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碛地理位置
㈠ 雅安宝兴跷碛藏寨海拔多少
雅安宝兴跷碛藏乡海拔2500米以上。属于高原高山气候。
㈡ 水洞沟文化遗址的地理位置
水洞沟,位于宁夏银川市滨河新区境内,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占地面积7.8平方公里。水洞沟旅游景区南距灵武市区30公里,西距首府银川19公里,距河东机场11公里,北依绵绵明长城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相接。距机场仅15分钟的车程,银青高速及103省道依景区而过,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远离闹市的优势。 旅游区的明长城为土夯长城,是宁夏境内相对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长城遗址。明长城西至入黄河巨龙的长城小龙头称为两龙交汇处,东至盐池境内。站在长城上放眼眺望,北边的毛乌素沙漠,南边的水洞沟景区地貌尽收眼底。我们看到的是东长城,起自黄河东岸的横城,经宁夏灵武、盐池两市县,入陕西定边县。这段长城先后修过三次。成化十年(1474年),总制尚书余子俊,王越修筑的“河东墙”(因在黄河以东,故称河东墙),自黄沙嘴(今横城北)至花马池(今盐池县),长387里,同时,还沿长城外侧挖了44000个“品”字形的深坑,为使敌骑到达时,不宜靠近长城墙体,以加强防守。时称“头道边”,俗称“边墙”。正德元年(1506年),三边总制杨一清又于灵州秦修“边墙”,得明武宗允准,因不依附宦官刘瑾等而得罪,被罢免总制三镇(即三边,延绥、宁夏、甘肃)军务,”所筑塞垣(即边墙)仅四十里而已。”嘉靖十年(1531年),总制尚书王琼因“河东墙”距沿长城所筑城堡5至10公里不等,不便于防守,“同贼至不即知”,上奏朝廷,又将长城南移至堡城处修筑,以为守御之便,时称“头道边”,又称“明大边”。原筑于头道边之北5至10公里处的“河东墙”,称之为“二道边”。明称“头道边”的明长城,自横城至花马池,全长360里,称之为“深沟高垒”,其中自清水营以西至横墙或河边之70里的这段长城,是加固了原有的“河东墙”,自清水营以东南移10里重新修筑长城墙休,并在墙体的外侧挖成宽深各3丈的堑壕,使长城易守难攻。修筑长城时,有意将“草茂之地筑于其内,使虏绝牧(不能到长城以外放牧),沙碛(沙漠)之地筑于其外,使虏不庐(不能设账篷或盖房居住)”。而于长城内侧又修筑了一条宁(即宁夏城今银川市)盐(今盐池县)大道。其最初是出于繁重的戍军后勤供应运输的需要,但自万历二年(1574年),清水营“马市”设立以后,“商贩满关隘,茶船遍江河。”“宁盐大道”客观上成为了有武装保护的茶盐客商来往的“黄金商道”,在明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后来,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春,玄烨(康熙皇帝)第三次御驾亲征新疆噶尔丹的分裂叛乱,就是由花马池沿这条“宁盐大道”西渡黄河,到达宁夏府城今银川的。
明代于这一带筑长城时,就地取材,多用黄土10至14厘米夯层,其夯筑时之可以沿清水河而筑,更为取水方便,其靠近黄河处,即就近取用河水,黄河水本为紫铜色,长城及其它设施筑成后,呈现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称。“紫塞”蜿蜒于岗峦层叠和山涧沟壑之中,似巨龙起伏,蔚为壮观。明代长城上每隔100米-200米,就有一个凸出墙外的台体,这是古代军事建筑上的一大特点。它们用于敌人兵临城下发动攻城时,守城将士,一方面可以从台上突出的垛口,居高临下进行侧翼射击,控制架梯攻城;另一方面又可指挥城头上的守军迎击攻城之敌。这是一种“两台相应,左右相救”兵法,在军事工程上的运用。这种台体突出墙体部分一般在5米左右,基宽约10米,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墙台,它的顶部和墙体顶部同高,称之为墙台,或叫“跨墙墩台”。墙台在平时,可供士卒巡逻放哨,台顶上设有能够遮风挡雨的简单房屋。“每墩盖铺房一座,以为守军栖止”,所以称之为“墩铺”。
另一种是敌台,其不仅凸出长城墙体之外,而且顶部要高出长城墙体顶部约4米。敌台顶部也建有房屋,平时也可供人居住,又可供储存粮草、兵器之用,类似于近代的碉堡。 红山堡是因位于红山地区而得名。据史书记载,古时在夕阳的照射下,这里山峦一片鲜红,因命为“红山”后讹传为“横山”,“红山堡”旧时也就一名“横山堡”。它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纮秦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红山堡”本属灵州千户所辖,其为正方形,边长均为300米,设东门一道,有瓮城,门向南开。墙高8米,底宽7米,顶厚4米,是按照明代长城沿线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体制设置的。它东至清水营50里,西至横城20里。
