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居住地及地理环境
A. 地理环境和中国区域文化的关系 以客家为例
客家人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一支重要且又特殊的民系,它以自己的语言、建筑、风俗、文化性格与心理等多方面的独特性与其他汉族民系相区别,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从时间而言,当以赵宋为起点。客家居地,大体言之,以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后及于所再迁之各地。
由于南迁较晚,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已被其他民系占据,客家人只能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大片山地、丘陵地带寻求发展,和畲、瑶等少数民族杂居在内陆闭塞贫瘠的山地。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区繁衍生长,这里地理范围狭小、资源贫乏、人口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很大。俗话说:“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山区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闽、粤、赣边区大三角地带不只有跨越赣南、闽西的武夷山脉,有横贯赣南的五岭和罗霄山脉,还有闽西境内的玳瑁山脉、彩眉山脉、博平岭山脉、松毛岭山脉及五岭余脉,粤东境内的有项山山脉、阴那山脉、凤凰山脉、释迦山脉等。这些山脉的最高峰一般在海拔1000―1500米。高峻延绵的山脉和低矮起伏的丘陵地带交结,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盆地。因此,闽、粤、赣边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客家人的聚居地与畲、瑶相邻。畲、瑶住在大山上,客家住在大山边的丘陵地区,通常也叫山区。这样的地理位置,用今天的话来说,叫“老、少、边、穷、山”。相对而言,这样的自然环境有这样一些非常不利的条件:一是物产不丰富;二是交通不便,讯息闭塞;三是耕地有限;四是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就是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客家人的文化性格。
B. 地理环境与居民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的影响(急需)
这个一定可以!
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凭借这种文化组成社会聚合体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或利用其环境以创造所有成员的生存条件,维系该民族的延续。从民族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看,任何族群,均与其环境“相生相克”,构成一个整体,使其运动中的文化总是处于相互的制衡之中。民族环境是文化滋长的源泉,也是文化走向的河床。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客家文化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也受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族群意义上看,客家文化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客家文化属于典型的移民文化、区域文化和山地文化,是独特的和地理环境、历史上的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的结果。
尽管“耕读”是中国农业社会最普遍的生计模式,但客家无疑是“耕读”的典型族群,“耕读”几乎成了客家生活世界的全部内容。因此,国内一些学者把“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看成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文化特质,以致将其列入有关客家精神(或称客家民性、客家文化特质等)中。客家人多生活在封闭的山区丘陵地带,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耕读”在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客家人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加上客家把自己看成是中原先民的后裔,因而客家更是以“耕读传家”自居。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求生存,体验到刻苦耐劳、容物覃人、耕田读书和天足健步的重要性。“刻苦耐劳所以树立事功,容物覃人所以敬业乐群,而耕田读书所以稳定生计与处世立身,关系尤大。有生计,能立身,自然就可久可大,客家人的社会普通可说都是耕读人家”。“客人的生产事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务农,所谓''耕读传家''是他们一贯的传统政策。因而,土地和书香是客家人亘古不变的两大梦想。
以四川客家为例,四川客家入川后坚持耕读传家的生计模式而出现典型的科举家族和人才。《清代科举家族》所收录的四川外来移民的20个科举家族中,能明确其祖籍来源的移民家族中,四川客家占5家,占25%,在四川移民家族中比例较高,其族群突出了耕读文化特色。四川客家白手入川,勤俭劳动,通过耕田力作或农商起家等方式,平均约需要35年逐渐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客家人开始重视子孙的教育,约80年左右的时间即在第三代出现科举人才。这正好应了西方的谚语”三代造就一个贵族“。四川客家朱德和刘光第是客家耕读传家中苦读成才的典型。
