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理的课文知识
A. 有关地理的知识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
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
* 地球表面: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
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国家 -- 世界政区 -- 各国首都 -- 洲 -- 地区 -- 州 -- 省 -- 自治区 -- 特别行政区 -- 联盟 -- 市 -- 县 -- 自治县 -- 旗 -- 郡 -- 城市 -- 城镇 -- 村落 -- 地名 paz
学科分支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 综合性
o 综合自然地理学
o 古地理学
* 部门性
o 地貌学
o 气候学
o 水文地理学
o 土壤地理学
o 生物地理学
+ 植物地理学
+ 动物地理学
o 化学地理学
o 医学地理学
o 冰川学
o 冻土学
o 物候学
o 火山学
o 地震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更注重地理学中社会科学的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察整个地球的行为模式,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及格广义的分支:
* 社会文化地理学
o 人种地理学
o 人口地理学
o 聚落地理学
o 社会地理学
o 文化地理学
o 宗教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
o 农业地理学
o 工业地理学
o 商业地理学
o 交通运输地理学
o 旅游地理学
* 政治地理学
o 军事地理学
* 城市地理学
其他分支学科
* 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地图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实察方法,可合称为地理技术方法学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门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可分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分布、风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
3.区域;区划。
4.地址。
5.风水。
怎样学好地理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门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可分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分布、风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
3.区域;区划。
4.地址。
5.风水。
B. 高中地理常识(非课本)
地理图册,就是有地理和配套解释的书,多学习地理很好的,看起来可以直达很多课外地理只是,还可以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C. 三十条地理课本外的中国地理知识信息,越新越好
1.位置
我国的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我国的经纬度位置:我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0度多,最东端的乌苏里江畔和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高原时差4小时多.
2.辽阔的疆域
我国领土辽阔广大,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我国领土的四端为:最东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ºE多),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附近(73ºE),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53ºN)多,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
3.疆界和邻国
我国陆上疆界两万多千米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面是俄罗斯、蒙古,西北和西南面同哈
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接界.南接越南、老挝、缅甸.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濒临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为我国内海.沿海分布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同我国隔海相望的邻国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
4.行政区划
我国现在行政区基本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和乡(镇)三级,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在历史上全国划分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6个大区.香港、九龙、澳门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签署有关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我国政府于1997年7月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我国同葡萄牙政府于1987年4月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重申,澳门是中国领上.我国政府已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我国行使主权下的澳门实行“一国两制”.
[编辑本段](二)人口和民族
1.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国约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2.华侨与华人
我国的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世界各地.侨胞原籍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这两省许多地方一向以侨乡著称.
3.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因此,推行计划生育仍然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仍然是加速实现四化的当务之急.
4.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口在400万以上的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族等.汉族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总之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编辑本段](三)地 形
1、我国的地形特征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第一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云贵高原东一线以西与第一阶梯之间为第二级阶梯,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间,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第二阶梯以东,海平面以上的陆面为第三级阶梯,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为丘陵和平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供给大量水汽;使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级阶梯流人低一级阶梯的地段,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2.主要山脉分布
东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为天山一阴山一燕山;昆仑山一秦岭;南岭.东北一西南走向的三列:从西而东为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长白山一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2条:贺兰山;横断山.西北一东南走向的有2条:阿尔泰山、祁连山.在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一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四大高原的特点和分布: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点是高峻多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湖泊众多,草原辽阔,水源充足.内蒙古高原在我国北部,包括内蒙古大部和甘、宁、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其特点:地面开阔平坦,地势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黄土高原海拔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是世界上黄士分布最广阔、最深厚的地区;水上流失严重;千沟万壑.云贵高原岩溶地形广布;山岭起伏;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点:四川盆地位于四川东部,因广布紫色砂页岩,有‘红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南部,呈环状分布,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为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典型的内陆高原盆.
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点:东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4.主要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区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地区: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
[编辑本段](四)气 候
l.气温和温度带
我国属季风性气候区,冬夏气温分布差异很大.气温分布特点为: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获得太阳能量少;纬度影响:冬季盛行冬季风.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温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热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阳高度大,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减缓了南北接受太阳光热的差异.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镇,夏季最热地地方是吐鲁番.重庆、武汉、南京号称我国“三大火炉”.