初时,驻堡将士仅为“一百二员”,就是说戍守将士只有102人。到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瓦剌毛里孩、阿罗书、学罗忽三部渐强,入居河套。自成化元年(1465年)瓦剌三部不断寇掠陕西、宁夏。成化九年(1473年),王越于时属灵州的红盐池大败孛忽罗等部,迫使他们“渡河北去”。但鞑靼部渐强,小王子部又率众入居河套,经常侵扰边塞“杀伤以万计”使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这时,红山堡等长城沿线防守任务更重。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陕西、宁夏、固原)的秦纮,委派宁夏都指使史镛扩建红山堡,南北长约380米,东西长约320米;瓮城长30米,宽20米。堡内住军251名,设守堡官员一名,操守官一名。城堡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原有的房屋基址。如按明代兵制,每5人分住一间营房,红山堡应有50多间房屋。在城堡西北台地处,我们能见到大量残破砖瓦和建筑构件残片堆积。这里可能是守堡官员的住所,在没遭到破坏前,可能是一座档次较高的恢宏建筑。
最初设置红山堡等城障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加强长城线上的防守(这在介绍藏兵洞时已谈过);二是“防秋”。所谓“防秋”古已有之,到了明代,鞑靼、瓦剌贵族仍然遵循突厥等游牧民族贵族的古例,就是往往于秋天马肥草盛之际,大举兴兵南侵,这时农耕还正值秋收季节。为此,从隋唐至明,每到这时就要调集大军戍边,以保护百姓秋收,因称之为“防秋”。但在客观上,其作用并不仅如此。如自嘉靖十年(1531年),王琼筑“头道边”,实施“深沟高垒”后,使长城内的“宁盐大道”和陕北有屏障保护的交通大道相衔接,从而成为商运往来的“黄金商道”。另一方面,又在横山至清水营各城障设立驿站,其中红山驿设驿马18匹,原有驿站3名,新添至7名,往灵州南下关中的驿道,比过去延长了120里,是宁夏镇军事供应及军机文书传递、官员往来的必经之道,这就和“宁盐大道”共同构成了在军事保护下的两大主要交通线。另一重要作用,就是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出入清水营“马市”及“牛羊小市”进行商品交易和商贸往来,红山堡是重要通道之一。
据志书记载,明代长城沿线自横城起至延绥的今定边界,共有城障21座(城堡之间又根据需要修筑的小城堡称为“障”)。横城分边守备17里,清水营守备36里,两城营之间的18里统归红山堡分边守备。这样红山堡一头挑着横城营,一头挑着清水营,其军事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正应它在地理上的特殊性,藏兵洞的修建就更容易理解了,大约建于实施深沟高垒的嘉靖十年(1531年)。
红山堡及其他城障之北的长城基部,一般都设有“暗门”(即类似城门的拱形小券门)可使长城内外相通,由戍军把手,按照规定开启。除此之外,明代在修筑长城时,还于长城内侧每5里筑有一座烽火台,红山堡属下有4座,即安边墩、大莺墩(此墩处的长城上有“暗门”),镇罗边墩、窑儿边墩。烽火台为黄土夯筑,也称烟墩、烽台、烽燧、烽堠、狼烟台,俗称“烟火墩”。这种墩台,长城上也有设置,专用以军事报警,白天燃烟,夜间举火,依次递相燃放,军情很快就可传报到镇或州所。这种古老的报警方式,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
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中规定:“合设烟墩,并看守堠夫,务必时加提调整点,须要广积杆草,昼夜轮流看望,遇有警急,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毋致损坏,有误军情声息……传报得宜寇敌者,准其功,违者处以军法”。每座墩台一般设三个戍卒看守,日夜轮流值班。至于传递军情,其法令又规定“令边堠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每座烽火台,通常都配备有旗帜、鼓、弩、软梯、炮石、火药、火箭、狼粪、牛粪、柴草等。 水洞沟遗址几乎从发现之日起就引起了争议。争议的核心,包括旧石器遗存的技术特点、文化属性、来龙去脉,还有它和西方旧石器文化的关系。
由于水洞沟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具有欧洲莫斯特、奥瑞纳文化特征的石器,与西方出土的石器技术风格极为相似,有学者便据此提出了水洞沟文化“西来说”。同样的,水洞沟某些地点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我国北方小石器传统的石制品,又与其同期或稍晚的华北细石器文化存在某种关联,这两种类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说”。
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水洞沟在三四万年前具有丰富的水源和动植物资源,也具有比较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据此推测,大约在4万年前,有一群原来生活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先民受冰期严寒的逼迫,辗转来到水洞沟繁衍生息,并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锋利的石器。但不知何故,他们后来又神秘地消失了。
