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㈠ 气候和地形为什么是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主
气候和地形为什么是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呢?虽然我们说组成自然环境五大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比如植被的破坏会影响局部小气候,像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也一定使得局部小气候发生了改变,只能是局部小气候,气候类型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黄土高原依然是温带季风气候,尽管可能降水量和温度等发生了些许变化,但本质未变。而气候影响植被类型却是显而易见具备颠覆意义的,温带季风气候就只能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阔叶的原因是由于雨热同期,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夏季炎热干燥,只蒸发而没有降水补给,再长个大叶子不就是作死吗?你就长硬叶林吧!这是自我保护啊!落叶子的原因就是由于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你要不落叶子的话就会把更多的表面积暴露在外,活活被冻死,所以趁早落了就成光杆司令了,不用挨冻了!南方气温高,咱就不用再落叶子了,咱是常绿!所以气候对植被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其后一旦确定,你的植被类型也就跑不了的。气候还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土壤起到致命影响,这里不再赘述。
而地形的作用则是通过影响气候来奠定的,这里的地形指的是大的地形单元,绝非一个小山丘或是小盆地,应该是大的平原高原或是山脉,只有足够大才能到达影响气候类型的程度,比如安第斯上的崛起直接阻挡了西风携带水汽的进入,山脉西侧地处迎风坡依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山脉西侧则为背风坡,成了悲催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所以说,地形和气候是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它俩个影响其他的要素更加明显,而其他的要素对这两个则不太明显。在影响力上是不对等的。
㈡ 山丘和高山的区别在哪
一、概念不同
山丘
1、山丘:地球陆地表面的一种地形地貌。山丘亦作“ 山邱回 ”,基本释答义是小土山。
2、坟墓。
高山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
2、传说中的山名。
3、少数民族名。
二、出处不同
山丘:唐·李白 《江上吟》:“ 屈平 词赋悬日月, 楚王 台榭空山丘。”
译文: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的词赋与日月同辉、和天地共寿,楚王台榭空山丘。
高山:宋·秦观 《吕与叔挽章》之一:“举举西州士,来为邦国华。艺文尤尔雅,经术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参见“ 高山景行 ”。
译文:“举举西州的士,来为邦国华。艺文尤其尔雅,经典自成一家。正有高山上,不久成驰水啊。”参见“高山景行”。
三、在地理上区别是高度和坡度。
山丘:坡度较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形是世界五大陆地基本地形之一。
高山: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高山指山岳主峰的相对高度超过1000米。
㈢ 地势(地形)地貌对土壤分布的影响
湖南省以山丘为主,其中山地面积约107487.8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75%,主要分布于湘东、湘南和湘西等地。海拔多在1000m以上,很多主峰超过1500m,山地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地带土壤是随着山地海拔高度上升,生物气候条件发生相应变化而形成的,因此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结构和类型决定于地理位置和山体高度。湖南省处于中亚热带,垂直带谱的基带土壤为红壤,红壤以上依次是黄红壤、黄壤、暗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红壤带的分布上限也因山地的地理位置不同,水热条件的差异,由北向南是有规律地抬升,由东向西有渐降的趋势。如湘南的都庞岭红壤带分布的上限为海拔700~800m,黄壤带为海拔1500~1600m,以上为暗黄棕壤带,山地顶部则为山地草甸土带(图1-7)。湘中的南岳衡山,孤山突起,水热条件变化显著,黄壤和暗黄棕壤的分布则较低,海拔750m以下为红壤和黄红壤带,海拔750~1000m为黄壤带,海拔1000m以上则为暗黄棕壤带,山地顶部由于高度有限,山地草甸土带不明显(图1-8)。而湘北山地土壤垂直带的分布更低,如湘东北部的幕阜山,海拔500m以下为红壤和黄红壤带,海拔500~800m为黄壤带,海拔800~1500m为暗黄棕壤带,山地顶部则为山地草甸土带。湘北西部的壶瓶山,海拔600m以下是黄红壤带,海拔600~750m为黄壤带,海拔750~1300m为暗黄棕壤带,海拔1300m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带,而其西北部的八大公山,海拔460m以下是黄红壤带,海拔460~1000m(或1100m)为黄壤带,海拔1000~1890.4m则为暗黄棕壤带(图1-9)。湘东边境的罗霄山脉处于武夷山脉与雪峰山脉之间,武夷山脉的西北坡,土壤垂直带谱是:红壤(海拔700m 以下),黄壤(海拔700~1400m),暗黄棕壤(海拔1400~1800m),其上为山地草甸土(海拔1800m以上),在垂直带谱中没有黄红壤带。与湘西山地山原相连的雪峰山脉,其西北坡基带土壤为黄红壤,土壤垂直带谱是:黄红壤(海拔600m以下),黄壤(海拔600~1100m),暗黄棕壤及山地草甸土(海拔1100m以下),没有出现红壤带。罗霄山脉介于两者之间,其垂直带谱的基带土壤是红壤,但其分布上限较武夷山脉低,一般在海拔400m以下为红壤带,海拔400~650m为黄红壤带,海拔650~1200m为黄壤带,海拔1200~1700m为暗黄棕壤带,其上则为山地草甸土带,明显地表现出过渡性的特点。
图1-7 都庞岭山地韭菜岭—云溪水库土壤垂直分布图
图1-8 衡山东南坡土壤垂直分布图
图1-9 八大公山(斗篷山—黄家湾)土壤垂直分布图
