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献县地理自然环境
A. 沧州市献县位于东经 北纬各多少度
献县地处河北省中南部,位于东经115°30′至116°30′,北纬38°3′至38°22′
B. 雄安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版天津、保定腹地,区权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
C. 献县的地理环境
2013年,献县粮食产量.67万吨,同比2012年增长3.0%;其中水稻产量17.75万吨,比增3.0%。经济作物产量中,花生增长6.8%,烤烟增长25.6%,甘蔗减少2.6%,蔬菜增长6.9%。全年水果总产量6508万吨,比2012年增长7.7%;其中柚子产量43.62万吨,比增9.0%。全年生猪饲养量66.82万头,比2012年增长4.6%;猪肉产量3.07万吨,比2012年增长4.8%;水产品产量2.76万吨,比2012年增长5.0%;三鸟饲养量1166.6万只,比2012年增长4.1%。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083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74.56%。
2013年,献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0.14亿元,比2012年增长6.0%。全年增加值59.67亿元,比2012年增长16.9%。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74.67亿元,比2012年增长13.3%;完成工业增加值53.35亿元,比2012年增长1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39亿元,比2012年增长16.8%,完成增加值30.89亿元,比2012年增长1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1.03亿元,比2012年增长66.5%。
2013年,献县投入1.3亿元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投入9000万元改造提升通往献县区雁洋S223线公路等级,投资5.1亿元梅州豪生大酒店已建成营业。
D. 自然地理环境有哪些特性
1、气候多变,季风影响显著 。
2、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4)沧州市献县地理自然环境扩展阅读: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
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E. 某个地方的地理自然会环境怎样描述
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从以下几个要素分析:气候,地形,植被,河湖(水),地质,土壤。
F. 什么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构成地表各种条件的地理要素的总称。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专然环境包括地属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地理因素。人工环境指经过人工改造的,包括经济、交通、聚落、人口、政治等人文地理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改变着地理环境。
G. 沧州市地理位置
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距首都北京24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221公里。沧州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 (环京津、环渤海)开放一线地区,也是京津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冲。京沪(北京-上海)铁路、朔黄(朔州-黄骅港)铁路和京沪(北京-上海)高速公路、石黄(石家庄-黄骅)高速公路在沧州交汇。京九(北京-九龙)铁路、朔黄(朔州-黄骅港)铁路在我市肃宁县交汇,并建有编组站。国家“九五”重点工程黄骅港和朔黄(朔州-黄骅港)铁路的建成, 沧州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鲁西北以及晋陕和内蒙古等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将日趋明显。
沧州市设新华区、运河区2个区,辖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4个市,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和孟村回族自治县10个县。
沧州渤海新区 [ 辖区包括黄骅港开发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中捷友谊农场)、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原南大港农场) ] 于2007年7月成立。
沧州市共有有乡镇167个,其中镇73个,街道办事处20个。全市总人口690万人。
H. 地理与自然环境概况
本节由牛平山执笔。牛平山,石家庄经济学院。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泥河湾组地层广泛分布于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阳原、蔚县盆地及北京的延怀盆地。其中大同、阳原、蔚县三盆地在第四纪时期曾一度为一个统一的大型湖盆,称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一般所称的“泥河湾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许家窑遗址,东至阳原石匣里,南至蔚县西合营,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和旧石器遗址主要集中在这里。本书所指的“泥河湾盆地”或“泥河湾裂谷盆地”只限定在这个范围内。为较全面了解“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环境状况,本节将涉及范围扩大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大致在北纬39°00'~40°20',东经112°15'~115°10'范围内。西部与北部以洪涛山、七峰山、采凉山、熊耳山等山地为界,南部和东部边界有馒头山、恒山、马头山、六棱山、白见坨、小五台山等环绕,总面积约9000km2(见图1-1)。
盆地内交通方便,大秦铁路贯穿全区,同蒲铁路、怀(来)蔚(县)铁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国道等国家级、地方性铁路、公路干线与乡间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可直达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等城市。
(二)气象水文
泥河湾盆地属东亚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据阳原、蔚县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6.0~7.3℃。冬季受势力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寒冷而干燥的冬季风,多寒潮天气。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1.5℃,极端最低气温-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压控制,但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多变,易形成不稳定对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2.7℃,极端高气温38℃。春季干旱,多见大风天气,常因地面强烈的上升气流卷起干松土壤而出现沙暴天气,造成土壤水分、养分与细粒物质的流失。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于7~8月份。区内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夏季温和、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干燥度大、干旱严重;年降水变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长期适中。
永定河的一级支流———桑干河是区内最大的河流,与其主干支流浑河、黄水河、源子河、御河、壶流河等构成桑干河水系。桑干河发源于山西芦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东方向流经大同盆地,至册田水库以东进入阳原盆地,经石匣里东部峡谷流出盆地。据石匣里水文站资料,桑干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经蔚县盆地的壶流河发源于山西广灵县黑驴沟梁附近,经蔚县盆地,自北水泉镇附近进入阳原盆地,流经十余公里,于阳原小渡口汇入桑干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为零(1971.6.16)。
