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通辽杂粮产业地理气候环境

通辽杂粮产业地理气候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27 03:18:13

❶ 湖北潜江的地理气候环境适合种植哪些经济农作物

桃子、梨子、西瓜、甘蔗等等...

❷ 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主要山脉,气候,环境,人文风俗,语言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纬度,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大部分地区处在东亚季风的影响之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复杂多样,四季分明。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
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9650687人,占79%;蒙古族人口为4226093人,占17%;其它民族人口为829541人,占4%。同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826729人,增长4.39%,蒙古族人口增加196943人,增长4.8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减少72778人,减少了8.07%。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语(内蒙古方言),包括①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尔、巴林、鄂尔多斯、科尔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语。②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包括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土语。③卫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尔扈特、额鲁特、察哈尔土语。[15]
汉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汉语(内蒙方言),各地不一致,东部地区(东四盟和锡林郭勒盟东部)使用东北官话居多;中西部(巴彦淖尔至锡林郭勒盟西部)使用晋语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肃,宁夏影响较大,以兰银官话为主。

❸ 云南的 地理位置 气候环境 经济怎么样,详细说下

云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
云南省气候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何以云南地高而天不寒?何以云南冬特暖?
造成云南冬暖,有地和天方面的原因。首先,云南东有乌蒙山等高大山脉堵住从北方南下然后西进的西伯利亚冷空气。但这并不够,云南上空冬季盛行从西南亚来的干暖偏西气流。这种气流愈高愈强(高空还有西风急流)。因此,山脉下堵,西风气流上阻,天地合力,终于把冷空气拒于云南高原之东。云南冬季中既经常沐浴于温暖的西风气流之中,自然就温暖如春了。而桂林等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常“浸泡”在频频南下的冷空气海洋之中,自然就比较寒冷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同纬度上我国东部地区都是亚热带气候,而云南河谷中却有热带气候的原因所在。冬季到云南,东部地区北风呼啸南下,大片地区剧烈降温时,云南却仍然风和日丽,宛如生活在另一个洞天福地世界之中。

云南不仅动植物资源丰富,也是我国地方气候特色丰富的省份。
滇南西双版纳地区因为冬季十分温暖,冬夏温差大大减小,而雨、旱季节却非常鲜明,因此当地和南邻中南半岛一样,全年不分春夏秋冬,而是分为干季(11-3月),热季(4-5月)和雨季(6-9月),即变为一年三季了。

云南绝大部分地区植物繁茂,可是横断山北部因为山脉最高,多重高山造成的焚风效应使金沙江竟然出现局部干旱河谷。例如德钦县境内的奔子栏年雨量只有336毫米(西南仅85公里的贡山年雨量1667毫米)。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8年到200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云南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底云南省GDP达到4260.48亿元人民币,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6.33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19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8.96亿元,增长10.7%。人均GDP达到7582元,提前二年实现人均1000美元的阶段性目标。

