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华中自然地理环境

华中自然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25 08:36:43

❶ 华东 华南 华中 东北四个地区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本单元的内容分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两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在讲述时,都是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如自然差异,先讲全国的三大自然区,然后再讲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差异;经济差异,先讲全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再讲每个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我国的自然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的差异。综合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因素,可把我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每个自然区在地形和气候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还间接反映在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上,并且形成各区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也有所不同,最终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不是仅依靠某一种自然要素的划分,而是一种综合性划分。这种综合划分能反映出自然区之间最大的差异。

经济差异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讲述我国明显存在的地带性经济差异,并剖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以及我国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三个地带间协调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

本单元的知识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内容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如三大自然区在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特征在初中地理中都有介绍,但初中地理这部分内容是分要素讲述,在本单元则是分区域讲述,把各要素落实在各区域上。所以说本单元中涉及的许多知识点都是以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是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提炼和综合。要学习好本单元的知识,需要对初中地理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

本单元共分4课。自然差异部分2课,经济差异部分2课。重点就是抓住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为后面各单元做好知识准备。

一、上一课重点是讲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全国性差异,本课的重点在于分区讲述各区内部的地区性差异。在不同的自然区内部,由于地区差异的主导性因素不同,地区性差异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在东部季风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故呈现出南北方向的变化规律;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经度决定的水分条件,故呈现出东西方向的变化规律;在青藏高寒区,主导性差异因素是由高度决定的水热条件,故呈现出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

二、主导性差异因素只是决定区内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惟一的因素。如在东部季风区,主导因素是热量条件,但在北部地区,水分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如热量条件明显。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除了水分条件这一主导因素外,在高大的山地上,也出现了随高度发生的变化;在西半部地区,由纬度决定的热量条件也影响了地理环境变化。在青藏高寒区,除了垂直方向的变化外,还体现了呈东南—西北方向的水平变化。在这一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各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变化规律,因此在每一个大标题上,都点出了该区所要讲述的变化规律,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等。

三、由于课时的限制,教材只能就每个自然区内部的主要差异,简明扼要地讲述各个自然地区的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涉及到的有关界线,是依据主导性差异因素所选取的某一指标,如热量指标或降水量指标。但应注意,正如上面所述的每一个自然区内部的主导性差异因素并不是惟一因素一样,在划界时,这一主导指标也不是划分的惟一指标,具体的分界线只能是与这一主导指标大致重合,不可能完全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界线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变化的规律即可,不宜要求学生掌握界线的详细位置。

❷ 武汉的基本自然地理特点如地理位置 地形和气候特点等

果说大,的确武汉很大,中国的城市中能够超过武汉规模的最多不超过3个;武汉最早被作为都城是在三国时期,当时被称为夏口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武昌,如今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黄鹤楼的鼻祖就是三国时间吴国在龟山上建立的训练水军的阅兵楼。形成今天武汉三镇的格局要归因于明朝期间的汉水改道,从此将汉口和汉阳区分开来。汉口虽然是最后形成的,但是它的发展速度远远的超过了其它两镇,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汉口从明到清末数百年间迅速发展为中国重要的商埠,货物集散地;汉阳的崛起要归功于张之洞的洋务运动,重工业,钢铁厂,兵工厂让汉阳一夜之间腾飞。惟独武昌一直默默无闻。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唯一的两个大都市:上海和武汉,同时被列为了直辖市。几年之后,武汉的命运出现了第一次转折:别降级为副省级城市。但是这并不能影响武汉的地位,因为此时大批“武”字头的重工业落户武汉,武汉长江大桥的完工,武汉依旧为国民经济建设贡献巨大的力量。武汉落后的转折是连续错过80年代到90年代的三次改革浪潮,身处内陆的武汉没有从改革中获得任何机遇,而其他沿海城市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和再发展。怨天不如尤人,长久以来,武汉政府的领导习惯以直辖市自居,和省政府的关系一直很微妙,导致省政府对武汉建设并不是很关心。可以这样认为从80年代到上个世纪末,武汉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而整个城市建设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难怪别人把偌大的武汉戏称“最大的县城”。

武汉的机遇源自新世纪的开始,尤其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省委俞书记原任建设部部长,明确指示湖北省要把武汉作为建设的重点,而新一届武汉政府求真务实:正视落后和差距,正确定位武汉的发展方向。近几年来,武汉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和沿海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事在人为,发展不是仅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更要自己的努力,省市政府的明确目标是脚踏实地,将武汉不仅建设成为城市规模大,而且经济也要作强作大。在中部崛起中成为领军人!

