,盡享神秘、幽靜似仙境般的美妙。
e.老爺廟,又名「顯應宮」。據史料記載:「元末,明太祖與偽漢戰於鄱陽。初失利,走湖濱,遇老人艤舟近岸,太祖得濟,賜以金環,返顧之則黿也。是夕,宿祠中,題詩於壁。」之後,明太祖御封之為「元將軍廟」。老爺廟門前的水域有「中國百慕大」之稱,水流湍急,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更使老爺廟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f.鄱陽湖候鳥保護區,由旅遊碼頭乘船向南四十公里,便是候鳥觀賞區。作為一種新型的旅遊頂目,正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旅遊者的青睞。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水落灘出,面積廣大的草洲與湖池成為各類越冬鳥類最為理想的棲息之地。據國際鶴類基金會考察,越冬候鳥達150多種,近11萬只。其中白鶴1350隻,當候鳥群飛來時,遮天蔽日,蔚為壯觀,因此,鄱陽湖候鳥區被列為「世界A級候鳥保護區」。
水上旅遊線路及價格
紫陽堤·落星墩 紫陽堤·落星墩·湖濱沙灘·老爺廟 紫陽堤·落星墩·火焰山 25元/人 40元/人 35元/人
水上娛樂中心(即旅遊碼頭)至各風景點距離
周瑜點將台 觀音橋 愛蓮池 白鹿書院 秀 峰 廬 山
0.5公里 6公里 0.5公里 10公里 6公里 50公里
落星墩 老爺廟 火焰山 鞋 山 湖濱沙灘 候鳥區
2公里 15公里 8公里 38公里 12公里 40公里
鄱陽湖正在成為珍稀野生動物的天堂
鄱陽湖位於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白鶴等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近些年來,由於長江水質污染加重,生態環境惡化,白鰭豚、江豚等珍稀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也遭到了破壞,它們的數量驟減。現在這些珍稀動物在長江流域已經很難見到,在鄱陽湖等少數幾個地方偶而會出現。
在鄱陽湖,過去白鰭豚很常見,現在也難覓芳蹤;而江豚的數量還保持相當的規模。據鄱陽湖管理局的周局長介紹,最近兩年只發現一到兩頭次白鰭豚在江中活動,但發現了江豚300多頭次。白鰭豚等野生動物數目減少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江豚、白鰭豚自然繁殖能力比較低,生長周期比較長,發展能力比較弱;二是進入70、80年代以後,由於捕撈強度加大,漁類資源有所減少;三是人工的挖砂、爆破、長江航運的影響;四是環境等各方面的污染也對些動物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保護這些珍稀的動物,當地政府在鄱陽湖地區設立了江豚等動物的保護區,保護區內每年都進行幾個月的休漁,以便使這些動物能夠得到充足的食物。當地政府還致力於喚起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現在鄱陽湖地區漁民們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意識正在增強。
鄱陽湖不僅僅為白鰭豚、江豚、中華鱘等提供了廣闊而安全的生存空間,它作為世界上重要的濕地之一,每年都吸引鶴類、鸛類、天鵝等大量珍稀候鳥來這里越冬。鄱陽湖候鳥保護區是世界白鶴最重要的冬季棲息地之一。每年到江西潘陽湖來越冬的白鶴大概有2900隻,佔全世界白鶴總數的98%.
