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理位置与抗战
Ⅰ 重庆在抗战中为何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因为那时候,国来民政自府曾一度有三个临时政府同时都在工作:
1、南京政府(日伪统治);
2、广州国民政府;
3、重庆国民政府;
这三方也是有国民党内部三大派系组成的,最后以蒋中正先生居中的重庆政府占据了国民党党魁地位!
Ⅱ 为什么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打不到重庆
1、地理位置:重庆位于四川省,地势险要,身处我国西部地区,身居内陆地区,受群山峻林包围,难以进行攻占,易守难攻。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部队行进困难,且地形因素不利于大军队作战。路面崎岖陡峭,坦克等重型武器无法行进,也比较难以施展。重庆的水路也比较艰难,水情复杂。
日本在江湖作战的战舰较少,不利于水路方面的攻打。由于水陆两方面都难以进攻,轻易进攻会导致日本军队损失惨重,即使打下来,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2、侵略目的: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争夺资源,谋求经济发展。重庆地区由于身居内陆,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落后,资源也不丰富,因此对于重庆不那么看重,而是把重点放在沿海地区,主要是我国东部经济沿海地带。
(2)重庆地理位置与抗战扩展阅读:
日军曾计划在1943年春季以后,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五号作战”,进攻四川,占领重庆、成都等地,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作战”计划未能实施。
“五号作战”方案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统帅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产物,要发动这一作战方案,除了要向中国关内大量增兵外,还需要投入数量庞大的物资,主要有船舶10万吨、钢铁5万吨、汽油5万吨。以日本当时的国力而言,要发动这一作战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这一方案出台后,日本陆军省、海军、关东军等方面都对此表示反对或持消极态度。
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把“五号作战”的方案上奏天皇,天皇对这一方案表示出极大的兴趣,他只是怀疑能否从南方抽调兵力加入中国战场,在得到杉山元肯定的答复后,他批准了这一方案。
9月4日,杉山元正式向中国派遣军司令部下达了“五号作战”计划,指示:“为谋求中国事变的迅速解决,预定实施‘五号作战’,目前在可能范围内进行作战准备。”
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接到命令后,开始从各方面为发动“五号作战”做准备。他们设立了特务机关,专门收集四川的情报,并派特务潜入四川;组织作战参谋乘飞机对进攻路线及四川省的地形进行空中侦察;编训山岳大队,准备在进攻四川时担任尖兵。
与此同时,各种作战物资也源源不断地从日本运往中国。一时间,中国上空战云密布。
然而,太平洋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使日军统帅部精心策划的“五号作战”方案彻底成了泡影。
1942年6月,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惨败,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动权。8月7日,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由此开始了长达6个月之久的瓜岛争夺战。自此以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逐渐由攻势转为守势。
为了阻止美军的反攻,日军不仅不能从太平洋战场抽调兵力增援侵华日军,反而要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到太平洋战场作战。这样,日军显然已无足够的兵力发动“五号作战”。11月7日,陆军部秘密与中国派遣军司令官联系,决定中止“五号作战”。
Ⅲ 抗日战争时重庆为什么没有被攻下
原因有以下几点:
重庆的地理位置。深处内陆,群山拱卫,地形险要日本的海空军优势无法发挥(这里要说一点,日本只有陆海两军,海军的地位比陆军高,技术水平也比陆军先进,你看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打那么惨,就是因为有海上的舰队和陆军协同作战,日本没有专门的空军建制,只有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而飞机的先进度和飞行员的素质也是海军优先),重庆周围群山环绕,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也不利于坦克和重炮的展开,水路进军的话,沿长江逆流而上越往上游越是水路曲折,水情复杂,而且日本海军也没有适合江面作战的舰船,所以重庆相对比较安全。
日本的战争策略。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消灭中国的政府,而是中国的资源和经济,当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华中华南江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东北华北,都被日本控制了,对重庆或者说对国民政府是否拿下来并不是特别急切。
日本的外交策略。日军在经历前期的一系列大胜之后,明显感到后方不稳,导致进攻乏力,特别是打湖南时,中国军队的顽强让日军损失惨重(具体可以去了解一下虎贲军守常德的战斗,有个电影演过我忘了叫什么名了,吕良伟安以轩主演的),所以日本改变了外交战略,对国民政府采用军事进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的策略,日军曾一度打到离重庆只有400公里的宜昌,两军阵地最近时不到100米,但就是不打,用军事压力逼迫老蒋投降,双方也确实在香港谈了一阵,不过后来不了了之,日本的军事重心在41年以后转向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
Ⅳ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
重庆是战时来国都,抗日战争自以胜利而结束,早已经成为历史。表述这段历史,有的儿女把重庆称为战时陪都,把抗日战争时期称为陪都时期。这种说法,不仅与所称呼的主体不符,还会引起一系列的逻辑混乱,不利于正确理解历史,不利于正确对待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中国发动全面侵略。中国人们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是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宣言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国度(原国度南京于12月13日沦陷敌手),各国驻华大使、公馆纷纷迁来重庆,以后抗日战争时期国际上习惯称中国政府为重庆政府。当时重庆成为国民党发号施令的中心,成为那段时期中国的象征。