图1-1 泥河湾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图
桑干河水系具有我国北方河流的共有特点,即由于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滥;冬春季节干旱,流量大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断流。因此,塑造出宽阔的漫滩与窄浅的河床地貌,发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纪地质与地貌概况
泥河湾盆地地处汾渭断陷构造盆地之北部,周围山峦起伏。北部为阴山余脉,除个别山峰外,分水岭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为太行山北端的恒山山脉(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为2882m(东台)。中部河谷地区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为780m。河谷与周围山地之间高差多在500~1000m之间,极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纪地层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达海拔标高1200m左右,其余地区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围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纪的地层与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的页岩、海绿石页岩、石英砂岩、燧石结核(或条带)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细晶灰岩、燧石条带灰岩、泥质白云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的角砾岩、砾岩、砂岩、页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含燧石白云质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的砾岩、砂岩、角砾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块岩、流纹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时期侵入的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辉绿岩、辉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体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现代生态环境概况
(一)水资源与水化学环境特征
由于地处半干旱气候带,盆地内水资源总体比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干河及其主干支流是汇聚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河流,这些河谷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他地区则比较贫乏。经测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气降水水资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间。其中阳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资源量为7.54×108m3/a,自产径流量0.655×108m3/a,外来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资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开采量约0.32×108m3/a。
阳原盆地东部至蔚县盆地东窑子头以北地区的水化学特征,基本代表了泥河湾盆地东部的现代水环境特征。据作者2005~2006年对这一地区的调查,钱家沙洼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监测资料反映,地表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和HCO3-Na型。据18处取样点资料显示,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比较复杂,依据舒卡列夫分类,盆地东部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Mg型为主,其次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据库尔洛夫表达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学阴离子组合类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为主;阳离子组合类型以Na-Mg-Ca型为主,其次为Mg-Na-Ca型。2005年测得的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见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7)
表1-2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湾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质,其中主要有分布于基岩出露地带的残坡积物,坡麓及山前地带的坡洪积、洪冲积物,河川谷地的冲积物,黄土台地及盆地边缘的黄土,桑干河与壶流河两岸岸坡地带出露的湖河相堆积物等。
依据土壤发生学理论,综合成土条件、成土特征和土壤属性,参照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划分方法,经实地调查统计,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半水成土、初育土、盐碱土、人为土 7 个土纲。湿暖温淋溶土、半湿暖温半淋溶土、半干旱温钙层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质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盐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个亚纲,12 个土类、23 个亚类、41 个土属、61 个土种 (见表1-3)。经测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种、土属中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见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土壤类型统计表
续表
表1-4 泥河湾盆地东部一些主要土种各层位中养分平均含量统计表
(据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湾盆地东部不同土属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统计表
(三)植被与植物资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湾盆地植被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半干旱、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周边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观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着以栎、山地桦、杨、杂木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间有温性针叶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华北落叶松、白桦、棘皮桦等针阔叶混交林为主。2100 ~ 2500 m 为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针叶林分布带。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亚高山草甸。
在低山、黄土丘陵、沟梁台地、山麓地带则广泛分布着半干旱、干旱灌丛草原,其植被组成特点是: ①喜暖的亚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组成中起主导作用,如大针茅、长芒草、戈壁针茅等。②东亚区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占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华委陵菜、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铁杆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种类: 如酸枣、绣线菊、小叶锦鸡儿等。④常见草本植物较多,如羊茅、糙隐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黄芩、乳浆大戟、茭蒿、线叶菊及农田杂草等。山前及河川谷地为广阔的农业耕作区,自然植被较少。
