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镇地理位置
㈠ 中国十大危险公路,你都知道有哪些吗
308国道河北新河境内572公里到573公里路段,国家级黑点,被司机形象地称作“死亡之路”。
㈡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详细资料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深度、长度)峡谷。
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9公里,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是地质工作少有的空白区之一。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于2000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雅鲁藏布大峡谷即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总体规划》中,西藏的有关专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的动植物保护、地质地貌保护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划分了各个保护区域和保护物种,制定了完美的保护措施,拟议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万人。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宽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更以其丰富科学内涵及宝贵资源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瞩目,世界最大降水带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濒临绝种的古老物种生息繁衍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稀有生物资源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
【发现与命名】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80米,长40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旅游指南】
先从拉萨乘坐班车到林芝,班车的首发时间为上午8:00,拉萨到林芝的八一镇633公里,票价155元,然后从八一到排龙,之后,徒步由排龙到札曲游览雅鲁藏布江大转弯和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再由札曲到排龙,途中可以访问门巴族村落,欣赏原始森林,最后可以乘车由排龙到米林,由米林到山南地区的加查,途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风光。
【科学考察】
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因此,大峡谷地区的地质调查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主力军之一。1999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西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青藏铁路沿线资源矿产基地调查评价、西南三江有色金属基地调查评价项目中的部分子项目。其中在大峡谷地区开展的1:20万波密幅、墨脱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大峡谷地区的科学考察、资源勘测工作正式列入议事日程。1999年中国地调局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拉开了该地区大规模、深层次、全方位的资源大调查序幕。河南省地调院以其在西藏十余年奋战的良好信誉和高原工作经验及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在众多竞标者中一举夺魁,承担了国家地质工作重大专项——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部位《1:20万波密幅、墨脱县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
河南地调院38名地质工作者组成的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自2000年3月20日出征后,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大峡谷全区进行了网格式全面考察。他们行程26000余公里,完成测量面积7938平方公里,系统采集各类地球化学样品2102件,测试分析化学元素达42种之多,获得基本数据63252个,首次获得了程度最高的地质资料。这是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大峡谷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网格式、系统性地质大调查的国家级科学考察。
通过考察,新发现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因。并初步查明了大峡谷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背景,为防治地方病,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制定大峡谷护开发规划提供了依据。
河南地质健儿在圆满完成科考任务的同时,还拍下了4000余张大峡谷风景照片、工作照片和数十盘珍贵录像资料,并从中筛选出精华部分,编辑出版了《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精美画册。画册真实记录了地质科考队员在大峡谷的生活、工作情景和大峡谷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景观,以地质队员特有的眼光从艺术角度对大峡谷地区的科考报告作了重要补充。
【地理环境】
年轻的青藏高原何以形成如此奇丽、壮观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3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质作用有关。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最新地质考察获得的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幔上涌体可能是大峡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该地区为中心的藏东南成为所谓“气候启动区”的原因,还可能是该地区生物纬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体为特征的岩石圈物质和结构调整对地球外圈层长尺度制约作用在大峡谷地区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因此这里是地球系统中层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实验室。
高峰与拐弯峡谷的组合,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十分罕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奇观。其实,大拐弯峡谷是由若干个拐弯相连组成的。 峡谷北侧的加拉白垒峰也是冰川发育的中心,其东坡列曲冰川是一条大型的山谷冰川,从雪线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2850米。
在大峡谷水汽通道北行的当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北坡,有卡钦冰川,长达33公里;帕隆藏布上游的来姑冰川,长达35公里。它们部是我国海洋性温性冰川中较长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最低可以达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形成原因】
第四纪中,这里的山地发育过多次冰川作用,遗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坟冢,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环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积遗迹。 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条绿色通道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一雅鲁藏布江河谷一直向东南方向伸展,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是这绿色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宛如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个绿色门户,面向着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为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提供了一条天然的通道。
【气候条件】
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年降水量达4500一10070毫米;就是这条水气通道使大峡谷积蓄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就是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热带气候带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移了五个纬度;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发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缩小了南北自然带之间的明显差异,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推动许多热带动、植物分布向北推移;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促进了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生物的混合与交流这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为许多古生物物种提供了安全庇护,不至灭绝。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由高向低,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带,宛如从极地到赤道或从我国东北来到海南岛一样。
