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矿区地理位置图
A. 铜川矿务局的王石凹
1、地理位置
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煤矿位于铜川市东郊13公里处的傲背村。
2、自然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0.6℃,极端最高37.7℃(6月),最低-18.2℃(一月)。
降水:降水集中分布于7-9月份为54%,累年平均降水量588m,蒸发量1640mm。
风况:向风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风,主导风向为NE,次主导风向为SW,平均风速为2.3m/s,最大18m/S,静风频率塬区18%,谷区34%。
3、交通条件
铁路:铁路通过县境,铜川-蒲城环形煤炭专运铁路与西延铁路交汇,铁路总长145公里。
公路:公路有渭清、西禹公路,公路总长1414公里。 1、矿区历史
王石凹煤矿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提出初步设计方案,西安煤矿设计院承担技术设计。
1957年王石凹煤矿开工建设。
1961年11月20日王石凹煤矿建成移交生产,年设计能力120万吨。 1、矿区条件
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是铜川矿区煤炭生产的大型骨干矿井之一,也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的第一座最大的机械化竖井,全矿现有3574人。
①生产能力
王石凹煤矿设计能力为年产120万吨。
2、煤种煤质
王石凹煤矿主要生产5#焦瘦煤,发热量在5000-5600大卡,供省内各电厂等用户。 1973年王石凹煤矿首次达到设计能力,原煤产量达到120.1万吨。
1979年王石凹煤矿原煤产量达到133.3万吨。
1985年王石凹煤矿又以年产原煤151.33万吨的纪录,第三次夺得全国高档普采冠军。
2004年王石凹煤矿原煤产量166.82万吨,为历史最好水平,先后有6年达到和超过矿井设计能力,有13年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
B. 铜川矿区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又出现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地压占、水资源破坏、地面塌陷等,影响到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煤炭生产及环境治理经验,来减少或避免再出现上述的地质环境问题,同时对已经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做到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国内外煤矿区环境保护
1.从开采到利用综合考虑,统筹规划
从煤炭开采到利用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对环境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从各个环节考虑,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政府应根据各类情况在政策与税收等方面加以支持,使煤炭企业得以健康发展。从生产方面来讲,推行煤矿绿色开采,就是从广义的资源角度上认识和对待煤、瓦斯、煤矸石、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基本出发点就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绿色开采技术和洁净煤技术
针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的水土地资源破坏、瓦斯、地面塌陷、地裂缝、煤矸石等问题,实施绿色开采技术和洁净煤技术。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保水采煤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煤层巷道支扩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技术、煤炭地下液化技术等,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洁净煤技术(CCT)是指煤炭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煤炭生产、煤炭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的总称。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并可将煤炭高效地转化为液体、气体燃料,保障能源安全。
煤炭地下液化技术:煤炭液化技术是将固体的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采用煤炭液化技术在地下将煤炭直接液化,减少煤炭在运输和利用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煤层配采:我国煤矿大部分是多煤层开采,各煤层煤质不同,在确定煤层的开采方法与开采顺序时,改变单一煤层开采,尽可能对各煤层进行合理协调配采。减少矿井煤炭灰分和有害气体的含量,使硫化物含量低于国家要求的标准。煤层配采可减少地表沉陷强度。
煤矸石充填与改革巷道布置:在井下设立矸石分选系统,利用矸石充填技术,矸石不出井,利用煤矸石进行巷旁充填与采空区充填,既少开了巷道,又提高了巷道支护强度,减少矸石运至地面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巷道布置改革力度,尽量多开煤层巷道,少开掘矸石巷道。利用矸石充填技术,还可以减少和预防地面沉降及地表塌陷的产生。
煤层气开采:铜川矿区的焦坪矿区煤层含有大量的瓦斯,积极进行煤层气开采技术研究,提高瓦斯抽放效果,为社会提供洁净能源,既保证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又提高了矿区的经济效益。
推广房柱式与条带式开采:在矿山浅部煤层采用房柱式与条带式采煤法,同时对其他煤层进行间歇式开采和煤种配采,可有效地防止地表沉陷。
修改煤炭技术政策和规范,转变思想,限制对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煤层的开采强度,浅地表煤层限量开采,待以后技术成熟后再进行开采。
利用先进的煤炭深加工技术:目前水煤浆技术已通过工业性试验,国家应重视并加大推广水煤浆技术的力度,减小大型企业因直接利用原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积极开展煤变油的试验研究,既缓解石油紧缺的局面,又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
