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和其地理环境的关系
Ⅰ 少数民族房子与当地的什么有关系
中国西南省份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白族、哈尼族、傣 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等10多个民族为云南省独有。各 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居建筑是其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它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观念、社会观念及地域特性等。
云南西北部的纳西族、白族的民房,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丰韵。这里的房 子多为土木或砖(石)木结构,白墙青瓦,就像当地的山水一样清丽。而泸沽湖 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则以整根圆木堆垛成壁,用树块劈成板做瓦。云南西部与西南一带的傣族、景颇族、佤族、德昂族、基诺族、拉祜族的民居则是用竹、木、草等材料构筑的木房子,古朴中透着几分典雅,给人特别清丽的感觉。
云南民族博物馆民居研究专家杨松海先生认为,这些各有特色的民居是云南 各民族适应自然环境、展示文化风俗的智慧结晶,它们由远古两种建筑形式-- 巢居和穴居发展而来。所谓巢居,即像鸟儿筑巢住在高处一样;所谓穴居,即像 动物打洞住在洞穴里一样。杨先生解释说:
“早期的一些人类对禽兽或猛兽有一种恐惧感。在非常恐惧的自然环境下, (而且)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他只能住在高的地方,(用)树上的树 枝、树干搭成一个棚,所以就产生巢居。但有些地方不可能有大树给你去巢居, 他必须要挖洞,或者是就地取材的山洞,躲在山洞里居住,(形成穴居)。”
杨先生认为,巢居可以不受猛兽的袭击,这种形式不断发展,就发展成现在 云南南部的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竹楼建筑。这种竹楼多为两层,楼上住人,楼 下养牲畜,通风透气,非常适应热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 竹楼的造型也各有不同。傣式灵秀飘逸,佤式圆浑朴拙,基诺、拉祜的“大 房子”则与汉族几世同堂的住宅结构相似,哈尼族的蘑菇房因为形似蘑菇而得名 。蘑菇房用土坯垒墙,茅草盖顶,以圆为美,造型就像刚冒出土的蘑菇。
另外, 云南藏族的碉楼,布依族的石头房,也各有特色,千姿百态。
杨先生介绍说,云南西部的白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的石头房、土 掌房等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穴居除了隐蔽性能好之外,还比较坚固。有意思的 是,云南广南县的一个大山里至今还有穴居的部落。这个部落是200年前从中 国南方省份江西迁过来的,在大山的洞穴里居住了九代,最近才迁出来。他们居 住的洞穴目前已被开辟为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杨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建筑首先受到这一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 然条件的影响。他说:
“任何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适应环境,建筑他自己居住的形式。气候处于亚热带、热带或寒带,这种气候带导致降雨量的不同,也导致风的不同。有些地方风大,有些地方风弱,这也是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主要决定因 素。” 如云南的景颇族主要居住在山区,海拔一般在1500-2000米左右。 山区地形起伏,很少有大块的平地,他们的房屋也就多随地形灵活布置。景颇族 的房子多用山上的竹子、树木、茅草等材料构造,布局比较稀疏。
这种布局对于竹木结构、茅草屋顶的民居来说有着较好的防火作用。而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地 每年四季都有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必须用石头砌成坚固的墙,建成石头房居住,抵御大风的吹刮。
在自然环境之外,宗教对民族地区的建筑格局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像白族的房子讲究“三房一照壁”,即一家住宅院落由三面房屋和与正房面对的一面照 壁(独立的墙壁)组成。正房由一家之主居住,两侧的房子是孩子们住的。正房 比两侧的房屋要高,体现长幼有序的礼制。每家都有即可挡风又可反光的照壁,照壁上都有绘画。这些绘画多是一些宗教故事图案,人们希望通过这些宗教绘画为住宅驱邪避难。杨先生认为,云南少数民族的建筑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本民 族的宗教信仰。
“云南世居的20多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原始宗教。特别是19世纪 以后,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也进来了,这些宗教也已经像佛教、道教、儒家思 想一样深入民族地区,对建筑的影响非常大。民族民居实际上就是一件件宗教艺 术品。”
另外,少数民族对祖先、自然的崇拜还表现在图腾柱、装饰艺术及村寨的神 树、神坛中。龙、蛇、虎、狮等动物的雕塑或浮雕作为装饰艺术在少数民族建筑 中被广泛采用。像白族屋脊上的虎头,彝族民居中的浮雕鹰翅、鹰爪,佤族民居 中的木鸟装饰等,既是装饰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物,体现着他们的信仰。
『漫步于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画廊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部民族文化发 展与交融的历史。民居发展到今天,已远不仅仅是人类的栖居之所,而是承载了 更多的含义。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 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可以说,民居本身的含义就是“ 空间文化”,就是“文化的容器”。』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现代文明使我们的社会趋于一 体化。也许,从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中,我们可以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新的建 筑形式,它将使我们的居所变得更加丰富多姿。 神奇的八卦围
提起八卦,人们都会想起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摆下八卦阵困住吴国大都督陆逊的故事,还有后期蜀国大将姜维用八卦阵大败魏国名将邓艾的故事,阴阳八卦的奥秘和极尽变化的奇巧令人惊叹不已。诸葛亮的八卦阵不但排阵破敌还摆回了家乡,在河南南阳诸葛亮祖居地就按阴阳八卦的排列建造了一座八卦村,迷宫般的村庄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探究八卦变化的奥秘。无独有偶,在龙南众多的围屋中,也有一座八卦围--里仁栗园围,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周易学的专家们的关注。
