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汉代楚国的地理位置

汉代楚国的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27 07:42:48

① 汉朝和楚国哪个在前面

历史上的楚国有两次同样的名称。第一次出现的楚国,又称作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当然是在汉代以前。但在五代十国之时,也有一个楚国,是唐朝末年十国之一,是在汉代以后。

② 楚国是在现在什么地方

楚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

楚国(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 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

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2)汉代楚国的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争霸中原

楚文王定都于郢,此后为扩充领域,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经常发生战事。楚成王时,楚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成王四十年(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大败, 但是此战并未损耗楚国实力,楚中军全身而退, 此战后过了几年,楚穆王又开始北上扩张势力。

子熊旅立,是为楚庄王。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三年后改革朝政,攻灭庸国,开始争霸战争。楚庄王八年(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围郑国,迫郑降,晋国派兵救郑,两军于邲会战,晋大败,晋国中军、下军几乎全军覆没, 此后,陈、蔡、许、郑俱从楚。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不能救,宋遂与楚言和,尊楚。

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之外,尽尊楚庄王为霸主,确立了楚庄王在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史载,透过战事,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国。邲之战后,楚庄王称霸中原,但是晋国国势犹不可忽视。

此后,晋国内乱,国力衰退,也无力再与楚国争霸中原,转而支持吴国对抗楚国。中原诸小国,苦于连年战争,期盼和平,于是宋国的向戎多方奔走,约合晋楚两国,并会同各诸侯国召开了盛大的弭兵之会,"弭兵"是停止战争的意思。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之会在宋国举行。晋、楚、齐、秦、宋、鲁、郑、卫、陈、许、曹、邾、滕、蔡等14国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晋国和楚国共为盟主,各国共订盟约,不再打仗;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弭兵之会的结果是晋楚两国平分中原霸权。

③ 楚国当年主要分布在现在的什么位置哪个省份

楚国最早兴起于汉江流域一带,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楚国七国都:

1、丹阳(今河南淅川):楚国最早是在周成王时期,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从此立为国家。

2、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楚文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此建都400余年。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首都。

3、鄀都(今湖北省宜城):公元前506年,因为和吴国的战争,楚昭王自郢迁于此。

4、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惠王曾居于此,何时迁回郢不知。。

5、陈都(河南淮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

6、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

7、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

(3)汉代楚国的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

④ 楚国的地理位置在现在的哪个城市是荆门还是监利

考古专家介绍,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的地域,楚国都城在今天湖北的专荆州,但楚国疆域属的最南端在哪里,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近几年来,湘乡、湘潭、衡阳、长沙、益阳等地陆续发现战国时期楚国墓葬。由此可以证明,我国古代楚国最南端应到了湘潭和衡阳境内。
其实,作为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绝对不是湖北湖南的专利,因为综合楚国悠久的历史来看,楚国在全盛期,其地域覆盖过很多的省份,河南、陕西、重庆局部,湖北、湖南、安徽全部,浙江、江苏大部,当时都在楚国的统治之下。

