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环境对中医特征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医特征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02-27 22:57:03

地理环境对不同人种的体态特征有什么影响

人类在数万年的发展过程中会集群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的区域中.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包括阳版光、气温、权湿度和事物等,不可能不对他们的体质、外貌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为了增强自身的优势,也必然会对外界环境作出积极的适应性反应,由此决定了人类的许多种族特征都是富有遗传性的生物特征,且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人种带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印痕.如尼格罗人种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心理特征,黑色的皮肤可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浓密的卷发可防止头被日光晒昏,宽厚的鼻、唇扩大了黏膜面积,可促进蒸发、散热.北欧地域人种长期生活在较寒冷地区,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经过预热后再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可使皮肤少受冻伤;身材高壮,耐寒能力比较强.

Ⅱ 地理环境对各人种的身体特征有怎样的影响

白种:起源于高纬较为寒冷地区,该地区阳光斜射,温度低,紫外线弱,居民体内黑色素含量低,皮肤白,便于吸收阳光。身体粗壮高大,以减少热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较长,以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体表毛发密稠,便于防寒.

黑种:起源于低纬热带地区,该地区太阳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群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适应性特征: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免遭损害;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以便在极度炎热时能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鼻低宽,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卷曲,便于隔热和挡住阳光,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

黄种:起源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其肤色和身体特征的适应性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特征:皮肤颜色中等,黄皮肤,体毛不发达,面骨宽而平,颧骨靠近眼睛;鼻骨不高不低,鼻骨短,鼻根高(鼻子下端远离下巴),鼻翼中等宽度;牙齿呈抛物线排列,门齿呈铲型,牙齿较小;眼睛细长,眼裂小,有明显内眦褶(又叫蒙古褶,即内眼角处上眼皮覆盖下眼皮),外眼褶发达,眼珠为深褐色,部分人眼睛呈内低外高倾斜;头发黑色,直发,浓密,男性头发极粗,呈圆形,硬度大;头指数(即头骨左右宽比前后长)大;B型血比例最高;肱骨(上臂骨)粗,长;躯干粗,男性上身呈倒三角型;幼儿生奶藓(胎迹,学名蒙古斑)。