191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在途经水洞沟时,落脚在“张三小店”。偶然间,肯特在水洞沟断崖上发现了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不久,他在天津遇到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并把自己在宁夏的发现告诉了他。1923年6月,桑志华和著名学者德日进在结束对甘肃部分地区的考察之后来到水洞沟。他们信步走到断崖边,发现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动物化石。不久,一场历时十二天的考察发掘就此展开,他们总共发掘出了300多公斤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
1960年夏季,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开进水洞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1963年,被称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之父”的裴文中亲自带队,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
1980年宁夏博物馆、宁夏地质局联合考古队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则是第四次。
2003年至2007年,数十位专家学者满怀希望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这次,是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这次考古,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长、发掘范围最大,收获也最丰硕。这次,不仅调动了GPS定位仪、全站仪、摄像机等先进设备,而且邀请了地质学、年代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的专家到现场研讨、授课,其考古成果也格外引人注目。
在水洞沟发现的90年间,史前考古大家裴文中、贾兰坡,中科院院士刘东生等知名专家都曾前来发掘或考察,美国、韩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专家也都曾远道而来。 1923年,法国神甫、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等人首次发掘了水洞沟遗址。后来经过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等人以及宁夏考古工作者的悉心研究,确认其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全国文物保护100处重大遗址之一。还被《国家地理》和《中华遗产》杂志联合评选为中国“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水洞沟还是我国明代长城、烽燧、城堡、沟堑、藏兵洞、大峡谷、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水洞沟的神奇还在于它不仅是三万年年前远古人类繁衍生息之地,还是我国明代边赛重要的军事防御重地,在我国有长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长城、沟堑、城堡与险峻的大峡谷以及沿峡谷绝壁而凿的藏兵洞共同组成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唯水洞沟有,遍布整个峡谷绝壁的藏兵洞,场面宏大,设计绝妙,洞内坑道、机关、暗器、瞭望台、兵器库、水井、将军休息室、议事厅、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您可身临其境的参观和体验明代地道战的惊险和刺激,战争的残酷和明代守军的聪明才智在这就可零距离体验和了解,极大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成为水洞沟的又一大亮点。
过去,考古界将水洞沟遗址与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合称为“河套文化”,经过多年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两个遗址的石器在风格和类型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同时,这两个遗址的形成环境也有较大差异。萨拉乌苏遗址所处环境干冷,而水洞沟遗址的环境却较为温和,而且各自的文化性质也不相同,应该加以区分或者分别命名。