误读武汉天气:外地人经常把武汉的夏天说的十分恐怖,实际初夏从每年的五月中旬开始,暑期进入盛夏,盛夏气温最高气温大部分时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气温比较高,一般在29-30,为什么给人感觉闷热呢?武汉水系发达,经过白天的水气蒸发,导致空气湿度大,所以给人很不舒服闷热的感觉,一般到夏天在没有空调比较难入睡。到了九月,气温也可能达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气温不再很高,十月之后进入初秋,气温会逐渐下降,平均气温在20-25,天气干燥,有时候气温也会异常达到接近30或超过。从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十分厉害,超过10度的降温很常见,从12月底到来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气温在一般在1-3度,天气好时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时常常在0度以下,武汉大 部分家庭是没有安装暖气的,因此家中觉得比较阴冷。三月后进入初春,气温回升很快,最高气温可以到达20多度,但是低温还是比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间气温下降15到20,大雪纷飞。

理解城市建设:武汉城市格局两江三镇,坐拥七湖。水资源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媲美: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90倍,是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10倍。让人担忧的是,在过去的时光中,这些宝贵的水资源或重或轻的受到了污染,如今不得不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整治。21世纪是水的世纪,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宝贵的水资源。在武汉城市大格局的背景下,武汉的城市建设不得不已江湖为轴线,因此城市不是很中规中矩,给人的感觉有点乱。的确,横跨两江对城市建设有很大的约束,尤其对交通建设十分不利,常常出现断头路,所以在一些主干道和过江通道上发生大规模的交通拥挤,在重要的节日更加明显。必须承认这是武汉做的不好的地方,虽然现在在大规模的改善道路环境,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

生活:武汉至少现在不被大家认为适合发展:人才流失,工资水平低......但是排除天气因素(对于外地城市的人),个人认为是个生活的好地方:城市中有山有水,滚滚长江穿城而过,城市里面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物价水平中等,商品种类齐全,商业竞争激烈,而消费者从中可以的到很多实惠。尤其是可以品尝到各种风味小吃。节假日和家人,朋友或爱人去或逛街,或去爬山,或去东湖,或去感受滚滚长江和江城的夜生活,都别有情调

交通:武汉九省通衢人们应该十分熟悉了:已有京广线和在建京广高速线,以及未来沿江铁路线穿城而过,京九线檫边而过,武汉拥有三座特大型火车站。京珠,沪蓉高速汇集在此。由于武汉市是唯一没有健全轨道交通的特大城市,因此城市公交线路十分发达,出行方便。尤其是武汉的公交车,一元钱可以让你有飙车的感受,很多时候打的还没有公交快,尤其在晚上,就是极品飞车地上狂飙。

教育:武汉高校云集,教育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昌的发展规划是建设成为教育城区。教育是国民发展的根本大计,武汉每年培养大批人才,但是基本都流失沿海,现在武汉面临着如何挽留人才为城市建设做贡献。

商业工业:武汉商业自古就十分发达,尤其是有百年历史的汉正街,商贾云集。武汉是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和集散地。而城市商业呈现出多国鼎立的局面,没有垄断,激烈的竞争,使得武汉商品价格相对便宜,而且商家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市民得到的实惠很多,在武汉购物很划算。武汉的重工业主要有武钢集团,东风汽车,武船......如今青山区以武钢为主,而汉阳经济开发区以东风为龙头,力求大造工业城区。

人文:武汉的人文历史有3500年了,外地人来武汉不习惯武汉人说话,感觉如同吵架。其实这和武汉人热情豪迈有关,说话的时候声音大,带有汉味,但是本意都是好的。武汉不排外,大部分的武汉人都是很热情的。武汉人有一种拼搏斗争不服输的精神:抗击特大洪水,抗击非典疾病。如今,这种精神正逐步体现在整个城市的建设之中。传统的汉文化已经淹没在了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只有在一些老街小巷当中偶尔看见的几张竹床,老一辈边纳凉边聊天,才能从中看到一些特有文化的影子......