棕种:分布在低纬度的太平洋中部和西部的岛屿上,土居居民的祖先来源比较复杂,他们长期生活在高温、湿润的环境中,个子矮,皮肤黄褐色和暗棕色,毛发黑而卷曲,眉脊发达,头部圆型、中等狭细,鼻阔、鼻尖呈钩形,口大唇厚,吻部前突,肩胛窄。这些身体特征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Ⅲ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背后隐藏着人文地理学的原因。近日,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的一次演讲,为我们揭示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服饰先说帽子、头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陕北地区,男人用一条羊肚子毛巾包头,打结在前额头;山西、河北南部,男人把羊肚子毛巾包在头上,在后面系结;到了山东沿海,女同志把一块方巾对折,内套一截铁扎片或封存箱带,使头巾在额前挺括,伸出一段距离,系结在嘴巴下面。陕北地表缺乏植被,冬春风速很大,人们用羊肚子毛巾包头,是为了防止尘土弄脏了头发和御寒。山西中南 部,人们用毛巾包头系结在脑后,是因为晋中南多盆地,风沙小一些,气温稍高的缘故。冀中南、鲁西北位于太行山脉与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北角之间的狭窄地区,是 冬夏季风的通道,“狭管效应”使这里风速较大,尘土较多,故这里的人们也用毛巾包头且系结在脑后。山东沿海女人头巾的功能是防晒、防风、防沙。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大理。大理的气候四季如春,按理说人们不用戴帽子或头巾御寒,但因风大,男子多用白布包头,而女子的头围则护住了最易受冷的额头,更是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特征。身穿长袍,足蹬靴子是草原民族的服饰特色。高寒大风地区的人穿上袍子,再系上腰带,上下空气不易对流,十分保暖。最有意思的是藏族人穿袍子露出一只胳膊,这是因为高原昼夜温差太大所致。穿靴子不仅是御寒和上下马利索,更重要的是靴子适应穿行在戈壁、沙漠上,有利于保护腿脚。木屐是为多雨地湿而备,在日本和中国的南方尤其多见。欧洲多海洋性气候,地面常年湿漉漉的,贵妇人的长裤脚经常被打湿,因而有人发明了高跟鞋。地理环境影响人类食物为什么山西人爱吃醋?原因是黄土高原土壤含钙太多,食入过量的钙,易得胆结石等疾病,因而人们就选择了醋来中和。另外能吃醋的地方是云贵高原。那里多石灰岩地貌,水和食品中含有较多的钙,所以要用酸来中和。显而易见,是地理环境导致了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人特别爱吃醋。中国有个顺口溜,讲“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见四川人是最能吃辣的。其实辣是 潮湿气候的产物。过度的潮湿,毛孔闭合,人体内需要排泄的物质难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绪低落。吃上一次麻辣火锅,冒一身大汗,身体和情绪都得到排解,十分 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气候过度潮湿的原因。南甜北咸是因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较少,人们需要补充糖分;北方的气候导致蔬菜较少,要多放些盐来弥补蔬菜的匮乏。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心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十分广泛。农村的推碾、拉磨,城市的打扑克、搓麻将,还有传统游戏击 鼓传花都是逆时针转圈。体育运动如跑步、赛车、赛马也是逆时针运动。我们用右手夹食物往嘴里送同样是逆针向运动,甚至攀援植物都是按逆针向向上生长,老柏 树的扭曲也是逆针向等等。其实,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地球的自转方向造成的,北半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针向的,那么地球上的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是在地球这个摇篮中逐步被“摇”大的,人类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吻合了逆时针向的运动。人类的逆针向行为是有应用价值的。最典型的案例是曲阜的孔庙,为了满足游人购物的需求,孔庙在前半部东 西对应的两个小房间内开设了商店。有意思的是,东面的商店每月的收入是西面商店的几百倍。原因在于,游人在进入孔庙后按照逆针向运动,先到达了东面商店。 依此原理,如果商店(背靠商店)左面的入口对着车站、影剧院、体育场就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古代的阵法、迷宫,都是利用人类的逆针向行为,它们的 共同特征是,一会儿顺针向转,一会儿逆针向转,干扰你的神经系统,使你晕头转向

Ⅳ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也不同。就比如北方人爱吃面食,而南方人爱吃米食此类等等。我国的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一般来说 ,农耕民族依恋土地 ,重农轻商,居安思稳 ,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 ,重牧轻农 ,勇猛好斗。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过长期的对垒 ,如军事上有长城的建筑、战争的对立,文化观念上如中原与周边 ,内地与边疆 ,蛮荒之地与礼仪之邦等的对立。但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等途径 ,达到彼此交流 ,互相融合。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 ,便积极推展大规模的汉化运动“禁胡服”,“通婚姻”······由于这些政策的推行 ,胡人的生活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 ,胡,汉的血统彻底混合,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民族的文化也存在差异。中国文化虽然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又具有统一性。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统一。各种文化共存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 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古往今来,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地理环境影响了中国农耕业的分布。南北农耕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南北天气.降水的影响。影响了中国农耕业的分布。南北农耕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南北天气.降水的影响。北方干旱降水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南方天气湿润降水量多,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农耕作物的种植主要由地理环境决定。因此饮食上北方人多吃面食而南方则多食米食;而穿衣风格上东西南北各不同,如气候影响北方人多穿靴子而南方则相对少有此类等等。
二,地理环境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是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如果以长江为界简单地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的话 ,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异。有学者曾经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

Ⅳ 论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个问题太大了,不管从地质地貌,还是水源等问题都会有影响啊