无霜期和生长期:我国各地的无霜期,一般来说,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缩短.
无霜期长则作物的生长期也长.反之则短.
2.降水和于湿地区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特点.
成因:我国东南临海,西北深入到亚欧大陆内部,使得我国的水分循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夏季风,受重重山岭的阻挡和路途越来越远的制约,影响程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小.
降水的季节变化 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最少的地方则是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概况如下表: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两大主要特征.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风,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
季风和季风的形成: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海陆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习惯上把我国境内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季风区;把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非季风区.其界线大致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为季风区.
4.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风.位置,指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地形,指地势高低和山脉走向的影响;季风,指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影响.
5.气候的优缺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气候的主要优点是: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国季风气候区广大,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我国气候的主要缺点是:受季风强度的影响,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编辑本段](五)河流与湖泊
1.外流区和内流区
直接或间接流人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不流人海洋,流人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叫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以秦岭一淮河一线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别明显: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小,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北方除黑龙江等少数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规汛期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长,植物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气温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主要内流河及其水文特征: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叫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内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征与季节密切相关.
2.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西南侧,全长6300千米,流经青、川、渝、藏、滇、鄂、湘、赣、皖、苏、沪等门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从格拉丹东雪峰至湖北宜昌为长江上游,峡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是其水文特征,闻名的长江三峡(雷塘峡、巫峡、西陵峡)就位于长江上游;从宜昌到江西湖口为中游,这一段长江河道弯曲,湖泊多,支流多;从湖口以下到长江口为下游,这一段支流少,江阔水深,河段受海潮的影响,水位定时涨落.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大动脉,长江航线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等优点,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葛洲坝水利枢纽是长江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是目前我国发电能力最大的水电站;举世注目的三峡水利工程,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到2009年建成将安装70万千瓦的发电机26台,年发电量846亿千瓦时,比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还大40%.将原来只能通航到重庆的船只从1000吨提高到5000吨.使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更加发挥其重要作用.
3.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发源于西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至内蒙古河口镇为上游,上源的青海段,河水清澈,水流缓慢;青海省东部的甘肃段,峡谷多,水变浑,水量增大;青铜峡以东的定蒙段,水流平稳,水量变少.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为中游,先后接纳了汾、渭等数十条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孟津以下为下游,流经平原,河宽水缓,泥沙沉积成为“地上河”. 黄河的上游和下游常有冰坝阻塞水流的凌汛现象,解放前几乎年年因凌汛决堤而泛滥成灾.治黄的关键是泥沙问题.
4.湖泊
我国的湖泊众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个,主要的淡水湖有:江西的鄱阳湖、湖南的洞庭湖、江苏的太湖和洪泽湖、安徽的巢湖.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位于西藏中部的纳木错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我国最高的湖泊.
[编辑本段](六)海洋的利用
1.邻近我国大陆的海洋
我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东侧的太平洋海区.其中,渤海是我国的内海.
2.丰富的海洋资源
大陆架:又称“陆棚”或“大陆浅滩”,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浅海地带.大陆架浅海是海洋资源最富饶的部分,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铁等矿藏,也是海洋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方.
我国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舟山渔场是全国性的大渔场,北方的渤海海湾渔场以盛产对虾著称.
我国的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主要盐场有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布袋盐场.
海底石油资源:我国海洋中矿产资源很丰富,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海洋矿产.蕴藏量以东海大陆架最佳,南海和渤海次之.
[编辑本段](七)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1.主要铁路干线
现在我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铁路.南北干线主要有:京哈一京/京沪线、焦枝一枝柳线、宝成一成昆线,和1996年9月1日通车的京九线C.东西干线有京秦一京包一京兰线,陇海一兰新线,沪杭一浙赣一湘黔一贵昆线,正在建设中的南疆铁路将使陇海——兰新线延长到我国最西部边疆城市喀什币,是我国通往中亚的重要通道.