对于客家人“崇文重教”文化特质的成因,学界有主张基因说,经济说和环境说等观点。从民族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看,客家的耕读文化与客家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对客家民性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在此,笔者就客家的耕读文化的成因作些粗浅的探讨,认为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与四川客家的耕读文化
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及其地域分化的基础。任何一个族群的文化,它的生成和流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也是如此。从自然环境看,从本质上,客家文化是山区文化,客家是山区族群;离开了山地环境,就不成为客家。在山地环境中“耕”为客家生存之本。
清代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从康熙十年(1671)正式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川金川之战时为止。由于地缘优势,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湖广人捷足先登,先占领良田平地,占尽天时、地利。故清初“插占”起家的垦田大户多为湖广人或土著。由于客家人入川比湖广人晚,土地几乎都被插占了,迟到的客家人只能落足于贫瘠的山坡荒地上或寄人篱下,只好租住四川“湖广人”的房子,种他们的田土,为人佣耕,从而出现“客家住湖广”的现象。在居住的地理格局上形成了坝上“湖广人”,山上“土广东人”的分布特色,从而有客家“住山不住坝”的说法,如在东山区的黄土、三河、石板滩等乡镇的客家人被湖广人称为“山上人”,而客家人则称他们为“坝上人”。
兹以东山地区为例,说明四川客家居住的地理环境。四川成都东山地区是四川客家最大的聚居区,包括龙泉驿区大部、成华区东部和新都、金堂、青白江等部分地区的五区一县25个乡镇在内,面积约460万平方千米,客家人约50万,占当地总人口的70%以上;该区农业人口为554503人,占当地总人口的79. 7%,表明该区域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区。境内低山、丘陵、平坝兼有,但以丘陵为主,龙泉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地势起伏不平(见表1-1)。东山地区土地贫瘠,以粘土为主,透水透气差,有“晴时一把刀,下雨一包糟”之说;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性降水,地势较高,源自都江堰的灌溉水源无法到达,导致除冬水田外的土壤长期缺水,“不过灌溉全用塘水,若天不雨,插秧便生问题,所以东山区每年栽秧的秧田,只能占其全区二分之一,鲜有能全数栽秧者,农业是靠天吃饭”。但东山仍对客家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这首先是因为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原居地相似,生活容易适应。“客人常说,这块丘陵的地质地形,多类似于岭南山地,所以他们一到东山后,便聚族而居,不再转徙了”。客家经多次在四川辗转迁徙后,终于在东山找到了自己适合的“乐土”。其次是这里有靠近成都这一区位优势,有得于发挥其多种经营才能,使许多客家人入川后辗转数次最终选择了东山。
四川客家这种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生计模式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即以“耕”为生存之本。而事实上,客家移民善于耕种,对四川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粮食作物中的红薯和经济作物中的苎麻、烟草、优良蔗种、木棉、辣椒、蓝靛等传入和推广到四川,无疑是与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的客家移民入川有关。客家人长期生活在人多地少的丘陵、山地,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农业开发的经验,因而客家移民入川后在开山造田、改良土壤、精耕细作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较领先,促进了四川农业的发展。清代四川农民中,客家人独到的山地农业开发技术得到社会的公认。正所谓“矧耒耜耘籽之工与勤,土著不及楚人,楚人又不及闽、广”,这肯定了四川的福建、广东等省的客家移民善耕的事实。因此,在农业生产方面,号称“耕读为本”的客家名不虚传。
山地农耕环境也决定了客家传统农业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农本思想成为我们理解客家耕读文化的关键。在传统的客家社会,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是财富的重要标志。客家人认为有土地和农业资产才是光大祖德、安身立命的根本。有经济头脑,擅长多种经营者,往往在发家之前从事商贸活动,发家后很快把资金转到土地投资上。不管其致富的方式是力农致富、农商致富或农工致富,在致富后,多把资金投入土地中,惟独客家人有独到的理解。康熙五十九年入川简阳的广东客家人钟宏予,靠勤俭起家, 60岁时已成当地的富族。在力田之余,钟氏一家还经营了盐店和屠行,生意颇好,但就在生意发展的黄金时期,钟氏“将盐店、屠行出顶,其器械大半相送,不日顶出,将钱收回”。其原因在于“第恐后人瞒心昧己,纵饶裕必不可长久,倒不如生意莫做。依祖规耕读传家,自有出头日期”,从此钟氏“家务亦极顺畅,资财日见丰饶”。钟宏予看来,经商固然能发家致富,但俗话说得好“无商不奸”。长期从事商业活动,“恐后人瞒心昧己”,有损家风,于是将商铺低价转让,继续买田置业,走耕读传家之路。“试看那不读书的人家,不但粗蛮,不知礼仪,子弟飘流浪荡,虽家累千金,不旋踵而销亡矣。亦不得因未成名之故,遂淡了送子心肠,那读书求敦实行,不单为功名也。”俗话说“书田无税子孙耕”。在钟宏予看来“门风要紧”,关键是要读书识礼。因为钟宏予回祖籍广东时,其族人曾告诫他,“钱可积,书宜读,门风要紧。此数语兄回川必常挂齿颊,以训子孙”。