里仁栗园围建于明代弘治年间,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整座围屋占地近5万平方米,是众多客家围屋面积最大的一座。与其他围屋不同的是栗园围的正厅和房屋建在东半边,西半边是水井、池塘、晒场和少量的房屋,整座围屋分东南西北方位开有四座围门。围屋正厅纪缙祖祠宽15米,径深39.5米,开有三座大门,正中大门两边立有雕刻精美的一对祥云石鼓。围内房屋以正厅为中心向后及左右两边伸展,取势定向,接龙脉、定穴位、合阴阳,按照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相生相克的规律演绎成八八六十四条巷道,若是相生的巷道为生门,可通往正厅至外坪,若是相克的巷道为死门,四面碰壁路不通。如不懂周易奥秘,不谙八卦奇巧,进入围内则很容易迷路。
栗园围正厅按客家民居特色三进三开结构而建,所不同的是中厅立有八柱朝天,整个正厅石柱上镌刻有十对楹联,据说只有皇室后裔才能按此规格建造,中厅石柱有联文“堂上丹书迎北阙,阶前紫气缉东山”便含蕴此意。走进八卦围,会让人感受到周易文化无穷变化的奥秘,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Ⅱ 客家围屋有什么历史与文化
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版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权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围屋是客家民居的一个典型,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集中体现了客家的历史与文化。
Ⅲ 水乡民居、窑洞、客家围屋、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围屋.窟洞.蒙古包
Ⅳ 地理环境和中国区域文化的关系 以客家为例
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语言、建筑、风俗、文化性格与心理等多方面的独特性与其他汉族民系相区别,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从时间而言,当以赵宋为起点。客家居地,大体言之,以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后及于所再迁之各地。
由于南迁较晚,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已被其他民系占据,客家人只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带寻求发展,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闭塞贫瘠的山地。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区繁衍生长,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俗话说:“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山区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闽、粤、赣边区大三角地带不只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岭山脉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这些山脉的最高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因此,闽、粤、赣边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客家人的聚居地与畲、瑶相邻。畲、瑶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边的丘陵地区,通常也叫山区。这样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话来说,叫“老、少、边、穷、山”。相对而言,这样的自然环境有这样一些非常不利的条件:一是物产不丰富;二是交通不便,讯息闭塞;三是耕地有限;四是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就是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
Ⅳ 客家围屋的资料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对的,外来的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客家人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原籍优良的居住传统,又融合了当地新的生活气息,这使得他们有了由守反攻的资本。
围屋 客家人的堡垒
赣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个县市区,面积大约有3.9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90万。赣南客家民居年代久远,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现存的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围屋是赣南客家名居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
围屋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
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样的角楼。赣南的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这种构建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来的“燕侣比翼”
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战火。家道殷实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位于黄塘高围的亲戚家,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围屋的构想。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在之后的27年间,燕翼围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竣工后的围屋呈方形,四层高15米,长42米,宽32米。建筑总面积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间。围屋的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有58个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两口暗井(平时以土埋之),一为水井,另一为粮库井。因为高大易守,可闭关自守一年不出围,而有“高守围”之称。公元1849,当时的府台大人周玉衡应邀来围屋做客,看到围屋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字“燕翼围”取“举案齐眉,燕侣比翼”之意。围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称呼。
比出来的关西围
关西围是赣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它的开基祖是徐名均,俗称徐老四。因为姐姐嫁入燕翼围而有机会常常去那里做客。看到雄伟的燕翼围,争强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屋。