2.主要海洋航线和港口
我国已有100多个万吨级的深水码头泊位.北方沿海线以大连、上海为中心包括通往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连云港的许多航线.
香港是世界著名海港,台湾省的基隆和高雄都是我国的重要港口.
3.主要内河航线
长江航线、珠江航线、京杭运河航线、松花江航线等.
4.主要航空线
全国各大城市都有航班在来,民航可通往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许多国家的重要城市.
5.主要公路线
全国县一级地区已全部通了汽车.其中高速公路已建成的有:北京一天津一唐沽线、广州一深圳线、沈阳一大连线、厦门一福州线、上海一南京线、成都一重庆线、济南一青岛线等.
6.主要管道运输
管道运输主要用来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已建成和正建设中主要管道运输线有:大庆—大连、大连一秦皇岛一北京、任丘一北京、胜利油田一青岛等,全长400多千米.从陕北向北京和从新疆到上海输气的管道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7.我国主要的旅游资源
1 自然风光: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秀水、山水风光最为重要.如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和景色奇绝的黄山、庐山、石林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杭州西湖美景、无锡太湖风光、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云南的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和台湾日月潭湖光山色等,都是闻名的旅游胜地.
2.人文旅游景观
(l)古代文化艺术宝藏:有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几十个历史文化名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北京的故宫和皇家陵园,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南京明考陵、中山陵,苏州的园建筑,承德的避暑山庄,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的壁画等,都举世闻名.
(2)革命纪念地:著名革命纪念地有延安、遵义、井冈山等.
(3)民族风情和地方风俗: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了风采各异、各有特色的风情习俗和民间节日.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此外,我国著名的现代工程建筑,丰富多彩的地方土特产、工业品,神奇的中医和养生之道,名扬世界的中国菜等,对中外游客都具有巨大的吸引
[编辑本段](八)东北三省
1.位置
东北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大部分处在中温带.
2.地形和气候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的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温暖.冬季大面积分布的积雪和冻土改变了全年水分的分配,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热量条件不足,早霜冷害影响农业收
成.
3.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春、冬小麦,杂粮,春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甜菜、亚麻,东北甜菜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辽东半岛是国内外著名的苹果产地.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防护林,长达800千米,被誉为“绿色长城”.东北山地有‘冻北林海”之称,森林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森林采伐基地和世界著名的红松林区.林区出产的貂皮、鹿茸、人参素称东北“三宝”.
4.丰富的石油、煤、铁资源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大庆油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著名的大煤矿有抚顺、鸡西、鹤岗.闻名全国的铁矿有辽宁的鞍山和本溪.
5.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6.稠密的铁路网 主要铁路干线有滨洲线、滨绥线、哈大线.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大连港是东北最大的海港.松花江是东北最主要的内河航线.现在已建成我国最长的沈阳至大连的高速公路.
[编辑本段](九)黄河中下游四省二市
1.范围和位置
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陕、晋、比鲁、冀、京、津五省二市,地处暧温带和中原枢纽位置.
2.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
本区地形除北部的燕山和南部的秦岭、大别山外,主要有黄土高原和由海河平原、黄淮平原、鲁西北平原组成的华北平原及山东丘陵.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3.暖温带季风气候与农业生产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气候分界线.该区多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冬夏长,春秋短.农作物多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对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热量充足,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同期,作物种类丰富;不利条件是,水分不足,降水集中,易产生洪涝旱碱灾害.降水集中在夏季的七、八两月,春季和初夏降水往往不足,所以春旱威胁农业生产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4.全国杂粮、小麦、棉花的重要产区
华北地区是
杂粮、小麦、棉花的重要产区.棉纺织工业发达,棉纺织工业中心有北京、天津、青岛、石家庄、邯郸、郑州、洛阳、西安、咸阳,主要沿京广和陇海铁路线分布.
5.丰富的煤炭、石油、海盐资源
开滦、大同、阳泉、平顶山、京西是全国著名的煤矿.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素有“煤海”之称D华北平原和渤海海域的石油资源很丰富,重要的油田有:胜利、华北、中原.渤海海滩匕盐场很多,总称长芦盐区,海盐产量高,是我国最大的盐场.
