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乡土地理知识
Ⅰ 乡土地理的简介
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进行乡土地理教学,首先应明确乡土地理的区域范围。“乡土”一词,按《辞海》的解释,是指“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可见,“乡土”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地域概念。
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学中的一个特定的科学概念。因其是从“乡土”一词延伸发展而来的,其所指的区域范围,尚有不同的解释。如《辞海》中解释为省区以下较小地区,而《地理学词典》则解释为“可以一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一个县、区和乡为单位”。据此,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乡土地理”区域范围的划定,先后也有变动。如1978年原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把“乡土地理”的范围规定为:“一般包括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和本县地理;而原国家教委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1987年颁布的帆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则规定了“乡土地理限于本县(市)地理”。
结合我国“乡土地理”教学的实践并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区的特点本课程标准中对"乡土地理"的范围作了如下的规定:一般要求以“县一级行政区”为单位;但也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规定,也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可以讲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区(地级市)地理”。
Ⅱ 撰写地理探究性小论文(以青岛乡土地理为主题)。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专思维留下了很大的属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Ⅲ 怎样编写乡土地理教材
一、乡土地理抄的重要性 《全袭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乡土地理学习有以下几点要求和 建议:1.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2.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 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爱国
Ⅳ 什么是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 xiānɡ tǔ dì lǐ
指省区以下较小地区的综合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版地理位置、地形权、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Ⅳ 简述乡土地理人文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也就能充分体现学习乡土地理的重大意义。
1.一般说来,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伴随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象乡的山山水水、家乡人民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家乡的 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家乡的故土情结,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将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付诸实践。
2.乡土地理的学习,因其可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从而能有力地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
3.这样的地理实践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4.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在考察、调查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Ⅵ 乡土地理的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乡土地理复是指本乡本土上的地理。制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标准中的这段话包含有四层意思: 4.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太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适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的学习只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实践。因此,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
Ⅶ 关于乡土地理范畴还有对地理现象或风土人情的评价、看法。
我只能找到一些例子给你:
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解放后,先后设浙江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治所长期设在湖州。1983年10月,实行撤地建市,撤嘉兴地区,建湖州、嘉兴两个省辖市。湖州市下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城区、郊区。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设立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设立吴兴、南浔两区。
湖州是中国蚕丝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市郊钱山漾遗址出土的蚕丝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蚕丝织物。南浔“辑里丝”曾获1815年巴拿马国际金奖。长兴顾渚山曾建有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贡茶院,是“茶圣”陆羽进行茶事活动的主要场所。被列为“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产于湖州善琏,百姓尊秦朝大将军蒙恬为“笔祖”。湖州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在历史上既哺育了唐代诗人孟郊、元代书画家赵孟兆页、明代小说家凌蒙初、近现代书画大师吴昌硕等一批名人,也吸引了王羲之、颜真卿、陆羽、苏轼等不少名流。建国以来湖州籍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共18名。“两弹一星”的功臣中,钱三强、赵九章、屠守锷就是湖州人;“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海空卫士”王伟、“人民卫士”沈克诚更是当代湖州人的骄傲。 浙江省湖州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特色。