作为中国三大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而且是中国最早发现并进行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水洞沟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专家说,90年来,水洞沟虽然先后经历了5次系统考古发掘,但还有许多秘密埋藏在泥土里。
㈢ 老君山的地理位置
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公园面专积1110平方公里,类型为属地质地貌景观类。公园地貌类型丰富,主要地质遗迹有高山丹霞地貌,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片丹霞地貌区;冰川地貌,既有古冰川遗迹,又有现代冰川;金沙江河谷地质地貌景观,由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多级阶地等组成。地质景观主要有侵蚀高山、侵蚀中山、夷平面、峡谷、宽谷、山间盆地、边滩、心滩、阶地、断层崖、角峰、刃脊、冰斗、侧碛堤、石环、石河、冻土、滑坡、倒石锥、丹霞峰丛、丹霞谷、丹霞柱、丹霞赤壁、丹霞千龟像形石、岩浆岩节理等。区内人文景观非常丰富,是纳西、汉、白、傈僳、彝、普米、苗、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吐蕃、白、彝、纳西东巴和汉文化的交汇带。
㈣ 跷碛的概述
硗碛寨复是位于夹金山下保护区内制的一个藏族乡,这里人烟稀少,森林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藏家寨楼镶嵌其间,天人合处,是藏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的山水画卷,游人在此可以领略多姿多彩的藏族风情,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饮食文化、宗教礼仪,那别具一格的篝火舞会使人激动、使人陶醉。
㈤ 跷碛怎么读
硗碛的拼音:[qiāo qì]
硗碛寨是位于夹金山下保护区内的一个藏族乡,这里人烟稀少,森林密布版,野生动权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藏家寨楼镶嵌其间,天人合处,是藏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的山水画卷,游人在此可以领略多姿多彩的藏族风情。
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饮食文化、宗教礼仪,那别具一格的篝火舞会使人激动、使人陶醉。
(5)跷碛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民俗
1、硗碛的藏族与甘孜、阿坝的藏族在身材、体态、脸型轮廓都有所不同,其民风民俗也具有地方独立性。其男女一般都穿本色麻布或褐色毪子长衫,外套羊皮背心。男子用黑沙包头,冬天戴狐皮帽;女子用多层黑色顶帕盘于头顶。
戴梭罗石和银制的“顶盘”或珊瑚与银镶制成的花饰,将扎有色线的发辫盘于顶帕上,色线如流苏垂于耳际;饰银制耳坠和戴绿松石、珊瑚、玛瑙制成的项链,男女都腰系精工手织的,图案多样、富于变化的腰带,下装皆长裤。
2、“锅庄舞”是硗碛藏胞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传统自娱舞蹈,表演时无任何乐器伴奏,人们围圈携手自唱自舞,迈出洒脱的、稳健、踏实的步伐,表现出藏族人民团结、憨厚豪放、粗犷的性格。硗碛“锅庄舞”形式多样,内容广泛。
㈥ 碛口古镇的地理
碛口古镇的具体地理位置,造就了碛口这个“弹丸之地”的赫赫声名。碛口地处当年山西回与内蒙古、晋陕答商道水陆交通的中心点,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其次,碛口镇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湫水河携来了大量泥沙,挤占黄河水道,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混浊的黄河水像一头被惹怒的雄狮——“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除了极有胆识的老梢公,几乎没有人敢在碛中行船。于是,雄心勃勃的商人们只有“望碛兴叹”,极不情愿地将满船的货物卸在碛口岸边,再雇佣驮队经陆路转运。
于是在这里,碛口成为一种地理上的极限。无论大小、远近的船筏,一到碛口便意味着水路贩运的终结和陆路运输的开始。而那高高耸立在碛口卧虎山上的黑龙庙,便成了商人们时时企盼的吉祥路标,望着飞檐挑梁的庙宇,商人们长长地松一口气,终于可以脚踏实地,暂时告别那艰险的黄河水道。他们将货物卸下,提起行囊,极为气派地跨进客栈,要来一盘油炸花生米,一壶当地的老黄酒,极闲暇地品味着。有些倦意了,便坐在房间里的太师椅上,在昏暗的烛光下拨着算盘,仔细地清点着几天来的买卖结余,算盘声和着窗外的阵阵喧闹,极为动听地响起来。
㈦ 达瓦更扎离跷碛有多少公里,路况如何轿车能开上山吗
楼主你好
你可以简单说下你从哪出发,走的那条路么。我愿意为你解答你的问题帮版助你啊