一、地级城市经济实力日显突出

❹ 如何介绍通辽

名称:通辽市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地区:中国东北
市辖区面积:3212平方公里
机场:通辽机场
电话区号:0475
火车站:通辽站、通辽西站
下辖:奈曼旗、库伦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开鲁县、霍林郭勒市
汽车牌照:蒙G [编辑本段]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东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辽宁省、西北和北边分别与锡林郭勒盟、兴安盟为邻,属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汇处。
▲ 地形地貌: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面积1934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击平原,面积125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0%,平原区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由浅山、丘陵、沟壑、沙沼构成,面积27684平方公里,占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
▲ 气候特征:通辽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风能丰富、风能有效时数(3-20米/秒)为5000至6000小时。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为100至150瓦/平方米。
▲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9.10万人。年出生人口3.39万人,出生率为10.96‰,年死亡人口1.75万人,死亡率为5.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比上年低0.6个千分点,城镇人口102.81万人,占33.3%,乡村人口206.29万人,占66.7%。按户籍人口分组,农业人口199.71万人,非农业人口112.80万人;蒙古族人口143.90万人,占46.0%;男性人口159.24万人,女性人口153.2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蒙古族人口数量不仅是全自治区,而且也是全国最多的一个城市。)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通辽通辽市森林面积125万公倾,林木总蓄积量1745万立方米。林木树种有46科、80属、220种。
通辽市野生动物繁多,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鹳、鸨、梅花鹿、紫貂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蓑羽鹤、鸳鸯、天鹅、猞猁、马鹿、黄羊等近30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清沟还有环颈雉、斑翘山鹑、野兔、狐狸、斑鸠。一般经济动物,遍布全市各地。鸟类有18目,49科,212种。野生植物麻黄、甘草、山杏、沙棘等资源品种独特,质地优良。
通辽市矿产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的矿藏41种,矿床和矿点190多处。全市煤炭保有量121亿吨;石油远景储量为8亿吨左右;铁、锌、钨、铜等金属矿藏10多处,矿点30多个,为世人瞩目的"801"矿富含铌、钽、铍、锆等稀有金属和重稀土,总储量680万吨;天然硅砂的储量居全国之首,被称为"冶炼之宝"的石墨储量也很可观,功能神奇的中华麦饭石蜚声海内外。
通辽市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既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被誉为"黄牛之乡"。现有耕地面积91.4万公倾、盛产玉米、小麦、水稻、大豆及小杂粮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亿公斤以上。境内草原面积327.4万亩,牲畜存栏头数达到712.5万头只,特别是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中国美利奴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科尔沁马等畜种享誉国内外。 [编辑本段]农业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由于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3.1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49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1.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3万公顷,增长7.0%。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8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77.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6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8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6.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64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产量429.24万吨(85.85亿斤),比上年增产17.24万吨(3.45亿斤),增长4.2%。其中:玉米359.75万吨(71.95亿斤);水稻18.60万吨(3.72亿斤);小麦8.09万吨(1.62亿斤)。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甜菜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通辽夜景油料产量10.66万吨,比上年增产0.36万吨;甜菜产量2.96万吨,较上年增产0.66万吨。
蔬菜生产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蔬菜总产量273.69万吨,比去年增长18.9%,其中叶菜类产量115.24万吨。特种作物生产进一步发展,鲜切花产量2.5万吨,盆栽观赏植物产量12.5万吨,药材产量1.16万吨。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1300.4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70.59万头(只)。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1036.91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62.31万头(只),增长18.6%,其中大小牲畜755.19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11.09万头(只),增长17.2%;猪281.72万头,增加51.22万头,增长22.2%。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1.58万吨,比上年增长42.2%,其中:猪肉31.79万吨,比上年增长68.2%;牛肉11.92万吨,比上年增长11.4%;羊肉6.44万吨,比上年增长61.0%。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资产投资:2006年该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使该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亿元,同比增长23.9%。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7.78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16.08亿元,占43.3%。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6.93亿元,同比增长9.6%;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67.40亿元,同比增长47.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66.03亿元,同比增长48.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93.45亿元,同比增长7.5%。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9.67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87.19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60.7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38.42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7.62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0.60亿元;教育业完成投资3.29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7.24亿元。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244万吨/年;铅锌采矿13万吨/年;铁矿开采20万吨/年;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9公里;新增高等院校建筑面积83137平方米,学生席位14444个;新建公路8.5公里,改建公路448.03公里,新建客、货运站6000平方米。
▲ 国内贸易: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2.66亿元,增长17.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8.97亿元和29.34亿元,增速达15.4%和1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90.83亿元,增长17.0%;住宿和餐饮业15.86亿元,增长20.7%;其它行业4.27亿元,同比下降0.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81.92亿元,其中:批发企业93.80亿元,零售企业88.12亿元。