湖州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景色秀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当前,湖州旅游业正以超常的速度向前发展,拉动了许多经济行业的起飞,饮食业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世界是美的。
美的世界是由无数美的存在组成的,诸如服饰、美食、古建筑等等。而在这美食世界里,湖州美食应占有一席之地!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历史悠久,乃吴越之古邑,东南之望郡。这里物产丰富,气候湿润,山水清远,人文荟萃,旅游美食资源极丰,其中,“百鱼宴”、“百笋宴”、“丁莲芳千张包子”、“酱羊肉”、“茶宴”等特色美食是令人陶醉的,然而,在旅游业腾飞的今天,湖州美食没有很好地与旅游业相配套,相呼应,旅游文化意识、特色美食文化意识、旅游购物环境意识不强,层次不高。美食与旅游没有形成合力,协作性不佳等等。
湖州美食资源评价
1、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 。据史料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距今7千多年)湖州已有古人类生存。从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的钱山漾遗址出土的陶瓷片、纺轮、网坠、石质工具、玉器、稻谷、编织物、丝绢片等文物说明:湖州是世界上较早的“稻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植桑制丝、织麻的发祥地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湖州辖域隶属吴、越、楚国。公元前333年,楚国以此地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始建菰城县,以泽多菰草而名。所以,湖州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千百年来,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聪明的湖州人民,还产生了众多的名流学士、骚人墨客。目前,湖州人正在努力地把湖州建成最宜人居住的山水园林胜地。同时,湖州的“烹饪美食”堪称一绝,“吃在湖州”闻名已久。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将菰城改为乌程,则借籍当地美食佳酿,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美酒而取之为乌程县。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因乌程濒临出产鲜美鱼虾的太湖,则以太湖为名,于乌程改置湖州。据《国史总叙》称:湖州“人性敏柔,以厚于滋味”。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曾流连于这方宝地,并以“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诞垂”、“三年京国厌藜篙,长羡淮鱼压楚糟”的诗句赞颂湖州美食,据说苏东坡来湖州品评大闸蟹的功夫也堪称一绝。
湖州北濒太湖,西倚天目,东、西苕溪合流后穿市而过。东北部地势平坦,港叉纵横,湖泊、河网、池塘密布,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西南部盛产毛竹、茶叶、干鲜果和建筑材料。湖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湖州特色美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湖州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原料丰富,美食品种较多 。湖州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且依山傍水,美食资源极为丰富,为湖州美食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湖州水系发达,鱼类资源丰富。 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系发达,河港交错,构成了阡陌纵横的水网地带,历称“水晶宫”和“水云乡”。古诗曰:“四水交流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全市有淡水鱼类102种,是全国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丰富多彩的鱼类资源,为历代名师名厨施展才华创造了极佳的机缘,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鱼肴烹饪名家和美食家,从而形成了湖州特色美食中的“鱼文化”。《皇帝殿试问鱼鲜》的传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据说有一年皇帝召见四个新科进士殿试,问鱼儿哪个部位最好吃?赵、钱、孙、李进士分别说是鱼头、鱼尾、鱼背和鱼肚,四人各抒己见,争执不下。皇帝想到湖州是鱼米之乡,连忙传旨一名湖州籍进士提问,那湖州籍进士侃侃作答:春天暖洋洋鱼儿肥头,鱼头鲜美;夏天热火火鱼儿肥尾,鱼尾好吃;秋天鱼儿爱嚎,肉肥背脊嫩,鱼背脊鲜;冬天鱼沉河底,鱼儿肥肚皮,鱼肚皮肥美。所以,湖州人吃鱼的经验是“春吃鱼头夏吃尾,秋吃背脊冬肚皮。”皇帝一听赞叹道:“湖州人真是吃客!”
湖州盛产鲜鱼,湖州人爱吃鲜鱼,湖州厨师也善于烹饪鱼类佳肴。千百年来,厨师们在源远流长的食鱼历史基础上,推陈出新,采用“炸、溜、爆、炒、烩、煎、蒸、焖、煮、熏、烤、腌、卤”等多种烹调方法,于1979年11月,由湖州饭店吴水宝等名厨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推出了闻名中外的特色宴席——百鱼宴。近年来,在厨师们的不断努力下,鱼肴品种已多达500余种,大大充实了“吃在湖州”的新内容,使旅游者能深深地领会吴越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湖州气候宜人,食用植物精良。湖州地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温同步,降水充沛,空气温和湿润,生态环境呈多样性发展。据统计,全市共有植物2300余种。其中属于经济林植物树种有桃、李、板栗、茶叶、油茶、山核桃、毛竹、青梅等;属于粮食作物的有水稻、大麦、小麦、番薯等;属于经济作物的有油菜以及大量的蔬菜和菱藕等水生植物。
湖州安吉素有“中国竹乡”之美誉,境内山峦重叠,修竹延绵,竹林达90万亩之多,为中国之最。有竹就有笋,笋,光光的、嫩嫩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制作不同种类的美食菜肴。当地山民以毛笋、早园笋、哺鸡笋、刚竹笋等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加工方法,如腌制、酱、泡等,将各类鲜笋制作成各具品味的笋食品。食用时,采用煮、炒、蒸等烹调方法,制作出多种鲜美的笋菜笋肴,难怪苏东坡写出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何可一日无此君”的佳句。近十年来,安吉名厨们在山民传统的食笋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熏、爆、焖、熘等烹饪方法,分别制作出了笋类菜肴冷菜、热菜、点心、汤类等别具竹乡风格的“百笋宴”。其中特级大师曹位均,不断学习、研究、挖掘,开发笋类菜肴160余种,部分已被编入《中国名师菜典》。如今“百笋宴”已融入安吉竹乡生态旅游项目之中,这一营养丰富、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绿色食品已使旅游者难以忘怀。