我感觉权出门在外,你用个导航比较稳妥一些。毕竟你对路线不是很熟系,很容易迷路的。楼主我以前自驾旅游的时候,出门在外么,肯定对路线不是特别熟系啊。总是爱跑错道。这让我心情很不好啊。后来我的女朋友给我手机里下了个腾讯零流量地图,只要输入你要去的地方就可规划好。而且它还有街景模式让我很欣赏的,可以查询景点。而且也有路况查询哦。楼主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望采纳
㈧ 桥林镇的地理环境
桥林 镇在原江浦县治西40里,原名石碛镇,因濒临石碛河而得名。明万历七年(1579)县内志市集栏中,已有“石碛桥”记载,每逢农历二、五、七、十日,四乡农民来此赶集,相沿至今。“桥林”为“桥里”一音转之。清同治年间(1863前后)石碛镇更名桥林镇容。
㈨ 地理位置问题
现在玉门关
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阳关,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车沿着215国道向西行驶,翻超阿尔金山,就可以到达青海省的柴达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萨。今天前往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还有明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城墙上宽均为37米,东西墙下宽4米,西北墙下宽49米,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编辑本段]汉代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
对于汉玉门关的关址,历来看法不尽一致。唐宋时期的一些古籍,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均认为在唐寿昌县(今敦煌市南湖乡寿昌故城址)西北118里。敦煌遗书《沙州图经》、《沙州城土镜》、《寿昌县地境》等认为在唐寿昌县北160里。本世纪以来,依据敦煌西北80公里许的小方盘城所出“玉门都尉”等汉简,许多学者认为该城即汉玉门关。还有人认为最早的玉门关在敦煌之东,或即汉玉门县(今玉门市赤金镇)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广利伐大宛后才迁到敦煌西北。近年,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依据敦煌马圈湾等地烽燧遗址所出汉简以及当地地形、驿道相关位置等考证,玉门关应位于临要燧东侧,玉门候官燧(马圈湾)西侧,似在小方盘城西11公里的马圈湾遗址西南O.6公里处,通往西域的古驿道从此高地中间穿过。但关城遗址尚未找到,或已毁坏无存。以上尽管看法不一,但均认为汉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终汉之世没有改变。敦煌汉长城沿线烽燧遗址所出大量的简牍亦证明了这一点。
[编辑本段]隋唐玉门关
玉门关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唐慧立彦棕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玄奘法师西行求经,于贞观三年(629年)九、十月间抵达瓜州晋昌城(今甘肃安西县锁阳城),在当地询问西行路程,有人告知: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一葫芦河,“下广上狭,涸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导,于半夜三更到达河边,遥见玉门关。“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葫芦河即今流经玉门布、安西县等地的疏勒河。这里标明瓜州晋昌城以北五十余里的葫芦河上置有玉门关。《隋书·西突厥传》、《元和郡县图志》亦记载玉门关在瓜州晋昌县境。据此,学界普遍认为隋唐时期的玉门关位于锁阳城北30公里许(约合唐里50余里),即安西县城东50公里处的疏勒河岸双塔堡附近,已移至汉玉门关东约240公里之处。这里正处交通的枢纽地位,东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锁阳城),西北与伊州(哈密)相邻。且傍山带河,形势险要。其四周山顶、路口、河口要隘处今仍存古烽燧11座,如苜蓿烽、乱山子七烽等。关址于1958年修建双塔水库时被淹,每年冬季枯水时可露出水面。关墙已坍,夯筑,残宽3.5—4米,残高O._3—0.75米,南北160米,东西155米,开东、西二门,四周环以护城河。关墙内外散落大量素面灰陶片、碎砖块、花岗岩石条、残石磨等,均系隋唐时期遗物。
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形象地描绘了玉门关的冲要地位。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隋唐玉门关为何东徙瓜州?这与当时伊吾路,即由瓜州经玉门关径趋西北直达伊州(今哈密)的道路之开通有关:此路之名始见于北周。《周书·高昌传》:“自敦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马粪为验。又有怪异。故商旅来往,多取伊吾路云。”这条道路在敦煌唐人写卷中又称之为“第五道”。它的开通使瓜州与伊州直接连通起来,无须再绕行敦煌又往,缩短了驿程,玉门关自然亦随之东徙瓜州。