综上所述,湖南山地土壤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特征,土壤类型随海拔高度变化;并且在全省范围内,由南而北,由西而东,又呈有规律的变化(表1-5)。
表1-5 山地土壤垂直带谱
㈣ 地理丘陵的地形特点
起伏较小,坡度和缓,相对高度较小,海拔200到500之间
㈤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版26%,盆地19%,平权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我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山脉众多,起伏显著。 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的气候: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
㈥ 关于地理的问题!急! 连线题. 平原 低缓山丘 山地 地势高,起伏小 丘陵 地势低平
平原-------地势低平
山地-------地势高,起伏小
丘陵-------低缓山丘
㈦ 我国4大高原,4大盆地,3大丘陵,3大平原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是以一系列东西横亘的高大山脉为骨干的山地性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面起伏平缓。四周有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等环绕。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至甘肃和新疆边境,以及祁连山麓,北接蒙古,南抵长城。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甘肃、宁夏和河北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高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高原上地势坦荡,多宽广盆地(蒙古语称为“塔拉”),草原、沙漠和戈壁广布。
黄土高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以北,东起太行山,西至洮河和乌鞘岭。包括山西省和甘肃、宁夏、陕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面积约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2000米,山岭可达2500米以上。为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最厚地区。
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西起哀劳山,东至雪峰山、武陵山,北沿大娄山,南与两广丘陵相接。包括云南省东部、贵州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以及四川、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2000米。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被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所环绕。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甘、新边境。东西长约1400千米,南北宽约52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准噶尔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四周有阿尔泰山、天山及西部诸山环绕,呈三角形,东西长700多千米,南北宽达450千米,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地处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被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东西长800千米,南北最宽处达35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内陆盆地。
四川盆地:在四川省东部,以广元、雅安、叙永、奉节等县市为顶点的连线范围之内。四周有邛崃山、龙门山、大巴山、巫山和大娄山环绕,其高度多在海拔1000~3000米。盆地底部海拔300~60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位于祖国东北部,介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抵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最宽达400千米,总面积35万平方千米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它主要是由辽河、松花江和嫩江冲积而成的。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长春附近松辽分水岭处地势稍高(200~250米)。松辽分水岭以南称辽河平原,以北的西部称松嫩平原,东部称三江平原。
华北平原:在黄河下游地区。西起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东到渤海、黄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止于苏、皖两省北部,同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接。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冲积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滦河冲积形成。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黄河下游天然堤横贯平原中部,将华北平原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黄淮平原,北部称海河平原(河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三峡以东,淮阳山地和黄淮平原以南,江南丘陵和浙闽丘陵以北,向东直抵海滨。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沿江两岸宽窄不等,可以分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四部分。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米以下,河湖众多,农业发达。
