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地理位置历史试题
① 简述西域的地理概念
日夜不同,土屋,风沙~
② 历史:写出西域的地理范围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
③ 古代时的西域指的是哪些地方,为何西域都被描述的如此神秘
西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狭义上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及葱岭以东等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广义上指敦煌以西、天山南以北、中亚及西亚部分地区,凡是通过新疆地区能到达的地区都属于广义上的西域。西域之所以神秘的原因是因为大家不了解它。古代时交通很不发达,去到西域的人非常少,大家对西域地区的了解知之甚少,所以西域地区被描述的非常神秘。
楼兰古国的遗址是在1899年被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中的罗布泊发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据说一般人走进去都走不出来,而罗布泊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核心区域,由此可知探索罗布泊是件非常的困难和危险的事情。但近百年来楼兰古国的遗址一直是世界各地的探险家考和古学家等研究探索的热点区域,正是因为楼兰的种种传说以及各种未解之谜吸引着大家前去。
④ 西域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哪里他分南北道,两道路线是什么
西汉时期,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以及更远的地方,统称为西域。这是广义的西域。狭义的西域,仅指今新疆天山南北,即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以东,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的地区。西汉初,这里有36 个小国,后又分为50 余国。西域诸国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周边。塔里木盆地南缘有且末、小宛、精绝、扞弥、于阗、皮山、莎车等国,被称为“南道诸国”;在盆地的北缘有危须、焉耆、尉犁、乌垒、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等国,被称为“北道诸国”;在盆地西南、葱岭一带有蒲犁、无雷等国;在盆地的东端有楼兰,后称鄯善。这些国家语言不一,习俗各异,互不统属,人口少则几百,多则数万,一般为几千人到两三万人,龟兹人口最多,才8 万人。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居民多从事农牧业,少数国家逐水草而居,单纯从事畜牧业,以畜产品等与邻国交换粮食等农产品。有些国家生产力水平有相当发展,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楼兰人就懂得制造铁兵器。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游牧区域。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种人。西汉文帝时,原来游牧于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被匈奴逼迫,西迁至此,挤走了塞种人。其后,原居住于河西一带的乌孙,为了摆脱匈奴的羁绊,也向西迁徙到此,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大部分月氏人被迫再往西迁到妫水(今阿姆河)以北地区,称大月氏,少部分留下来,称小月氏。乌孙有63 万人(包括留居此地的塞种人和月氏人),他们与匈奴同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准噶尔盆地以南的天山缺口,由姑师控制。姑师后来分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车师前国一带土地肥沃,农业相当发达。从玉门关到西域,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条经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楼兰(鄯善),折向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另一条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可至中亚的大宛、康居、奄焉等国。西汉文帝初,匈奴的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在这里设置了“僮仆都尉” 一职,对西域诸国进行监视,向它们征收繁重的赋税,并把西域作为进攻西汉王朝西北部的战略基地,对西汉构成极大的威胁。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时,为了截断匈奴右臂,曾于建元三年(公元前 138 年),派汉中人张骞赴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利用大月氏与匈奴的矛盾,与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虽因大月氏不愿东返而未能完成此行的任务,但他在西行途中,传播了西汉的国威,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漠北战役之后,匈奴单于退往漠北,河西走廊也为西汉所控制,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开,但是匈奴在西域仍保存着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着汉与西域的交通。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派张骞再度出使西域,欲招引乌孙回河西故地,与西汉共同对付匈奴,仍未达到目的。但张骞派出的各位副使,访问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这些国家与乌孙都派出使者入汉答谢,使西汉与西域诸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从此,西汉同西域的交通频繁起来。西汉王朝每年派到西域去的使臣,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批数百人到百余人不等。这些使臣既担负着政治使命,同时也携带着许多西汉物产,与西域诸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汉以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源源不断输往西域。西域诸国也经常遣使入汉。匈奴统治者极不情愿看到西汉政府和西域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他们或派出军队,或利用他们所控制的一些西域国家,劫掠汉使,遮断道路,竭力破坏汉与西域的联系。为了确保西域通道,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
⑤ 西域的地理位置
大概从今天的宁夏和新疆开始往西都算吧。不同时代具体含义有一定差别。
⑥ 西域地理位置
回答楼主:
西域的地理概念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内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容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即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⑦ 历史书中西域的地理位置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⑧ 古代中国拼命的要拿下西域,西域到底重要在哪里
西域的地区还是非常广泛的,在历史上这块土地非常重要,不仅仅是为了开扩疆土,主要因为西域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在这里可以隔绝匈奴的一部分粮草和补给,而且这里也是通往其他国家的必经之路。历史上人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就跟西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古代要拼命拿下西域。
西域在古代主要是因为财富,近朝主要是为了军事。而且这是关乎领土的问题,许多国家都非常在乎。
⑨ 请问一道历史题:请问我国对西汉西域地区的开发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西汉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有力的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这样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加强了西汉内地与中亚和西亚欧洲的经贸联系保证了商路的安全。
⑩ 西域的大秦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
汉代西域古地名、国名。《后汉书》说,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西域都护班超遣甘英西使大秦。甘英到了波斯湾口的条支,误信安息西界船人言,说“海水广大”,航路难行,故未向西进。安帝永宁元年(120)掸国王遣使来献幻人(魔术师),自言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来贡献。安敦乃罗马皇帝MarcusAureliusAntoninus。同书说天竺国“西与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说“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魏书?西域传》:“大秦国,一名黎轩,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魏略》更明言:“大秦国一号犁轩,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古大秦相当于何地,学界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谓指罗马帝国东部,一谓指罗马帝国,一谓指黎轩即亚历山大城。三者中以后一说较妥当,因诸书多言大秦即黎轩,且言以石为城。所谓“海曲”,实指自波斯湾口之条支或安谷(Orcoe)水行经波斯湾,出湾后西航沿阿拉伯半岛南岸至亚丁,转北入红海,直达埃及东海岸的伯伦尼卡(Berenice)或米奥斯戈尔莫斯港(MyusHormus),登陆至科普托斯(Coptus),换船顺尼罗河而下即达亚历山大城;若航至红海北端阿尔斯诺(Arsinoe),再通过古运河亦可达亚历山大城。此“海曲”在古代是很繁荣的一条海上商路。言海西亦多指此海曲之西。总之,自大秦至汉有四条路:一、自大秦出红海跨印度洋穿马六甲海峡,北上直到九真、日南或广州;二、自大秦同样跨印度洋东北行至缅甸,循伊洛瓦底江而上达掸国,由此而东至汉永昌郡;三、自大秦循“海曲”至波斯湾口的条支、安谷,穿安息沿丝绸之路东达中国;四、自大秦航海至安条克(Antiloch),再东行经安息亦与丝绸之路接。大秦与中国海陆直接间接交往,在汉代亘三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