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与地理环境
A.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人居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
B. 乡村聚落的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 - 乡村聚落形成条件
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乡村聚落更能体现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地形: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
降水: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水源: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区.
特征:
1、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
2、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
3、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4、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C. !!!!谁知道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功能与艺术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尤其在中国,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很不相同,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人对自然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人们只能凭自身的努力改造它,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8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化与建筑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从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的角度描
述了建筑内涵及发展远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传统建筑研究泰斗楼庆西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
楼庆西说,中国古代乡村跟自然山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讲究水口的经营,进水口畅通,出水口封闭,财源才能滚滚而来。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红村,以水土著名,把水穿过每家每户,甚至于庭院里的堂屋之前;贵州侗族村口的廊桥,既是交通要道,可以做买卖,又可以进水;还有浙江的风水塔,这种标志性的建筑只有象征意义,并不能使村子多出一些房子,但是在村口变成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它们都是在大的环境里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景观。
山西的窑洞,农村的四合院,尽管是合院式,但是和城市的四合院有什么不一样呢?他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出门种地,抬头见山,所以它的四合院都是跟四周的环境紧密相连的,组成一个和谐的环境。就在浙江我们调查,他的院落是开敞的,前面没有厢房,完全融合在大自然中。贵州吊角楼,楼底下是悬空的,周围全是山和水,一片青绿;傣族的房屋也是融合在四周的绿化之中;还有天山脚下的山包,叫作毡包……
那么寺庙,城市也有合院式的,但是农村不一样,农村寺庙大量的不是合院式的,也是跟自然完全和谐的在一起,里面有院子,外面有走廊,有亭子。
我认为乡土建筑的特点是采用当地的材料,运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建筑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做到功能与环境的高度统一。譬如,乡村用石头修的桥,这种自然美,不仅表现在石头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建筑上,梁是我们水平结构很重要的构建,工匠把两边稍微的尖一些,形成圆的,我们叫“月”,有“大月亮”,有“小月亮”,这既省工,又美观。我们注意,工匠在加工过程中是没有图纸的,图在他们的心里,在他们的手上,这就是他的生命力。
功能与艺术的统一不仅表现在乡土建筑上,同时也表现在乡土环境,村民的用具、服饰、生产等方方面面。这是门神,整个很热闹。这是广东的一家住宅,外面是对联,门神,打开里面的正房门还是有吉字,门上有八卦、照妖镜。
总之,这种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可以说表现在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从当前的世界遗产的标准看,他们既包括有自然的遗产,又有文化的遗产,更包括非物质文化的遗产,都应该受到全人类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会有变化,但是这种记忆会部分甚至全部遗失,但是广大百姓会在生产生活中寻求美,人与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始终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
D. 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我国疆域辽阔,自来然环境源多样,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
建筑各具特色,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气候,特别是气温和降水对传统民居建筑影响深刻。
如果从海南到黑龙江做一次旅行,我们会发现南方民居
墙体薄、窗户大、通风条件好,而北方特别是东北的民
居墙体厚、窗户小、密闭程度高;如果从福建到新疆做
一次旅行,我们会发现东南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大,西北
地区民居屋顶坡度小。;北方传统民居一般院落开阔,坐北朝南,墙体厚,窗户较小。; 南方传统??居 南方两面坡式民居主要分布于温暖多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两面坡形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蒙古族为了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喜欢居住在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的住房里。;基诺族的大房子;地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也很大。南方山区地形崎岖,民居一般依山就势建在坡度平缓的向阳坡,布局紧凑、院落较小,如西南山区的吊脚楼;而北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民居一般形态规整,院落宽大,如北京的四合院等。;;为降低造价,我国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都尽量就地取材。例如,贵州镇宁等山区的布依族人们采用片状岩石建造石板房;黄土高原的人们在黄土层中建造窑洞;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们使用竹子建造竹楼。