到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国的陪都。陪都,是国都以外别建一个都城,政治地位仅次于国都。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战时或者和平时,都有设立陪都的例子。其实,1939年5月5日重庆由普通市升格为特别师(直辖于行政院),也可看做把重庆定为陪都的一个步骤。
Ⅳ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什么要迁都重庆而不是迁到其他地方
重庆的地理位抄置要优于成都,交通很方便。成都是个盆地,周围山脉很多,西安的东面就是日军,而且离反政府武装很近,昆明以南英军和美军已经无力对抗东南亚的日军,虽然国军在以后重创了东南亚的日军,但当时也是只能凭怒江天险挡住日军
Ⅵ 抗战时期重庆有哪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地方
1重庆大隧道惨剧。一九四一年六月五日晚上,日机轮番轰炸战时陪都重庆,重庆校场口长约两公里、专供人民躲避空袭的大隧道用铁门上锁,躲进隧道的民众无法离开隧道,因而互相践踏或窒息,酿成三万多人死亡。自一九三八年十月四日首批日机空袭重庆至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空袭次数多达二百一十八次。
2重庆大轰炸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此段期间日本对重庆实施轰炸超过200次,出动9000多架次的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重庆死于轰炸者10,000以上,超过10,0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份繁华地区被破坏。
3 中国政府迁都重庆!自芦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全国民众,敌忾同仇,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略各省,均有极急剧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而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暴日倾其海、陆、空军之力,连环攻击,阵地虽化灰烬,军心仍如金石。临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而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迩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殊不知我国自决定抗战自卫之日,即已深知此为最后关头。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为国际正义与世界和平计,皆已无属服之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特此宣告,惟共勉之。
Ⅶ 重庆在抗战期间发生的事情
作为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的重庆,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却具有“双都”的身份,即“战时首都”和“永久陪都”。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此外,在国府于1940年9月6日定重庆为“陪都”至解放军于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庆的九年多期间,重庆也是中国的陪都。
抗战前,中国的首都是南京,重庆是行政院直辖市,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直逼南京,形势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国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并于三日后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重庆正式担负起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1940年9月6日,国府发布《国民政府令》,正式颁令“明定重庆为陪都”、“还都以后,重庆将永久成为中国之陪都”,既明确了重庆担负“战时首都”的法律地位,也宣示了即使还都南京后,重庆作为陪都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即“永久陪都”。
“陪都”实为“战时首都”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著名历史专家张凤琦,日前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重庆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的主体功能是“战时首都”,而不是“陪都”。
她解释说:“战时首都”的历史长达八年多;国府“移驻”重庆,实质上就是把首都的功能由南京迁移到重庆 。因此,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国民党与中共)合作的所在地。
对于为何选择重庆作为陪都,她说:“这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重庆四周环山,长江和嘉陵江环绕,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三峡,是一个天然屏障,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始终没有攻入重庆。只有靠空袭。后来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的大轰炸,造成几十万平民死伤。”
今天,如果你来到重庆市中心解放碑附近的较场口,就能看到一幅巨型雕塑,它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日本大轰炸期间,躲避在防空洞的百姓挣扎求生的惨烈景象。至今,老一辈的重庆人一提到重庆大轰炸就义愤填膺。许多受害者还在向日本政府要求赔偿。
谈到重庆在抗战期间的地位,张凤琦表示,除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最高统帅参谋长。史迪威同时担任中缅印战区总司令。
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人,都对宋氏三姐妹携手慰劳军队伤员的一张历史照片留有深刻印象。当时,重庆经历日军大轰炸,每天都有军人和平民死于轰炸,当时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捐弃前嫌,携手抗日。这体现了中国人在面临国家民族危难时刻,共同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铁血西迁”
撑起工业“脊梁”
用张凤琦的话说,就是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国共两党直接沟通,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致抗日。
重庆对抗日战争的另外一个贡献,是为前方战场提供了急需的枪支弹药。抗战开始后,上海、南京等沿海地区成百上千家工厂辗转迁移到重庆,实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规模空前、意义深远的“铁血西迁”,成为支撑中国抗战的工业“脊梁”,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新工业区。
