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河南关于地理的知识

河南关于地理的知识

发布时间: 2021-02-26 03:59:49

『壹』 请问河南省详细的地理知识

商丘(370) 郑州(371) 安阳(372) 新乡(373) 许昌(374) 平顶山(375) 信阳(376) 南阳(377) 开封(378) 洛阳(379) 焦作(391) 鹤壁(392) 濮阳(393) 周口(394) 漯河(395) 驻马店(396) 三门峡(398)括号内为其区号
河南省为古代的中原地区,古都较多如商丘(曾为商朝都城)郑州(曾为战国韩国都城)安阳(据说是夏朝都城)许昌(三国魏国都城)开内封(北宋都城)洛容阳(东汉都城,隋唐著名的两都之一)等。民俗有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至于性格的话,处于南北方交界处,不如北方大汉豪爽。

『贰』 河南市的地理

汉江河水在八堂大坝略作短暂的回旋之后,直接流向汉城。黔丹山和南汉山环绕版在城市的四周权,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人类居住。由于在1970年98.4%的地区都被指定为开发限制地区,故而,河南市的发展曾一度受限。现在,河南市已经成为首都圈附近自然环境保护最为完整、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上天恩赐的这些优良的地理条件,使得河南市把“田园城市”设为了自己的未来建设目标,目前,河南市已成为了国内其他地方的人们最向往的城市。
河南市位于被凉山和黔丹山重重环围的天然盆地之中,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是重要的生态学城市。

『叁』 河南地理概况有哪些

河南省位于祖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简称“豫”,又有“中原”、“中州”之称。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1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河南,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品种繁多的矿藏物产、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对于广大海内外旅游者,特别是对那些醉心探寻东方文化和华夏文明源流的旅游者来说,河南就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蕴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丰富精深,风貌珍贵独特。

河南在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量的史书记载和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至少在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纪的金代,这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留下了难以尽数的名胜古迹。堪称“国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6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130万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中国七大古都中的洛阳、开封、安阳三大古都都在河南,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南阳、商丘、浚县等。郑州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少林寺、巩义宋皇陵、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偃师玄奘故里、开封宋都御街、包公祠、安阳殷墟、羑里城(《周易》发源地)、三门峡虢国墓地车马坑、函谷关、南阳武侯祠、张衡墓、医圣祠、商丘阏伯台(火的发源地)、燧人氏墓、花木兰祠、淮阳太昊陵等大量名胜古迹,都是既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观赏价值的著名旅游景观。省会郑州和洛阳、开封等古都,现在都有新的景点出现。河南博物院是1998年5月才建成启用的,不仅馆藏丰富,而且建筑宏伟独特,许多稀世文物珍品都在这里向旅游者展示。已经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周围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开封清明上河园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立体再现,旅游者置身其间,能够一览千年古都的繁华街市和风俗民情。

河南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国《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个姓氏源于河南。其中,包括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随着寻根旅游的兴起,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外友人络绎不绝。河南还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因此我们说,探文化源,寻姓氏根,已成为近年来河南旅游活动中的“重头戏”。

河南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黄河流经河南700多公里,其间从中游到下游,既有三门峡水库的碧波荡漾,又有郑州黄河游览区的波澜壮阔,更有开封高出地面14米的“悬河”奇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水面,宽3公里,长132公里,出现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近年来开辟的“大黄河游”和“黄河漂流”,被游客誉为“充满野趣和史诗般的辉煌。”郑州嵩山、洛阳龙门、信阳鸡公山、焦作云台山、济源王屋山、鲁山石人山、林州林虑山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之近几年陆续开辟、推出的新乡八里沟、嵩县白云山、焦作青龙峡等名山秀水,更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二十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河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0多万人次,旅游创汇1.46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6300多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09.13亿元。目前,河南省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1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少林寺、关林、白马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包公祠等21个国家AAAA级景区。全省有星级酒店和旅游涉外饭店33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15家,三星级酒店113家。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郑州、洛阳、南阳三个民航机场每周有800多个航班往返全国各主要城市,其中包括香港、澳门和台北。郑州新郑机场的飞行区等级为4E级,是内陆地区的一流航空港,已批准为国际机场。河南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高速公路网把省会郑州与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四朝古都安阳、曹魏古都许昌紧密相连,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型高速公路架构,郑州至以上各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大都在50~100分钟之间。以郑州、洛阳、商丘为枢纽的铁路交通网连接京广、陇海、焦柳、京九四大铁路干线,郑州火车站每天有218趟旅客列车通向全国各地。