粉煤灰处理技术:火电厂燃烧后的粉煤灰加入一定量的方解石等化学物质,使燃烧后的粉煤灰直接作为水泥骨料,或应用到其他行业中,使粉煤灰得到综合利用。
充分利用矿井水资源:有些煤矿排出的矿井水经过简单的沉淀处理后,即可浇灌农田,可缓解我国北方干旱的局面。对矿井水进行深层次的处理后,完全可以达到生产和生活用水标准。
二、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一)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
总体采取防治结合的原则。“防”主要是针对在未来煤炭开采中尽可能地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实施绿色矿山战略;“治”是针对已经产生的环境问题和随着煤炭的开采而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划和治理。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对已经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以“治”为主,以“防”为辅,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当务之急,对以前因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产生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调查、规划和治理,以改善矿区的地质环境。
1.结合铜川的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针对铜川环境问题众多和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的形势,铜川已经进行了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的规划。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要符合铜川市的统一规划。一个城市的发展和产业转型都需要统一的规划,不能各自为政。企业与城市之间要互相配合,协调发展。
2.实施绿色矿山战略
正如朱训在“关于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报告中提出的那样:“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新观念,保护好矿业城市的生态环境。”针对煤炭资源的开发,要综合考虑,统筹规划。从煤炭的开采到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统筹兼顾。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要尽量减少对水资源、土地、大气等环境和其他资源造成的损害,同时尽可能地实现瓦斯、煤矸石、水资源等的综合利用,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地质环境保护具体规划
1.水资源的保护规划
(1)矿井水资源化
铜川区和焦坪区各矿井,均要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进行不同程度的污水处理,使之满足不同的需要,实现污水资源化,同时也可以缓解各个矿区供水紧张的局面。
铜川区矿井属于缺水矿井,除了金华山矿矿井涌水量较大,部分外排至庞河外,其余4个矿井的矿井水大部分又复用于井下,基本未外排。但是铜川区的东坡矿、鸭口矿和徐家沟矿未设立污水处理厂,矿井水只排到地表经简单沉淀后大部分又复用于地下。因此,铜川区的3个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生产矿井都需要建立污水处理厂,根据处理后的水的用途,进行不同的处理方式,外排水必须处理到达标排放。
焦坪区的3个矿井属于富水矿井,陈家山矿和玉华矿建有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部分井下复用,部分外排。下石节矿的矿井水排到地表,经沉淀处理后大部分又用于井下洒水降尘、灌浆、灭火等,冬季时水还不够矿井使用。因此,下石节矿也要建立污水处理厂,即使外排水量很小,也要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焦坪区一方面面临水源地受到破坏,供水紧张的局面,同时又外排大量的矿坑水,没有真正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因此,焦坪区应加强污水处理力度,重新规划矿井水的利用方式,真正实现矿井水的循环利用和矿井水资源化。
玉华矿的洗煤厂采用洗水闭路循环技术,洗煤用水来自矿坑排水,而且煤泥在厂内回收,洗水全部复用。
(2)保水采煤
保水采煤是目前煤炭开采方面提倡的先进的绿色开采技术,通过改进开采方法、顶板管理办法等措施,使裂隙导水带的发育高度涉及不到上覆主要含水层,避免含水层中的水沿采动裂隙带渗漏进巷道,既破坏水资源,又增加排水量。研究地面塌陷与开采方式、采高、顶板管理办法等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地面塌陷的产生和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以避免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层中的水沿地面塌陷直接进入巷道。铜川矿务局已经委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进行了焦坪矿区放采岩层与地表移动规律研究,并于2004年12月提交了研究报告。该报告揭示了水平煤层分段开采岩层移动的初始垮落、垮落扩展、移动稳定的发展过程以及岩层移动和岩层垮落带扩展的传播方式。报告研究结论认为:工作面间煤柱大于60m时,煤柱对采动覆岩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地表沉降可得到有效控制,煤柱宽度小于20m时,支撑范围太小,多工作面将形成较充分的开采状态,地表下沉率显著增大;工作面开采宽度超过165m时,地表下沉率将有明显增加。这些研究结果为改进开采方式,减少地面塌陷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焦坪区的矿井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沿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补给、第四系覆盖层渗漏补给、地表水沿导水断裂带补给、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沿塌陷直接进入井下、含水层中的水沿裂隙导水带(裂隙带贯通上部含水层)补给、老窑积水补给及井下工业用水的汇聚。铜川区矿井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的补给、老窑积水补给和井下工业用水的汇聚。
