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隧道地質災害有哪些

隧道地質災害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1-23 10:32:37

❶ 隧道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隧道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隧道掘進中的超欠挖
現象:隧道在掘進開挖過程中,發生上、下、左、右輪廓超標。

原因分析:測量不準,放線偏差較大;布孔位置偏差較大;炮孔鑽眼過程中孔眼不直發生斜孔超限;爆破參數選擇有誤,裝葯量過多或不合理。

防治措施:保證測量工作的換手復核制;精確計算爆破參數,正式進洞前進行工藝試驗,地質條件變化時及時調整有關參數;鑽孔過程中控制孔眼位置及其方向。

2.隧道噴射砼脫層隆起

現象:砼噴射層與岩面不粘結,砼噴層之間粘結不好。

原因分析:受噴面松動岩石未清除;受噴岩面浮碴雜物未用壓力風、壓力水沖洗或沖洗不徹底;受噴面滴水、淋水、集中出水點未處理;間隔噴砼前一層噴面未用風、水清洗浮碴。風壓與噴射距離不協調。
防治措施:清除松動岩石,清除受噴面浮碴雜物;對噴水、淋水、集中出水點的受噴面採用鑿槽、埋管進行引導疏干處理;噴射砼前進行試噴,確定風壓與噴射距離之間的協調關系。
3.隧道錨桿拉力不足

現象:錨桿安裝不牢固、抗拔力不夠。

原因分析:錨固長度不夠;砂漿灌注不飽滿;砂漿包裹錨桿厚度不夠或根本沒有;孔眼內雜物沒有處理干凈;孔眼深度同錨桿長度不配套。
防治措施:鑽孔直徑應與錨桿直徑相配套;嚴格按設計孔深鑽孔;壓漿前用壓力風及壓力水沖凈孔眼;錨桿除銹、矯直,安裝時確保錨桿與孔眼中心線在同一直線上;孔內注漿從孔底開始,均勻連續進行,中途不得中斷;採用早強葯包裹錨桿時,處理後的錨桿外徑應與孔眼直徑配套。

4.隧道襯砌砼麻面

現象:砼表面缺漿、粗糙、凸凹不平,但無鋼筋和石子外露。

原因分析:模板表面在砼澆築前未清理干凈,拆模時砼表面被粘損;未全部使用鋼模板,夾雜其他類型模板;模板表面脫模劑塗刷不均勻,造成砼拆模時發生粘模;模板拼縫處不夠嚴密,砼澆築時模板縫處砂漿流走;砼振搗不夠,砼中空氣未排除干凈。

防治措施:模板表面認真清理,不得沾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全部使用鋼模板;砼脫模劑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振搗必須按操作規程分層均勻振搗密實,嚴防漏搗,振搗手在振搗時掌握好止振的標准:砼表面不再有氣泡冒出。
5.隧道襯砌砼蜂窩

現象:砼局部酥鬆,石子間幾乎沒有砂漿,出現空隙,形成蜂窩狀的孔洞。

原因分析:砼配合比不準,原材料計量錯誤;砼未能充分攪拌,和易性差,無法振搗密實;未按操作規程澆築砼,下料不當,發生石子與砂漿分離造成離析。漏振造成蜂窩;模板上有大孔洞,砼澆築時發生嚴重漏漿造成蜂窩。

防治措施:採用電子自動計量拌和站拌料,每盤出料均檢查砼和易性;砼拌和時間應滿足其拌和時間的最小規定;砼下料高度超過2m以上應使用串筒或滑槽;砼分層厚度嚴格控制在750px之內;振搗時振搗器移動半徑不大於規定范圍;振搗手進行搭接式分段,避免漏振;仔細檢查模板,並在砼澆築時加強現場檢查。

6.隧道襯砌砼孔洞

現象:砼結構內有空隙,局部沒有砼,或蜂窩巨大。

原因分析:鋼筋密集、預埋件密集,砼無法進入,無法將模板填滿;未按順序振搗砼,產生漏振。砼坍落度太小,無法振搗密實。砼中有硬塊或其他大件雜物,或有其它材料、工具、用具落入;不按規定程序下料,或一次下料過多,來不急振搗造成。

防治措施:粗骨料最大粒徑應滿足規范要求;防止漏振,專人跟班檢查;保證砼的流動性符合現場澆築條件,施工時檢查每盤到現場的砼,不合格堅決廢棄不用;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塊或冰塊等雜物;防止雜物落入正澆築的砼中,如發現有雜物應馬上進行清理。

7.隧道砼露筋

現象:鋼筋砼結構內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於砼表面。
原因分析:鋼筋尺寸大於設計,局部有緊貼模板現象;砼澆築振搗時,鋼筋墊塊移位或脫落造成鋼筋移位緊貼模板;鋼筋砼結構斷面較小,鋼筋過密,如遇大骨料卡在鋼筋上,砼將不能裹住鋼筋造成露筋;砼拆模過早,模板將砼帶落造成露筋。

防治措施:綁扎鋼筋前,認真檢查鋼筋幾何尺寸,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返工;墊塊按一米間距梅花狀布置,鋼筋密集處應加墊;砼配比中的粗骨料最大尺寸應附合規范要求,並在收料時嚴格控制;砼拆模嚴格執行規范規定強度。

8.隧道襯砌砼缺棱掉角

現象:砼結構直邊處、稜角處局部掉落,有缺陷。

原因分析:砼澆築後養護不好,邊角處水分散失嚴重,造成局部強度低,在拆模時造成前述現象;模板在折角處設計不合理,拆模時對砼稜角產生巨大應力;拆模時野蠻施工,邊角處受外力撞擊;成品保護不當,被車或其他機械刮傷。