茶叶是世界性的三大饮料之一。湖州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茶史上第一部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唐陆羽)就是在湖州问世的。陆羽,中唐时湖北竟陵人,20多岁时,取道江西等省来到湖州,始住杼山与诗僧皎然为友,经皎然引见,与颜真卿结为好友,不久住湖州青塘门,后专事茶叶研究。
长兴顾渚山茶区,位于长兴西北,三面山峦连绵,山不高,最高处仅海拔250米,茶园多在山坞,称之为“岕”。这里出产名茶——紫笋贡茶,唐《国史补》列紫笋茶为贡茶第二品。史载唐朝时起,在顾渚设立有规模宏大的贡茶院,从事紫笋茶的产制。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顾渚佳茶原出于僧,经陆羽推荐成贡茶,从而得到迅速发展,从唐朝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到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顾渚贡茶历史长达876年,紫笋茶成为我国名茶中产制历史最悠久的品目之一。
唐·陆羽《茶经》载:“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按《茶经》之意取其“上”字而命名为“紫笋”,即紫笋茶名称之由来。最近几年,长兴的厨师们在充分研究陆羽、茶经、紫笋茶、茶文化的基础上,开发了使旅客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茶文化与饮食文化相结合的“茶宴”。“茶宴”以茶、茶文化为基调,采用当地所产之茶叶、干果、禽兽、河鲜等为原材料,配以精湛的制作烹饪技巧,烹制了或直接以茶叶命名的菜肴,使人清新爽口;或以象形、意会等手法,与茶文化或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菜肴,使人产生联想;或用茶水与主料一同烹制而成的菜肴,使宴席中弥漫了浓郁的茶香味;或以当地土家菜为主调,配以紫笋茶叶而形成的茶菜肴,使人领略当地的民风民俗。总之,“茶宴”的推出,为湖州美食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为湖州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也是广大游客了解湖州、了解长兴、了解紫笋茶、了解陆羽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3、人杰地灵,名厨技艺精湛 。湖州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人杰地灵。二千多年来,它不仅养育了无数勤劳而聪明的先民,而且还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名师名厨来此安身立业、旅游讲学、从政作画、献技献艺。由于湖州地处杭嘉湖的“金三角”地带,“天堂”之中、太湖南岸,所以,物产富饶,生活质量极高。据《湖州风俗志》称,湖州人“讲究衣食、乐事文娱”。确实,湖州人爱美,湖州人讲究饮食,“吃在湖州”,名不虚传。据说,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以吃为主题的传说、故事与民歌民谣,如《十二个月食鱼歌》、《西吴食风谣》、《皇帝殿试问鱼鲜》等等,均体现了民间对湖州美食的赞誉。
从清末以来,湖州美食界涌现出了众多名师名厨,他们以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并以其高超的才艺制作出了诸如丁莲芳千张包子、诸老大粽子、张一品酱羊肉、湖州烂糊鳝丝、双林子孙糕、南浔桔红糕等名点名菜,声誉红遍江南大地。
Ⅷ 优秀乡土地理小论文
珍惜生命之水,节约从我做起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每一滴水。”这句话说得没错,如果没有了水,地球就会干裂;如果没有了水,就没有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要爱惜每一滴水,爱惜地球母亲每一滴眼泪。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事实上,中国的水资源十分紧缺,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此来看,我们在日常用水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自己身边的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普通家庭中浪费水的不良习惯数不胜数。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细碎的废物;在用水期间去开门、接电话、换电视频道,而且不关水龙头;洗手、刷牙、洗脸时不关水龙头等。根据专家分析,只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不仅为自己省了钱,也为社会节约了水资源。
我们国家的水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可以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工业废水污染得臭不可闻,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此外浪费水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据统计。 一个中等城市每年浪费的水相当于一个洞庭湖的水量!
珍爱生命之水!
Ⅸ 谁能给我讲下“青岛的地理知识”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是全国70个大中城市之一,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761.56万人,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人口276.25万人;五市(县级)485.3万人。
名称的由来
“青岛”这个名称,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乡土,主持过《即墨县志》的编纂。可以说,许铤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尽管青岛在当时,还仅有一个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于青岛湾畔的一座小岛“青岛”,亦被许铤所提及。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夜景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而另一个被称做“青岛”的小岛,位于今即墨市田横岛的东北方,又名“三平岛”。这个小岛曾在清同治版的《即墨县志》中有过记载,但因与“青岛”重名,故自20世纪初之后,便多称为“三平岛”。而这个“青岛”,也就慢慢地没有人叫了。
那么,什么时候才将“青岛”作为青岛地区的总称呢?现在有资料记载的,就是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的石碑。此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在这里,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对于碑中之“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近300年的历史。
自然环境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