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地理美洲知识树

地理美洲知识树

发布时间: 2021-02-25 14:28:48

『壹』 七下地理非洲的知识树怎么画

借鉴下面的知识树,自己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化一下

『贰』 七下地理知识树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假期作业

就是有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欧洲 美洲的。

『叁』 非洲地理知识树七纸级下册

1、非洲的地理位置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略小于亚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5。它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2、非洲的历史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3、非洲政治地图的演变
15世纪前后,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欧各国,为了攫取财富开始了对外扩张,与欧洲毗邻的非洲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殖民者接踵而至。
在初期,殖民者主要通过种种巧取豪夺的方法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不久,在新发现的美洲兴起了金银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迫切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殖民者在非洲疯狂抢掠人口,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纷纷侵入非洲大陆。利用武装侵略威胁、利诱、欺骗部族首领等手段,疯狂地抢夺殖民地。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3个独立国家,其余都沦为英、法等欧洲国家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统治土崩瓦解。目前非洲有 54个独立国家,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初一地理下册非洲知识点(二)
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满非洲北部全部。位于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以南(约北纬35°线),约北纬14°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以北,西起大西洋海岸,东到红海之滨。东西约长4,800千米,南北在1300—2200千米,总面积达770多万平方千米。“撒哈拉”这个名称来源于阿拉伯语,意为“大荒漠”。这里终年高温少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
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原因:
a.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范围大,干热面积广。
b.非洲北部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该区更加干燥。
c.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d.西海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e.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沙漠地区。
初一地理下册非洲知识点(三)
1、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非洲全境为一高原型大陆,海拔500—1000米的高原占全州面积60%以上,平均海拔750米,仅次于亚洲(南极洲除外)。
2、海岸线平直,少半岛、岛屿、海湾
非洲因高原逼近海岸,海岸线比较平直,海湾、半岛、岛屿都较少。大西洋沿岸有非洲最大的海湾——几内亚湾;在离大陆不远的印度洋中,有非洲最大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大陆东部有非洲最大的半岛——索马里半岛。
3、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大致以刚果河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边缘为界,东南半部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西北半部大多在海拔500米以下。东南部从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在2500米以上,被称为“非洲屋脊”。非洲较高大的山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活火山,海拔5895米,为非洲最高峰。
4、极具特色的地形区
①刚果盆地
刚果盆地是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面积约337万平方千米。原为内陆湖,因地壳上升和湖水外泄,形成典型的大盆地。地形周高中低,除西南部有狭窄缺口外全被高原山地包围。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5—27℃,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
②东非大裂谷

『肆』 北美洲的知识树怎么画 南美洲的知识树怎么画

可以画别的

『伍』 总结初一地理的西亚知识树

南亚来指位于亚洲南部的自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位于0°―北纬37°,东经60°―97°之间,非岛屿基本在北纬10°―30°之间,南北和东西距离各约3100公里。南亚共有7个国家,其中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
从测绘学来看,南亚以印度板块为主体,从海平面升起成为印度次大陆及兴都库什地区。按顺时针方向,环绕南亚的,从西到东,有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

『陆』 构造南亚地理知识树

南亚指位于亚洲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以南及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它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位于0°―北纬37°,东经60°―97°之间,非岛屿基本在北纬10°―30°之间,南北和东西距离各约3100公里。南亚共有7个国家,其中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
从测绘学来看,南亚以印度板块为主体,从海平面升起成为印度次大陆及兴都库什地区。按顺时针方向,环绕南亚的,从西到东,有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及印度洋。