▲ 交通和邮电: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3.09亿元,同比增长20.5%。全年铁路实现货运周转量394.3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37.69亿吨公里,增长10.6%;客运周转量35.6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4.02亿人公里,增长12.7%;公路货运周转量3089.80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34.80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455.46百万人公里,比上年增加69.46百万人公里。民航旅客发运量28867人,发运行李、货物和邮政112.7吨;旅客周转量2188万人公里,货物、邮政和行李周转量9.4万吨公里;总运输线路长度达1736公里。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0亿元。全市有邮政机构154个,邮路总长度3998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4016公里。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38.5万户。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显示,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固定电话89部,移动电话150部;百户农牧居民拥有固定电话54部,移动电话67部。
▲ 金融和保险业: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3.73亿元,比年初增长1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0.63亿元,增长9.2%。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8.50亿元,增长21.5%。其中短期贷款157.68亿元,同比增长12.9%;中长期贷款98.23亿元,同比增长37.8%。
保险业收入减少,全年保费收入32915万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907万元,同比增长0.6%;寿险保费收入23008万元,同比下降10.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60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5792万元;寿险赔款及给付2810万元。 [编辑本段]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和卫生: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通广播的乡123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79%,比上年增加0.36个百分点,县、乡电视台81座,通电视的乡123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32%,比上年增加个0.36百分点。
2006年该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学生辍学率明显下降。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15720人,招生3683人;普通高中招生21451人,在校生63818人;初中招生45939人,在校生135597人;普通小学826所,专任教师18621人,招生36999人,在校生2180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67人,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42名;幼儿园22所,幼儿教育班1317个,在园(班)幼儿28990人。学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改善,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53%,比上年度提高0.53个百分点,辍学率为0.15%,比上年度下降0.7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1.95%,比上年度下降3.29个百分点,辍学率为2.07%,比上年度下降个2.6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诊所)242个,在全市卫生机构中,医院38个;卫生院151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0个。医疗床位5527张,医院、卫生院床位5166张,占93.5%。卫生技术人员8636人,其中执业医师3819人,占44.2%,注册护士1926人,占22.3%。
▲ 环境保护:环保事业发展加快,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职工共有241人,环保机构23个。环境监测站8个,环境监测人员92人。自然保护区5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4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4%。生态示范区3个,其中国家级3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达标区面积9.1平方公里,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环境法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随着各项增加居民收入措施的落实、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达到13908元,比上年增加2228元,增长19.1%,其中:国有单位人均13995元;集体单位人均12376元;其他单位人均13861元。
▲ 旅游:2006年该市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91.1万人次,同比增长22.9%,其中海外旅游者8829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业总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74.2万美元,同比增长30%。
旅游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引资金额16280万元,其中引进国外无偿捐助185万元,国外直接投资2000万元,外地客商投资12000万元,本地及民间投资2095万元。
旅游产品开发态势良好,已经形成以原始草原、沙漠风光、民族风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旅游格局,重点推出了四条旅游精品线,一是大青沟—珠日河—扎、霍草原;二是孝庄故里生态旅游区—大乐林寺—莫力庙—古榆园—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沟—兴源寺、福缘寺—塔敏查干;四是阿古拉—珠日河、鲜光民俗村—莫力庙—羊场农家乐、牧家乐。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通辽市地处祖国北疆,历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开始有人类生息。大约三千年前,这里的古代居民已进入了奴隶社会。据考古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和生活器具证实,通辽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时,燕国在如今的河北省和辽宁省交界一带,就是现在通辽的中南部地区,为防御东胡人入侵,而修筑的燕长城遗迹,如今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清晰可辨。这证明最晚在春秋中叶,东胡人便已揭开了通辽古代文明的序幕。后来,东胡人为燕国所败北撤,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的中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汉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的后裔鲜卑和乌桓族。 汉武帝时,曾三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使通辽同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繁荣。 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军事联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域,科尔沁草原亦属军事联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尔沁草原上,又兴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了辽代,通辽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金王朝建立后,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统一蒙古高原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16世纪末,努尔哈赤称帝,改国号为“大金”,通辽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后来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里孕育了清代国母 孝庄文皇后,清末名将 僧格林沁,抗日英雄 嘎达梅林等。同时这里还有中国安代舞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清沟 有亚洲之最的沙漠水库 莫利庙水库。有中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霍林河煤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同时受东三省监督和节制。 伪满洲国时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兴安南分省、兴安南省、兴安南地区,分别隶属于兴安局、蒙政部、兴安总省。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1954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辖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原哲里木盟霍林郭勒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县级市,由通辽市代管。通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通辽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代管1个县级市。
通辽市行政区划图通辽市 面积59535平方千米,人口311万人(2004年)。
科尔沁区面积 3212平方千米,人口81万。邮政编码028000。区人民政府驻霍林河大街。
霍林郭勒市面积585平方千米,人口 7万。邮政编码029200。
开鲁县面积 4488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028400。县人民政府驻开鲁镇。
库伦旗面积 4650平方千米,人口18万。邮政编码028200。旗人民政府驻库伦镇。
奈曼旗面积 8120平方千米,人口43万。邮政编码028300。旗人民政府驻大沁他拉镇。
扎鲁特旗面积17193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029100。旗人民政府驻鲁北镇。
科尔沁左翼中旗面积 9811平方千米,人口53万。邮政编码029300。旗人民政府驻保康镇。
科尔沁左翼后旗面积11476平方千米,人口40万。邮政编码028100。旗人民政府驻甘旗卡镇。 [编辑本段]旅游景点西拉木伦公园
森林公园
珠日河草原旅游区
霍林河草原旅游区
辉特淖尔草原旅游区
大青沟
吉祥密乘大乐林寺
兴源寺
双合尔山白塔
奈曼王府
孝庄故里生态旅游区
古榆园
莫力庙
福缘寺
阿古拉
努古斯台
鲜光民俗村
羊场农家乐、牧家乐
塔敏查干
君宁家园