高山雪线之下是高山灌丛草甸带,再向下便是高山、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继续向下便是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进入低山、河谷是季风雨林带。这里的季风雨林不同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它是在热带海洋性手风条件下形成的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雨林生态系统。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国河流的第五位但其蕴藏的水力资源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单位面积水能的蕴藏量居世界之冠。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地区维管束植物约3500余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特别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鹃,因为大峡谷的高山灌丛主要由常绿杜鹃组成。这一区域内有154种杜鹃,占世界杜鹃总种数(约600种)的26%。
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皮毛动物水獭、石貂、云豹、雪豹、青舢、白鼬,豹猫和小熊猫;药用动物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银环蛇、眼镜王蛇;医用动物猕猴;观赏动物:长尾叶猴、棕颈犀鸟、红胸角雉、红腹角难、排陶鹦鹉、大绯胸鹦鹉、蓝喉太阳鸟、火尾太阳鸟、红嘴相思鸟、白腹锦鸡、藏马鸣、黑颈鹤、蟒蛇和羚羊等。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已濒于灭绝。
【环境特点】
大峡谷地区个同类型的自然带,除海拔4200米林线以上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丛外,几乎都被森林占据着,大然林区面积广、森林资源丰富,仅次十中国东北和西南两个林区,居全国第二位。
大峡谷有两个基本特点: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本身构成厂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观,构成厂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壮观、奇特、雄伟、秀美、原始、自然、洁净、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无与伦比。前者最好从空中来立体观赏它,特别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壮观和秀丽后者的水汽和热量为大峡谷地区生态旅游带来山地齐全的垂直自然带,生物的多样性和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高山湖泊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秀以及变化无穷独特壮丽的万千气象。
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该地区的地壳在近3百万年以来的快速抬升,并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有关。利用裂变径迹方法获得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气候证据表明大峡谷地区是一个“热点” ,推断是有类似于地幔羽的热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最近的地质考察获得了完整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最有意义的是,在上述退变高压麻粒岩地体和两大陆接合带附近,沿着近东西向韧性构造带,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碱性杂岩-碳酸岩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钟大赉(lài)等,1998)。侵入岩为岩筒、岩脉产状,宽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碱性杂岩脉体边缘相或小规模岩筒中为角闪橄榄石岩,中央相为角闪金云母橄榄辉石岩。金云母、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矿物相,并能发现文石、霞石和橄榄石等。碳酸岩围岩中出现强烈的地幔热液蚀变或交代,在脉体的中央镶有结晶的块状碳酸岩。主要的碳酸盐矿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云母、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等。还发现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别意义的、过去已有报道的矿物星叶石。这样的岩石组合通常来自地幔,多是响应软流圈的上涌和热力作用、岩石圈减薄中地幔岩石发生减压增温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体结晶分异作用晚期阶段的产物,碳酸岩与超基性碱性杂岩成分和矿物的含量呈过渡特征也说明了这一点。地质推断它们的形成时限很年轻,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结果证明是5-8百万年以来形成的。这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论证大峡谷的形成是由于该地区存在地幔上涌体而引起的热力抬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学证据。因此,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与峡谷形成相关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是地幔上涌体或地幔热点作用的结果,引起岩石圈的减薄和类似的岩浆作用,相应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大峡谷。
㈢ 中国最美的十个地方
依我看,中国大多数的景观和古迹早已经被商业和旅游开发变质了,什么苏杭,什么五岳,水乡周庄 去了你会发现跟想象的差很远。西湖美景,春雨如酒柳如烟啊,如果沿街小路都是酒吧咖啡厅,相信你也不会想象到当然许仙和白素贞西湖相遇的浪漫。 所以我推荐的地方都在我们祖国最美的西藏。那里天高云淡,一尘不染。如果有幸去一次,那会终生难忘的。
1.林芝
林芝被称为西藏的江南,以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著称于世。林芝称得上是世界仅存的绝少为人类所涉足的净土之一,一直是旅游考察、探险的圣地。
位于西藏东部的林芝,平均海拔3100米,莽莽林海,花之海洋,从高寒地带生长的雪莲花,到亚热带盛产的香蕉、棕榈,物产资源丰富,自然风貌保存完好。此处景色与西藏其他地区迥然不同,一派森林云海风光。蓝天白云、冰川衬森林、碧湖映雪山、风景绝伦。 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四周雪山倒映其中,沙鸥、白鹤浮游湖面,湖水透明可见游鱼如织,情趣盎然。每到春季,湖四周群花烂漫,雪峰倒影湖中,景色宜人至极。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天空碧蓝如冼,火红的枫叶折射灿烂的阳光,倒影在碧蓝的湖面,景色美不胜收。林芝属藏东南河谷地带,冬季平均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上,夏季平均温度为摄氏20度,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林芝县首府八一镇位于尼洋河畔,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主要景区有尼洋河谷经济区、帕隆藏布江景区。
去林芝,于山寨竹屋栖身,于白云山际放歌,于温泉花海沐浴、是你融入自然、荡涤尘垢的梦幻旅途,亦是你摄影、科考、探险的绝佳去处。
2.稻城
稻城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东侧,属康巴藏区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的地理、地貌都较特殊。它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群山起伏,逶迤苍莽。山脊河谷相间,形成既有终年积雪的高海拔山岭,又有幽深诡秘的低海拔河谷,还有宽阔的草场,潺潺的溪流,景色变幻多姿、十分迷人。境内河水清澈秀丽,群鱼穿梭。河畔草场广袤,溪流交错,森林一望无际。山势雄秀,四季景色分明;冬日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春夏,杜鹃遍开,争芳斗艳;秋天红叶似火,尽染层林,分外妖娆。最令人陶醉的是这里的秋色:红的娇艳,黄的明丽,绿的柔和,五彩缤纷,漫山遍野,“浓妆淡抹总相宜”。东义河如一匹骏马自俄初山飞驰而下,两岸石木参天,巍岩嶙峋,涛声隆隆,瀑布层叠,山水相映,妙趣横溢。五色海七彩斑斓,变化无穷,山下草原,珍禽异兽与人和谐相处。
192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陆续刊登了美国植物学家、探险家洛克博士在中国滇、川、藏科考的照片和文章,其中部分内容就源自稻城。这些照片和文章后来成了英国作家希尔顿1933年发表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的创作素材。此部小说的畅销,令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稻城被认为是“香格里拉”的中心,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
3.察隅
从川藏线进藏的人,到了然乌,便可到察隅观光一番。察隅一年到头,气候温和,风景优美,一派江南景色,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察隅,在西藏高原的东南部,是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交界的地方,由于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密布,雨量充沛,所以察隅又称为“水乡”。这里有肥沃的平原,有层层梯田,水稻、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察隅像一支红花、一幅剪贴画,镶嵌在雪域高原之上。
察隅境内崇山峻岭,峡谷深切,高差达千米以上,海拔最低还不到1400米。由于这里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季风的影响,气候温和潮湿,年平均气温都在5度以上,年降雨量更是高过1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十分显著,优越的自然条件给察隅地区带来了一派江南风光。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这里物产特别丰富,各种蔬菜瓜果及稻米都能在这里生长。闻名的西藏珠峰茶就是首先在这里培植的。
著名的梅里雪山位于察隅境内,每年观者甚众。
4.波密
在穿越川藏公路南线上,波密的出现会使你眼前一亮,惊喜地发现它独特的美。波密县位于西藏东南部,地处念青唐古拉山与喜玛拉雅山交界处。这里雪山环抱,湖泊迷人,是我国最大的海洋型冰川――卡钦冰川的发源地。整条冰川长达19公里,面积约90平方公里。波密平均海拔4200米,而县城所在地扎木镇的海拔则为2750米。在年平均气温摄氏10度左右的波密停留,你会发现西藏江南的秀丽景色。这里位于雅鲁藏布江东岸,3、4月份为桃花盛开的季节,四周高耸的雪山包围着波密的小村庄,大片的桃花、油菜花、青稞把田野染得红、黄、绿一片。这种韵味独特的美,令人欣喜若狂。
