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动物的地理位置

动物的地理位置

发布时间: 2021-02-27 04:46:44

A. 想知道:中国动物地理区系

中国动物地理区来系
中国陆地动源物区划分属于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古北界与东洋界。两界在我国境内的分界线西起横断山脉北部,经过川北的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至淮河南岸,直抵长江口以北。我国动物区系根据陆栖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和鸟类的分布情况,下分七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其中前4个区属于古北界;后3个区属于东洋界。
中国海洋动物可分为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它们分属于世界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温带海动物区和热带海动物区。

B. 世界动物地理区划把全球陆地分为哪几个界

古北界:面积5.41 亿平方公里,包括欧亚大陆绝大部分和非洲北部
东洋界:面积0.75 亿平方公里,包括东南亚、新几内亚和附近的岛屿
埃塞俄比亚界:面积2.21 亿平方公里,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
澳新界:面积0.87 亿平方公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
新北界:面积2.29 亿平方公里,包括北美大陆大部
新热带界:面积1.90 亿平方公里,包括南美大陆
南极界:面积0.03 亿平方公里,包括南极洲以及附近海洋
澳洲界
包括澳洲大陆、新西兰、塔斯马尼亚以及附近太平洋上的岛屿。由干旱地带、潮湿地带、孤岛等景观组成,气候较干燥,多为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和季雨林面积较少。是最古老的区系,很大程度上保留着中生代晚期的特点,动物种类比较贫乏,在各纲中均保留较原始的物种,但也是物种最为独特的地区。代表种类包括澳洲肺鱼、楔齿蜥、鸸鹋、食火鸡、几维鸟、琴鸟、园丁鸟、单孔类(原兽亚纲)、有袋类(真兽亚纲)。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比澳洲大陆和新几内亚更加与世隔绝,拥有一些更加独特的物种,物种也远更贫乏,有时候被分别列为新西兰界和波利尼西亚界,新西兰很早前就与大陆分离,长期孤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地理区,拥有一些珍贵的活化石。

新热带界
包括南美大陆、中美、墨西哥南部和西印度群岛,大体相当于拉丁美洲。属于热带气候,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草原,包括了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雨林,而很少有沙漠和温带动物。物种繁多且具特色。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种类丰富,且有很多特有种,如美洲肺鱼、电鳗、电鲶、负子蟾、美洲鬣蜥等;鸟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美洲鸵鸟科、[共鸟] 科、凤冠雉科、麝雉科、 叫鸭科、灶鸟科、伞鸟科等31个特有科;哺乳动物中有袋类的新袋鼠科(负鼠)、贫齿类、阔鼻猴类、翼手目的吸血蝠类、啮齿目的豚鼠科、毛丝鼠科、河狸鼠科等20个科均为本界所特有。加勒比海诸岛和南美洲南部物种则相对较贫乏。

热带界
又称旧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南的阿拉伯群岛、马达加斯加及附近岛屿。大部分为沙漠、草地和热带草原,气候较稳定,以适应干湿交替气候的萨王纳(热带稀树草原)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具有丰富的特有种类。鱼类中的非洲肺鱼、多鳍鱼,两栖类的爪蟾,爬行类多的避役(变色龙),鸟类中的非洲鸵鸟、鼠鸟等均是本界的特产。哺乳类中蹄兔目、管齿目为特有目,金毛鼹科、马岛猬科、鳞尾松鼠科、跳兔科、滨鼠科、河马科、长颈鹿科等为特有科,以及黑猩猩、大猩猩、狒狒、非洲象、非洲犀牛、斑马则为特有种。大型哺乳动物远比他任何地区更加丰富,特别是有大量的热带稀树草原有蹄动物群。

东洋界
包括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秦岭以南地区、印度半岛、中印半岛、斯里兰卡、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及加里曼丹岛等。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具有以热带和亚热带雨林为主,季雨林、干旱热带森林、灌丛、热带草原及沙漠等多种环境,使得本界动物区系复杂多样。两栖类虽没有特有科,但种类十分丰富,尤其是无尾类(蛙类);爬行类包括平胸龟科、鳄蜥科、婆罗蜥科、异盾盲蛇科、食鱼鳄科等5个特有科;鸟类中虽然只有雀形目中的和平鸟科为特有科,但有许多科是以本界为分布中心,如雉科、阔嘴鸟科、黄鹂科、卷尾科、椋鸟科、画眉科等;哺乳类中的皮翼目为特有目,树鼩科、长臂猿科、眼镜猴科特有科。东洋界与澳洲界之间分形成较大的过渡带称为华莱士区,在生物地理上具有重要意义。