❺ 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畜牧业,气候环境,地理纬度,地势差异比较

内蒙古高原
是气候干旱少雨,地势相对较低,以草原为主,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势高。

❻ 通辽的地理环境

通辽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通辽市地势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平,呈马鞍形。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南部为辽西山地边缘的浅山、黄土丘陵区;中部为西辽河流域沙质冲积平原,其中在西辽河流域冲积平原与山地、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分布着起伏不平的沙丘和沙地,。
气候特征
通辽市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热同季。
土壤概况
通辽市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其余土壤主要有风沙土,灰色草甸土等十个种类。
植被覆盖
通辽市地处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原始景观为榆树疏林草原,以草原植被为主,森林植被居其次。植被类型主要由干旱草原类型及旱生草本植物构成。天然的乔灌木树种有榆、蒙古栎、黑桦、叶底珠、胡枝子、锦鸡儿、山杏、沙柳等;包括羊草、针茅、隐子草、野谷草、碱草、花苜蓿和差巴嘎篙等;山地和沙地适宜杨、柳、榆、樟子松、山杏、锦鸡儿和黄柳等乔灌木生长。
水文情况
全市水系以西辽河水系为主,分布在其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以及新开河,还有东辽河下游和辽河干流的一部分支流、大凌河和霍林河的一部分。由于连年干旱,全市境内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常年断流,70多座中小型水库干涸,局部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匮乏。
生态状况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是科尔沁沙地的主体地区。在沙地面积中。

❼ 根据通辽的气候类型、降雨量、土壤状况回答.谢谢.

地形地貌
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面积1934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击平原,面积125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0%,平原区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由浅山、丘陵、沟壑、沙沼构成,面积27684平方公里,占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
气候特征
通辽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风能丰富、风能有效时数(3-20米/秒)为5000至6000小时。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为100至150瓦/平方米。
食品
通辽市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既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被誉为"黄牛之乡"。现有耕地面积91.4万公倾、盛产玉米、小麦、水稻、大豆及小杂粮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亿公斤以上。境内草原面积327.4万亩,牲畜存栏头数达到712.5万头只,特别是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中国美利奴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科尔沁马等畜种享誉国内外。
编辑本段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由于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3.1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49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1.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3万公顷,增长7.0%。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8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77.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6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8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6.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64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粮食
产量较上年增加,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产量429.24万吨(85.85亿斤),比上年增产17.24万吨(3.45亿斤),增长4.2%。其中:玉米359.75万吨(71.95亿斤);水稻18.60万吨(3.72亿斤);小麦8.09万吨(1.62亿斤)。
经济作物
油料、甜菜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通辽美丽的夜景
油料产量10.66万吨,比上年增产0.36万吨;甜菜产量2.96万吨,较上年增产0.66万吨。 蔬菜生产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蔬菜总产量273.69万吨,比去年增长18.9%,其中叶菜类产量115.24万吨。特种作物生产进一步发展,鲜切花产量2.5万吨,盆栽观赏植物产量12.5万吨,药材产量1.16万吨。

