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地質災害
⑴ 陝西哪些公司可以進行地質災害評估
陝西省水環境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
陝西辰星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
西安西科產業發展限責任公司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陝西總隊
⑵ 地質災害的中國的地質災害
國土資源部網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消息稱,中國2012年1至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4203起,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529起。與2005年以來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六,人員傷亡較少,經濟損失較重。
據介紹,在前10個月發生14203起地質災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縫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有136起,共導致290人死亡、83人失蹤、256人受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2.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減少8.6%,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長39.2%和31.7%。1~10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529起,避免人員傷亡39871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8.1億元。 1:2015年8月12日凌晨,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煙家溝村陝西五洲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區附近突發山體滑坡,造成廠區15間職工宿舍、3間民房被埋,64人失蹤 。
2:2015年19日8時30分許,浙江麗水山體滑坡現場搜尋到第37名被困人員遺骸,到目前已經救出37人,其中36人確認死亡,1人經搶救生命體征平穩,目前只剩1人失聯 。
⑶ 陝西省擁有地質災害一級資質的單位
以下抄是陝西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級資質單位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甲級資質單位
序號
國土資源部受理號482050022陝西信息產業部電子綜合勘察研究院492050063陝西西安市鴻儒岩土科技開發有限公司502050081陝西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責任公司512050101陝西陝西省水工程勘察規劃研究院
⑷ 陝西省西安市地裂縫災害災情評估
一、地裂縫活動概況
(一)地裂縫分布特徵
陝西省西安市是目前我國地裂縫災害最嚴重的城市。其地裂縫的活動歷史非常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黃帝將亡則地裂」的記載。現今地裂縫活動是歷史地裂縫的延續和發展。
據調查,目前西安市區和近郊區已出現10條大致平行排列的地裂縫。它們的發育長度均超過1km。近年來它們的傾滑速率在不短於全長三分之一的長度上達到10~100mm/a(圖15-1、表15-1)。
圖15-1西安市地裂縫分布圖
西安市地裂縫的產狀、活動特徵等具有統一的規律性。所有地裂縫總體走向為NEE,彼此以0.6~1.5km的間距近似平行展布,東起鏟河,西到唣河;北起辛家廟,南到電視塔。在NEE方向長19km,在北NW方向寬10.5km,總面積達150km2,總長度已逾55km。每條地裂縫活動強度不盡相同,同一條地裂縫的不同地段的活動強度差異也很大。