Ⅵ 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何在? 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一}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属于大河文明,这种文明区别与希腊的海洋文明(以对外贸易为主讲究民主与公平).而大河文明以农耕(农耕的实用也使得中国古代科学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见长,出于防范自然灾害(我国独特季风气候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地形的复杂多样又导致地质灾害频繁)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全全国的物力抵抗灾害(这种明显的集体主义也区别与西方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二}农,牧文明的长期对抗也是推动中华文明前进的重要力量,农耕文明需不断强化小农经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三}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陆。面对着对海权和陆权的选择,在古代以陆路交通见长的时期加之长期无海患(相对2000多年封建社会来说)。然而现今的现实是除了渤海我国所有的领海都与外国有纠纷。我国对外能源的依赖不断加深,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海军。美国妄图以岛屿链实现对中国崛起的压制。这种种表明我国的海防严峻,传统的陆权思想亟待改变。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四,五千公尺。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中国的气候,也影响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伦,埃及,罗马,印度等文明,都发源于暖温带逐渐向寒冷地带发展,中国则相反,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雨量由东南至西北递减,而地势由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增高,多数河流由西向东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这种自然条件,往往决定收获的丰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气温,造成南长北短的农作物生长季节,这些条件对农民的垦殖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六千万人口,而耕地面积却远远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这样不得不使农民在所分得的狭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对土地作最精济的利用。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的条件下,虽然忙碌辛苦,也仅能糊口,这便养成了安土重迁,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对他们来说,土地就是生命,离开或失去土地,就意味着贫穷与死亡。 这种经济上对土地的依赖,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则表现为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厚情怀。这种文化特色,形成中华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Ⅶ 西方地理环境特征,对其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一种文化的形成, 原因是复杂的.它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相联系, 同时也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 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及三千年初, 西欧广大地域首次由农耕者居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 欧洲最发达的地区是最早被农耕者移居的东南部, 这就是爱琴海地区, 希腊的克里特岛是爱琴海南端最大的岛屿, 地理、气候、交通条件具佳, 是欧洲第一个高度文明兴起的地方.
地中海从古代开始海上贸易就很繁盛,成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等的摇篮.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腊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业发达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国家.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热乾燥,冬天温暖湿润,被称作地中海性气候.因为这个气候,橄榄树等种类的树木多生长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绿灌木为主,叶质坚硬,叶面有蜡质,根系深,有适应夏季干热气候的耐旱特征.这里是欧洲主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盛产柑橘、无花果和葡萄等,还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榄.
古罗马国家建立在意大利半岛上.半岛上多河流, 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比希腊优越.古罗马城就建在第伯河南岸.意大利气候良好, 雨水充足.公元前8 世纪, 其农业和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城邦制是希腊历史的关键.城邦的出现是希腊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希腊半岛上的一块块小平原, 形成了天然的政权单位.它的特点之一, 就是小国寡民的规模.整个希腊半岛包括数以百计的城邦.每个城邦都以城市为中心, 周围有乡镇, 城邦是城市和周围农村构成的整体.雅典和斯巴达是最大的城邦.希腊各城邦对外开放, 各城邦之间以及各城邦与东方各国之间的商业和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他们互相学习, 并从东方学到了炼铁和铸铜技术, 使手工业, 如冶金、造船和制陶业, 以及工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希腊的殖民扩张从公元前8 世纪起, 历时两百年之久.这个划时代的运动, 使各城邦产生了由于一种共同的血统、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而联系起来的觉醒意识.它改变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大貌, 把希腊文明传播到更远更广的地方去.
西方文化的特点与特征
(一)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尔后是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唯一最重要的特征.正是为了上帝和黄金,西方人在16世纪向外征服世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和西方基督教世界之分裂为北方的新教和南方的天主教.
(二)法治 法治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核心观念,是从罗马继承来的.中世纪的思想家曾详细阐述过自然法的思想,君主应当根据自然法来行使他们的权利,而普通法的传统则在英国得到了发展.法治的传统为宪政和人权保护奠定了基础,包括保护财产权不受专制权力的侵犯.在大多数其他文明中,法治在影响思想和行为方面是一个较不重要的因素.
(三)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信条.西方人强调突出自己, 从其姓名就可以看出, 西方人的姓名是先名后姓, 而不像中国人那样先姓后名.

