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武县地理位置
⑴ 平武县的地理环境
平武处于绵阳北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地处东经103°50′--104°58′、北纬31°59′--33°02′。东邻青川县,南连北川县,西界松潘县,北靠甘肃省,东南接江油市,西北倚九寨沟县。县境总面积5974平方公里。
据县林业局1988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23科、37属、78种,有银杏、苏铁等孑遗植物和珙桐、连香树、杜仲、平武藤山柳等特有植物。森林植被优势建群树种等32种,其中针叶树种有云杉、冷杉等11种,阔叶树种有香樟、楠木、桦木等21种。另据县畜牧局1985年完成的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县内草被植物有96科、332属、573种。草地植被也呈垂直分布,有田间草地、林间草地、灌丛草地、山岗草地和迹地草地等类型。经济林木主要有茶叶、蚕桑、核桃、果梅、板栗、生漆、银杏、杜仲等,成片面积达2万余公顷,中药材、食用菌、天然野生植物食品等林副产品资源也丰富。
县境野生哺乳动物就有7目、23科、87种,其中珍稀哺乳动物1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 多年平均总水量56亿立方米(含过境客水8亿立方米),最大的1967年产水65亿立方米,最小的1956年产水31.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42万千瓦,可开发量100万千瓦,最优开发量40万千瓦,截至2010年仅开发1.7万千瓦。 涪江干流在县境内全长157公里,流域面积5510平方公里,总落差2990米,河床平均比降15‰,平均流量153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47亿立方米/年,水能理论蕴藏量102万KW,可开发量70万KW。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夺补河、平通河、虎牙河等14条。其中,发源于王郎自然保护区的夺补河(又名火溪河)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1490平方公里,总落差2485米,河床平均比降23‰,平圴流量41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13亿立方米/年,水能理论蕴藏量35万KW,可开发量33万KW。
⑵ 四川平武县属于哪个市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
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下辖的一个县
⑶ 四川省平武县是怎样的气候环境
我找到了一段资料,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县境县城一带属北亚热带山地回湿润季风气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雾少、阴天多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4.7℃,最高值15.1℃,最低值13.9℃。极端最高温37℃,极端最低温-7℃。多年平均降水量866.5毫米,最高值1161.4毫米,最低值397.3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376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52天。由于地势起伏突出,高差悬殊,气候要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带属北亚带山地湿润性季风气候,低中山地带属山地温暖带气候,中山地带属寒温带气候,高山地带属亚寒带气候,极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
下面的网址还有地图
⑷ 平武县的介绍
平武处于绵阳北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东邻青川县,南版连北川县,西界松潘权县,北靠甘肃省,东南接江油市,西北倚九寨沟县,是著名风景区九寨、黄龙之门户,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之美誉。全县幅员面积5974平方公里,辖9镇16乡、248个村、16个社区居委会、1478个村民小组,有汉、藏、羌、回等20个民族。平武县境县城一带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雾少、阴天多的特点。县境植被种类丰富,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23科、37属、78种。县内有“报恩寺”、“王朗自然保护区”、“泗耳自然保护区”、“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北山公园”、“龙池坪森林公园”、“白马民族风情”等浏览景区。平武属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特困县,199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享受少数民族比照县待遇。
⑸ 平武县属于四川的哪个市或者地区
绵阳市
⑹ 四川省平武县的平武县历史
今平武县境,周秦时期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汉书》与《华阳国志》俱载: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西汉政府析巴、蜀二郡北部地域设置广汉郡,郡治神乡(今梓潼县城文昌镇)。广汉郡下设十三个县、道,其中序列十二的刚氐道,就在今平武县境内,是境内最早设置的县级政区。据县方志办副编审曾维益考证,刚氐道治地在今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古城镇。
