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的地理位置与气候
A. 汕头的地理位置如何
汕头市,别名“鮀城”,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厦漳泉三角区、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位于东经116°14′至117°19′,北纬23°02′至23°38′之间,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饶平,北邻潮州潮安,西邻揭阳、普宁,西南接揭阳惠来,东南濒临南海。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
工业经济
汕头潮南区美莱顺(国际)内衣城2012年1~11月,汕头工业增加值409.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截至2012年末,全市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增至524家。该年1-9月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99.45亿元,增长13%,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54.2%。八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5.2%,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2.2个百分点,其中,工艺玩具、纺织服装、化工塑料等传统优势行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产值增速分别达到32.1%、15.2%和18%。企业经济效益逐渐好转,亏损企业个数有所减少,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203.56%,比去年同期增长4.1%。1-9月工业用电71.32亿千瓦时,增长2.2%。
民营工业目前已经成为汕头工业的主体,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58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84.5%。“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和“广东省名牌产品”数量分别位居全省第6、第4和第6位。
农业经济
2012年1~9月汕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3.62亿元,增长4.9%,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73%。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7.90万亩,占省下达考评指标的101.31%;完成蔬菜播种面积50.87万亩,产量达到116.29万吨,增长3.5%。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4个,面积达6万多亩。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239家,其中新增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
港口经济
汕头“以港兴市”汕头市海岸长298公里,其中适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线有28公里,具备建设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5万吨级煤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资源。
2012年汕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4500万吨,达4562.8万吨,同比增长13.9%。其中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125万标箱,同比增长13.6%,两个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及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汕头是国家确定的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汕头港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个港口有货物往来。货物可以从汕头港直达中东、地中海、东南亚、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国内主要沿海港口更是实现了全覆盖。汕台直航“黄金航线”开通以来,受到台商和世界各地广大货主的欢迎,极大增强了汕头对世界各地的辐射力,该航线相关优惠将延长至2014年。
汕头港还在继续加紧规划建设中,2013年准备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还有广澳港区2万吨级石化码头、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苏宁易购、汕头广澳国际集装箱物流中心两大物流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汕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2亿元,同比增长39.7%,增速全省排名第二。全市138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3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7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2.2%,同比提升15.4个百分点,有效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重点建设项目中现代产业工程、信息网络工程、能源保障工程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完成年度计划达到75%以上。交通运输工程、能源保障工程、现代产业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等四大工程投入较多,单项全年完成投资均超过18亿元。[29]近年来汕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规模逐年增大,2009年、2010年分别为141.1亿元和176.7亿元,2011年达到323亿元。
上市公司
上市动漫公司的原创作品[31]截至2012年9月,汕头市共有21家上市公司,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位列第12位,在广东省位列第3。
上市公司包括超声电子、宜华木业、宜华地产、东方锆业、南洋股份、奥飞动漫、星辉车模、潮宏基、万顺股份、黑牛食品、凯撒股份、太安堂、众业达、金刚玻璃、骅威股份、群兴玩具、西陇化工、金明精机、东风印刷、猛狮科技、万泽股份在内,共有21家为民营企业,涵盖了木业、地产、动漫、玩具、超声仪器、珠宝、电缆制造、包装、制药、特种玻璃制造、化工、制衣、食品等十几个传统产业和新型优势产业。
其中还创造了不少行业第一股,如宜华木业是“实木地板第一股”,奥飞动漫是“中国动漫第一股”,以及“中国女装第一股”的“凯撒股份”。
流通消费
2012年1~9月,汕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57.3亿元,增长13.8%,完成年度预期目标的64.9%;批零销售额和住宿餐饮营业额1326.62亿元,增长14.1%。完成货物周转量107.94亿吨公里,增长20.8%。港口货物吞吐量3381.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91万标箱,分别增长12.5%和12.9%。实现邮电业务收入41.12亿元,增长5.6%。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接待过夜旅游者741.3万人次,增长14.8%。物价涨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2.8%。[24]
驻汕银行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创兴银行、德富泰银行、(泰国)盘谷银行、华侨商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广发银行、广东华兴银行。
B. 汕头的地形特点、气候特征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走向自东北向西南,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汕头市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岛屿。
东北部有莲花山脉,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东南部沿海沿出江口处为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和海蚀地貌以及港湾和岛屿的分布。韩江、榕江、练江的中、下游流经市境,三江出口处成冲积平原,是粤东最大的平原。