6.京津唐工业区
本工业区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市和廊坊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区重要的经济核心带,是全国的钢铁工业基地、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基地、燃料动力基地、机械工业基地、无线电电子工业基地和轻纺工业基地.工业集中分布在京津二市.
7.以北京为中心的铁路运输网
以北京为起点的铁路线主要有京广线、京沪线、京包线、京哈线等.我国第一条重载单元双线电气化铁路——大秦线,被誉为中国铁路第一线.京九线的贯通,加强了首都北深圳、香港的联系,沟通南北物资交流的同时,也对沿途地区特别一些欠发展的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8.大城市和港口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天津是我国沿海地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天津港由天津、塘沽、新港三部分构成;西安是著名的古都;青岛是重要的海港;秦皇岛正在建设为现代化的煤炭出口港.
[编辑本段](十)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1.范围和位置
该区由湘、鄂、赣、皖、苏、浙、沪六省一市组成,大部分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和南岭以北地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东临东海和黄海.
2.地形与重要农业区
本区以平原、丘陵、低山为主.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河网密布,水热资源充足,号称“鱼米之乡”,是我国稻米、棉花、油菜和蚕丝的重要产区.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D. 有关地理知识
11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雪山、冰川很多,有“固体水库”之称。
111、西藏有三大特产:藏羊、牦牛(右图)和酥油草,统称“藏北三宝”。
112、内蒙古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它地面平坦,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113、因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而得名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14、云贵高原地面高低不平,地势比较平坦的山间小盆地,被当地人称之为“坝子”。
115、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广泛,形成奇异的喀斯特地形,如世界闻名的云南路南石林和贵州的龙宫、打鸡洞等。
116、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在天山以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117、塔克拉马干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118、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在 天山以北。由于降水较多,农牧业发达,被誉为“塞北江南”。
119、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盆地里盐矿丰富,据初步估计,足够全世界的人食用1万年。
120、成都平原在 四川盆地西部,因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农业发达,农产品丰 富,所以四川省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121、东北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122、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
123、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也是中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124、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势很低,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乡”之称。
125、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稻米和淡水鱼主要产区,所以有“ 鱼米之乡”的美称。
126、历史相传的五岳:东岳是 泰山(山东)、西岳是华山(陕西)、北岳是恒山(山西)、南岳是 衡山(湖南)、中岳是嵩山(河南)。
127、泰山地处中国东部,古称东岳,是一座历史名山,历代皇帝和许多名人,都攀登过泰山,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联合国将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128、泰山脚下的岱庙是历代皇帝举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一起誉为中国三大宫殿建筑群。
E. 高中地理必修二的课本内容知识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F. 地理知识点记忆要领
地理知识点的记忆方法 北京家教中心
一.“发现”记忆法
所谓发现记忆法,就是在学习、复习地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重点解决,以此加强记忆的方法。比如,当学生在听课、做练习、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发现自己有概念不清、不得要领以及遗忘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应扎扎实实地依据课本,逐个解决,这也是再学习、再复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加强记忆的过程。尤其是复习时,要将所学地理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逐章按节进行复习,一定会发现自己存在的薄弱环节,有了不足,及时解决,搞懂学通,加强记忆。
二.口诀记忆法