C. 客家人的资料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后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于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后,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嘉应州、赣州、汀州。
[编辑本段]客家源流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2007年5月,刊登在美国权威学术杂志《human genetic》上的一篇文章:《Y chromosomes of prehistoric people along Yangtze River》,里面有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以下选取部分图,可见,客家人的中原基因占了很大比例
1.根源
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并不是指所有客家都出自河洛,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汉水流域以东、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其核心在河洛。
2.迁徙原因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A.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即推因。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B.与移入地有关的因素,即“拉因”。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源”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C.与介入障碍有关的因素,即“中介因素"。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入岭南道路有4: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 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D.与个人心理、生理有关的因素,即“已因”。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如把身体矮小者称为“末朝人”的实质。
3.迁移过程与路线。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也有人不分批次只说迁移,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客家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5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C.两宋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嘉应各地。主要原因是嘉应各地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嘉应一带,从而使嘉应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总之,这一时期的迁徙是在第二期基础上由赣南、闽西迁至粤东、粤北地区。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时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时迁往四川、广西、云南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第二、三期旧居,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从闽西、粤北、粤东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而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间
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南宋以前的迁徙是客家先民的迁徙,南宋以后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客家的迁徙不是象水波一样,一波接着一波,也不象射箭一样,一步到位,也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
4.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以罗香林《客家源流考》中所列纯客县为依据,按明代的行政区划为界限,客家人主要居住在江西的南安府、赣州府,福建的汀州府、漳州府,广东的潮州府、连平州、韶州府、南雄府。这八府州以前是地广人稀的山区(潮汕沿海地区除外),县治少。到宋之后,县治逐渐加多,明代增加的县数达12个。添设县治,无疑是要加强统治,但必须以居民聚落众多、生产开发已达到很高水平为基础。在这些县治设置之前,这里必然已经有很多人居住。即在南宋时期,聚居于闽粤赣边区的北方汉人经过数百年与原住居民的融合演化后,已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⑶共同的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a.小盆地农耕经济,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b.小盆地造成的风俗习惯。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闭性的地理条件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原有的方言、习俗在与原住居民融合后得以保持下来。