汕头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市区及所辖各区县均临海洋。汕头海岸线曲折,岛屿多。全市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289.1公里,纳入汕头市海洋功能区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岛屿40个,其中南澳23个、潮阳1个、汕头12个、澄海2个、牛田洋2个。最大的海岛是南澳岛,岛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头的最高峰。南澳岛也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周围有南澎列岛、勒门列岛、凤屿、虎屿等。
C. 汕头位置 环境 发展 气候 地形大神们帮帮忙
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汕头。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49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人口137万人。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3°C,日照时间2000—3000小时,降雨量1672.25mm,湿度82%,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981年,汕头设立经济特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日益增强。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40.92亿元,增长11.6%;工业总产值1469.9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增长18.6%。
D. 汕头的地形特点是什么
汕头地理人文有四个特点:
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先后与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圣约翰市、韩国平泽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三是百载商埠,经济外向。汕头于1861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头与1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48个港口及国内各大港口有货运往来,53家跨国公司、大财团、大商社在汕投资兴业。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80人,人均耕地面积0.16亩,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素以精耕细作闻名遐迩。汕头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誉海内外。汕头民众更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而著称于世。
【地理位置】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全境位于东经116°14′40〃至117°19′35〃和北纬23°02′33〃至23°38′50〃之间,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的美称。
【地形地貌】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汕头市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岛屿。东北部有莲花山脉,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东南部沿海沿出江口处为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和海蚀地貌以及港湾和岛屿的分布。韩江、榕江、练江的中、下游流经市境,三江出口处成冲积平原,是粤东最大的平原。汕头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市区及所辖各县(市)均临海洋。汕头海岸线曲折,岛屿多。全市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289.1公里,纳入汕头市海洋功能区域工作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岛屿40个,其中南澳23个、潮阳1个、汕头12个、澄海2个、牛田洋2个。最大的海岛是南澳岛,岛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头的最高峰。南澳岛也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周围有南澎列岛、勒门列岛、凤屿、虎屿等。
【地质资源】 汕头市所属区域已找到矿产42种,共有矿产地180处。从已有区域地质勘查成果来看,汕头市区域地质的显著特征是中生代侵入岩花岗岩类发育,第四纪海陆交互相及海相沉积发育,与之相关的矿产资源种类颇多,分布较广。与内生成矿作用相关的钨锡多金属矿主要分布澄海、潮阳等地花岗岩类分布区,与外生成矿作用相关的石英砂、锆英石、钛铁矿等主要分布滨海地带。区内的矿产以钨、稀土、玻璃用砂、建筑用花岗岩、饰面用花岗岩及矿泉水、地下热水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其勘查开发前景甚好。锡、金、钛铁矿、锆英石、独居石及高岭土、耐火粘土等具有找矿潜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及石英砂、粘土是重要的建筑原料资源。全市土地资源224438.7公顷。全市可供开发的港口有103处,仅南澳岛可供开发的深水港就有7处,市区的珠池、马山、苏埃、广澳等4处港址可建1~10万吨级码头泊位69个。有多处港湾和大片浅海滩涂,10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面积74.3万亩,可利用面积46.8万亩,200米等深线内渔场面积5.3万平方公里,适宜海水养殖,滨海盛产海盐。近海已知的鱼类有471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
E. 汕头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是什么
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汕头。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49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人口137万人。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3°C,日照时间2000—3000小时,降雨量1672.25mm,湿度82%,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981年,汕头设立经济特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日益增强。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40.92亿元,增长11.6%;工业总产值1469.9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增长18.6%。
F. 汕头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是什么
依海而立,于 1860年开埠,民众更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
G. 汕头的地理位置
汕头是在广东的东部,属于粤东。具体简介如下: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美称,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人口487.51万人。其中市区1956平方公里,人口480.27万人。辖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南六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地理人文有四个特点:
一是濒临南海,自然条件优越。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二是华侨众多,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先后与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圣约翰市、韩国平泽市和越南芹苴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三是百载商埠,经济外向。汕头于1861年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贸历来比较发达。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头与16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48个港口及国内各大港口有货运往来,53家跨国公司、大财团、大商社在汕投资兴业。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62人,人均耕地面积0.13亩,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素以精耕细作闻名遐迩。汕头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潮剧、潮乐、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誉海内外。汕头民众更以刻苦耐劳、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诚实信义而著称于世。