到了波密就一定要去然乌,这里雪山环绕,湖泊众多,是帕龙藏布江的发源地,有“西藏的瑞士”之称;也有“西天瑶池”之誉。然乌距离扎木镇129公里,是川藏公路拐进察隅的唯一通道。然乌湖小镇紧挨着然乌公路边,湖的北面是一座长列雪山,众多的冰川从山上一直延伸到湖中,湖面海拔3800多米,湖中小岛长满一片云杉,与雪山遥相呼应。太阳升起时,晶莹透绿的湖水变得深蓝,如明镜将雪山、白云和周围的森林倒映在湖面上,绕湖走一圈,仿佛回到了梦中的童话世界。
波密另一好去处就是岗乡自然保护区,位于帕隆藏布江边,被雪山、冰川包围,森林垂直分布在峡谷中。每当云海出现,雪山下的村庄如同天外仙境,此时、此刻,你的心灵会有触电的感觉。
5.理塘
“洁白的仙鹤啊,请把双翅借给我。不飞遥远的地方,仅到理塘转一转,就飞回来。”仓央嘉措的情歌数百年来传唱着这片洁白仙鹤留恋的净土,这里就是理塘。
理塘,藏语意为平坦如铜镜的草坝,因县内有广袤无垠的毛垭大草原而得名。县城海拔4014米,素有“世界高城”之称。东距州府康定285公里,川藏国道公路横穿县城,理(塘)乡(城)至云南省的公路亦由此始。
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圣地”孕育了浓厚的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融“险、峻、高、雄”于一炉,集“奇、伟、雅、秀”于一体。这里既有康南第一峰格聂圣山,广阔无垠的毛垭大草原,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奇峰异洞的扎嘎山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的帽盒山温泉群等;又有驰名中外、康区最大的黄教寺庙科尔寺,享誉世界的白教发祥地冷谷寺;还有历史悠久盛况空前的赛马会,独具浓郁民族风情的帐篷城,拥有渊源历史、现代技术与民族工艺相结合而建成的康区第一个“白塔公园”等。无论从山川地貌、自然资源讲,还是从历史沿革、民风民俗看,理塘都是藏区的缩影,对整个藏区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个蓝色星球上最后的游牧部落,无不令中外游客神往心驰,留连往返。
理塘城内街道清洁宽阔,市容整洁,城外有辽阔的草原,夏秋季节,绿草茵茵,百花盛开,溪水弯曲流经草原。每年8月在草原上举行“理塘八一赛马节”,搭在草原上的数千顶帐篷,形如一座城,场面十分壮观。县城附近的毛垭温泉为大型地热温泉,可尽情沐浴的室内和露天温泉不计其数。
6.丹巴
丹巴,被誉为“深藏在横断山脉中的世外桃源”,它距成都368公里,是嘉绒藏族风情文化的中心。地处甘孜州东大门,属岷山、邛崃山高山区,是川西高山峡谷的一部分。
在丹巴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群峰高耸、峡谷纵列、河流湍急、森林密布、草原辽阔、以及众多的冰川、湖泊、温泉等有机地组成了这里独具特色、雄伟绮丽的自然景观。 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4.2℃,夏季最热时的平均温度也只有22.4℃。
丹巴的文化积淀深厚,中路古遗址表明数千年前嘉绒藏族先民便在此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举世罕见的石室建筑文化,自古便有“千碉之国”的美誉。嘉绒藏寨依山而卧,白色主调与绿茸般的背景巧妙搭配,把神秘的古老风水学说与浓厚的宗教文化底蕴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深厚的文化积淀、秀丽的山水,养育了丹巴一代又一代玉雕佳丽,因此丹巴又称“美人谷”。西夏皇族后裔的血质禀赋,唐代“东女国”的遗风流韵,明清宫廷服饰的浓妆素裹,嘉绒藏族传统歌舞的锦上添花,使丹巴姑娘与众不同。山水间嘉绒锅庄的悠悠长调、晒场里丹巴藏戏的古老神秘、古碉下成人仪式的庄重典雅、草甸上赛马盛会的粗犷豪放,香喷喷的青稞酒、酥油茶……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嘉绒藏族风情图。
其实在丹巴,让你惊叹的不只是这些,还有很多:景色壮丽的党岭景区、美不胜收的天堂谷、嘉绒藏区最著名的墨尔多神山、奇峰如林的东谷天然盆景、雄奇壮观的大渡河大峡谷、险峻幽幻的大金川河谷、旖旎迷人的莫斯卡草原、奇异独特的天然石英“壁画”……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7.米林
米林县地处西藏东部高山峡谷区域,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与喜玛拉雅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平均海拔3700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众多的山川河流,复杂的地形地貌,构成了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尼洋河水碧绿清澈,河岸有鲜艳的杜鹃花丛,花瓣落在河中,随水流漂浮,成群的鱼儿追逐着游动的花瓣,恍若梦中。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缭绕在轻薄的雾中,幽蓝色的雾霭给人梦幻般的遐想,令人思绪飞扬。念青唐古拉与喜玛拉雅山之间夹峙着山间谷地,洁白的雪峰与翠绿的森林相映,山间有乱云飞渡。霞光照射,层林尽染,雪山、飞云、翠林无不发出令人难以描摹的瑰丽光彩,绚丽夺目。
米林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茂密,青山黛绿,雪山绵延;奔腾的江河,纵横交错,一泻千里,沿江怪石险滩引人入胜;陡峭险峻的高山峡谷,秀美独特。这里有被称为人类最后一处秘境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有美丽神话传说终年云遮雾绕难以征服的世界十五高峰南迦巴瓦峰,有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汇合后形成的倒流景观,有祛病养身的格嘎天然温泉,有保护完好的南伊扎贡沟原始森林和植被,有著名的扎西绕登、羌纳寺两大宗教文化景观,当地“工布节”、“萨嘎达瓦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民族舞蹈、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更是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8.墨脱
藏东南边陲,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怀抱中,是至今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藏语之意是“鲜花盛开的坝子”,在西藏佛教经典中被称为“莲花圣地”,被世人誉为西藏的“西双版纳”,是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及探险者们神往之地。
墨脱遍地是宝,处处风光秀丽,植被覆盖率达百分之八十以上,西藏原始森林主要分布于此。可以说,这块神奇的土地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动植物宝库,是科普考察探险旅游的绝佳场所。
墨脱意为“花朵”,又名白马岗,意为“隐秘的莲花”。它所处之地山高谷深,交通极为不便。藏传佛教中称“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历史上这里曾为众多的佛教徒所向往,信徒们均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马岗视为最大幸事。
9. 普兰
普兰县城位于纳木那尼雪峰和阿比峰之间的孔雀河(马甲藏布)谷地,与尼泊尔、印度相邻,是阿里之围中“雪山环绕的地方”。
孔雀河谷地带景色优美,四周雪峰峻峭,雪峰下是风化的砾石和黄沙形成的堆积层,起伏有序,沟壑纵横。来自孟加拉湾的海洋季风越过喜马拉雅山吹到这里,形成了青藏高原难得一见的湿润气候,大片的绿洲似翡翠般镶嵌在孔雀河谷,错落有序的村庄,缭绕的炊烟,赶着牛羊的牧童和转经的老人,使人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就像传说中的香格里拉。
普兰自古以来就是高原西部的重要对外贸易通道,现为国家二类口岸。来到普兰,就不要漏游具有普兰民俗代表性的科迦村。沿村走8公里,便是中尼边境的协尔瓦。协尔瓦村隔河与尼泊尔相望。每年夏、冬季,尼泊尔商人在普兰“国际市场”逗留做生意,夏季,尼泊尔商人拉着泊来品如法国香水、印度香等从这里入境,在冬季前,再将收购的羊毛和羊带回尼泊尔。衣着艳丽的尼泊尔姑娘堪称普兰一景。这里既能看到尼泊尔、印度有钱的朝圣人,也能看到衣衫褴褛的尼泊尔背夫,使普兰具“国际性”色彩。
10.亚东
亚东,藏语意为“漩谷”或“急流的深谷”。 西临锡金,东临不丹,正前方离印度噶伦堡只有80公里,是西藏南面真正的门户。由于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这里冬天也吹东南风,四季常青。这里的雪峰高耸云霄,似横空出世,气势磅礴;山谷间的冰川,在阳光照耀下,似一条条银龙飞舞;而在山腰缭绕的云朵,亦不甘寂寞,变幻着各种舞姿,把雪山妆点得楚楚动人。最高的那座山峰,名叫卓姆拉里,海拔7364米,是民间传说的喜玛拉雅山七仙女之一,与珠穆朗玛峰并列横亘在喜玛拉雅中段,其山势险峻,吸引了众多的登山者,但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雪山下是一个长形的高山湖泊,湖水由雪山融雪供给,清澈透明,在阳光、蓝天、雪山的映衬下,呈现出浅蓝、深蓝、浅绿、深绿、墨绿等多层颜色,给人神秘莫测的感觉。湖面不时掠过不知名的水鸟,湖上黄鸭双双对对在水中嬉戏。而湖岸,绿草如茵,开满了各色小野花,牛、羊、帐篷、牧人散落其间,悠然自得,形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沿亚东河谷南行,一边是湍急的溪流在奔腾,卷出层层叠叠的飞瀑和浪花,一边是云雾缭绕的高山,覆盖着青翠茂密的丛林。越往南走海拔越来越低,迎面扑来的是吹自印度洋的阵阵暖风,空气也湿润起来,植物也越来越丰富,山上河边长满了奇花异草,山也成了五彩缤纷的花山。初夏的亚东沟,山间全开满了黄色的、红色的、桔黄色的、淡红色的、淡紫色的杜鹃花以及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铺天盖地,这天地简直像用花毯包裹似的,成了花的世界。任你有多少只眼睛,此时也仿佛不够用了。
亚东小镇,漂亮得像个未经世事的姑娘,却宁静祥和得犹如世纪老人。悠长河谷里,静静散布的几十个村庄以河谷最开阔处为中心,那是镇政府所在的下司马镇。从帕里和温泉流来的两条河流,在这里汇合,穿城而过,流入不丹,两岸青山中,一栋栋房屋时隐时现。与西藏其它口岸不同,在亚东,虽有其他民族在此营生,却仍以藏族居民为主,因此这里的民宅多是两层松木藏式阁楼,油漆得花花绿绿,房顶喜欢用亮闪闪的铁皮,在阳光下耀眼得很。也有藏式石砌楼房点缀其间,房屋的门窗、栏杆和屋檐等处往往有手工雕刻或绘制的藏族风俗图案,色彩艳丽。当地居民看来大多爱花,屋前的小院、楼上的阳台,抑或是窄窄的窗台和居民家中,到处都是盛开的鲜花。不经意间会发现连后院的栅栏门上,还有几枝花朵探出头来。
与许多小巧的边城一样,这里也只有一条南北向主要街道,一头通往锡金的首府甘托克,另一边则朝向印度大吉岭和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南亚各国的商人像工蜂一样聚集在这里,各国俚语方言嗡嗡地响成一片。这座漫山遍野全是杜鹃花的边陲小城亚东就在这种奇异的融合中宁静安祥地微笑着。
㈣ 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
【简介】