⑷共同性的社会行动。这是客家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表现,是群体意识浓厚的反映,也是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重要依据。赣闽粤客家居住区联成一片,彼此的经济往来频繁,被压迫者进行的反抗斗争相互呼应。相对应的封建王朝实施统治时也将这片地区当作一个特定政治单位来处理。经济来源方面如南宋时期赣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农田等。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时范汝为、陈三枪领导的农民起义往复进出于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赣诸州领导的抗元斗争等。
5.客家形成地域与过程
目前的主要看法有:鄱阳湖平原;赣南:石城;汀州:宁化县石壁村;梅州:梅县;赣闽粤边区。
(1)客家基地、大本营:赣闽粤边区;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锚地:赣州;
(4)客家驿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客家腹地:以梅州为中心的十几个县;
(7)世界客都:梅州。
6.客家之流
今天的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地区最广的民系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系之一。在中国国内有客家聚居的地区,共19个省区,265个县市,其中纯客或基本纯客县市41个,总人数约5500万。另香港约125万,澳门约10万,台湾约460万.国外遍布五大洲六大洋,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500万
D. 永定客家土楼与当地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一、天井与采光
永定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开门见山,丘陵广布,故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而土楼大都是封闭的,且不设阳合。一楼、二楼一般都不开窗,这就有利于防盗贼入侵。因为土楼内外不设阳台,所以采光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由于土楼坐北朝南,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阳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楼内光照充足。尤其是圆楼,因为其面积庞大,所以日照面积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阳就可以照到每一个死角,同时又达到防潮防湿的作用。
二、、屋顶与防水
永定客家土楼的屋顶大都采用“人字形”的双坡屋顶,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永定,降水丰沛且空间分布不均。当雨季来临时,其“人”字形屋顶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屋顶的外坡要比内坡长,这有利于防止雨水下渗到土墙而引起的坍塌。
加之其墙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较高,这就可以防止发大水时墙角被冲垮的引患。土楼是土做的,最怕的就是水,客家先民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一关键的问题。
三、竹条与抗震
有传闻说,永定客家土楼是用“红糖糯米”建造出来的,其实不然,在几百年前,用红糖糯米建造出如此庞大的土楼显然是不现实的。永定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附近,地壳较不稳定。这就需要永定客家土楼牢固且抗震,否则将很容易倒塌。
客家先民从以往的地震中吸取教训,在夯墙时,把竹条当作如今的钢筋放到墙内,由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整体性能良好,所以地震发生时,墙内的竹条会被拉直,使得墙体不易倒塌,过后,竹条会受到圆楼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从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
(4)客家人居住地及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客家土楼特点:
1、充分的经济性
客家土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黄土和杉土。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这两种材料取之不尽。特别是黄土,取自山坡,因而不存在破坏耕地问题。旧楼若须拆除重建则墙土可以重复使用,或用于农作物肥料,不会产生象现代砖石或混凝土房屋那大量的建筑垃极。
一般来说,由于屋架通风较畅,木构件受白蚁侵袭或潮湿糟朽的情形并不严重,旧料可以二次使用,土楼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完全人力操作,无须特殊设备。通常建楼时间安排在干燥少雨的冬季,因为干燥少雨的冬季正当农闲,族人可以大量参与工程,大大降低建筑费用。
2、良好的坚固性