防治措施:加強養護工作,保證砼強度均勻增長;設計模板時,將直角處設計成圓角或略大於90°;拆模時精心操作;按成品防護措施防護,防止意外傷害。
9.隧道滲漏水

現象:隧道襯砌後出現滲漏水。

原因分析:混凝土抗滲能力差;防水板焊接不緊密;排水管堵塞;施工縫處理不好。

防治措施:採用高性能砼,控制水泥用量,增強砼自身防滲能力。襯砌防水材料必須進行試驗,確定合格後使用,防水板吊掛安裝要嚴格控制操作程序及工藝標准,做到平順,松緊適宜,圍岩表面突出物體必須清除,防水板連接採用熱溶焊接,確保連接強度。鋪設環、縱向排水管時嚴格按操作規程施工,同時可根據水量大小進行適當調整,水大時可加大鋪設密度,同時做好排水管的保護工作,防止砂漿滲入堵塞,並用橫向排水管引至排水溝,保證排水暢通。
各種類型的施工縫均採用鋼絲刷將接縫處的砼面刷毛,或採用高壓水沖洗直至露出表面石子,在新砼澆築前,先刷水泥漿兩道,再澆築25px同級配砂漿,對水量明顯地段可以加設橡膠止水帶。

10.隧道整體台車襯砌接茬處發生錯台

現象:相鄰斷面襯砌砼表面接茬處錯台超出驗收標准。

原因分析:台車剛度小,砼澆築時發生變形;模板使用時間過長發生變形;相鄰節段接茬處未採取處理措施。
防治措施:台車設計時加大剛度,撓度檢算可採用稍大的安全系數;模板發生變形時一律進行更換;相鄰節段接茬處採用加強措施如使用橫向液壓千斤頂、絲杠頂撐等使相接處密貼。

❷ 如何有效預防隧道施工地質災害

隧道施工地質災害成因分析隧道施工時,引發地質災害的根本原因在於版人類的不科學施工與盲權目施工,還有隧道的施工方法與施工的具體環境不夠協調。通常意義上講,隧道施工的地質災害與自然地質災害相比,具有強度較低、頻率較大與危害較大的特徵,並且具有可預防性。因此在隧道進行施工時,努力做好相關地質災害的常見問題的預防工作,便可以很有效地控制住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隧道施工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要做好地質的勘測工作,確定好防治的目標,積極優化防治的方案,優選出防治的最佳施工方法,加強施工的管理工作與監督工作。只有做好這些,才能真正控制好引發隧道施工的地質災害的發生,最終減少隧道施工地質災害的發生。

❸ 目前隧道地質災害監測有哪些新方法

你好,樓主復。據我了解制,隧道的結構健康監測多採用智能化感測器+物聯網雲平台的方式,現場布設各類型的設備,通過光纖或者GPRS方式進行遠程傳輸,將數據實時傳輸至雲平台,進行分析和預告警。
「知物雲」平台提供以下幾個主題的監測:
1、環境主題:溫濕度、風速風向、溫度、雜訊、CO2濃度、光照等

2、變形主題:表面位移、裂縫、拱頂沉降、凈空收斂、水平位移、管片變形、沉降分組等
3、受力主題:涌水監測、襯砌受壓力、應變花監測等
4、振動主題:軌道板振動、隧道壁振動等
5、應力應變主題:初支襯砌應變、二次襯砌應變、鋼支撐應力、錨桿軸力等
謝謝,望採納- -

❹ 隧道地質災害的特點、危害

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是地面塌陷的一種,指在岩溶地區,下部可內溶岩層中的溶容洞或上覆土層中的土洞,因自身洞體擴大或在自然與人為因素影響下,頂板失穩產生塌落或沉陷的統稱。其地面表現形式是局部范圍內的地表岩土體的開裂、不均勻下沉和突然陷落。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有:
影響交通:岩溶塌陷對交通網路的正常運行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公路、鐵路的安全構成較大的威脅。
毀壞農田:發生於農田中的岩溶塌陷,會使作物被毀,糧食減產,給人民群眾造成較大的危害;並且地面耕植土落入地下塌坑,造成了耕作面積的減少,未進行填埋或者由於塌坑規模太大而不便進行填埋的地方則無法繼續進行農作物耕種。
破壞建築:發生於建築及人口密集區的岩溶塌陷,會造成房屋牆壁裂縫、屋內地面裂縫下沉,嚴重的直接導致建築物倒塌。
溝通地表地下水系,污染地下水:由於近年來工業的發展,大部分河流等地表水體水質較差,岩溶塌陷發生後,揭穿了灰岩含水層頂板,溝通了地表水系與地下水系,使得地表水通過塌坑大量湧入岩溶含水層,加之岩溶裂隙、溶洞的連通性好,污水會在岩溶含水層中迅速擴散,污染岩溶地下水。
大規模的塌陷可引起地震效應。

❺ 隧道地質災害有哪些預防措施

看你是做哪方面資料用的,在做地質災害評估嗎?

❻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多發的原因有哪些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多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突發性的地質災害。
2、對圍岩穩定性判釋不準,設計支護措施偏弱。
3、施工方法不對,初期支護措施的力度不能滿足圍岩穩定的要求。