據介紹,為了給這些珍稀候鳥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早在1988年中國政府就在鄱陽湖設立了候鳥保護區。通過多年來的宣傳和管理,珍稀候鳥被捕殺、走私的現象明顯地減少。與此同時,保護區內發展種植業,養殖業,漁民也就告別了靠捕漁為生的傳統生活方式,這樣就使人與鳥爭魚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可以為鳥類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
微山湖
微山湖位於東經116。34』,北緯34。27』。最大面積約1266平方公里,佔全省淡水域面積的45%,是山東省最大的湖泊,亦是我國著名的大型淡水湖泊,其單位面積漁產量居大型湖泊(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長126公里,東西寬5—25公里,中部最窄處稱為湖腰。1960年在湖腰建成了攔湖大壩,壩上興建節制閘和船閘,將湖一分為二,壩北為上級湖,面積 602平方公里,壩南為下級湖,面積664平方公里。上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6.50米,興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5.00米,興利水位32.5米,死水位1000平方公里)首位。全湖南北長126公里,東西寬5—25公里,中部最窄處稱為湖腰。1960年在湖腰建成了攔湖大壩,壩上興建節制閘和船閘,將湖一分為二,壩北為上級湖,面積602平方公里,壩南為下級湖,面積664平方公里。上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6.50米,興利水位34.20米,死水位33.00 米;下級湖允許最高水位35.00米,興利水位32.5米,死水位31.5米。全湖防洪庫容47.31億立方米;興利水位庫容17.02億立方米;興利調節庫容11.28億立方米;平均水深約1.5米,屬淺水大型淡水湖泊。湖濱東依山巒,西接平原,南連蘇北富庶之地,北靠孔孟聖賢之鄉,流域面積達31700平方公里。京杭運河縱貫全湖南北,把南北江河水系交匯勾通。
微山湖屬於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湖西地處黃河與故黃河之間的黃泛平原,地勢平緩,比降約五千百分之一至二萬分之一,河道寬淺,洪水量大峰低,分別經洙趙新河、老萬福河、東魚河、復興河等由西向東流入微山湖;北部由梁濟運河接納濟北及鄆城、梁山和東平湖新湖區一帶的來水;湖東近湖區為泰沂山脈第四紀沖積地丘陵平原,遠湖區為蒙山岐脈山丘區,河道短,洪水峰高流急,分別經泗河、泉河、洮府河、白馬河、城河、郭河、十字河、薛城河大沙河等由東向西流入微山湖。微山湖承受東、西、北三面,魯、蘇、豫、皖四省三十二個縣、市、區的來水,流域面積31700平方公里,入湖主要河流有47條,其中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河道有泗河、梁濟運河、白馬河、洙趙新河、老萬福河、復興河、城郭河、東魚河、洮府河、新薛河、新萬福河共11條,出湖口有山東省微山縣境內的韓庄閘和伊家河閘以及江蘇境內的藺家壩閘。
關於微山湖的成因,眾說不一。根據現有地質資料和地貌形態的分析,新生代以來受大地構造控制,魯西地區長期處於強烈下降過程,形成凹陷,成為廣闊的平原,東部毗鄰魯中山丘區,其相接處具有水流滯積形成湖泊的地質條件。從湖區地質構造和沉積物類型分析,微山湖從北至南座落在新生代後期的第四紀堆積上,但湖的沉積物很少很薄,說明了泥沙大量沉積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而湖在第四紀堆積上形成的時間並不長。從有記載的黃河、泗河等河川逕流的演變過程分析,黃河決口是逐漸形成湖泊的重要原因,加之運河的變遷和開發,加速了南上湖的形成。從夏代至秦朝曾多次在現南四湖內設國建城邑,《史書》記載,夏代的「仍國」曾設在南四湖東岸的仲家淺村;周代封的「邿國」建立魯橋鎮西6公里處。《水經注》記載,泗水會洮水於高平西,西有茅鄉城,茅城邑東南四十里處有魯國屬郎亭、郎城、郎台,在今留庄鄉西北,戰國時期設湖陵縣,在今張樓鄉程子廟村昭陽湖內。此由說明南四湖是後來逐漸演變而成的。
據歷史記載,泗水原在今微山湖西岸,由兗州流經微山縣魯橋、南陽,在魚台縣谷亭東流過,又南去沛縣城東,過徐州,從淮陰入淮河向東入海,流水通暢,是淮河下游的一條主要支流。
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第一次奪泗入淮,黃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陽西南)決口,大溜向東南直奔巨野澤,奪泗水故道轉注淮水入海。黃河水在濟濮之間泛濫二十三年,直至公元109年(武帝元封二年),帝遣使郭昌等卒數萬,堵塞了瓠子決口。此時黃河奪泗並非全河入之,直至宋初之前,雖又有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第二次遷徒,對泗水的影響仍不嚴重。但是,黃河水流的運動卻使魯西平原出現了一些窪地沉積相區。據《隋史·薛胄傳》戴:「兗州城東沂(把小沂河)、泗二水合而南流,泛濫大澤中」,可見在濟寧以南,古泗水東岸的兗州以下,在時隋朝已經形成沼澤湖泊。
