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褶皺構造的工程地質評價

褶皺構造的工程地質評價

發布時間: 2021-01-23 13:42:11

㈠ 褶皺構造翼部進行土木工程建設有哪些不良地質條件

褶皺構造翼部屬單斜地層,工程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如下:
(1)滑坡地質災害版問題:如果該構權造部位地層為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互層,需特別注意斜坡在構築物後緣開挖載入情況下,邊坡順泥岩軟弱層帶的抗滑穩定性問題;
(2)岩溶塌陷問題:如果該構造部位地層為古生代碳酸鹽岩地層,需特別注意地層中溶洞發育情況,以免發生構築物載入後地基塌陷;
(3)不均勻沉降問題:由於斜坡由表及裡存在覆蓋層及岩體風化程度的差異,構築物的基礎在覆蓋層及強風化層不能作為持力層的情況下,需做支撐樁深入較完整基岩,避免不均勻沉降問題。
以上答案均為本人從工程地質學的角度思考得來,如有不足及不妥之處,還請多多原諒。

㈡ 簡單說明褶皺構造的工程地質評

褶皺分為背斜和復向斜,背斜成山制,但由於受張力作用,土壤破碎,易被侵蝕,故在背斜處建築應加固地基,同時背斜是良好的儲油地形。向斜成谷,底部受擠壓,堅固,不易被侵蝕,是良好的儲水構造,是尋找地下水的標志性構造。
至於斷層,不屬於褶皺,而且斷層不適合建大型工程。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你是高中生的話,那我的答案對你就很有益處。

㈢ 褶皺構造的工程意義

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叫地殼運動。

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岩層,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該種運動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島弧、海溝等。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造陸運動,它使岩層表現為隆起和相鄰區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斷塊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還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陸變遷。地殼運動控制著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影響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和發展,形成各種構造形態,改變岩層的原始狀態,所以有人也把地殼運動稱構造運動。

按運動規律來講,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有些升降運動是水平運動派生出來的一種現象。 地殼運動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地震以其突然、瞬間、劇烈的特殊運動形式,使人們直接感受到地殼運動的發生;而普遍的,經常的地殼運動,由於進展十分緩慢,不易被人們直接察覺,但它控制著地表滄海桑田的變遷,影響著各種地質作用的發生,塑造著新的構造形態。