這10條地裂縫帶的地表破裂醒目,組合形態類型多樣。地裂縫的活動具有三維空間的形變特徵,表現為垂直沉降、水平引張和左旋水平錯動。地裂縫災害具有三維空間的有限性、災害過程的緩變性和致災作用的不可逆轉性等特點。地裂縫的破壞延展速度在時間上常呈跳躍式變化;在空間上分段活動差異明顯。地裂縫帶顯示出多級破裂形態。凡地裂縫所到之處,均出現地表破碎、建築物開裂、道路變形、地下管道錯斷、地面各類設施均遭破壞的現象。這是典型的正在活動的構造地裂縫特徵。10條地裂縫的分布特徵見表15-1。
表15-1西安市地裂縫基本特徵
據李永善等,1992
(二)西安地裂縫的地質構造背景
西安地裂縫有多種類型,但分布最廣、破壞最嚴重的是構造地裂縫。
構造地裂縫是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它的發生和發展受區域構造運動控制,屬於現今斷裂活動在淺部土層中的破裂變形。其活動程度取決於當地的地質構造條件及其對構造運動的響應程度;同時又受多種局部因素如建築物的重力荷載和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的干擾和制約。西安市地處渭河盆地中央的西安凹陷區的南部,四周被不同規模的正斷層所圍限;而渭河盆地又被這些正斷層分割,形成了SN向的伸展構造和掀斜斷塊。在上陡下緩的鏟式正斷層的上盤,常發育有次級的同向或反向斷裂,表現出伸展構造的序次特徵。西安市地裂縫是汾渭盆地地裂縫帶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成因與渭河斷陷盆地的構造活動和區域地裂縫的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
1.西安地區的主要斷裂構造
西安地區已查明的較大斷裂有數十條。它們都是傾滑斷層,大體以渭河為界,南部發育了一組低序次的反傾向滑動斷層;北部主要是同傾向滑動斷層。西安地區的大斷裂主要分為NEE向,NE—NEE向和NNW向三組,均為活斷層。其中NEE向斷裂是控制渭河盆地伸展構造的主幹斷層。它的規模大,活動時間長,往往成為不同沉積與地貌單元的分界。NE—NEE向斷裂在規模和活動時間上次於NEE向斷裂,但對控制西安地區的構造活動及形成復式地塹仍有重要作用。NNW向斷裂隱伏於盆地內部,規模最小,但控制著低序次凸凹地塊的分布。
西安地區三組大斷裂帶均具有很強的活動性,地裂縫活動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如西安市的10條地裂縫的總體走向均為NE—NEE向,與區域性大斷裂方向具有相似性。通過地裂縫破裂演化過程的觀測和研究,地裂縫的活動高潮期與斷裂構造帶的活躍期具有一致性。這表明了地裂縫與斷裂構造活動的密切關系。
2.西安地區的地貌特徵
西安地區構造地貌十分發育,其分布和形態明顯受斷塊運動控制。大致可分為渭河河漫灘,渭河一、二、三級階地,古河道窪地及黃土塬四類地貌單元。
西安地區共有10條黃土梁和窪地。這些黃土梁與窪地在平面上均為NE—NEE向的長條形,二者以近似等間距平行展布。黃土梁南高北低,南陡北緩,窪地北深南淺,具有剖面形態的不對稱特徵。其總地勢為東南高西北低,10條黃土梁的頂面高程自南向北逐漸遞降;窪地底部的高程也自南向北也逐漸降低,具有與黃土梁相似的特徵。
(三)地裂縫活動與地震的關系
西安地裂縫出現以來,人們曾認為地裂縫是准靜態的地表蠕滑破裂。然而,目前至少已有2條地裂縫上的探槽直接揭露出了地裂快速滑動的滑動面,並且在剖面上可看到清晰的擦痕與滑槽。這種跡象表明了地裂縫帶可能是歷史地震的地表破裂帶,或地震過程中發生過快速滑動的小斷層。
據史料記載,西安地裂縫在有震和無震時均發生過,但有震時地裂縫次數較多且相對集中於西安市;無震時地裂次數較少且較分散。有關研究表明,華北地區已有200a左右的地震活躍期和20a左右的地震活躍幕。西安地裂縫活動的高潮期與華北地震高潮幕幾乎同步(表15-2)。由此可以看出,西安地裂縫與地震活動具有密切的相關性。
表15-2地裂縫活動高潮期與地震高潮幕對比表
西安地裂活動可分為平靜期、弱活動期和強活動期。處於平靜期的地裂縫,其活動速率基本為零(0.01~0.1mm/a),地裂平靜期的持續時間大致與同一階段地震的平靜期相當或略短;處於弱活動期的地裂,其速率在大區域上平均值為0.1~1mm/a,局部達1~10mm/a,其持續時間大致與同階段地震活躍期的時間相當或略長;強活動期出現於弱活動期的某時段上,往往是由於構造與非構造因素疊加而加劇了地裂活動,其速率可達10~100mm/a,強活動期持續時間一般為數年。
將西安地裂的強弱變化與地震活動周期相比,地裂的強活動時段與地震活動階段似有「相位滯後」的對應關系。這可解釋為地震釋放能量較強時,地裂活動開始加劇,地震的一個活動階段結束以後,地裂活動將達到峰值,而後趨於減弱。西安地裂的這種起伏變化與地震的周期性活動的相關性,反映了地裂與地震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