E. 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我国的气候与民居建筑
住房是人类生活与栖息的主要场所,为抵御自然界中的寒冷酷署、
风霜雨雪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而营造的人工环境。有了住房, 人们便
能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独立而安静的环境中,避免了风吹日晒, 洪
水猛兽的袭击,我国民居的分布,建筑设计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联系。
合理的布局与设计,会使人感到温暖舒适、心情舒畅; 不合理的布局
与设计,因采光条件、通风性能差,室内阴暗潮湿,使人感到不舒服,
容易生病、心神不宁等。因此、要使我们人类都能安居乐业, 认识民
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气候与座北朝南的传统建筑布局
只要你留心地观察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 门窗
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 这种布局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是南面阳
光充足,便于晒衣采光。二是朝南温暖舒适, 这种布局是由我国特定
的纬度位置与气候特点所决定。
首先,我国地处北半球, 而且绝大部分陆地处在北回归线以北的
北温带地区。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北界, 由于太阳直射点以一个回
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因而, 在北温带地区一年到头太
阳总是偏南,南面是向阳面,凡是座北朝南的房屋阳光充足; 同时气
温较高,冬季较温暖舒服。
其次,我国属东亚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天气酷热之时, 有来
自南面海洋上的习习凉风,即夏季风;冬季、严寒之时, 有来自北方
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即冬季风。在我国北方, 强劲的北方常带来
降温、霜冻等天气。采用座北朝南的建筑布局, 不仅夏季能够通风纳
凉,冬季还能躲避寒流袭击(见图1)
我国北方城市,凡房屋朝北朝西的门,都装“暖阁”(门斗)。
使门口向东向南开,以避免寒风直入室内。 北京四合院也是一种躲避
寒风的好建筑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 院内都有
风平浪静之感。
F. 房屋的建筑样式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又怎样的联系
地理环境制约房屋样式的选择,如窗户朝向,北半球朝南,南半球朝北;多雨气版候的地区屋顶通常有坡度,方便权排水;特殊地形区往往有一些特殊的房屋建筑样式,如窑洞。
经济发展扩大了人们对房屋样式的选择,经济不不发达时房屋通常结构简单,材料简便,经济发展后房屋则复杂起来。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多高楼大厦,多有设计感的建筑
G.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理环境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人居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平遥和祁县两地。平遥古城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罕见。199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中保存有400多处近代民居,典型地体现着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在祁县最出名的要数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位于晋中地区祁县东环镇乔家堡村,是山西省集中反映晋中地区民俗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它有院落19进,房屋313间,中式结构的院落构思精巧,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形。馆藏文物丰富,反映了晋中浓郁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
乔家大院的特点之一是外实内静,也就是民居的外围是高大的实墙,而内部自成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形成一个外实内静的神韵。乔家大院外围的砖墙厚实稳重,阻隔了外面摩肩接踵,熙来攘往,吆喝叫卖的嘈杂之声,使宅内形成一种安宁恬静的生活环境。
乔家大院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单坡屋面,屋面内倾。这样单坡屋顶背后的高墙对准院外,墙体高大,具有防御功能。山西一带气候干旱,春季常有大风、沙尘暴,外墙的高大具有封闭性,可以防风沙。屋面内倾,雨水向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晋商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 潮州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加壮丽。”“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庞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福建土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建西南部的漳州、龙岩地区为众,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一般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二宜楼、承启楼、振成楼、绳武楼以及田螺坑土楼群五座中的四座,皆是闻名于世的圆形土楼,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闽南的福佬语系和闽西的客家语系土楼建筑的异同,又体现了不同时代土楼建筑的特色。
保护范围:华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楼,平和的绳武楼,围墙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南靖的田螺坑土楼群,前至田,后至公路,左至山,右至田。 围龙屋是粤东一带客家人常见的传统民居,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迁居此地后,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聚族而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围屋有殿堂式、围龙式两种,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客家围龙屋都是由一个家庭兴建起来的。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一个家庭成为一个家族,甚至这个家族的分支又到或近或远的地方另建围龙屋。较大的家族,会有几个乃至十几个围龙屋和别的宅子。这些同一父系的人家聚族而居,都按辈分排列起名,以伯叔兄弟相称。同一个祖宗,同一个血缘,通过围龙屋把他们紧紧地联在一起。在围龙屋里的宗族亲情是温馨的。人们同住一屋,聚族而居,朝夕相处,见面以伯叔兄弟相称。老爱小,少尊长,互敬互助。一家宰猪,总要把煮好的猪红(即猪血)端给各家品尝。谁家有人出远门归来,闻讯大家都来看望,都来吃“等路”(归人带回的食品)。