[编辑本段]五代宋初的玉门关
到五代宋初,玉门关址又有了新的变动。敦煌遗书《西天路竟》记:“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是汗王。又西行五日至肃州。又西行一日至玉门关。该文书为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派遣行勤等人赴西域求法使团中一位僧人的行记。行勤等由肃州(今甘肃酒泉市)一日可抵玉门关。一日行程一般在百里以内,表明此时玉门关已东移至今酒泉城西不出百里的地方,当位于今嘉峪关市界内,已在安西县双塔堡东200公里许。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肃州“西至玉门关七十里”:“肃州又九十里渡玉门关”。一作70里,一作90里,虽不尽一致,但亦相去不远,均为一天的路程,与《西天路竟》所记吻合。五代后晋高居诲《使于阗记》载,由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又西百里出玉门关,经吐蕃界”。金河即今流经酒泉城西的讨赖河。考之史籍肃州附近从未设过天门关,所记天门关在肃州西百里,百里系取成数,其位置相当于上引史料中的玉门关,“天门”当为“玉门”之误,因字形相近或字体漫漶致误。至于所记肃州西二百里的玉门关,实为当时玉门县,玉门军的治所,而非玉门关。两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典籍皆记载玉门军在肃州西200里许,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攻军置县。故高居诲之玉门关盖玉门县之误。
综上可见,五代宋初的玉门关位于肃州城西70一100里之处.已移至唐玉门关之东200公里许。酒泉城西70--'100里地方正是嘉峪关黑山的所在(位于明代嘉峪关城楼西北15里),该山系走廊北山的一部分,山体平地拔起,横亘于走廊平原之上,相对高度一般200—500米。山体南部有一条东西延伸的天然峡谷,长约10公里,宽80一120米,南北两侧山岩壁立,陡不可上,形势险峻,今名石关峡或水关峡。峡内有大道,可通车马,成为古代由酒 泉西出的要日。峡中还有一股名为红柳沟的泉水由西向东流去,泉水自南北两山崖间渗出,汇为水流,遂为穿越石关峡的沿途行旅提供了良好的补给水源。古代在干旱戈壁地区行进,沿途人畜水源补给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由肃州西行一日恰、可得到红柳沟泉水的补给,因而石关峡也就成为十分理想的必然通道。石关峡东端距酒泉75里许,西.口距酒泉约95里,这一里数恰与以上记载中玉门关的位置相合。可以断定,石关峡为五代宋初的玉门关无疑。关城遗址设于东口,已毁坏殆尽,今仅存一些残迹。
玉门关为何要东移石关峡?有其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从当时河西走廊一带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石关峡的位置正当东面的甘州回鹘与西面的瓜沙归义军政权的分界处,自然成为东西交通的要口。二是与当时第五道的废奔,以及沙州社会长期稳定,沙州及其以西道路的畅通密切相关。第五道虽由瓜州 可直达伊州,无须绕行沙州(敦煌),驿程较短,但要穿越八百里的莫贺延碛,极乏水草,路况险恶。而如果由瓜州绕经沙州再至伊州(稍竿道),虽路程较第五道远了近百里,但沿途戈壁沙漠的规模较小,水草条件稍好,行走较易。于五代宋初的敦煌遗书等史籍中见,这一时期瓜、沙二州在曹氏归义军政权统治下,社会安定,穿越河西走廊的来往的行旅皆经由沙州而往,而未见有人取道第五道的,表明该道已弃之不甩,该道上设置的唐玉门关(双塔堡)自然随之废弃,遂被置于今嘉峪关市石关峡的新的玉门关所取代。
自北宋仁宗景有、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玉门关自西汉元鼎或元封中设置以来,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历时1140余年,关址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玉门关在东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㈩ 玉门关的地理位置
玉门关
关名。汉抄武帝置袭。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阳关,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汽车沿着215国道向西行驶,翻超阿尔金山,就可以到达青海省的柴达木,西部油田,新疆若羌和西藏拉萨。今天前往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飘渺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