古北界
包括欧洲大陆、北回归线以北的阿拉伯半岛及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喜马拉雅山脉与秦岭山脉以北的亚洲。主要山脉东西走向。作为面积最大,且气候、自然环境、生态栖息地类型等非常多样的动物区系,古北界的范围在史前时期曾经是很多动物类群的演化中心,但在很多地区在冰期受到较大的影响,则拥有大面积的寒冷和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动物种类相对贫乏。无特产科,但有一些特有属,如鼹鼠、金丝猴、旅鼠、熊猫、狐、貉、獾、骆驼、獐、羚羊、山鹑、鸨、毛腿沙鸡、百灵、岩鹩等。

新北界
墨西哥南部以北的美洲,包括格陵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高地、中美洲及部分加纳比海群岛。气候等各方面条件与古北界类似而略好,动物多样性略强于古北界,特有科也多些,但是物种总数要少于古北界,是物种最少的一个动物地理区。特有科如弓鳍鱼科、雀鳝科、两栖鲵科、鳗螈科、北美蛇蜥科、叉角羚科、山河狸科等,而棕熊、麝牛、驼鹿、白头海雕则为本界的著名特有种。由于气候比较寒冷,无脊椎动物不丰富,种类小、体型小、需要冬眠,和古北界的特征接近。

南极界
包括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位于南纬50°~60°以南。世界陆栖动物区划中面积最小的一界。此界海拔很高,平均为2350米,东部是高原,西部分布着一系列褶皱山脉。气候酷寒,常有狂风暴雪,有”世界风极”之称。南极大陆约有7%地面未被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界的“绿洲”,这里生长着苔藓和地衣,湖水中有各种藻类。南极界缺少陆栖脊椎动物,只有一些生活于海洋但也见于海岸的种类,种类组成贫乏。哺乳动物中以海豹为主,如象海豹、豹形海豹及海狮等。鸟类已发现80多种,其中10余种是在南极洲繁殖的。最著名的为皇企鹅、南极企鹅等,还有黄蹼洋海燕、蓝眼鸬鹚、环头燕鸥等。在螨类和无翅昆虫中有一些极端耐寒的种类出现于海岸的一些避难地中。
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许多动物类型的总体,是在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动物的种或其他分类类群,最初是从一个地点发生的,然后由发生地点逐渐向四周扩展分布。由于陆地本身的地理特征阻隔,导致各种动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并不平均,相互相对隔离的不同大陆之间,野生动物的组成结构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1857年,鸟类学家斯克莱特根据各地鸟类的差别,将全球分为六大鸟区,这就是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前身。
1876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泰斗华莱士和达尔文都肯定了六大区划分的正确性,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形成六大动物地理分区。由博物学家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在1876年绘制的原图是描绘世界各大陆生命进化的无数种方式的首次尝试。
由于这六大动物地理分区是在鸟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对于其他动物类群而言略有出入,但形成这种动物地理分区的基础是地球表面陆地分布的物理阻隔,所以对其他动物类群而言,虽然存在一定出入,但对于其它脊椎动物特别是陆生脊椎动物也适用,只是这些不同类群的脊椎动物的分布状态会略有些各自的特色。例如东洋界和澳新界的哺乳动物区别甚大,鸟类的区别虽大但尚有一定的共有类型,而在论及昆虫的分布的时候则常将二者合并为印澳界。

2013年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的研究论文显示,在华莱士研究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那个时候,他几乎全部是依靠着物种的分布和分类来明确脊椎动物群体之间的关系,并且主要是根据我们知道大陆板块划定,由此把世界划分为六个陆地动物地理分区。而此次的首次更新是本·霍尔特等15位科学家对世界动物地理分区进行了20年的研究,通过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各种脊椎动物的相关数据,其中包括两栖动物(6110种),非远洋鸟类(10,074种),以及非海洋类哺乳类动物(4853种),共计21037种脊椎动物在内的物种分布和亲缘关系数据,由此确定这些更新确定了11大的区域

C. 中国动物地理区系的介绍

中国陆地动物区划分属于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古北界与东洋界。两界在我国境内的分界线专西起横断山脉北属部,经过川北的岷山与陕南的秦岭,向东至淮河南岸,直抵长江口以北。我国动物区系根据陆栖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类和鸟类的分布情况,下分七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其中前4个区属于古北界;后3个区属于东洋界。

D. 动物的地理分布有什么意义

地理分布可能影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有可能发生地理隔离,从而导致生殖隔离,导致物种分化.