❼ 城市地貌災害有哪些

目前中國城市地質災害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地震災害。地震是城市面臨的第一大地質災害,地震活動是當今地質應力作用中對自然地貌形態和城市地貌改造與破壞最強烈的一種作用。我國地震活動的特點是:分布廣、頻率高、強度大、震源淺、危害大。我國人口在100萬以上的大城市,70%位於地震裂度大於7度的地區內。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8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10年1次,7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次,而5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14次之多。我國地震活動強烈的地區,多分布在地殼不穩定的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接觸帶及板塊斷裂破碎帶上,從地區分布上看主要是東南部的台灣和福建沿海;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及其邊緣的四川、雲南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肅和寧夏。有資料記載以來,我國最大地震為8.5級,山東、西藏、寧夏各發生一次。一般情況下,地震中直接受地震波沖擊而傷亡的人數在地震傷亡總人數中所佔的比例並不高。更多的災害是由於地震誘發的次生災害造成的。這些次生災害主要有:山體滑坡、水庫潰壩、電力線路短路、煤氣、供排水管道泄漏、火災、瘟疫等。特別是當這些災害中的幾種同時發生時,情況更加復雜。
(二)地面變形災害。地面變形災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縫,廣泛分布於城鎮、礦區、鐵路沿線。中國目前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市達70餘個,明顯成災有30餘個,最大沉降量已達2.73m,這些沉降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連續相連,形成廣闊地面沉降區域或沉降帶,目前沉降帶有6條:沈陽—營口;天津—滄州—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徐州—商丘—開封—鄭州;上海—無錫—常州—鎮江;太原—候馬—運城—西安;宜蘭—台北—台中—雲林—嘉義—屏東。嚴重的地區沉降還會引起次生災害,如天津市地面標高降低,導致海水上岸,加重沼澤化、鹽漬化,海河泄洪能力降低,市區有淹沒的危險。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災害又稱為物質運動災害。此類災害是世界上對城市危害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城市崩滑流災害的危害主要包括導致人員傷亡、破壞城鎮的各種工程設施、破壞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等。我國城市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市大部分處於崩滑流災的包圍之中。丘陵山區的城市一般隨坡度不同的地勢而建,特別是一些特殊產業的城市,坡度更大,暴雨時極易發生崩滑流災害。崩塌是斜坡上的碎屑、土體和岩體,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的移動,它的運動速度很快,一般為5~200m/s,有時可以達到自由落體的速度,發生的條件主要受地形、地質、氣候、地震、人工開挖邊坡等因素的影響。當城市岩層節理、裂隙比較發育時,由於長期水化作用、流水作用,加上城市強烈人為活動,開挖山坡、城市施工、工業與生活用水的大量下滲等原因,造成地質條件改變,破壞了原來坡體的穩定性或古滑坡的平衡,從而產生新的滑坡。泥石流是我國山區城市眾多自然災害中有突發性災害過程的主要災種,我國23個省、市(自治區)都有泥石流發生,每年都造成幾億元的經濟損失和幾百人至上千人的傷亡。
(四)城市垃圾災害(包括工業固體物)。由建築施工和工業生產及生活的廢棄物(如建築碎料、舊建築物拆毀殘渣、工業灰渣、礦渣廢石、生活垃圾等)人為堆積地質作用引起的危害性更大。人類生活垃圾堆積土中含有許多有機物質,分解後產生甲烷氣體,可能構成易爆炸的危險環境。另外,未經地質評價而傾倒或填埋的廢物極易被雨水淋濾下滲污染地下水,或呈地表徑流排入地表水體造成新的污染。
(五)開挖工程災害。我國工礦企業的發展與建設,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同時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了一大批城市,這些城市一般地處山區,地形復雜,在這些城市周圍礦產資源開發和隧道等工程建設中,經常發生突水、突泥、沖擊地壓、冒頂、煤瓦斯突出、煤層自燃、井巷熱害、礦震等災害,由此造成人員傷亡,設備和工程毀壞、資源枯竭,初步統計,1949~1990年共有600個礦區或礦井發生突發性礦井災害事件3萬余次,造成人員傷亡1.4萬余次。解放以來礦井突水事故1300次,造成重大損失95次。
(六)水文地質環境污染災害。由於城市「三廢」處理不當,而引起地下水污染,水質惡化是城市環境地質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據國內40多個城市地下水調查,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對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關繫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城市人口密集、工廠林立,是一個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心臟,同時也是地質災害頻發區和重災區,在同樣強度下,損失明顯高於非城市地區。另外,城市地質災害伴隨著次生災害、人為災害,又疊加形成二次、三次災害,將會造成更大損失。因此,採取有力措施,防治城市地質災害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加強對城市地質災害的綜合研究。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政府部門管理職能、抗災救災預案的制定、城市地質災害的評估、人員素質的提高、減災措施論證、城市最佳位置的選擇、災害應急反應計劃等方面,要從自然性與社會性更廣泛的內容上去研究。因此,應加強對城市地質災害鏈、災害群、災害機理、災害區劃、災害評估及災害預警系統的綜合研究。建立城市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為國家、地區和部門減災提供綜合災害信息,組織多部門多學科開展災害的系統科學研究,共同協作攻關,解決城市地質災害的共同難點。
(二)加大城市地質災害防治的投入。加強防災工程建設。開展包括城市綠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滑、防泥石流和入海口防潮工程,病庫、危壩的加固工程,防洪、防震等城市防災工程,以及小流域治理。同時還要採取綜合措施,加強水資源管理。治理「三廢」污染,推行垃圾無公害處理,加大垃圾袋裝推廣的力度,加快完善排水網路,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發展城市煤氣化和集中供熱,改進道路交通建設、垃圾變廢為寶(如發電、煉油、加工有機肥等)處理裝置,不斷提高城市防災保護能力。
(三)減災與發展並重。推動各部門、地區制訂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的減災計劃,進行城市地質災害的綜合評價,提出切合實際的因災設防,因地減災,同域和異域協同減災途徑和措施,根據城市地質災害評價結果,在制定和實施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時,能有預見性地避開災害危險區,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人員傷亡,實現國民經濟發展與城市地質災害防治的協調發展。
(四)制定科學的、切合中國國情的減災措施。研究分析清楚城市地質災害的種類、成因、發展規律、危害程度、成災區位,因地制宜的採用中、長期預報與短期預報相結合,減災措施與主攻大災相結合;對症下葯,充實城市地質災害研究力量,盡快制定《跨世紀城市減災計劃》,把一切可避免的城市地質災害消滅在蔭芽狀態,對於可能發生但未發生的災害,做好預報工作,對不易預見的災害,則要宣傳防護知識,加強預期綜合研究,防患於未然。
(五)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城市地質災害是國家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防災救災與發展經濟關系關繫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世界每一個城市,每一個民族,解決城市地質災害問題,必須要開展廣泛和有效的國際合作,通過共同研究,相互學習,提高我國城市地質災害的防治水平。我國在抗災工作中參加一些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但國際合作的步伐仍然很慢,有效的合作項目不多,有些項目常常著眼於資金的引進,忽視了技術的引進和人才的培訓。為此,以後有計劃邀請國外著名城市地質災害專家來華講學,進行技術交流,有針對性地派有關人員出國培養,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

