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課件
岩土工程專業
①101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
③301 數學一
④841 土力學、844工程地質學選一
參考書目:
841土力學:《土力學》,方雲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844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概論》,李智毅、楊裕雲,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
<<<<註:沒有設「工程地質」專業,請參考「地質工程」專業。>>>>
地質工程
①101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202俄語、203日語選一
③302 數學二
④834工程力學、844工程地質學選一
參考書目:
834工程力學:《理論力學》(上、下),張建民、白景嶺,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以及《材料力學》,孫訓方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44工程地質學:《工程地質學概論》,李智毅、楊裕雲,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
以下是復試科目及參考書目
岩土工程
二選一:
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李智毅、唐輝明主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
地下建築工程設計與施工:《地下建築工程設計與施工》,陳建平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0
地質工程
二選一:
岩體力學:《岩體力學》,劉佑榮等,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
基礎工程施工技術:《基礎工程施工技術》,李糧綱,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1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② 二級建造師公路三門課件,有的請大神分享,拜謝
哼,我就是活雷鋒
二建公路工程考點精講:隧道淺埋段施工
二級建造師公路工程考點精講:隧道淺埋段施工
1、隧道淺埋段施工嚴禁採用的方法是()。
A.單側壁導坑法
B.雙側壁導坑法
C.全斷面法
D.留核心土開挖法
【本題來源】2015年二建公路工程真題第10題
【正確答案】C
二級建造師公路工程考點精講:隧道淺埋段施工
淺埋段和洞口加強段的開挖施工,應根據地質條件、地表沉陷對地面建築物的影響以及保障施工安全等因素選擇開挖方法和支護方式,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1)根據圍岩及周圍環境條件,可優先採用單側壁導坑法、雙側壁導坑法或留核心土開挖法;圍岩的完整性較好時,可採用多台階法開挖。嚴禁採用全斷面法開挖。
(2)開挖後應盡快施作錨桿、噴射混凝土、敷設鋼筋網或鋼支撐。當採用復合襯砌時,應加強初期錨噴支護。V級以下圍岩,應盡快施作襯砌,防止圍岩出現松動。
(3)錨噴支護或構件支撐,應盡量靠近開挖面,其距離應小於1倍洞跨。
(4)淺埋段的地質條件很差時,宜採用地表錨桿、管棚、超前小導管、注漿加固圍岩等輔助方法施工。
2018二建公路工程備考知識 :填方路基施工、隧道的分類
2018二建公路工程備考知識 :填方路基施工
1、石方路堤施工時,適用於無法自下而上填築的深谷、陡坡、斷岩、泥沼等機械無法進場的路堤的施工方法是()。
A、水平分層填築法
B、縱向分層填築法
C、豎向填築法
D、強力夯實法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填方路基施工。豎向填築法(傾填法)適用於無法自下而上分層填築的陡坡、斷岩、泥沼地區和水中作業的填石路堤。該方法施工路基壓實、穩定問題較多。參見教材P13。
2018二建公路工程備考知識 :隧道的分類
1、某公路山嶺隧道,長度為2000m,該隧道分類屬於()。
A、特長隧道
B、長隧道
C、中隧道
D、短隧道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此題考查隧道的分類。按500、1000、3000分為短、中、長、特長隧道。參見教材P512。
2018二建公路工程備考知識 :
路基地下水排水設施
1、排水溝施工線形要平順,應盡可能採用直線形,轉彎處宜為弧線形,其半徑不宜小於10m,排水溝長度根據實際需要而定,通常不宜超過()。
A.100m
B.200m
C.300m
D.500m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路基地面排水設施的施工要點。排水溝線形要平順,轉彎處宜為弧線形,其半徑不宜小於10m,排水溝長度根據實際需要而定,通常不宜超過500m.參見教材P13。
分割線
2018二建機電工程備考知識點:
自動化儀表工程施工技術
1.自動化工程的工作儀表精度等級是1.0級,選擇校準儀表的精度等級應為( )。
A.1.5級 B.1.0級
C. O.5級 D.O.2級
答案:D
解析:
儀表校準和試驗用的標准儀器儀表應具備有效的計量檢定合格證明,其基本誤差的絕對值不宜超過被校準儀表基本誤差絕對值的1/3。
③ 求工程地質分析原理電子版
給我一個郵箱吧,我把課件發到你的郵箱里!
