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中日地理位置关系

中日地理位置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2-27 04:29:52

① 中国和日本的地理位置关系(日文回答)

中国和日本的位置关系怎么样的,用日文回答,至少15个字,拜托咯,谁知道答案,帮忙一下。 这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日文】日本国は中国のひがしにあります。 ---整整好好15个字哟。望采纳

② 中日关系分析及论文

摘 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 人民 关系 历史 合作 日本

一、 中日关系的现状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中日关系的症结
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三、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推动中日关系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中国和日本怎样才能在东亚区域内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
首先,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袖,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的一点是:日本和中国都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它们谁都不行。东亚地区有太多外部势力介入,没有哪个东亚国家能单独左右这个地区。所以,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③ 中日地理位置关系

日本位于中国东面,与中国隔海相望。

④ 日本地理位置 和中国是邻国吗

日本位于东亚,太平洋西岸,与中国是海上邻国。

日本国,简称“日本”,位于东亚、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日本三大都市圈是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

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岸的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等国相望。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

(4)中日地理位置关系扩展阅读

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特色:

1、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2、日本东部和南部为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3、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4、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据统计,世界全部里氏规模6级以上的地震中,超过二成都发生在日本。

5、日本以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全国横跨纬度达25°,南北气温差异显著。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位于南部的冲绳则属于亚热带,而北部的北海道却属于亚寒带;1月平均气温北部-6°C,南部16°C;7月北部17°C,南部28°C 。

⑤ 中日地理位置对比

您好!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它的陆地版图被形象地比作雄鸡。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02、中国领土总面积约为143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四百七十多万平方千米。 0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六十多度,跨了五个时区,东五区到东九区。全国统一北京时间为东8区 。
1.范围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它6800多个小岛屿。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国土的总面积包括各小岛在内,共计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4,7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

2.纬度位置
由于日本的岛屿呈北东向延伸得很长,南北跨越纬度约20度.

3.海陆位置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属于亚洲,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4.气候分布
日本深受黑潮、亲潮等洋流影响,海洋性气候明显,一年四季温差很小。日本大部分国土属温带气候,但由于日本的岛屿自西南向东北延伸得很长,南北跨越纬度约20度,因此全国各地的气候仍然有很大的不同,可分为六个气候区,分别是:
北海道气候:北海道不受梅雨的影响,降雨量较日本其他地方为少。夏季短暂且凉爽;冬季漫长而寒冷。
日本海侧气候:范围为本州岛西部海岸地区。冬季受西伯利亚高气压所控制,吹西北风。同时由于暖流对马海流在冬季通过日本海而带来大量水汽,因而常有豪雪。夏季降水较少,有时因焚风而会出现异常高温。
中央高地气候:典型的内陆性气候。冬寒夏凉。冬季与夏季及昼夜之间温差很大。降雨量少
太平洋侧气候:包括了本州东海岸、南四国和九州大部分地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梅雨强台风多。冬季则降雪较少。
濑户内海式气候:包括了山阳地方、北四国、近畿与九州局部地区。这里天气常是晴天,降雨量少,不时遭受旱灾之苦。
南西诸岛气候:范围为琉球群岛。这里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暖。降雨量大。夏季常受台风吹袭。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⑥ 中日近年来重要事件, 论中日关系及政治地位

