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理知识点6
⑴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下地理复习提纲
第七章:世界的区域
(一)亚洲
1、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2、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
亚洲的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形成众多的长河。
亚洲的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4、亚洲地广人多,约有36.8亿的人口,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区;
人口超过1亿的亚洲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等6个国家。
5、亚洲共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分别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亚洲的三大文明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6、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为发达国家,其他为发展中国家。
(二)欧洲西部
1、运用地图说出欧洲西部所处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
2、欧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陆地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及高原山地气候,北部为寒带气候。
3、欧洲西部主要为发达国家,工业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畜牲业发达。欧洲西部旅游业发达。
(三)南极洲
1、运用地图说出南极洲所处的位置、范围:地球最南端,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
2、南极洲的几个世界之最:纬度最高、平均海拔最高、跨经度最多、气候最寒冷。
3、南极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有“冰雪高原”之称,冰层的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淡水资源丰富。
4、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干燥、烈风、严寒。
5、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稀少。
(四)日本
1、日本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4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
周围的海域组成,首都为东京。
2、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最高峰为富士山,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日本位于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交通以海洋运输为主。
3、日本地处中纬度,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4、日本水能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
5、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发展所需的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
6、日本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产品多销往国际市场,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强。
日本的工业布局为临海型,为了便于引进原材料、输出工业产品,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五)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长1万多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为1707.54万平方
千米,领土跨越了亚洲和欧洲两部分。首都为莫斯科。
2、俄罗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个淡水湖。
4、俄罗斯地处中高纬,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天短而温暖。
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是冬季冷空气的源地,年平均气温低。
5、在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在图上明确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的位置。
俄罗斯的工业都临近资源丰富的地方布局,主要工业区有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
工业区等,能在图上找出来。
7、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业都很发达,但交通线在欧洲部分
和亚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六)美国
1、美国位于北美洲大陆,由50个州组成,其中本土有48个州及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
另外还有两个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的主体(本土)位于北温带,阿拉斯加州位于
北寒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
2、美国的主体部分(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3、美国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为落基山脉,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
4、美国境内的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与加拿大交界处的五大湖群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其中苏必利尔湖为最大的淡水湖。
5、美国的农业和工业都非常发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6、美国的农业具有区域化的特点,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产量很大,美国是
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利用地图记住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7、美国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三大工业区中,东北工业区以传统工业为主,南部工业区以航天
工业为主,西部工业区以电子工业为主。
8、美国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需要大量进口。
(七)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太平洋上,东临太平洋,西面和南面临印度洋,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澳大利亚
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
2、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小,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3、澳大利亚地形分为三大部分,西部是低矮的高原,中部为大面积的平原,地下水丰富,有典型的大
自流盆地(澳大利亚大盆地),东部为大分水岭。
4、墨累河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河流,从东南部注入印度洋。
5、南回归线穿过澳大利亚中部,气候具有半环状分布的特点,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分布面积大。
6、由于澳大利亚长期孤立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所以其生物独特性非常突出,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
鸭嘴兽,考拉等。
7、澳大利亚羊的数量特别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8、澳大利亚农牧业占重要的地位,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
9、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品出口比重大,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0、澳大利亚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⑵ 关于湖南的地理知识
湖南以东北边是洞庭湖平原
西南边以山为主
具体你要想了解什么
可以联系我
或者查查地图啊
⑶ 地理选修六知识点(人教版)
我给你发邮箱吧。。。。把邮箱告诉我吧(*^__^*) 高中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知识梳理 一、生态破坏问题 1、水土流失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云贵高原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土质疏松;④地形破碎,坡度大。 (2)人为原因(主要的):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不合理的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破坏表土和植被。 【水土流失的危害】:①土壤肥力下降;②生态环境恶化;③淤积江、河、湖、库,水旱灾害增加。 【治理的措施】:①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种树种草)与工程措施(修筑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相结合,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退耕还林、还草)。 2、荒漠化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宁夏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干旱多风;全球变暖,蒸发旺盛;河水泛滥、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主要的):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等工程建设不当。 【荒漠化的危害】:①风蚀作用使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②生态环境恶化 【治理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环保观念;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通过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圈养,禁止滥采滥挖,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等手段恢复和建设生态;④合理分配和使用水资源;⑤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注意:我国南方的石漠化是水蚀引起的,其产生原因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植被有关;治理办法主要是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3、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华北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蒸发强烈。 (2)人为原因(主要的):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 【治理措施】:①工程措施:华北地区的鱼塘—台田模式;引淡淋盐;井排井灌;②生物措施:使用生物改良,增施有机肥,深翻深耕;③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④化学方法改良土壤 4、森林减少 【有关森林的基本概况】: (1)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物种的宝库。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只有31.7%。 (2)世界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北美洲(加拿大)、欧洲和亚洲(俄罗斯)(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主要分布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地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 【产生原因】:①过度砍伐;②毁林开荒;③过度樵采;④大规模放牧、开矿毁坏林木;⑤酸雨使森林严重退化 【森林减少的危害】:①破坏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②气候失调(全球变暖),自然灾害(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等)增加;③物种锐减,动植物资源减少;
⑷ 六年级地理知识点
你六年级就学地理啦?
