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理信息 » 印度河文明地理环境

印度河文明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 2021-02-25 06:41:17

⑴ 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三个文明发祥地,其文化有何异同

美索不达米亚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列伊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这里是两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罗河一样,两河也是定期泛滥,时涨时落,只有建设起堤坝沟梁来蓄水排涝,人们才能耕种收获。两河流域的居民主要使用牛、驴拉着木犁耕地,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和椰枣。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由其规模可推测是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轮流以两地为京城(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继摩亨佐-达罗之后成为京城所在地,因为摩亨佐-达罗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坏。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区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区略迟开发,这种文化有文字,字符约有250~500个,部分已被试作解读,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Dravidian)语族。该文明的中心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纪出现的南部地区文化可能延续到更晚的时候。黄河文明,是发端于垣曲盆地,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以彩陶为典型器物,跨越母系和父系两个氏族社会的农耕文化。它以最早在河南渑池黄河南岸台地上的仰韶村被发现而称仰韶文化。距今大约有8000年至5000年左右。它与稍晚的发端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长江中游的巫山大溪口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等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范围更广的龙山文化和夏商周文化,也即今天的华夏文明。它的分布区域达80多万平方公里,它是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恒河文明总和的两倍。它是世界上唯一以语言文字传承到今天的史前文化。

⑵ 简述印度河流域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的有利条件

地形:地形平坦,适合耕种、居住。位于山脉迎风坡,降水多
土壤:冲积平原(冲积扇、洪积内扇)土壤肥沃,容适宜农耕
水源:河流提供丰富水源
气候:这一点比较难说……其实是印度河与恒河是一起提的,恒河是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河下游现在是是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古代降水量应该多一些,而且古文明是在中游发源,应该也是热带季风。(热带沙漠也提一下,供你参考)
热带沙漠的优点是: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
热带季风的优点: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矿产:德干高原铁资源丰富(德干高原其实不算印度河流域,但也算是印度文明源地)
交通:地形平坦,有河流,水陆交通便利

⑶ 印度河文明是指什么

印度河文明
和所有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印度河文明主要是农业文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不过,当地居民还种植紫花豌豆、甜瓜、芝麻、椰枣和棉花——印度河流域是最早用棉花织布的。已经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牦牛、水牛,可能还有猪、骆驼、马和驴。与外部世界也有了相当的贸易关系;其中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在那里属于公元前230O年的废墟中发现了印度河流域的印章。在波斯湾的巴林岛上还发现了一些别的印度河流域的产品,这表明巴林岛是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间站。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在当时是独特的,因为这些城市不是象养兔场那样任意建造的,而是按照一个中央计划精心建成的。各城市全盛期时占地六至七平方英里。城市布局呈格子型,宽阔的主要街道环绕长方形的大街区,各街区约长400码、宽200码,比今日城市通常的街区要大得多。埃及的建筑物用的是石头,美索不达米亚的建筑物用的是太阳晒干的砖,而这些城市的建筑物是用窑内烧的砖建造的。整个印度河流域做砖的模子只有两种标准尺寸:11x5.5X2.5英寸和9.2x4.5X2.2英寸。可见,各地的度量衡也是一致的。如此整齐划一的布局和有条不紊的组织似乎遍布整个印度河文明区。这一文明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达到成熟期,在以后的IOOO年中,实际上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且,甚至达到这样的程度,这些城市每遭到洪水毁灭性的破坏后,重建的新城市总是造得跟原来的城市一模一样。如此一贯、连续的传统世上从来没有过,即使在埃及也没有,因而,产生这样一种假说:控制这一纪律严明的社会的也许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没有军事装备,没有城防工事,也为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但是,这一切毕竟只是推测,而且,在发掘更多的古城遗址,并能释读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之前,始终只能是推测。印度河流域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上一行由左往右读,下一行由右往左读。这种写法也为早期希腊人所仿效,被称为"由左而右,复由右而左交互成行之书法"——"就象牛犁地一样"。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详情尚不清楚。迄今为止,普遍认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过,最近有人提出,这一文明也许实际上是为泥浆所淹没的。按照这种说法,地下的火山活动使大量的泥浆、淤泥和沙子涌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个很大的湖泊,把摩亨约·达罗全给淹了。几十年后,堵塞河道的堤坝渐渐磨损,河水流过堤坝,大河又恢复原来的水道,不过,摩亨约·达罗的城市已遭毁灭。从摩享约·达罗一层又一层的淤泥判断,这一灾难至少发生过五次以上。最后,给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损害,使北部的边沿地区十分虚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边沿地区过于衰弱,不能抵挡本土文化的同化。

⑷ 古尼罗河、古印度河、两河流域在什么地理位置

古尼罗河:尼罗河流域分为七个大区: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白尼罗河区、青尼罗河区、阿特巴拉河区、喀土穆以北尼罗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古尼罗河主要位于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