今天重庆许多大企业前身,都是当年南迁的企业。如当年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今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第25厂(今嘉陵厂)、第1厂(今建设厂)、第24厂(今特殊钢厂)、第21厂(今长安厂)、第20厂(今长江厂)等。
成为战时文教中心
张凤琦表示,伴随着重庆作为当时中国政治中心的形成,重庆的文化与教育发展迅猛,空前繁荣,重庆也因此成为战时中国的文教中心。
当时中国几乎所有顶尖的艺术家都荟萃重庆,创作出一大批艺术精品,如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和阳翰笙的《天国春秋》等。
抗战前,重庆只有重庆大学,陪都期间,北京、上海和南京的著名学府迁移重庆,使当地高等教育出现空前的繁荣,光大学数量就达到31所。中国顶尖的教授、学者云集重庆。当时著名的中央大学、中央政法大学和复旦大学都迁移到重庆。
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将它的资料交给每个成员国保管备份。由于重庆是中国战时首都,1947年成立的“国立罗斯福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自然也就成了联合国指定的资料寄存馆,一直未间断过,使重庆图书馆为成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当时称“北京图书馆”)外,迄今为止中国保藏联合国资料最早的另一图书馆
Ⅷ 抗日战争时重庆为什么没有被攻下
重庆的地理位置。深处内陆,群山拱卫,地形险要日本的海空军优势无法发挥(这里要说一点,日本只有陆海两军,海军的地位比陆军高,技术水平也比陆军先进,你看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打那么惨,就是因为有海上的舰队和陆军协同作战,日本没有专门的空军建制,只有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而飞机的先进度和飞行员的素质也是海军优先),重庆周围群山环绕,不利于大兵团作战,也不利于坦克和重炮的展开,水路进军的话,沿长江逆流而上越往上游越是水路曲折,水情复杂,而且日本海军也没有适合江面作战的舰船,所以重庆相对比较安全。
日本的战争策略。日本侵华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消灭中国的政府,而是中国的资源和经济,当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华中华南江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东北华北,都被日本控制了,对重庆或者说对国民政府是否拿下来并不是特别急切。
日本的外交策略。日军在经历前期的一系列大胜之后,明显感到后方不稳,导致进攻乏力,特别是打湖南时,中国军队的顽强让日军损失惨重(具体可以去了解一下虎贲军守常德的战斗,有个电影演过我忘了叫什么名了,吕良伟安以轩主演的),所以日本改变了外交战略,对国民政府采用军事进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的策略,日军曾一度打到离重庆只有400公里的宜昌,两军阵地最近时不到100米,但就是不打,用军事压力逼迫老蒋投降,双方也确实在香港谈了一阵,不过后来不了了之,日本的军事重心在41年以后转向了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
以上几点就是日本没有打下重庆的原因
Ⅸ 抗战时期的重庆
重庆是战时国都。
抗日战争以胜利而结束,早已经成为历史。表述这段历史,有的儿女把重庆称为战时陪都,把抗日战争时期称为陪都时期。这种说法,不仅与所称呼的主体不符,还会引起一系列的逻辑混乱,不利于正确理解历史,不利于正确对待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想中国发动全面侵略。中国人们奋起抵抗,抗日战争爆发。是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发表宣言移驻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国度(原国度南京于12月13日沦陷敌手),各国驻华大使、公馆纷纷迁来重庆,以后抗日战争时期国际上习惯称中国政府为重庆政府。当时重庆成为国民党发号施令的中心,成为那段时期中国的象征。
到了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重庆为中国的陪都。陪都,是国都以外别建一个都城,政治地位仅次于国都。在中国的历史上无论是战时或者和平时,都有设立陪都的例子。其实,1939年5月5日重庆由普通市升格为特别师(直辖于行政院),也可看做把重庆定为陪都的一个步骤。
重庆已经是战时国都了,为什么还要定为陪都?那是给重庆一个永远的地位。战时国都都是暂时的,一旦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就要把国都迁回南京,重庆又成为一个普通的城市了。既然定为陪都,国都迁走,仍然是全国第二大政治大城市,国都起着中枢的作用,就并不要求陪都起什么特定作用,也起不了什么特定作用,正如《国民政府令》中指出的“恢闳建置。。。。。妥筹久远之规模”就行了。
定重庆为陪都,不能不说与作为战时国都无关。因为国都迁来重庆,3年来重庆作出了贡献,定为陪都给予较高的地位。但定为陪都与作为战时国都都是两回事,混为一谈,势必引起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很不可取。
一、 国民政府移驻重庆,重庆成为战时国都,发布宣言,昭告世界,虽然是临时的,却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事实明显不过,偏要把当时的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真不知道从何说起!不承认重庆是抗战时期国都,是贬低重庆的地位。
二、 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一洗百年来的重重国耻,列入世界四强,扬眉吐气,中华民族战起来了。在战斗的过程中,作为战时国都的重庆人民不惜一切,支持抗战,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重庆仅仅是陪都能够起这样大的作用吗?
三、 重庆既是国都又是陪都,合在一起,陪都是无法起作用的。有谁能列举一、二件抗战中重庆作为陪都起了作用?
四、 把重庆仅仅视为战时陪都,国都又在那里?没有吗?哪个国家没有国都?还在南京吗?那是日本人卵翼下的伪政权。在重庆吗?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五、 把抗战时期称为陪都时期,同样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抗战八年在重庆发生的一切,都有关抗战,有关战时国都,而称重庆为陪都,硬要将此时期称为陪都时期,何等别扭!何况,把1937年7月7日到1940年9月5日也算进陪都时期,别人实在不信。
六、 抗战时期陪都之于重庆几乎只是一种名义,但在国民政府迁回南京之后,就开始真的实施“恢闳建置”“妥筹规模”了。一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集中了一批专家写成,颇有气魄,以后都有参考价值。实施得不多,“抗战胜利纪功碑”修成了,人民政府成立后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基本上是原件。
总之,“抗战陪都”、“陪都时期”,实在难以理解,始终不知何所据而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