⑸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湖南教育出版社)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绕什么转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 约24小时 /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三、天气与气候(P42)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图册》中的有关本节内容。
四、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 中国 、东南亚等
○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五、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⑹ 湖南地理位置的特点
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全省土地面积 21.18万平方公里。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 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湖南是我国人口众多的省份之一, 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6595.85万人,在全国31个省市中,仅低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广东、四川,排名第7位。湖南又是人口密集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1人,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全国 56个民族,都有居民在境内生活。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14个市州,但多数在湘西、湘南一带,呈小聚居、大分散态势。
湖南是我国旅游大省之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素以名山名水、名楼名寺、名城名人著称于世。旅游胜地星罗棋布,遍及全省。主要有: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岳阳、凤凰;省历史文化名城永州、衡阳、郴州等6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岳衡山、武陵源、岳阳—洞庭湖、韶山、岳麓山、崀山6处;省风景名胜区桃花源、苏仙岭、猛洞河、吉首德夯等22处。
国家森林公园莽山、云山、九疑山等2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湿地〕、壶瓶山、八大公山等6处;省自然保护区洛塔、大围山、八面山等17处。
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炎帝陵、舜帝陵、蔡侯祠、屈子祠、三绝碑、浯溪石刻、杜甫墓、铜官窑、张谷英村、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彭德怀故居等古陵,古碑,古建筑,古遗址及近现代重要史迹200多处。
⑺ 地理必考知识点
地理必考知识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是球体(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月食;卫星图片)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 产生的地理现象:a、昼夜交替;b、产生地方时差异(例如后半夜起来看巴西的世界杯足球赛)
3、地球的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方向:自西向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变化(a)任何一天,赤道地区均昼夜平分。(b)任何地点,春秋二分均昼夜平分。(c)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3月21日至9月23日),越向北方向昼越长;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越向南方向昼越长。(D)凡太阳直射的地区都昼长夜短(除赤道外);c、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d、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变化)
4、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A:有指向标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无指向标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纬线代表东西方向,经线代表南北方向 B:(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5、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6、相对高度:把两个海拔相减
7、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代表坡越缓 8、地形部位识别:山顶(画有黑色三角形▲)、山脊(凸低为高)、山谷(凸高为低)、鞍部、陡崖(等高线重合)、盆地
9、地形类型有5种:地形区是以某种地形类型为主的一片区域 平原:地面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没海拔要求
二、亚洲地区
南亚
1、位置和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南亚次大陆
2、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两大河流:印度河(注入阿拉伯海)和恒河(注入孟加拉湾)
4、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乞拉朋齐为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5、农作物:水稻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孟加拉国西部;小麦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区;黄麻(加尔各答)以恒河下游地区种植面积最广;棉花(孟买)主要分布于德干高原西部地区
6、宗教: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7、主要国家: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首都新德里,印度的电脑软件产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亚
8、二洋:印度洋、大西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
9、五海: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10、气候: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北回归线穿过该区,造成相当部分地区高温少雨)
11、畜牧业(养羊)是传统的经济部门;灌溉农业(枣椰树)和节水农业(最突出的是以色列)
12、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13、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4、石油输出线路
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 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 好望角→大西洋→西欧 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日本
15、石油主要输往地区或国家:西欧、美国、日本
三、世界地理知识
1、世界海陆比例: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各大洲的分界线 ①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②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③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④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4、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5、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6、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7、世界人口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世界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世界人口稀疏区: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热带雨林
8、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就业困难、居住条件差、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9、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10、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11、基督教(教堂,圣经,耶稣)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
12、伊斯兰教(清真寺,古兰经,穆罕默德)信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13、佛教(寺庙,金刚经,释迦牟尼)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14、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15、城市问题包括: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16、天气是多变的,常用晴、雨、气温高、风力大来描述
17、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常用气候湿润、干燥、昼夜温差大等描述
18、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19、主要降水类型a、对流雨;b、地形雨(迎风坡的降水相对多);c、锋面雨;d、台风雨
20、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21、亚洲地形特征: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所以亚洲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注入海洋
22、气候特征:A、气候复杂多样;B、大陆性特征显著C、季风气候显著
东南亚
23、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24、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3、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5、气候: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热带雨林气候