『柒』 北美洲的知识树怎么画 南美洲的知识树怎么画

什么知识书

『捌』 请问谁有高中地理知识树一定是树形状的,急求!!!!!!!!!!!!!!!!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4.纬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形状都是圆;②长度不相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最短的纬线是南极点和北极点。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划分方法:赤道为0°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划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南纬、北纬辨别:纬度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纬度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
●重要纬线:
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归线(南北纬23.5度),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极圈(南北纬66.5度)温带和寒带得分界限,极昼极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
5.经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相交的半圆。
●特点:①形状都是半圆;②长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划分: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为180°;0°经线向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向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东经、西经辨别:经度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经度向西越来越大为西经。
●重要经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180°经线:既是180°E ,又是180°W。习惯上称作180°经线;
20°W和160°E经线: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东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 ; 西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
6.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7.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面对地球自西向东;从北极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看是顺时针方向。
周期:一天(或24小时)。
地理现象: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和时间差异。
8.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地理现象:四季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9.地球公转示意图:课本P11
10.五带的划分:
划分依据: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北极圈以内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为南寒带。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11.地图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2、比例尺:
●公式:比例尺=
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表示方式:1.数字式。2.线段式.3.文字式。
●大小判断: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13.方向:①通常情况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画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③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4.图例:熟悉常用图例。P14
1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6.等高线: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
2.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3.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17.等高线地形图:
18.地形判读:
●等高线密集处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坡缓。
●地形部位:①山顶一般用▲表示。②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高处向低处凸出.③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低处向高处凸出.④鞍部:相临两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⑤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19.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20.基本概念:大陆;岛屿(格陵兰岛面积最大);大洲;半岛;海峡。(P28)
21.海陆分布状况
①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的说是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②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③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多于陆地。
④大洲基本上是一南一北对称分布.
⑤大陆的轮廓多呈三角形。
2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课本P29
23.位置:
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北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4.面积从大到小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5.大洲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
26.熟悉和掌握:①本初子午线、东经120°、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的大洲;
②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和大洋(北冰洋);③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和大洋(北冰洋)。
27.四大洋分布特征:
1.太平洋跨东西和南北半球,主体位于西半球;
2.大西洋跨东西和南北半球,位于东西半球分界处,呈”S”型;
3.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
4.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
28.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9.板块学内容:
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图P37)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0.红海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抬升形成的。
地中海缩小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31.天气的特点:
①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大气状况;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2.卫星云图: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3.常见的天气符号:(P46)
记住和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
34.气温日变化:
一天之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之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作气温日
较差。
35.气温年变化:
一年之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正好相反。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36.气温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
37.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从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递减;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东岸受惠于季风气候);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8.主要气候类型:(图P52)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降水分雨旱两季。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和南部。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地区、日本和韩国南部。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部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北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大陆内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温和湿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附近的大陆西岸。
寒带气候:
终年寒冷,降水稀少。分布在两极地区。
39.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近年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40.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速。2006年3月,世界人口达65亿。
4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4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43.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44.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北美洲东部(这里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44.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饥饿贫困。
45.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46.人口的合理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7.划分人种的依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
48.人种的分布: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地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国、印度南部等地。
49.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语: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欧洲的西部(英国)、北美洲、大洋洲及亚洲南部(印度)。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俄语:俄罗斯和中亚地区。
法语:法国、非洲中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原属于法国的殖民地)。
西班牙语: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原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
50.三大宗教: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教堂)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清真寺)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庙宇)
51.聚落分类: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般以上的人住在城市。
52.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较密集。
53.聚落形成与发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适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资源丰富等。
54.聚落发展与保护: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因此应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55.国家和地区:记住面积广大的6个国家的名字、轮廓、所在大洲。(课本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住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的名称、所在大洲。(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地跨两大洲的国家及所跨大洲:俄罗斯、埃及、土耳其。(P 8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国际合作:
①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含义。(P91)
②知道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
57.知道主要的发达国家及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能够从工业、农业、服务业三方面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P90)
59.重要的国际组织:(P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下册各章知识树或知识框架