他天资聪慧,在姐夫的资助下,木材生意日渐兴隆。而后来偶然得到的一块免税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归附在他的“西昌”门下,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围屋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九米,厚两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整体结构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间。
照壁的后面是围主徐老四修的戏院。传说每次开戏,他的大夫人诰赠五品宜人的赖氏便沉醉其中,此时徐老四边从西门溜出,与他的另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资料显示,客家人构筑的围屋,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围屋里的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在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的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客家人由于是迁徙才寻觅到安家的处所,所以勤奋、勇敢、智慧、与环境做斗争,是他们的品质。经过无数岁月的积淀,他们终于开创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发挥着惊人的创造力。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TIPS:
客家先民的6个“移民”时期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1.秦始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2.东晋时期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3.唐末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4.宋南渡时期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5.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6.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Ⅵ 梅州客家围龙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网络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围龙屋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200-300年乃至500-600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土楼本来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
Ⅶ 客家围屋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夯筑起·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高15米以上的土楼。
Ⅷ 围屋建造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居民对客居的外来户的称呼。“客”与“主”的身份原本是相对的,外来的人住得久了,慢慢变成老客,最后终于反客为主。客家人在举家迁徙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原籍优良的居住传统,又融合了当地新的生活气息,这使得他们有了由守反攻的资本。
围屋 客家人的堡垒
赣南是指今天江西南部的18个县市区,面积大约有3.9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90万。赣南客家民居年代久远,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的晚期。现存的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
围屋是赣南客家名居的一个典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每间房子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大门门额上多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等。
围屋以龙南县的最具代有性,也最为集中,往往一个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围屋。在形式上,除大量方形围屋,还有半圆形的围拢式围屋,近圆形围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规则的村围。结构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体量上既有赣南最大的方形围屋——关西围屋,也有最小的围屋——里仁白围(俗称“猫柜围”形容其小如养猫之笼)。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在0.8至1.5米间。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
围屋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它与闽粤围楼最大的区别是:赣南围屋的防御功能更为完善,围屋四角所建的炮楼,其功用显然是为了警戒和打击已进入墙根或瓦面上的敌人。
围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防卫万无一失的特点,故一般在板门之后,还设有一道闸门,有的围屋则在闸门之后,还设有一道便门,板门之前再设有一道“门插”(栅栏门),为防火攻,门顶上还设计有漏水孔。围屋的外墙高大厚实,没有窗户,只有对外射击的枪眼。围屋四周有象碉堡一样的角楼。赣南的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幢大房子,这种构建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的民居。
逼出来的“燕侣比翼”
在众多的围屋中,龙南“燕翼围”是赣南客家围屋中最高的一座。明末清初,粤赣边境的杨村时有战火。家道殷实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辈之嘱外出避难。他们的第一选择是位于黄塘高围的亲戚家,岂料对方无义,竟然杀害了前去探问的人。兄弟们只好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乡,看到满目疮痍的家乡,遂萌生了建造高守围屋的构想。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这个浩大的工程正式开始,在之后的27年间,燕翼围不断壮大,最终修建完成。竣工后的围屋呈方形,四层高15米,长42米,宽32米。建筑总面积1344平方米,共有136房间。围屋的功能区分配非常清晰,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室,四层则是用于战略防御的战楼,共有58个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两口暗井(平时以土埋之),一为水井,另一为粮库井。因为高大易守,可闭关自守一年不出围,而有“高守围”之称。公元1849,当时的府台大人周玉衡应邀来围屋做客,看到围屋主人相敬如宾、便题字“燕翼围”取“举案齐眉,燕侣比翼”之意。围屋自此便有了今天的称呼。
比出来的关西围
关西围是赣南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围屋。它的开基祖是徐名均,俗称徐老四。因为姐姐嫁入燕翼围而有机会常常去那里做客。看到雄伟的燕翼围,争强好胜的他便暗暗决心有朝一日要盖一座超越它的围屋。