近几年,河南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十分重视,已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优先发展。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沿黄旅游线位于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的结合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协调配套,作为旅游重点发展区域的优势十分明显。河南省政府决定将其建成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辐射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旅游线,以“三点一线”丰富的古文化资源为依托,突出古都、名寺、祖根、功夫特色,重点开发文化观光、寻根朝敬、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项目。同时,要以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为重点和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以及特种旅游项目,加速全省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

『肆』 河南地理的介绍

《河南地理》是李永文编著的图书,是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的必修课之回一,同答时也是河南省地方旅游院校学生专业学习和高等院校区域地理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十几年来,河南省以上各专业的“河南地理”教学从未间断过,为河南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乡土地理科学实用人才。《河南地理》自1995年由洞南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后,先后重印三次,共发行10000余册,为广大读者了解河南、认识河南,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伍』 河南省地理常识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简称“豫”,因其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回而得名,省会郑州,东与江答苏、山东、安徽相邻,南连湖北,西接陕西,北与山西、河北结合,承东启西、联南望北。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省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园、商丘古城、嵩山、云台山等闻名海内外。河南是中国经济大省,2011年GDP总量列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陆』 有关地理知识

11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雪山、冰川很多,有“固体水库”之称。
111、西藏有三大特产:藏羊、牦牛(右图)和酥油草,统称“藏北三宝”。
112、内蒙古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它地面平坦,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
113、因覆盖着厚厚的黄土而得名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14、云贵高原地面高低不平,地势比较平坦的山间小盆地,被当地人称之为“坝子”。
115、云贵高原上石灰岩分布广泛,形成奇异的喀斯特地形,如世界闻名的云南路南石林和贵州的龙宫、打鸡洞等。
116、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在天山以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117、塔克拉马干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
118、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在 天山以北。由于降水较多,农牧业发达,被誉为“塞北江南”。
119、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盆地里盐矿丰富,据初步估计,足够全世界的人食用1万年。
120、成都平原在 四川盆地西部,因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自流灌溉,农业发达,农产品丰 富,所以四川省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121、东北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122、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油田。
123、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也是中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
124、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势很低,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河流多,湖泊多,有“水乡”之称。
125、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稻米和淡水鱼主要产区,所以有“ 鱼米之乡”的美称。
126、历史相传的五岳:东岳是 泰山(山东)、西岳是华山(陕西)、北岳是恒山(山西)、南岳是 衡山(湖南)、中岳是嵩山(河南)。
127、泰山地处中国东部,古称东岳,是一座历史名山,历代皇帝和许多名人,都攀登过泰山,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联合国将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128、泰山脚下的岱庙是历代皇帝举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一起誉为中国三大宫殿建筑群。

『柒』 关于河南省的常识有哪些

简称豫。居于中国中部,又有中州、中原之称。东部与山东、安徽为邻。北部与河北、山西相交,西部和陕西相望,南部和湖北相连。河南省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西高东低。北部属暖温带,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达,小麦、烟叶、芝麻、拖拉机、轴承、卷烟等总产量居全国重要地位。河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理概况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周边与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等6省接壤。因为这块土地大部分都在黄河以南,所以名叫河南。河南古代位居于九州之中。又称为中州、中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伏牛山作为豫西山地的主体,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493条。

气候特点

河南省气候较温和。冷热变化和干湿状况主要受季风影响,南北地区间的气候具有过渡性特点。全省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为13~15℃,年降水量一般约600~10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4~10月各地降水量丰沛,利于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

河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有107种,其中得到开发利用的有近70种。河南是中国既有煤、又有石油、天然气的少数省份之一。河南省的黄金储量居中国第二位;栾川钼矿是世界六大钼矿之一,储量居全国第一。

交通运输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从中国江苏连云港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新亚欧大陆桥横穿全省。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的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有5条国际集装箱运输线路从这里直通上海、九龙、连云港、天津、青岛港口。目前,河南有航线几十条,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几百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

经济概况

河南是中国的小麦、烤烟、棉、麻类等重要产区,粮食、芝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棉花居全国第三位。工业城市主要集中在京广铁路和陇海铁路沿线。郑州是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豫西已成为中国五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中原油田为中国的大油田。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使河南省工业跃居全国前列,河南省的交通状况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省内的长途运输以铁路为主,公路运输在短途运输中占重要地位。现在郑州为全省的航空枢纽,可直达全国各大城市。

文化习俗

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汉、回、蒙古、壮、苗等51个民族。以汉族为主,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开封是有名的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历史上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流派,又是豫剧祥符调和河南坠子的发源地。

“五朝国都”:郑州

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多处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3500年前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曾为夏、商、管、郑、韩五朝国都。郑州名胜山水众多,文物古迹荟萃。郑州地处中州腹地,十省通衢,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七朝古都”:开封