从采煤设计入手,采矿专家应与水文地质专家相互结合,优化出最佳的顶板管理办法,其目标是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找到保护水资源环境与保证煤炭回采率的最佳结合点。铜川北区的采煤和顶板管理方法目前全部为放顶煤全陷,以前有的工作面采用的是长壁分层全陷。铜川区的采煤方法全部为长壁全陷(包括以前和现在)。这种采煤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非常不利于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矿井应与科研院所联合研究,设计新的采掘方案,探寻水资源保护与煤炭开采的优化方案(图5-20)。
图5-20 铜川矿区水环境保护规划图
2.煤矸石的治理和应用规划
铜川市区(三里洞矿、桃园矿、王家河矿、史家河矿)煤矸石作为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的原料、水泥的混合材料、混凝土掺合料、混凝土集料和混凝土砌块加以应用。因为这些矸石山位于市区或紧临市区,影响较大,而且矿井已经关闭(仅桃园矿存在部分残采)。铜川东区(王石凹矿、史家河矿、李家塔矿、金华山矿、徐家沟矿、鸭口矿、东坡矿)的煤矸石作为水泥的混合材料、建筑材料、混凝土砌块加以应用。焦坪区的煤矸石可以用作生产免烧砖和煤矸石发电,由于焦坪区矿井的服务年限较长,且每年煤矸石的产生量较多,因此规划一煤矸石电厂。交通不便地区的煤矸石可进行覆土复垦,或进行无土复垦。铜川矿区2006年煤炭产量为967万t,产生煤矸石108.9万t,综合利用量是15万t,处置量是16.6万t,堆存量为60.5万t,年煤矸石的利用率仅为15.5%。铜川矿区现有煤矸石山16座,累计矸石堆存量约为2410万t,而整个铜川的煤矸石堆存量约为4200万t。煤矸石作为水泥原料、混凝土砌块、掺合料、混凝土集料、混凝土砌块、水泥的混合材料等的应用,每个生产单位的年利用量在几万吨至几十万吨之间,而煤矸石的堆存量和新产生量又较大,因此,在铜川市区和铜川东区应鼓励多种方法的应用。具体的各个矿井的煤矸石应用规划见图5-21。
图5-21 铜川矿区煤矸石资源化规划图
对现存煤矸石的治理措施:对于目前正在自燃的煤矸石进行灭火,可以采用黄土等惰性物质覆盖燃烧区的覆盖法、向燃烧区喷洒石灰乳或其他灭火浆液灌浇法以及将灭火材料制成浆液用机械注入矸石堆内部,通过“降温”和“隔氧”来灭火,从而消灭自燃和减少污染。对于堆放于各个沟谷中的煤矸石要进行覆土或是绿化,防止扬尘的产生。要在沟谷的底端修筑防御设施、排水设施,防止煤矸石的滑坍。对于煤矸石淋滤液要进行收集处理,防止造成土壤、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污染。
对于新排出的煤矸石,改变以往从山顶直接向下倾倒的方法。应实行分层堆放,层层压实,上覆黄土,边缘注浆等措施,防止煤矸石发生自燃和滑坡。当煤矸石的堆放厚度达到8~10m时,用机械把煤矸石推平压实,然后在其上方覆盖0.6~0.8m厚的黄土,再推平压实,然后方可在其上覆盖另一层的煤矸石。依此类推,实行层层压实,并上覆黄土,上一层比下一层向后退8m,整体呈梯田型。当矸石山饱和后,在最上层覆盖1.0~1.2m厚的黄土,并进行绿化。在层与层之间形成的梯形边坡上要采用打钻注浆的方式进行封闭隔氧。同时还要修建疏排水工程,防止煤矸石山发生滑坡。
3.地面塌陷的地裂缝的规划治理
铜川矿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现象普遍,对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影响极大。铜川矿区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规划治理按稳定区、正在发育区和未来可能发生区3类进行。
(1)稳定区的规划治理
对于地面塌陷已经稳定的地区,实行土地复垦,结合铜川市的总体规划,综合利用。其中铜川市区的稳定塌陷区按照铜川市区的发展规划,进行城市建设、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其他地方的塌陷稳定区应以生态修复为主(居民区除外),因地制宜地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保持健康的生态环境即可。
(2)正在发育区的规划治理
对于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正在发育的地区,要加强观测,密切注意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发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危害降低到最小。同时应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掌握采空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发育规律,为防止灾害的发生和治理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图5-22)。
图5-22 铜川矿区地面塌陷治理规划图
(3)未来可能发生区的规划治理
在目前的情况下,铜川矿区的采空区全部存在地面塌陷和地裂缝问题。如何防止在未来的采空区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并逐步解决的问题。目前铜川矿区的开采方法为长壁全陷和放顶煤全陷,根据铜川矿区的地层结构,这种采煤方法必然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产生。这就需要研究采空区的沉陷规律,结合矿区的地层结构,改进开采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产生。
4.焦坪矿区瓦斯利用规划
在焦坪区规划一个瓦斯发电厂和一座瓦斯储备站。焦坪区矿井全部为高瓦斯矿井,据初步测算:北区煤层瓦斯的涌出量每分钟在150~180m3之间,按每立方米发3度电计算,每年可发电2.8亿度,相当于14万t优质煤炭发的电,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200万元。这样既节约了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避免了瓦斯排入大气中造成大气污染,可谓一举两得。瓦斯还是一种清洁能源,在焦坪区建立一个瓦斯储备站,可与铜川市的天然气并网,可以供居民生活燃气,还可以减少使用煤炭造成的环境污染。已在下石节矿建了一座瓦斯发电站,少量的瓦斯得到利用。