(四)人為因素對地裂縫的影響
地裂縫是由內動力地質作用引起的斷裂活動。它雖然受區域構造運動的控制,但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在所有人為影響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抽汲深層承壓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對地裂縫的激化。有關研究成果表明,西安市地面的快速沉降和地裂縫的超常活動在區段上是基本吻合的。
西安市地下水大致可劃分為兩個層系:上部為潛水、淺層承壓水含水層;下部為深層承壓水含水層。西安市用水全部取自深層孔隙承壓水。由於長期過量抽取同一層位承壓水,引起了深層承壓含水系統的壓密,出現了嚴重的地面沉降現象。西安市的梁、窪地貌使市區的工程地質條件呈現出分片的差異性和條帶狀不均勻性,地面沉降等值線均沿著構造窪地的走向延伸。
在西安地裂縫的研究中,曾存在著構造成因說的基本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地裂就是一組活斷層,地裂運動則是斷層的活動。但西安地裂縫表現出與伸展斷裂系的構造活動速度及外圍地區地裂縫活動速度的不相適應性,地面沉降中心的地裂縫活動速度與沉降中心邊緣地裂縫活動速度的差異及地裂縫活動的年周期變化等都使構造成因難以自圓其說。西安地裂縫這些與構造活動不協調的特徵,反映了了非構造因素對地裂縫的作用。抽汲深層承壓水對地裂縫的激化,說明過量開采承壓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對地裂縫活動速率有顯著的影響。
通過多年的研究,目前對西安地裂縫的成因已達成共識。即:西安地裂縫是多因素疊加的結果,在地裂縫活動系統中,其成因以自然地質作用為主,人為因素影響為輔,即地裂縫的產生與伸展斷裂系的活動具有本質聯系;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不是產生西安地裂縫的直接原因,只是加快了地裂縫的活動速率。此二者的災害屬性和致災機理具有本質差異。控制過量開采承壓水,降低地面沉降幅度,可減小地裂縫的活動速率,使之與區域構造活動速率相適應,從而減緩地裂縫的破壞損失。
二、西安地裂縫的危險性評價與發展趨勢預測
(一)西安地裂縫危險性評價
地裂縫危險性評價是在歷史災情和成災條件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地裂縫災害的形成機理和成災因子與災害活動強度的關聯程度,對地裂縫進行了規模劃分(表15-3)和危險性指數的確定。按此標准,西安市地裂縫除1條為小型、2條為中型外,其它均為大型或特大型。西安市地裂縫的危險性指數評分標准見表15-4。
表15-3地裂縫規模分級表
表15-4西安市地裂縫危險性評分標准
地裂縫危險性評價的具體步驟是:將1∶2.5萬西安市區圖縮小四倍;用網格法在1∶10萬圖上將西安市地裂縫所在范圍劃分成252個方格區塊;每個區塊為3.24km2,評價區共816.48km2;對每一個方格根據表15-4危險性評分標准進行打分;再將此三要素兩兩相比較,按其與地裂縫的相關程度,在1~9之間取值(相關程度越高,取值越大);然後應用層次分析法,上機運算,算出每一格中每項分指數的權重值WF1、WF2、WF3;用每一項影響要素指數分與其權重值相乘,求其和,即可得出每一方格區塊的危險性指數;在算出252個危險性指數後,運用繪圖軟體SURFER將圖縮為1∶20萬,並繪制西安市地裂縫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圖(圖15-2)。
根據評價結果綜合分析,對西安市地裂縫進行危險性等級劃分,具體如表15-5所示。
圖15-2西安市地裂縫災害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圖
表15-5西安市地裂縫危險性等級劃分
根據地裂縫災害的三維空間有限性特徵,考慮其安全系數,在地裂縫南側20m,北側15m范圍內,沿著地裂縫走向劃分危險區(圖15-3),並據此估算出西安市地裂縫的各級危險區面積(表15-6)。
表15-6西安市地裂縫各級別危險性分區面積
圖15-3西安市地裂縫危險性分區圖
1—Ⅰ級危險區;2—Ⅱ級危險區;3—Ⅲ級危險區
(二)西安地裂縫發展趨勢預測
根據西安市地裂縫形成條件和活動規律,推測西安市地裂縫發展趨勢如下:
1.已有的地裂縫附近危險性較大,可能會出現新的活動。它們主要出現在斷裂下降盤一側,走向與斷裂走向基本一致,如在F6和F7地裂縫之間最新發現的F12地裂縫就屬此類。