开封市简称汴梁,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位于省境东部,面积6247平方千米,辖5区5县。开封一名始于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城南筑仓城,取开拓封疆之意,距今已有2600余年。因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战国魏、五代梁、晋、汉、周、北宋及金朝均设都于此,有七朝古都之称。开封地处黄河冲积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内主要河流有黄河、贾鲁河、涡河、惠济河。开封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市内工业主要有毛纺、日用化工等。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为主。开封市内的名胜及纪念地有相国寺、铁塔、龙亭大殿、禹王台、山陕甘会馆。

“七大古都之一”:洛阳

洛阳因北临黄河而名。面积15429平方千米,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则天)、后梁、后周先后定都于此,建都时间长达934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第二长的城市,素有“九朝都会”之称,五代以后逐渐衰落。境内主要河流有黄河、洛河、伊河、涧河、汝河等,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洛阳市内主要矿藏有煤、黄铁、铝矾土、石灰石、石英等,工业以机械工业为主体。农业以生产小麦、棉花、苹果为主。洛阳素有牡丹花城之称。牡丹为洛阳市市花,自古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说。每年4月20日前后举行牡丹花会。市内的白马寺为佛教传入我国后所建的第一座寺院。

“七大古都之一”:安阳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会处,西依太行山,北临漳河水,东南与华北平原接壤。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古称殷都,是举世闻名的殷墟所在地,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4000多年前,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项、帝喾二位帝王曾在安阳境内建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稳定的国都。战国时属魏,后为秦昭襄王所占。在此置安阳县。安阳文物遗迹众多。殷墟出土有大量甲骨文、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少林寺

洛阳少林寺位于嵩山东部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是一座著名的佛教禅宗院。以少林拳闻名天下。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寺内有500罗汉壁画及少林寺练拳壁画等珍贵文物。公元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禅宗初祖,称少林寺为禅家祖庭。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的石刻300多件,尤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最为珍贵。

白马寺

现存寺宇多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所建,天王殿、千佛殿、毗卢阁、大雄殿、钟楼及鼓楼等为其主要建筑。殿内造像以大雄殿内所存之元代干漆造像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最为珍贵。此外还有元、明、清各代的泥塑像,唐、宋、元、明各代的经幢碑刻以及齐云塔、天竺高僧墓、焚经台等古迹。寺内还保存有天竺僧人摄摩滕、竺法兰的两个墓冢。

“五岳之中岳”:嵩山

中国五岳之一。春秋前称太宝山。战国时称嵩高山,一名外方山。西汉确定为五岳之一,称为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山峰海拔1491.17米,矗立于低山丘陵之间,气势磅礴,寺庙林立,是历代封建帝王经常游览禅祭场所。山上有古建筑群18处,尤以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塔林、观星台等最为著名。

“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原为嵩阳寺。宋时改为太室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官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讲学。院内有古柏3株,现仅存2株,是中国现存较古老的柏树之一。

殷墟

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水两岸。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商王盘庚于公元前14世纪末迁都到当时称为殷的今河南安阳。直到商朝灭亡,在其中的273年间,这里被称为殷都。商被周灭后,这里沦为废墟,这便是今天殷墟的由来。首先发现甲骨文的人是金石学家王懿荣,他在所吃的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许多刀刻的符号,经研究最后确认是甲骨文。并由此断定今河南安阳是殷朝都城。

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位于渑池县城北8千米仰韶村南台地上。仰韶遗址三面临水,北靠韶山,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1921年发现,1951年经考古发掘,获得丰富资料。确证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袭关系,距今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骨锥、骨针及钵、盆、碗等陶器,陶器大部分绘有彩绘图案。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目前所知的华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于1977年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发现,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以裴李岗出土文物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时期以后的文化面貌。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址、墓地等村落遗迹,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农业占主导地位,饲养业也已出现,制陶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裴李岗文化也存有细石器残余,表明它与以河南灵井和陕西沙苑为代表的中石器遗存有着渊源关系。它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文化。

南阳武侯祠

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千古人龙”金字匾额的山门是武侯祠的起点建筑。拾级而上,穿过镌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坊和仙人桥,迎面就是祠院的主体建筑——大拜殿。过了大殿,就是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攻读的地方。草庐之外还有古柏亭、梁父岩、野云庵、宁远楼、伴月台、三顾堂、小虹桥、老龙洞、抱膝石等景点,被称为卧龙十景。

“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

龙门位于洛阳城南12千米处,石窟就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长达1000米。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汉、隋、唐和北宋诸朝,前后延续共达400多年之久。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2100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全山造像10万余尊。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在迄今为止的1400多年里。龙门石窟遭受到自然风化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损毁严重。建国后,这一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