瓦斯发电投资小、回收快,一般3年左右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瓦斯发电成本低(与燃煤发电相比),因为瓦斯一般是作为废气排放的,瓦斯发电既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瓦斯发电技术成熟,设备完备,与矿井实际情况相结合即可实现。瓦斯发电站结构简单,易于安装。瓦斯发电耗气量大,耗气稳定,有利于开展CDM项目,获得减排资金的支持。瓦斯发电设备可在热电联产、备用电力和调峰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C. 陕西铜川油页岩含矿区资源评价
陕西铜川油页岩含矿区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处于东经108°56ྲྀ″~109°6ཟ″,北纬35°10″~35°16ན″之间,包括何家坊、烈桥、塔泥河和瑶曲摩天沟等油页岩勘查区。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带上。该区交通条件便利,有高速公路直接与西安相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本含矿区地形北高南低,区域气候一般寒冷少雨。
一、地质背景
(一)构造特征
本含矿区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呈带状分布,断层比较发育。发育较大规模的断层有E1前烈桥东西大沟逆掩断层、E2下里村—冯家渠逆掩断层、F1前烈桥—半截沟正断层和F2前烈桥南正断层。
F1位于烈桥南侧,该正断层走向北东东,断面倾向北西,最大断距在烈桥一带,大约50~80m;F2位于F1南侧,走向亦为北东东,断面倾向北西,最大断距亦在烈桥一带,大约100~150m;E1位于F1和F2之间,走向亦为北东东,断面倾向北西;E2位于冯家渠附近,走向亦为北东东,倾向北西。
(二)地层特征
本含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三叠统延长组和新近系。
1.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一层(T3y1)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青色、粉红色长石砂岩,夹有紫色泥质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及灰绿色细砂岩,出露于金锁关—马村沟一带及后何家坊、半截沟北一带沟谷中。该层下部为厚砂岩夹页岩,底部夹薄层紫色页岩;中部为中—薄层砂岩、页岩互层;上部又为厚层砂岩夹页岩,砂质页岩,砂岩颗粒下部为中—粗粒结构,向上变为细粒结构。
2.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二层(T3y2)
岩性以灰绿色厚层、薄层砂岩、页岩为主,夹有黑色页岩,在全区分布。该层下部为浅灰—灰绿色厚层砂岩,具十字层构造夹煤线及煤块碎屑,中见芦木、植物种子化石;中部为灰绿—灰蓝色中—厚层细砂岩、砂质页岩、页岩互层。页岩顶部见有暗色泥岩和薄层油页岩,砂岩厚度变化大,中见芦木化石;上部为灰绿—灰色页岩、砂岩。
3.上三叠统延长组第三层(T3y3)
为本区油页岩赋存层位,该层下部以灰绿色厚层、薄层砂岩、页岩为主,夹有黑色页岩、油页岩,油页岩中常见方鳞鱼、芦木及植物化石等;中部为灰绿色—黄绿色细砂岩、泥岩互层带,常夹黑色页岩、油页岩薄层;上部为灰绿色厚层砂岩,中夹薄层页岩、泥质砂岩,含煤层。
二、油页岩特征及分布规律
(一)油页岩特征分析
本区油页岩一般为巨厚层状矿床,矿层内砂岩、页岩夹层极少而薄,其与上部、下部油砂岩夹油页岩层,界线分明。矿石色褐黑—紫黑—乌黑,薄板状,薄页状、纸片状。具油脂光泽,性脆质轻,断口参差不齐,很易燃烧。该含矿区产状比较平缓,倾角不大,仅烈桥勘查区产状比较陡,倾角30°~40°,其他各勘查区倾角皆不大于20°;该含矿区埋藏深度较浅,最大埋深仅为250m,多处见油页岩出露;含油率最高为9.25%,最低为3.58%,一般含油率5%~7%;灰分平均大于70%以上,属高灰分油页岩;全硫含量较高,一般大于3%;质量较轻,体重仅为1.90t/m3。
(二)油页岩形成环境分析
鄂尔多斯地台南部包括本区在内,自二叠纪始即坳陷成一内陆浅湖,接受沉积,至三叠纪坳陷作用继续加剧,湖水加深,湖盆中心水体形成还原环境,在温湿气候条件下,流水带来丰富动、植物遗体与湖水中水生动、植物遗体等一起堆积于湖盆中心底部而生成油页岩。
据T3y3层地层横向变化可知,T3y3层厚层油页岩沉积时,此内陆浅湖在中部石油沟、东西草沟间被一水下高起脊梁分隔开来,西部坳陷中心在本区西北旬邑一带,湖水较深,沉积细,油页岩层厚有少量砂岩、页岩夹层;东部坳陷中心在本区东北宜君、黄龙、洛河一带,湖泊较浅,距剥蚀区较近,沉积物粗,油页岩层向东,砂岩、页岩夹层渐次增多,并为黑色页岩相所代替。
据T3y3层地层纵向变化:上部、下部较粗,以油砂砂岩为主,夹薄层页岩,中部细,以厚层页岩为主,砂岩、页岩夹层极薄。据此可知,此内陆湖盆,在T3y3层沉积初期,或以振荡运动频繁,或以流水量增大沉积时粗时细,适合油页岩生成环境一般保存持续不长,仅其中期湖盆保持在较为稳定状态,沉积了一层较厚、分布较广、稳定的油页岩层。总之,本区油页岩沉积环境为陆台型浅湖相。
(三)油页岩成因类型分析
本次资源评价在铜川何家坊采样分析,可知其干酪根类型为Ⅰ型,故油页岩成因类型为腐泥型。
(四)油页岩分布特征
本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各层均发现有油页岩,但其中除T3y3层中部厚层油页岩外,一般厚度甚小,呈薄层状产出无工业价值,其中厚度较大者,可达1~2m左右,但亦延伸不长,即行变薄或尖灭。该层油页岩厚度较大,但分布不是很稳定,厚度变化比较大(图7-6)。在本含矿区北部烈桥至塔泥河一带,其厚度变化是自西往东渐次变厚,在烈桥附近厚度是14.0m,在东部塔泥河附近,油页岩厚度达到了24.3m;在南部冯家渠至坝王庄一带,其厚度变化是自西往东逐渐变厚,西部冯家渠厚度仅为13.5m,至东部坝王庄时油页岩厚度达到22.0m。油页岩厚度在南北方向上基本是南薄北厚,南部何家坊勘查区,在采坑中可见页理发育的油页岩呈近水平状产出,厚度可达20余m,平均厚度为13.6m,北部烈桥勘查区平均厚度为14.15m,塔泥河勘查区平均厚度为16.85m。含油率基本上也是南低北高,南部何家坊勘查区平均含油率为6.30%,北部烈桥勘查区平均含油率为7.09%,塔泥河勘查区平均含油率为7.74%。
图7-6 陕西铜川油页岩含矿区地层对比图
三、油页岩资源评价
(一)勘查工作程度分析
1.地质勘查工作
(1)鄂尔多斯地台油页岩矿藏,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人进行调查研究,1934年,潘钟祥著《陕北油页岩地质》、1946年,王恭睦著《陕西彬县水北村油页岩地质》,1948年,田在艺著《陕西彬县油页岩区地质》。解放后,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在调查地台石油地质工作中,亦多注意,1957年,该处刘绍龙同志编写《鄂尔多斯地台油页岩》一文,对地台油页岩又有较为详细的全面评述。