❽ 隧道超前地質預報分類有哪些

隧洞施工超前預報分類:
1 按預報的作用劃分

⑴ 常規預報:是勘測設計階段地質工作的繼續,也是隧洞施工的一個作業過程。其目的是結合施工進程,收集地質資料,判斷圍岩類別,了解掌子面前方短距離內的工程地質條件,為正確選擇斷面大小、襯砌類型、施工方法和支護設計或修改施工設計等提供依據,其成果可作為隧洞竣工後維修養護參考。該預報是短距離預報的主要任務,目前已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多以地質素描為主,配合簡單的物探測試了解掌子面前方地質條件。常規預報應以施工單位為主,作定量預報、並結合施工進行,預報時盡量不佔或少佔施工作業時間。
⑵ 成災預報:隧洞施工中的地質災害,是指隧洞施工過程中因前方地質條件的突然變化,導致施工失去控制的非常事件。該事件可引起人員傷亡、機械設備失效並嚴重破壞、甚至被迫長時間停工,致使工程部門蒙受重大的經濟損失。隧洞地質災害主要有大規模塌方、涌水、涌泥、涌石、岩爆、瓦斯等。成災預報是對可能的災害性地質條件進行預報,以指導隧洞施工中的防災和減災工作。該預報是中、長距離預報的主要任務,是為隧洞施工戰略決策服務的。對可能成災的地質條件,應從設計和施工方法上考慮特殊對策,否則可按常規預報進行。成災預報應由設計、科研、施工單位組成專家小組,採用地質、物探綜合分析法進行定性和定量預報,並視工作需要佔用部分施工作業時間。
⑶ 專門預報:對特殊地質問題進行預報,如膨脹岩、侵蝕性地下水、高地溫、岩溶等。這些特殊地質條件,常常使施工陷入困境或破壞隧洞襯砌,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處理失當,甚至可能釀成大的地質災害。可見,專門預報也是隧洞施工預報的重要內容之一。該預報應由設計、科研和施工部門組成專門小組,採用綜合手段作定性和定量預報。
2 按距掌子面的距離劃分
隧洞施工超前預報距離與隧洞施工速度和工程實際需要密切相關。結合我國隧洞開挖技術水平和快速施工要求,按掌子面前方距離可分為三類:
⑴ 短距離預報:0~15m。就我國目前快速施工的水平,一般採用鑽爆與TBM相結合的方法。一個循環進尺約2~3m,二個循環是4~6m,三個循環是6~9m。實踐表明,預報三個循環的前方地質條件,即能滿足安全施工要求。根據我國目前的探測技術,要預報掌子面前方15m范圍內的地質條件並不困難,且測試基本可與施工同步進行。對成災預報而言,短距離預報相當於臨災預報或防災處理階段。
⑵ 中距離預報:15~50m。對於防災預報來說,只有15m范圍內的臨災預報是不夠的。發現有可能成災的地質條件,馬上要准備處理,顯然太緊張。比較理想至少應有30m的距離。因此,進行范圍超過15m的中距離預報是隧洞施工所必須的。另外,從目前已有的預報實踐來看,用物探方法在開挖面上進行20~40m的超前探測已十分有效。說明物探方法在中、長距離預報中是有潛力的。
⑶ 長距離預報:50m以上為長距離預報。
3 按採用的手段劃分
⑴ 經驗預報:在以往工程經驗的基礎上,憑感覺就能進行的預報。它對臨災預報有特殊意義,如鑿孔過程中發現有岩粉異常噴出,可能遇到了瓦斯或有害氣體;聽到岩石劈裂聲且隨後出現岩塊彈射現象可能是岩爆;鑿孔異常噴水可能是大量涌水的先兆;隧洞塌方也有先兆等等。直接預報法或地質分析法的預報效果與從事預報人員的經驗豐富程度密切相關。
⑵ 採用儀器預報:預報目的不同,方法各異,所用儀器也是多種多樣的。如地質分析法只需羅盤、地質錘、放大鏡、稀鹽酸和皮尺等;水平鑽孔法需用大型水平鑽機;物探方法需各種物探儀器等。
⑶ 綜合預報:地質體是復雜的綜合體。企圖用單一方法查明隧洞的全部地質條件是不可能的,因此應採用綜合預報方法。根據地質條件的差異和不同精度要求,適時選用若干種方法相互補充和印證,才能獲得良好效果。
4 按精度劃分
⑴ 定量預報:「定量」是對前方地質體具體位置、規模、設計參數變化等給出量的概念;對災害性地質條件,除明確災害性質外,還應明確可能成災的位置、規模和影響范圍等。當然對量的精度要求也是相對的,如短距離預報精度要求最高;中距離預報精度要求次之;長距離預報則以定性為主,強調戰略上的指導作用。
⑵ 定性預報:定性是對定量而言。定性一定要准,具體位置的精度可不作嚴格規定。

❾ 隧道施工超前地質預測預報分為哪些級別

隧道施工超前地質預測預報分為以下級別:
①根據地質災害對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為以下四級:
A級:存在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段,如大型暗河系統,可溶岩與非可溶岩接觸帶,軟弱、破碎、富水、導水性良好的地層和大型斷層破碎帶,特殊地質地段,重大物探異常地段,可能產生大型、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誘發重大環境地質災害的地段,高地應力、瓦斯、天然氣、放射性問題嚴重的地段以及人為坑洞等。
B級:中、小型突水突泥地段,較大物探異常地段,斷裂帶等。
C級:水文地質條件較好的碳酸鹽岩及碎屑岩地段、小型斷層破碎帶,發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較小。
D級:非可溶岩地段,發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極小。
②不同地質風險地段的預報方式為:
A級預報:採用地質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聲波反射法、地質雷達、紅外探測、超前水平鑽探等手段進行綜合預報。首先以地質分析法進行長距離預報,然後採用中長距離地震波反射法或聲波反射法和一種或幾種短距離物探方法相結合進行預報,同時進行多孔超前鑽探探查。
B級預報:採用地質分析法、地震波反射法或聲波反射法,輔以紅外探測、地質雷達,進行必要的超前水平鑽孔。當發現局部地段工程地質條件復雜時,按A級要求實施。
C級預報:以地質分析法為主。對重要的地質(層)界面、斷層或物探異常地段可採用地震波反射法或聲波反射法進行探測,必要時採用紅外探測和超前水平鑽孔。

目前在隧道施工期間採用的超前地質預報方法從專業技術方面可分為常規地質法和物探法兩大類,具體有以下幾種:(1)超前導坑;(2)正洞地質素描;(3)水平超前探孔;(4)聲波測試;(5)紅外探水;(6)電磁波法;(7)彈性波法。

❿  中國地質災害概況

中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除地震外,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多種類型。這些災害分布廣泛,活動頻繁,危害嚴重。

