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发布时间: 2021-02-26 08:12:56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怎么答大题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是指同一个地域内部,地理环境在系统上的整体性。内
也就是说不同地理系统上容的紧密联系,使一个地域构成一个整体:地理位置可以决定一个地方的气候环境,地形和气候的的相互作用,影响一个地方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反过来影响这个地方的地形、气候和水(资源的一种)环境,并进而影响地区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自然地理的差异性是指地域之间的区别,有系统的差别和整体的差别。地域分异既有系统的分异,也有整体的分异,这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域与地域的比较去讨论。

2. 如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球表面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
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版
大气循环权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地质循环

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地理要素
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形成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
土壤类型
,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的陆地自然环境,如森林、草原和荒漠。这就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差异、由沿海向内陆的差异、山地的垂直
地域差异
和地方性差异规律。

3. 高一地理 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原理分析英国和日本自然和社会经济地理的异同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本章内容在于向学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方向上发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本章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时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录像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还应使学生建立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课时安排:共5课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课时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课时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1课时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容说课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过程与方法1.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

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来的整体性与差异自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5. 世界地理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版间相互权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从而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怎么考

地域分异规律又称空间地理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因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出现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非维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1)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导致地球表面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变小,因而产生的地球表层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由于这些热量带平行于纬度呈东西向分布,而且随着纬度的增大呈南北向交替变化,称之为纬度地带性。
2)干湿度分带性
来自海洋的湿热气流,随着深入内陆距离的增大,使得海陆间的水汽交换减弱,导致了大部分陆地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称之为干湿度分带性。其特点为基本与海岸线平行、沿海地区湿度大于陆地内部、在季风大陆区明显。
3)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增大,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而导致了气候、植被、土壤、自然景观呈现垂直方向上的带状变化,这就是垂直地带性。简而言之,垂直地带性就是自然景观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带状分布和变化规律。垂直带性出现在山区或高原边缘,是地区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只要山地有足够的高度,相对高差足够的大,就可以自下而上而形成一系列垂直自然带。

7. 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一部分。如赤道附近的低平地区,由于获得的太阳热最多,形成高温多雨气候,从而为热带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多样的植物和丰富的果实,又为多种多样的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这种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构成赤道低平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如南美洲安第斯山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有明显差异,这一整体乃是由于安第斯山这个要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地带性差异主要指陆地上的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成一定宽度延伸,并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带状规律性。地带性差异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匀,产生了沿纬向分布的热量带。热量分布的地带性,影响着水分的分布,各个地带不同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又形成不同的气候特征。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下,气候也是按地带分布的。气候影响植物,而植物与动物又有密切关系,因此,不同的气候带就有不同的植物带和相应的动物界。这样,在整个大陆上形成一系列按纬向分布、南北更替、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的自然带。

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试题答案

环境的整体性包括内在联系性、空间组合性、动态演变性;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主要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

9. 为什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例分析如下: (1)气候与地貌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特点。前者如云贵高原的熔岩地貌形成于湿热气位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早气候条件下;后者如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那里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2)气候与水文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前者如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是因北方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度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是因流域内降水均匀;后者如在湖泊、水库周围的地方,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3)气候和生物相互影响。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植物也影响气候。前者如赤道附近为雨林,亚寒带则为针叶林;后者如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的多。 (4)气候和土壤相互影响。不同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的湿度、温度也有一定影响。前者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土。 (5)地貌和水文相互影响。不同地貌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术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更是深刻的。前者如刚国河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直接相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后者如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都是流水切割的结果,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河网密布的恒河三角洲、开阔的永定河冲积扇都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6)地貌与生物相互影响。地貌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地貌。前者如阴坡和阳植物是不同的,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分布;后者如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特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7)水文和生物相互影响。不同水文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前者如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具有不同的个体形态。后者如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地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植被覆盖状况对地球上的水循环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通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使土壤水、生物水、大气水构成一个互相联东的统一系统 (8)土壤和生物相互联系。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土壤也影响生物的分布。前者如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后者如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就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3)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误区警示热量差异并非是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唯一因素由赤道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醒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致。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下图);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带一致。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 ① 山体所在纬度: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 ② 山体海拔: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甚至无; ③ 跟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有二: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注:实际自然带分布更为复杂,若考虑将水条件,自然带分布高度与坡向的关系是: <1>在基带热量盈余区,水分是决定自然带高低的主要因素。同一植被在迎风坡的分布高度比背风坡高。 【解释:在热量盈余的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的水分逐渐减少,降水较少的坡向总是首先因缺水而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 (位于热带的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比北坡高) <2>在基带热量非盈余区,土壤的水热状况是决定植被分布高度的重要因素。 1、在水分充足,两坡热量有明显差异的山区,同一植被在热量较好的坡向海拔较高(阳坡高于阴坡)。 2、在水分充足,两坡的热量差异不大的山区。降水较少的背风坡的植被分布高度比多雨迎风坡高。 【解释:在热量非盈余区的山区,降水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下。随着海拔的进一步升高,气温降低,当该地热量条件就会接近某种植物生长的下限,由于气温降低,蒸发减弱,降水较多的迎风坡就会在某个高度,首先出现土壤中水分含量过多,土壤温度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某类植物生长的现象。于是这个高度就成了此类植物在此迎风坡的分布上限。而在背风坡相同的高度上,由于降水较少,土壤中的水分没有过多,土壤供给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能力较好,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反而没有达到该类植物的分布上限。】 (位于暖温带的吕梁山(黄土高原),东坡是迎风坡,同一自然带分布东坡比西坡低) <3>水分短缺的地方,降水的多坡向能够较好的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植被分布的高度较高。 (例位于西北干旱地区的天山北坡为西风的迎风坡,森林带高于南坡) (5)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二: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雪线副热带地区最高) 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