《汉书》载当时制度:“县有蛮夷曰道。”《汉旧仪》载:“内郡为县,三边为道。”“刚氐道”本名“刚羝道”,“刚”通“岗”,指境内的白马氐人生活在岷山山脉崇山峻岭之中的高岗之上,“羝”乃公羊,指白马氐人牧羊为生,并以公羊为图腾。后演变为“刚氐道”,意指当地氐人性格剽悍、刚劲。《隋书·地理志》载当地民风:“人尤劲悍,性多质直,工习猎射,俗尚刚劲”。
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析广汉郡北部地域设广汉属国,治地在今甘肃省文县,刚氐道改隶广汉属国。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刚氐道改隶阴平郡。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军事集团为防备曹操军事集团越摩天岭南下,在刚氐道境内设置了军事要塞江由戍,后习称江油关,关址在今县城东南50公里处的南坝镇老街。《蜀中名胜记》解释,“江由”之意为“江水所由矣”。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七年(229年),蜀汉政权在刚氐道境内南部分置广武县,同时改刚氐道为刚氐县,治地未变,两县皆隶阴平郡。关于广武县的县名,有的史志著述记为平广县,系误记。“广武”意指其地战乱频繁、干戈不息。关于广武县的治地,《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一书认定在今青川县青溪镇,此观点已被一些地方史志著述采纳和引用。县方志办副编审曾维益在《平武历史文集》、《龙安土司》等一系列著述中引用多种证据,进行充分考证后认定,广武县治地与江由戍同在一地,即今平武县南坝镇。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263年)十月,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兵出阴平邪径,突袭江由戍,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由此长驱直入,攻陷成都,蜀汉灭亡,广武、刚氐二县归于曹魏。
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广武、刚氐二县归于西晋。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东吴灭亡,天下归晋,乃更广武县名为平武县,此为县境内第一次以“平武”为名建县。“平武”之名,系取“阴平”之“平”与“广武”之“武”组合而成,乃“天下从此太平,永远休兵罢武”之意。
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巴氐李雄建大成国,史称成汉,平武、刚氐二县归于成汉。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成汉灭亡,平武、刚氐二县入于东晋版图。是年,省刚氐县入平武县,仍治今平武县南坝镇,上隶阴平郡,郡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两代,平武县建置未变,隶北阴平郡。其时,北阴平郡与所辖阴平县同于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
南梁武帝天监四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梁汉中太守夏侯道迁举郡降魏。梁武帝遣益州刺史邓元起与将军孔陵、鲁方达、任僧褒率军出南安(今剑阁)拒魏。北魏遣尚书邢峦、统军王足、将军李义珍等率军入蜀接应夏侯道迁,占据了梁、益二州十四郡地。北魏据蜀后,改北阴平郡为阴平郡,并新设龙州,与阴平郡及阴平县同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同时,在蜀汉江油关所在地今平武县南坝镇设置江油郡,上隶龙州,郡下设江油县,与郡同治。“江油”之名,源于蜀汉江油关。梁天监七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南梁复得其地,撤销龙州及江油郡、江油县,还为平武县。天监十三年、北魏延昌三年(514年),北魏再次大举征蜀,南梁势力退至成都一带。次年,北魏宣武帝死,魏军因而北退,而南梁势力也未再进入,平武县境成为北魏与南梁都无力管辖的权力真空地带,遂为氐豪所据。
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氐人首领李龙迁率部众在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修建城池),建立割据政权,称藩于梁。《方舆胜览》载:“龙州城,梁李龙迁所筑。”《元和郡县志》载:“至梁,有杨、李二姓最豪,分据其地,各称藩于梁。”《读史方舆纪要》载:“《志》云:普通三年,为土豪杨杰、李龙迁所据。”
新编《梓潼县志》载:“南梁天正元年(551年),北阴平郡太守李文智趁镇守益州武陵王萧纪率军出蜀争夺王位之机,自立为王……”梁代平武县为北阴平郡所辖二县之一,其时当为李文智所据。关于此事,史书亦有记载。《隋书·地理志》载:“平武,梁末李文智自立为藩王。”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西魏趁南梁内乱,遣大将军尉迟炯伐蜀,蜀地尽入西魏版图。西魏占领蜀地后,复置龙州,并将其治地由阴平(今江油市小溪坝镇)迁徙到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隋书·地理志》载:“魏置龙州”,“后周从江油郡”。《杨考》案:“‘周’为‘州’之误,‘从’为‘徙’之误”。同时,复置江油郡,与龙州同治。郡下又复置江油、平武二县。江油县与龙州及江油郡同治今平武县南坝镇,平武县治原刚氐道(县)所在地今平武县古城镇,此为县境内第二次以“平武”为名建县。