❽ 黑龙江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最东,纬度最高,经度最东的省份,西起121°11′E,东至135°05′E,南起43°26′N,北至53°33′N,东西跨14个经度,南北跨10个纬度,2个热量带;东西跨14个经度,3个湿润区。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区和松岭区)。

2、地形地貌

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势大致是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

3、气候特征

黑龙江省属于寒温带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

4、水文概况

黑龙江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四大水系,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2881条,总长度为9.21万千米。

(8)通辽杂粮产业地理气候环境扩展阅读:

植物资源

黑龙江省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老爷岭构成了全省以山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全省林地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近一半。此外,还有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在这些复杂的地域中分布着2100余种的植物,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有1000余种。

这些植物资源按用途可分为药用植物、食用植物、野果植物、淀粉植物、油料植物、色素植物、芳香植物、蜜源植物、饲料植物、木材植物、树胶植物、树脂植物、纤维植物、环保植物、观赏植物、农药植物、蹂料植物等17大类。

在木材植物中有全国十分珍贵的红松、黄菠萝、核桃揪、水曲柳、东北红豆杉等,黑龙江省林区每年都为国家生产大量的木材。食用植物是黑龙江省野生经济植物中分布较多、贮量较大的一类,其中以蕨菜、薇菜、老山芹等产量为最大。

动物资源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共476种,其中兽类88种、鸟类361种、爬行类16种、两栖类1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兽类有东北虎、豹、紫貂、貂熊、梅花鹿5种,鸟类有丹顶鹤、大鸨、白獾、中华秋沙鸭等12种;

属国家二级保护的兽类有马鹿、黑熊、棕熊、雪兔等11种,鸟类有大天鹅、花尾榛鸡、鸳鸯等56种。其中有许多都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十分珍贵的野生动物,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马鹿等。鸟类中久负盛名的“飞龙”即是分布在全省的花尾棒鸡。

❾ 通辽有什么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

位置境域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地理位置位于北纬42°15′—45°59′,东经119°14′—123°43′之间,东与吉林省接壤,南与辽宁省毗邻,西与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交界,北与兴安盟相连;南北长约418千米,东西宽约370千米,土地面积59835平方千米。[1]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background: url("https://api.map..com/images/blank.gif"); width: 14px; height: 21px; left: 382px; top: 140px; z-index: -8731596;">

©2020 Bai - GS(2019)5218号 - 甲测资字1100930 - 京ICP证030173号 - Data © 长地万方

地形地貌

通辽市处于蒙古高原递降辽河平原的斜坡,地貌总轮廓是南部、

科尔沁区一角(2张)

北部高,中部低平。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区,海拔高度400~1300米,占全市面积的22.8%。最高峰是罕山吞特尔峰,海拔高度1444米。南部为辽西山地的黄土丘陵和浅山区,海拔高度550~730米,占全市面积的7.0%;中部为西辽河冲积平原,海拔高度120~320米,其边缘分布着固定、半固定沙沼,占全市面积的70.7%。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吐尔基山、老道山和青龙山。