这种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盎然,简洁明快,新颖独特。不仅易学易懂,而且记忆方便,是名符其实的“地理快餐”。
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简称,其口诀(看中国政区图):
黑、吉、辽;内蒙古、京、津;
晋、冀、鲁;陕(秦)、甘(陇)、新;
苏、皖、豫;鄂、湘、赣;
川(蜀)、黔(贵)、滇(云);宁、青、藏;
沪、浙、闽;台、粤、桂;
海南简琼,好记忆。
再如,我国主要大山口诀:(看中国地形图)
喜马拉雅(山)、横断山,
冈底斯山、昆仑山,
天山、祁连山,
阿尔泰山、贺兰山,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阴山、燕山、太行山,
秦岭、巫山、大别山,
南岭、武夷(山)、台湾山。
口诀记忆法,最适用于年岁偏小的学生,是他们在学习地理时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他们善于背诵,若能对照地图记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联系记忆法
就是以点连线,以线拓面的方法联系记忆。如以铁路站为点,再沿铁路线向周围拓宽,或延伸的面来记忆。当然,完全可以以任何城市或其它重要地理事物为点,延线、拓面,相互记
如学习西北五省、区主要铁路交通时,先以熟知的西安为点,向西沿陇海线经宝鸡,再向西偏北到兰州。又以兰州为点,向西北沿兰新线到乌鲁木齐;由兰州向东北,沿包兰线经银川到内蒙古的包头;由兰州向西,沿兰青线到西宁。由西宁继续向西,是青藏线的西宁至格尔木段。
由宝鸡向南沿宝成线经阳平关等到成都,阳平关向东沿阳安线经汉中到安康。安康是襄樊到重庆的襄渝线中间一个站。
从铁路线分布状况看,兰州为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另外,陇海线和兰新线及乌鲁木齐到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线,是亚欧大陆桥的东段线路。
四.图片记忆法
地理图片能够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它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所以在学习时,适当运用观看与学习内容相应的图片,是会收到好效果的。高中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中,附有大小图片44幅。有兴安林场、大连新港;黄土高原,华北棉田;上海外滩,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西沙风光;葛洲坝、日月潭等。课本上的图片更多。学到相应的章节时,首先应看图片。如学“热带雨林自然带”,先看“热带雨林”景观图片,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植物特别茂密,乔木、灌木、草本混杂,树种繁多。地面有大象、犀牛,水中有鳄鱼、河马。树上有猿猴、猩猩攀缘,空中飞翔着各种鸟类。学生会感知热带雨林带动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习课本内容时,就容易理解,还可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从而联想到与热带雨林气侯有关。所以运用地理图片,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手段。
五.类比记忆法
从因果关系上谈,基本要素相同,结论必然相一。地中海周围气候特点是冬雨夏干。因地处30°~40°N的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那么可知,凡在这样条件下,就具有冬雨夏干地中海式气候。北美有,南半球的南美、非洲、澳大利亚都有。
六.地图记忆法
看地图、读地图、绘示意图等,这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方法,具有容易学、速度快、简便实用等特点。原则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学习到复习,都不能离开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直观语言,它能形象而确切地表示地面上各种地理事物,当然也能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来。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出地理方位,区域范围,展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距离、形态和分布,便于阐明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容易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通过读图、分析图等,可以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起敢于向自然界、向地球、向宇宙开拓的精神。
学习各类气候类型,依地图学习,好记忆、易理解。如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东亚季凤,是世界上最为明显强大的季风区。它是由冬、夏气压场性质而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内部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而东面的太平洋面上,比同纬度大陆来说相对气温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压带。大势是,陆上高压,海上低压,自然存在温压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由陆上高压区向海上低压区带吹的偏北风,叫冬季风。夏半年,温压场相反,所以风向也相反。
实际上,上面的季风问题和一些地理问题,虽不是问明地图,但实质上你要准确无误的答好问题,也需要一幅鲜明的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浮现在脑海里,才能答得全面准确。
学习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看“中国政区”图,就容易学习。从而也能尽快地掌握各省、区、市的相互位置、方位、图形等。若不看图,只记名称,必然就会今天记、明天忘,实际等于空对空。但只会看懂地图、熟悉地图还不够,应能理解地图,才能分析地图。能将地图上的内容和已有的地理概念联系起来,经过分析,从中才能得出新知识。
七.方位法
如《中国地理》“三北”防护林网,教学时将“三北”防护网所跨越的十二个省、市、区可用简称按自东向西顺序改为:东北区的黑吉辽三省西部,华北区的冀、晋、内蒙古,西北部的陕、甘、宁、青、新。这样讲,学生比较容易记住。