Ⅷ 分析地理环境对种族特征形成的影响

人类在数万年的发展过程中会集群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的区域中.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包括回阳光、气答温、湿度和事物等,不可能不对他们的体质、外貌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为了增强自身的优势,也必然会对外界环境作出积极的适应性反应,由此决定了人类的许多种族特征都是富有遗传性的生物特征,且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的人种带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印痕.如尼格罗人种由于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形成了一系列适应性心理特征,黑色的皮肤可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的灼伤,浓密的卷发可防止头被日光晒昏,宽厚的鼻、唇扩大了黏膜面积,可促进蒸发、散热.北欧地域人种长期生活在较寒冷地区,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经过预热后再进入气管和肺部;肤色浅白,可使皮肤少受冻伤;身材高壮,耐寒能力比较强.

Ⅸ 中国地形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来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源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2、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3、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大的水能。
4、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5、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特点,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为多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Ⅹ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求解

除时令气候外,地域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北方多干燥寒冷,南方多湿润温暖。如地域环境突然改变,则一般人在开始时多感到不太舒适,以后才会慢慢调节适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服”的现象。
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有些地方病或“水土病”的发生,就与地域环境密切相关。由于中医强调“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的整体观念,故对病证的辨识也常结合人体的外在环境,诸如地势高下、五方域区、气象寒温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总结了我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域的人民的一般生理、病证特点和治疗法则,提出了东方之域,鱼盐之地,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为瘫疡,其治宜砭石;西方砂石之地,其民华实而脂肥,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为作用强烈的药物,非真正有毒的药);北方为闭藏之域,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熨(一种温热的治疗方法);南方阳光充足,其民多皮肤致密而色红,病证多痉挛麻痹,其治宜针刺;中央地平多湿,其民食物较杂,其病多痿弱发寒热,其治宜多用按摩气功。这些根据地域环境习惯影响人体素质而鉴识病证的经验总结,对某一具体病人来说,虽难免例外,但其所体现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却是非常重要且富于医学实践指导意义的。
现代医学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常重视地理环境等因素。如某些缺碘地区,居民易患甲状腺肿(大脖子病);某些湖沼地带因适于钉螺繁殖而易使人得血吸虫病;其它如我国北方的“大骨节病”,冰封地带的“雪盲”,山林多蚊区的“血丝虫病”、“疟疾”,热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多富有明显的地方病特征并受特定环境的影响。
以上事例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与四时气候、地域环境和个人体质(包括生活习惯)都有关系。所以,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常考虑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和不同病人体质等特点分别对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就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也就是说,治病不仅要看到病人的整体,还要看到人与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故中医认为,诊治疾病如不依据天时气候,不掌握地理环境等特点,则常导致失误而加重病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指出:“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如治外感发热,在气候温热时就宜用辛凉药来解除体表之热;而在阴雨太过时,则宜用芳香药以驱化湿浊的病气。如一九五五年大陆石家庄的B型脑炎流行时,因病证偏于暑温,故当时用清热生津的白虎汤收到满意的冶疗效果;而当一九五六年北京气候多雨正流行此病时,因病证偏于湿热,故再用白虎汤无效而改用清热化湿的三仁汤加减,又收到疗效。这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疾病现象,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中医的这种通过长期医学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值得重视的。
当然,在开展疾病的防冶工作中,人们不仅要适应自然,更要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而言,中医在这方面的经验累积是缺乏的,从而反映在理论阐述上也不足够。人所共知,人们只有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并进而改造自然,才能最终战胜疾病,相反,如果不掌握自然规律而破坏自然,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