④ 工程地質勘察報告ppt怎麼製作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在保證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的基礎上,文字報告和有關圖表應按合理的程序編制。要重視現場編錄、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檢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證。地基岩土分層是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岩土地質時代、土的成因類型、岩土性質、狀態、岩石風化程度和物理力學特徵合理劃分。岩土的工程力學性質是根據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值綜合判定。報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關的工程地質資料,做到內容齊全,論據充足,重點突出,正確評價建築場地條件、地基岩土條件和特殊問題,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合理適用的建議。
關鍵詞:岩土工程勘察 報告 圖表 編製程序 岩土分層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
1報告的編製程序
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
通常的編製程序是:
(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
(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
(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
(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
2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
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2.1地質地貌概況
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第四系的成因類型,論述其分布埋藏條件、土層性質和厚度變化。(2)地貌。包括勘察場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態、次一級地貌單元劃分。如果場地小且地貌簡單,應著重論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對高差。(3)不良地質現象。包括勘察場地及其周圍有無滑坡、崩塌、塌陷、潛蝕、沖溝、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在碳酸鹽岩類分布區,則要敘述岩溶的發育及其分布、埋藏情況。如果勘察場地較大,地
⑤ 關於黃河的課件
黃河諺語、成語詩句、名句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 黃河清有日,白發黑無緣。
渡黃河詩
河流迅且濁。湯湯不可陵。
檜檝難為榜。松舟才自勝。
空庭偃舊木。荒疇余故塍。
不覩人行跡。但見狐兔興。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當澄。
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涼洲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不到黃河心不甘。
說 盡 黃 河 只 為 水(諺語)
意 思:比 喻 說 了 多 少 話 , 只 有 一 個 目 的。
例 句:你 不 用 再 爭 辯 了,~,還 是 對 我 有 意 見。
•跳進黃河洗不清。
這句子的本意是說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進黃河這樣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實,不論是誰,跳進黃河就別想洗清。同時,黃河的泥沙顆粒很細,有時河水甚至成泥漿狀態,沾在身體上確實不易洗凈,真的成了"跳進黃河洗不清了"。
•看來他是不 到黃河心不死。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句詩說的是黃河從西方遙遠的天邊奔騰而來,又滾滾東逝入海。今天,"黃河之水天上來"卻常常被人們用來形容黃河下游的"懸河"現象。"懸河",是指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流,又稱"地上河"。懸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開闊、比降不大、水流平緩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斷抬高,水位相應上升,為防止水害,兩岸大堤亦隨之不斷加高,年長日久,河床高出兩岸地面,成為"懸河"。黃河至下游後,每年大約有4億噸泥沙淤積於下遊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黃河下游成為世界上著名的"懸河"。現在黃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縣的曹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黃河之水天上來了。"由於河道高出地面,一般來說鄭州以下的黃河下遊河道成了淮河、海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黃河兩岸已不屬於黃河流域了。