E. 济南野生动物世界的地理位置

济南野生动物世界位于章丘市埠村街道南侧的埠西村,济南市植物园南侧。园区占回地面积约2200亩,平均海拔159米,景区答内的森林覆盖面积高达92%,平均气温要比市区低2-4度。动物世界和植物园的东侧便是244省道,交通极为便利,距济南城区仅为35公里。

F. 北京动物园的地理位置在那里

北京动物园在西直门外大街,你坐地铁4号线可直达。

G. 世界动物的地理分布区以及各个区的代表动物

各分布区 是怎么划分的啊? 是国家还是大洲啊?

H.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动物地理区划

下分七个区:东北区、华北区、蒙新区、青藏区、西南区、华中区、华南区。中国海洋动物可分为黄渤海区、东海区和南海区,它们分属于世界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温带海动物区和热带海动物区。

I. 世界动物地理分区的具体分界

古北界:面积5.41 亿平方公里,包括欧亚大陆绝大部分和非洲北部
东洋界:面积0.75 亿平方公里,包括东南亚、新几内亚和附近的岛屿
埃塞俄比亚界:面积2.21 亿平方公里,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
澳新界:面积0.87 亿平方公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
新北界:面积2.29 亿平方公里,包括北美大陆大部
新热带界:面积1.90 亿平方公里,包括南美大陆
南极界:面积0.03 亿平方公里,包括南极洲以及附近海洋 包括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位于南纬50°~60°以南。世界陆栖动物区划中面积最小的一界。此界海拔很高,平均为2350米,东部是高原,西部分布着一系列褶皱山脉。气候酷寒,常有狂风暴雪,有”世界风极”之称。南极大陆约有7%地面未被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界的“绿洲”,这里生长着苔藓和地衣,湖水中有各种藻类。南极界缺少陆栖脊椎动物,只有一些生活于海洋但也见于海岸的种类,种类组成贫乏。哺乳动物中以海豹为主,如象海豹、豹形海豹及海狮等。鸟类已发现80多种,其中10余种是在南极洲繁殖的。最著名的为皇企鹅、南极企鹅等,还有黄蹼洋海燕、蓝眼鸬鹚、环头燕鸥等。在螨类和无翅昆虫中有一些极端耐寒的种类出现于海岸的一些避难地中。

J. 早期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是怎样的

远在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形成以前,地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必然经历一个长期过程。

地球上某一动植物的群落类型在地表的分布,早在很久以前就被人类所逐渐认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对华夏各地动植物的了解。

在《禹贡》、《山海经》、《周礼》等早期古典著作中,都蕴藏有丰富的有关动、植物地理分布方面的知识。

据传说,大禹在治水时派一个叫竖亥的人,测量东西间和南北间的距离。

竖亥又名“太章”,是一个步子极大,特别能走的人物。他率领专员,踏遍了中华大地,进行了较精确的测量。他们在测量时,发明了测量土地的步尺,还有量度的基本单位尺、丈、里等。竖亥从东极到西极大踏步行走,测得2.334575亿步,又从南极到北极大踏步行走,测得2.37575亿步。

大禹根据竖亥测得结果,又测量了洪水深度,然后从昆仑山取来息壤,治平洪水。息壤就是草木灰,据说它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与水势相抗衡。他又根据山川土壤和植被情况把华夏大地划定为“九州”,它们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九州的土壤和植被情况反映在了《尚书·禹贡》当中。

《禹贡》的出现与我国战国时人们为发展生产,而对各地自然条件进行评价具有密切关系,它记述了九州、山川、土壤、草木、贡赋等情况。其中对兖州、徐州、扬州的土壤和植被情况有很好的记载。

《禹贡》记载:在兖州,土壤是灰棕壤,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木本植物长得挺拔高耸,土壤肥力中下;徐州的土壤为棕壤,草质藤本植物生长良好,木本植物主要为灌木丛;扬州的土壤是黏质湿土,长着大小各种竹林和茂盛的草本植物,并长有许多高大的乔木。

《禹贡》指出,不同的土壤上所生长的植物是不一样的。由于地域不同、地理条件的差异,草木种类就不一样。所以,种植的粮食作物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别。《禹贡》的作者正是通过动植物情况的调查记录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