2.西安地區未來仍以NE及NEE向地裂縫最為發育,並且有沿走向向兩端擴展的趨勢。如燃料公司的F13地裂縫,可能就是F5地裂縫的延伸。其它方向出現裂縫的可能性較小。
3.在西安東北部、東南部及斷裂帶附近,地面沉降嚴重的地段,地裂縫較易出現,如辛家廟北的井上村F11地裂縫。
三、西安市地裂縫易損性評價
地裂縫災害易損性評價是在承災條件調查與分析基礎上,根據承災因子與破壞效應的關聯關系進行物質易損性、經濟易損性和社會易損性分析;並據此確定評價要素,制定要素指數標准表(表15-17);在得出各評價要素分指數後,用下式求易損性指數(Y(f)I):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Ep、EL、Es分別為人口密度、土地類別、建築物類別要素指數,可根據表15-5分別選取;WP、WL、WS分別為人口、土地和建築物相對於地裂縫易損性的權重,用層次分析法(AHP法)求得。
易損性評價的具體做法同危險性類似,其具體步驟是:用網格法將1∶10萬圖幅劃分成252個方格;對每一個方格分別進行人口密度、土地類別、建築物種類評價要素分指數打分;然後利用層次分析法,求出各區塊的易損性指數;據此繪制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圖(圖15-4)。同時劃分易損性等級(表15-8)。根據地裂縫災害活動特徵對地裂縫進行易損性分區,最後估算出西安市地裂縫各級別易損性分區的分布面積(表15-9)。
表15-7易損性評價要素及要素指數標准表
圖15-4西安市地裂縫災害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圖
表15-8易損性等級劃分表
表15-9西安市地裂縫各級別易損性分區面積
四、西安市地裂縫災害破壞損失評價
(一)損失評價指標
1.人員傷亡指標
可分為因災死亡人數和傷殘人數兩項指標。這一類指標不能用貨幣加以量化。由於地裂縫災害屬於緩發性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極少甚至沒有。
2.土地價值損失指標
土地的價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地域的環境污染程度、地質災害頻度、資源條件保證程度等。處於地質災害高風險區的土地價格必然會低於安全地帶的地價。地裂縫一般呈線性延展,在其兩側一定寬度范圍內,危險性指數很高。這樣的地帶即使處於繁華的商業區,其土地價格也將大打折扣,土地降等級使用所造成的差價損失即為地質災害對土地的破壞損失值。地裂縫災害越嚴重,土地級差越大。
3.建築物破壞損失指標
按照清產核資登記表中地質災害損失評估的資產分類,建築物可分為房屋和建築設施兩大類。房屋可分為生產用房、實驗用房、科研用房、辦公用房、郵電用房、交通用房、商業和服務業用房、文化體育設施用房、教育用房、醫院和衛生用房、居民生活用房、其它用房等。建築設施可分為池、槽、塔、井、道路、溝、橋、梁、架、壩、堰等。不同結構建築物的單位面積造價相差甚遠,其抗災性能有很大差異,在災害強度相同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破壞程度也大不相同。因此,要正確評價地裂縫災害對建築物的破壞損失情況,必須全面調查受災建築物類型及單位面積造價、受災面積、破壞率等。表15-10是地裂縫對建築物破壞率標准表,依此對建築物的破壞程度進行了劃分。
表15-10建築物破壞程度劃分表
4.單元破壞強度指數的計算
在完成了危險性和易損性評價,得出危險性指數和易損性指數之後,可進行單元破壞強度指數的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Zp=VW·Aw·VI·Ai
式中:Zp——單元破壞強度指數;
VW、VI——單元危險性指數和易損性指數;
Aw、Ai——危險性、易損性對於破壞強度的權重。
5.單元平均損失率指標
單元平均損失率指標是進行地裂縫災害經濟損失評價的基礎,評價方法是在上述各種評價的基礎上,選擇不同破壞強度的代表性單元,進行歷史災害損失調查和統計、同時參考災害發展趨勢,按下式確定單元平均損失率或損失值。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Zs——單元平均損失率/%;
Zd——單元內地裂縫災害的損失強度/(萬元/a);
X——按單元類型確定的修正系數;
GNP——單元國民經濟總產值/(萬元/a)。
(二)地裂縫災害經濟損失計算
地裂縫承災體主要是土地、建築物和生命線工程(地下管線工程),其內部財產的損失和人員的傷亡極少,可忽略不計。因此,對地裂縫災害經濟損失值的計算主要考慮土地價值損失、建築物破壞損失、生命線工程破壞損失。