中流砥柱:這一成語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就像立在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樣。砥柱山其實是一巨石,位於黃河三門峽段的急流中,是一個石島,人稱"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黃河水到峽谷中被兩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沖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渦,分成兩股流開,離開三門峽谷,場景驚心動魄。過去黃河水運發達,曾為航船要道。但在三門峽段,常有觸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稱。後船每行至此,船夫們便下船用纖繩拉過。傳說中的砥柱石,是用來鎮定河水波瀾的,在船夫們的眼中,砥柱石卻是一座航標。石上原刻有"照我來"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駛來。船隻要朝它駛來,眼看要撞上時,砥柱前面的波濤回過水來,正好將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黃河的形成:
之一
在距今160萬年左右,青藏高原在一次猛烈驚人的抬升運動中,躍然升出地面,其他板塊邊緣發生斷裂褶皺,形成階梯狀地貌,原來廣泛分布的湖泊匯集成河。一條由湖泊匯集而成的大河隨之奔騰而下,形成地質構造史中驚心動魄的一幕。
之二
據地質演變歷史的考證,黃河是一條相對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內還只是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蝕、奪襲,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間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距今10萬年至1萬年間的晚更新世,黃河才逐步演變成為從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貫通的大河。
黃河與我國其他江河相比,有幾個顯著特點:
一是水少沙多。
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相當於長江的1/17,僅佔全國河川徑流總量的2%,居我國七大江河的第4位。流域內人均水量593m3,為全國人均水量的25%;耕地畝均水324m3,僅為全國耕地畝均水量的17%。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造成下遊河道嚴重淤積,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約10厘米。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合沙量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在世界江河是絕無僅有的。如果把16億噸泥沙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其長度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可以繞地球赤道27圈。
二是水、沙時空分布不均。
黃河水量的60%來自蘭州以上,秦嶺北麓,90%以上的泥沙主要來自河口鎮至龍門區間與涇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區。全年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量集中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場暴雨洪水。這種水少沙多,水、沙分布的集中性,給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和下游防洪,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三是地上懸河。
由於長期泥沙淤積,目前黃河下游堤防臨背懸差一般5~6米。灘面比新鄉市地面高出約20米,比開封市地面高出約13米,比濟南市地面高出約5米。懸河形勢險峻,洪水威脅成為國家的心腹之患。
四是洪水災害頻繁。
黃河北抵天津,南達江淮,洪水波及范圍達25萬平方公里,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慘重損失。同時黃河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淤塞河道,良田沙化,給環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長期難以恢復。由於洪水災害頻繁,歷史上黃河洪水被稱為「中國之憂患」。
黃河情況
李白詩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經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肅,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黃河因其流經黃土高原,攜帶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輸沙量達16億噸,相當於堆成1米見方的土堤繞地球27圈。每年淤積在下遊河床中的泥沙有4億噸,使黃河成為高出地面十餘米的「懸河」。黃河中游地處季風氣候區,降水年變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黃河下遊河床善淤,善決,善徒。從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黃河下游決溢1590次,改道26次。
據史料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游共決溢1590餘次,該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防洪
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幹流上的一座集減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發電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小浪底工程浩大,總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將有效地控制黃河洪水,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的防洪標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凌訊的威脅,減緩下遊河道的淤積,小浪底水庫還可以利用其長期有效庫容調節非汛期徑流,增加水量用於城市及工業供水、灌溉和發電。工程於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二日正式開工,於1997年11月截流。