2007年七年级上期地理知识提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环球航行 地球卫星照片
2.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4.纬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形状都是圆;②长度不相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最短的纬线是南极点和北极点。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划分方法:赤道为0°度纬线,从赤道向两极各划分为90°。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南纬、北纬辨别:纬度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纬度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
●重要纬线:
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回归线(南北纬23.5度),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限,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极圈(南北纬66.5度)温带和寒带得分界限,极昼极夜的最南、最北界限。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
5.经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相交的半圆。
●特点:①形状都是半圆;②长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划分:从0°经线起向东、向西各分为180°;0°经线向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经线向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东经、西经辨别:经度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经度向西越来越大为西经。
●重要经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180°经线:既是180°E ,又是180°W。习惯上称作180°经线;
20°W和160°E经线:把地球平分为东西两半球;东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 ; 西半球的范围是>20°W、>160°E。
6.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7.地球自转:
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面对地球自西向东;从北极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看是顺时针方向。
周期:一天(或24小时)。
地理现象: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和时间差异。
8.地球公转
定义: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地理现象:四季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9.地球公转示意图:课本P11
10.五带的划分:
划分依据: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北极圈以内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为南寒带。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11.地图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2、比例尺:
●公式:比例尺=
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表示方式:1.数字式。2.线段式.3.文字式。
●大小判断: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13.方向:①通常情况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画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③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4.图例:熟悉常用图例。P14
1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6.等高线: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
2.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3.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相交。
17.等高线地形图:
18.地形判读:
●等高线密集处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处表示坡缓。
●地形部位:①山顶一般用▲表示。②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高处向低处凸出.③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位由低处向高处凸出.④鞍部:相临两山顶之间的较低部位.⑤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19.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高低起伏状况.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20.基本概念:大陆;岛屿(格陵兰岛面积最大);大洲;半岛;海峡。(P28)
21.海陆分布状况
①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的说是三分海洋七分陆地。
②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③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多于陆地。
④大洲基本上是一南一北对称分布.
⑤大陆的轮廓多呈三角形。
22.大洲和大洋的分布:课本P29
23.位置:
东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西半球:北美洲、南美洲.
北半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
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4.面积从大到小顺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5.大洲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
26.熟悉和掌握:①本初子午线、东经120°、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穿过的大洲;
②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和大洋(北冰洋);③纬度最高的大洲(南极洲)和大洋(北冰洋)。
27.四大洋分布特征:
1.太平洋跨东西和南北半球,主体位于西半球;
2.大西洋跨东西和南北半球,位于东西半球分界处,呈”S”型;
3.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
4.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
28.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29.板块学内容:
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图P37)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0.红海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抬升形成的。
地中海缩小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31.天气的特点:
①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大气状况;
②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32.卫星云图:
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
33.常见的天气符号:(P46)
记住和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
34.气温日变化:
一天之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之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作气温日
较差。
35.气温年变化:
一年之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正好相反。
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36.气温分布规律
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度。
37.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从赤道向两极降水量递减;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东岸受惠于季风气候);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8.主要气候类型:(图P52)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
热带草原气候
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两侧。
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高温,降水分雨旱两季。分布在亚洲的东南部和南部。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地区、日本和韩国南部。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附近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部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日本北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大陆内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温和湿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附近的大陆西岸。
寒带气候:
终年寒冷,降水稀少。分布在两极地区。
39.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等。近年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40.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速。2006年3月,世界人口达65亿。
4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的速度就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4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43.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44.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北美洲东部(这里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44.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饥饿贫困。
45.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46.人口的合理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47.划分人种的依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
48.人种的分布: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西部和南部;非洲的北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美洲地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美国、印度南部等地。
49.联合国工作语言:
汉语: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欧洲的西部(英国)、北美洲、大洋洲及亚洲南部(印度)。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俄语:俄罗斯和中亚地区。
法语:法国、非洲中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原属于法国的殖民地)。
西班牙语: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原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
阿拉伯语: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国家。
50.三大宗教: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教堂)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清真寺)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庙宇)
51.聚落分类: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般以上的人住在城市。
52.聚落分布: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较密集。
53.聚落形成与发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适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资源丰富等。
54.聚落发展与保护: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因此应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55.国家和地区:记住面积广大的6个国家的名字、轮廓、所在大洲。(课本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住人口超过1亿的10个国家的名称、所在大洲。(P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地跨两大洲的国家及所跨大洲:俄罗斯、埃及、土耳其。(P 8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国际合作:
①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含义。(P91)
②知道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
57.知道主要的发达国家及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能够从工业、农业、服务业三方面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P90)
59.重要的国际组织:(P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 初一地理下册东南亚知识树

地形特点:
(1)中南半岛
种类:山地、高原、丘陵、平原
地势:地势北高南低
分布:山河相间,南北纵列
海岸线岛屿:马来群岛:地势高峻,山地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
山河相间,南北纵列的成因
内力:地壳强烈上升
外力:河流下切(侵蚀)
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对气流、降水产生的影响:西部处于迎风坡,抬升产生降水,降水多,河谷低地处于背风坡,降水少。西部平原降水多,河谷低地,内陆平行,降水少。
地形对降水影响 西部沿海及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热带季雨林植被
河谷低地与内陆平原降水少→热带草原
东南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东南亚地处于亚欧板快、印度洋板快、太平洋板快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尤其海底火山和地震是形成海啸的主要因素。
高二地理东南亚知识点(二)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热带(95°E—140°E 10°s—23°26’N),跨南北半球
2、海陆位置——“十字路口”
地处亚洲东南部。位于亚洲和大洋州;新几内亚岛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 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高二地理东南亚知识点(三)
居民、资源
1、人口: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5.12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0%。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
一。其中,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从人口组成来看,本区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主要来自于我国的广东和福建。
2、人种:绝大部分为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马来群岛个岛屿的沿海平原。
3、宗教:大部分信仰佛教。泰国将佛教定为国教,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吴哥窟为著名
佛教建筑。印尼、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菲律宾居民多信奉天主教。
4、资源——矿产、农产
(1)矿产:种类丰富、储量大。尤其以锡和石油最为著名。
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锡矿带)其中,马来西亚是世界锡产量最大的国家。
石油: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文莱。尤其是印尼,集中于苏门达腊岛,由于石油丰富被称为“希望之岛”,主要输往日本。
(2)农产:
①主要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企业化种植园
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大产地。其中,马来西亚的棕榈油、马来西亚的天然橡胶、印尼的金鸡纳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
②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平原区,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马来群岛沿海平原也产稻米。主要生产国有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其中,泰国是世界稻米出口最大国。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