西魏所置龙州,下辖郡、县甚多。据《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一书考证:除在今平武县境内的江油郡及所辖江油、平武二县外,还有在今江油市境内的阴平郡及所辖龙安县(郡、县同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龙安县系原阴平县改名),在今青川县境内的马盘郡及所辖马盘县(郡、县同治今青川县青溪镇),以及在今青川县青境内的建阳郡及所辖秦兴县(郡、县同治今青川县城乔庄镇)。北周时(557~581年),改阴平郡为静龙郡,龙安县为阴平县,治地未变。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撤销江油、静龙、马盘、建阳四郡,江油、平武、阴平、马盘、秦兴五县直隶于龙州。开皇十三年(598年),改秦兴县为方维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龙州为平武郡,仍治今平武县南坝镇。时阴平县改隶普安郡,平武郡领江油、平武、马盘、方维四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其年又加一西字,称西龙门郡,仍领江油、平武、马盘、方维四县。武德四年(621年),拨出方维县,郡领江油、平武、马盘三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西龙门郡为龙州,又称龙门州,属羁糜州,归茂州管辖,至武则天垂拱年间(685~688年)始为正州。贞观八年(634年),省平武县入江油县,州领江油、马盘二县。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龙州为江油郡,改马盘县为清川县,郡领江油、清川二县。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赐江油郡为灵应郡,并置龙州都督府。《李龙迁祠记》碑载,至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诏曰:“江油古邑,地带灵山。自梁迄唐,屡蒙显贶。眷兹龙境,礼合褒崇。可升龙州为都督府,赐号灵应郡。”“灵山”即南坝镇之牛心山。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灵应郡为龙州,仍领江油、清川二县。
五代时期,前蜀、后蜀政权承唐旧制,龙州及江油、清川二县建置、治地均无变化。平武县南坝镇是三国历史遗迹江油关,原名江油戍,系刘备入川以后,为防备曹操势力越摩天岭南下,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建立的军事要塞。蜀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曹魏征西大将军邓艾兵出阴平邪径,奇袭江油戍,蜀汉守将马邈不战而降,魏军长驱直入,攻陷成都,蜀汉灭亡,江油戍因此而天下闻名。此后历朝历代,多在此设关戍守,或称江油关,或称涪水关,成为蜀北名关之一。同时,在南宋理宗宝六年(1258年)以前的1000多年间,这里长期都是县、郡、州治地,称为古龙州,是涪江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江油关遗址附近,有牛心山、凤翅山、叮当泉、明月渡等主要景点,以及李白读书台、李龙迁祠、玉虚观、马邈妻李氏故里碑、吴道子绘真武祖师像碑、宋徽宗书“御笔手诏”碑等名胜古迹。流传着许多神奇而浪漫的故事。
牛心山相传为李唐王朝皇族远祖李龙迁之墓,当年曾被武则天派人掘断龙脉,李氏复国后,又多次派人填塞。
年轻的李白曾经到过南坝,在这里读书学习。
民国年间,四川军阀刘湘将其母安葬在凤翅山上,刘湘死后遭盗墓。
⑺ 平武辖几个镇、乡人口多少
根据2009年底统计数据,全县共辖9个镇(其中3个羌族聚居镇)、16个乡(其中6个藏族乡、3个羌族乡),249个村,1486个村民小组,10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59615户,186772人。
⑻ 四川省平武县是否封城
现在四川省平武县并没有封城。
⑼ 整理描述江油的地理位置
江油市,四川省下辖县级市,绵阳市代管,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龙门山脉东南,东临梓潼县、广元市剑阁县,南接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西连安州区、北川县,北抵平武县、广元市青川县。距绵阳35公里,成都160公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四川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市、环境优美示范城市、法治市、文明城市。地处成渝经济区北端,是绵阳国家科技城重要辐射区,幅员面积2719平方公里,总人口88.87万。城市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
江油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龙门山脉东南。距离绵阳市35公里,成都160公里。市幅员面积2719平方千米。 东邻广元市区和剑阁县,南接梓潼县和绵阳市游仙区、涪城区,西接安州区、北川县,北连平武县、青川县。江油市人民政府驻中坝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4度44分,北纬31度47分。
气候
全境处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总数1367小时,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280天,年均气温16.2摄氏度。
地貌
江油以平坝和丘陵的地貌为主。按地貌主要类型分,平坝占8.6%,丘陵占49.0%,山区占42.4%。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系山地,海拔一般800-1500米,最高峰为枫顺乡与平武市交界处的轿子顶山,海拔2356米;东南部系丘陵和平坝,海拔一般500-700米,最低点为龙凤镇飞凤山麓涪江河谷,海拔462米。
⑽ 平武县的经纬度是多少
东经103°50′--104°58′、北纬31°59′--33°02′是平武县范围的坐标 县城坐标大概是:N 32°24′2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