26、河流: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
27、马六甲海峡: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的海上通道
28、著名物产: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主要特产及出口最多的国家如下:马来西亚(锡),菲律宾(椰子和椰油),泰国(天然橡胶、棕榈油),印度尼西亚(石油),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29、人口:居民主要属黄色人种,东南亚是世界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⑻ 地理知识点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大备战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面试
4、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还多。 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分布不均,东多西少。从黑龙江的漠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其东人口密集,其西人口稀疏。
6、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澳门。最小的是西藏自治区。 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56个民族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二。另外的55个民族人口数只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被称为少数民族。
2、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数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少的是珞巴族。 3、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 (1)满族:主要分布在吉林省 (2)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 (3)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省 (4)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彔自治区 (5)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省 (6)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省 (7)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8)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
4、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才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少数民族节日:
傣族——泼水节、孔雀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
藏族——
5、人民币上的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是: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 二、民族的分布
1.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征: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设立自治机关,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内行使自治权。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 百分之十 山地 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 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 百分之十九 平原 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
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7、山区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 8、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①对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
②对河流: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了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③对交通: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9、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10、我国的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我国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我国冬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大
2、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3、我国夏季的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普遍高温 4、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
5、通常把大于或等于十摄氏度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反映一个地方气候对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是我国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6、根据活动积温,把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7、由于南北气温的差异,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在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
二、东西干湿的差异
1、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3、一个地方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
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主要位于西北地区。 4、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走向是:大兴安岭——呼和浩特——兰州——拉萨。
5、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我国一月的零度等温线,也就是秦岭——淮河一线相重合 三、季风气候显著
1、一年内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被称作季风。受季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
2、我们把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作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作非季风区。 3、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除高原外,大致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4、我国的降水集中在受夏季风影响的季节。
5、我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第三节 河流和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区域为外流区;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区域为内流区。 2、我国的河流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主要有注入太平洋的: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注入印度洋的: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 3、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4、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连接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全程5363千米是。
2、黄河流经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 3、黄河流经了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形区。
4、黄河冲击形成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并为三大平原提供灌溉水源。 5、内蒙古的河口和河南的孟津把黄河分为上、中、下游。
6、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高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加是植被破坏严重,使得黄河在流经中游之后,泥沙含量大增。
7、黄河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8、治理黄河应标本兼治,治标的方法:加固堤坝;清理河道;兴修水利;分流。治本的方法: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恢复植被。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程6300千米。
2、长江流经了青海、四川、西藏、重庆、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十一省市。 3、长江流经了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形区。 4、湖北的宜昌和江西的湖口把长江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的特点:多峡谷急流,富水能。中游的特点:多浅滩,多曲流。下游:水流平缓,江阔水深。 6、长江比较大的支流有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
7、长江的水能资源集中在上游河段,水能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利用水能资源约占全国一一半,被誉为“水能宝库”。
8、宜宾以下可以常年通航,被誉为“黄金航道”。 重点图 第4页 图1.4 第13页 图1.11
第17页 图1.16 第22页 图2.2 第24页 图2.4 第25页 图2.5 第33页 图2.15 第36页 图2.17 第38页 图2.19 2.20 第42页 图2.27 第45页 图2.29 第48页 图2.23 第54页 图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