除上述3个州外,《禹贡》还记述了荆州的贡品中包括杶、榦、栝、青茅及各种竹子。杶就是香椿,榦就是柘树,栝就是桧树。此外还记述了豫州出产各种纤维植物等。

其实,对于先秦时期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情况,《山海经》和《周礼》两部著作则有更详细的描述。

《山海经》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经西汉刘向父子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而成。它是一部大约起自东周迄至战国的著作,还有秦汉学者的添加和润色。是作者基于对一些地区情况的了解,加上有关各地的神话、传闻写成的。全书具有较强的地理观念。

《山海经》中描述的动植物分布情况总体而言是比较粗糙的,描述地域较为笼统,涉及的生物虚实不清。只有《中山经》比较清晰,这可能与作者是中原人有关。

比如《中山经》记载:条谷山的树木大多是槐树和桐树,而草大多是芍药、门冬草。师每山的南面多出产磨石,山北面多出产青雘,山中的树木以柏树居多,又有很多檀树,还生长着大量柘树,而草大多是丛生的小竹子。

这部分地区还提到松、橘、柚、薤韭、药、栎、莽草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一些植被情况。

《山海经》对动物的分布情况也有所记载,在《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记述的动物有白猿、犀、兕、象、大蛇、蝮虫、鹦鹉等,基本上是我国古代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动物。

《西山经》则描述了我国温带地区和干旱地区的一些有特色的动物,如牦牛、麝等。《北山经》记载了我国古代西北草原、干旱区的一些动物,如马、骆驼、牦牛等。

《周礼》一书则比较全面地反映当时积累的生物学知识,并和国计民生紧密结合在一起。这部著作中的许多地方强调对各地环境和生物的认识。

《周礼·大司徒》记载:依据土地同所生长的人民和动植物相适宜的法则,辨别12个区域土地的出产物及其名称,以观察人民的居处,从而了解它们的利与害之所在,以使人民繁盛,使鸟兽繁殖,使草木生长,努力成就土地上的生产事业。

辨别12种土壤所宜种植的作物,从而知道所适宜的品种,以教民种植谷物和果树。这里的记载表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分辨各种野兽的名称和类别,以用作认识各地生物的基础。

《周礼》中首先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并进一步将动物分为“小虫”、“大兽”,约相当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小虫包括龟属、鳖属、蚯蚓、鱼属、蛇属、蛙属、蝉类、虫属等。大兽包括牛羊属、猪豕属、虎豹貔等毛不厚者之属、鸟属等。反映出我国很早就知道有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分。

《周礼》中有不少内容涉及生态学问题。书中提到辨别土地的出产物、名称及所宜种植的作物,表明已经注意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强调了在种植庄稼时先调查土壤情况。比如“山师”之职掌管山林类型的划分,分辨各类林中产物及其利害关系;“川师”,之职掌管各种河流、湖泊的产物与利害关系等。察自然、引种植物和狩猎中得出的经验总结。

当时的人们已注意到木材内部的结构与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比如认为向阳面纹理细密,向阴面纹理疏柔。这一观察实际已涉及植物生态解剖学问题。

在有些章节中,作者也记述了人们对植物与水分因子的关系的关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周礼·大司徒》中的这样一段记载,是对“五地”的土地情况、动植物的特点、人群等进行系统的论述,体现了人们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认识的深化。

在山地森林里,分布的动物主要是兽类,植物主要是带壳斗果实的乔木。那里的人毛长而体方。

在河流湖泊里,动物主要是鱼类,植物主要是水生或沼生植物。那里的人皮肤黑而润泽。

在丘陵地带,动物主要是鸟类,植物主要是梅、李等核果类果木。那里的人体型圆而长。

在冲积平地,动物以甲壳类为主,植物以结荚果为主的豆科植物。那里的人肤色白而体瘦。

在湿洼之地,动物以蚊、虻昆虫为主,植物则以丛生的禾草或莎草科植物为主。那里的人胖而矮。

这段话虽然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刻板机械色彩,但不难窥见,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已具有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

《周礼》一书的有关记述,比《禹贡》更细致、全面。它不但有详尽的规划分工,还有严密的资源管理设置。其中所反映的生态学知识更为具体、丰富和层次分明,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新的进步。

总之,从《禹贡》、《山海经》和《周礼》的有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从宏观上对各地的植被做了一定的考察,具有一定的植物地理学思想。这是长期实践促使人们了解什么地方分布什么生物,适宜栽植何种类型的作物,不断熟悉各地环境的结果。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