梅州地区典型的客家围龙屋是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其作为围龙屋的典型代表选入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仁厚温公祠是宗祠与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筑。南北长87米,东西宽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俨然一座庞大的民居建筑。整座建筑有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由前至后渐次升高;中间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庆典、宴客之处,气势雄伟,八行横屋整齐对称。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个厅堂,上厅最高,中厅最大,中厅高5.65米,宽9.3米,深7.37米,有房间390间,两边还有近百的杂间。这在民居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 “天井”其实也是院落,只是较小。中国南方炎热多雨而潮湿,人稠山多地窄,故重视防晒通风,布局密集而多楼房。天井民居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正房即堂屋前向天井,完全开敞,狭高的天井起着拔风的作用。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外围耸起马头山墙,可防火势蔓延。墙头高出屋顶,作阶梯状,砖墙抹灰,覆以青瓦墙檐,白墙黛瓦,明朗而素雅,是南方建筑一大造型特色。天井民居以中国东南部皖南赣北即徽州地区最为典型。徽州民居具有以下特色:
1、村落选址的重要性。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 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2、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如“一颗印”为徽州民居的独特风格。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果木花卉,甚至叠山 造泉,将人和自然融为一体。大门上几乎都建门罩或门楼,砖雕精致,成为徽州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皖南民居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H. 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功能与艺术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人与自然、建筑从来就是不可分的。尤其在中国,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很不相同,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时候,人对自然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人们只能凭自身的努力改造它,创造自己的生存条件。”8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亚洲文化与建筑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从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的角度描
述了建筑内涵及发展远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传统建筑研究泰斗楼庆西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早年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是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深得梁先生的学术真谛。
楼庆西说,中国古代乡村跟自然山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讲究水口的经营,进水口畅通,出水口封闭,财源才能滚滚而来。获得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红村,以水土著名,把水穿过每家每户,甚至于庭院里的堂屋之前;贵州侗族村口的廊桥,既是交通要道,可以做买卖,又可以进水;还有浙江的风水塔,这种标志性的建筑只有象征意义,并不能使村子多出一些房子,但是在村口变成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它们都是在大的环境里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景观。
山西的窑洞,农村的四合院,尽管是合院式,但是和城市的四合院有什么不一样呢?他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出门种地,抬头见山,所以它的四合院都是跟四周的环境紧密相连的,组成一个和谐的环境。就在浙江我们调查,他的院落是开敞的,前面没有厢房,完全融合在大自然中。贵州吊角楼,楼底下是悬空的,周围全是山和水,一片青绿;傣族的房屋也是融合在四周的绿化之中;还有天山脚下的山包,叫作毡包……
那么寺庙,城市也有合院式的,但是农村不一样,农村寺庙大量的不是合院式的,也是跟自然完全和谐的在一起,里面有院子,外面有走廊,有亭子。
我认为乡土建筑的特点是采用当地的材料,运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建筑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做到功能与环境的高度统一。譬如,乡村用石头修的桥,这种自然美,不仅表现在石头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建筑上,梁是我们水平结构很重要的构建,工匠把两边稍微的尖一些,形成圆的,我们叫“月”,有“大月亮”,有“小月亮”,这既省工,又美观。我们注意,工匠在加工过程中是没有图纸的,图在他们的心里,在他们的手上,这就是他的生命力。
功能与艺术的统一不仅表现在乡土建筑上,同时也表现在乡土环境,村民的用具、服饰、生产等方方面面。这是门神,整个很热闹。这是广东的一家住宅,外面是对联,门神,打开里面的正房门还是有吉字,门上有八卦、照妖镜。
总之,这种功能与艺术的统一,可以说表现在村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从当前的世界遗产的标准看,他们既包括有自然的遗产,又有文化的遗产,更包括非物质文化的遗产,都应该受到全人类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必然会有变化,但是这种记忆会部分甚至全部遗失,但是广大百姓会在生产生活中寻求美,人与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始终是我们人类所追求的
I. 简单介绍以下两种房屋的建筑特点,分布的地区,说说这样的建筑与当地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A.四合院主要是以北京地区的最为著名,主体是四户为一院,这也是它名字版的由来,由于北京为权明,清皇都所在,而且处与北方,人口多,这样的居住形式可以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多户人家居住在一个院子里,再者看到北方的建筑一般都没有高层建筑也与其寒冷气候有关
B.冰屋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由冰砖围成,当地的爱斯基摩人主要依靠打渔为生,地区寒冷,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依靠冰砖围成的房屋可以防风,保暖,取材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