前景:武汉要以水兴城,大造一个适宜居住的花园滨水城市。武昌作为重点建设的教育之都,汉口以商业为建设中心,汉阳的目标是工业新城。将市区内两江沿岸建设出世界上规模最大,独一无二的亲水休闲平台;到2020年,7条轨道交通线,220公里运营线路将全部建成,长江之上将建成7座大桥和3条过江隧道,真正让交通畅通无阻。

不足:自身经济基础不够强大,完成资本累计还需要一段时间;老城区面积大,改造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武汉市民的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文明乘车,文明穿越马路,文明用语,个人文明的生活习惯;就目前看来,主要体现在父辈一代,因此为了文明武汉的明天,要从年轻一代抓起文明素质教育。一个城市的成功不仅仅需要物质文明,最重要的是精神文明的进步!

武汉敞开胸怀,欢迎来客!

❸ 华中地区自然环境如何近年来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

华中地区是中国植物资源的核心地带,华中地区植物资源无论是物种数量还是回区系成分,在世界上均答具有极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特有性。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各个区域的植物种类特色不一,但南方与东南亚接壤,北边与蒙古、俄罗斯及中亚诸国毗邻,西疆又与印度等国紧靠,所以这些区域的部分植物并非中国独有,而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在华中地区较为集中,像三峡、神农架一带就是许多中国特有植物的原产地。
华中地区既是我国南部亚热带与北部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又是我国西南部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的连接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被列为世界上25个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目前,中国植物的特有属92个、特有种4035个,其中华中地区分别为31个、1591个。
我国主要的酸雨区有 西南 、 华中、 华东酸雨区,其中 华中 是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

❹ 请问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什么区别啊急。。。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初试考的科目都一样,复试的时候不一样。

❺ 华中地区的地理环境

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湖北省、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集中于夏季,冬季北部常有大雪,通常集中在河南省境内。
河南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湖北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50小时。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
湖南位于长江以南,纬度偏低,为大陆性特征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可以用四句话概括湖南的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 华中地区水资源丰富。
河南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水资源人均占有量440立方米,居全国第22位,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世界的二十分之一。水力资源蕴藏量490.5万千瓦,可供开发量315千瓦 ;
湖北省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拥有水资源总量为825.28亿立方米 ;
湖南省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淡水面积达1.35万平方公里。湘北有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有湘江、资水、沅水和澧水等4大水系,分别从西南向东北流入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5公里以上河流5341条,河流可通航里程1.5万公里,内河航线贯通95%的县市和30%以上的乡镇。多年平均降水量1450毫米,湖南省水资源总量168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500立方米,水资源相对较丰富 。

❻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这一切都是以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为前提的。
中华民族栖息生活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中国的领域广大,腹地纵深,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就有分布广泛的人类活动。自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夏朝活动的领域以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为中心。史书记载:“芒芒禹迹,亘为九州,经启九道”1,反映了夏朝已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到了商代,其统治区域以今河南中部偏东黄河西岸为中心,东至海,西至今陕西,北达今河北,南抵湖北一带。西周初年的封国,古史称有“一千八百诸侯”。周王不断分封,其统治区域南至长江以南,西至今甘肃,东北至今辽宁,东至今山东,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奴隶制国家。
经过商、周二代约13个世纪的发展,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海。此后的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天中国以外的疆域。如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到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威海。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地,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1840年,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中国的大片土地,甚至连条约都不签订,凭借实力造成侵占的既成事实。但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国土免遭更大蚕食。饱经沧桑,惨遭分离的台湾同胞,1945年才回到中国的怀抱,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耸立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低悬殊的地势以及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复杂而多样的气候,世界上有的气候类型,中国大部分都有。
从农业生产观点来看,从气候资源光、热、水的状态来看,中国气候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光、热资源丰富。中国大部分领土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热带,全国各地的太阳幅射和热量都可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二是水分分布不均。中国东南部受夏季风的强烈影响,一般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区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这是东南部为农耕区,西北部为畜牧区的自然基础。三山地气候居多。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来说有有利的方面,即有多种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利于发展多尺度、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林、牧、果、药等多种经营。
以上特点,有史以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受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国的气候状况还是有一定的变化。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两方面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民族的迁移、人口增长和文化的传播等都起了或大或小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滋生地不仅领域广大,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
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种我国最重要的常态地貌类型以外,我国还有类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缘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其中冰缘地貌,仅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北段,类型就有45种以上,比前苏联和美国多一倍,成为世界上冰缘地貌类型最多的国家。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多元化和中华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地处地球的北温带,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气候宜人,众多的江河湖泊,使广阔的土地可垦可耕,供人们衣食。因此,与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产生和延续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大的区段。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即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作。据土壤专家研究,黄土是一种有很强自肥能力的土壤,又具有较好的保水性能,适于种植粟和谷子这类耐旱作物。中原的东部是华北大平原,这片由黄河泛滥冲击而成的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含有丰富的腐植质和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氮、磷、钾诸元素,是一片适宜种麦、黍、谷、粟、稻五谷的沃土。由于土壤细腻疏松,在生产工具简单、铁器还未运用的情况下,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垦耕种。因此,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华夏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华夏先民在这块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觅食、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业,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中国古文化的中心。
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学家论证,长江流域是中华新旧石器文化遗址发掘数量仅次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长江为孕育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300多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一位,并且流量大,流域面积广,资源丰富。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大批文人学士和劳动力为了避难举家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原故导致农业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人们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可以说长江与黄河共同哺育了中华古老文明。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广阔性,中华文化延绵不辍,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化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优越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人们采取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农业、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成为了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经济、政治、制度也不尽相同,各地的发展也不平衡。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生活在近海滨的人民视海洋为财富的来源,致力于渔业和盐业的开发生产,易于接受外来文明。西域的一些绿洲小国本身土地资源有限,但因位于东西交通的必经之地,所以很早就以商业发达著称于世。地域的差别,使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明显。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同在长江流域而分处上游、中游、下游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又各具特色。至于在湿润东部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与在干燥的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类型的形成当然更直接受人文因素的作用,不过,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毕竟是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著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划分为大陆民族与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比较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也比较方便。又由于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故容易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陆国家,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沿海岛屿,而其与海洋为伍的人民,究竟占全部人口的少数,其人民本性仍然是大陆性格的。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在黄河中下游很早就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与西方的大海文明即蓝色文明相比,黄河文明是一种大陆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石器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退路可供回旋。其它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贯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高达四千至五千米。在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这些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