據初步調查估計,自新中國成立以後到1994年底,全國共發生明顯破壞作用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事件(地震除外)達4萬多次;其中,一次死亡數十人以上或經濟損失千萬元以上的比較嚴重的災害事件有幾千次。各種地質災害共造成幾萬人死亡,毀壞房屋達幾千萬間。此外,地質災害還破壞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運,破壞土地資源和農作物,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為幾億元到幾十億元。現對我國主要地質災害分述如下。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廣泛發生在山地高原地區的地質災害。它們形成條件和活動規律相近,區域分布密切共生,所以常稱為崩滑流災害。

中國是崩滑流災害十分嚴重的國家。據初步調查,全國大約有中型以上災害點3萬余處,小型災害點多達數十萬甚至100多萬處。1949~1994年的45年間,共發生破壞較大的災害4200多次,造成重大損失的嚴重災害事件至少有900次。

崩滑流災害分布十分廣泛。在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中,除上海等個別省(市、自治區)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黔地區,是災害活動最強烈的地區;其中,川滇山地、鄂西山地、秦嶺、黃土高原、燕山山地、遼東山地最嚴重。該帶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災害活動較弱,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東部和東南部地區,災害活動主要分布在東南丘陵和台灣山地,除局部地區災害嚴重外,災害一般不強。

崩滑流災害是危害最嚴重的地質災害之一,其主要破壞作用有下列5個方面。

1.造成人員傷亡

1949~1990年,我國崩滑流災害至少造成9595人死亡。在城鎮、礦區等人口聚集地區暴發的崩滑流活動常造成一次死亡數百人的災害事件。如: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遠安縣鹽池磷礦崩塌,284人喪生;1983年3月7日,甘肅省東鄉自治縣灑勒山發生大型滑坡,三個村莊被摧毀,死亡237人,重傷27人;1989年7月10日,四川華鎣市溪口鎮青龍嘴山發生滑坡後,因暴雨進一步形成泥石流,沿途村莊、工廠被掩埋,221人遇難。

2.破壞城鎮、礦山、企業

全國受崩滑流嚴重侵擾的城市有59座,縣城以下的城鎮數百個。如重慶市共有體積大於500m3的滑坡129處,崩塌58處,解放以來多次發生活動,造成了嚴重損失;目前有66處滑坡處於活動或潛在不穩定狀態,還有82處可能崩塌的危岩體,時刻威脅著城市的安全。一些城鎮,如四川省松潘縣、南坪縣,雲南省蘭坪縣及新疆庫車縣等因崩滑流災害嚴重,不得不搬遷重建。許多建設在山區的工廠,特別是「三線」工廠,常遭到崩滑流災害破壞,因此使一些工廠停產或搬遷。如第二汽車製造廠廠區內,共有崩塌、滑坡270處,總體積達750×104m3,十幾年來,災害頻繁發生,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多數礦山不同程度地遭受崩滑流災害的破壞或威脅,其中以撫順西露天礦、四川攀鋼藍尖鐵礦、華鎣山煤礦、甘肅白銀露天礦等數十個礦山尤其嚴重。

3.破壞鐵路、公路、航道,威脅交通安全

全國鐵路沿線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溝1386條,危險性較大的大中型滑坡有1000多處,崩塌有近萬處。22條鐵路干線上,有9980km長的線路受到比較嚴重的危害或威脅。1949~1990年,因崩滑流災害造成的較大行車事故180起,33個火車站被淤埋41次,毀壞大型橋梁27座,隧道6個,平均每年中斷行車1100h,用於修復整治的工程費約1.5億元。受害最嚴重的線路主要有寶成線、隴海線寶天段、成昆線、川黔線、湘黔線、東川線及鷹廈線等。

幾乎所有的山區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崩滑流災害的破壞。如川藏公路沿線分布有泥石流溝1036條,滑坡419處,崩塌1525處,受害路段總長3176km。川滇、川陝、甘川、昆洛、成蘭、滇黔等公路崩滑流災害也十分嚴重。

大江大河兩岸是崩滑流災害的多發區,對內河航運造成嚴重威脅。如在長江中上游的重慶至宜賓之間的690km河段,發育有滑坡、崩塌和危岩體283處,總體積約15×108m3。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宜賓段,分布有崩塌、滑坡、泥石流935處,平均密度1.2處/km,總體積在35×108m3以上。幾十年來,長江中上游兩岸多次發生特大規模的崩塌、滑坡活動,給長江航運造成嚴重危害。如1985年6月12日發生的新灘滑坡,造成堵江停航12d。

4.破壞水利、水電工程

解放以來,我國有數百座水庫和水電站遭受崩滑流災害破壞。僅雲南一省遭破壞的水庫就有50餘座,水電站有360餘座。劉家峽水庫自1968年蓄水後庫岸不斷崩塌,到1984年總崩塌量達1250×104m3以上,影響了庫容。擬建中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岸穩定性差,庫區范圍內發育有崩塌、滑坡214處,泥石流溝271條。在三斗坪至江津縣的未來庫岸地帶,發育有5000m3以上的崩塌(危岩)、滑坡體392處,總體積28×108m3;其中,100×104m3以上的災害體189處。全庫岸崩塌(危岩)、滑坡體數量的平均線密度為0.14處/km,平均體積模數為91×104m3/km。如何防治這些災害對水庫工程建設和正常運行是水庫建設和管理的重要問題之一。

5.影響資源開發,阻礙山區經濟發展

為了使山區擺脫貧困面貌,需大力開發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等。然而在崩滑流活動區,這些經濟活動受到嚴重阻礙。如四川省攀西地區(我國規劃中的重要礦產基地),在大約6.6×104km2范圍內,發育有體積50×104m3以上的滑坡或滑坡群200餘個,為礦產資源開發造成了嚴重困難。

二、岩溶塌陷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也十分嚴重。據初步調查,全國有岩溶塌陷2840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為330km2