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的坚固性最好。圆筒状结构能极均匀地传递各类荷载,同时外墙底部最厚,往上渐薄并略微内倾,形成极佳的预应力向心状态,在一般的地震作用或者地基不均匀导致下陷的情况下,土楼整体不会发生破坏性变形。
而由于土墙内部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即便因暂时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整体结构并无危险。
土楼最大的危险之一是水袭,但绝大多数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其高度设计在最大洪水线以上。土墙在石基以上夯筑,墙顶则设出挑达3米左右的大屋檐,以确保雨水甩出墙外。
3、奇妙的物理性
客家土楼的墙体厚达1.5米左右,从而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洌风侵袭,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十分奇妙的是,厚实土墙具有其他任何墙体无法相匹的含蓄作用。在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年降雨量多达1800毫米,并且往往骤晴骤雨,室外干湿度变化太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厚土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它能够自然释放水份;环境太湿时,吸收水份,这种调节作用显然十分益于居民健康。
建筑师们经常谈到室内噪音的控制,由于强烈的内向性,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寨容易产生噪音聚焦效应,在昔日荒山寂野的客家人生存环境中,建筑内部的迥响正是令人心慰的生命气息。
E. 客家民居的优点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藏族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因而对于居所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在室内墙壁上方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画蓝、绿、红三条色带,以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竭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显的标志。
民居室内外的陈设显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论是农牧民住宅,还是贵族上层府邸,都有供佛的设施。最简单的也设置供案,敬奉菩萨。
富有宗教意义的装饰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标识,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此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
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条带,在条带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色带,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画出色带,以标识该地区信仰的是萨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农牧区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错落,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窝棚,无家贫民只能寄居檐下,栖身道旁。西藏自治区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12.24平方米,农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旧西藏经济发展缓慢,建筑材料仅仅局限于块石加粘土,现在的民居已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建筑材料,盖起了许多高层建筑,使藏式建筑风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旧西藏绝大部分人家的室内设施极其简陋,现在电视、收录机、成套的藏式家俱已进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国人的改革开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钱,他们将自己的住房装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http://ke..com/view/34891.html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F. 中国客家人居住地
中国客家人居住地特指惠州、梅州、赣州、河源、龙岩、韶关6个地级城市。其中,梅回州是“世答界客家之都”,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
知识点延伸:
客家地区习惯称呼是纯客家县和非纯客家县,但至今尚无衡量标准,比如纯客家县,客家人口应占总人口的多少,非纯客家县,应有多少客家人口或占总人口比例多少方能认定为非纯客家县。所以只能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随着客家学研究的深入,这种排列将会有些出入,可能尚有些新发现的客家县还未列上,而不该列上的却列上,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G. 客家人居住的范围
粤东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围龙屋为最多,并最具“客”味。