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9公里,平均深度2800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是地质工作少有的空白区之一。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于2000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雅鲁藏布大峡谷即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总体规划》中,西藏的有关专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的动植物保护、地质地貌保护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划分了各个保护区域和保护物种,制定了完美的保护措施,拟议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万人。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宽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更以其丰富科学内涵及宝贵资源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瞩目,世界最大降水带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濒临绝种的古老物种生息繁衍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稀有生物资源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
[编辑本段]【发现与命名】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长90千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英文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编辑本段]【旅游指南】
交通:
先从拉萨乘坐班车到林芝,班车的首发时间为上午8:00,拉萨到林芝的八一镇633公里,票价155元,然后从八一到排龙,之后,徒步由排龙到札曲游览雅鲁藏布江大转弯和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再由札曲到排龙,途中可以访问门巴族村落,欣赏原始森林,最后可以乘车由排龙到米林,由米林到山南地区的加查,途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风光。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小贴士
适宜的旅游时间: 5-10月
徒步区域气候:林芝地处西藏南部,受亚热带及高寒带等多种类型气候影响,不同地带的气候也各异。错高湖春天比较潮湿寒冷,夏天凉爽,秋天是最美丽的季节。
最佳徒步时间:6月初—10月中旬是能够徒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时间,10月以后由于大雪,墨脱会封山至来年6月,无法进出。4月和10月是进入墨脱的最好季节,这两个月里在大峡谷一带雨水较少,无塌方、泥石流的危险。而6月至8月的雨季中,进出墨脱的一些小路却是危机四伏。
推荐线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六条路线可以选择 美景提示!(前往西藏大峡谷徒步探险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以下路线行程介绍仅供您参考。)
第1条路线:米林县派区—多雄拉—拿格—汗密—马尼翁—背崩。这是一条传统的大道,也是一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高原上到大峡谷下游河谷的道路。通常行走需经三天时间,中间带要翻越海拔4200米左右的多雄拉山口,过山口经拿格到汗密、马尼翁则是一路下坡。其中,汗密以下的老虎嘴一带,山路悬在陡崖上,十分险峻难行。历年运输发生事故皆在此处。从马尼翁走过钢架铁索吊桥,到达对岸的背崩区,海拔已降到700米左右。
第2条路线:从米林县派区经大渡卡、格嘎到加拉,顺江而下进入大峡谷的小道。由加拉往下进入无人区,无路可走。沿江大概走一星期方可到达白马狗熊,沿江皆为刀削般的基岩陡壁。新中国建立以前,传统的通行是从白马狗熊上山,离开峡谷经西兴拉山口(海拔4400)米沿一条支沟直下,到达大峡谷,经进大拐弯后的江边鲁古村,过溜索到甘代(东岸),由甘代顺而下经加热萨区直奔墨脱。
第3条路线:从川藏公路上的帕隆起程,沿帕隆藏布江下游河谷下行,三天的骡马大道可直达大峡谷的顶端扎曲村,过新建的铁索桥(原为溜索)至达波,离开大峡谷横切过去,一路经原始森林和山梁,三天可到大峡谷拐弯下方的江边八玉村,然后经鲁古、甘代、加热萨到墨脱。
第4条路线:从波密县的古乡渡过帕隆藏布江的古乡湖,上山翻过随拉山口(海拔4400米左右),西南下,直达大峡谷江边的加热萨区。沿途山路曲折,行程三天。
第5条路线:从波密县扎木镇南行沿嘎隆拉北曲直上,越过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山口,西南下,沿嘎隆拉南河经64公里、86公里(“64公里”、“86公里”皆为波墨公路上的地段专用名,也称为64道班、86道班,到达大峡谷畔的达木。这条线路经过多次修筑,步行道比较好走,开山季节甚至可沿公路开汽车直达63公里一带。顺利的话,一般两天时间可进入大峡谷到达墨脱。
第6条路线:从波密往东不远到达兴,过帕隆藏布江沿达兴河上溯到源头,由盘山小道上金珠拉山口(海拔5030米),越过金珠拉沿金珠曲下行,经提琴到金珠区(格当),由金珠区往下过蚂蟥山经达木到大峡谷江边,一般步行需四五天时间。
[编辑本段]【科学考察】
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因此,大峡谷地区的地质调查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主力军之一。1999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西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青藏铁路沿线资源矿产基地调查评价、西南三江有色金属基地调查评价项目中的部分子项目。其中在大峡谷地区开展的1:20万波密幅、墨脱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大峡谷地区的科学考察、资源勘测工作正式列入议事日程。1999年中国地调局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拉开了该地区大规模、深层次、全方位的资源大调查序幕。河南省地调院以其在西藏十余年奋战的良好信誉和高原工作经验及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在众多竞标者中一举夺魁,承担了国家地质工作重大专项——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部位《1:20万波密幅、墨脱县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
河南地调院38名地质工作者组成的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自2000年3月20日出征后,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大峡谷全区进行了网格式全面考察。他们行程26000余公里,完成测量面积7938平方公里,系统采集各类地球化学样品2102件,测试分析化学元素达42种之多,获得基本数据63252个,首次获得了程度最高的地质资料。这是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大峡谷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网格式、系统性地质大调查的国家级科学考察。
通过考察,新发现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因。并初步查明了大峡谷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背景,为防治地方病,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制定大峡谷护开发规划提供了依据。
河南地质健儿在圆满完成科考任务的同时,还拍下了4000余张大峡谷风景照片、工作照片和数十盘珍贵录像资料,并从中筛选出精华部分,编辑出版了《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精美画册。画册真实记录了地质科考队员在大峡谷的生活、工作情景和大峡谷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景观,以地质队员特有的眼光从艺术角度对大峡谷地区的科考报告作了重要补充。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年轻的青藏高原何以形成如此奇丽、壮观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3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质作用有关。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最新地质考察获得的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幔上涌体可能是大峡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该地区为中心的藏东南成为所谓“气候启动区”的原因,还可能是该地区生物纬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体为特征的岩石圈物质和结构调整对地球外圈层长尺度制约作用在大峡谷地区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因此这里是地球系统中层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实验室。
高峰与拐弯峡谷的组合,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十分罕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奇观。其实,大拐弯峡谷是由若干个拐弯相连组成的。 峡谷北侧的加拉白垒峰也是冰川发育的中心,其东坡列曲冰川是一条大型的山谷冰川,从雪线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2850米。
在大峡谷水汽通道北行的当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北坡,有卡钦冰川,长达33公里;帕隆藏布上游的来姑冰川,长达35公里。它们部是我国海洋性温性冰川中较长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最低可以达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编辑本段]【形成原因】
第四纪中,这里的山地发育过多次冰川作用,遗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坟冢,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环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积遗迹。 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条绿色通道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一雅鲁藏布江河谷一直向东南方向伸展,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是这绿色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宛如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个绿色门户,面向着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为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提供了一条天然的通道。