他天资聪慧,在姐夫的资助下,木材生意日渐兴隆。而后来偶然得到的一块免税牌使他如虎添翼。很多商人归附在他的“西昌”门下,他也因此财源滚滚,为西关围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座围屋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九米,厚两米,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整体结构如同巨大的“回”字,共有主房124间。
照壁的后面是围主徐老四修的戏院。传说每次开戏,他的大夫人诰赠五品宜人的赖氏便沉醉其中,此时徐老四边从西门溜出,与他的另两位张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赏月。
客家文化:“移民”的精英聚落
有资料显示,客家人构筑的围屋,源于东汉的坞堡。这种建筑形式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客家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的习惯,就源于那个时代。围屋几乎就是客家的象征,客家人可以不住围屋,但住在围屋里的,一定是客家人。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住在围屋里的客家人,过着一种聚族而居的生活。这是一种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汉族的传统生活。在一个大围屋里,常常住着几百甚至上千的人,他们同姓、同宗,有的还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缘后代。当围屋容纳不下时,长子的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儿子则分出去再盖新屋。
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客家人由于是迁徙才寻觅到安家的处所,所以勤奋、勇敢、智慧、与环境做斗争,是他们的品质。经过无数岁月的积淀,他们终于开创出了大好的局面: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无论国内还是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客家人有“东方犹太人”之称,他们在各自的阵营里发挥着惊人的创造力。
历史清楚地表明,客家人的迁徙,大多是由人口稠密、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向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偏远荒蛮地区而转移的。一方面,他们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并以共同的生活样式、习俗、信仰和观念将自己紧密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又善于从当地少数民族中汲取养分,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TIPS:
客家先民的6个“移民”时期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1.秦始皇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2.东晋时期 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
3.唐末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
4.宋南渡时期 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
5.明末清初时期 当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
6.太平天国时期 太平天国时期,为避战乱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Ⅸ 永定客家土楼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一、天井与采光
永定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开门见山,丘陵广布,故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而土楼大都是封闭的,且不设阳合。一楼、二楼一般都不开窗,这就有利于防盗贼入侵。因为土楼内外不设阳台,所以采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由于土楼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阳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
二、、屋顶与防水
永定客家土楼的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永定,降水丰沛且空间分布不均。当雨季来临时,其“人”字形屋顶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屋顶的外坡要比内坡长,这有利于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的坍塌。
加之其墙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较高,这就可以防止发大水时墙角被冲垮的引患。土楼是土做的,最怕的就是水,客家先民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一关键的问题。
三、竹条与抗震
有传闻说,永定客家土楼是用“红糖糯米”建造出来的,其实不然,在几百年前,用红糖糯米建造出如此庞大的土楼显然是不现实的。永定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附近,地壳较不稳定。这就需要永定客家土楼牢固且抗震,否则将很容易倒塌。
客家先民从以往的地震中吸取教训,在夯墙时,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由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所以地震发生时,墙内的竹条会被拉直,使得墙体不易倒塌,过后,竹条会受到圆楼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从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
(9)客家围屋和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扩展阅读
客家土楼特点:
1、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
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因为干燥少雨的冬季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2、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3、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内噪音的控制,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Ⅹ 客家土楼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云南南部属属热带雨林气候专,降雨量大,“人”属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参考资料: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