古印度河:地理位置主要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

两河流域:主要位于伊拉克。

(4)印度河文明地理环境扩展阅读:

尼罗河流域分为七个大区: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白尼罗河区、青尼罗河区、阿特巴拉河区、喀土穆以北尼罗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英国探险家约翰·亨宁·斯皮克1862年7月28日发现了尼罗河在维多利亚湖的“源头”,该河北流,经过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从西边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尼罗河干流就源起该湖,称维多利亚尼罗河。河流穿过基奥加湖和艾伯特湖,流出后称艾伯特尼罗河,该河与索巴特河汇合后,称白尼罗河。另一条源出中央埃塞俄比亚高地的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苏丹的喀士穆汇合。

印度河是巴基斯坦主要河流,也是巴基斯坦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s--即“河流”之意,1947年印巴分治以前,印度河仅次于恒河,为该地区的文化和商业中心地带。

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Mesopotamia culture),或两河文明。是指在新月沃土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

⑸ 古代印度河夏朝在地理环境方面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是处于大河流域,都有一片平原,气侯是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⑹ 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600年以前复)史前印度最制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巴文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巴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⑺ 印度河的文明发展

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帕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约-达罗(Mohenjo-daro)发现(如今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后来,在喀拉蚩(Karachi)以西480公里(300哩),靠近阿拉伯海岸的苏特克根多尔(SutkagenDor),在喀拉蚩东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贝湾(Gulfof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哩)的亚穆纳河盆地(Yamuna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广。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约-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由其规模可推测是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轮流以两地为京城(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继摩亨约-达罗之后成为京城所在地,因为摩亨约-达罗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坏。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区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区略迟开发,这种文化有文字,字符约有250~500个,部分已被试作解读,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Dravidian)语族。该文明的中心时期约在西元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纪出现的南部地区文化可能延续到更晚的时候。
印度河文明显然是由邻近地方或古时的村庄演变而来。采行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耕方式,一则有足够的技术在广阔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获作物,再则可控制每年一度既会肥沃土地又会制造祸患的水灾。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区取得立足点并能应付切身问题,无疑将使人民温饱,人口数量增加,下一步当然是沿着大河道两侧向前扩展。虽然零星的商业在此出现过,人民仍赖农业为生,除了栽种小麦和六行型大麦外,也找到饲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枣核和些许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迹。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瘤牛、短角牛、家禽等,还可能饲养过猪、骆驼、水牛。象可能也被驯养,象牙的使用颇为普遍。由于冲积平原没有矿产,矿物有时自外地运来。黄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输入,银和铜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贾斯坦〔Rajasthan〕)输入,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绿松石来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云母来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晚于尼罗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但早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万以上。两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卫城。在这个土墩上建有大谷仓,对其居民来说,这就好比是如今的中央银行,发现了古代城市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青铜器和农作物遗迹,同时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至今无人能够解读,甚至不能确定其究竟是文字还是图象符号。
自古以来,印度河水灌溉就一直是成功的农业的基础。现代灌溉工程始于1850年左右,庞大的灌渠系统是英国行政机构修筑的。信德和旁遮普的许多旧渠道和泄洪道得到恢复和实现现代化;从而创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灌溉渠网。1947年分治时,印度与西巴基斯坦之间的国际界线将原来设计为一体的巴里河间地区灌溉网和苏特莱杰河谷工程分为两个部分。其源头工程在印度而灌渠流经巴基斯坦。这就导致巴基斯坦某些地区供水中断。由此而引起持续若干年的争端,通过世界银行的斡旋得以解决,巴基斯坦和印度订立《印度河河水条约》(1960)。根据此条约,印度河流域西部3条河流--印度河、杰赫勒姆河与杰纳布河--的水量(除少量用于喀什米尔)供巴基斯坦使用,而东部3条河流--拉维河、贝阿斯河与苏特莱杰河--的水量几乎完全供给印度。

热点内容
鹿特丹港国家地理 发布:2021-03-15 14:26:00 浏览:571
地理八年级主要的气候类型 发布:2021-03-15 14:24:09 浏览:219
戴旭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布:2021-03-15 14:19:37 浏览:408
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发布:2021-03-15 14:18:30 浏览: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发布:2021-03-15 14:16:36 浏览:425
工地质检具体干些什么 发布:2021-03-15 14:15:00 浏览:4
东南大学工程地质考试卷 发布:2021-03-15 14:13:41 浏览:840
中国地质大学自动取票机 发布:2021-03-15 14:13:15 浏览:779
曾文武汉地质大学 发布:2021-03-15 14:11:33 浏览:5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网 发布:2021-03-15 14:10:10 浏览: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