[编辑本段]【气候条件】
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年降水量达4500一10070毫米;就是这条水气通道使大峡谷积蓄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就是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热带气候带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移了五个纬度;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发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缩小了南北自然带之间的明显差异,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推动许多热带动、植物分布向北推移;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促进了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生物的混合与交流这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为许多古生物物种提供了安全庇护,不至灭绝。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由高向低,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带,宛如从极地到赤道或从我国东北来到海南岛一样。
高山雪线之下是高山灌丛草甸带,再向下便是高山、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继续向下便是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进入低山、河谷是季风雨林带。这里的季风雨林不同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它是在热带海洋性手风条件下形成的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雨林生态系统。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国河流的第五位但其蕴藏的水力资源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单位面积水能的蕴藏量居世界之冠。
[编辑本段]【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地区维管束植物约3500余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特别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鹃,因为大峡谷的高山灌丛主要由常绿杜鹃组成。这一区域内有154种杜鹃,占世界杜鹃总种数(约600种)的26%。
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皮毛动物水獭、石貂、云豹、雪豹、青舢、白鼬,豹猫和小熊猫;药用动物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银环蛇、眼镜王蛇;医用动物猕猴;观赏动物:长尾叶猴、棕颈犀鸟、红胸角雉、红腹角难、排陶鹦鹉、大绯胸鹦鹉、蓝喉太阳鸟、火尾太阳鸟、红嘴相思鸟、白腹锦鸡、藏马鸣、黑颈鹤、蟒蛇和羚羊等。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已濒于灭绝。
[编辑本段]【环境特点】
大峡谷地区个同类型的自然带,除海拔4200米林线以上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丛外,几乎都被森林占据着,大然林区面积广、森林资源丰富,仅次十中国东北和西南两个林区,居全国第二位。
大峡谷有两个基本特点: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本身构成厂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观,构成厂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壮观、奇特、雄伟、秀美、原始、自然、洁净、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无与伦比。前者最好从空中来立体观赏它,特别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壮观和秀丽后者的水汽和热量为大峡谷地区生态旅游带来山地齐全的垂直自然带,生物的多样性和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高山湖泊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秀以及变化无穷独特壮丽的万千气象。
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该地区的地壳在近3百万年以来的快速抬升,并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有关。利用裂变径迹方法获得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气候证据表明大峡谷地区是一个“热点” ,推断是有类似于地幔羽的热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最近的地质考察获得了完整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最有意义的是,在上述退变高压麻粒岩地体和两大陆接合带附近,沿着近东西向韧性构造带,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碱性杂岩-碳酸岩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钟大赉(lài)等,1998)。侵入岩为岩筒、岩脉产状,宽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碱性杂岩脉体边缘相或小规模岩筒中为角闪橄榄石岩,中央相为角闪金云母橄榄辉石岩。金云母、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矿物相,并能发现文石、霞石和橄榄石等。碳酸岩围岩中出现强烈的地幔热液蚀变或交代,在脉体的中央镶有结晶的块状碳酸岩。主要的碳酸盐矿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云母、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等。还发现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别意义的、过去已有报道的矿物星叶石。这样的岩石组合通常来自地幔,多是响应软流圈的上涌和热力作用、岩石圈减薄中地幔岩石发生减压增温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体结晶分异作用晚期阶段的产物,碳酸岩与超基性碱性杂岩成分和矿物的含量呈过渡特征也说明了这一点。地质推断它们的形成时限很年轻,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结果证明是5-8百万年以来形成的。这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论证大峡谷的形成是由于该地区存在地幔上涌体而引起的热力抬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学证据。因此,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与峡谷形成相关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是地幔上涌体或地幔热点作用的结果,引起岩石圈的减薄和类似的岩浆作用,相应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基本特点】
其基本特点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
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两侧,壁立高耸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加拉白峰(海拔7234米),其山峰皆为强烈上升断块,巍峨挺拔,直入云端。峰岭上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壮:从空中或从西兴拉等山口鸟瞰大峡谷,在东喜马拉雅山无数雪峰和碧绿的群山之中,雅鲁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条笔陡的峡谷,穿越高山屏障,围绕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大拐弯,南泻注入印度洋,其壮丽奇特无与伦比。
深:在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间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深处达5382米,围绕南迦巴瓦峰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5000米左右,其深度远远超过深2133米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深3200米的科尔卡大峡谷和深4403米的喀利根德格大峡谷。
润: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峡谷南段年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2000毫米之间,故整个大峡谷地区异常湿润,布满了郁密的森林,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峡谷。它与发育着荒漠植被的干旱的科尔卡大峡谷、与发育着单一松林的比较干旱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都是不同的。
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林木茂盛。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而且许多河段根本没有人烟,加上大峡谷云遮雾罩、神秘莫测,所以环境特别幽静。这也是上述三个大峡谷所无法比拟的。
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连续的峡谷绕过南迦巴瓦峰,长达496.3公里,比号称世界“最长”的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还长56公里。
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许多河段两岸岩石壁立,根本无法通行,所以至今还无人全程徒步穿越峡谷。相比其他三条大峡谷,谷地中都有路相通;科罗拉多大峡谷,游人可乘牲畜在谷地中穿行游览;科尔卡大峡谷,游人可徙步沿谷地旅游;喀利根德格大峡谷,谷地中村庄星罗棋布,沿谷地的小路是当地发展徒步旅游的主要路线。就水道而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段,河水平均流量达4425立方米/秒,远远超过67立方米/秒的科罗拉多河和另外两条河流,其河流流速高达16米/秒,水流湍急,跌水相连,至今未有人能漂流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水流的险恶程度也远在诸峡谷之上。