⑤ 楚国发源地

楚国的发源地丹阳

丹阳:楚始都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古今的大部分楚辞学者、历史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那么,丹阳在什么地方呢?古今学者对此分歧很大,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说。
1、当涂说。此说源于汉代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中解释“丹阳属丹阳郡”时说:“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在该著后的总论又说:“吴地斗分壄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这里的丹阳就是指长江下游的今安徽当涂县东,与今江宁县接界处的小丹阳。谭介甫《楚的开国史》认为:“楚到山东后,由于周族的发展,楚又被迫迁徙到今江苏丹阳,丹阳这个名称也是楚迁移时带来的。”这里的“江苏丹阳”也是指安徽当涂之丹阳。早在北魏时期,此说即已被郦道元《水经注》所驳斥。《水经注》卷三十四说:“《地理志》以为吴子之丹阳。……寻吴、楚悠隔,蓝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此后,宋王茂《野客丛书》、明方以智《通雅》、清顾炎武《日知录》、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清宋翔凤《过庭录》等等,纷纷驳斥当涂说。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情况看,此说没有证据,而且作为楚始都亦不可能远在吴境,因此,当涂之说几乎无人再提了。
2、秭归说。《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东晋郭璞注此说:“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引东晋袁山松《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又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郦道元不仅较详细描述了秭归丹阳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说“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
郭璞、袁山松、郦道元均主张楚都丹阳在湖北秭归县境内。历代许多方家均从此说。如:南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说:“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此说唐代最盛,唐魏王泰《括地志》说:“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并说:“归州秭归县丹阳城,熊绎之始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丹阳)在秭归东七里,楚之旧都也。周成王封熊绎于荆丹阳之地,即此也”;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南蛮列传》说:“周成王封楚熊绎,始居丹阳。今归州秭归县东南故城是也。”到了宋代,“秭归说”仍久盛不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丹阳城在秭归东三里,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周十二里”;宋祝穆《方舆胜览》说:“丹阳城即楚王城,今长宁千户所是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秭归为长宁县。另外,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罗泌《路史•国名纪》等也沿袭此说。
但“秭归说”中又有长江南北两说之分。郦道元《水经•江水注》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此处意指丹阳在秭归长江北岸;而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所指“楚王城”位于秭归长江南岸,今人杨宽《西周时代的楚国》赞同此说。赞同长江北岸之说的当代学者亦不乏其人。刘彬徽则主张江北说,他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试掘秭归长江北岸鲢鱼山遗址情况,在《试论楚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中说:“此地西距秭归7.5里,位于长江北岸,与《水经注》所记的丹阳城位置大体相符(距县城七里)。”刘彬徽认为长江北岸的鲢鱼山遗址是楚始都丹阳。文必贵《秭归鲢鱼山与楚都丹阳》一文亦认同此说。
3、枝江说。此说最早始于汉代。唐张守节在《史记•楚世家•正义》中引东汉颖容《春秋三传例》之说:“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汉末三国时人宋衷注《世本•名篇》亦说:“丹阳在南郡枝江县。”南朝刘宋裴珚《史记•楚世家•集解》引东晋徐广之说:“(楚丹阳)在南郡枝江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说:“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当代学者中,赞同此说者较多。如:黄盛璋与钮仲勋《楚的起源和疆域发展》(5)一文说:“从荆山与郢的位置来考察,枝江说法较为合乎事实。……楚都丹阳应即在此,它介于荆山与郢(纪南城)之间,楚沿沮、漳水上游往下游发展,经过这里,最后才到江陵的郢,而江陵亦为沮水会江之处。”俞伟超通过实地考察后,在《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考》(6)一文中说:“感到还是枝江之说可能性最大。……楚文王时,就把都城迁到了郢(今江陵纪南城)。楚人把都城东徙江陵,显然是为了控制江汉平原,便于北进到河南南部。”高应勤与程耀庭的《谈丹阳》和高应勤的《再谈丹阳》,亦力主丹阳为枝江之说。
4、丹淅说。此说又称“丹淅之会说”、“淅川说”,以楚丹阳在汉江最长支流、流经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带的丹江北岸与淅水交会处。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处,故称“丹淅之会”。其具体位置在今河南淅川,故又称“淅川说”。今存最早的说法始于唐代。唐初的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释《史记•韩世家》“(韩宣惠王)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时,释“丹阳”说:“故楚都,在今均州。”丹淅之会在唐代初年属于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阳而言。清代宋翔凤在批驳“秭归说”、“当涂说”的基础上,断定楚丹阳在丹淅之会。他在《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说:“战国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之处,故亦名丹淅。”今人吕思勉《先秦史》说:“宋翔凤谓丹、淅二水入汉处,与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以楚、邓并举者相合,其说是也。”童书业在《吕氏春秋研究》一书中说:“《史记》谓熊绎后丹阳,据宋翔凤考证,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间。”顾铁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来告”引证》一文中也认为:“关于丹阳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争论了一千好几百年,至今还没有得出结论。在这许多不同的主张中,……丹淅说虽然提出比较晚,可是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在几种说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处。”此外,冯永轩《说楚都》、张西显《浅说楚都丹阳在淅川》、石泉与徐德宽合著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罗尔纲《楚建国考》等,均力主此说。
孙重恩、黄运甫《楚始都丹阳考辨》、裴明相《楚都丹阳地望试探》、《再论楚都丹阳》等,均认为楚丹阳在今淅川下龙寺城。
5、迁徙说。首创楚都丹阳迁徙说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释“归州秭归县”时说:“楚熊绎初都丹阳,今县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同时释“荆州枝江”时又说:“江陵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按照杜佑的说法,楚旧都丹阳在秭归,后迁都枝江时仍沿袭旧称丹阳,楚文王再迁江陵,称楚都为郢的同时亦曰丹阳。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盖诸侯迁都,常仍旧名,故有两丹阳。”此处的“两丹阳”,就是分别指秭归、枝江。清宋翔凤《过庭录》主张楚之丹阳先在淅川,后迁南漳。
在当代学者中,主张迁徙说的不乏其人。如:张正明《楚文化史》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迁至南漳。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丹阳郢都考》说:“楚丹阳当先于鬻熊时在淅川,后于熊绎时迁至今南漳县东北。”
石泉与徐德宽合写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根据陕南商洛地区古代记载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遗存的古文化遗址,推论西周时代的丹阳先在陕西商县,尔后迁至河南淅川。
刘彬徽《试论楚都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认为,楚国初封之丹阳在秭归,熊渠时迁至枝江,仍称丹阳。
顾铁符《楚三邑考》一文认为,楚都丹阳的地点应先在丹淅,后迁荆山。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文认为,楚都丹阳先在淅川后迁秭归、枝江。
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边陲,丹江口水库贯穿该县大部分县境。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的记载,所谓的丹淅就是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体方位是指淅川境内旁及西峡、商南的汉江支流丹江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达三晋,顺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汉。故而,这里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
我们知道,楚国是在江汉地区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但它的主源却不在江汉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淅川县仓房公社(现为仓房镇),丹江岸边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8000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他的整个家族也都葬在这座龙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个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先进、铭文之丰富,为国内同类楚墓所罕见,其中很多器物后来都成为“全国之最”。下寺岭楚墓的发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1990年—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先后几次的考古大发现使丹淅流域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后来,考古工作者为了对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个全面了解,先后对该地区的楚墓葬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共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群28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等诸多墓区,总数已达2000多座,而实际上却远远超过此数,因为还有许多墓葬及遗址已葬身水底而无法统计。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有其他种种说法,现在我们根据《史记》、《汉书》等古文献记载,再结合考古学上的巨大发现,以及该地区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地区作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一种说法。