❼ 华中师大的自然地理学怎么样历史地理学呢

华中师大的人抄文地理还行,主要还是做湖北省旅游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这一块,自然地理的话就不好说了。当然,全国的话,中山大学,以做旅游规划的人文地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历史地理,硕士的话,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没有这个硕士点,历史文化学院有。要考历史地理,毕业之后准备到地理这一块工作的话,建议考复旦大学(复旦的历史地理出来教历史和地理都行)和陕西师范大学。当然,武汉大学和北大的历史地理也值得奋斗,但是比复旦和陕师大逊色。
自然地理的话,建议考南京师大、陕西师大或东北师大吧。当然,其他的,像北大、北师大、华东师大、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更强啊。
当然,华中师大做自然地理的张毅、吴宜进、周勇等老师人挺好的。做历史地理的龚胜生、张全明在全国还是有一定名气。
本人就是华中师大地理专业的,不妄自菲薄,也不忽悠年轻人。

❽ 中国华中 华南 华北是华东之类的是怎么分的

华北:地区名——一般指中国北部2省2市1区所在的区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1949~1954年曾为一级行政区域

华南:地区名——在自然地理上广义的华南地区,指中国南岭以南及武夷山以东地区,包括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华东:地区名——一般指中国东部7省1市所在的区域,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和上海市。1950~1954年曾为一级行政区域。

华中:地区名——在自然地理上指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巫山、雪峰山以东长江流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

(8)华中自然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先后设立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华北由中央直辖,东北设人民政府,其他各大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大区设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是一级地方政府,分别管辖若干省级行政单位。

1954年,撤销六大行政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地区改由中央直辖。这一划分方式影响比较深远。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

中部地区(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

东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

❾ 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这几个地区是怎么划分的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是按照中国地理大区划分的。

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市

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拓展资料

1、华北地区1949~1954年曾为一级行政区域。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个地形带。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面积125.5万平方千米。1990年全区人口1.32亿。汉族为主,有蒙古、回、满等少数民族。是中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铁矿储量占全国1/4,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区内工农业均较发达,是中国最大的能源工业基地、重要的钢铁基地和棉花基地。

2、华南地区属热带、南亚热带气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前沿,对外开放的窗口。拥有丰富的土地、水、气、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有较好的工业和商业外贸基础。


3、华东地区1950~1954年曾为一级行政区域。地形以丘陵、盆地、平原为主。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面积79.47万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3.32亿,占全国29.0%。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5681.98亿元,占全国32.2%;国民收入4888.19亿元,占全国33.9%(以上数字均不包括台湾省)。全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商品生产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是中国综合技术水平较高的经济区。轻工、机械、电子工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铁路、水运、公路、航运四通八达。是中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

4、华中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指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巫山、雪峰山以东长江流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