自1077年(北宋神宗熙寧十年)始,黃河改道,決口逐漸繁起來,黃河水流對加速微山湖演變所起的作用也相應增加。公元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黃河決口於河南陽武,入梁山泊分流南北。南漢由南清河入淮,歷經墳上、加祥、濟寧,在今微山縣魯橋鎮西南與泗水匯合,至江蘇清江市入淮。公元1495(明弘治八年)劉大夏築黃陵崗,在修太行堤,北流的黃水就全部南來,自開封至徐州奪汴,再至淮陰奪泗,淮陰至海口南蘭考銅瓦廂決口北遷,奪大清河由山東利津入海,形成現在的黃河,前後經歷六百六十多年。黃河如此奪泗奪淮,一方面大量泥沙淤積,形成現在的黃河床,使泗水南流入淮之路受阻,洪水長期滯積;另一方面,由於黃水與東部河流的共同作用,使該區從北至南出現了大小、形狀、底高程均不同的南四湖雛形,從鑽孔的地質資料及沉積物分析,湖在第四紀堆積上形成的時間不長。
隨著歷代政治中心北移,元、明、清相繼建都北京,為「漕運江淮這漂,供京師之需」,於是放棄了隋代建成的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航道,從元代開始,溝通南北運河,於公元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和公元1293年(至元三十年)相繼開挖了會通河和通惠河。此時,濟寧至徐州之間利用泗水天然河道為運河。為了保持航運水深,在泗水河道上建閘,河東山水在東岸停蓄,開始形成了昭陽湖和獨山湖。明代,黃河不斷泛濫,黃強泗弱,泗水出路受阻,使昭陽、獨山不斷擴大,在微山附近出現了赤山、微山、呂孟、張庄等相連的小湖。明代嘉靖年間,開挖了南陽新河,使運道脫離泗水由昭陽湖西移到湖東,東部沙河等山水引入獨山湖,薛河水引入呂孟湖。公元1640年(明萬曆32年),大開洄河(今韓庄運河),運河再次東移,奠定了京杭大運河的基礎。至此,赤山、微山、呂孟、張庄四湖湖面迅速擴大,合為微山湖。隨著運河的開發,為蓄湖東山水濟運,昭陽等湖成為運河水櫃,這此,南陽、獨山、昭陽、微山等湖相連,初步形成了今日的南四湖。
所以,微山湖的成因既受大地構造控制,即魯西平原長期下降形成了凹陷的地質條件,也受魯中山區自然地貌的阻攔及泗河等東部山水的影響,更由於黃可長期泛濫奪泗奪淮故道淤積,泗河失去出路,水流滯積,加之運河的開發,和人們的生產活動,使濟寧至徐州間長達二百四十華里長的地帶,逐漸演變成河流堰塞型淺水湖泊——微山湖。隨著微山湖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將會有更多的專家和帝者來繼續探討和完善微山湖的成因 和演變過程。
微山湖流區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3. 7℃,年平均日照2530小時左右,無霜期209天至224天。年平均降水量湖西約700毫米,湖東750—850毫米,有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降雨集中在汛期,多為氣旋雨或台風雨,極易造成洪澇災害。秋、冬、春一般少雨雪。形成春旱夏澇晚秋又旱的特點。降雨的年際變化也很大,豐水年與枯水年相差懸殊,流域平均降雨量相差2倍,又常常出現連旱連澇。未經治理前,湖西平原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湖東河流源短流急,洪水來勢兇猛,又加沿湖一帶地勢低窪,每逢汛期,洪水滾坡漫流,湖河水位猛漲,積澇成災。旱時湖水枯竭,土地龜裂,飛蝗三大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許多縣志都有著「洪水漂流,盧舍為墟」,「赤地千里,餓殍載道」的記載。
建國後,為了根除各種自然災害,開始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湖東興建中小型水庫共250座;湖西平原採取洪澇分治、高低水分排的措施,對水系進行較大的調整,開挖了東魚河、洙趙新河、梁濟運河三條防洪排澇骨幹河道,治理新老萬福河、惠河等中型河道十餘條,入湖的骨幹河疲乏白馬河、洙水河、蔡河、洙趙新河、洮府河、老萬福河等已接近達到三至五年一遇除澇,十至二十年一遇防洪的標准;湖畔興建了湖西大堤和硝東間斷的66分里堤防;湖腰興建了長達六千多米的二級壩 節制閘水利樞紐工程,湖出口興建了韓庄節制閘樞紐工程;湖內挖深槽總長52.87公里,用以打開排水通疲乏,開辟貫通南北的航道;湖內開始有計劃蓄水,濱湖地區採取圈圩封閉、建站提排等措施。
經過多年的治理和建設,微山湖已由一個自然災害嚴重的湖泊,變為具有一定防洪除澇能力和蓄水興利、養殖魚禽、通航旅遊多種功能,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的湖泊。
□社會經濟概況