1.土地價值損失核算
根據西安市具體情況,並參照其他城市土地分級與土地價格,列出西安市土地分級與價值表(表15-11):
表15-11西安市土地分級與價值表
一般說來,地裂縫易損區的土地級別不等,其土地降級值也不同。表15-12列出了各級易損區內不同級別土地的降級情況,如Ⅰ級土地在Ⅰ級易損區內土地降4級,土地價值由300元/m2降到100元/m2以下。
表15-12易損區內土地降級表
由此算出,西安市地裂縫對土地價值總損失值為1651.50萬元。
2.建築物損失核算
西安市建築物分為五種類別,即民用住宅建築、工業建築、商業建築、教科文體衛建築和其它類建築。在國有資產資料庫中,各類不同功能及用途的房產的單位造價均有統計,它為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的估算提供了基礎數據。
參考其他城市建築物造價,列出西安市不同類型建築物的單位造價(表15-13)。
表15-13西安市各類建築物價值表
根據各單元地裂縫災害的破壞強度,調查統計各類建築物的破壞率及破壞面積。按下式計算各類建築物的損失情況: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DH——各類建築物遭受地裂縫災害的損失之和;
SHi——單元內各類建築物因災破壞面積;
JHi——各類建築物的單位造價;
αi——地裂縫災害對各類建築物的破壞率;
n——建築物類別(n=1,2,…5)。
在計算建築物的損失情況時,首先要確定破壞強度與破壞率的對應關系。可根據實際統計數據確定當破壞強度指數達到多大時,相應的破壞率為多少。
依據有關單位的統計數據,參照各類建築的單位造價,估算出至1992年底西安市地裂縫造成的建築物經濟損失為4569.35萬元。
3.生命線工程損失核算
由於生命線工程有其特殊性,所以由地裂縫造成的生命線工程的直接損失也許並不大,但由此造成的間接損失卻很嚴重。因此,該項損失是總損失的重要組成部分。生命線工程經濟損失的計算應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兩部分。由於資料所限,此部分難以算出損失值,現僅提出計算方法。
直接損失計算。假設在不同破壞強度下,地裂縫對生命線工程的破壞率分別為αⅠ、αⅡ…,各不同規模地裂縫的影響寬度分別為LⅠ、LⅡ…。首先,繪制地裂縫分布圖及生命線工程分布和價值圖,並尋找其交合點:分別統計生命線工程與各級地裂縫的交匯點數。直接損失為:生命線工程與各級地裂縫的交匯點數×生命線工程的單位造價×α×L。將各條地裂縫對各類別生命線工程破壞的損失累加起來,即為地裂縫對生命線工程破壞所造成的年度直接經濟損失。
間接損失估算。地裂縫造成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是緊密相關而不易區分的,一般依據典型實例的間接與直接損失比例來評估。有關單位經過大量的數據統計和分析研究,提出地裂縫造成損失的間直比為3∶1。由於地裂縫對生命線工程的破壞所造成的間接損失牽涉到諸多方面,其間直比會更大。因此,在計算出直接損失後,用間直比3.5∶1來換算間接損失,兩者之和即為地裂縫對生命線工程造成的總的經濟損失值。
4.地裂縫災害總計經濟損失評價
西安地裂縫古已有之,現代地裂縫最早發現於50年代,尤其自70年代以來,地裂縫活動加劇,成為困擾西安城市建設規劃、土地合理利用及地下管線工程安全使用的主要地質災害。其災害機理是構造應力與重力荷載雙重作用所致;災害形式主要以地表建築物隨基礎斷裂受損、各類管線折斷、井管上升及路面差異變形等表現出來。經分析計算,西安市地裂縫Ⅰ級危險區3.75km2,Ⅱ級危險區2.64km2,Ⅲ級危險區2.49km2,其展布范圍如圖15-3;Ⅰ級易損區3.71km2,Ⅱ級易損區3.49km2,Ⅲ級易損區2.18km2,分布范圍如圖15-4。至1992年底,土地總損失1651.50萬元,建築物損失4569.35萬元,僅此兩項損失就高達6220.85萬元。若加上生命線工程損失及間接影響破壞,地裂縫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更大。
五、地裂縫災害防治對策與措施建議
1.建立地裂縫災害信息與管理系統。其中,信息系統應包括歷史災情、地理信息、人口經濟、資產易損性等方面的基礎數據;管理系統應包括項目管理和決策管理系統。
2.在新城鎮建設或老城鎮改造時,要採取避讓原則,應把重要的工程設計及具有重要價值的建築物等建在遠離地裂縫的安全地帶上。在規劃布局上要考慮到地裂縫的活動特點及展布特徵,使工程建築物的展布方向盡可能與地裂縫的走向平行一致,以減小影響,降低損失。