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市、自治區),以桂、湘、黔、粵、冀、贛、滇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及粵北山地。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是破壞房屋、鐵路、水壩、電站等工程設施和城市、礦山、企業環境。全國發生岩溶塌陷災害的城市近70個,造成嚴重破壞的44個,主要有唐山、武漢、昆明、黃石、九江、水城、杭州、柳州等。受岩溶塌陷嚴重危害的大中型礦山有60多個,主要有湖南恩口煤礦、湖南水口山鉛鋅礦、湖北銅錄山銅礦、廣西泗頂山鉛鋅礦、廣東凡口鉛鋅礦、山東萊蕪鐵礦等。近年全國鐵路沿線發生岩溶塌陷375處,其中危害嚴重的有55處,受害線路60多段,主要分布在貴昆線、湘桂線以及京廣線、沈大線、膠濟線的部分線段。有30多個車站受到危害,主要有黃石、大冶、水城、昆明、泰安、瓦房店、柳州、玉林等。近40年來,因岩溶塌陷顛覆列車3次,中斷行車達2000多小時。

三、地面沉降

(一)我國地面沉降區的分布

據專門勘查和區域地形變測量結果分析,目前我國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約有70個。其中,累計沉降量達2m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蘭、嘉義等5個城市;1~2m的有西安、太原、滄州、蘇州、無錫等5個城市;0.5~1.0m的有北京、保定、嘉興、常州、衡水、阜陽等6個城市。

從區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動主要發生在我國東部地區,尤其以沿海城市和華北平原等地區最嚴重。在該區域內,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則密集成群或斷續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區(帶)。主要有下列6個區(帶)。

1.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沉降區。

2.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沉降區。這是我國沉降范圍最廣,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區。地面沉降與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在空間和時間上同步發展。中心區主要在渤海海灣西岸的天津市區及其外圍的寧河、安次、南堡、塘沽、靜海、大港、黃驊、滄州一帶;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縣、棗強及其外圍地區;再次是魯北平原的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區。

3.南部黃淮海平原的徐州—商丘—開封—鄭州地面沉降區。

4.長江三角洲的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

5.汾渭河谷平原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

6.台灣山地邊緣的宜蘭—台北—台中—雲林—嘉義—屏東地面沉降帶。

(二)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1.破壞城市設施,妨礙城市建設

主要表現是:造成房屋和橋梁開裂、傾斜或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開裂;地下管道錯裂失效;碼頭及其它港口設施下沉或被水淹沒;抽水井管上升,設備須不斷更新等。例如:上海市外輪停靠的碼頭,原標高5.2m,1964年下沉到3.0m,高潮時被水淹沒而無法裝卸,耗資900多萬元進行加高後方可使用;西安市排水管道屢遭破壞,每年花費100多萬元進行維修、改建;上海蘇州河原來每天運輸吞吐量(100~120)×104t,60年代以後減少了一半;天津塘沽海門大橋,兩端沉降差達135mm,引橋發生錯裂,使這座跨度為64m的開啟式提升橋不能按原設計提升,影響了海河航運。

表2-1我國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災害情況簡表

①抽水指抽取地下水,下同。

地面沉降還導致觀測和測量標志失效,使河流水位、海洋潮位、地形高程失真,給城市規劃和建設造成困難。

2.積水滯洪,水患和潮災加劇

嚴重的地面沉降活動,把一些城市置於洪水和海潮威脅之下,具體表現如下。

(1)滯汛積水地面沉降城市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滯汛積水問題,不僅影響城市交通和環境,而且常使地下室和低層建築物在汛期被水侵沒,造成比較嚴重的經濟損失。例如:天津市1977年7月下旬因暴雨積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元以上;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在1986年和1988年因積水造成的物資損失達100多萬元。

(2)洪水威脅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一般地勢低平,且大多沿河發展。地面沉降活動不僅使城市高程進一步降低,而且攔河堤壩等防洪設施因沉降而發生破壞。因此,一些城市御洪能力不斷下降,出現嚴重的水患威脅。例如天津市海河幹流兩岸防洪堤,自1959年來普遍下沉1~2m,而且一些堤段因不均勻沉降出現許多裂縫,加上河道淤積影響,使海河泄洪能力由原來的1200m3/s降到400m3/s以下。遇到一般較大汛情,全市即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如1990年汛期,海河泄洪130m3/s已顯困難,如再遇1963年規模的特大洪水,將導致極其嚴重的損失。上海市區在20年代地面一般高程為4~5m,60年代後普遍降到3.5m以下,部分地區只有2m左右。伴隨地面沉降活動,黃浦江、蘇州河水位不斷上升超過警戒水位的現象頻繁發生,並多次出現黃浦江水倒灌,淹沒市區的現象。為了確保城市安全,1956年開始沿江修建防汛牆,此後伴隨地面沉降的發展,先後5次進行改建和加固,投資達4億多元。目前,上海市區共建防汛牆224km,郊區建34km,外灘一帶牆高已達2.3m,預計到2030年,還須再加高到2.7m左右才能防禦黃浦江水。類似情況在其它一些地面沉降城市也普遍存在。

(3)潮災加劇在濱海地區,地面沉降活動使陸地地面高程下降,海平面相對上升,導致海水侵襲和風暴潮災害加劇。如天津塘沽地區,近幾十年來相對海面上升50cm,而地面高程普遍下降到2m以下,局部降到平均海平面以下,最低處(塘沽河濱公園)為-3.3m。與此同時,濱岸防潮堤不但大幅度沉降,且發生局部開裂;許多防潮閘——耳閘、二道閘、海河閘、金鍾閘等下沉0.4~2.6m。在這種情況下,天津沿海災害性風暴潮日趨嚴重,其頻度、強度和造成的損失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如1985年8月2日和19日發生的風暴潮,使海水越過防潮堤閘湧入陸地,塘沽一些地區水深達1.3~2.0m,大量企業單位被淹,受災居民1萬多戶,直接損失1.3億元。近年來,寧波市沿甬江上溯的潮水也多次越過防潮堤閘,淹沒沿岸碼頭、倉庫、工廠和居民區,造成嚴重損失。上海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風暴潮災害也日益嚴重,不但潮位越來越高,而且高潮頻次也不斷增加,風暴潮造成的損失愈來愈大。1962年8月,7號台風襲擊上海,吳淞口潮位高5.38m,蘇州河口水位4.76m。在猛烈的潮水沖擊下,防汛牆出現46處決口,半個市區進水,南京東路水深0.5m,直接損失達5億元。

四、地裂縫災害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

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了三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一)汾渭盆地地裂縫帶