2. 植物资源
泥河湾盆地植物种类较多,根据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蔚县和阳原县植物资源初步调查资料统计,共发现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属,1350 种。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草本 1109 种; 木本 241 种,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总数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蔷薇、豆、毛茛 5 科具有优势地位,所含种数占总种数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湾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统计表
三、社会经济概况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隶属山西省大同、朔州与河北省张家口 3 市所辖,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区,山阴、怀仁、大同、阳原县的全部和应县、浑源、左云、阳高、蔚县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矿产资源概况
盆地及其周边山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仅阳原的不完全统计,已探明的矿种就达 55 种以上)。在已探明的矿产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其中的大同煤炭闻名于世,蔚县煤炭全国知名。此外,铁、锰、铜、锌、钼、磷、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矿产均比较丰富。
(二)工农业生产概况
区内以煤炭工业为支柱性产业,围绕煤炭工业的运输业、化工、电力等工业企业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机械制造、建筑、食品加工、医药、酿造、造纸、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业产业和工艺加工业也比较发达,有关乡镇、村办和个体企业发展迅速。
除大同与朔州市区外,各县土地资源丰富,以农为主,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较大。如阳原盆地,农业人口密度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 0. 26 hm2(3. 9 亩)。
区内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子、高粱、豆类、马铃薯,少量小麦、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类等。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城镇郊区和河川谷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断扩展,良种和各地土特产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干河河谷的化稍营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产基地,以西芹为主的一些优种蔬菜正在成为该区的名优特产,销往各地。在壶流河河谷地带,培养玉米良种为当地农民的特长,使该区成为定点玉米良种培养基地。盆地东部黄土台地及黄土沟梁地带,采取引进和当地培养的方式培育的杏树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业中苹果、桃、李、梨等鲜果经济林发展较快,防护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业等均有一定的发展。
(三)文化与旅游
泥河湾盆地既蕴藏着历史久远而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又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古代与现代文明,使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已经形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无可估量。其中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就坐落于盆地的西北侧,我国 “五岳”中之北岳恒山名胜区位于盆地南侧浑源县境内。此外,区内著名的人文与自然旅游景区、景点还有大同市的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观音堂,浑源的悬空寺、永安寺、千佛岭,大同县的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朔州市朔城区的梵王寺墓群、净土寺、平朔汉墓群,山阴的旧广武古城、广武汉墓群,怀仁的金沙滩墓群、华严寺砖塔、丹阳王墓,应县的木塔、文殊寺、永镇寺,蔚县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飞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华严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间社火及剪纸艺术,盆地中众多的史前人类文化遗迹等。这些景区、景点是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重要的旅游资源。
I. 自然地理环境
本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行政区划隶属拉萨、仁布、尼木、曲水、堆龙德庆、墨竹工卡、达孜、贡嘎、扎囊、乃东、桑日等11个市县所辖。区内居民以藏族为主,其他民族多为汉、回等民族,自然村落较少,多为定居,但也有较少的季节性游牧民。区带位于雅鲁藏布江 中游,属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区,雅鲁藏布江呈东西向流经本区,次级支流星罗棋布,纵 横交错,构成本区高原山区河谷地貌特点。
本区北邻念青唐古拉山脉,南靠喜马拉雅山脉,中跨冈底斯山脉东缘,大型山脉总体 东西向展布,小型山脉多为南北向展布,地势总体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区内地形切割程 度高,相对高差大(一般400~900m);海拔3600~4800m,最高海拔6500m。地形 切割较深,起伏较大,总体表现为高原高山河谷地貌。
区内气候以空气稀薄、干燥缺氧、阳光充足、低温寒冷、日温差大、紫外线强度高为特征,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200~510mm,平均气压500~650 hPa(百 帕),一般空气密度为700~800 g/m3,一般含氧量为150~190 g/m3,年平均气温5~8℃,最高31℃,最低-37℃,空气相对湿度40%~45%,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 h,年无霜期100~120 d。夏秋多雨,雨季集中在6~9月份,空气相对湿润;冬季多风,霜期较长。
区内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海拔5500m以上的冰川地区基本上为高原 基岩裸露区;海拔4500~5500m的地带碎石广布,土壤极少,植被稀疏,仅有一些零星 的草本植物;海拔4200~4500m的地带发育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单一,仅为一些低矮的 草本植物;海拔3800~4200m的地带植被相对发育,但分布不均,主要为草本和木本植 物,草本以草甸和杂草居多,木本以灌木为主;海拔3800m以下的沟谷地带,土壤较发育,气候较温和,植被比较发育,主要生长灌木、乔木、草本等。区内自然灾害较多,但不经 常发生,危害强度不大,常见的有洪涝、泥石流、滑坡、干旱、冰雹、霜冻等。
J.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哪些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气候因素、河流水文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
自然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大气、水圈、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人文环境:是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产生活活动的地域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团, 经济, 交通, 军事, 社会行为等许多成分·它们在地球表面构成的圈层, 称为人文圈或社会圈, 智慧圈, 技术圈·.人文地理环境是 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