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用於黃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設的投資達80多億元,完成各類土石方14億多立方米,其工程量相當於建造13座萬里長城。群眾投勞近5億工日。依靠防洪工程體系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已連續奪取50年黃河伏秋大汛不決口的偉大勝利。
確保黃河歲歲安瀾,不僅社會效益顯著,經濟效益也十分巨大。據綜合分析計算,黃河下游50年不決口,防洪減災直接經濟效益近4000億元。避免人員傷亡、河渠淤塞、良田沙化、環境惡化、影響社會穩定等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
目前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600多處,提水工程2.9萬處,幹流設計引水能力已超過6000立方米每秒。流域內及下游沿黃地區灌溉面積已由建國初期的120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1.1億畝,增長了8倍,其中寧蒙河套灌區、汾渭灌區和黃河下游引黃灌區這3大片灌溉面積佔全河的70%以上,用水量佔80%。灌區農業增產效益顯著,在約佔耕地面積45%的灌溉面積上,生產了70%以上的糧食和大部分經濟作物,許多灌區已成為我國重要商品糧棉基地。
黃河下游現共修建引黃涵閘94座,引黃灌溉和抗旱澆地面積達3600多萬畝,平均年引水量近100億立方米,豫、魯兩省沿黃20個地、市的百餘縣用上了黃河水。
黃河水資源利用范圍,已從過去主要用於農田灌溉,轉為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服務。沿河蘭州、包頭、鄭州、開封、濟南、東營等50多座大中城市和一大批工礦企業,均以黃河為主要水源。農村27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也靠黃河供水得到解決。還建成了引黃濟青(島)、引黃濟衛(河)等跨流域調水工程。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共580億立方米,目前已耗用307億立方米,水資源利用率高達53%,與國內外大江大河相比,已屬較高水平。據綜合分析計算,建國50年來,引黃灌溉、供水的直接經濟效益達6000億元。
防洪歷史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黃河歷史的真實寫照和區別於其他河流的顯著特點。因此,在黃河下遊河道的變遷史上,就有了源於下游決口改道而帶來的多個黃河故道。如禹河故道(亦稱《禹貢》河道)、西漢故道、東漢故道、明清故道等。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禹河故道。行河時期,從大禹治水開始算起,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1400餘年,是黃河史上有記載以來最早的一條古河道。
黃河水神與靈物的傳說
黃河水神,由來已久,但歷史上各朝各代水神的具體名稱不同,大河上下各段各地所敬奉的河神與致祭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史籍上記載的黃河水神,最早的一位是河伯。河伯在史籍記載上有「冰夷」、「馮夷」、「無夷」等名。最初很可能是大水有靈一類的自然崇拜,後來漸漸變成為人格化的水神。
他們說,有個叫馮夷的人,被黃河水淹死,一肚子怨恨,就到天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天帝聽說黃河危害百姓,就封馮夷為黃河水神,稱為河伯,治理黃河。
大禹,是國人最崇敬的歷史人物之一。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無私奉獻精神,更是為世人所無限敬仰。透過現象看本質,其真正意義卻在於:首先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真正創立者,其次是在他的治理下,黃河歷1400餘年無河患,世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大禹治水後的黃河河道也被世人認為是最佳的河道,並長期影響著後人的治河活動。
伴隨著大禹治水的傳說,人們有時也把大禹當作黃河水神來敬奉。
鄭州一帶民間有《河伯授圖》的傳說,說是河伯馮夷受命治理黃河,但操勞一生沒有把黃河治好,到年邁時,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畫了一幅黃河水情圖,又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大禹,將水情圖交給了他。大禹根據河伯授給他的這一幅圖,疏通水道,終於治理好了黃河。
這故事所要交代的就是大禹是繼河伯之後的黃河水神。河南武陟縣嘉應觀,最高的建築是禹王閣,閣內塑禹王鎖蚊像,而且站在閣上,就可以看到茫茫黃河。開封城東南有一座禹王台,高丘上建有禹王殿,原殿中供奉有高八尺的禹王銅像。山東濟南龍洞山,舊名禹登山,傳說為大禹治水登臨處。
黃河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
明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闖王李自成帶領農民在陝西米脂起義,要打過黃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統治。當時正值初冬時分,黃河水還未結冰,而只有河水凍成了堅冰大軍才能順利通過 。怎麼辦呢?闖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須頭發在一夜之間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兩人來報:「黃河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闖王大喜,急忙傳令三軍趕快渡河。到了河邊一看,河水還「嘩嘩」地流得正歡呢,根本就沒結冰。可是上面卻起了一座寬大的浮橋,船連船,板連板,四平八穩,正適合大軍渡河。