自六盤山南麓的寶雞,沿渭河向東經西安到風陵渡轉向NE方向,沿汾河經臨汾、太原到大同,發育有一個寬近100km、長近1000km的地裂縫帶。該帶沿汾渭盆地邊緣斷裂帶內側的第四紀沉積區延伸。各地區地裂縫的成因、活動方式等具有基本一致的特徵。自6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災害性地裂縫,70年代中期以來活動加劇,使西安、大同、寶雞以及周至、臨潼、渭南、華縣、蒲城、韓城、萬榮、運城、絳縣、臨汾、洪洞、祁縣、太谷、榆次等近50個市、縣出現較嚴重的地裂縫災害。

該地裂縫帶自南向北可大致分為四個段落。

1.渭河盆地地裂縫

該區地裂縫分布在渭河兩岸地區,以西安市地裂縫規模最大,危害最嚴重。此外,千陽、寶雞、周至、武功、興平、禮泉、三原、臨潼、長安、渭南、蒲城、華縣、華陰、大荔等20個縣、市也發生不同規模的地裂縫。這些地裂縫給當地人民生活和工程建築以及土地資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地處華山北麓的藍田、華縣、華陰,自1971年以來出現多處地裂縫,至今仍在發展。在華山半導體廠內,有兩個以近EW向為主體,兼有SN向和NE向的地裂縫帶。其長度分別為200m和250m;寬度分別為70m和100m,使剛剛建成投產和一些正在施工的車間、倉庫等主要建築物開裂,局部發生下沉達14.6cm,雖經多次加固處理,但始終不能擺脫地裂縫危害。在華山汽修廠亦有兩條近EW走向的地裂縫帶。其總寬200~300m,長約500m。在其影響范圍內的5幢家屬樓和其它建築設施,相繼發生大面積裂縫和變形,鐵路路基也下陷變形;雖然每年耗費大量資金加固,但裂縫持續發展,防治效果不佳。陝西化肥廠於1972年建成,尚未投產,廠房即發生裂陷,下沉量達20~50cm,多次加固修理,仍未取得安全效果。

2.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分布在涑水河和汾河兩岸的運城、夏縣、合陽、韓城、萬榮、聞喜、絳縣、侯馬、翼城、襄汾、臨汾、洪洞等約20個縣、市。這些地裂縫主要延伸方向為NEE、SN、NE、NW四組,單條長度為幾十米到100m以上,寬度一般為0.4~0.2m,可見深度為0.2~0.3m。多條地裂縫常常組合成帶,有時沿一個主導方向呈線狀或串珠狀延伸,構成長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地裂縫密集帶;有時不同方向的地裂縫相互交叉,構成密集的地裂縫集中區。分布在工廠、村落、田野中的地裂縫,對房屋建築和土地資源造成危害。例如1983年7月28日傍晚和29日早晨萬榮縣兩次暴雨後,該縣薛店村在29日9時30分地面開裂。地裂縫長1.5km;一般寬為1~2m,最寬達5.2m;一般深1.5~3.0m,最深達12m。大量積水順縫一泄而光。裂縫所經之處,房屋開裂或倒塌,受損房屋300間(受害居民67戶)。村內一口深223m、造價6萬余元的機井也因而塌毀。1984年6月,絳縣電廠地裂。地裂縫長50m,寬40cm。家屬宿舍也隨之開裂。運城東北的半坡鄉,一條NE向延伸的地裂縫(長約9km,寬0.3~1.0m),造成數十間民房開裂,田地成為破碎的溝地。

3.太原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主要發生在太原市南部的榆次縣、太谷縣、祁縣等地。榆次縣北部王湖至聶村一帶,1982年出現4條近SN向的地裂縫,組成長約500m,寬約15m的地裂縫帶,裂縫深2.5~3.0m,最深12m。處於地裂縫發育帶內的省儲備局倉庫、地區變電所和部隊等單位的辦公樓、食堂、家屬宿舍等建築物出現大量裂縫,成為危房或者廢棄。

4.大同盆地地裂縫

地裂縫主要發生在大同市,以市區西南邊緣的大同機床廠一帶最嚴重。地裂縫始見於1977年,發生在劇場街9號樓附近,長200m,使9號樓出現裂縫。80年代以後,地裂縫迅速發展,1986年延伸到1000m,1988年和1989年進一步發展到5000m,至今仍在活動。地裂縫走向NE57°,寬1~6cm。其南盤相對下滑,垂直相對位移2~5cm,最大18cm。地裂縫破壞帶寬5~20m,所經之處,房屋牆體和過梁開裂,門窗變形,管道錯動。機車廠8幢居民樓和食堂、學校等公用設施嚴重受損,受災建築面積29141m2,危害居民290戶。除市區外,在北部天鎮縣的滹沱店、孫家店、顧家灣、宣家塔和陽高縣的羅文皂以及大同市東南官道村等地,在1982~1984年前後亦發生不同規模的地裂縫,民房和田地受到破壞。

(二)太行山東麓傾斜平原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始於1966年。該年3月在邯鄲市電台和國棉一廠首先發生地裂縫活動。此後,不但在該市迅速發展,而且河北平原和豫北平原的許多地區相繼發生日益嚴重的地裂縫活動,很快形成一個沿太行山東側和東南側傾斜平原延伸的地裂縫分布帶。其北起保定,向南經石家莊、邢台、邯鄲進入豫北的安陽、新鄉、鄭州一帶以後,向西延伸,經洛陽達三門峽一帶,與渭河盆地和運城盆地的地裂縫帶相連,全長約800km。共有50多個縣市發現400多處地裂縫。其中,河北省有39個縣市、200多處,主要有易縣、容城、淶水、保定、定縣、博野、正定、藁城、束鹿、寧晉、新河、柏鄉、臨城、無極、南宮、邢台、南和、永年、邯鄲、肥鄉、廣平、雞澤、大名等;河南省約15個市縣、100多處,主要有南樂、清豐、湯陰、浚縣、輝縣、獲嘉、新安、澠池、三門峽、陝縣、靈寶等。