低:系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低处的巴昔卡,海拔仅有155米,远远低于上述三个峡谷的任何一个最低点。
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为奇特的是它在东喜马拉雅山脉尾闾,由东西走向突然南折,沿东喜马拉雅山脉南斜面夺路而下,注入印度洋,形成世界上最为奇特的马蹄形的大拐弯。它不仅在地貌景观上异常奇特,而且又成为世界上具有独特水汽通道作用的大峡谷,造就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奇特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
秀:整个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可以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秀甲天下”概括。谓其秀甲天下,主要是指无论在秀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独领风骚。就广度而论,大峡谷是山秀、水秀、树秀、草秀、云秀、雾秀、兽秀、鸟秀、蝶秀、鱼秀、人秀、村秀……不仅如此,大峡谷的秀还有其深远和雄伟的内涵。例如大峡谷之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溪流、帘帘飞瀑直至滔滔江水,固态、液态、气态、雪花、溪流、大江、秀丽深入到水的各种形态、各种尺度规模。而从力度来看,数百米的飞瀑,16米/秒的流速,4425立方米/秒的流量,其力度甚为壮观。再如大峡谷之山,从遍布热带季风雨的低山一直到高入云天有皑皑雪山无一不秀;茫茫的林海及耸入云端的雪峰给人秀丽的感受更如神来之笔。生于斯长于斯的众多的生灵,更以其独特的形体和生命的活力迸发出秀丽的光彩。
㈤ 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1.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长的峡谷,位于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全长504.9公里。雅鲁藏布大峡回谷许答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是地质工作少有的空白区之一。1998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同意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
2.雅鲁藏布大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为6009米。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3.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汇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
㈥ 郎木寺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郎木寺的海拔高度是3337米。
郎木寺是甘肃省和四川省交接处的居民点,是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共同下辖的一个小镇。
一条宽不足2m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清澈见底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江北是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江南是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均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
(6)古木镇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郎木寺,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的军用地图上。因为这里是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枢纽,又是从青海去甘肃的要塞,古时就有“南番中心”之称。
镇南属川北若尔盖县的辖区,川北名寺格尔底寺就坐落在这里。镇北则是甘南碌曲县的领地,有郎木寺、晒佛台、白塔、天葬台等。一镇分两省,不仅语言有差异,而且习俗也有区别,甚至连两省居民的住宅和寺院的建筑风格也大相径庭。
“金盆养鱼”是对郎木寺古镇地理环境的形象概括。东南面是嶙峋光秃的红色石山;西南面是林木森森、四季常青的大峡谷;西面是山丘;北面则是岩石裸露的高山,著名的有桑吉拉木色山、曲布玛山、扎布山、念青山。郎木寺便处在这山、丘合围的一片狭长的河谷地上。
213国道若尔盖段便修建在始于唐朝的“茶马互市”的古道上。茶叶是藏族人生活的必需品,而良马又是中原所缺的,特别是战乱频繁时期,马匹消耗很大,这就要用茶叶与吐蕃的马匹互换。
公元1047年,宋朝正式在四川设茶司,在甘南设马司,管理茶马贸易之事:“凡市马于四夷,率依茶易之。”
㈦ 海城的具体位置在哪
海城位于辽东半岛北端,地处东经122°18′~ 123°08′,北纬40°29′~ 41°11′之间。
海城位于辽东半岛北端,是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节点,素有“渤海奥区”之称。全境面积2732平方公里。
海城扼守辽南交通要冲,境内沈大高速、哈大高铁、中长铁路、黑大公路、沈西工业走廊出海大道等纵贯南北,京丹高速、盘海高铁、沟海铁路、海岫铁路、大盘公路等横亘东西,哈大高铁海城西站是辽南进京的门户,境内拥有9个高速公路出口。
海城距沈阳桃仙机场100公里,境内拥有腾鳌机场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距营口港、鲅鱼圈港仅1小时车程。
(7)古木镇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海城的历史沿革:
海城在中华民国初期,划属奉天省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海城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在县境地内另置牛庄县,县政府设在今牛庄镇;年底,牛庄县撤销。11月 东北全境解放后,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省会在今丹东市)。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1959年改属鞍山市。1965年又转属辽南专属(专署驻今盖州市)。1966年,“文革”期间,海城县人民委员会(即县政府)被撤销,于1967年3月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营口市。
1973年隶属于鞍山市。198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1985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县级市),隶属于鞍山市。
㈧ 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之最地方
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9公里,平均深度2800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是地质工作少有的空白区之一。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于2000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这标志着雅鲁藏布大峡谷即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总体规划》中,西藏的有关专家和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的动植物保护、地质地貌保护等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划,划分了各个保护区域和保护物种,制定了完美的保护措施,拟议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9万人。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宽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更以其丰富科学内涵及宝贵资源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瞩目,世界最大降水带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流域世界最北的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濒临绝种的古老物种生息繁衍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稀有生物资源分布在雅鲁藏布大峡谷……
[编辑本段]【发现与命名】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长90千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英文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编辑本段]【旅游指南】
交通:
先从拉萨乘坐班车到林芝,班车的首发时间为上午8:00,拉萨到林芝的八一镇633公里,票价155元,然后从八一到排龙,之后,徒步由排龙到札曲游览雅鲁藏布江大转弯和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再由札曲到排龙,途中可以访问门巴族村落,欣赏原始森林,最后可以乘车由排龙到米林,由米林到山南地区的加查,途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风光。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旅游小贴士
适宜的旅游时间: 5-10月
徒步区域气候:林芝地处西藏南部,受亚热带及高寒带等多种类型气候影响,不同地带的气候也各异。错高湖春天比较潮湿寒冷,夏天凉爽,秋天是最美丽的季节。
最佳徒步时间:6月初—10月中旬是能够徒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时间,10月以后由于大雪,墨脱会封山至来年6月,无法进出。4月和10月是进入墨脱的最好季节,这两个月里在大峡谷一带雨水较少,无塌方、泥石流的危险。而6月至8月的雨季中,进出墨脱的一些小路却是危机四伏。
推荐线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六条路线可以选择 美景提示!(前往西藏大峡谷徒步探险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以下路线行程介绍仅供您参考。)
第1条路线:米林县派区—多雄拉—拿格—汗密—马尼翁—背崩。这是一条传统的大道,也是一条从喜马拉雅山北坡高原上到大峡谷下游河谷的道路。通常行走需经三天时间,中间带要翻越海拔4200米左右的多雄拉山口,过山口经拿格到汗密、马尼翁则是一路下坡。其中,汗密以下的老虎嘴一带,山路悬在陡崖上,十分险峻难行。历年运输发生事故皆在此处。从马尼翁走过钢架铁索吊桥,到达对岸的背崩区,海拔已降到700米左右。