(2)1959年,陕西省石油工业局勘测院渭北队提交了《铜川北部油页岩普查初勘报告》。
(3)1961年,陕西省石油化工厅602队提交了《铜川市何家坊油页岩详细勘探报告》。
(4)1962年,陕西省石油化工厅602队提交了《铜川市瑶曲镇摩天沟油页岩详细勘探报告》。
2.勘查程度与精度
本含矿区有铜川何家坊和瑶曲摩天沟两个勘查区曾做过勘查工作,其勘查程度达到详细勘探阶段,但在本次资源评价工作中未能收集到此两份详细勘探报告,虽经多方寻找也未果。故本次资源评价采用《铜川北部油页岩普查初勘报告》,其勘查程度为普查,并且其精度不高,仅布置有三个钻孔,且未参与储量计算,仅依靠探槽和地表露头控制储量,因此其储量可靠性不高。
(二)资源评价
1.勘查区资源评价
铜川含矿区包括何家坊、烈桥、塔泥河和瑶曲摩天沟四个勘查区,经评价各勘查区获得资源储量情况如下:
(1)何家坊勘查区得油页岩资源储量69739万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7198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4394万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储量1713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1285万t。
(2)烈桥勘查区得油页岩资源储量11760万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储量4234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834万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储量300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225万t。
(3)塔泥河勘查区得油页岩资源储量8864万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储量3457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686万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68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201万t。
(4)瑶曲摩天沟勘查区得油页岩资源储量2302万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储量1048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134万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储量61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46万t。
总计,铜川含矿区得油页岩资源储量92664万t,其中,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92664万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储量35937万t,其中,油页岩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35937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6048万t,其中,页岩油查明资源储量6048万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342万t,其中,页岩油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342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1757万t,其中,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1757万t。
D. 鄂尔多斯盆地
1.石炭—二叠系煤层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层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太原组及二叠系山西组。煤层总厚以北厚南薄为特征。西北部乌海及东北部府谷煤层累计厚度达20~35 m,柳林—神木一带厚度在10~20 m,而南部铜川等地煤层总厚度仅5 m左右(图3-7)。
太原组各煤岩系形成于广阔的滨海平原区,在成煤过程中形成了广覆型富煤区。但是,由于各处古构造、古环境及同沉积构造的差异,导致了各地煤层富集程度的差别(表3-13)。盆地内石炭系太原组含煤层数较少,煤层厚度薄。该组共含煤5~12层,可采煤最大累厚度达36.50 m,含煤系数平均17.51%,最高达38.20%,其中仅10号煤(陕西俗称“丈八煤”),是全区分布最稳定的主采煤层。
图3-6 柴达木盆地及祁连地区侏罗系煤层等厚线图
图3-7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等厚线图
10号煤层产于第二岩性段I旋回的上部,在北部府谷、保德一带厚0~20 m。在平面上10号煤层常与同期砂体过渡,被分为2~3个分层。由于砂体的影响,厚度变化较大。保德以南至宜川—富县以北的中部区,含煤3~5层,一般可采煤1层,最厚12 m左右,含煤系数平均为10.35%,最厚15 m。吴堡矿区以南至韩城一带的广大地区,该煤层分布连续,厚度变化较小,含煤3~7层,一般厚度为4~8 m,最大12.42 m,含煤系数平均为7.0%,多以单层产出,局部有分叉现象(图3-8)。在盆地南缘地区,10号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其中澄合矿区厚度为0~4.05 m,并常有大面积缺失。蒲白矿区至铜川一带,煤层分布基本稳定,但厚度变化亦大,一般厚1~3 m,个别地段可达20.73 m,常有变薄、尖灭的现象,且厚度变化受沉积时基底古地形和同沉积坳陷作用的控制明显,在古地形低凹处和同沉积作用较强的地段煤层沉积厚度大,在古地形凸起处和相对隆起处煤层变薄甚至尖灭。
表3-13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含煤情况一览表
图3-8 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太原组10煤层分叉现象
从表3-13可以看出,北部含煤性最好,是煤层的富煤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有逐渐变差的趋势。区内大约在东经108°30′以东,是太原组可采煤层的分布区。富煤区则分布在铜川—延安—靖边以东的广大地区,以西为薄煤区。由东向西随着逐渐靠近108°线的中央隆起区,煤层层数减少,煤层发生变薄或尖灭。
