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河西走廊纪录片地理知识

河西走廊纪录片地理知识

发布时间: 2021-02-27 03:19:46

㈠ 河西走廊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啊

河西走廊抄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
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

㈡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400字(高中)

历史从未消失,只是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

最近央视播出了由甘肃省委内宣传部、中央电容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历史时间为序,用写实的手法,唯美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带着观众倘佯于中原地区与西域边塞连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

透过《河西走廊》,我们再次看到了张骞、霍去病、阔端、八思巴、飞天的描绘者、穿越古道的中西商贾……通过“复活”了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华夏民族对于河西走廊的最初注视,缘于一个帝国被围困的命运,年轻皇帝刘彻的一个决定,开启了对西部的探索和开拓。

透过《河西走廊》,将观众头脑里的历史常识、诗词歌赋次第激活,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让诗歌变得灵动有根,人们会更好地理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歌;体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理解丝绸之路对沟通东西经济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透过《河西走廊》,我们不仅看到了西部河山的壮美,更理解河西走廊对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

㈢ 河西走廊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特点和区位因素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狭长且直,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形如走廊,因地处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年均温5.8-9.3℃。

河西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呈现自然地理特征的西向性与社会经济特征的东向性。河西走廊属塔里木地台向东延伸部分,在历次地质运动中是我国西南、西北与中原地区的交接带,处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处,在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方面有很大过渡性。但因北接广垠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西向性较强。从社会经济特征看,农业生产方式与东部相似,属于东部农区向西部牧区延伸的一个狭长农业走廊。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一些贵重有色金属,如镍、钴、铂族金属和铜、钨等储量居全国前列,贮存地质条件良好,分布集中,具有较大的组合优势和现实经济意义;人均土地面积100.38亩,其中人均耕地3.2亩、草地49.8亩,另有宜农荒地2019.7万亩;辉煌的文化遗产、奇特的西北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卓越的现代建设成就相结合,为本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

㈣ 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

河西走廊
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脉以北 、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又称甘肃走廊。因在黄河以西故名。

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窄各处不等,由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最宽300千米。面积8.9万平方千米。海拔一般1100~1500米。大部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洪积扇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扇形地上部多由砾石组成,多砂碛、戈壁,很少利用。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质较细,大多为黄土状物质,便于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区。走廊的河流全属于发源于祁连山地的内陆水系,51条大小河流汇合为石羊河、弱水(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

河西走廊内部起伏较大,不少地方都有干燥剥蚀的丘陵、山地突出于平原之上。走廊中间是2—3公里宽的冲积平原,它们又被突出其间的丘陵、山地分割为武威平原、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平原。每个平原的中部多是绿洲区,沟渠交错,耕地如织。绿洲之间贯穿有戈壁、沙漠。

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年均温约6~11℃。走廊是西伯利亚气流南下 的通道,故冬季达半年之久 。1月均温多在- 8~ - 12℃之间,极端最低温超过-30℃ 。7 月均温多在20~26℃之间,极端最高温高于40℃ 。年降水量30~160毫米 ,而大部地区蒸发量2000~3000毫米,年日照一般在3000小时以上,无霜期约160~230天左右。绿洲农业发达,是中国大西北的粮棉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是历史上中西交通要道,是从古都长安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由汉武帝主持开发。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一直向西延伸。现代兰新铁路经此。

㈤ 如何评价《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

对于这部纪录片来说,真正让我觉得敬畏可看的是——虽然是当地有关部版门协助拍摄的,但是内容权却以严谨而写实的态度来追溯这里发生的故事。
对于这片土地的地理景观,纪录片只是用一句简单而又精准的话一笔带过:这里有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理景观!(纪录片原本可以浓墨重彩地对比吹一番牛逼,然后宣传说:这里旅游资源好牛逼,你们快来……)
地理大发现开始以后,河西走廊渐渐完成华夏文明历史使命。所以我一直认为河西走廊是属于历史的地方,而纪录片也主要讲述这段狭长地域波澜卓阔的曾经发生的故事(纪录片以编年体形式,动用演员演绎出这里发生的“故事”)。
纪录片最具亮点的另一个地方,绝对是雅尼创作的《河西走廊之梦》这首音乐。我对雅尼的实力深信不疑,但是当听到这首音乐的时候,我还是被深深地惊艳到了,纪录片主题曲几乎和河西走廊呈天作之合。

㈥ 有哪些讲述西北地理的纪录片

最近仔细看了全片,觉得汉武帝真是厉害啊,没有他锐意进取,打开河西走廊,那今天中国的版图最少要少掉三分之一。这步片子拍得不错,但好像预算不足啊,人太少,拍不出战争那种宏大气氛。

㈦ 类似《下南洋》、《河西走廊》这类(中国)地理历史类的纪录片还有哪些

走遍中国、最后的马帮、地理中国、新丝绸之路、

㈧ 请告诉我地理 河西走廊的所有知识点(常考点),靠 考了三次了都。。。

在整个走廊地区,以祁连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绿洲农业较盛。走廊自古为沟通西域要道,北版「丝绸之路」也经过权这里。嘉峪关、敦煌莫高窟和阳关均位於走廊西部.在祁连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着丰厚的永久积雪和史前冰川覆盖,这些积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节融化,为这一地区大量的绿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古代丝绸之路在这里通过,张骞出使西域,不绕路走,而非要经过当时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望采纳!!!!!!!!!!!!!!

㈨ 谁有纪录片河西走廊的解说词,跪求!!有什么条件可以详谈,我真的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找了好久都没找到

网上有卖的,大约四五十元,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的,封皮如图。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