1、 围楼 即前述土楼,多见于闽粤赣山区、饶平县北部山区。在梅县松源镇、大埔县毗邻福建的和村、埔北英歌山和蕉岭石寨等地亦可见这种民居。
2、 走马楼 此类形式的客家民居建筑多见于闽粤赣边境山区。目前在粤东北部、赣南、闽西一带仍大部分建这种房子,但以粤东为著。其外形有一字形、凹形或曲尺形。多为倚山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底层为厨房、农具杂物房、畜栏、厕所,上层为居住室和仓库。走马楼的主要特色是:在二楼外部用木料建成一条长长的走廊,其主要优点是适应山区潮湿、多雨的特点,既可防山洪、避潮,也可防盗、防野兽,干爽、卫生、通风。
3、 五凤楼 此类民居建筑形式亦多见于山区,是沿着山坡地势呈阶梯式的建筑结构。其主要特点是:房基呈阶梯形,顶瓦呈层叠式,一般为五叠,从远处看,一层层的顶瓦飞檐,有如五只凤凰展翅,故名。
4、 四点金 主要特点是在房屋的四角建有如近代炮楼式的高层建筑,楼四角均有了望孔和枪眼。
5、 殿堂式 是类似中原汉族府第风格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它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布局严谨,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其主要特点是屋内厅堂多,天井多。当地群众习惯称这种民居为十厅九井或九井十八厅。在布局上,沿中轴线分上中下三个大将中心分成许多生活单元。屋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这既有利于屋内排水,有可养鱼和灌溉;屋后建有一座半月形土丘,叫“花头茔“。茔上用于种植风水林,以保护房屋免受风沙袭击和调节小气候。这种殿堂式建筑用料讲究,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殿棠式民居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百户口人居住。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殿堂式民居建筑如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
6、 中西混合式 这是客家侨乡民居建筑形式的一种特殊风格,是将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的混合型民居建筑。尽管在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而内部仍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较突出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
7、 围龙屋 又简称围屋,是扩大了的殿堂式。其主要特点是后围建成马蹄,叫“围龙”,一般为一条围龙,甚至有多达二三条围龙的大型围龙屋。
围龙屋是客家地区一种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除客家地区之外看不见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他的建筑和设计艺术之独特,给客家地区带来了浓郁的乡土风情。人们说,围龙屋充满了客家人的客味。
关于围龙屋,民国们十六年(1927年)秋,排印的《兴宁东门罗氏族谱 ·礼俗 ·居室》载:屋之后一层,自花胎前起,左右放间,渐次斜转,围至龙厅,或一层或二层,因地形而定,称曰围龙房屋。“其主要部分如下:
龙厅:围龙房屋之中心一间,正对祖龛神龛者,为龙厅,其厅常为屋人所公有。
花胎:龙厅以下,祖堂以上,填其地为斜坡形,意谓地势至此,变化而有胎息。
上堂:其中设木龛一奉历代祖先神主,故通称祖堂,岁时具三牲,以祀祖,遇有吉凶事,以牲牢享其先人,均在于此。
中堂:较上下堂为宽广,两边立柱以架巨木,曰官厅架,有六柱者,有八柱者,其柱昔多用木,近多以石为之,屋中人有大喜庆事,行礼宴客,均在于此。
下堂:前为大门,为公共出入之地。
天阶:上堂中堂及下堂之间,均有之,谓之天阶者,其上不覆瓦,能受天阳,而四周均为檐阶也。
南北厅:两南北厅者,多在上天阶左右,四南北厅者,则上下天阶之左右,均有之,此亦为公有之地。
花厅:两花厅者,多在下堂房间相连之左右四花厅者,中堂下堂之左右,均有之,此为屋人应酬宾客之所,故屋中房间可分为私有,而花厅必归于众,厅中有通透房间及卷屏与否,因屋制而定。
门廊:户门内之廊。
骑马廊:横屋与正堂屋之间,或围龙屋与横屋之间,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过道廊。
后廊:后栋正屋与横屋最后二三间房位相对之处,上起横栋,其下为廊,俗称基督廊。
伸手廊:左右横屋各伸出二间或四间,其中安设斗门,俗呼其门廊曰伸手廊。
正堂间:上中下三堂相连房屋,俗呼为正屋,或呼为正堂间。
横屋间:有两层横屋者,曰内层横屋间,外层横屋间。
围龙间:有两层围龙者,曰内层围龙间,外层围龙间。
枕杠间:上堂后面一排横屋,呼为枕头杠,围龙屋鲜有为枕头杠者,惟棋盘屋,则多有之。
老人间:凡男妇年老病危,至弥留之际,其子孙即抬于是,以俟其终,此无特别建筑之房间,或以上堂正间为之,或以南北厅及其它一间为之。
浴室(与)厨房:初造时常以花厅附近,择其地,为特别之浴室,左右横屋之余内选出一二间为合适之厨房,及后丁口浩繁,各择便当房间为之,不能限于一处。
角楼:于左右横屋之角,坚竖高楼,或二座,或四座,此为防匪劫掠而设,故上下均开炮眼,以便施放击敌。
楼棚:角楼之棚,不许私人住眷,及安放家私,以便有事时,众人得以登楼御敌。
房棚:各房均以木板棚其上,以安置家私或稻谷,及其他杂物。
禾坪:大门户门以外,划地为长方形,砌以碎石,铺以灰沙,荡为平地,收获时,于此打稻晒谷,俗称禾坪。
池塘:禾坪以外,划地若干亩,掘为深地,以供洗濯,并畜鱼类,俗呼为门口塘。
围龙屋就其形状来看,隆起平面是画一个大圆圈:中间是一条十几米宽的大灰场,其两个半圆,一个是屋舍,一是池塘,屋舍后面是竹、树木包围,而池塘前面则是菜地。