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煤层主要发育于盆地的西缘、北部及东部,含煤2~5层,其中4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在乌海至横山堡一带煤层累计厚度一般大于12 m,含煤系数在8.1%~10.4%;陕西北部地区累计煤层厚度可达10 m,其中府谷地区厚0~13.13 m,吴堡一带一般厚1.6~5 m,含煤系数在1.8%~38.2%;河东煤田一般为6 m左右,其中北部煤厚度可达16 m,含煤系数5.6~32.3%;南部韩城一带厚0.18~9.25 m,一般厚1~5 m,含煤系数在0~17.3%(表3-14)。煤层厚度变化总体上表现为,东西向中间薄两侧厚,南北向南部薄北部厚。由韩城矿区中部向西至铜川逐渐变薄至不可采甚至尖灭,为零星分布的薄透镜体,其余均为局部可采煤层,大部分地区为透镜状或煤线,大致在榆林—延川—合阳一线以西本组煤层基本没有发育;在南缘的渭北地区,由合阳至铜川一带,仍有零星分布的透镜状薄煤或煤线,一般不可采。
表3-14 鄂尔多斯盆地下二叠统山西组含煤情况
2.三叠系瓦窑堡组煤层
上三叠统延长组、瓦窑堡组煤层仅在子长、志丹及洛川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区含煤。含煤最多可达32层,其中Ⅴ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Ⅰ~Ⅳ号煤层厚度多在0.5 m以下,一般不可采,仅在局部地段可达0.6~0.8 m,极个别点厚度达1 m左右,其他煤层均为0.1~0.3 m左右的煤线。总含煤系数0.2%~1.9%。V号煤层发育在第4岩性段顶部,紧靠第5段之底油页岩层之下,一般为单层产出,有时分叉为两层。在第4段保存完整的地区,V号煤层均有分布,其厚度为0.2~2.95 m,呈层状,为复杂或较复杂结构的煤层,含夹矸2~4层。分布连续的富煤区在子长—安塞间,其外为断续分布的小面积可采区,煤层厚度及含煤系数均由富煤中心向四周逐渐变小(图3-9)。
3.侏罗系延安组煤层
下、中侏罗统延安组是本盆地主要含煤地层,该组煤层层数多,总厚度大。盆地北部的杭锦旗、乌审及东胜的地区煤层总厚度一般为10~30 m,盆地西部马家滩、盐池至环县及华亭地区煤层厚度多大于20 m,往南及往东煤层层数减少,厚度逐渐变薄。黄陵、延长至神木一线煤层尖灭(图3-10)。各区含煤特征如下。
在陕北侏罗纪煤田含煤多达27层,主可采煤层为3号、4号、8号和9号,局部可采煤层如2号、5号、7号煤层,1号和6号煤为零星可采煤层(表3-15)。各煤层基本产于4个岩性段的中部,每个煤层分别位于各段中级旋回的顶部(图3-11)。煤层厚度、间距、结构及稳定性以第3段含煤性为最好,含煤系数7.37%~12.7%,其次是第1段,含煤系数5%~8%。全组总含煤系数0.2%~0.9%,由东南边缘向北西含煤系数逐渐增加。
侏罗系3号煤层是陕北侏罗纪煤田最发育的煤层,分布广,连续性好,厚度大而稳定,一般厚3~5 m,最厚达12 m之多。由东北端的府谷至西部定边,整个煤田几乎都有3号煤层分布,尤以榆林、神木地区发育好,其可采面积约2万 km2。富煤带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厚度中心位于榆溪河上游及榆溪河—秃尾河之间。煤层厚度变化的总趋势由东南向北西逐渐增厚。由于成煤后直罗组河道的强烈冲刷,沿秃尾河形成一个北西向的薄煤区或缺失区,使3号煤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延边以西至安边一带是煤层的变薄区,厚1~3 m。定边一带仍是3号煤的稳定分布区,厚3~5 m左右。
图3-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瓦窑堡组煤厚等值线及可采煤层系数等值线图
南部黄陇侏罗纪煤田中,3号煤基本没有发育,仅在彬长矿区的局部地段见有透镜状薄煤或煤线。
4号煤层:产于第3岩性段旋回的上部,主要分布于陕北侏罗纪煤田的东北段榆林以北的地区,亦是榆、神、府地区的主要可采煤层。榆林附近及其以南的地区多不可采。可采区内为厚度稳定、连续性好的中厚煤层,一般厚1.3~3.5 m,最厚达5.19 m。总的分布特点是由东南边缘向北西逐渐增厚,厚度中心位于红碱淖一带,呈北东向分布。该煤层在定边地区为局部可采煤层,在黄陇煤田一般没有发育,仅在彬长矿区可见零星分布的透镜状煤层。
图3-10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厚分布图
8号煤层:产于第1岩性段Ⅰ旋回之顶部,宝塔山砂岩K标志层之上,与其下9号煤为同一煤组的两个分层,二者常有分叉合并现象,是延安组中分布最广的煤层之一,在陕北侏罗纪煤田中主要分布在榆溪河东北部和定边一带,其间为薄煤区或煤线,总的分布趋势是由西南的榆溪河向东北逐渐增厚,厚度中心位于秃尾河上游红碱淖一带,厚0.83~6.60 m。在黄陇侏罗纪煤田中该煤层为惟一主可采煤层,分布稳定、厚度大。主要分布在店头、焦坪、彬长及阡陇几个成煤盆地中,为该区的主要工业煤层,厚0~34 m,一般厚2~8 m。在盆地中由边缘向中心逐渐增厚,由于该煤田中古隆起、同期河道及后期河道发育,往往破坏了该煤层的连续性,形成一个孤立的煤盆地,或在盆地中形成几个富煤带。
9号煤层:可采区主要分布在陕北侏罗纪煤田中,其展布和变化特点与8 号煤相似,亦是神府地区的主采煤层。在黄陇煤田中,局部地段仅是8号煤的一个分层,大部分地区没有发育。
图3-11 鄂尔多斯盆地安口矿区侏罗系主采煤层煤岩柱状图
甘肃华亭矿区5个煤层组含煤7层,主可采煤层为5号煤层,其平均厚度为46.51 m,局部可采煤层如2~2号煤层、2~3号煤层、3号煤层及4号煤层(表3-15),含煤系数5%。
宁夏汝箕沟矿区含煤地层共含煤11层,可采及局部可采者7层。可采煤层总厚度为22.95~45.38 m。5~2煤层为主要可采层、4~2煤次之,余为局部可采煤层。煤层结构多为复杂型,煤层间距变化大,为7~53 m之间。煤层总厚在达峰沟最大达34.02 m,至卫东和大岭井田减薄至22.95~24.63 m,含煤系数为9%~13%,至立新井田煤系减薄为160 m,煤层分叉,厚度减薄到20.63 m,至北段和南段煤系厚仅30 m,煤层总厚度只有2.3~2.9 m,下部煤层已逐渐尖灭(表3-15)。
表3-15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情况一览表
从上述各主要煤层厚煤带分布的特点可以看出:盆地西北地区煤层厚度相对较大、含煤性较好;盆地南部、东部含煤性变差,煤系厚度逐渐变小,煤层层数减少,厚度变薄;大理河以南,葫芦河以北,吴旗以东地区无煤沉积。
E. 铜川矿区离未央有多远
铜川矿物局(矿区)离未央区约一百零七公里。请见图。
F. 铜川煤矿位于哪个省