北回归线标志塔
历史沿革
汕头市区古为滨海冲积地。宋时已形成村落,属揭阳县。 元代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厦岭。明初设蓬州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置澄海县时随属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设栅捕鱼,称沙汕。清康熙年间建沙汕头炮台。雍正年间简称汕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对外开市。1919 年冬设汕头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厅,与澄海分治。1930 年准予设市,隶属广东省政府。
解放后,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头市人民政府。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区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1983 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原地区所属 8县 1市并入汕头市。1984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 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 52.6 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1991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并确定于是年11月正式实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揭阳分设地级市。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原市区5个区调整合并为3个区,其中河浦、达濠两个区合并为濠江区;升平、金园两区合并为金平区;龙湖区保留,将原属澄海市的外砂镇、新溪镇划归龙湖区;澄海市撤市设区;潮阳市撤市分设潮阳、潮南两个区。调整后,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10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87.5万。只有128平方公里的南澳县建制和区划不变。
H. 汕头地理环境
汕头地处南海之滨,自然环境优美,早在三十年代初便命定如下八景: (一)、中园晚棹。中山公园建成后风景优美,花树扶疏,宽阔湖面碧波荡漾。春夏季时,夕阳已坠,电灯初明,游人多泛舟其间,轻歌缓木翟,舞柳生风,祛暑涤尘,乐悠悠也。 (二)、香炉晓烟。香炉山位于市南郊 石西南面,为市境内最高山峰,极巅一巨石,大数十丈,色如古铜,非方非圆,足作鼎立,形若香炉,当晓气初平,轻霞欲散,烟雾缭绕,如出炉中,上薰碧落,景象万千。 (三)、草屿绿波。以前汕头南北诸山多怪石,罕生草木,独江( 石海)西南畔,当潮揭航路之分点,得一小屿,突立水面三四丈许,草色葱郁,经霜不变,故名“草屿”,碧绿水波环绕,景色秀丽。 (四)、饶山仙洞。位于礐石礐光中学南面之饶山,山擅天胜,多奇石,有巨石支覆成洞,称“自然洞”,洞深二丈,宽丈许,夏日入内,暑气不侵,清凉沁肺。周围石壁镌古今名人字迹,成游览名区。 (五)马屿观潮。马屿(现名妈屿)位于汕头港入口处,握汕头海运之咽喉,形势险要,岛上建有炮台及灯塔,境甚超妙,形如马,市民所谓“大马行者”,指此屿外海阔无际,波光荡漾,碧水连天,披襟东望,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当风雨时,怒涛奔号,势极雄壮。岛东边辟游泳场,游者益众。 (六)鮀江晒网。汕头旧称鮀浦,盛产鱼虾,百十年前,为渔民集居之地,时属荒野,而竹篱茅舍,挂网张罟,亦别饶风趣。后来填海立埠,蔚为商港,渔民逐星移市郊,时珠池肚(在今市区东部)一带,犹见渔家风景。 (七)鸡港樯林。渔民作息,一依潮候,经常是早出晚归,故当朝暾初上,或残照衔山,放鸡港面(指马屿内港面)辄有渔舟千百驰帆徐驶,樯桅如林,洵为奇观。 (八)礐峰柱石。礐石群山多奇石,雄拔峻秀,各生成趣,中峰极处一巨石,巍然特立,不啻撑天之柱,形势尤伟。 汕头新八景 “汕头八景”的八个景点分别为礐石风景名胜区、汕头海湾、中信高尔夫海滨度假村、桑浦山景区、陈慈黉故居、海门莲花峰、南澳生态旅游区和中山公园。其中,汕头海湾含二桥(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二路(海滨路和南滨路)、二公园(石炮台公园和华侨公园)、游泳跳水馆和人民广场;桑浦山景区以北回归线标志塔为主景点,连结周边的汕大校园、七日红公园和翁万达书院等园区古迹;而南澳则是把整个岛作为一个生态旅游区来入选“汕头八景”的。伴随“汕头八景”新鲜出炉的还有“汕头八景”各个景点的景名。按照四字命名、平仄搭配、结构一致(偏正结构),并使八个景名能结成四个对子和一副对联的要求,经专家组仔细推敲并征集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后,八景景点依次确定为“礐石山光”、“海湾虹影”、“龙滩逸韵”、“桑浦清晖”、“黉院惠风”、“莲峰浩气”、“瀛南翠色”和“月苑莺声”,四个对子分别为“礐石山光”和“海湾虹影”、“龙滩逸韵”和“黉院惠风”、“桑浦清晖”和“莲峰浩气”、“瀛南翠色”和“月苑莺声”,结成对联则为:“礐石山光龙滩逸韵桑浦清晖瀛南翠色,海湾虹影黉院惠风莲峰浩气月苑莺声”。 汕头每年都会举行潮汕美食节,吸引成千上万市民和游客参加。2008年11月11日首届粤东侨博会在汕头举行。 汕头澄海是中国玩具、羊毛、塑料制造基地,奥飞玩具是全国玩具竞争力最高的玩具动漫产业,落户与汕头市澄海区,每年举行玩具博览会,吸引阿酋联等50多个国家参加,年产值颇丰。 汕头潮南是中国内衣、家居服制造基地,在全国2008十大家居服品牌中,就有6个在汕头潮南。 汕头正在加进建设中,南澳大桥,金凤大桥,潮阳产业转移园,污水处理厂,华能海门电厂。 汕头概况 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汕头。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49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人口137万人。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自然条件优越。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3°C,日照时间2000—3000小时,降雨量1672.25mm,湿度82%,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1981年,汕头设立经济特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州音乐、潮菜、英歌、潮阳剪纸、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I. 汕头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走向自东北向西南,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最低气温在0℃以上;最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汕头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汕头市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岛屿。
东北部有莲花山脉,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东南部沿海沿出江口处为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和海蚀地貌以及港湾和岛屿的分布。韩江、榕江、练江的中、下游流经市境,三江出口处成冲积平原,是粤东最大的平原。
汕头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市区及所辖各区县均临海洋。汕头海岸线曲折,岛屿多。全市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289.1公里,纳入汕头市海洋功能区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岛屿40个,其中南澳23个、潮阳1个、汕头12个、澄海2个、牛田洋2个。最大的海岛是南澳岛,岛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头的最高峰。南澳岛也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周围有南澎列岛、勒门列岛、凤屿、虎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