⑥ 汉朝代国的地理位置

春秋时代末期,抄在袭今河北省西北部、山西省东北部,活跃着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国家,这就是代国。

汉承秦制。代时而为郡,时而为诸侯国。在楚汉相争期间,项羽把赵国的主要地域封给张耳,迁赵王歇于代,都今蔚县代王城。

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刘仲为代王。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大将周勃率军击败陈豨,在灵丘将陈豨斩杀,遂即平定代郡九个县。

《汉书・高帝纪第一下》记:"上还洛阳。诏曰':代地居常山之北,与夷狄边,赵乃从山南有之,远,数有胡寇,难以为国。颇取山南太原之地益属代,代之云中以西为云中郡,则代受边寇益少矣。王、相国、通侯、吏两千石择可立为代王者。'燕王绾、相国何等三十三人皆曰:'子恒贤知温良,请立以为代王,都晋阳。'"当时的代国所辖地域,比郡地增加不少,包括了今太原及山西东北部、今河北西北部。刘恒为代王17年,直到公元前179年继任皇位。他就是为中国帝制时代开创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从这里走出去一位青史留名的帝王,代地有一份荣耀。

⑦ 历史楚汉争霸的楚国汉国分别是现在的哪两个地方

1、楚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2、汉地基本是在偏远的巴蜀地区,基本上是现在的四川,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方。

秦朝灭亡后,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王,封刘邦为汉王。

楚汉之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7)汉代楚国的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战争影响

1、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是由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演变而来的,但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战争虽然胜利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但曾经是农民战争领袖的刘邦和项羽,却不得不走封建统治的老路,遂转变为封建统治权的角逐者。

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建立了汉朝。

2、长期统一

项羽分封刘邦于汉水之畔的汉中,号曰汉王。汉王刘邦统一天下后,便以“汉”为国号,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并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又经汉武帝一朝,达到了西汉的巅峰时期。

楚汉战争造就了统一的西汉王朝,后历王莽短暂篡国后又进入东汉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余年的长期统一局面,促进了汉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

⑧ 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在哪

战国时楚国的首都在郢都。

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此建都400余年。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首都。

曾经有二十个王以此作为都城,历时四百多年。由于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的中枢,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278年,郢都遭到秦国军队入侵,因而变成废墟。

(8)汉代楚国的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 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

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杀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杀,刘邦建立汉朝。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设置郡县政权组织形式,楚县是最早的县级行政区域。楚国设尹治县,县尹由楚王派遣,并非世袭,这意味着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萌芽。战国时期楚国的郡没有行政职能,没有形成郡统辖县的地方政权组织。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