3.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可導致地裂縫活動速率的超常變化,因此限制承壓水開采量,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考慮盡可能均衡的開采地下水,可緩解地裂縫的發展,減輕地裂縫危害。
4.建立地裂縫長期監測系統,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採取相應措施,為災害預防和城市建設合理布局提供參考依據。
由於目前還沒有形成具體的、切實可行的防治地裂縫災害的技術方案,所以還難以進行有效的防治工程評價。
⑸ 陝西省有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資質的單位有哪些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 陝西省地質調查院 陝西省地質工程理局 陝西省地質調查總院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陝西省渭河治理工程局
⑹ 陝西省面臨的主要災害及危害
主要包括洪澇、乾旱災害,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
⑺ 陝西對於地質災害移民安置有哪些政策
根據《來陝西省人民政源府關於印發陝北移民搬遷安置若干政策規定的通知》,陝西對於地質災害移民安置的政策有:
1、集中安置點住房按每戶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種類型建設,搬遷戶按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標准選定戶型,分別負擔1萬元、25萬元、4萬元建房費用,其餘資金通過各級財政補助並整合扶貧移民搬遷、保障性住房建設、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搬遷試點、生態移民、地質災害治理和土地治理等項目資金統籌解決。
2、經審核批准,集中安置點建房面積超過100平方米的住戶,超出面積費用由搬遷戶負擔,最大面積不超過125平方米。
3、分散安置搬遷戶的建房資金,財政按每戶3萬元的標准補助,補助資金省上承擔50%,市、縣承擔50%。
4、特困戶由政府免費提供住房,面積控制在30-50平方米,所需資金由各級財政安排解決。
5、搬遷安置的五保戶和孤寡老人原則上納入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不再重復建房。
⑻ 為什麼陝西關中西安地區自然災害少
1 關中地區的地質結構比較穩定,土壤(黃土)層次比較深。雖說也在地震帶上,但是地質災害內的損害性還是比容較低。2 沖積河谷的地貌形式,土壤肥沃,利於植物生長,植被覆蓋比較好,蓄水性強,所以對旱澇災害抵禦性強。
⑼ 陝西省有哪些地質災害方面的專家
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治理專家,這個問題不明確
⑽ 陝西省有哪些地方被納入災後從建村
陝西省災後恢復重建項目規劃
2008-10-30 15:47:00
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及其持續餘震影響,我省11個市(區)、92個縣不同程度受災,受災總人口326.56萬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45億元。特別是漢中、寶雞、咸陽、西安、安康五個市和楊凌示範區的40個縣(區)受災嚴重。為了有力、有序、有效地推進災後重建工作,根據《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國務院關於做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08〕22號)、《國務院關於印發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的通知》(國發〔2008〕31號),在受災市縣和省級各部門認真研究、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制訂本項目規劃。
一、規劃范圍
根據國家地震災害損失和范圍評估結果,我省災後重建項目規劃范圍確定為:
1.列入國家規劃范圍的寧強縣、略陽縣、勉縣、寶雞市陳倉區4個重災縣(區)。
2.南鄭縣等36個國家確定的一般受災縣(區)。
二、規劃原則
1.重建項目以功能性恢復為主,分因災修復加固和恢復重建兩部分,不包括還歷史欠賬和新擴建項目。