第2条路线:从米林县派区经大渡卡、格嘎到加拉,顺江而下进入大峡谷的小道。由加拉往下进入无人区,无路可走。沿江大概走一星期方可到达白马狗熊,沿江皆为刀削般的基岩陡壁。新中国建立以前,传统的通行是从白马狗熊上山,离开峡谷经西兴拉山口(海拔4400)米沿一条支沟直下,到达大峡谷,经进大拐弯后的江边鲁古村,过溜索到甘代(东岸),由甘代顺而下经加热萨区直奔墨脱。
第3条路线:从川藏公路上的帕隆起程,沿帕隆藏布江下游河谷下行,三天的骡马大道可直达大峡谷的顶端扎曲村,过新建的铁索桥(原为溜索)至达波,离开大峡谷横切过去,一路经原始森林和山梁,三天可到大峡谷拐弯下方的江边八玉村,然后经鲁古、甘代、加热萨到墨脱。
第4条路线:从波密县的古乡渡过帕隆藏布江的古乡湖,上山翻过随拉山口(海拔4400米左右),西南下,直达大峡谷江边的加热萨区。沿途山路曲折,行程三天。
第5条路线:从波密县扎木镇南行沿嘎隆拉北曲直上,越过海拔4200米的嘎隆拉山口,西南下,沿嘎隆拉南河经64公里、86公里(“64公里”、“86公里”皆为波墨公路上的地段专用名,也称为64道班、86道班,到达大峡谷畔的达木。这条线路经过多次修筑,步行道比较好走,开山季节甚至可沿公路开汽车直达63公里一带。顺利的话,一般两天时间可进入大峡谷到达墨脱。
第6条路线:从波密往东不远到达兴,过帕隆藏布江沿达兴河上溯到源头,由盘山小道上金珠拉山口(海拔5030米),越过金珠拉沿金珠曲下行,经提琴到金珠区(格当),由金珠区往下过蚂蟥山经达木到大峡谷江边,一般步行需四五天时间。
[编辑本段]【科学考察】
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因此,大峡谷地区的地质调查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主力军之一。1999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西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青藏铁路沿线资源矿产基地调查评价、西南三江有色金属基地调查评价项目中的部分子项目。其中在大峡谷地区开展的1:20万波密幅、墨脱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大峡谷地区的科学考察、资源勘测工作正式列入议事日程。1999年中国地调局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拉开了该地区大规模、深层次、全方位的资源大调查序幕。河南省地调院以其在西藏十余年奋战的良好信誉和高原工作经验及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在众多竞标者中一举夺魁,承担了国家地质工作重大专项——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部位《1:20万波密幅、墨脱县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
河南地调院38名地质工作者组成的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自2000年3月20日出征后,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大峡谷全区进行了网格式全面考察。他们行程26000余公里,完成测量面积7938平方公里,系统采集各类地球化学样品2102件,测试分析化学元素达42种之多,获得基本数据63252个,首次获得了程度最高的地质资料。这是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大峡谷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网格式、系统性地质大调查的国家级科学考察。
通过考察,新发现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因。并初步查明了大峡谷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背景,为防治地方病,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制定大峡谷护开发规划提供了依据。
河南地质健儿在圆满完成科考任务的同时,还拍下了4000余张大峡谷风景照片、工作照片和数十盘珍贵录像资料,并从中筛选出精华部分,编辑出版了《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精美画册。画册真实记录了地质科考队员在大峡谷的生活、工作情景和大峡谷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景观,以地质队员特有的眼光从艺术角度对大峡谷地区的科考报告作了重要补充。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年轻的青藏高原何以形成如此奇丽、壮观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3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质作用有关。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最新地质考察获得的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幔上涌体可能是大峡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该地区为中心的藏东南成为所谓“气候启动区”的原因,还可能是该地区生物纬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体为特征的岩石圈物质和结构调整对地球外圈层长尺度制约作用在大峡谷地区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因此这里是地球系统中层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实验室。
高峰与拐弯峡谷的组合,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十分罕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奇观。其实,大拐弯峡谷是由若干个拐弯相连组成的。 峡谷北侧的加拉白垒峰也是冰川发育的中心,其东坡列曲冰川是一条大型的山谷冰川,从雪线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2850米。
在大峡谷水汽通道北行的当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北坡,有卡钦冰川,长达33公里;帕隆藏布上游的来姑冰川,长达35公里。它们部是我国海洋性温性冰川中较长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最低可以达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编辑本段]【形成原因】
第四纪中,这里的山地发育过多次冰川作用,遗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坟冢,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环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积遗迹。 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条绿色通道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一雅鲁藏布江河谷一直向东南方向伸展,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是这绿色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宛如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个绿色门户,面向着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为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提供了一条天然的通道。
[编辑本段]【气候条件】
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年降水量达4500一10070毫米;就是这条水气通道使大峡谷积蓄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就是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热带气候带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移了五个纬度;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发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缩小了南北自然带之间的明显差异,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推动许多热带动、植物分布向北推移;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促进了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生物的混合与交流这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为许多古生物物种提供了安全庇护,不至灭绝。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由高向低,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带,宛如从极地到赤道或从我国东北来到海南岛一样。
高山雪线之下是高山灌丛草甸带,再向下便是高山、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继续向下便是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进入低山、河谷是季风雨林带。这里的季风雨林不同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它是在热带海洋性手风条件下形成的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雨林生态系统。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国河流的第五位但其蕴藏的水力资源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单位面积水能的蕴藏量居世界之冠。
[编辑本段]【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地区维管束植物约3500余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特别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鹃,因为大峡谷的高山灌丛主要由常绿杜鹃组成。这一区域内有154种杜鹃,占世界杜鹃总种数(约600种)的26%。
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皮毛动物水獭、石貂、云豹、雪豹、青舢、白鼬,豹猫和小熊猫;药用动物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银环蛇、眼镜王蛇;医用动物猕猴;观赏动物:长尾叶猴、棕颈犀鸟、红胸角雉、红腹角难、排陶鹦鹉、大绯胸鹦鹉、蓝喉太阳鸟、火尾太阳鸟、红嘴相思鸟、白腹锦鸡、藏马鸣、黑颈鹤、蟒蛇和羚羊等。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已濒于灭绝。