再如高中地理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解放初只有九个,随着工业发展,增加到二十个。台湾省的台北、高雄,港澳地区的香港,人口也在百万以上。按书上的顺序讲,学生很难记住,而且查地图时也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很不方便。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在地理分布上大致排列成“兰”字形。在教学时,首先在黑板上写个“兰”字,然后按“兰”字笔划顺序填写北京、天津等城市,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与板图对照。这样、学生比较容易记住。
八.解法
找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总结出规律,通过有意识记效果较好。如《世界地理》世界气候,这一节内容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难点。它影响以后章节各大洲各国的区域性气候学习,同时这节内容理论性强、份量重、头绪多,学生难以掌握。为了教好这节课,教师备课时,搞清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性及其成因。讲课时,紧紧抓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容易理解,也容易记忆。
九.谐音法
把新地名和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
如前苏联中亚地区的两条内陆河——阿姆河和锡尔河。在安徽中部地区,“阿姆”和“阿母”,“锡尔”与“惜儿”是近音。在讲课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地图,了解认识两条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和注入的地方,再讲阿母都是爱惜自己的儿子的。这样利用谐音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又利于记忆,但必须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原字搞清楚,防止以假乱真。
十.对比法
运用对比方法,把类似或相反的地理知识,排列成序。例如我国面积辽阔,为了使学生确切了解我国总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可作下列一些对比:我国的领上为英国的三十八倍,日本的二十五倍多,比英、法、德国、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面积总和五倍还大,仅次于前苏联、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祖国辽阔的概念。
十一.电影电视法
电影电视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直观印象,犹如身临其境,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例如讲澳大利亚的袋鼠和苔原带的驯鹿,引导学生回忆电视放映动物世界结束的镜头,学生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很深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提醒学生看电视要多看《世界各地》、《祖国各地》、《兄弟民族》、《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以增长地理旅行知识和见闻。讲课时,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镜头,效果较好。
十二.熟读法
对字数较多的地名,引导学生反复读几遍。如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布宜诺斯艾利斯,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等,读熟了就很顺口,从而记得牢。
十三.数字法
有的地理事物偶尔有数字上的巧合,可总结出数字规律。如讲南亚地区,总结出该地区有三个“三”:三种地形(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印度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种气候(热带雨林、热带季风、热带沙漠)。在讲东非国家时,总结它有三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两布(吉布提、布隆迪);两达(乌干达、卢旺达),东非的九个国家中已经记住了七个;剩下的索马里,塞舌尔也就好记了。地理课中有些数字与学生熟悉的事物巧合。如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恰好同“五一”国际劳动节一致,但必须向学生强调应注意地理事物的单位。再如讲黄河的长度是
5,400公里,这个数字与“五•四”运动的数字巧合。
高中地理课本中涉及数据很多,教学中若照本宣科,听起来就十分枯燥。怎样把它讲得有味,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可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比较法
它是处理数字的基本方法,分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把同类事物放在不同空间的比较,反映出事物间的大小。如讲太平洋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海洋,有1.8亿平方公里。学生对这个庞大的数字感知模糊,若把它与另三大洋相比,不仅按课本上指出它的面积是另三大洋面积的总和,还把它与面积最小的北冰洋相比,指出它是北冰洋的14倍。这样就使同学们认识到太平洋之“大”。也为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而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广的季风气候区打下了基础。纵比是同类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它可反映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讲我国的工农业增长等方面的数据,为了突出其增长幅度,常用此法。
(2)扩算法
如果个体数字比较小不易引起重视,则可由此扩算出一个累积数,形成一个可观的数字得以强化该内容。如讲森林法中决定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 “三至五”数目小,学生觉得淡然,如果把它扩算为按10亿人计算,每年则可义务植树30亿至50亿棵,试想这是多么惊人的一笔财富!由此也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3)缩算法