高层领导互访咯,中日关系一直因为历史原因而显得很特别,其实只要日本尊重历史,中日关系会发展的很好。

⑦ 详细的台湾与日本的地理关系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国的台湾省位于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沿,位于北纬21°24′25〃-25°56′30〃,东经119°18′03〃-124°34′30〃之间,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北邻接琉球群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台湾是中国通向太平洋的交通枢纽和重要战略支点;是环中国海形成整体的枢纽。从政治经济上看,台湾岛关系中国能否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的交往特别是经济贸易关系日益加深,海洋及海上交通线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的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区,而台湾岛的东海岸直接连通太平洋,是我国唯一通向太平洋的出口。台湾处于东海南海之间,恰居我国沿海岛屿中枢,关系到环中国海能否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台湾岛以东洋域开阔而无明显边界,总面积约512万平方公里,属于我国的专署经济区达几十万平方公里,可以为我们提供在太平上活动的广阔场所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如果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封锁,借助台湾岛我们能够打破封锁。这些条件都能极大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大大打破敌对势力的遏制。相反,台湾又是日本通向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波斯湾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必经之地,被日本称之为“东方直布罗陀”。南亚和中东是日本重要的原料来源基地和产品市场,从历史上看,日本基于其岛国的特征,特别重视原料来源之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如何满足本国对外资源和市场的需求,始终是日本关注的首要问题。日本为解决这一问题曾采取了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极端方式。控制了台湾岛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其“生命线”的安全。
在军事上,我国东海沿岸与台湾岛连接形成一个伸向太平洋的弧线,是遏制西太平洋东北亚势力南下的重要支撑点,对日本有一个重要的遏制作用,一旦失去,将形成相反之势。中国历代王朝无不高度重视台湾的战略价值,自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从海上频繁侵扰中国以来,更加显现出台湾之战略价值。事实上,自明清以来,台湾定则大陆定,台湾危则国事不宁。“欲筹海防宜以力顾台湾,庶台湾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丁日昌对台湾防务的贡献》马鼎盛)。对此,晚清政府也认识到:“台湾海外孤悬,七省以为门户,其关系非轻”。“台湾一岛,形势雄胜,与福州、厦门相为犄角。东南俯瞰噶罗巴、吕宋,西南遥制越南、暹罗、缅甸、新加坡,北遏日本之路,东阻泰西之往来,宜为中国第一门户。此倭人所以垂涎也。”(《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100)上面的论述充分说明了台湾岛对大陆的屏障作用,其实从现在的作战来讲,一旦我大陆受到军事威胁和打击,台湾岛可以为我海上舰艇、飞机提供驻屯、掩护和补给的良好条件,我可以台湾岛为基地或支撑点,东出太平洋,跳出太平洋“第一岛链”的封锁,实现外线作战,从翼侧或后方打击入侵之敌,并且对从洋上对我实施远距离打击的敌人,进行近距离作战,摆脱战略上的被动局面。相反,如果失去台湾岛,日本岛、琉球群岛和台湾岛连线形成的弧线,将我完全封闭在太平洋“第一岛链”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对在太平洋或日本列岛上,对我实施远距离打击的敌人,我则完全处于战略上内线作战的被动局面。由此可见,台湾岛的得失,是事关我主动与被动、制约与被制约的重大战略问题。
总之,中国实现统一,对中国来说不但涉及到民族感情问题,而且,从地缘战略上考虑意义重大,这一点对日本这个严重依赖南部资源和市场的国家,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台湾岛是中日间制约与被制约的“砝码”。

⑧ 晚清以来的中日关系

晚清时期:中日关系中角色的彻底换位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展开,中国在列强的打压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不断受到列强的侵略。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增强并开始侵略他国。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但是,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世界殖民强国的入侵而进行的。从这时起,中日走上不同的道路,从而严重影响了以后的中日关系。
鸦片战争对日本统治阶层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首先是幕府受到极大的冲击,并引以为戒。在幕府内部对外政策争论不休的时候,美国舰队驶入江户湾,并敲开了日本的大门,日本被迫开国。其次,鸦片战争对日本朝野知识界产生巨大冲击。清朝上国形象开始崩溃,华夷观念不复存在。学习方向开始转变。开始有学习中国转向学习西方。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侵略中国的道路。日本庆应三年,以下级武士为核心的推进资产阶级 的倒幕派,废除幕府将军制,发布王政复古宣言,成立明治政府。然后开始了明治维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由于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存在,国内资本主义市场狭小,束缚了发展,为发展资本主义实行的政策,损害了下层武士阶级的利益,日益贫穷的他们逐渐产生强烈的不满,明治政府受到武士叛乱的冲击。与此同时,领土广大资源丰富的中国,正遭受殖民强国的瓜分,这点鼓舞了有向外扩张思想的明治政府领导者。从这时起,以侵略中国为目的的大陆政策开始酝酿。不过由于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还很弱小,当时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但是由于紧张的东亚国际形势,促使大陆政策很快从酝酿阶段过渡到执行阶段,开始逐步实施。先是侵略台湾,吞并琉球,最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被迫应战,处于被动地位。而日本政府和军队都把这次战争作为实现自明治初期就酝酿的大陆政策的有力时机,竭尽全力进行这场战争。由于清军指挥机构的臃肿失灵,各级指挥将领的腐朽无能,特别是对战争采取依靠列强干涉以求和的失败主义战略,导致中国的失败。而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通过条约的签订,日本的大陆政策得到初步的实现。不仅获得割地,还有大量赔款,同时朝鲜也被其划入势力范围。日本逐步向帝国主义转变,并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加入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列,并加紧侵略中国。从此,中日两国的和平友谊历史,便由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占据了主导地位。中日政治关系的演变,也影响了其它的方面。
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演变。鸦片战争和明治维新后中日经济关系开始逆转。日本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积极侵入中国市场,并具有极大的侵略性,通过战争日本迅速挤入掠夺侵略瓜分中国的行列。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促进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随着日本向帝国主义转变,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具有帝国主义的特征。从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时期,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表现在: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在华投资设厂,掠夺矿产资源,侵入航运业,侵夺中国铁路权,侵入金融界等。
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演变。晚清之前,一直是中国影响日本的文化,日本学习中国,但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衰落,日本的近代文化开始影响中国。主要表现在:一,日本新书在中国的传播,明治维新后,体现日本资产阶级文化的新书在中国广为流行。甲午战争的炮声把中国知识分子的目光引向日本。日本书籍不断介绍到中国来,通过许多译著的学习,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革命觉悟逐渐成熟,并从不同角度提出救亡图强的主张。二,日本近代教育对中国的影响。百日维新时期提出的废科举设学校的政策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得到迅速实行,各级地方设置了许多学堂。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制度,这时各种制度和教科书趋于完备,对刚设立的中国学校来说,大有借鉴之处,所以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中国的教育。所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上,中日的地位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也就是中日关系演变的最直接体现。