[编辑本段]【环境特点】
大峡谷地区个同类型的自然带,除海拔4200米林线以上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丛外,几乎都被森林占据着,大然林区面积广、森林资源丰富,仅次十中国东北和西南两个林区,居全国第二位。
大峡谷有两个基本特点: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本身构成厂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观,构成厂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壮观、奇特、雄伟、秀美、原始、自然、洁净、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无与伦比。前者最好从空中来立体观赏它,特别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壮观和秀丽后者的水汽和热量为大峡谷地区生态旅游带来山地齐全的垂直自然带,生物的多样性和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高山湖泊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秀以及变化无穷独特壮丽的万千气象。
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该地区的地壳在近3百万年以来的快速抬升,并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有关。利用裂变径迹方法获得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气候证据表明大峡谷地区是一个“热点” ,推断是有类似于地幔羽的热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最近的地质考察获得了完整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最有意义的是,在上述退变高压麻粒岩地体和两大陆接合带附近,沿着近东西向韧性构造带,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碱性杂岩-碳酸岩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钟大赉(lài)等,1998)。侵入岩为岩筒、岩脉产状,宽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碱性杂岩脉体边缘相或小规模岩筒中为角闪橄榄石岩,中央相为角闪金云母橄榄辉石岩。金云母、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矿物相,并能发现文石、霞石和橄榄石等。碳酸岩围岩中出现强烈的地幔热液蚀变或交代,在脉体的中央镶有结晶的块状碳酸岩。主要的碳酸盐矿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云母、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等。还发现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别意义的、过去已有报道的矿物星叶石。这样的岩石组合通常来自地幔,多是响应软流圈的上涌和热力作用、岩石圈减薄中地幔岩石发生减压增温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体结晶分异作用晚期阶段的产物,碳酸岩与超基性碱性杂岩成分和矿物的含量呈过渡特征也说明了这一点。地质推断它们的形成时限很年轻,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结果证明是5-8百万年以来形成的。这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论证大峡谷的形成是由于该地区存在地幔上涌体而引起的热力抬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学证据。因此,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与峡谷形成相关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是地幔上涌体或地幔热点作用的结果,引起岩石圈的减薄和类似的岩浆作用,相应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基本特点】
其基本特点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
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两侧,壁立高耸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和加拉白峰(海拔7234米),其山峰皆为强烈上升断块,巍峨挺拔,直入云端。峰岭上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壮:从空中或从西兴拉等山口鸟瞰大峡谷,在东喜马拉雅山无数雪峰和碧绿的群山之中,雅鲁藏布江硬是切出一条笔陡的峡谷,穿越高山屏障,围绕南迦巴瓦峰作奇特的大拐弯,南泻注入印度洋,其壮丽奇特无与伦比。
深:在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间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深处达5382米,围绕南迦巴瓦峰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5000米左右,其深度远远超过深2133米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深3200米的科尔卡大峡谷和深4403米的喀利根德格大峡谷。
润: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大峡谷南段年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北段也在1500~2000毫米之间,故整个大峡谷地区异常湿润,布满了郁密的森林,形成了世界上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峡谷。它与发育着荒漠植被的干旱的科尔卡大峡谷、与发育着单一松林的比较干旱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都是不同的。
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林木茂盛。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而且许多河段根本没有人烟,加上大峡谷云遮雾罩、神秘莫测,所以环境特别幽静。这也是上述三个大峡谷所无法比拟的。
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以连续的峡谷绕过南迦巴瓦峰,长达496.3公里,比号称世界“最长”的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还长56公里。
险: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许多河段两岸岩石壁立,根本无法通行,所以至今还无人全程徒步穿越峡谷。相比其他三条大峡谷,谷地中都有路相通;科罗拉多大峡谷,游人可乘牲畜在谷地中穿行游览;科尔卡大峡谷,游人可徙步沿谷地旅游;喀利根德格大峡谷,谷地中村庄星罗棋布,沿谷地的小路是当地发展徒步旅游的主要路线。就水道而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段,河水平均流量达4425立方米/秒,远远超过67立方米/秒的科罗拉多河和另外两条河流,其河流流速高达16米/秒,水流湍急,跌水相连,至今未有人能漂流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水流的险恶程度也远在诸峡谷之上。
低:系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低处的巴昔卡,海拔仅有155米,远远低于上述三个峡谷的任何一个最低点。
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为奇特的是它在东喜马拉雅山脉尾闾,由东西走向突然南折,沿东喜马拉雅山脉南斜面夺路而下,注入印度洋,形成世界上最为奇特的马蹄形的大拐弯。它不仅在地貌景观上异常奇特,而且又成为世界上具有独特水汽通道作用的大峡谷,造就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奇特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
秀:整个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可以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秀甲天下”概括。谓其秀甲天下,主要是指无论在秀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独领风骚。就广度而论,大峡谷是山秀、水秀、树秀、草秀、云秀、雾秀、兽秀、鸟秀、蝶秀、鱼秀、人秀、村秀……不仅如此,大峡谷的秀还有其深远和雄伟的内涵。例如大峡谷之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溪流、帘帘飞瀑直至滔滔江水,固态、液态、气态、雪花、溪流、大江、秀丽深入到水的各种形态、各种尺度规模。而从力度来看,数百米的飞瀑,16米/秒的流速,4425立方米/秒的流量,其力度甚为壮观。再如大峡谷之山,从遍布热带季风雨的低山一直到高入云天有皑皑雪山无一不秀;茫茫的林海及耸入云端的雪峰给人秀丽的感受更如神来之笔。生于斯长于斯的众多的生灵,更以其独特的形体和生命的活力迸发出秀丽的光彩。
㈨ 芒康县城海拔有多高
4317米
芒康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98°00′内-99°05′,北纬28°37′-30°20′。东与四川巴塘县容隔金沙江相望,南与云南省德钦县毗邻,西与左贡县相连,北与贡觉、察雅两县交界。总面积11431平方公里。
芒康县平均海拔4317米,横断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县境。宁静山脉是境内主要山脉,呈南北走向。主要山峰有达拉涅峰、达马压山、卡孜西卡冲山、达拉涅峰、旺秋占堆山等。
(9)古木镇地理位置扩展阅读:
芒康县主要旅游景点以茶马古道为主线,上盐井境内有被当地人称为文成公主的吐蕃时期摩崖雕塑,有古井田、天主教堂、雪山、大峡谷、曲孜卡温泉休闲中心、芒康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莽错风景区和尼果寺等。
尼果寺为县内主要寺庙。曲孜卡乡境内有大小温泉近百眼,其流量大小和温度不同,最高温度可达70℃,每年春季吸引当地和云南德钦人前来温泉沐浴。
2003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2018年5月,保护区滇金丝猴数量已由原来的5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500余只。
㈩ 旅游:中国最世外桃源的地方
泸沽湖。我觉得最符合你的要求。有山--格姆女神山,有水---泸沽湖那一汪清澈碧蓝的水,内有人---神秘的摩梭人容,独特的走婚习俗。(他们也属于少数民族,我看到身份证上写的蒙古族)有阳光,有白云,有山花,有草海。不过最好去四川段的泸沽湖,云南段的有点商业化,喧嚣。