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其次是重力能。

沉積岩大多數是在廣闊的海洋和巨大的湖泊中形成的,起初都是水平的。這些水平的岩層都是按老的在下、新的在上,一層蓋一層地分布於地殼之中。但通常我們所看到的岩層大多數都有不是水平的,而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化,有的發生了傾斜,有變的彎曲,有的形成了斷裂,也有的產生了錯動。這就是說沉積岩層的原始形態發生了改變。是什麼原因促使了這種改變呢?是地殼運動,也稱為構造運動。
地殼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的地殼內部物質緩慢變化的機械運動。它使地球表面海陸發生變化,並使岩層發生變形和變位形成各種的形態。
地殼運動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物質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這種運動使地殼受到擠壓、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轉。升降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物質沿垂直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地殼上升或下降。主要引起海洋和陸地的變化,地勢高低的改變。
地殼運動使沉積岩層發生彎曲,產生裂縫、斷裂,並留下永久形跡,這樣就形成了地質構造。所謂地質構造就是地殼運動引起的岩層變形和變位的形跡(結果)。地殼運動是形成地質構造的原因,地質構造則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沉積岩大多數是在廣闊的海洋和巨大的湖泊中形成的,起初都是水平的。這些水平的岩層都是按老的在下、新的在上,一層蓋一層地分布於地殼之中。但通常我們所看到的岩層大多數都有不是水平的,而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化,有的發生了傾斜,有變的彎曲,有的形成了斷裂,也有的產生了錯動。這就是說沉積岩層的原始形態發生了改變。是什麼原因促使了這種改變呢?是地殼運動,也稱為構造運動。
地殼運動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的地殼內部物質緩慢變化的機械運動。它使地球表面海陸發生變化,並使岩層發生變形和變位形成各種的形態。
地殼運動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物質沿平行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這種運動使地殼受到擠壓、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轉。升降運動是指組成地殼的物質沿垂直於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即地殼上升或下降。主要引起海洋和陸地的變化,地勢高低的改變。
地殼運動使沉積岩層發生彎曲,產生裂縫、斷裂,並留下永久形跡,這樣就形成了地質構造。所謂地質構造就是地殼運動引起的岩層變形和變位的形跡(結果)。地殼運動是形成地質構造的原因,地質構造則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二)地質構造
組成地殼的岩層所具有的一定特徵或形態的組構稱地質構造。其中在沉積物堆積或熔融物結晶時形成的構造稱原生構造,岩層受力發生變位、變形形成的構造稱為次生構造。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有四類:水平構造、傾斜構造、褶皺構造和斷裂構造。
(1) 水平構造:岩層產狀近於水平,這種構造出現在構造運動影響較輕微的地區或大范圍內均勻抬升或下降的地區,岩層未發生明顯變形。水平構造中較新的岩層總是位於較老的岩層之上。不同地點同高程上,出露同一地層;同一地點,老地層在低窪處,新地層在較高的位置。
(2) 傾斜構造:指岩層層面與水平面有一定的夾角。傾斜構造帶常常是褶曲的一翼或斷層的一盤,也可以是大區域內的不均勻抬升或下降造成的。此時岩層仍保持下老上新的層序。
(3) 褶皺構造:褶皺是岩層彎曲形成的構造。在地殼岩石中褶皺彎曲的規模差別很大,從顯微構造直到巨大的構造盆地和地槽帶均屬褶皺構造。在鬆散的沉積物,沉積岩,各類變質岩,甚至某些火成岩中的原生流動構造,都有褶皺發育,這說明褶皺可由多種壓力環境下形成,其形態多種多樣。褶皺構造的基本類型主要有兩種: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特徵是岩層向上彎曲,中心核部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向斜則相反,岩層向下彎曲,核部較新,兩側依次變老。如岩層未經剝蝕,則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表僅見到最新地層。若岩層受剝蝕,則地表可出現不同時代的地層露頭。
(4) 斷裂構造:斷裂構造是由於岩層受力發生脆性破裂而產生的構造。根據相鄰岩塊沿破裂面的位移量,又可分為節理和斷層。
節理:節理是當岩層、岩體發生破裂,而破裂面兩側岩塊沒有發生顯著位移時的斷裂構造。它是野外常見的構造現象,一般成群、成族出現。
斷層:是岩體發生較明顯位移的破裂帶或破裂面。斷層是地殼中廣泛存在的地質構造,形態各異,規模不一。斷層深度可達數千米,斷層延伸最長可達數百甚至上千千米。根據斷層上下盤沿斷層面相對移動的方向分為:正斷層(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逆斷層(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和平移斷層(斷層兩盤沿斷層線方向發生了相對運動)。

正斷層 逆斷層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國家,20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發生7級以上地震約佔全球大陸地震的三分之一,死亡人數佔全球死亡人數50%,目前又正值第五個地震活躍期,減輕地震災害損失是刻不容緩的。

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地殼又是地震的母體,要想了解和掌握地殼運動的規律,就要盡量收集到更多的來自地殼深處的信息。 目前,我國的地震監測台網主要是觀測單點的相對變化,相互之間缺少相關性,因此建立一個具有絕對量而又有相對關系的觀測量,對判別地震前兆極為重要。

㈣ 工程地質,向斜背斜,褶皺構造,對圖中的地形地貌成因進行描述

A是構造斷層線(通常是強烈地震的遺跡),岩層穩定性差,地下水環境回復雜,是工程建設最難搞定的答地帶。
B是構造背斜,它因為長期侵蝕過程,已經與它的構造形態完全不同,現在是山間河谷地帶(過去是隆起的山脈)地帶。這種構造的岩層不是太緊致,一般具有地基穩定性,作為建築基礎場地,最好搞定。
C是向斜構造遺留的山地,在歷史上它與B的高低差別是正好相反的。這個部位的岩層緻密,開挖難度大最大。
D是背斜陷落帶,是B種構造陷落以後形成的谷地,因為海拔姿態低,歷史上的侵蝕作用對它的影響很小,它的中部具有相當的穩定性,但兩側很不穩定,工程建設活動最好避開它,躲不掉就盡量往中間靠,離邊界越遠越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