气候

通辽市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大风多,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北早南晚,冬季漫长少雪寒冷。年平均气温中部平原5~6°C,南部在6°C以上,北部山区为0~6°C。≥10°C的积温鲁北以南为3000~3200°C,鲁北以北为2200~3000°C,霍林河地区为1900~2200°C。无霜期鲁北以南为140~160天,鲁北以北为140天以下。全市年降水量变化在305~485毫米之间,年降水的70%集中在6~8月份。全市各地湿润度一般在0.3~0.7之间。全市光能资源丰富,光合有效辐射2506~2728兆焦耳/平方米年,年日照时数2868~3111小时,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时数为1577~1709小时,热量资源适宜于农牧林业发展。年平均蒸发量1817.4毫米(蒸发皿为20厘米口径)。气候条件为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长及物质转化和积累。干旱、洪涝和大风天气是影响农、牧、林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底,通辽市共有艺术事业研究所2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5个,城市电影院16个,农村、牧区电影队139个,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115.17万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团体共演出1254场(次),观众达77.4万人次。全市有县广播电视台7个,乡广播电视站74个,通电视的村2127个,通广播的村2127个,调频台42座。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4套。广播节目覆盖人口309.79万人,电视节目覆盖人口309.63万人,有线电视入户率为19.14%。

水文

通辽市水系由西辽河水系、柳河水系、大凌河水系、嫩江水系及东辽河组成,其中西辽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0%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7条,属辽河流域的38条,属松花江流域的3条,属大凌河流域的5条,属内陆河1条。从水文地理特征上看,全市河流划分为北部山区河流,中部平原区河流和南部浅山丘陵区河流三个部分。通辽市境内有自然湖泊612个,总集水面积292.9平方千米,总蓄水能力3.53亿立方米。

❿ 荞麦之乡是哪里

伦旗种植荞麦终久历史.库伦荞麦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侯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其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具有保健功能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及维生素B1.B2等。经国家商检局、中科院卫生研究所的签定和营养成份分析,荞麦籽粒中含蛋白质10.3—11.9,淀粉63,3—75%,粗纤维1013—13.8%,VBl,VB2、VE的含量均高于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 同时含有大量的铁、钙、铜、锌、硼、碘等元素和各种氨基酸,据测定在蛋白质中合有18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8种氦基酸含量比较丰富,配比合理,其中赖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均超过大米,尤其是所含的芦丁是荞麦的特有成份,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的功能,对心血管疾病扣高血压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对控制和治疗糖尿病有效率达93%;另外,它还有健胃、免疫,消炎、防癌变之功能。 库伦旗的地理、气候、土质等条件,特别适合荞麦生长,荞麦始终是库伦旗的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库伦旗被称为“中国荞麦之乡”。全旗每年荞麦种植面积都在35万亩以上,其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库伦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 南与辽宁省的阜新、彰武两县接壤,东、西至北与本市的科左后旗、奈曼旗为邻。库伦旗的荞麦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多,降水集中在6~8月份,这样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合荞麦生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使得“库伦荞麦”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能够加工荞麦面精粉、荞麦粉、荞麦挂面,还能酿造荞麦酒。库伦荞麦以种植面积广、产量高、面细、色白、味香、加工精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淀粉含量高等特点而闻名国内外。2006年3月28日,国家工商总局正式公布了“库伦荞麦”原产地商标认证。这是通辽市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获得认证注册的农产品首枚原产地证明商标。原产地证明商标就是将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纳入证明商标制度中,是对原产地加以保护的一种商标类型。只有取得原产地证明商标的地区的产品才能使用该商标。通过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不但可以保护自己的名优特产品,而且还可以提升产品的无形价值,为当地农产品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库伦旗近年来立足荞麦资源优势,组织农民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扩大荞麦种植规模,提高荞麦单产。在推广种植优良品种的基础上,投资410万元建设了1万亩荞麦良种繁育基地,使全旗荞麦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达4000万公斤。其系列产品荞麦米、荞麦挂面、荞麦蜂蜜、荞麦皮枕芯等畅销国内外。该旗荞麦通过国家原产地商标认证后,真正打响了“中国荞麦之乡”品牌,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加快全旗农牧民致富奔小康步伐。库伦旗依托“荞麦原产地商标认证”的品牌优势,精心打造以荞麦为主的杂粮品牌,在龙头加工企业的引领下,其系列产品拿到了国际订单,走出了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和欧美市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