当然是老陕的啦。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黄土高原南缘,处于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08°34′-109°29′、北纬34°50′-35“34′之间,是陕西省省辖市。交通便利,是通往人文初祖黄DI陵及YAN安的必经之地,距西安市区 68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2公里,西安至黄陵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咸铜、梅七两条支线铁路与陇海大动脉相连。铜川市总人口数为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5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面积3882平方千米。全市下辖宜君县、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
铜川矿务局现辖铜川(东区)、焦坪(北区)两个自然矿区,目前有8对生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每年1061万吨;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0%,其中五大主力矿井的采掘机械化程度达100%。截至2006年底,全局在册职工27143人,离退休职工32783人,职工家属共21﹒7万人。企业资产总额51﹒07亿元。建局52年来,累计产销煤炭2﹒876亿多吨,上缴税金15﹒66亿多元,为经济发展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的长远规划和矿务局的近期发展目标,铜川矿务局在稳定铜川老矿区生产能力,确保年产量800—1000万吨的基础上,战略重点向陕北转移。全局煤炭生产规模将达到2000万吨。坚持煤与非煤并重、综合发展的方针,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充分利用矿区资源实施瓦斯发电、煤炭化工等项目,将铜川矿务局建成陕西煤化集团公司旗下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煤、电、化、火工、建材、建筑等综合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
铜川一煤矿发生矿车脱轨事故 两名矿工重伤身亡
2013年1月4日,铜川市一煤矿2名矿工在井下铲除轨道滑冰时,由于矿车脱轨不幸死亡。事发印台区乔子梁煤矿为整改矿井,铜川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调查组。
据了解,印台区乔子梁煤矿为机械化改造矿井,2012年11月26日印台区ZF同意该矿井下维修整改。今年1月4日凌晨1时10分,因副井结冰严重,2名工人清理结冰行至距井口485米时矿车脱轨,2人重伤医治无效死亡。当日铜川市要求乔子梁煤矿停产整顿;印台区政府对该矿监管不到位,给予通报批评。昨日起,印台辖区内所有煤矿停产,开展隐患大排查。初步认定,这是一起因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冒险组织作业引发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G. 铜川矿务局的资源
铜川矿区位于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西部,东临蒲白矿区,西接旬邑、淳化矿区,储版量16亿吨;焦坪权矿区位于黄陇侏罗纪煤田中部,南临铜川矿区,北接黄陵矿区,地质储量11.94亿吨,可采储量7.98亿吨,矿井呈东西横向点布,长达100多华里,号称“百里煤海”。所采煤田,按地质年代分为铜川、焦坪两个自然矿区。主要生产焦煤、瘦煤、长焰煤和不粘煤等品种,供应省内电厂、华中、华东电网及其它工业用户和民用。
铜川矿区的东坡、金华山、王石凹等矿生产的焦瘦煤,生产能力达400万吨,主要用于电力等工业;焦坪矿区的陈家山、下石节、玉华矿生产能力660万吨,生产的长焰煤、不粘煤,为优质动力煤。
按照陕煤集团公司“十一五”规划和矿务局的发展目标,在稳定铜川老矿区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战略重点向陕北转移。我们坚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铜川矿务局这颗“渭北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璀璨的光芒。
H. 铜川矿务局的东坡煤矿
1、地理位置
陕西铜川矿务局东坡煤矿位于铜川煤城东陲的印台区高楼河乡,与蒲城、白水、富平三县接壤,西距铜川市37千米,东距蒲城县45千米。
2、自然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气温:极端最高37.7℃(6月),最低-18.2℃(一月),多年平均气温10.6℃。
降水:降水量累年平均为588m,集中分布于7-9月份为54%,蒸发量1640mm。
风况:向风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风,主导风向为NE,次主导风向为SW,平均风速为2.3m/s,最大18m/S,静风频率塬区18%,谷区34%。
3、交通条件
东坡矿井四邻西距晋长二级路0.3公里,东元庆集煤站2公里,太洛公路约5公里。 1、矿区历史
1958年10月东坡煤矿始建。
中途因故停建,1970年东坡煤矿重建。
同年10月份东坡煤矿简易投产。
1984-1988年东坡煤矿进行了改扩建,设计能力为90万吨/年。 1、矿区条件
东坡煤矿隶属铜川矿务局,是陕西省煤业集团管辖的企业。东坡煤矿井田面积32.35KM2,全矿现有职工2566人。
①储量
东坡煤矿可采储量4311.4万吨,尚可服务年限为29.3年。
②生产能力
东坡煤矿近几年来,经过对矿井生产、运输、通风和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使矿井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2004年矿井生产能力核定为105万吨/年。
2、煤种煤质
东坡煤矿煤质牌号为焦瘦煤,主要作动力用煤,宜作火力发电,蒸汔机车、建材厂、一般锅炉用煤和民用煤。
东坡煤矿商品煤的各项指标为:灰份30.50%、水份3.9%、硫份低于2.5%、挥发份25%、发热量5300大卡、粘结性4%。 1、地理位置
铜川矿务局金华山煤矿位于渭北煤田铜川矿区东部,行政区划隶属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管辖,东西分别与徐家沟,王石凹矿毗邻。
2、自然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累年平均降水量588m,集中分布于7-9月份为54%,蒸发量1640mm。
风况:向风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风,主导风向为NE,次主导风向为SW,平均风速为2.3m/s,最大18m/S,静风频率塬区18%,谷区34%。 1、矿区历史
1958年7月金华山煤矿开工建设。
1963年11月金华山煤矿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1977年9月至1987年10月改扩建,设计生产能力达到90万吨/年。 1、矿区条件