微山湖流域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三十二個市、縣、區。山東省濟寧市所轄的十一個縣、區9721平方公里均在微山湖流域范圍內,佔全部流域面積31700平方公里的30.7%。本次調查范圍除微山湖外,還包括濟寧市轄的微山縣、魚台縣、市郊區、金鄉縣、嘉祥縣、鄒縣六縣區,在面高程37米以下的濱湖有關地帶,共36處鄉鎮,總計3017.4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1.04%。其中耕地面積為1159.3平方公里(173.9萬畝);人口123.8萬人(其中漁民5.59萬人,湖民5.14萬人),勞辦47.4萬人個。
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為了徹底改變湖區落後面貌,根治洪澇災害,政務院於1953年批准建立了微山縣,統管微山湖;進行了大規模水利建設;在大搞以興修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的基礎上,1964年以濱湖區實行了稻改。到1983年共建排灌站685處,裝機1521台,打機井9267眼,配套4859眼,裝機5518台,建大型水閘7座,基本上做到了遇旱能灌,遇澇能排,實現農業穩產,1966年種稻面積曾達到120萬畝。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1983年農業動力機械發展到25751台,337181瓦,每瓦負擔耕地5.2畝;有漁船24650隻,大、中、小型漁具12類、41種、22737件;能航船隻455艘,載重24579噸。生產條件的改變,生產力的提高,促進了湖區經濟的發展。1983年糧食作物面積123萬畝,耕畝單產560.9公斤,總產69萬噸,比濱湖稻改前的1964年總產增長了4.56倍,單產提高4.7倍。棉花播種面積122.6萬畝,單產57.9公斤,總產7.098噸。調查范圍內農業總產值6.02億元,比建國初期最好的1956年增長7.7倍,年遞增率為8.4%,其中農業產值3963.5萬元,分別占農業總產值的64.2%、1.8%、6.3%、21.1%、6.58% ,人均佔有糧食586公斤,口糧400公斤,收主439.5元,賣給國家糧食101公斤。
微山湖1950~1959年平均漁產量22511.9噸,1955年漁產量達到26600噸,水生經濟植物面積52萬畝,1957年發生了一次八十年一遇的洪水後,漁業、水生經濟植物均明顯下降,1960~1969年漁業年平均產量降到10296.6噸,1972年~1975年曾間斷地向大湖投放魚種、蟹苗,收到一定效果,1970~1979年漁業平均年產量達到17040.4噸,1980年以後繼續好轉,1980~1983年漁業產量達到18208.5噸,至今仍未恢復歷史最高水平。為了增殖漁業資源,國家投資在南上湖畔興建了三處國營淡水養殖場,佔地總面積2950畝,同時在沿湖建設了商品魚基地95處,水面積17188畝。濟寧市和市郊區、微山縣、魚台縣相繼成立了水產供銷公司,並在湖區設立了水產品收購站8處,為了改善漁民的居住條件,幫助24個漁業大隊建立了漁民新村,上陸定居漁民已達1.7萬人,漁民生產和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沿湖煤炭電力資源豐富,各礦井年產煤量約達1200萬噸,湖區電力工業也是國家重點建設地區,已建濟寧電廠裝機30萬千瓦,規劃裝機90萬千瓦,在建的鄒縣魯面電廠計劃85年發電裝機30萬千瓦,規劃裝機360萬千瓦,擬開工的還有嘉祥電廠,湖東新建兗石鐵路,規模宏大的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設計任務書正在審批;縱貫南四湖的京杭運河及5萬噸級的碼頭的規劃設計已由交通部批准正待興建,目前航運船隻南通寧、滬、杭等處,京杭運河擴建後,將成為南北水上客貨運輸大動脈。建國三十多年來,南四湖經過初步開發治理,已經成為山東省最大的淡水漁業基地,盛產水稻、小麥的商品糧基地,並正在成為以京杭運河和津浦鐵路為骨乾的交通運輸集散基地和以電力、煤炭為主的國家重點能源工業基地。
艾比湖
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准噶爾盆地西南部的斷陷湖。又稱布爾哈齊湖。湖形呈橢圓狀,准噶爾盆地的匯水中心。有博爾塔拉河、精河、奎屯河、四棵樹河和拉巴河匯入。歷史上,艾比湖水面面積最大時達1200多平方千米,年入湖水量達12億立方米,由於上游地區開荒截流,入湖河流只有博爾塔拉河和精河兩條,其他三條河在未進湖前就斷流了,年入湖水量只有5億立方米。艾比湖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水面年蒸發量高達1300毫米 ,湖面海拔降到189米 ,湖面積縮小到1070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不到2米,含鹽量達87克/升,湖水苦咸,有鹽湖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