围龙屋有大有小,小者有一围,屋前设有大门一、小门二,可住几十户人家;大者有数围,屋前设大门一、小门四或六、住百多户或数百户人家,梅县有一位民国官绅曾举直,其家大围龙屋,一团人(千多人)住进仍不能住满。梅县丙村温氏仁厚祠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宗祠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围龙屋,分别有祖公厅、堂屋、围屋、横屋、斗方及水塘组成。该屋庞大无比,计有四进三堂八横四围,是丙村温氏宗族的主要聚居地,1993年,该屋还住有族人300余人。
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如果是大围龙屋则下、中、上厅,中、上厅间又是一天井。而上厅是毫无例外地安置祖宗牌位,年节时全屋人(包括已迁新居的)都在此祭列祖列宗。上厅后面设有一神屋,安放各后辈先祖牌位,按世辈高低而排列。两旁小门后亦有对称的小厅。上厅后面有一大片露天的地方,也铺上砖石,叫“背胡岭“或”花胎“。收获时,“花厅”和屋前的禾坪都是晒谷的地方。
有些围龙屋把门前的禾坪周围也砌上高高的墙,在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围龙屋是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物,像城堡一样将主体住宅包围着的建筑。屋内布局“三堂四廊,九井十八厅”,进深三座高堂,以天井和屏风墙隔开;横向是四排住房和过厅,坐落有致;后面由一排排列成半圆形的房屋围成天井,叫“花头”,屋内房间数十百间,可以住上几代数十百户人家。整个围龙屋多靠山坡而建,前低后高,自成阶梯形,最外围墙筑得很高,窗子开得很小,显得壁垒森严。从低处往上看,围龙屋层层叠叠,有盘龙之状。它把生活起居,辅助劳作和饲养加工等统一在住宅内部,同时各个部分又互不干涉,显得协调而又和谐。人们说的围龙屋的客味,其精髓就在于此。
从建筑特点来看,围龙屋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从开阔的圆形建筑,逐渐按“堂”、“横”单元组成的四合院式样发展起来。今天所常见的“围龙屋“,其平面是前方后圆,布局是正中有厅堂、正房、南北厅、天井;左右横屋也有厅堂、天井;后面是“化胎”( 也作“化胎”)、是半圆形围屋;前面是半圆性的鱼塘和“禾坪”,与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圆形。至于“三堂四横”、“二堂二横”等,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建造的。
第二, 因地取舍,改造和利用环境。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区,利用山坡丘陵的环境建成的民居,结构多是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污、排水。可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这种民居前有鱼塘,可以积水防火,浇灌田园;后有花坛、风围竹树,可护坡防险;内有宽大的厅堂和合理的天井布局,科学地解决了通风、采光,又使居住、生活环境显得幽雅、静致、舒适,是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园林式民居建筑形式之一。
第三, 大屋顶、高台基和玲珑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点,其建筑都是大屋顶,为了排水和防御风雨对屋身的破坏,明清时期大屋顶的坡度有曲线建筑设计。如粤东丰顺县汤南龙上古祠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筑,区顶是悬山顶式,有深远的屋檐,两屋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造,增加屋顶的宽度。高台基的防潮之需要,屋身一般比较低矮,直到宋明屋身显著的提高。屋顶的高度和屋身的高度成正比例增长。
第四, 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头、三合土。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发展,厅堂、屏风等精雕细描,加上明清时期楼阁建筑的发展,框架和成组斗拱的出现,木材需要量增加。客家人多住在山区,取材便利是其优越条件。
第五, 绘画复杂,色彩浓郁。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目的是保护建筑材料。绘画复杂,喜欢山水花鸟人物交错、色彩浓郁与客家习俗有关。
特定的历史地理原因造就了客家民居与众不同的风格。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又来到地狭人稠不足以以供的山区,于是人们不得不向外开拓。客家人走出山区,走向世界,在发展促进经济的同时也把各地文化的精华带回家乡。
这一交流和吸收的结果便是客家尽管居住山区,却文风昌盛,以致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
H. 客家土楼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和地理环境
傣家竹楼的造型属干栏式建筑,它的房顶呈“人”字型,云南南部属属热带雨林气候专,降雨量大,“人”属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这一层是整个竹楼的中心,室内的布局很简单,一般分为堂屋和卧室两部分,堂屋设在木梯进门的地方,比较开阔,在正中央铺着大的竹席,是招待来客、商谈事宜的地方,在堂屋的外部设有阳台和走廊,在阳台的走廊上放着傣家人最喜爱的打水工具竹筒、水罐等,这里也是傣家妇女做针线活的地方。堂屋内一般设有火塘,在火塘上架一个三角支架,用来放置锅、壶等炊具,是烧饭做菜的地方。从堂屋向里走便是用竹围子或木板隔出来的卧室,卧室地上也铺上竹席,这就是一家大小休息的地方了。整个竹楼非常宽敞,空间很大,也少遮挡物,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版纳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
参考资料: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