2.優先安排受災群眾住房以及學校、醫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項目,加快城鎮設施、農村生活生產設施、基礎設施和產業設施等恢復重建。
3.尊重受災市縣和當地群眾意願,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則上就地重建。
三、規劃期限和目標
規劃期限為三年。根據我省受災實際情況,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兩年內基本完成,第三年收尾。
通過全面實施災後重建項目,使受災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以學校、醫院為重點的公共服務設施標准有較大提高,地方經濟特別是特色經濟有較快發展,主要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達到或超過「十一五」規劃目標。
四、重建任務和規劃項目
規劃分為城鄉住房、公共服務設施、城鎮建設、農村建設、基礎設施、產業重建、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等七大類項目。根據本規劃確定的重建項目和目標任務,恢復重建資金總需求經測算估計為580億元。
1.城鄉住房。
農村住房:加固22.1萬戶、61.2萬間,新建10.88萬戶、30萬間。其中,4個重災縣(區)加固12.1萬戶、33.1萬間,新建4.72萬戶、14.17萬間;36個一般受災縣(區)加固10萬戶、28.1萬間,新建6.16萬戶、15.8萬間。
城鎮住房:加固2.87萬套、160萬平方米,新建1.47萬套、106.59萬平方米。其中,4個重災縣(區)加固1.42萬套、84.77萬平方米,新建0.46萬套、35.47萬平方米;36個一般受災縣(區)加固1.17萬套、59.44萬平方米,新建0.63萬套、44.51萬平方米;鐵路系統加固0.28萬套、15.8萬平方米,新建0.38萬套、26.6萬平方米。
2.公共服務設施。
教育:小學恢復重建項目共1945個,加固用房50.9萬平方米,新建198.3萬平方米。初中恢復重建項目共331個,加固用房31萬平方米,新建153.2萬平方米。高中恢復重建項目共236個,加固用房32.8萬平方米,新建71.1萬平方米。九年制學校恢復重建項目共39個,加固用房3.6萬平方米,新建7萬平方米。中等職業學校恢復重建項目共44個,加固用房5.2萬平方米,新建57.7萬平方米。技工學校恢復重建項目共8個,加固用房0.34萬平方米,新建0.57萬平方米。高等學校恢復重建項目1個,加固用房5.6萬平方米,新建16萬平方米。
醫療衛生:縣級醫院恢復重建項目共79個,加固用房13.3萬平方米,新建39.1萬平方米。鄉鎮衛生院恢復重建項目共630個,加固用房9萬平方米,新建24.1萬平方米。村衛生室恢復重建項目共7241個,新建用房43.4萬平方米。社區服務機構恢復重建項目共175個,加固用房11萬平方米,新建8.5萬平方米。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恢復重建項目共12個,加固用房1.5萬平方米,新建0.5萬平方米。縣級婦幼保健機構恢復重建項目共40個,加固用房2.5萬平方米,新建8.2萬平方米。
計劃生育:縣級計劃生育服務機構恢復重建項目共29個,加固用房3.2萬平方米,新建0.8萬平方米。鄉鎮計劃生育服務站恢復重建項目共305個,加固用房7.4萬平方米,新建7.4萬平方米。
文化體育:縣文化館恢復重建項目共23個,縣圖書館項目14個,縣檔案館項目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項目150個,加固用房6.1萬平方米,新建11.6萬平方米。無線廣播電視發射、監測台恢復重建項目共30個,廣播電視台項目28個,加固用房0.5萬平方米,新建8.8萬平方米。新華書店和發行網點恢復重建項目共68個,黨報及其他公益性出版機構項目4個,農家書屋180個,閱報欄244處,新聞出版業務用房項目14個,加固4.5萬平方米,新建2.7萬平方米。體育場(館)恢復重建項目共28個,加固3.8萬平方米,新建7萬平方米。文化自然遺產,修復不可移動文物39處,可移動文物291處,博物館、文物保護業務用房恢復重建項目共33個。
就業和社會保障:就業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設施恢復重建項目共37個,新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