闖王納悶極了,正要下馬察看,忽然從河裡爬上來兩個人,向闖王一抱拳,朗聲道:』大王,我們是黃河的船夫。聽說您要渡河,為民謀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這坐浮橋,就請大軍上路吧。」闖王感動得熱淚盈眶:「我一定不辜負百姓們的厚愛,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說罷,驅馬上橋,領兵東去了。
九曲
黃河的彎多,素有"九曲黃河"的說法。黃河在黃土高原轉了許多的大彎之後,呼嘯奔騰遠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遊民歌還在我們耳旁回盪:"你曉得?天下黃河幾十幾道灣?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說明黃河的彎曲多。黃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彎曲,幹流的主要大彎有6個,小彎更多了,大多在黃土高原。大彎中,180度的大彎有3個,90度的大彎有2個,45度大彎有1個。而黃河總的走勢就構成一個"幾"字型的大彎,總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東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僅為2068公里,但實際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線距離的2.64倍。
黃河的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運行過程不協調。黃河65%的水量來自蘭州以上,而90%的泥沙來自中游黃土高原,但二者在時間上常不相適應,當中游來沙多,上游來水少時,就造成河道的嚴重淤積,洪水位不斷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目前,上游興建了一系列梯級電站及控制性水庫,減少了汛期輸沙水量,使水沙運行過程更加不協調,泥沙更容易淤積,沿黃兩岸工農業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輸沙水量相應減少,影響下遊河勢的惡化。
四十年來,加固加高了兩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實測花園口站22000m3/s設防);建成了三門峽、陸洋(伊河上游)、故縣(洛河上游)和東平湖等水庫;興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滯洪區及沿河護岸護灘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中間分滯」的防洪體系。但是,河底不斷加高,大堤質量不均,潛在危險很大;三門峽、東平湖水庫因淤積影響和庫區移民等原因,蓄洪運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滯洪區(在北金堤與臨黃河大堤之間)內有人口150萬,耕地 16.7萬公頃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區,使用時也很困難。因此,黃河的防洪問題仍十分嚴重。
黃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強和改善現有防洪體系,充分發揮現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鄭州鐵橋一高村間寬淺游盪性河段的治理,通過控導主流、穩定河勢的工程措施,變游盪性河道為流路固定的彎曲河道,是防止產生橫河、斜河,確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位於三門峽以下130千米處,是黃河幹流上最後一個峽谷水庫,興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緩解三門峽攔蓄洪水的壓力,控制三門峽與小浪底間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積65萬平方千米,按設計計算,小浪底工程可攔沙100億噸,相應減少下遊河道淤積77億噸(相當於20年的總淤積量),可長期保持有效庫容50億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還可以擔負20億立方米的防凌任務。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脅。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水電站總裝機156萬千瓦,保證電力24—30萬千瓦。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蓄清排渾、綜台利用為開發目標的大型水利工程,可減輕大堤和三門峽水庫的壓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並減少滯洪區的運用。
通過多種途徑減緩黃河下遊河床的淤積,逐步變地上河為地下河,是治黃的長遠目標。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庫攔沙、蓄水調節水沙運行過程及增水沖沙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使黃河下遊河床變淤為沖,從而實現根治的目標。
相繼興建小浪底、龍門、磧口三個庫容在100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估計可使黃河下遊河床40—50年內不增加淤積。配合溫孟灘、龍門至潼關間的灘地積淤,減淤年限還可延長。
在研究黃河治理對策方面,有的學者認為應在黃河下游進行人工改道,另闢新河。這種方案並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減少河道泥沙淤積,塑造新河初期很難確保安全,20年後又變為一條地上河,而且該方案影響人口250—300萬,難以妥善解決。
⑥ 有關地質學類的專業課課件,哪裡有啊
你要什麼課件?一部分公開的可以在網路上面搜索到,一部分你可以到學校官網教材下載,或者我給你發到網路網盤。