分布在城鎮和企業、礦山的地裂縫,對房屋和其它工程造成了嚴重危害。河北省邯鄲市1963年發生地裂縫活動。1966年以後地裂縫迅速發展,在國棉一廠、電台、汽車修配廠及前郝村等地形成三條地裂縫。裂縫單條長度為185~700m,組合長度3~8km。地裂縫損壞樓房7處,平房數十間,錯斷管道2處,破壞圍牆10堵,直接經濟損失數百萬元。發生在農村的大量地裂縫,除破壞民房、道路外,還對耕地和水利設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三)大別山北麓地裂縫帶

1974年在大別山北麓的山前傾斜平原地區出現了大量地裂縫,主要分布在豫東南的固始、商城、淮濱、潢川、息縣和皖西南的霍丘、穎上、壽縣、六安、金寨、阜南等11個縣市,其范圍南北寬近100km,東西長約150km,可大致分為三個近EW向延伸的地裂縫密集帶:北帶從息縣夏庄經淮濱縣城、固始三河、霍丘周集至壽縣;中帶從潢川隆古、城關、桃林,經固始分水,至霍丘河口、列李集;南帶從潢川仁和,經商城、金寨北部和固始、霍丘、往東延至六發縣境內。每帶寬15~20km,帶內地裂縫密集,帶間地裂縫比較稀少。單個地裂縫規模不等,長度一般在10~300m以上,寬10~50cm,個別達1m左右,深一般3~5m。

1976年唐山地震前後,大別山北麓地裂縫活動加劇,其范圍幾乎擴展到整個淮河流域和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在豫、皖、蘇、魯四個省中有152個縣市出現了地裂縫,形成三個規模較大的地裂縫分布帶:一是從大別山北麓的信陽、六安向東到南通、如東的EW向地裂縫分布帶,其地裂縫除在潢川至壽縣一帶進一步發展外,在東部的馬鞍山至如東一帶也出現不少地裂縫;二是周口—阜陽—壽縣和商丘—永城—蚌埠兩個相近平行延伸的NW向地裂縫分布帶;三是沂水—郯成—宿遷NNE向地裂縫分布帶。

(四)其它地區的構造蠕變地裂縫

除上述三個大規模地裂縫帶外,在其它地區還有一些零星的地裂縫或小規模地裂縫帶。它們亦主要分布在華北的晉、冀、魯、豫地區。如1988年在豫東平原上蔡縣黃埠鄉和太康縣朱口鄉發生的地裂縫活動,造成黃埠鄉尚庄、杜庄等5個自然村,朱口鄉的窪陳、二甲張等12個自然村的許多民房的牆體、門窗開裂0.5~6cm,當地群眾驚恐不安。山東省淄博市南定玻璃廠和傅家、大徐家等地,自1985年以來,地裂縫活動持續發展,在玻璃廠廠區內形成一條近南北向延伸達300m以上的地裂縫,使主車間和其它一些工廠建築、地面和牆體出現無數條2~30cm寬裂縫,工廠被迫搬遷;在傅家和大徐家,除上百戶民房嚴重開裂外,田野、耕地之中亦出現多條延伸數百米的地裂縫。1989年,淄博市旦村水庫的偏壩和附近地面亦發生開裂,使水庫安全受到威脅。

五、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由於濱海地區地下水動力條件發生嚴重變化,造成海水或高礦化鹹水向大陸淡水含水層發生的入侵現象。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城鎮、礦山地區,通常是由於強烈開采或疏乾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形成的。其主要危害是破壞地下水水源,進而影響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我國濱海地區發生明顯海水入侵的地區主要有遼寧大連、河北秦皇島、萊州灣和膠州灣沿岸、廣西北海市等地。全國累計海水入侵面積在1000km2左右,最大入侵距離超過10km,最大入侵速率超過400m/a。

大連市海水入侵發生在1976年以後;到80年代末,海水入侵地區有12處,以大連泡、金縣、南關鎮、甘井子、營城子最嚴重,其次為革鎮堡、大魏家、金紡、後鹽村、周水子、牧城驛、龍眼井。入侵的累計面積為230km2,氯離子含量300~1000mg/L,最高超過7000mg/L。這些地區的地下水水源地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大連市水資源供需矛盾。

秦皇島海水入侵發生在北戴河海濱區的棗園水源地,入侵面積24km2,氯離子含量500mg/L以上,水源地瀕臨報廢。

山東省萊州灣、膠州灣沿海地區,是近年海水入侵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截至1991年4月,累計海水入侵面積為431.2km2,地下鹹水擴侵面積為299.5km2,累計730.7km2。主要發生在萊州市、龍口市、煙台市,其次為青島市、膠州市、招遠縣,再次為蓬萊縣、長島縣、牟平縣、海陽縣、膠南市等地。海水入侵活動使地下水資源遭受嚴重破壞,造成災害區44.5萬人無淡水使用。災害區人民由於飲用劣質鹹水,使身體受到嚴重危害,甲狀腺腫、氟骨症、氟斑牙等地方病患者劇增,達40餘萬人。海水入侵還造成了土地資源嚴重退化,鹽漬化發展,農業生產不斷下降,糧食累計減產(30~45)×108kg。

其它地區還有一些小規模的海水入侵活動,雖然目前危害尚不嚴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六、膨脹土的脹縮災害

膨脹土是一種脹縮能力極大的粘性土,對工程建築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它使房屋等建築地基發生變形,進一步引起房屋沉陷開裂;對鐵路、公路以及水利工程的危害也十分嚴重,導致路基變形,鐵軌移動,大壩開裂等,破壞了運輸安全和水利工程的正常運行。

我國膨脹土分布廣泛,主要發育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湖北、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河北、山西、陝西等21個省(自治區)的205個縣(市),其中以雲南、廣西、河北等地區尤為發育。如湖北省鄖縣縣城,因丹江口水庫蓄水而遷建,新城址膨脹土十分發育,嚴重受害房屋25.9×104m2,佔全部房屋建築的70%;其中,倒塌和被迫折毀房屋近10000m2。因破壞嚴重,縣城被迫再次易地重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類似災害在湖北宜昌、貴陽、枝江、應城、孝感、雲夢、新洲和廣東省的廣花盆地、東莞盆地、雷洲半島,河南的平頂山市、南陽市,山西省泌水盆地,廣西南寧,安徽合肥、泗縣、蚌埠,雲南蒙自、雞街,四川成都,山東臨沂、泗水,河北邯鄲等地也有發生。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