主要丘陵
我国的丘陵较多,分布广泛,尤其东部地区较广。自北而南,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江南丘陵和两广丘陵等。
辽东丘陵在辽东半岛,由长白山的延续部分及其支脉组成,海拔多在500米左右,有千山山脉,盛产苹果;山东丘陵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其西部有泰山、鲁山、蒙山、沂山等,其东部为崂山丘陵(胶东丘陵),西部海拔多在500~1000米,东部多为海拔400米左右的宽谷低丘;江南丘陵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云贵高原以东的丘陵和低山,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大部及安徽省南部,丘陵之间多河谷盆地;广东和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低山和丘陵总称两广丘陵,多为海拔200~400米之间山丘,山丘之间的河谷平原和盆地是重要农耕区,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此外,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等地区也有丘陵分布。
很多丘陵已开辟为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有的丘陵区的山峰成了著名风景旅游区。
我国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面向海洋的地形大势,利于夏季风深入内陆,使季风区面积广阔,形成丰沛的降水,为农林牧渔的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同一温度带内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多种气候,使各温度带内的农林牧经济部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我国大河多西源东流,为发展内河航运、沟通东西交通,提供了物质环境条件,如长江、珠江等。
我国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点,使大河流经阶梯过渡地带时,产生了巨大的水能。我国水能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为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使青藏高原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产生了高寒草原,出现了高寒畜牧业。高大的青藏高原,使印度洋上南来的暖湿气流难以北进,使得我国西北部气候更加干燥,影响了那里农林牧业生产条件。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广大的特点,进一步影响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为多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㈧ 梯田对自然土地的影响
农业梯田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水平阶整地后坡面外高内低的梯田称反坡梯田。反坡面坡度视荒山坡度大小而异,一般为300-500,坡陡面窄者反坡度较大,反之较小。田面宽1.5米-3米。长度视地形被碎程度而定。埂外坡及内侧坡均为600。反坡梯田能改善立地条件,蓄水保土,适用于干旱及水土冲刷较重而坡行平整的山坡地及黄土高原,但修筑较费工。
坡式梯田
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阶梯状而地块内呈斜坡的一类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来。为了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则在适应位置垒石筑埂,形成地块雏形,并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块内坡度逐步减小,从而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减少地面冲刷。许多地方在边埂上栽桑植果,栽种黄花草等,既巩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条件许可时,坡式梯田应改造成水平梯田。
[编辑本段]复式梯田
指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开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种形式的梯田组合。它的修建宜经过统筹规划,在必要条件下还可配合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蚀能力。修建复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节省工程投资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分布,就像是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阶。梯田是为种植庄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它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最令人惊叹的方式之一。
梯田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起初人们清除森林或小山项,以便种植一些粮食作物,或者作为防御工事。大致在同一时期,这类梯田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
梯田要注意防止侵蚀,即雨水沿山坡冲走土壤。大多数梯田边缘都围有石墙,以防止土壤的流失。在没有石头的地方,梯田的边墙采用了长满草的土埂。在梯田“台阶”内的土壤能够保存雨水,确保植物得到足够的水分。
▲梯田布满秘鲁的这个山谷,并延伸到肉眼所能见到的远方,构成一幅由小块农田拼缀起来的画面
▲几百年前,南美洲的土著人修建梯田来种植粮食作物。直到今天这些梯田有的还在使用
光闪闪的梯田像一面面安置在山坡上的镜子,这是在亚洲许多水稻种植区出现的景观。梯田发光是因为它们存有水。水稻种植睚这种槽形梯田中,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生长。通常借助错综的沟渠系统向梯田供水。
总的来说,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