⑦ 求一份土木工程介紹的PPT,要有專業介紹 就業前景 謝謝
建造一項工程設施一般要經過勘察、設計和施工三個階段,需要運用工程地質勘察、 地質勘察
水文地質勘察、工程測量、土力學、工程力學、工程設計、建築材料、建築設備、工程機械、建築經濟等學科和施工技術、施工組織等領域的知識以及電子計算機和力學測試等技術。因而土木工程是一門范圍廣闊的綜合性學科。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程實踐的發展,土木工程這個學科也已發展成為內涵廣泛、門類眾多、結構復雜的綜合體系。例如,就土木工程所建造的工程設施所具有的使用功能而言,有的供生息居住之用,以至作為「入土為安」的墳墓;有的作為生產活動的場所;有的用於陸海空交通運輸;有的用於水利事業;有的作為信息傳輸的工具;有的作為能源傳輸的手段等等。這就要求土木工程綜合運用各種物質條件,以滿足多種多樣的需求。土木工程已發展出許多分支,如房屋工程、鐵路工程、道路工程、飛機場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及地下工程、特種工程結構、給水和排水工程、城市供熱供燃氣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等學科。其中有些分支,例如水利工程,由於自身工程對象的不斷增多以及專門科學技術的發展,業已從土木工程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體系,但是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土木工程的共性。
社會性
土木工程[1]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所建造的工程設施反映出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發展的面貌,因而土木工程也就成為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之一。遠古時代,人們就開始修築簡陋的房舍、道路、橋梁和溝洫,以滿足簡單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後來,人們 羅馬大斗獸場
為了適應戰爭、生產和生活以及宗教傳播的需要,興建了城池、運河、宮殿、寺廟以及其他各種建築物。許多著名的工程設施顯示出人類在這個歷史時期的創造力。例如,中國的長城、都江堰、大運河、趙州橋、應縣木塔,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台農神廟,羅馬的給水工程、科洛西姆圓形競技場(羅馬大斗獸場),以及其他許多著名的教堂、宮殿等。 產業革命以後,特別是到了20世紀,一方面是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社會各個領域為土木工程的前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例如建築材料(鋼材、水泥)工業化生產的實現,機械和能源技術以及設計理論的進展,都為土木工程提供了材料和技術上的保證。因而這個時期的土木工程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世界各地出現了現代化規模宏大的工業廠房、摩天大廈、核電站、高速公路和鐵路、大跨橋梁、大直徑運輸管道、長隧道、大運河、大堤壩、大飛機場、大海港以及海洋工程等等。現代土木工程不斷地為人類社會創造嶄新的物質環境,成為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踐性
土木工程是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學科。在早期,土木工程是通過工程實踐,總結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吸取失敗的教訓發展起來的。從17世紀開始,以伽利略和牛頓為先導的近代力學同土木工程實踐結合起來,逐漸形成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岩體力學,作為土木工程的基礎理論的學科。這樣土木工程才逐漸從經驗發展成為科學。在土木工程的發展過程中,工程實踐經驗常先行於理論,工 結構力學
程事故常顯示出未能預見的新因素,觸發新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至今不少工程問題的處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實踐經驗。 土木工程技術的發展之所以主要憑借工程實踐而不是憑借科學試驗和理論研究,有兩個原因:一是有些客觀情況過於復雜,難以如實地進行室內實驗或現場測試和理論分析。例如,地基基礎、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受力和變形的狀態及其隨時間的變化,至今還需要參考工程經驗進行分析判斷。二是只有進行新的工程實踐,才能揭示新的問題。例如,建造了高層建築、高聳塔桅和大跨橋梁等,工程的抗風和抗震問題突出了,才能發展出這方面的新理論和技術。 技術上、經濟上和建築藝術上的統一性 人們力求最經濟地建造一項工程設施,用以滿足使用者的預定需要,其中包括審美要求。而一項工程的經濟性又是和各項技術活動密切相關的。工程的經濟性首先表現在工程選址、總體規劃上,其次表現在設計和施工技術上。工程建設的總投資,工程建成後的經濟效益和使用期間的維修費用等,都是衡量工程經濟性的重要方面。這些技術問題聯系密切,需要綜合考慮。
⑧ 南京大學的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上課用的《土力學》、《與工程地質學》教材與考研用的參考書一樣嗎
1、這來兩門課都在上
2、土力學和源工程地質學基礎都在大三上
3、土力學採用盧廷浩的《土力學》,與考研的錢家歡的版本差不多,《工程地質學基礎》就是羅國煜老師那一版。
沒有課件,不過如果本科是地質工程本專業的話,只要仔細看看這兩本書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⑨ 求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的《結晶學與礦物學》的PPT。
你去買個書得了 地質辭典里也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