中日关系演变的影响:中日关系演变的过程,就是中日两国角色换位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后,中国一直处于一个被动挨打的地位,不断遭受侵略。中日关系的演变,对中国来说,具有极大的消极影响,阻碍中国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的屈辱史,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它所造成的危害依然是占主要地位的。对日本来说则正好相反,通过对中国的侵略,它扩大了市场,倾销商品,逐渐完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走向繁荣富强,跻身帝国主义强国之列。

总结:清朝时期中日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是中国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一个缩影,因为地理上的原因,中日的联系显得更加密切。这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从这里,中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洗礼后,走上一个新的路程,并最终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希望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研究能对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些许的启示意义。

⑨ 关于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的论文2000字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 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二、中日关系的症结
1、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2、中日两国间政治磨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着两国增进相互理解,而且不断制造出新的相互误解乃至相互敌对的情绪。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性也将对中日共同文化基础产生抵消作用。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出现了所谓"感情摩擦",以致围绕对华政策的日本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微妙,甚至连经济界也不便将希望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心里话"痛快地说出来。这种为政治的、情绪的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十分可悲的。
3、日本的认识问题。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煌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事实。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1)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参加地区歧视性经贸组织;(2)继续追求在东亚领头羊角色,维护东亚的垂直分工体系;(3)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某些脆弱领域;(4)回避历史,认为如果认罪有损日本形象。日本要勇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一个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度量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障和困难,依然故我。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对你这种身份认同。

三、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推动中日关系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的效果往往大于中日两国的直接互动的效果,这可能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规律,我们沿着这个规律探讨中日关系的未来,关键可能还得从外部的整合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中日关系的矛盾与问题。换言之,中日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中日关系本身,而是在于双方是否具有战略眼光,首先致力于亚洲的整合,第一步当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中国和日本怎样才能在东亚区域内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
首先,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袖,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的一点是:日本和中国都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它们谁都不行。东亚地区有太多外部势力介入,没有哪个东亚国家能单独左右这个地区。所以,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领导权并不是拼命争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领导权的争夺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未来的亚洲不可能是中国的亚洲或日本的亚洲,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亚洲的中国和亚洲的日本。中日的和解与合作又将大大推动东亚联合的事业。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⑩ 中日之间的关系怎样

其实中日抄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中美的关系,因为对日本来说,美国在日本驻军,日本要看美国脸色。。。。毕竟保护他们国家的是美国,(但是日本一直想要摆脱美国),另一方面日本的经济主要是靠中国。。所以日本是夹在中美之间,关系很纠结,当中日关系好的时候,美国就会来破坏,见不得中日关系好,当中美关系好的时候日本就会来破坏,双方都是一种不信任。。。。。但是日本也在不断增加他们的筹码比如南海中也参一脚,主要就多了一牌,可以在钓鱼岛上筹码多点。。。其实日本最近小动作也很多。。中日关系最近很差。。。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