金华山煤矿隶属于铜川矿务局。金华山煤矿宽约4.5公里,长约5公里,井田面积23平方公里,煤层埋深为480米。
①储量
截止2004年底金华山煤矿保有地质储量7642.9万吨,可采量4710.9万吨。
②生产能力
金华山煤矿建成之初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后经1977年9月至1987年10月改扩建,设计生产能力达到90万吨/年。
2004年金华山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90万吨/年。
2、煤种煤质
金华山煤矿主产煤种为焦瘦煤,商品煤发热量达5100大卡/公斤以上,具有中灰、中低硫、高发热量的特点,属优质配焦煤及热动力用煤。 1、地理位置
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地处铜川市印台区广阳镇,西距铜川市35公里。
2、自然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蒸发量1640mm,累年平均降水量588m,集中分布于7-9月份为54%。
风况:向风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风,主导风向为NE,次主导风向为SW,平均风速为2.3m/s,最大18m/S,静风频率塬区18%,谷区34%。
3、交通条件
鸭口煤矿至广阳镇路段属铜川矿务局专用公路,
铁路:铁路总长145公里通过县境,铜川-蒲城环形煤炭专运铁路与西延铁路交汇。
公路:公路有渭清、西禹公路,公路总长1414公里。 1、矿区历史
1958年12月15日鸭口煤矿始建。
1966年12月28日鸭口煤矿移交投产。 1、矿区条件
鸭口煤矿隶属于铜川矿务局,面积21.3平方公里。
①储量
鸭口煤矿地质储量100万吨。
②生产能力
鸭口煤矿矿井年设计和核定生产能力均为60万吨,服务年限85年。
2、煤种煤质
鸭口煤矿矿井为低沼气矿井,主要可采煤层5#2,瘦混煤品种。
商品煤发热量4800-5200大卡,质量稳定,是优质的工业和电力用煤,建矿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681万吨。 鸭口煤矿矿井原煤产量由投产初期的4.7万吨/年增加到60万吨/年,最高年产达68万吨。
2002年鸭口煤矿原煤产量42万吨。
2005年鸭口煤矿原煤产量的58.2万吨。
I. 铜川矿务局的陈家山
1、地理位置
陈家山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北方向,著名佛教圣地香山脚下,距离铜川市区70KM,行政区属耀州区庙湾镇,为陕北侏罗纪煤田焦坪矿区西部边缘井田。
2、自然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降水量累年平均588m,集中分布于7-9月份为54%,蒸发量1640mm。
风况:向风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风,主导风向为NE,次主导风向为SW,平均风速为2.3m/s,最大18m/S,静风频率塬区18%,谷区34%。
3、交通条件
铁路:铁路通过县境总长145公里,铜川-蒲城环形煤炭专运铁路与西延铁路交汇。
公路:公路有渭清、西禹公路,公路总长1414公里。 1、矿区历史
1970年4月28日陈家山煤矿开工建设。
1979年6月11日和1981年12月15日分两期工程建成投产。 1、矿区条件
陈家山煤矿是铜川矿务局大型现代化矿井和国家出口煤基地之一. 井田走向5.5公里,倾斜长2.9公里,面积16.1KM2,矿井现有在册职工3267人,其中:1个综采队,3个综掘队,2个掘进队。
①储量
陈家山煤矿地质储量14174.9万吨,可采储量9446.2万吨。
②生产能力
陈家山煤矿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于2003年11月30日达产。经过技术改造后,2004年度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260万吨。
陈家山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100%和75.7%。
2、煤种煤质
陈家山煤矿煤质优良,煤质为低-中灰、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的不粘煤(BN)。
主导产品“香山”牌优质长焰煤,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销日本、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 2003年陈家山煤矿原煤产量为165万吨。
2004年陈家山煤矿原煤产量为214万吨。
J. 铜川矿务局的煤矿
1、地理位置
铜川矿务局玉华煤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北37公里处的焦坪矿区东北端的印台区玉华镇(原焦坪煤矿),距铜川市37公里。
2、自然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0.6℃,最低-18.2℃(一月),极端最高37.7℃(6月)。
风况:向风速受到地形控制,盛行山谷风,主导风向为NE,次主导风向为SW,平均风速为2.3m/s,最大18m/S,静风频率塬区18%,谷区34%。
3、交通条件
铁路:铁路运输咸(阳)—铜(川)线与陇海线接轨,矿区专用铁路线梅(家坪)—七(里镇)线直达玉华矿区。
公路:公路运输与210国道及铜(川)—黄(陵)高速公路相接。 1、矿区历史
铜川矿务局玉华煤矿是国家“八五”和“九五”期间重点煤矿建设项目。是焦坪煤矿的后续煤矿.
1991年12月玉华煤矿正式开工建设。
2002年8月玉华煤矿正式竣工投产。
玉华煤矿是陕煤集团公司的骨干矿井,铜川矿务局一座新型现代化支柱矿井。 1、矿区条件
玉华煤矿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煤炭建设项目。井田走向7—10.5公里,倾斜宽2.8—4.8公里,井田面积34平方公里。
①储量
玉华煤矿井田地质储量37738万吨,可采储量26280万吨,
②生产能力
玉华煤矿矿井设计年原为产量150万吨,经过改扩建工程,生产能力将提升成为年产3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
玉华煤矿矿井实行一井一面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程度达100%。
2、煤种煤质
玉华煤矿主采侏罗纪4-2煤层,煤层平均厚度10米,煤种为长焰煤,低灰、低磷、低硫,发热量6000大卡以上。 2002年玉华煤矿原煤产量为116.87万吨。
2003年玉华煤矿原煤产量180.14万吨。
2004年玉华煤矿原煤产量实现222.27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