数字太大或时距久远,不易捉摸,如果缩算成小数字则便于理解。如讲“地球的演化史”可联系课本中的练习题,将整个地球发展史缩算到钟表面的12小时之中,指出地球各个发展阶段约占的时间。特别强调地球初期发展阶段占2个小时,太古代占5个多小时,即这7个多小时地球上无生命存在。后四个年代合起来占5 个小时,其中新生代很短,仅占10分钟,而出现人类的第四纪仅占20~30秒。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漫长的地球历史中各代的相对时间就有了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对掌握地壳的变化、生物的演化很有帮助。课文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此法。如世界森林资源的毁灭,我国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人口的激增等数据都可缩算到一年或一天甚至每小时来说明,由此强化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的紧迫意识。
(4)迁移法数字显示的内容生疏,可以迁移到一个比较熟悉的数字上类比。如讲“一千克铀235通过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50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时,学生对“标准煤”比较生疏,影响了这个数字的信息度,可迁移为:如果这些热量全部转化为电能,相当于2000万度电,这样则有熟悉可知,易于接受。
(5)换位法若遇数字内涵模糊,难以感知,可采取换一方位、变一视角的办法处理。如“天体间的距离”用。光年”度量,学生不易感知,可换成用火箭、飞机、甚至步行所需要的时间去度量,使学生感知其“遥远”,进而认识到恒星的“恒”是有相对性的。
(6)窥斑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课文中不一定要求记忆但又要知道有定量的数量。如讲黄河泥沙之“多”,可形象地说“一碗水半碗泥”;如讲我国西北某些地区气温日较差,可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形容。这样虽不反映总体数,但以局部示全部,以现象显特征,同样可起到生动有趣,强化印象的效果。
十四.采用上述方法应注意几点:一是数字的“加工”要注意科学性,不能无根据地将课文中的数字夸大缩小;二是不能节外生枝,故意引进些新的数字,混淆视听加重学生负担;三是此法要适度,并且强调课文中必要的数据要记忆,不能以此法免去记忆。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求学生了解或掌握,教材中需要识记的份量很大,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识记规律,探究识记方法,才能提高识记效果。其基本指导原则如下:
一是: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识记的效果对理解材料的程度有很强的依存性。教师可以在若干个机械识记的材料中,帮助学生寻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成为有某种意义的识记的材料。以有关长江的几组地理数据为例:
长江干流流程是6300千米。在学东非裂谷带和世界另外三大河流时,它们的长度和长江的长度组成一个数字组:6000千米(亚马孙河)、
6600千米(东非裂谷带),6200千米(密西西比河)、6400千米(尼罗河)。这几个数字中百位数可组成类似等差数列的顺序,而其它各位数字均相同。
欧洲最长的河流、世界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流程是3600千米,其前两位数正好与长江的相反。我愿送你学习的金手指!
二是:变抽象识记为形象识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是运用最多的模象直观形式。地图具有方位准确、数据直观、表现鲜明、地理要素内在联系外显等特点,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和不可缺少的工具,读图、填图、分析图,不仅可以“索象于图”,还可以“索理于图”,以至“规划于图”。地图是获取知识的信息源,又是储存知识的信息库,是识记、分析、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蓝图。教师要具备边讲边画板图的基本功,并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画边填,养成自己动手画地图,用图学习、用图识记的习惯,变文字、声波识记为文字系统和图像符号系统的综合识记,调动耳、眼、手多种感官对大脑进行多方位刺激,从而提高识记效果。
三是:从部分识记到综合识记。综合识记具有部分识记的分散材料的优势,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把知识结构概括为:“位地气水生,资农工交城”十大要素组成的系统,使学生在新课进行前就对区域地理知识结构有了整体的认识,再把整体教材分解成各部分要素,随着教师把各地理要素的具体内容逐次分析,并展绘在底图上,最后画出一张本地域的综合性的地图,再配以必要的文字材料,这不仅对各地理要素的有关名称、特点和分布规律有具体了解,又能从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上,在地图点、线、面符号组成的知识网络上,识记所学材料,进而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也便于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使知识得到迁移,从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G. 高中第一节地理课讲什么要不要讲课本知识
第一次不用讲新课,首先要和学生们交流,要能够彼此沟通;其次,要展回现出自己答人格魅力,用自己的长处来吸引学生;最后,要把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对高中地理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架构的认知,要明白怎么去学,怎样才能学好。要当好一名好的高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教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最后由衷的希望你能够和你的学生们建立其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同感受学习地理所带来的乐趣。
H. 如何将题目与地理课本知识点对接
如何将题目与地理课本知识点对接,可以自己找老师补课,也可以自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